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印染

合集下载

民间印染的历史和发展

民间印染的历史和发展
⑵民间印染图形纹样千变万化,文化内涵丰富。 受传统汉文化的影响,汉族地区的民间印染在表意方面具有含蓄和隐喻的特点,常常借助一件美好的事物,间接地表达希翼吉祥的心愿,可细分为象征、比喻、谐音、特定符号等四种。少数民族印染图案的喻意与本民族历史发展、起源、崇拜、祭祀、传说有关。
⒊民间印染的艺术特点
中国民间的印染花布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沿革和独特的制作工艺,其印染图形独具魅力的造型审美意蕴深受民众喜爱,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文化内涵。
⑴民间印染作为人们十分珍爱的艺术品,既贴近人们的生活,又应用于人们生活中。中国农村,人们喜爱用印染花布做成被面、床单、门帘、桌布、包袱、帐檐、枕头盖、饭蓝巾、小孩兜肚等,民间艺人常常根据生活实用的需要,变幻出各式各样的图形,妥加调配,让印染花布图形呈现出繁花似锦的气象。
⑸扎染
扎染,古代称“绞缬”,又名 "扎花布"等,扎染方法比较简单,在白布上用针引线扎住或用绳索捆成意外花纹,目的是防染,扎好后投入染缸浸泡染色,干后拆线,紧扎的地方不上色,呈现出白色花纹。山东的豆花布就是放入黄豆、高梁扎结后进行染色而成。扎染在云南大理白族妇女中比较流行,一个白族妇女会扎数十上百种花纹,戴扎染制成的头帕,还是白族妇女婚后当妈妈的标志。
服饰中的民间美术——印染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养蚕、缫丝、纺织和印染的国家,这一发明为丰富和创造人类物质文明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国的民间印染泛指蓝印花布、蜡染、扎染和彩印花布,它们适用于民间的日用装饰品,所做的服装、头布、被面、布兜、包袱和门帘等都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并反映出浓郁的乡俗民情。
⑶蓝印花布
蓝印花布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是过去农村人们普遍使用的手工印染品。印制蓝印花布纹样采用的是镂空印花的工艺,历史比较悠久。长沙马王堆一号西汉墓随葬的印花敷彩纱,已用小幅镂空花版直接漏印银灰色藤蔓底纹,新疆民间出土的东汉蓝印花布残片,斑点之间互不相连,似用镂空花版和防染浆剂印成。民间蓝印花布的生产地主要在汉族地区,其图形纹样内涵主要来自汉文化传统影响,选用的纹样图形素材往往都含有某种吉祥或积极的意义,同时,直接或间接反映传统的民间风俗和人民的审美情趣等。

民间印染的艺术

民间印染的艺术

四 云南、湘西民间扎染
扎染是怎么回事?
❖ 扎染古称扎缬、绞缬、夹缬和染缬,是中国 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
❖ 扎染是织物在染色时部分结扎起来使之不能 着色的一种染色方法。是根据设计图案的效 果,用线或绳子以各种方式绑扎布料或衣片, 放入染液中,绑扎处因染料无法渗入而形成 自然特殊图案的一种印花方法。也可将成型 的服装直接扎染。
中国民间印染
1
中国传统印染概况 贵州丹寨蜡染 湘西蓝印花布 云南、湘西民间扎染 民间印染的艺术魅力
一、中国传统印染概况 (一)在中国古籍上最原始的
印染方式称为什么? (二)不同历史时期印染的发
展变化?
❖ 单击此添加文本
单击此添加标题
❖ 单击此添加文本
战国小菱形纹锦袍
东汉蓝白染花棉布,残长86厘米,宽45厘 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湘西蓝印花布的印制方法
湘西蓝印花布的印制方法,是把镂空的花版 铺在白布上,再用一种叫“抹了”的工具,
把防 染浆剂刮入花纹空隙漏印于布面,于后浸染 靛蓝,然后刮去防染浆粉,就制成了完全显现 出蓝地白花或白地蓝花的蓝印花布了。
蓝印花布的艺术特色
❖ 蓝印花布有着青铜饰纹的高古,汉砖瓦的粗 犷,宋瓷的典雅,苏绣的细腻,剪纸的简洁, 织锦的华贵。深沉的蓝与纯净的白,在普通 的棉布上组成了多姿多彩、寓意古象的文祥。 质朴素雅、含蓄优美之中,饱含着浓郁的乡 俗民情。我们说蓝印花布得以源远流长,生 生不息的原因是它的平民化。蓝印花布是我 国民间传统工艺之一,格调朴素、高雅,蕴 含着我们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调, 经过岁月的淘洗,焕发着越来越迷人的魅力。
2、稚拙的造型中反衬着成熟
造型幼稚——“ 含巧于拙, 宁拙勿巧”—— 化腐朽为神奇——表达的意义是成熟的 内涵

4.3民间印染的种类及其制作工艺

4.3民间印染的种类及其制作工艺

三、民间印染的种类及其制作工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及使用印染技艺的国家,这一发明为丰富和创造人类物质文明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国的民间印染泛指蓝印花布、蜡染、扎染和彩印花布,它们适用于民间的日用装饰品,所做的服装、头布、被面、布兜、包袱和门帘等都是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并反映出浓郁的乡俗民情。

而论及起源,在中国有史可证的手工印染,最早可以找到旧石器时代的南方元谋人和北方的蓝田人、北京山顶洞人,这一时期即是早期绘画出现时期,也是纺织品出现时期,可以在陕西华县仰韶文化遗址中所发现的朱红色麻布残片上看到当时的纺织品已经开始染色了。

蜡染《绿野仙踪》王雨晴南昌大学视觉传达系指导老师:邱 璟还是有迹可循,但跟所有的传统手工艺一样,面临濒临失传,后继乏人的境遇。

所幸还是引起不少人的关注和喜爱,比如扎染,相对容易上手,自己扎染一条围巾、一个包包也不是特别困难。

不少文艺女青年偶尔停下来,做做手工,也许这就是一种返璞归真的慢生活吧。

中国传统的手工印染大体可以分成大两类,即“手工染缬”与“型版染缬”。

“手工染缬”就是指“绞缬”“蜡缬”“手绘”,“型版染缬”则是指“凸版印花”与“镂空版染缬”。

最具代表性的工艺种类有如下几种。

蜡染 陈淑南昌大学视觉传达系指导老师:邱 璟蜡染 穆紫薇 南昌大学视觉传达系 指导老师:邱 璟蜡染 封佳蕾南昌大学视觉传达系指导老师:邱 璟扎染古称“绞缬”,又称"撮缬”或“扎缬染色”,是我国民间最早采用防染技术进行染色的工艺之一。

扎染是一种古老的防染印花工艺,是按预先设计好的或是大概想好的图案花纹,用绳线通过对纺织品面料等扎结、折叠、钉缝固定扎牢成形后,置于染缸染色,染色完成后,拆去扎线,由于被扎部分未能染色,与染色底相衬,从而形成扎染效果特有的美丽的色晕白花。

扎染 徐可欣南昌大学视觉传达系指导老师:邱 璟那么,大家都很爱的扎染,那些晕染成朦胧写意效果的围巾、披肩,可不可以自己做?比如,你想要做条围巾,上面要弄成一滴蓝墨水滴进水里那种水墨效果,怎么染?扎,就是故意留白,然后再染蓝色,如此一来,颜色自然就不会渗到你扎的地方了,还会自然晕开。

传统的印染工艺是如何分类

传统的印染工艺是如何分类

传统的印染工艺是如何分类传统的印染工艺主要可以分为几大类,包括刺绣、挑染、描金、织锦、刺绣等。

刺绣是一种通过针线在织物上绣出图案或花纹的工艺,在中国历史悠久,广泛运用于衣服、家居用品等方面。

刺绣可以根据使用的针法和线种分为针刺绣和机械刺绣两类。

针刺绣是指以手工针线进行刺绣,包括针绣、缝绣、织绣等,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刺绣形式,如埋线绣、与脸、疏金绣、十字绣等。

机械刺绣则是利用机械设备进行绣花,节约人力,提高效率,广泛应用于服装、家饰等领域。

挑染是一种将染色工艺与织造工艺相结合的工艺,它通过将一定区域的纱线用浆料挑起,使染液无法渗透到被挑起的部分,从而形成图案或花纹。

挑染可以分为手工挑染和机器挑染两类,手工挑染技艺原始,传统,且手工制品具有原始的手工艺美感。

机器挑染技术则较为高效,成品规格统一,适用于产量要求较高的市场。

描金是一种在织物上以金银线或金银箔做装饰的工艺,也有一些使用彩色金属丝的描金艺术品。

描金工艺可以分为机器描金和手工描金两种。

机器描金是通过专用装置将金箔或金线压贴在织品上,具有良好的装饰效果。

手工描金则是纯手工技艺,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运用特殊的工具将金银丝或箔装饰在织物上,其产品具有独特的手工美感。

织锦是一种利用彩色丝线经长期反复地交织而成的织品,图案面貌丰富,富有变化,适宜于制作各种服饰和工艺品。

织锦工艺可以分为手工织锦和机器织锦两种。

手工织锦技艺要求高,手工制品因此具有更为独特的艺术价值和装饰效果。

而机器织锦则具有产量高,成本低等优势,被广泛应用。

总的来说,传统的印染工艺可以分为刺绣、挑染、描金、织锦等几大类,每种工艺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它们在服装、家居用品、工艺制品等领域均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起着重要作用。

传统手工印染实验报告

传统手工印染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深入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手工印染技艺,包括扎染、蜡染、夹缬和手绘染等,掌握基本的印染方法,并分析其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二、实验时间2023年10月25日三、实验地点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手工印染工作室四、实验材料1. 白棉麻布(用于扎染、蜡染、夹缬)2. 蓝靛染料(用于扎染、蜡染)3. 蜡(用于蜡染)4. 铜板(用于夹缬)5. 铅笔、颜料(用于手绘染)6. 水桶、染缸、剪刀、胶带等辅助工具五、实验步骤1. 扎染- 将白棉麻布折叠、绑扎成各种形状,确保扎紧。

- 将绑扎好的布料浸入蓝靛染料中,浸泡时间根据所需颜色深浅调整。

- 取出布料,用清水冲洗去除浮色。

- 展开布料,观察扎染效果。

2. 蜡染- 将白棉麻布平铺,用蜡刀蘸蜡液在布上描绘图案。

- 将描绘好的布料浸入蓝靛染料中,浸泡时间根据所需颜色深浅调整。

- 取出布料,用清水冲洗去除浮色,待蜡完全脱落后,布面呈现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图案。

3. 夹缬- 将白棉麻布平铺,用铜板制作出所需图案。

- 将铜板上的布料剪下,留下铜板上的图案部分。

- 将剪下的布料浸入蓝靛染料中,浸泡时间根据所需颜色深浅调整。

- 取出布料,用清水冲洗去除浮色,布面呈现镂空图案。

4. 手绘染- 将白棉麻布平铺,用铅笔勾勒出所需图案。

- 用颜料填充图案,注意色彩搭配和线条流畅。

- 待颜料干燥后,布面呈现手绘图案。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扎染:扎染效果丰富,可呈现出不同的纹理和图案,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2. 蜡染:蜡染图案精美,线条流畅,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3. 夹缬:夹缬图案镂空,层次分明,具有立体感。

4. 手绘染:手绘染图案色彩丰富,线条流畅,具有个性化的艺术风格。

七、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刻体会到中国传统手工印染技艺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这些技艺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我们应该积极传承和发扬这些技艺,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传统印染艺术特征与应用研究

中国传统印染艺术特征与应用研究

中国传统印染艺术特征与应用研究中国传统印染艺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特征。

在中国古代,印染艺术被广泛应用于服饰、家居用品、礼仪场合等方面,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印染艺术的特征以及它在现代应用中的研究价值。

中国传统印染艺术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传统印染艺术注重色彩的运用。

中国古代人们善于运用天然的植物染料,如蓝靛、红茜等,使得印染作品色彩鲜艳、自然。

其次,中国传统印染艺术注重图案的表现。

传统的印染作品往往采用各种各样的图案,如花卉、动物、山水等,这些图案富有寓意,能够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此外,中国传统印染艺术还注重手工的表现。

传统的印染作品通常采用手工制作,如手工织布、手工雕刻印章等,这些手工技艺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磨练和积累,才能够达到精湛的程度。

中国传统印染艺术在现代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首先,传统印染艺术的研究可以为现代印染技术的发展提供借鉴。

中国古代的印染技术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巧,通过对传统印染艺术的研究,可以发掘出更多的印染技术,使得现代的印染技术更加丰富多样。

其次,传统印染艺术的研究可以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指导。

中国传统印染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通过对传统印染艺术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印染艺术具有丰富的特征和研究价值。

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印染技术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参考。

通过对传统印染艺术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这一宝贵的艺术形式,让更多的人们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印染艺术的魅力。

广西的印染传统工艺

广西的印染传统工艺

广西的印染传统工艺广西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级行政区,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其中印染传统工艺是广西独特的特色之一。

广西的印染传统工艺源远流长,融合了多个民族的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工艺技术。

广西的印染传统工艺主要包括蜡染、木板年画、白布描绣等。

这些工艺的发展源于当地民众长期以来对生活的需求和美的追求,通过世代相传的技术和工具,形成了独特的印染传统工艺。

首先,广西的蜡染技艺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蜡染是利用蜡烛燃烧后熔化的蜡涂抹在织物上,然后在染液中浸泡,最后晾干,并用热水将蜡涂抹的部分蜡溶解,就形成了图案。

广西的蜡染技艺融合了多个民族的特色,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例如,壮族的蜡染图案多采用自然元素,如花草、动物等,寓意丰富;瑶族的蜡染图案则更加简约纯粹,注重简单而富有美感的线条。

其次,广西的木板年画也是当地的一项传统工艺。

木板年画是利用木板雕刻出图案,再用颜料印刷在纸上的技艺。

广西的木板年画通过对传统故事、民俗风情的生动描绘,展现了广西的文化底蕴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这些木板年画的图案精美,寓意深远,成为当地民众过年的必备装饰品。

此外,广西的白布描绣也是当地的传统工艺之一。

白布描绣是在白色布料上绣制各种图案和文字,以丰富的纹样和细腻的线迹展现出广西地区的传统风情。

广西的白布描绣图案丰富多样,包括花鸟、人物、山水等等,透露着当地民众对美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这些印染传统工艺在广西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无论是家居布艺、服装饰品还是宗教仪式和庆典活动,印染传统工艺都能够起到独特的装饰和表达情感的作用。

同时,广西的印染传统工艺也成为了当地经济和旅游的重要支撑。

然而,在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下,广西的印染传统工艺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是技术传承的问题,由于传统技艺的复杂性和耗时性,传承人逐渐减少,导致技术传承面临困难;另一方面是市场需求的问题,现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消费习惯发生了变化,传统工艺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相对较弱。

中国古代手工印染技艺

中国古代手工印染技艺

中国古代手工印染技艺
中国古代印染技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手工艺术,经过漫长的历史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纹理和独特的美学风格。

其中最著名的技术是刻印、雕版、织锦和挑染。

刻印技术指用刻刀在木头或金属上雕刻,然后用墨水印刷图案的技术。

此技术最早起源于商代,时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世纪,目前在多个地方都有保留和传承。

刻印技术开创了中国独有的文字和图案印刷技术,其代表作品有《清明上河图》等。

雕版技术是将图案或文字雕刻在木头坯板上,再印制到纸张上的技术。

此技术在唐代风靡一时,盛行于宋元和明清时期,技术达到了巅峰。

民间常用雕版来印刷花鸟、山水、瑞兽等图案,流传至今。

织锦技术是中国传统的手工织造技术之一,指用锦纹织成的布带,常常用来镶嵌服饰或做成屏风、坐垫等。

最早的织锦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此后历代逐渐演化壮大,形成了苏州园林锦、川织锦、湖州锦等多种风格。

挑染技术是一种古老而神奇的印染技术,分为手洗、泥染和雕染三种。

泥染和雕染技术在宋代逐渐兴起,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被誉为中华织染的瑰宝之一。

此技术代表作品有宋代的竹林七贤挑色帛画等。

总之,中国古代印染技艺有着悠久而丰富的历史,不仅在文化艺术上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当代印染产业有着巨大的启示和借鉴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蜡染蜡染,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与绞缬(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

贵州、云南苗族、布依族等民族擅长蜡染。

蜡染是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以蓝靛浸染,既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同时,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尤具魅力。

由于蜡染图案丰富,色调素雅,风格独特,用于制作服装服饰和各种生活实用品,包括女性服装、床单、被面、包袱布、包头巾、背包、提包、背带、丧事用的葬单等,显得朴实大方、清新悦目,富有民族特色。

1 基本介绍蜡染,古称“蜡缬”。

传统民间印染工艺之一。

是一种以蜡为防染材料进行防染的传统手工印染技艺。

据考证,“蜡染”一词在文献中最早、最确切的记载是唐代慧琳些的《一切经音义》卷五十之“众缬”:“今谓西国有淡歰汁,点之成缬,如此方蜡点缬也。

”“缬”是以辅染物辅助印染过程而染出的织物,缬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丝绸印染技艺的重大进步。

蜡染今在布依、苗、瑶、仡佬等族中仍甚流行,衣裙、被毯、包单等多喜用蜡染作装饰。

主要方法是用蜡刀蘸蜡液,在白布上描绘几何图案或花、鸟、虫、鱼等纹样,然后浸入靛缸(以蓝色为主),用水煮脱蜡即现花纹。

结构严谨,线条流畅,装饰趣味很强,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蜡染的发明以人们对物质特性的重复认识和利用为基础,并需要具备一定的环境因素和技术条件,因此它是在特定的物质条件和文化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蜡染是基于人们对服饰美化的需要,在人类文明进步到一定程度后产生的,是在多种染织工艺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蜡染产生的时间应在纺织、印色和画馈工艺成熟之后。

从原料上看,蜡染对面料没有特殊要求,棉、麻、丝、毛织物都能采用;防染材料也不拘于特定品种,动植物蜡均可使用,通常是用树脂和蜂蜡;染色只能用冷染工艺,一般是植物染色,以靛蓝为主。

从范围来看,蜡染技术存在与世界上很多地方,风格和使用方式也多种多样。

由于受地理和气候的影响,北方寒冷地区不宜进行蜡染,因此蜡染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1]2 蜡染起源传说故事在苗族地区的很多地方都流行有《蜡染歌》(古歌),代代传唱叙述着蜡染的起源的故事。

有一个聪明美丽的苗族姑娘并不满足于衣服的均一色彩,总希望能在裙子上染出各种各样的花卉图案来,可是一件一件的手工绘制实在太麻烦,但她一时又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终日为此闷闷不乐。

一天,姑娘又看着一簇簇一丛丛的鲜花久久发楞,办法没想出来却在沉思中昏昏入睡。

朦胧中有一个衣着漂亮的花仙子把她带到了一个百花园中,园里有无数的奇花异草,鸟语花香、蝶舞蜂忙。

姑娘在花园中看呀看呀,看得入了迷,连蜜蜂爬满了她的衣裙也浑然不知。

等她醒来一看,才知道刚才是睡着了,可是低头再看,花丛中的蜜蜂真的刚刚飞走,而且在她的衣裙上留下了斑斑点点的蜜汁和蜂蜡,很不好看。

她只好把衣裙拿到存放着靛蓝的染桶中去,想重新把衣裙染一次,试图覆盖掉蜡迹。

染完之后,又拿到沸水中去漂清浮色。

当姑娘从沸水中取出衣裙的时候,奇迹出现了,深蓝色的衣裙上被蜂蜡沾过的地方出现了美丽的白花!姑娘心头一动,立即找来蜂蜡,加热熬化后用树枝在白布上画出了蜡花图案,然后放到靛蓝染液中去染色,最后用沸水熔掉蜂蜡,布面上就现出了各种各样的白花,哦!染缸中居然染出了印花布,姑娘高兴地唱起了山歌。

人们听到了姑娘的歌声,纷纷来到她家听她讲百花园里的梦境、观看她染出的花裙、学习她描花绘图的技艺,大家回到自己家里之后,照着姑娘教给的方法,也都染出了花样繁多的花布。

从此,蜡染技术就在苗族及与之杂居的布依、瑶族等兄弟民族之间流传开来了。

起源地考察了解考察蜡染的起源是理解蜡染本质的必要环节。

任何技艺的起源和人类的劳动都是同步的,它包括人类发现的自然中的各种效应和人类的操作经验,蜡染技艺的起源也是如此。

埃及埃及是古代文明的摇篮,它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能够同时吸取东西方的各种文化,成为最早步入文明的古国之一。

蓝靛在公元前2400年的古埃及及第五王朝就已经作为防腐抗菌剂使用,公元前1世纪的罗马学者普利尼斯在《自然史》中,描写了埃及人浸染织物时用蜂蜡访燃,并称这种方法为“古怪的”,这说明早在相当于西汉时期的埃及,蜡染技艺就已经广为流行了。

英国L.W.C.迈尔斯主编的《纺织品印花》中认为,埃及蜡防花布早在公元前1500年已闻名遐迩。

因此,埃及应被认为是蜡染的发源地之一。

印度印度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棉纤维的国家,而且印度早在公元前5世纪就已有从蓝草中提取靛蓝染棉纺织品的记录,因此棉织品的印染术也可能发源于印度。

虽然印度气候潮湿,很难发现古老的织物残片,但从其他地区出土的蜡染棉织物可以判断,印度曾拥有高度发达的蜡染文化。

赵丰教授在《丝绸艺术史》一书中考证了新疆民丰地区尼雅出土的绘有半裸女神像的蜡染棉织品,根据神像头后背光具有印度文化的因素,认为蜡染工艺在东汉时已传入中国西部边陲,印度应是蜡染的起源地之一。

中国我国无疑也是蜡染发源地之一,从大量史料记载和古代绘画中可寻觅一些线索。

近年来发掘出土的精美的蜡染实物更是提供了有力证据,且把我国蜡染起源时间大大推前。

陈维稷教授主编的《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史》认为,蜡染起源于西南少数民族,可追溯至秦汉之际,当时已利用蜂蜡和白蜡作为防染材料制作出白色图案的印花布,早于印度和埃及好几百年。

美国人杜马斯法兰西斯卡特在其所著《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西传》一书中说:“现存中国的早期蜡染实物,比埃及、日本、秘鲁、瓜哇所发现的实物要早得多,特别是在敦煌石窟和新疆吐鲁番出土的蜡染实物足以证明。

”马来群岛马来群岛蜡染产业的优势使其他也被认为是蜡染起源地之一,美国人费雷斯特所著《蜡染》一书中也提到蜡染发源地在瓜哇,至公元1515年以后,到那里旅行的人才把蜡染技术传到世界各地。

以上这些地区被认为是蜡染的发源地,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地区限制的;蜡染技术高超且工艺保存完整,另一方面原因是有出土文物或者文献资料可供佐证,至于在已经消失了的文明中是否有蜡染技术就不得而知了。

3 蜡染传播贵州蜡染民族工艺品图片(4)川东峡地区风箱峡崖葬的蜡染衣物年代最久,为战国至西汉时期,其作为崖葬陪葬物表明蜡染是日常服饰的装饰手段,可见蜡染使用的普遍和工艺的成熟。

其余蜡染文物大部分在新疆、甘肃、青海等干燥地区发行,年代从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不等,其质地和工艺显示出物资流通和文化交流的痕迹,反应了从魏晋至唐宋时期中原地区蜡染的使用和交流情况。

作为蜡缬方式的一个品种,蜡染和普通印染的区别就像是底片和照片的对比,因此可以结合中国印染技术的发展来分析蜡染的形成和使用情况。

从考古学发现和现存民族蜡染情况来看,最早的蜡染方法应该是手绘,蜡染工具应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工具材料的发明而改进的,可以将自然界的竹条、羽毛等视为原始工具,青铜或铁质的金属蜡刀则为较先进的工具。

早期的蜡染如新疆民丰尼雅东汉墓的几何线纹蜡缬棉布等便是手绘作品,从线条的流畅程度看应该已经了金属工具。

随着印染技术的发展,逐渐出现了一些批量制作印花布的方法,如周代以后出现了凸版印花工艺,就是在木模上刻出花纹,然后蘸取色浆印到织物上,比手绘工艺更为方便快捷。

这种工艺在蜡染中也能得到充分利用,不同的是将色浆换成防染剂。

如新疆于田屋于来克古城遗址出土的北朝两件蓝白蜡缬毛织物和阿斯塔纳北区出土的西凉蜡缬绢,由于图案元素单纯,排布较为规律,可以想见这些圆点是有凸版或印模等工具蘸蜡印在织物上形成的。

[2]4 发展历史历史溯源中国的染织工艺早在西周时期(公元前ll世纪——公元前771年)已得到较大的发展。

根据《礼记》等文献记载,丝、染色当时都设有专官主管,楚国还设有主持生产靛青的“蓝尹”工官。

足见当时的丝织、染色工艺已颇具规模。

蜡染古时候称为蜡缬,是用蜡把花纹点绘在麻、丝、棉、毛等织物上,然后放入染料缸中浸染,有蜡的地方染不上颜色,除去蜡即现出美丽的花纹。

这是我国古老的防染工艺,历史已很悠久。

蜡染是我国苗族古老而独特的手工绘染艺术,起源于秦汉,盛行于隋唐(公元581--907年)。

这里有着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一代传一代,可以说,从我国的染织技术开创时,蜡染就作为最古老的手工艺,称之为中华民族古文明的一部分。

我国古代发现的蜡染文物,有新疆于田屋于来克古城遗址出土的北朝(公元396—581年)蓝色蜡缬毛织物蓝色蜡缬棉织品及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北区墓葬出土的西凉(公元400—421年)蓝色缬绢和唐代(公元618—907年)的几种蜡缬绢、蜡缬纱;还有敦煌莫高窟130窟第一层壁画下发现的唐代废置的大量蜡缬残幡。

这批遗存的蜡染实物中,北朝的和西凉的蜡缬织品都是深蓝色地现白花,纹样光洁清晰,古朴典雅;唐代的蜡缬绢和蜡缬纱的地子,有棕、绎、黄、赭等色,大部分是白色花纹。

蜡染工艺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世代相传,尤其是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的蜡染工艺,而且广泛流行,已成为少数民族妇女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艺术。

这里的少数民族以蜡染作主要装饰的有黄平、重安江一带和丹寨县的苗族妇女,她们的头巾、围腰、衣服、裙子、绑腿,绑腿,都是蜡染制成,其它如伞套、枕巾,饭篮盖帕、包袱、书包、背带等也都使用蜡染;安顺、普定一带的苗族妇女把蜡染花纹装饰在衣袖、衣襟和衣服前后摆的边缘,她们背孩子的蜡染背带,点染得精巧细致,除蓝白二色外,有的还加染上红、黄、绿等色,成为明快富丽的多色蜡染。

发展变迁随着苗乡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使人们对市场的依赖性增强,传统手工产品受到了冲击,因此现代苗族人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随着苗族社区的过剩劳动力大批加入全国劳动力迁移大军,(黔东南的苗族村寨中,60%的青年人外出打工)在工作的同时,他们也逐渐接受了发达地区的价值观念。

另外,随着电影、电视等传媒深入到苗乡,拉近了边远地区与文化中心地区的距离,也加速了苗族传统文化的变迁。

走进印尼的蜡染手艺(13)“民族传统文化之所以能世世代代流传下来,传统的文化传承机制之所以能有效运转,一个前提条件就是传统文化是在一种相对封闭的环境下世代相传的。

”过去由于居住在高山峡谷中的苗族对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他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只能是祖辈所创造的文化。

但是当他们有条件了解了外面的世界后,就有了比较和选择,他们的价值观念就会不同程度的发生变化。

尤其是年轻人的求富意识和求知意识在外界信息的强烈j中击下表现得分外突出,他们对生存、对美、对快乐都有了与祖辈完全不同的理解。

随着外界信息的传入,年轻人价值观的变化和他们对所处的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与几十年前相比,苗族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变,但改变更大的是他们的心态。

以前苗族妇女画蜡染没有功利的目的,艺术劳动和生产劳动完全一致,可以说那时的苗族蜡染是一种地道的生产者为本身需要而创造的生产者的艺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