《枣儿》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枣儿》教学设计

《枣儿》教学设计

《枣儿》教学设计《枣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能够了解剧本的基本要素和特点。

(2)学生能够掌握剧本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

(3)学生能够学会分析剧本的主题和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阅读剧本,让学生了解剧本的基本要素和特点。

(2)通过分析剧本中的人物形象,让学生掌握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

(3)通过讨论剧本的主题和意义,让学生学会分析剧本的主题和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阅读剧本,让学生感受剧本中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2)通过分析剧本的主题和意义,让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3)通过表演剧本,让学生体验戏剧表演的乐趣和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1)剧本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

(2)剧本的主题和意义的分析。

教学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剧本中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2)如何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 讲解剧本的基本要素和特点,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剧本的主题和意义的分析方法等。

讨论法 组织学生讨论剧本中的人物形象、主题和意义等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

表演法 让学生分组表演剧本,体验戏剧表演的乐趣和魅力,同时加深对剧本的理解和把握。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1)播放一段关于枣儿的视频或图片,让学生观察枣儿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

(2)提问学生对枣儿的了解程度,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讲授新课 (1)剧本的基本要素和特点 ① 剧本的定义和分类。

② 剧本的基本要素,如人物、情节、场景等。

③ 剧本的特点,如戏剧性、集中性、舞台性等。

(2)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 ① 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

② 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人物关系的分析方法。

1. 2. 3. 1. 2. 1. 2. 3. 1. 2.(3)剧本的主题和意义的分析方法 ① 剧本的主题的定义和表现形式。

② 剧本的意义的分析方法,如社会意义、人生意义等。

课堂讨论 (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剧本中的人物形象、主题和意义等问题。

《枣儿》教学设计

《枣儿》教学设计

《枣儿》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语文教材第十章第二节,主要讲述了《枣儿》这篇文章。

文章通过讲述一个关于枣儿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农村社会的变迁和人们生活的变化。

文章内容丰富,语言朴实,富有感染力,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思想。

2. 能够领会作者通过故事表达的对农村生活的感悟,提高学生的情感素养。

3. 能够运用文章中的表达技巧,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思想。

难点:领会作者通过故事表达的对农村生活的感悟,运用文章中的表达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农村生活的视频,引起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读文章,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标记出自己不理解的部分。

3.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不理解的部分,进行详细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

4. 例题讲解:选取文章中的典型句子,讲解句子中的表达技巧,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文章内容,运用所学表达技巧,进行小练笔。

6.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8. 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写一篇关于农村生活的作文。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枣儿》作者:X主旨:反映农村社会变迁,表现人们生活变化表达技巧:X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农村生活”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2. 作业要求:结合自己的生活,运用所学表达技巧,展现农村生活的变化。

3. 作业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枣儿》这篇文章,让学生了解了我国农村社会的变迁和人们生活的变化。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但部分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仍有待提高。

《枣儿》教学设计

《枣儿》教学设计

《枣儿》教学设计《枣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剧本的主题和情节。

学生能够分析剧中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点。

学生能够掌握剧本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剧本、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学生能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学生能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通过写作练习,学生能够提高剧本创作能力和写作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思考人性、亲情等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精神。

让学生体会到亲情的珍贵和重要性,增强学生对家庭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剧本的主题和情节,分析剧中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点。

掌握剧本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如对话、动作、心理描写等。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思考人性、亲情等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精神。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剧本的主题和内涵,体会到亲情的珍贵和重要性。

如何让学生掌握剧本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精神,让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思考人性、亲情等问题。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剧本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等内容,让学生对剧本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讲解剧本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如对话、动作、心理描写等,让学生掌握剧本创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剧本的理解和感受,交流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剧本的主题和内涵,体会到亲情的珍贵和重要性。

3.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剧本,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剧中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点,体会到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通过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枣儿》教学设计

《枣儿》教学设计

《枣儿》教学设计《枣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了解戏剧的基本知识和特点。

- 学生能够理解《枣儿》的剧情和主题。

- 学生能够分析剧中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点。

- 学生能够提高戏剧表演的能力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观看视频、阅读剧本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戏剧的基本知识和特点。

- 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理解《枣儿》的剧情和主题。

- 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分析剧中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点。

- 通过戏剧表演、教师指导等方式,让学生提高戏剧表演的能力和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培养学生对戏剧艺术的兴趣和爱好。

- 培养学生对亲情、友情的珍惜和感恩之情。

-培养学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能力。

教学难点:提高戏剧表演的教学重点:理解《枣儿》的剧情和主题,分析剧中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点。

2. 教学难点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能力和技巧,培养学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戏剧表演法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 播放一段关于戏剧的视频,让学生了解戏剧的基本知识和特点。

- 提问:你们看过戏剧吗?你们喜欢戏剧吗?为什么? - 引出课题:《枣儿》。

2. 讲授新课 - 作者简介 - 介绍作者孙鸿的生平、创作风格和主要作品。

- 强调《枣儿》是孙鸿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

- 作品简介 - 介绍《枣儿》的剧情和主题。

- 强调《枣儿》是一部反映农村生活和农民命运的现实主义戏剧,通过描写老人和男孩之间的故事,表达了对亲情、友情的珍惜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 戏剧知识 - 介绍戏剧的基本知识和特点,如戏剧的定义、分类、构成要素、表演形式等。

- 强调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它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元素,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展现剧情和主题。

- 阅读剧本 - 让学生阅读《枣儿》的剧本,了解剧情和人物关系。

2023年《枣儿》教学设计(通用13篇)

2023年《枣儿》教学设计(通用13篇)

2023年《枣儿》教学设计(通用13篇)《枣儿》教学设计篇11、了解剧本的基本内容,指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分析戏剧的方法。

2、品尝剧本的主题,感悟人生中体验成长带来的思索。

3、体会并怜悯老人与孩子孤独孤独的无奈。

一、导入新课童年往事,犹如一颗绚烂的明珠镶嵌在我们记忆的长河里。

有人说,它象一幅画,充溢种种绚丽的色调;有人说,它象一首歌,闪耀着串串欢乐的音符;它天真烂漫纯净,时时给我们带来美妙的遐想。

然而,《枣》中的小男孩却有自己独特的童年经验。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孙鸿的戏剧──《枣儿》。

二、学生初读,老师指导。

概括剧情1、问题导引:说说写了什么事?老人和孩子各有怎样的心情。

2、学生读文探讨后,老师引导概括剧情。

(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小男孩,他们交谈起来,非常亲热。

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充溢了对自己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表露了自己对父亲的盼望。

他们满怀亲情,呼喊各自的亲人回来家乡,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三、理清情节1、阅读剧本,从老人和孩子的交谈中,你感觉文章主要写了那些有关枣儿的.往事?提示:从老人的角度,从孩子的角度。

明确:儿子名字的由来。

“枣儿”尿老人一颈项尿。

“枣儿”到枣树下撒尿、枣树的来历落枣吓跑了鬼子、靠枣活命2、分角色阅读这些情节,体会人物形象(品尝人物)⑴生三人分角色读剧本《枣儿》:生1读老人,生2读男孩,生3读舞台提示。

⑵评价三人读文状况,深化体会人物形象的特点。

提示:从语气语调情感等方面明确:生1读出老人孤独孤独的心情,生2读出了男孩天真而又无奈的心情,生3将人物的动作神态读得惟妙惟肖。

从他们盛情并茂的朗读中我们看到他们对亲情的渴望,对华蜜生活的憧憬。

⑶有须要改进的地方吗?读老人的时候,语气应当慢些,体现一种沧桑感。

孩台词的时候,声音要亮些,适当的时候要快些。

3、再读舞台提示从人物的动作神态中你看到老人和孩子怎样的性格特点?老人:和善亲善饱经风霜、孤寂无助孩子:天真可爱又可怜4、师小结:看来无论是从人物对白,还是从舞台提示,都可以相识剧本中的人物。

枣儿教学设计一等奖省级4篇

枣儿教学设计一等奖省级4篇

第1篇《枣儿》教学设计一、教材简析《枣儿》是九年级下册第四元第三篇文章,它是一个话剧小品。

全剧运用象征手法,围绕“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

全剧的主要艺术特点是它的象征性。

因此,教读这个话剧小品,重在领悟其中蕴含的象征意义,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理解作品的主题。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2.把握文中枣儿的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1,熟悉剧情,领悟剧中人物矛盾冲突。

2.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

德育目标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教学重点1.把握剧中矛盾冲突。

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教学难点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课时安排1课时三、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父亲或者母亲在外地工作的请举手。

2、你的同学和朋友中有没有父母在外地工作的?(这类孩子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留守儿童”,其实在广大的农村还有一种人群,他们也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留守老人”,今天孙鸿把这两类人都请进了他的话剧《枣儿》中来了。

)(二)、整体感知,把握剧情1、速读课文,把握剧情。

2、概括剧情。

3、为这场话剧拟一张海报(“编剧剧情主要人物精彩看点上演时间导演”)(三)、读课文,明冲突1、介绍有关“矛盾冲突”的理论知识。

2、文章里的矛盾冲突是什么呢?冲突的双方是谁呢?矛盾的焦点是什么呢?(小组讨论)(四)、赏读片段1、分角色读“走与留”“等待与不归”的片段,注意语气语调。

2、巧克力象征什么呢?枣儿又象征什么?3、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

五、拓展延伸1、一种是守着枣儿,清贫而温馨;一种是追寻巧克力,而与亲人分别,大家更喜欢哪一种?谈谈自己的看法。

2、剧本的结尾写老人和小孩爬到土坡上使劲喊,请你写下他们呼喊的内容。

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优质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优质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枣儿》一文。

该文位于教材第三章“文学作品阅读”的第二节,详细内容主要包括对《枣儿》这出戏剧的文本阅读、情节分析、人物理解和主题探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枣儿》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及其关系,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2. 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作品的主题思想,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3. 通过对戏剧语言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戏剧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以及如何运用戏剧语言进行表达。

教学重点:分析《枣儿》的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以及戏剧语言的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枣儿》剧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戏剧的短片,引发学生对戏剧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枣儿》。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了解主要人物。

3. 例题讲解:分析《枣儿》中的人物性格,讲解戏剧语言的特点,如对白、旁白、独白等。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剧本,体会人物情感,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枣儿》2. 人物关系图:展示剧中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3. 戏剧语言特点:对白、旁白、独白等4. 主题思想:亲情、友情、成长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枣儿》主题思想的理解。

2.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不少于3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经典戏剧作品,如《雷雨》、《茶馆》等,提高戏剧鉴赏能力。

组织课后戏剧表演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戏剧的魅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关于理解《枣儿》主题思想和提高文学鉴赏水平的要求。

2. 教学难点:对戏剧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以及戏剧语言的特点和运用。

3.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讨论与分享环节。

《枣儿》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枣儿》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枣儿》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枣儿》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

本课详细内容为:通过描写主人公小力和枣儿之间的故事,展现了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以及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语,能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节奏美。

2. 分析课文内容,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培养关爱他人的情感。

3. 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课文内容,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语,能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节奏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视频等展示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关注这一特殊群体。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语,了解课文大意。

3. 课堂讲解(1)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内容,讲解生字、词语。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节奏美。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难点句子,引导学生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

5. 随堂练习(1)请学生列举课文中描写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现状的句子。

(2)学生互相交流,谈谈自己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认识。

6. 小组讨论六、板书设计1. 课文《枣儿》2. 生字、词语:留守儿童、枣儿、困境、挑战等。

3. 课文结构:起因、经过、结果。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答案要求:围绕主题,内容充实,表达真情实感。

2. 课后阅读:推荐阅读《草房子》,了解农村孩子的成长故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在关爱他人的实践行动上还需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参加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公益活动,将爱心付诸实践。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关于理解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现状的要求。

《枣儿》教学设计(精选5篇)

《枣儿》教学设计(精选5篇)

《枣儿》教学设计(精选5篇)《枣儿》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对“枣儿”这一具体事物及剧中情节,语言加以泛化、深化、理解象征意义。

2、体会有象征意味的台词3、理解剧中人物的亲情,思考现代人的生活追求。

【教学重点】揣摩情节、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剧中象征意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现实社会中,人们迈步奔小康,在农村不少家庭主要劳动力涌入城市生活,为城市建设作出贡献,同时也使自家走上富裕之路,然而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现象,留守家园的老人和孩子,在无尽的思念中生活,他们怎样寄托这种思念呢?让我们一同走进戏剧小品《枣儿》。

二、整体感知1、概述古诗情节:在乡间一棵挂满了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一个捡枣的男子,一老一少的交谈,吐露了老人对儿子的思念,也表露了儿子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反映社会变迁。

2、__把时空集中在什么地方?“枣儿”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红枣儿树下,老人思念亲人的场景交待,枣树为背景,“枣儿”是全剧的标题,并以“枣儿”贯彻全文,老人和孩子以“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

3、老人有几次回忆起枣儿小时候的事?他对男孩又是什么态度?他的这些回忆和态度反映出一种什么样的心态?作者借“枣儿”表达什么思想?⑴儿子“枣儿”一名的来历;儿子摘枣儿竟然尿了老人一脖子;儿子在枣儿树下尿尿。

⑵老人十分疼爱男孩。

⑶老人思念儿子,在男孩身上折射对儿子的爱。

⑷作者是借“枣儿”传达亲情,表现对亲人的思念。

4、剧中人物各是什么样的人?老人:老一辈农民满怀亲情,富有爱心,念旧而传统,有希望有失落。

男孩:新生一代(农村)思念亲人,好奇懂事、纯真可爱。

5、“枣儿有什么象征意义?“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传统生活和精神家园的象征。

三、课堂小结四、布置作业【板书】背景:枣树下童谣声亲情人物:老人:老一辈农民、亲情、爱心男孩:新生一代好奇懂事枣儿:象征亲情、故乡、精神家园《枣儿》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枣儿》教案

《枣儿》教案

《枣儿》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枣儿》的作者、作品背景和主要内容。

(2)学习并掌握作品中的重点词汇、成语和表达方式。

(3)分析作品的结构和写作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2)运用对比、分析等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培养关爱他人、珍惜生活的情感态度。

(2)认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作品背景:《枣儿》是我国著名作家鲁迅的散文作品,创作于1925年。

作品以鲁迅童年时期的亲身经历为背景,描绘了一个温馨、感人的亲情故事。

2.主要内容:作品讲述了鲁迅童年时,母亲为他摘枣儿的故事。

枣儿成熟时,母亲为了让孩子吃到新鲜的枣儿,不顾自己的劳累,攀爬到树上摘枣儿。

鲁迅在树下看着母亲的身影,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3.写作手法:作品运用了生动的细节描写、对比手法和抒情方式,展现了母爱的伟大和童年的美好。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

(2)学习并掌握作品中的重点词汇、成语和表达方式。

2.教学难点:(1)分析作品的结构和写作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2)运用对比、分析等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2.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作品,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

3.词汇学习: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作品中的重点词汇、成语和表达方式。

4.写作分析:分析作品的结构和写作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5.思维训练:运用对比、分析等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6.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培养关爱他人、珍惜生活的情感态度。

7.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亲情的作文。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积极性和表达能力。

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枣儿》。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理解,分析作者通过对比、讽刺手法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以及探讨作品中的深层含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和句式。

2. 分析作者的创作背景,理解其通过对比、讽刺手法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他们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分析作者的创作手法。

重点:掌握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关于枣儿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枣儿的关注,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 课文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详细过程:学生阅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精讲:分析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句式,讲解作者的创作背景。

详细过程:教师讲解,学生做好笔记。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对比、讽刺手法。

详细过程:教师分析,学生思考,共同讨论。

5. 随堂练习:针对例题,设计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详细过程:学生完成练习,教师批改并讲解。

六、板书设计1. 课文主题:《枣儿》2. 重点词语:对比、讽刺3. 作者背景:创作手法、作品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生活中对比、讽刺现象的看法。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不少于200字。

2. 课后阅读:推荐阅读同类文学作品,拓展阅读视野。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对比、讽刺现象,学会观察和思考。

组织课后阅读活动,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关于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和句式的细节。

2. 教学难点与重点中关于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分析作者的创作手法的细节。

《枣儿》(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枣儿》(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枣儿》(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枣儿》(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枣儿》(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这是一堂中学语文课,学生学习的教材为人教版九年级必修选修材料《枣儿》。

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短文的阅读、理解和分析,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语言能力目标:通过对短文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汉字、词汇和句型,理解文章中的词汇和语言运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思维能力目标:从本文中发现表达方式、使用的修辞手法、人物形象等来加深理解,考虑故事内涵等方面,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短文中的故事和人物描写,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感受爱国者的忠诚和坚守精神。

三、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教师先通过试听环节,引导学生识别文章中的生僻汉字、熟悉文章中的语言运用等。

2.阅读分析: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就读《枣儿》的大意,然后就故事背景、人物性格、故事的主要情节、冲突及其他问题进行讨论、阐释。

提出一些扩展式的问题,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例如:(1)武王的出仕以及感恩报答散(2)王季的生命境界和人格魅力(3)枣儿的感受和成长过程3.表达讲解:教师通过教学幻灯片介绍以及对文本语言、修辞运用及其他问题的解答,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加深理解。

4.扩展练习:教师准备一些与文章内容相关的练习题,例如:完形填空、选择题、阅读理解等,并及时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解答。

5.语言实操:引导学生根据《枣儿》文本内容创作一篇“我的收获”小作文,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作文写作方法和能力。

6.课后作业:学生应根据“我的收获”小作文的写作轮廓,结合实际经历,再次深度感受《枣儿》的情感和智慧,并自主完成一篇作文。

四、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启发式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思考,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课文枣儿的教学教案

课文枣儿的教学教案

课文《枣儿》的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枣儿》。

(2)理解课文《枣儿》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珍惜亲情的情怀。

(2)培养学生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2. 学会生字词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枣儿》的文本。

2. 生字词卡片。

3. 教学录音机或电脑等播放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谈论关于枣儿的话题。

(2)简介课文作者及课文背景。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发音。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

4. 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讲述课文大意,教师补充。

(2)讨论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5. 写作练习(1)请学生以“我眼中的家乡”为主题,进行片断写作。

(2)学生相互交流,教师点评。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完成课后练习题。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推荐与家乡主题相关的书籍,如《乡土中国》、《平凡的世界》等,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学习态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关注学生对生字词和课文内容的理解掌握程度。

《枣儿》教案5篇

《枣儿》教案5篇

《枣儿》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枣儿》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朗读、生字词学习、句子解析、课文理解、主题探讨等。

详细内容涉及课文第一至四段,重点分析作者通过对枣儿的描写,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 学会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枣儿的喜爱之情。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课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农村的传统文化。

3. 教育学生珍惜家乡的特产,关爱大自然,树立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朗读课文,分析课文内容,探讨课文主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带或音响设备。

2. 生字词卡片。

3. 课文挂图。

4. 学生准备课文预习笔记、字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物展示或图片引入,让学生认识枣儿,了解枣儿的生长环境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预习课文,查找生字词,记录疑问,准备课堂分享。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分析课文内容,讲解关键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中的难点,设计例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5. 随堂练习:设计课堂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反馈学习效果。

6.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课文中体会作者对枣儿的喜爱之情,联系生活实际,讨论如何珍惜家乡的特产,关爱大自然。

六、板书设计1. 《枣儿》2. 主要内容:生字词课文段落大意课文主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抄写生字词,并组词造句。

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写一篇关于“我心中的枣儿”的短文。

思考课后习题,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回答。

2. 答案:生字词抄写略。

短文示例:我心中的枣儿,红彤彤的,甜滋滋的,它象征着家乡的味道,让我倍感亲切。

课后习题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枣儿》教案(精选)

《枣儿》教案(精选)

《枣儿》教案(精选)教案:《枣儿》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篇《枣儿》。

本文是一篇记叙文,讲述了作者小时候在家乡枣树下的快乐时光,以及长大后对家乡的思念。

文章通过描述枣树的生长过程,枣儿的变化,以及家乡的风土人情,展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学会本课的生字词,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2. 课文朗读录音3. 生字词卡片4. 作业本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内容。

随后,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家乡的回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课文(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逐句朗读课文,边读边理解课文内容。

遇到生字词,教师适时讲解,让学生学会正确书写和运用。

3. 分析讨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如“枣树的叶子像小手,轻轻拂过我的脸颊。

”让学生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同时,让学生讨论自己家乡的特色,加深对家乡的感情。

4. 随堂练习(5分钟)教师出示与课文相关的练习题,如“枣树的果实是什么?”、“作者小时候在枣树下做了什么?”让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5. 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包括抄写生字词、根据课文内容写一段话等。

六、板书设计枣儿家乡热爱生长回忆变化感情七、作业设计1. 抄写生字词。

2.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段话描述自己家乡的特色。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拓展延伸活动,如参观当地的果园,体验采摘的乐趣,让学生更加热爱家乡。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解析:本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篇《枣儿》。

《枣儿》精品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枣儿》精品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枣儿》精品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枣儿》一文主要内容,分析奶奶和小团圆之间感情。

2. 学习并运用文本中生动描写,提高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对文学作品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奶奶和小团圆之间深厚感情,理解作者创作背景。

2. 教学重点:学习文章中生动描写,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关于家乡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家乡美好时光,从而引出本节课主题——《枣儿》。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文章基本情节,同时注意文章中细节描写。

3. 分析课文:a. 人物形象分析:让学生分析奶奶和小团圆形象特点,探讨他们之间感情。

b. 语言特点分析:挑选文章中精彩句子,让学生品味、分析,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c. 例题讲解:以文章中一段描写为例,讲解如何进行生动描写。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文章中一段描写进行仿写。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六、板书设计1. 文章主题:《枣儿》——家乡情,祖孙情。

2. 人物形象:奶奶——慈爱、勤劳;小团圆——天真、善良。

3. 语言特点:生动描写、情感真挚。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学习内容,以“家乡回忆”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2. 附加作业:收集关于萧红作品,解她创作风格,下周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例子和课堂讨论,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文章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但在语言特点分析方面,部分学生掌握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教学中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萧红《兰河传》,深入解作者创作背景和文学成就,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人物形象分析1. 提供文中具体描述,让学生找出能够体现奶奶慈爱和勤劳语句,以及展现小团圆天真和善良细节。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枣儿》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枣儿》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枣儿》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枣儿》,主要围绕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方面进行教学。

具体内容包括:1. 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理解故事发展脉络;2. 分析主要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3. 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感悟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小说的基本情节,能够概括故事的主要环节;2. 分析并评价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3. 感悟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人物形象及主题思想;2. 教学重点:理解小说情节,掌握人物形象分析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枣儿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3. 精读课文:(1)分析情节:引导学生概括故事的主要环节,理解情节发展的脉络。

(2)分析人物形象: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

(3)探讨主题思想:引导学生从小说中挖掘社会现实,感悟作品所反映的问题。

4. 例题讲解:结合课文内容,讲解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分析其他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

六、板书设计1. 情节结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2. 人物形象:枣儿、母亲、父亲;3. 主题思想:亲情、成长、社会现实。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结合课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特点;(2)谈谈你对小说主题思想的理解。

2. 答案:(1)人物形象特点:枣儿勤劳、善良、纯真;母亲慈爱、坚强;父亲严厉、关爱。

(2)主题思想:小说通过讲述枣儿一家的故事,展现了亲情、成长、社会现实等方面的内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枣儿》教案(精选5篇

《枣儿》教案(精选5篇

《枣儿》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枣儿》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四单元。

本课教学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生字词学习、句子解析、主题探讨。

具体章节为第四单元第二篇。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体会作者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课文朗读、生字词掌握、句子解析、主题探讨。

难点:理解作者通过对比手法表达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生字词卡片、课文分析表格。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意境,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变迁。

3. 小组合作(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探讨课文主题。

4.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针对课文难点进行讲解,如对比手法的运用。

5.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完成课文分析表格,巩固所学知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家乡的作文。

答案:略。

2. 作业题目:用思维导图形式,展示课文结构。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较为深入,但在分析课文结构时,部分学生存在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对课文结构的认识。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变化,结合课文学习,进行实地考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教学难点与重点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在本教案中,教学重点包括课文朗读、生字词掌握、句子解析、主题探讨。

而教学难点则集中在理解作者通过对比手法表达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枣儿》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枣儿》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枣儿》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枣儿》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对故乡、亲情的深沉情感。

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掌握剧本的基本结构,尝试进行简单的剧本创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情感体验等环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家乡、亲人的感情,增强民族认同感。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主题,感受作者情感。

2.学习剧本的基本结构。

三、教学难点1.体会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2.分析剧本中的人物性格特点。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感受作者情感。

3.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探讨作者对故乡、亲情的表达。

4.情感体验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验角色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家乡故事,感受家乡的美好。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对课文有什么感悟?2.学习剧本结构教师简要介绍剧本的基本结构,引导学生关注剧本的特点。

3.分析人物性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性格特点。

4.剧本创作实践教师给出创作主题,学生分组进行简单的剧本创作。

各组展示创作成果,教师点评、指导。

第三课时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剧本的哪些内容?你对自己的创作有什么想法?2.剧本表演学生分组进行剧本表演,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

教师点评表演,给予鼓励和指导。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创作体会。

4.课后作业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情感体验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枣儿》,感受作者对故乡、亲情的深沉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剧本创作的基本技巧。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枣儿》教案(精选5篇)

《枣儿》教案(精选5篇)

《枣儿》教案《枣儿》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枣儿》教案(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枣儿》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2.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

能力目标1,熟悉剧情,领悟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

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3.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课时安排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数不清的枣儿,爹喊自己的娃来吃,别人的娃却来了;娃喊自己的爹吃,身边却只是别人的爹。

他们使劲喊,娃不应,爹也不应。

漫山遍野无人应。

田野里只回荡着祖孙二人无比热烈却又近乎无望的呼喊。

为什么这饱含着爹娘生命的人性和人情果竟唤不回从小也是由它奶大养大的儿孙?这枣儿啊。

到底是苦涩还是香甜?二、分角色朗读,整体感知,把握剧情1.学生自荐朗读课文,一人读老人,一人读男孩。

其余同学点评。

提示:男孩的语言应读出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情调来;老人的语言应读得亲切一些,读出长者的风范,读出较强的人生沧桑感和浓浓的乡土气息。

2.选一位同学概括剧情。

明确: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

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

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

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出自己对父亲的盼望。

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三、引读提高,理解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揣摩剧情,把握人物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枣儿》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口述故事梗概,理清剧本思路。

2、认识文中老人和男孩的思想性格,把握表现人物的手段。

3、“枣儿”在文中的作用。

4、重点理解全剧所运用的象征艺术表现手法
5、理解剧本的思想内容
【资料下载】
1、作者介绍:
孙鸿为靖江戏剧小品作家。

《枣儿》发表于《剧本》1999年第1期,获‘99中国曹禺戏剧
奖-小品小戏奖一等奖,并囊括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优秀演员奖。

2、时代背景:
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面临着严重的考验。

日益强劲的现代化浪潮却无可阻挡地席卷着一切与之不相适应的思想和观念,迫使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熟悉的生活。

《枣儿》等靖江戏剧小品以呐喊的方式对现代化带来的人性变异和感情淡漠提出了善意的批评,在此基础上又努力唤醒另一种沉睡中的思维,以沟通几代人虽不同却共有的生命体验。

3、名家点评:
那是一个奇特的生命。

世代繁衍,生生不息,自在长青,永无衰竭。

它涌动着温暖的亲情,张扬着至纯的人性,只奉献不图报,守诚信不扭曲,不为无望而绝望,纵有无奈却无悔。

那呼喊发自内心,是根在呼吸,泉在喷涌。

那呼喊不只是期盼,更是一种给予,一种天赐──是爹娘赐予儿孙赖以生存的精神维系和生命依托。

那是一片多彩的世界。

爹娘的呼喊没有回应,却引导我们去追寻儿孙的脚步。

那枣儿不仅给人以活力,更使人思考。

它像被插上翅膀可以到处飞舞,便带着一丝惶惑几分躁动飞出田野,飞出村庄,飞出生它养它的地方。

终于,他们发现了一片以前不曾相识的新天地,渐惭地又发现了一个以前不曾相识的新自我。

人挪活树挪也活,枣儿何处不养人?他们何
曾没有听到爹娘的呼喊,正是这呼喊健全着他们的神经,丰满着他们的羽翼,使他们飞得更高更远,直到世界在他们眼里也变成一个村庄,正是这呼喊化作阵阵长风,催发着美丽的枣儿花开遍全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