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重阳立教十五论等

合集下载

王重阳立教十五论解析

王重阳立教十五论解析

王重阳立教十五论解析【王重阳立教十五论解析】王重阳立教十五论是道教中重要的教义,它通过十五个论述,阐明了道教的核心思想和修炼方法。

以下是对每个论述的解析。

1. 道不言自喻这一论述强调了道的无言无形。

道是宇宙间永恒不变的原理,无论是否被言语表达,它仍然存在于万物之中。

修行者应当通过默默感悟与体验,领悟道的存在和运行。

2. 道者以生为本道教注重追求健康长寿,因为只有在身体健康的基础上,才能修行达道。

这个论述告诉人们,生命是最宝贵的财富,应当珍惜和保护生命。

3. 人为尊,天下博爱这是一个关于人伦的教义。

王重阳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尊重,他认为人类是万物之灵,应当互相关爱,和谐相处。

4. 无名曰谓之道道教强调了无名无形的道,真正的道没有限制和界限,它超越了一切的名物和形象。

修行者应当超越对形式和名利的追求,追求没有名字的真理。

5. 心无所用而贵于泰山这个论述告诉人们,心灵清净无欲望才是最有价值的。

修行者应当超越贪欲和欲望的束缚,保持心灵的平静和宁静。

6. 君子生非其身,庸者求其身利这是一种关于内外修行的教义。

君子追求的是全人类的利益和幸福,而庸者只关注个人的利益和欲望。

7. 合虚仗静,裁躁激发怒这个论述告诉人们,修行者应当保持内心的虚空和平静,不被外界的嘈杂和激情所干扰。

只有在虚静中,才能净化心灵。

8. 忘我于虚无,寂以生清静这是关于修行方法的教义。

修行者应当忘却自我,放下欲望和执念,归于虚无中,达到心灵的安宁和纯净。

9. 抱一以为宗抱一即是抱持阴阳相合、万物并育的道的观念。

修行者应当将道视为心灵的引导宗旨,以它为依托和根本,调和内外苦乐。

10. 反者道之动道教强调了反思和调整的重要性。

修行者应当通过观察和反思自己的言行,了解自己的错漏和偏差,从而更好地修正和提升。

11. 悟者自知,虚者无间距这个论述强调了觉悟和虚空的境界。

修行者应当通过觉悟,认识自己的真正本性和存在,从而达到超越物质的虚无境地。

北派

北派

页页页页页页页第 八页生了,丹阳遂成为全真教“遇仙派”的创始人。

度化了于志道、李大乘、杨明珍、曹調、刘真一、李志远、李道谦、孙德等一大批弟子。

其著述有《洞玄金玉集》《丹阳神光灿》《渐悟集》,及其弟子王颐中收集编辑的《丹阳真人语录》等书。

因其对后世的影响,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封其为“丹阳抱一无为真人”,武宗加封为“丹阳抱一无为善化真君”。

世称“丹阳真人”。

谭玉,字伯玉,金代宁海(今山东牟平)人。

生于金太宗天会元年(1123年)三月一日。

生即仙骨附身,六岁坠井中而浮于水上,后卧于海水中而神情自若。

既入学,聪慧敏捷,同龄之人莫能及之。

十岁即能赋诗,一日诗兴大发,手指葡萄架,颂曰:“一朝行上青龙架,见者人人仰面看。

”略见其志向远大。

于世倜傥不事边幅,以孝义著称。

其为学,于经史百家无不涉躐,尤功于书法。

因醉卧风雪中而受风痹,瘫卧于榻,四处求医,毫不见效,遂于室中求于北斗,忽大梦一场,顿悟一心奉道,才是正果,于是决心向道。

适逢王重阳自终南山来宁海传教,时为大定七年(1167年)七月,王重阳居于马丹阳为其修建的“全真庵”中。

谭玉闻讯后,即拄杖求谒,祈求治疗仙方。

重阳终日闭门不见,谭第 九页玉只得苦守门外,昼夜不移,据说门忽自开,重阳大喜,说是“仙缘”所契,乃召之留宿庵中,夜同衾共寝,重阳令之展抱其足。

倾刻,谭玉顿觉周身流汗;如卧蒸笼,比及拂晓,下床视之,旧病痊愈。

遂求重阳收其为弟子,终身侍奉于左右。

重阳欣然允之,授之以四字秘诀,赐法名曰处端,字通正,号长真子。

金大定八年(1168年),处端弃家别妻,开始了他的云游生涯。

隐居昆嵛,居延真(道观),抵汴梁(今河南开封),宿王氏旅舍。

大定十年(1170年)王重阳羽化于汴梁,处端与马丹阳守孝三年。

十四年(1174年)后,隐遁于河南伊洛间,承师志,弘全真教义,精心布道,一进名振京洛。

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马丹阳飞升后,掌教于全真道。

与其徒努力修行,共振道业,继承并发展了全真教思想,形成全真教中的“南无派”,拥有杨理信、胡宗玄、马微善、刘至洞、周妙超、陈仙后、朱立刚、许去乾等一大批传人。

王重阳立教十五论内容

王重阳立教十五论内容

王重阳立教十五论内容王重阳立教十五论是全真道初创时期的经典文献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十五个方面:1.身心的修养:强调修行能够助我心境宁静。

面对困境心无杂念。

同时,也要注重身体的健康,以达到身心和谐。

2.道的体悟:认为修行能助我心境宁静,面对困境心无杂念。

同时,也要注重身体的健康.以达到身心和谐。

3.真心的显露:修行能助我心境宁静,面对困境心无杂念。

同时,也要注重身体的健康,以达到身心和谐。

4.万物的齐同:认为世间万物皆有佛性,应平等对待。

修行能助我心境宁静,面对困境心无杂念。

同时,也要注重身体的健康,以达到身心和谐。

5.形神以和:强调形神合一的修行理念,认为只有形神相依、相互调济才能达到真正的健康和快乐。

6.炼形化气:阐述了修炼形体、化除气质的具体方法,以达到形神合-的境界。

7.真心的妙用:探讨了真心的妙用。

强调真心是修行的根本,只有真心才能领悟真理、体悟大道。

8.明心见性:强调明心见性是修行的关键,只有明心见性才能真正认识自己、了解世界。

9.虚无妙道:阐述了虚无之道的重要性,认为只有虚无之道才能超越生死、达到永恒。

10.真空炼形:探讨了真空炼形的具体方法,以达到形神合-、长生不老的目的。

11.神光寂照:强调了神光寂照的重要性,认为只有神光寂照才能助我心境宁静,面对困境心无杂念。

同时,也要注重身体的健康,以达到身心和谐。

12.三宝妙用:阐述了三宝(即道、经、师)的妙用,强调了三宝在修行中的重要性。

13.大道无为:强调大道无为的修行理念,认为只有无为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和快乐。

14.苦海慈航:阐述了全真道救世的宗旨和理念,强调了全真道对于世人的慈悲和关怀。

15.圣贤作用:探讨了圣贤的作用和意义,强调了圣贤在修行中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王重阳立教十五论》是全真道初创时期的经典文献之一。

对于全真道的修行理念和修行方法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总结。

制表:审核:批准:。

道教的戒律都有什么?

道教的戒律都有什么?

道教的戒律都有什么?
戒律,即道教约束自己教徒的言论、行为,防止其教徒违反教义思想、信仰、生活、人际关系准则的规则与界定。

道教的戒律一般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戒”,就是约束道教徒的规定;第二类是“律”,即约束道教徒的具体条文;第三种是“清规”,具体指各个不同的道教宫观约束道士的规章制度。

正一派是由东汉末年创立的五斗米道发展而来。

五斗米道时期,正一派的“三行九条”记载在《老君想尔戒》中,规定所有道众必须遵守。

“三行九条”的原文是:“行无为,行柔弱,行守雌,勿先动,此上最三行;行无名,行清静,行诸善,此中最三行;行无欲,行知止足,行推让,此下最三行。

”意思是说,作为道教徒要谨守清静无为,清心寡欲的教义准则,并且一定要在虔诚信仰道教的基础上,把这些规范和戒律贯彻到自己的言语和行为之中。

“三行九条”是早期道教戒律的萌芽,后人在它的基础上,为戒律做了许多补充和完善工作。

戒律较为完善并且流传至今的道派除了正一派,还有全真派。

王重阳创教时,在《重阳立教十五论》中对全真派的立教原则和戒律做了严格规定。

其后,全真七子之中的马丹阳又撰写了“十劝”语录,丘处机则仿照佛教的三戒,设立三坛大戒。

在其全盛时期,全真派有了众多信徒,创建了庞大的全真道观群。

为了加强管理,全真派制订了《全真清规》,详细规定了一旦道士犯了过错,分别给予哪些处罚,列出的有迁出、罚出、罚斋、罚香、罚油、罚茶、罚拜等,另外规定不能贪婪,不能有妒忌之心,不能被声色所迷惑,不能玩物丧志等。

到了清代,全真派的高道王常月在北京白云观开坛传戒,使得传戒制度广为传播,全真和全真戒律也随之闻名天下。

道家经典文章

道家经典文章

道教经典1. 老子——道德经又名《老子》,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最高结晶,讲述“道”生万物,万物发展变化的“道理”,以及人类社会应如何适应“自然”。

一旦掌握老子的思想,便能轻松通晓诸子各家思想,具有鬼神莫测之能事。

2. 庄周——庄子又名《南华经》,是仅次于《老子》的道家名著,文章极其优美,思想自由驰骋,说理生动有趣而且透彻,是诠释《老子》的最佳作品。

3. 列御寇——列子又名《冲虚经》,是仅次于《庄子》的又一道家名著,文章多采用寓言,说理生动有趣而且透彻,是诠释《老子》的上佳作品。

4. 黄帝——黄帝四经该书是近代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经考证确定为失传的《黄帝四书》,涉及治国、政治、军事等道术,主张虚极无为。

5. 黄帝——阴符经全称为《黄帝阴符经》在中国古代的哲学和兵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是道家的重要道经,历代对它的注解仅次于《道德经》和《南华真经》。

阴者暗也,符者合也。

天机暗合于行事之机,故称阴符。

6.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本经阴符七术》之前三篇说明如何充实意志,涵养精神。

后四篇讨论如何将内在的精神运用于外,如何以内在的心神去处理外在的事物。

7. 关尹子——文始真经《红豆博客关尹子》也叫《文始真经》,先秦关令尹喜所作。

该书阐明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揭示真理,主张体认至精无形的道体,“独与神明居”,即与大道为一体。

8. 文子——通玄真经《通玄真经》即《文子》,战国时文子所著。

唐玄宗于天宝元年诏封文子为“通玄真人”,尊其书为“通玄真经”。

道教奉为“四子”真经之一。

该书以老子之言为教,强调以老子之道治国修身。

9. 葛玄——清静经也称《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或《常清静经》。

无形红豆博客、无情、无名的大道,具有生育天地、运行日月、长养万物的功能;而道有清、浊、动、静,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而要做到常清常静,必须澄心遣欲,万类皆空。

此经教人遣欲入静的修炼要领,为道士们日常诵习的重要功课之一。

10. 葛洪——抱朴子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人称“葛仙翁”,是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和制药化学家,著名的道教人士。

重阳立教十五论

重阳立教十五论
第六论合道伴
道人合伴,本欲疾病相扶,你死我埋,我死你埋,然先择人而后合伴,不可先合伴而后择人,不可相恋,相恋则繫其心,不可不恋,不恋则情相离,恋欲不恋,得其中道可矣,有三合三不合:明心,有慧,有志,此三合也,不明、著外境,无智慧、性愚浊,无志气、乾打鬨,此三不合也,立身之本在丛林,全凭心志,不可顺人情,不可取相貌,唯择高明者,是上法也。
第十论匹配五气
五气聚於中宫,三元攒於顶上,青龙喷赤雾,白虎吐乌烟,万神罗列;百脉流冲,丹砂晃朗,铅汞凝澄,身且寄向人间,神已游於天上。
第十-论混性命
性者神也,命者气也。性若见命,如禽得风,飘飘轻举,省力易成。《阴符经》云:“禽之制在气”,是也。修真之士,不可不参,不可泄漏於下士,恐有神明降责。性命是修行之根本,谨紧锻鍊矣!
第三学书
学书之道,不可寻文而乱目,当宜採意以合心,捨书探意,採理捨理,採趣採得趣,则可以收之入心,久久精诚,自然心光洋溢,智神踊跃,无所不通,无所不解,若到此则可以收养,不可驰骋耳,恐失於性命,若不穷书之本意,只欲记多念广,人前谈说,夸讶才俊,无益於修行,有伤於神气,虽多看书,与道何益,既得书意,可探藏之。
第十二论圣道
入圣之道,须是苦志多年,积功累行,高明之士,贤达之流,方可入圣之道也。身居一室之中,性满乾坤,普天圣眾,默默护持,无极仙君,冥冥围绕。名集紫府,位列仙阶,形且寄於尘中,心已明於物外矣!
重阳பைடு நூலகம்教十五论
正乙部
第一住庵
凡出家者,先须投庵,庵者舍也,一身依倚,身有依倚,心渐得安,气神和畅,入真道矣,凡有动作,不可过劳,过劳则损气,不可不动,不动则气血凝滞,须要动静得其中,然后可以守常安分,此是住安之法。
第二云游
凡游歷之道有二:一者看山水明秀,花木之红翠,或骯州府之繁华,或赏寺观之楼阁,或寻朋友以纵意,或為衣食而留心,如此之人,虽行万里之途,劳形费力,遍览天下之景,心乱气衰,此乃虚云游之人,二者参寻性命,求问妙玄二登帜瞼之高山,访明师之不倦,渡喧轰之远水,问道无厌,若一句相投,便有圆光内发,了生死之大事,作全真之丈夫,如此之人,乃真云游也。

王重阳立教十五论解析

王重阳立教十五论解析

王重阳立教十五论解析
王重阳是中国道教的创始人之一,他的立教十五论被誉为中国道
教中的经典之作。

这篇论文以解析其立教十五论为主题,旨在全面、
生动地介绍该经典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道教的影响。

立教十五论共分为十五篇,主要讲述的是修炼道德和修炼内功的
方法和过程,以及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道家哲学的基本原理。

其中
最重要的是“内外合一”和“静中观动”的修炼方法。

“内外合一”即从内而外、从外而内同步修炼的方法,要求修炼
者内心要清静无杂念,外表要动静相宜,才能达到内外合一的境界。

这种修炼方法主要是通过调节呼吸、静坐打坐来实现的。

“静中观动”则是指在静中观察动,以达到理解天道的目的。


重阳认为,只有在静默的状态下才能更好地感知天地的变化,从而达
到与天地合一的境界。

此外,立教十五论中还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提倡修行者要
具备正直、宽容、慈悲、谦虚等品质,遵循道德准则,才能成就道的
修炼之路。

立教十五论的影响已经深深地渗透到中国道教的各个方面。

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其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哲学、医学、武术等多个领域。

在医学方面,立教十五论的内功修炼方法对于保持身心健康有不小的
帮助。

在武术方面,它也对太极拳、八卦掌等中国传统功夫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总之,王重阳的立教十五论是中国道教中的一部重要经典,它向世人阐述了道家哲学中的内涵和修炼方法,不仅启发了道教修行者的智慧,也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教养生学的基本理论(下篇)

道教养生学的基本理论(下篇)

道教养生学的基本理论(下篇)道教养生家提出的性命双修的思想,是建筑在与神相通、形神统一的生命观上。

实际上,性命和形神是两对可以相通的概念。

性,是指人的生命、形体。

由于时代的先后,称谓和内涵也就有了差异。

在汉唐时期,养生家多称形神共养,唐以后的内丹家则多称性命双修。

从内容上看,汉唐养生家的形神共养理论缺乏完整性,方法上比较零碎单调,而至宋元内丹家时,性命双修的理论非常完整,方法上也相当系统丰富,达到了十分深入精微的程度。

性命二字,三教各有不同的解释。

道教内各派亦有各自的看法。

一般地讲,性指心性、理性,又谓之真意、真神等;命指生命、形体,又谓之元精、元气等。

炼心神为性,炼精气为命。

元丘处机说:金丹之秘,在于一性一命而已。

性者天也,常潜于顶,命者地也。

常潜于脐。

顶者性根也,脐者命蒂也,一根一蒂,天地之元也,祖也。

(《大丹直指》)卷下已故丹家千经万论,只此性命而是。

南宗张伯端说:道家(指他以前的传统道教)以命宗立教,故详言命而略言性;释氏以性宗立教,放详言性而略言命。

在他看来,性命本不相离,道释本无二致。

彼释迦生于西土,亦得金丹之道,性命兼修,是为最上乘法,故号曰金仙。

傅大士诗云:六年雪岭为何因?只为调和气与神。

一百刻中为一息,方知大道是全身。

钟离正阳亦云:达摩面壁九年,方超内院;世尊冥心六载,始出凡笼。

以此知释迦性命兼修分晓。

(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49)从《悟真篇》来看,这确属张伯端的主张。

该篇七绝第一首即批评禅宗之徒说:饶君了悟真如性,未免抛身却入身,何以更兼修大药,顿悟无漏作真人。

谓单修禅宗不如兼修内丹。

至于佛教下乘禅法,更被斥为下乘。

《悟真篇序》曰:唯闭息一法,能忘饥绝虑,即与二乘坐禅颇同,若勤行而之,可以入定出神,其最高功果也不过达到内丹派所谓五等仙中最下等的鬼仙。

张伯端自认己家之说为性命双修,故无所偏,最为圆满,乃得三教先圣性命真传的正宗。

究其实际,则是直承魏伯阳《参同契》之说。

内丹以人身精气神为三宝,精气属命,神属性。

什么是全真——精选推荐

什么是全真——精选推荐

什么是全真什么是全真作者:彭涟道长全真派乃中国历史在⼏千年以来,修⾏⼈通过理论和实践,应运⽽⽣之教派,其思想,祖述⽼庄,兼容诸⼦百家,其运⽤,⼴纳三教九流之⼤义。

其于道也,体⽤兼赅,权实互⽤;其修持也,慈俭修⾝、⾃度度他、济世利⼈。

其宗旨,不离道德五千⾔之秒理,溶⼊南华内外篇之箴⾔。

全真教者,⾃⽼庄传经、东华演教,修⾏⼈通过⾃我完善,结合理论实践,历经秦、汉、晋、魏、南北朝,以⾄于唐宋,孕育上千年,其成果渐渐成熟。

重阳真⼈适逢其运,独具匠⼼,尊⽼庄之遗教,集历代真⼈达⼠之⾄要,冥⼼参悟,⾃我修证成真。

于是⾼瞻远瞩,⼴开教化,度七真于齐鲁,阐道德于终南。

嗣后七真于宋元之际,各⾃修炼成真,在继承同时,各各⾃开宗⽴派,往来于朝野之间,⼴为传播。

⾃是即今,随着历史推移,帝王互替,教门有兴有衰,薪⽕相传,可见全真之教义,扎根很深,适⽤于社会各阶层,它不因教宗之争端、诋毁⽽荒废,不因宵⼩之⽆故贬斥、恶意攻讦⽽绝迹,其精神⾜以感染⼈与万物。

其义理可使与霄汉同辉光。

道本清虚,⽆所谓⽆为、有为,道⽤法象⾃然,因⾃然作⽤⽽⽣万物,万物各⾃有性命,道性⾃有先天、后天,道命亦有先天、后天。

天之道即⾃然之道,体天之道⽽⾏教化,是为道教。

由此可见,天地之间,⼀切教门,包括五⼤宗教,⽆不体天道⽽⾏,因道⽽施教化。

本来,各教圣⼈敷教,教义皆以天道为宗,旨在导⼈向善,通过修持完善⾃我,返璞归真,此⾄善之道也。

然⽽,万物类聚群分,各随境遇⽽变化,⼈类也因根性之差殊,境遇之好坏,利益之⼤⼩,见识之远近⽽⽣⼼,于是难免⽣出伪善。

教门之间亦因利益使然,不免互相诋毁,导致争端,朝野之间也不免于利益之⼤⼩,⽣出⽆故是⾮,互为贬斥。

由是观之,真,善、美所在,伪、恶、丑所伏,仁义⽤之太过,假仁假义出焉。

全真之为教,本亦导⼈向善,通过慈俭修⾝,舍⾝向道,去妄归真。

⽆奈,世⼈也因根性之利钝,境遇之差殊,志向之⼤⼩⽽有别。

况且天地⽣⼈,为⼈处世,⾃是各司其职,各尽所⽤,不可能皆为圣贤,不可能皆为帝王公卿,也不可能皆为百姓商贾,更不可能皆出家修⾏。

王重阳立教十五论内容 -回复

王重阳立教十五论内容 -回复

王重阳立教十五论内容-回复王重阳立教十五论是道教创立者王重阳在纯阳真人传道时所提出的十五个重要教义。

这些教义承袭了道教的核心理念,并强调了修炼者在修道过程中应该重视的方面。

在本文中,我们将一步一步地回答这些教义的内容,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探索王重阳立教十五论的深层含义。

1. 一:始于虚灵,真心之金德。

这一教义强调了修炼者开始修道的初衷应该是纯洁的,应该以虚灵的心态去追求道路上的真理。

2. 二:正心,诚意,愿力之守心。

修炼者应该保持一颗正直的心,真诚地对待自己的修道,以及富有愿力的力量来实现自己的愿望。

3. 三:笃志,恒心之持志。

该教义重申了修炼者在修道过程中要保持坚定的志向和恒心,以持久的努力来追求道路上的进步。

4. 四:舍杂,分疑之后定。

这一教义告诫修炼者要舍弃琐碎的杂念和质疑,从而能够专注于修炼的实践上,以达到心境的安定。

5. 五:虚心,静室之护心。

修炼者应该保持一颗虚心,守护自己的内心,净化思想、感受到心灵的宁静。

6. 六:正气,革善之振乾。

该教义强调了修炼者要保持正直的品性和高尚的道德标准,以便与善良的力量相协调。

7. 七:关爱,思仁之怀柔。

该教义指出修炼者应该修养仁爱之心,用关怀和爱心对待他人,以促进和平与和谐。

8. 八:慈悲,行善之护人。

慈悲心是修炼者的重要品质,通过行善和保护他人的利益,修炼者能够实践慈悲与智慧。

9. 九:自强,破浅之致长。

修炼者应该具备自我激励和自我超越的能力,通过不断突破自身的局限,实现个人的成长与进步。

10. 十:修身,持躯之充正。

这一教义强调修炼者要把握好自身的修身之道,以充实自己的正能量,达到身心灵的和谐与和平。

11. 十一:调性,整性之圆返。

该教义告诫修炼者要调整自己的心性,使之恢复圆融的状态,以达到内心的和谐与平衡。

12. 十二:内观,看心之渊意。

修炼者应该学会内观自己的内心世界,洞察自己的深层思想和情感,以有效地探索内在的真理。

13. 十三:洞悟,见道之颖明。

修炼法门

修炼法门

一切法门,一切修行人修行都离不开禅定。

欲入禅定,必须先打通气脉。

但气脉怎么样才能通呢?只有六根清静,不逐六尘,不散乱不昏沉,正念坚定,人身的元气才能生机不绝,旺盛圆满。

当心静久不动,元气一步一步的积累,到在一定的量后,气脉自动会被旺盛的元气打开。

世上有很多奇奇怪怪的功法,教人直接修气脉,转河车。

此类功法万不可学,很容易走火入魔。

为什么?因为元气就如电视机的电源,气脉就如电线。

你不充电接电发电,直接修气脉,那很容易弄坏“电线”,造成“电线”错乱而短路。

更何况,如果元气不足,“电源”不足,就算打通气脉也没多大用处。

世上只有一种真正打通气脉的方法:那就是心静,不求不迷不急,静静等候,等到精足气足神足时,气脉自然会通,三昧定境自然会入,丝毫强求不了。

世上不管什么法门,离开了心去修,离开静去修,都是邪法。

一直心无所住,心无所求,心无所迷地坐禅,要坐多久才能打能打通气脉?可不可以计算出来?绝对准确的时间是算不出来的,但大致的时间可以算出来。

那如何计算?要计算要坐多久才能打通气脉怎么算?要知道要坐多久才能打通气脉,得先了解人身的结构。

人身有365个大穴,对应地球公转太阳一周。

地球公转太阳一周是365天,易数以9为最大,以9归真,所以人身每个穴位应填满9口真气。

一天十二时辰,一时辰六刻钟,每刻钟二十分钟,即每二十分钟为一座。

人坐禅时,六根清静,心志既不散乱也不昏沉时,每一刻钟能化一口真气。

当真气化生时,其一由督脉上行百会再下行到口腔上颚的龈交穴时,会化成“金津”;其二由任脉上行到口腔下颚的承浆穴,会化成“玉液”,“金津”和“玉液”在口腔内混合后就是唾液(俗称口水)。

唾液清且甜,俗称“甘露”,吕洞宾有诗为证: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

甘露也是我们做功夫到一种境界的时候,从脑下垂体下来的一种甘味的液体,从头顶下来。

此时应用吞律法将津液吞入腹内。

即舌顶上腭不动,将津液吮至舌根,待欲喷呛时引颈吞下。

这样引吞,可直接入任脉,化为阴精,是造精之捷径,健身之妙法。

立教十五论

立教十五论

《立教十五论》简介《立教十五论》又名《重阳立教十五论》,据说是全真教的创始人王重阳撰写的,又有说是王重阳的弟子根据王重阳的道教主张编录的。

《立教十五论》是全真派道教的经典,意义非凡。

《立教十五论》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的学说,主要讲述了全真派道教的基本宗旨,规定了全真道的戒律戒规,是研究全真派道教的主要文献。

《立教十五论》的十五论指:一住庵、二云游、三学书、四合药、五盖造、六合道伴、七打坐、八降心、九炼性、十匹配五气、十一混性命、十二圣道、十三超三界、十四养身之法、十五离凡世。

其中,一到六论指出全真派道士的日常生活及准则,七到十一论讲述了内在的修炼,十一到十五论强调修道的境界。

《立教十五论》的主要内容为:“凡出家先须投庵,身依心安”,凡是全真派的道士都要求出家,住到全真派的道观中,断掉一切杂念,无牵无挂,安心修道。

“云游访师,参寻性命”,云游四海,拜名师,访高人,参透生命的真谛。

“学书宜采意心解”,读书学道应领会其中意思,善于思考,用心理解。

“精研药物,活人性命”,精心研制,烧练外丹,能够活跃气血,延年益寿。

“以丛林为立身之本”,追求内在修炼,不被外物扰乱身心,就算身处陋室,也能安于现状,修道悟道。

“静坐须心如泰山,剪除念想以定心”,道士打坐要静心,如泰山般巍然不动,断除一切杂念,定下心来,入道悟道。

“调和五行精气于一身,以正配五气”,调和自己的身体,使天地五行的精华汇聚到自己的身体里面,以体内巍然不动的正气配合五行之精气,这是全真派道教内丹的修炼。

“入圣之道须积功累行”,入定成为圣人的道路,要积功行德,积累善行,满足条件后才能修得圣人之道。

“超越欲界、色界、无色界”,全真派修道目的是超越欲、色等欲念,经过修炼而无欲无求,进入自然无为的境界。

“养身之法在於得道多养”,得道之人,通过内丹、外丹的双重修炼,自然通晓养身之法。

养身之法,在于道。

“超离凡世”,全真派道士修炼的最终目的是长生不老,超离凡人的世界,得道成仙。

宋辽金元时期的道教宋真宗赵桓崇奉道

宋辽金元时期的道教宋真宗赵桓崇奉道

宋辽金元时期的道教宋真宗赵桓崇奉道经过五代十国短暂的动乱和分裂,北宋王朝建立后,国家又重新归于统一。

北宋历代帝王承袭唐朝道儒释兼容和对道教崇奉扶植政策,其中真宗、徽宗尤以崇道著称。

宋真宗赵桓崇奉道经过五代十国短暂的动乱和分裂,北宋王朝建立后,国家又重新归于统一。

北宋历代帝王承袭唐朝道儒释兼容和对道教崇奉扶植政策,其中真宗、徽宗尤以崇道著称。

宋真宗赵桓崇奉道教,除了效法太祖、太宗召见道士、营建宫观外,又有一些新的方面。

如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宋真宗称赵氏始祖“九天司命保生天尊”赵玄郎下降于延恩殿。

于是,加封为“圣祖上灵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

次年(1013年),虔诚加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并行幸亳州太清宫,谒拜老子神像。

宋真宗还制定了一些节日,以三月三日“天书”初降日,为天庆节;以六月六日“天书”降于泰山,为天贶节;以四月一日“天书”降于皇宫,为天祯节;以七月一日圣祖初降,为先天节;以十月二十日圣祖降延恩殿,为降圣节。

真宗在位期间,还大量兴建道观,召见著名道士,命王钦若、张君房等编辑《道藏》。

大中祥符(1008—1016年)初,真宗曾命王钦若总领修校道经,共4359卷,并撰成篇目进上,真宗赐名《宝文统录》,并亲自为之作序。

天禧三年(1019年),真宗又命王钦若再次校理道经,与张君房一起,修成《大宋天宫宝藏》,共4565卷。

张君房又据以辑成《云笈七签》122卷,进呈皇上御览。

《宝文统录》和《大宋天宫宝藏》奠定了后世编修《道藏》的基本格式,对道教教理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宋徽宗对道教的崇信更甚:1、政和七年(1117年)二月,称天神青华帝君下降宣和殿,又夜梦老君谕曰:“汝以宿命,当兴吾教。

”四月,徽宗授意道录院册封他为“教主道君皇帝”,从而把道教变成了国教。

2、崇宁元年(1107年)建长生宫于京都。

政和三年(1113年)建玉清和阳宫(旋改名玉清神霄宫),后又建葆真观、上清宝箓宫等。

北派

北派

第一页北派北派亦称北宗,尊王玄甫为一祖,钟离权为二祖,吕洞宾为三祖,刘海蟾为四祖,王重阳为五祖,俗称“北五祖”,为道教内丹修炼的重要派别。

刘海蟾姓刘名操字宗成,号海蟾子,又字昭远。

五代燕山 (今北京西南宛平)人。

在辽应举,中甲科进士,事五代燕主刘守光,官至丞相。

平素好性命之学,崇尚黄老之道。

相传一日一道士拜谒,自称正阳子,海蟾师之以宾礼,问其姓名,默而不答。

向海蟾索要十枚铜钱和十只鸡蛋,间而相垒而不坠。

海蟾惊呼曰:“危坠!”道人即笑曰:“相公地位比这更危险!”说完,弃鸡卵、铜钱于地,长笑而去。

海蟾忽然开悟,于是散家财,辞官职,离妻别子,易道服,远游秦川。

他常往来于华山与终南山之间,复遇正阳子授以丹诀,后得道仙去。

曾有歌曰:“醉骑白驴来,倒提铜尾柄;引具碧眼奴,担个独胡瘿;自忘尘世事,家住葛洪井;不读黄庭经,岂烧龙虎鼎;独立都市中,不受俗人请;欲携霹雳琴,去上昆仑顶;吴牛卖十角,溪田耕半顷;种黍酿白醪,便是神仙境;醉卧古松荫,闲立白云巅;要去即便去,直入秋霞彩。

”后以道授董凝阳、张宗阳,乃遁迹于终南、太华之间,不知所终。

道教全真道尊其为北五祖之一。

元世祖封其为“海蟾明悟弘道真君”。

元武宗加封为“海蟾明悟弘道纯佑帝君”。

第二页王重阳是北派实际的开创者,姓王名中孚,字允卿,又名德威。

宋末金初咸阳 (今陕西咸阳)人。

父王百万,为地方豪门贵族,母王氏安人,孕二十四月而生之。

生而聪颖,自幼超群,七岁诵经,月以千数,二十岁贯通百家诸经。

及长,体态端庄而雄伟,须美而髯佳,风流倜傥尚义好侠,宽怀大度而不拘小节。

中孚自幼文武皆习,尤擅弓马,于金熙宗天眷(1138—1140年)年间在应武举试,中甲科,故易名德威,字世雄。

然而社会不安,世事纷乱,德威一身功名而不能为官,目睹金兵之暴戾,遂退隐于终南刘蒋村,终日意志消沉而放荡自适,疯疯颠颠而意不可测,世人称之为“王害风”。

并讽曰:“昔日庞居士,如今王害风。

”直至金海陵王(1149—1161年在位)完颜亮正隆(1156—1161年)四年(1159年),年已四十八岁,取仕不进,忽自叹曰:“孔子四十而不惑,孟子四十而不动心,余犹碌碌如此,不亦愚乎?”又曰:“余九岁方省事,祖父享年八十二,父享年七十三,观此递减,即活至古稀七十之年,又能有几日!”于是在甘河镇(今陕西户县境内)遇钟、离二仙点化后,捐弃家室财富,修炼道术,出家云游于终南山一带。

王重阳立教十五论内容

王重阳立教十五论内容

王重阳立教十五论内容《王重阳立教十五论》是道教主要经典之一,是王重阳在逍遥派创立之初所撰写的重要著作。

本书是一部道教的经典之作,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包括道教的根本思想、修行方法、追求长生不老的理念等。

下面将以简体中文的形式,进行详细介绍。

《王重阳立教十五论》的第一论是《道教的基本原理》。

王重阳在这一论中阐述了道教的基本思想和哲学观点。

他认为,道教的根本原理是道,即宇宙的普遍规律和永恒之道。

他指出,生命是道的体现,而人的任务就是通过修行,与道合一,追求长生不老。

他还强调了道教的无为而治的个人修行方法,即以无为而治来管理个人生活和社会事务。

第二论是《道教修行的基本途径》。

王重阳在这一论中介绍了道教修行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他提出了道家的三宝,即道、德、经。

他认为修行者应当通过修养道德,在生活中体现道教的价值观念和教义。

他还详细说明了修炼内丹的方法和功效,鼓励修行者将心向道,寻求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第三论是《追求长生不老的道路》。

王重阳在这一论中详细介绍了道教的长生不老理念和方法。

他指出,长生不老是道教修行者的最高目标,道教通过修行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

他介绍了悟道、修心、修真、修神的方法,以及如何练成药师、妙手、百变等术法,以帮助修行者达到长生不老的愿望。

第四论是《修行者的境界和层次》。

王重阳在这一论中详细介绍了修行者的境界和层次。

他将修行者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每个层次都有相应的修行方法和境界。

他认为修行者的境界高低决定了他们修行的效果和成就。

第五论是《道家的修行戒律》。

王重阳在这一论中提出了道教修行者应当遵守的戒律和规范。

他认为,修行者应当遵守“无思无为”、“安心宁神”等戒律,以帮助他们达到修行的最终目标。

第六论是《修行者的修养和品行》。

王重阳在这一论中强调修行者应当注重个人修养和品行。

他指出,修行者应当保持纯洁的心灵和良好的品格,以便更好地与道合一,达到修行的目的。

第七论是《修行者的修行方法和技巧》。

《重阳立教十五论》析

《重阳立教十五论》析

作 为道 教 中的 改革 派 , 全 真 道 提 倡 精 神 超
越、 性命 双修 、 真功真行等, 相 比传 统 道 教 多 有
不 同 。王重 阳其 主要 的 思想 集 中体 现在 《 重 阳
立 教十 五论 》 这 部全 真 道 经 典之 作 之 中。本 文
从 当代人 的视 角解 读 《 重 阳立教 十五 论》, 考 察 全真 道 处理 人 与 社会 关 系 、 人 与生 活 追 求 以及 文化 与 文化 之 间 关 系 的方 式 , 发掘 全 真 道思 想 中 的“ 当代 理念 ” , 为 当今社 会 的 构建 提 供有 益 的文 化资 源 。
除 此之 外 , 南宋 、 金 统 治 下 的下 层 劳 动 人 民反 抗 统治 者 的 斗 争 亦 此 起 彼 伏 。然 而 , 王 重 阳
全 真道创 始人 王 酷 , 道号 重 阳子 , 陕西成 阳
刘 蒋村 人 。出身 于 富豪 之 家 , 据说其“ 美须髯 , 大 目, 身 长六 尺余 寸 ” 。 … ’ 早年 为儒 士 , 后 来 投 笔从 戎 , 应 试武举 , 并 改名 德威 , 字世 雄 , 关 于 王韶应 试武 举 的结 果 , 史 籍记 载各 有 不 同。金 源铸所 撰 的《 全 真教祖 碑 》 日: “ 天 遣 文武 之 进 , 两无 成焉 。 ” 但秦志安所撰的《 金 莲 正 宗记 》 却 言: “ 复试 武 举 遂 中 甲科 。 ” 无 论 中过 武 举 与否 ,
J OUR NAL O F HARB I N UN I VE RS I T Y
Vo I . 3 5 No 1 0 0c t . 2O1 4
2 0 1 4年 l 0月
[ 文章编号 】 1 0 0 4  ̄5 8 5 6 ( 2 0 1 4 ) 1 0 —0 0 1 2 —O 3

《重阳立教十五论》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重阳立教十五论》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重阳立教十五论》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重阳立教十五论》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重阳立教十五论》是金代全真教著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重阳是中国道教分支全真道的始创人,后被尊为道教的北五祖之一。

他有七位出名的弟子,在道教历史上称为北七真。

王重阳揉合儒家和道、释的思想,主张三教合一。

声称“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

认为“人心常许依清静,便是修行真捷径”。

著作有传道诗词约千余首,另有《重阳立教十五论》、《重阳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均收入《正统道藏》。

王重阳立教十五论
第一:论住庵
凡出家者,先须投庵。

庵者舍也,一身依倚。

身有依倚,心渐得安,气神和畅,人真道矣!凡有动作,不可过努,过劳则损气,不可不动,不动则气血凝滞,须要动静得其中,然后可以守常安分,此是住庵之法。

第二:论云游
凡游历之道有二:一者看山水明秀,花木之红翠,或玩州府之繁华,或赏寺观之楼阁,或寻朋友以纵意,或为衣食而留心,如此之人,虽行万里之途,劳形费力,遍览天下之景,心乱气衰,此乃虚云游之人。

二者,参寻性命,求问玄妙,登□□之高山,访明师之不倦。

渡喧轰之远水,问道无厌。

若一句相投,便有圆光内发。

了生死之大事,作全真之丈夫,如此之人,乃真云游也。

第三:论学书
学书之道,不可寻文而乱目,当宜采意以合心。

舍书探意采理,舍理采趣,采得趣,则可以收之入心,久久精诚,自然心光洋溢,智神踊跃,无所不通,无所不解。

若到此,则可以收养,不可驰骋耳!恐失于性命。

若不穷书之本意,只欲记多念广,人前谈说,夸讶才俊,无益于修行,有伤于神气。

虽多看书,与道何益?既得书意,可深藏之。

第四:论合药
药者,乃山川之秀气,草木之精华。

一温一寒,可补可泄,一厚一薄,可表可托。

肯精学者,活人之性命,若盲医者,损人之形体,学道之人,不可不通。

若不通者,无以助道。

不可执著,则有损于阴功,外贪财货,内费修真,不是今生招愆,切忌来生之报,吾门高弟,仔细参详。

第五:论盖造
茅庵草舍,须要遮形,露宿野眠,触犯日月茍或雕梁峻宇,亦非上士之作为。

大殿高堂,岂是道人之活计。

斫伐树木,断地脉之津液,化道货财,取人家之血脉。

只修外功,不修内行,如画饼充饥,积雪为粮,虚荣众力,到了成空。

有志之人,早当觅身中宝殿,体外朱楼,不解修完,看看倒塌。

聪明君子,细细察详。

第六:论合道伴
道人合伴,本欲疾病相扶。

你死我埋,我死你埋。

然先择人而后合伴,不可先合伴而后择人。

不可相恋,相恋则系其心,不可不恋,不恋则情相离。

恋与不欲,得其中道可矣!有三合三不合:明心,有慧,有志,此三合也。

不明著外境,无智慧性愚浊,无志气干打哄,此三不合也。

立身之本,在丛林全凭心志,不可顺人情,不可取相貌,唯择高明者,是上法也。

第七:论打坐
凡打坐者,非言形体端然,瞑目合眼,此是假坐也。

真坐者,须十二时辰,住行坐卧,一切动静中间,心如泰山,不动不摇,把断四门,眼耳口鼻,不令外景入内,但有丝毫动静思念,即不名静坐。

能如此者,虽身处于尘世,名已列于仙位。

不须远参他人,便是身内圣贤。

百年功满,脱壳登真,一粒丹成,神游八表。

第八:论降心
凡论心之道,若常湛然,其心不动,昏昏默默,不见万物,冥冥杳杳,不内不外,无丝毫念想,此是定心,不可降也。

若随境生心,颠颠倒倒,寻头觅尾,此名乱心也,速当剪除,不可纵放,败坏道德,损失性命。

住行坐卧,常勤降闻见知觉,无病患矣!
第九:论炼性
理性如调琴,弦紧则必断,慢则不应,紧慢得中,琴可调矣!则又如铸剑,钢多则折,炀多则卷,钢炀得中,则剑可铸矣,炼性者,体此二法,则自妙也。

第十:论匹配五气
五气聚于中宫,三元攒于顶上,青龙喷赤雾,白虎吐乌烟。

万神罗列,百脉流冲。

丹砂晃朗,铅汞凝澄,身且寄向人间,神已游于天上。

第十一:论混性命
性者神也,命者气也。

性若见命,如禽得风,飘飘轻举,省力易成。

阴符经云:“禽之制在气。

”是也。

修真之士,不可不参,不可泄漏于下士,恐有神明降责。

性命是修行之根本,谨紧锻炼矣!
第十二:论圣道
入圣之道,须是苦志多年,积功累行,高明之士,贤达之流,方可人圣之道也。

身居一室之中,性满乾坤,普天圣聚,默默护持,无极仙君,冥冥围绕。

名集紫府,位列仙阶,形且寄于尘中,心已明于物外矣!
第十三:论超三界
欲界,色界,无色界,此乃三界也。

心忘虑念,即超欲界,心忘诸境,即超色界,不着空见,即超无色界。

离此三界,神居仙圣之乡,性在玉清之境矣!
第十四:论养身之法
法身者,无形之相也。

不空不有,无后无前,不下不高,非短非长。

用则无所不通,藏之则昏默无迹。

若得此道,正可养之。

养之多则功多,养之少则功少。

不可愿归,不可恋世,去往自然矣!
第十五:论离凡世
离凡世者,非身离也,言心地也。

身如藕根,心似莲花。

根在泥而花在虚空矣!得道之人,身在凡而心在圣境矣!今之人,欲永不死,而离凡世者,大愚不达道理也!
言十五论者,警门中有志之人,深可详察之。

王重阳“道有三乘”论
王重阳先生:道有三乘,量力而行。

上乘者,虚无之道也;一丝不挂,一尘不染,如皓月当空,万里无云。

只一点灵根,能夺天地之造化,可参阴阳之正理。

以法炼之,可使有归于无,以无而又生有也。

能与天地同老,日月同修,此上品天仙之道也。

中乘者,秉虔诫而斋戒,奉圣真以礼拜,诵天尊之圣号,讽太上之秘文。

一念纯真,万虑俱清,上格穹苍,万灵洞鉴,灵光不灭,一点真性,直达虚无,位列仙班,此中乘之道也。

夫下乘者,积功累行,广行方便,济人利物,多作些好事,常检点过失,真性自不可昧,灵明原能显著,或隐或现,与仙无异,此下乘之道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