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理学课件:7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

合集下载

动物生理学全套课件(中)精品文档

动物生理学全套课件(中)精品文档
由采食习性决定,依靠唇、舌、齿为主要采食器官 6.2.1.2 采食的调节
短 期 体 神 液 经 调 调 —节 节 食: 欲 感 食 中 饱 摄 受 物 枢 中 食 器传 枢 中入 : 枢 N影 下 :响 丘 下区 区 采 脑 丘 反 单食 腹 脑刍 胃内 外动 动侧 侧物 物 : : 长 期 —体 脂 : 胰 岛 素用 和于 瘦中 素枢 作后 抑增 制加 摄能 食量 ,消
6.1.2.2 电生理特性 ①静息电位 主要由K+平衡电位形成,但也涉及Na+、Cl-、 Ca2+的参与,特别是Na+-K+泵的生电理作用。 ②慢波电位 在静息电位基础上自动产生的去极化波。慢 波起源于平滑肌纵肌层和环肌层之间的Ca-jal 细胞,是一种肌源性电位。
③动作电位(快波):主要依赖于Ca2+内流。
主要内容 1.胃肠运动的基本形式及作用 2.各种消化液的主要成分及作用 3.蛋白质、糖类、脂肪的化学性消化过程 4.瘤胃微生物消化
6.1 概述 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的过程 吸收:消化道内的营养成分透过消化道
黏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或淋巴循 环的过程。
6.1.1 消化的方式
(1)机械性消化:经过消化器官的运动,将饲 料磨碎,与消化液混合,并向消化道远端推 送的过程。
共生:微生物不仅与其宿主间存在着共生关系,而 且微生物之间彼此也存在相互制约的共生关系。
②微生物的消化与代谢过程 糖类的消化与代谢
淀粉
麦芽糖 丙酮酸
纤维素 纤维二糖 葡萄糖
果胶 半纤维素
乳酸 木糖
VFA+CH4+CO2
VFA包括乙酸、丙酸、丁酸,比例为70:20:10 微生物还可利用饲料分解产生的单糖和双糖合成糖

动物生理学 消化与吸收PPT课件

动物生理学  消化与吸收PPT课件

-淀粉酶,可将淀粉、糖元等水解为糊精、麦芽糖和麦芽寡糖,最适pH6.7-7.0
淀粉酶
支链淀粉
糊精
麦芽三糖
麦芽糖
消化系统的物理、化学消化——胃
胃体
胃底
十二指肠 幽门括约肌
胃窦
胃分泌细胞
外分泌细胞 Exocrine secreting cells
贲门腺 粘液细胞,分泌稀薄的碱性粘液
泌酸腺, 位于胃底和胃体 壁细胞 :分泌 HCl、 主细胞:分
泌胃蛋白酶原 粘液颈细胞 , 分泌粘液
幽门腺(碱性粘液)
胃分泌细胞
内分泌细胞 Endocrine cells
G细胞,分布于胃窦部,分泌 Gastrin和ACTH样物质
D细胞,分布于胃底,胃体和胃 窦,分泌生长抑素, SST
肠嗜铬样ECL细胞,分布于泌酸 区粘膜内,能合成和释放组胺
胃的化学消化
分节运动:常见于小肠和大肠的以环形肌为主的运动。
小肠的分节运动
消化管平滑肌的特性—— 电生理特性
除口腔、咽、食管前端和肛门外括约肌外,其他消化管的肌肉均为 平滑肌组成。
平滑肌:兴奋性、收缩性、传导性 (肌肉组织的共同特性)
平滑肌的静息电位:静息状态下消化管平滑肌细胞的跨膜电位
慢波电位:消化管平滑肌的静息电位具有节律性的波动,即周期 性的缓慢除极化和复极化电位波动,时程长,频率低,称为慢波。 可能与钠钾泵的周期性缓慢波动有关。 钠钾泵活动减弱时,Na+ 泵出量减少,膜呈除极化。 当恢复到基础活动水平时,Na+ 被排出,膜呈复极化。
特性: 对化学、温度和牵张刺激很敏感 (如乙酰胆碱使平滑肌收缩)。
蠕动:食物进入胃后约5分钟,蠕动从胃的中
部开始,有节律地向幽门方向进行。人胃蠕动波 的频率约每分钟3次,并需1分钟左右到达幽门。 可将一部分食糜(约1-2ml)排入十二指肠,因此 有幽站泵之称。生理意义: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 合,以利于胃液发挥消化作用;可搅拌和粉碎食 物,并推进胃内容物通过幽门向十二指肠成行。

生理学课件ppt第6章篇消化与吸收

生理学课件ppt第6章篇消化与吸收

吸收代谢研究
通过人体实验,研究食物 成分的吸收代谢过程和机 制,以及营养物质在体内 的利用和转化。
消化系统疾病研究
通过人体实验,研究消化 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 疗方法,为临床实践提供 依据。
体外实验
消化酶活性测定
通过体外实验,测定消化酶的活 性,了解酶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
和调节机制。
细胞培养
通过细胞培养技术,研究消化器 官细胞的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
消化腺的自身调节
消化道血管的自身调节
消化道血管能够根据消化道的需要, 自主调节血流量,维持消化道的正常 生理功能。
消化腺能够根据消化道的需要,自主 调节分泌的量和成分。
05
消化与吸收的疾病与异常
消化不良
总结词
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饱胀、嗳气等症 状。
详细描述
消化不良的病因多样,可能与饮食不当、胃酸分泌过多、胃黏膜炎症等因素有关 。患者常常出现上腹部疼痛、饱胀、嗳气等症状,影响食欲和营养吸收。治疗消 化不良的方法包括调整饮食、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等。
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
传入神经将消化道内的刺激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引发相 应的反射活动;传出神经将中枢神经系统的指令传递到消 化道,调节消化道的运动和分泌。
自主神经系统
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主要通过影响 消化道平滑肌的运动、消化腺的分泌以及消化道血管的舒 缩来调节消化与吸收。
激素调节
促胃液素
以及外界因素对细胞的影响。
组织切片研究
通过组织切片技术,观察消化器 官的组织结构和细胞分布,了解
器官的功能和机制。
THANK YOU
感谢聆听
其他消化与吸收相关疾病

动物生理学课件:第6章消化

动物生理学课件:第6章消化

*脑—肠肽的概念
▪ 产生于胃肠道的一些肽,不仅存在于胃肠道,也 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内;而原来认为只存在于中 枢神经系统的神经肽,也在消化道中发现。这种 双重分布的肽统称为脑—肠肽(brain-gut peptide)。
▪ 已知的脑—肠肽有胃泌素、胆囊收缩素、P物质、 生长抑素、神经降压素、血管活性肠肽、内啡肽 等约20余种。
*慢波、动作电位和肌肉收缩的关系:
平滑肌的收缩是继动作电位之后产生的,而动作电位是在慢 波去极化的基础上发生的。慢波(前电位)是平滑肌的起步电 位,是平滑肌收缩节律的控制波,它决定胃肠道蠕动的方向、 节律和速度。
2.消化道平滑肌电活动与胃肠运动
胃肠运动形式很多,但都依赖于平滑肌的电活动。静息电位 的周期性变化形成慢波的自发基本电节律。慢波影响胃肠平滑 肌的紧张性,但并不直接引起平滑肌收缩。慢波可以触发动作 电位的发生,在慢波上叠加的动作电位才能引起平滑肌收缩。 峰簇与小肠运动周期相一致。
1.摄食短时调节的外周信号 摄食后开始,来自消化道、肝脏等处的机械、化学感受器的信号,
经四条途径进入中枢(自学)。 短时调节本身不能持久改变能量和体脂状态。
2.摄食长期调节的外周信号 胰岛素和瘦素是调节摄食和能量平衡的两个最重要的长期信号。
二者作用于中枢后抑制摄食,增加能量消耗。胰岛素可促进瘦素产生, 瘦素则抑制胰岛素分泌。生长素可促进摄食。

液分泌
P物质 刺激肠平滑肌收缩
生长抑素 抑制胃液、胰液分泌,抑制多种胃、肠、胰激素释放
脑啡肽 减慢胃肠和胆囊运动,抑制胃酸、胰液和胆汁分泌,镇痛
蛙皮素 刺激胃液、胰酶、胃泌素分泌,刺激小肠、胆囊、动脉血管平滑肌 收缩,血压上升
神经降压素 抑制胃酸、胰岛素分泌,刺激胰高血糖素分泌,血糖升高,血压下 降

动物生理学课件6消化与吸收

动物生理学课件6消化与吸收
咀嚼的次数和时间与饲料的性状有关。一般湿的饲料比干 的饲料咀嚼次数少,咀嚼时间也比较短。
二、吞咽(deglutition)
吞咽是由口腔、舌、咽和食管肌肉共同参与的一系列复 杂的反射性协调活动,是食团从口腔进入胃的过程。
吞咽动作可分为由口腔到咽、由咽 到食管上端和由食管上端下行至胃三 个顺次发生的时期。吞咽由咽部周围 (主要是软腭部,此外包括咽和食道) 的感受器感受刺激而激发,兴奋主要 经由三叉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 传到吞咽的基本中枢—延髓。支配舌、 喉、咽部动作的传出神经在三叉神经、 舌咽神经和舌下神经中,支配食管的 传出神经是迷走神经。
消化道平滑肌的电活动
类型
特点
产生机制
静息 ①数值小,约-50~-60mV ①细胞内K+外流
电位 ②膜电位不稳定,易自发性 ②Na+、Cl-、Ca2+ 内流
去极化而产生慢波
③生电性钠泵活动
基本 电节 律
起于纵行肌电紧张扩布至环 形肌,波幅5~15mV,持 续1~4s,频率胃直肠回 肠,3、12、9/min
▪ (二)内分泌机制(体液调节)
▪ 1.全身性作用的激素
▪ 生长素促进消化系统生长发育; ▪ 甲状腺素促进消化液分泌,加速营养物质吸收。
▪ 2. 胃肠激素——为主
五、胃肠道平滑肌特性
1.兴奋性较低,收缩缓慢 2.较大的展长性
能作很大的伸展,但不发生张力的改变。
3.持续的收缩或紧张性
消化道平滑肌经常保持微弱的收缩状态。
二、食欲中枢
摄食行为受下丘脑的摄食中枢和饱中枢控制,下丘脑是调节食 欲的基本中枢。家畜通过视觉、嗅觉、味觉等接受外界环境的刺 激,兴奋或抑制摄食中枢的活动。
摄食中枢兴奋,饱食动物进食,合成代谢增强;损毁则出现厌 食症。饱中枢兴奋,表现为停止摄食,出现分解代谢反应,损毁 则出现过食现象,体内脂肪贮藏及糖原合成加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与碳酸氢盐形成“黏液-碳酸氢盐屏障” 中和胃酸和防御胃蛋白酶对黏膜的消化作用。
消化与吸收
内因子
分泌:由壁细胞分泌。
特性:分子量约6万的糖蛋白。
作用:与食糜中的维生素B12结合而促进B12 的吸收。(与红细胞生成有关)
红细胞的生成条件
消化与吸收
消化期的胃液分泌调节:
头期(cephalic stage) 持续时间长,分泌量大,酸度高,胃
蛋白质
胃蛋白酶原 胃蛋白酶
HCl
最适pH1.8-3.5; pH>5,失


凝乳酶:使乳中酪蛋白凝固,有利乳汁消化;
(幼畜)
胃脂肪酶:肉食动物。
消化与吸收
胃 蛋 白 酶
消化与吸收
黏液
分泌: 糖蛋白
表面上皮细胞(不溶性黏液) 黏液细胞(可溶性黏液)
特性: 粘滞性高,能形成凝胶层(500µm)
作用: 1、润湿食物,保护胃粘膜免受机械损伤;

微生物消化 大肠
消化与吸收
二、采食(prehension)及其调控
动物通过采食器官捕捉食物,并将食物送入 口腔的过程称为采食(prehension)。
采食活动是动物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活动之一, 也是动物消化代谢过程中的首要环节。
不同动物其采食方式不同。但唇、舌、齿是 各种动物采食的主要器官。
消化与吸收
化学性消化
是指消化腺所分泌的各种消化酶和植物饲料本身 的酶将饲料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分解成为小分 子物质的过程。
微生物(生物性)消化
是指由栖居在畜禽消化道内的微生物对饲料进行 发酵的过程。
采食
唾液
口腔
咀嚼


咽、食管
学 性
胃液

消 胰液、胆汁 十二指肠
吞咽 排空
理 性 消 化

小肠液
空肠

回肠
唾液分泌的调节:
非条件反射: 舌、口腔粘膜
交感神经
延髓
唾液腺
副交感神经
感 受 器:眼、鼻和耳等 传入神经:嗅、听、视神经 条件反射: 中 枢:下丘脑、大脑 传出神经:交感、副交感神经 效 应 器:唾液腺
腮腺:猪,反刍动物(牛)生理状态相关
消化与吸收 胃的化学性消化
动画
胃的黏膜分区 胃液及其分泌 胃液分泌的调节
复习
化学性消化:消化液的主要功能,消化液的种类
唾液的成分、分泌调节、及生理功能 胃液:胃酸、消化酶、粘液、内因子的分泌及生理功能
胃液分泌的调节
胰液:胰液的组成及功能,胰液的分泌调节(神经、体液) 胆汁:成分、作用、肠肝循环、胆汁分泌的调控 小肠液:小肠液的成分、腔期膜期消化
消化与吸收
消化酶
胃蛋白酶原:由主细胞产生
消化与吸收
消化液的种类:
唾液 胃液 小肠液
胆汁 胰腺
消化与吸收
唾液腺:
腮腺 由浆液细胞组成,分泌不含 黏蛋白的稀薄水样唾液
颌下腺 由浆液细胞和黏液细胞组成,分泌含 舌下腺 黏蛋白的水样唾液 口腔小腺体 由黏液细胞组成,分泌含黏蛋白的
粘稠唾液
消化与吸收
唾液的性状和成分:
无色透明、略带黏性、弱碱性(pH:猪7.32,反刍 动物8.2)
消化与吸收
胃的黏膜分区
贲门腺 - 黏液细胞
胃底腺 - 壁细胞(酸) - 主细胞(酶) - 黏液细胞
幽门腺 - 黏液细胞 - 内分泌细胞
消化与吸收
胃液由胃的三种外分泌腺和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分 泌物构成。
1、性质:无色透明,强酸性(pH0.9-1.5) 2、成分:无机物(盐酸、氯化钠、氯化钾)
有机物(消化酶、黏蛋白、内因子) 3、特性:高分泌率时,强酸性,水样液体;
摄食中枢 1.采食中枢: 下丘脑
饱中枢
2.反射调节: 消化道的各种感受器 采食中枢 采食活动
3.长期性调控:体脂(胰岛素、瘦素)
消化与吸收
三、化学性消化(消化腺分泌)
消化液的主要功能 消化液的种类及成分
消化与吸收
消化液的主要功能
分解食物中的各种成分(消化酶) 为各种消化酶提供适宜的环境(电解质) 稀释食物,调节渗透压(水、电解质) 保护消化道黏膜免受理化性损伤(黏液) 参与机体物质代谢,为微生物消化创造条件 (其他蛋白质)
水 99%
无机物:K+ 、 Na+ 、Ca2+ 、Mg2+ 、Cl- 、HPO42- 、 HCO3-
有机物:粘蛋白、球蛋白、唾液淀粉酶(杂食)、 溶菌酶等
消化与吸收
唾液的生理功能:
(1) 湿润口腔、饲料,便于咀嚼和吞咽(成团)
(2) 含淀粉酶,可水解淀粉为麦芽糖(中性环境下起 作用)
(3) 幼畜唾液含脂肪分解酶(舌脂酶),分解乳脂
(4) 洁净口腔(冲淡、中和、清除残渣和有害物质)
溶菌酶、抗体
消化与吸收
唾液的生理功能:
(5) 维持pH(尤其在反刍动物,维持瘤胃pH)
(6) 调节体温:某些动物的汗腺不发达,有助于散 热(狗、水牛)
(7) 反刍动物可随唾液分泌大量的尿素进入瘤胃, 参与机体的尿素再循环,减少氮的损失。
消化与吸收
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 (Digestion and Absorption)
一、概 述 二、采食及其调控 三、化学性消化 四、物理性消化 五、微生物消化 六、吸 收
消化与吸收
一、概 述
消化(digestion):
动画
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 程。
吸收(absorption):
食物经消化后,通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循 环的过程。
饥饿时,酸性较低,较粘稠。
消化与吸收
盐酸(胃酸)
分 泌: 由壁细胞分泌。 10%结合酸(与黏液中的有机物结合) 90%游离酸(决定胃液的pH)
作 用:(1)激活胃蛋白酶原 (2)有利蛋白质消化(膨胀变性) (3)抑制杀灭胃内细菌 (4)促胰液、胆汁、小肠液分泌 (5)有利于铁、钙吸收
H+-K+ ATP酶 (质子泵)
消化与吸收
消化方式和过程
物理性消化
机械性消化
化学性消化
微生物消化
生物性消化
消化过程
物理性(机械性)消化 是指通过咀嚼和消化道肌肉的舒缩活动来完成
的消化。
主要作用: 使食物磨碎,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消化液充分混合,为化学性
消化创造条件; 使消化道内容物不断向消化道远端移送,最终
将消化吸收后的饲料残渣排出体外。
主要部位:口腔内的咀嚼和胃肠道的运动
蛋白酶含量高,消化能力强。 胃期(gastric phase) 酸度高,含酶少。 肠期(intestinal phase ) 分泌量少。
头期
直接作用
间接作用
胃期
1、迷走-迷走反射 2、局部神经丛反射 3、通过胃泌素
肠期 体液调节为主
消化与吸收
胃液分泌的抑制性调节:
HCl:胃窦内pH下降至1.2-1.5或十二指肠pH小 于2.5时,胃液分泌抑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