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 课件(23张)
合集下载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 课件(50张)
首 页 上页 下页 末 页
NO.3 备考怎么学 学案3 结 束
步骤二:指出字面义 这一步主要是解释词义,相当于翻译。 步骤三:分析其效果(作用) 从诗歌语言运用的目的来看,主要有以下 4 个角度: (1)从“描物”的角度分析,看该字在突出景物特点方面的 作用。 (2)从“造境”的角度分析,看该字在营造意境(氛围)方面的 作用。 (3)从“写人”的角度分析,看该字在凸现人物性格特征方 面的作用。 (4)从“抒情”的角度分析,看该字在传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NO.3 备考怎么学 学案3 结 束
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要求考生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通过 想象、联想、比较等多种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诗 歌的精妙之处。分析诗歌语言的妙处,除了理解诗歌语言的字 面意义之外,还要分析语言的表达效果,进而把握好诗歌表情 达意的语言特色。从历年的高考试题看,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包 括:品味关键词、赏析诗眼、赏析关键句和赏析语言风格。
首 页 上页 下页 末 页
NO.3 备考怎么学 学案3 结 束
1.(2014·湖北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发 罗邺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 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 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
NO.3 备考怎么学 学案3 结 束
(二)形容词 形容词是表现人(物)的特点、性质、状态等的词语, 起修饰作用。所以形容词作为“炼字”的对象时,要注 意其修饰的生动传神和语意双关,同时注意所用的修辞 或形容词活用情况。
首 页 上页 下页 末 页
NO.3 备考怎么学 学案3 结 束
2.(2015·湖北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劳停驿 欧阳修
2019届一轮复习 诗歌鉴赏 课件(全国)(39张)
——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
题型一
修辞手法
高考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辨认 修辞格,二是说明修辞格的表达效果。此类题型所涉及的 修辞手法中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是考查重点。 高考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要求结合具体内容做具体分 析,不能泛泛而谈。
一比 喻
内 比喻是用另一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事物做比方的 涵 修辞手法。一般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作 运用比喻可以使语言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 用 深奥为浅显。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韦庄《菩萨蛮五首(其二)》] 举 分析: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垆边女子光彩照 例 人、洁白明媚,表现了诗人对江南风景、人物的痴迷和 依恋之情。
“表现手法”也是个较模糊的概念。一般命题上将这个 概念等同于“表达技巧”,这样一来,连“修辞手法”也算 在“表现手法”中了。 再者,在各种表达技巧中确实有交叉、重叠的部分。如 “用典”,有人看作是修辞手法,有人认为是表现手法。这 些都可看作例外情况,学习时可特殊对待。
(二)要审清4大要求 1.审题型 从题干提问的形式来看,题目类型主要有两种:明考型和暗 考型。 (1)明考型,就是直接要求答出表达技巧,题干中明确含有 “表达技巧”“修辞手法”“抒情手法”“表现手法”等信息。 (2)暗考型,就是题干中不直接含有“表达技巧”“修辞手 法”等提示,而是以“如何写”“怎样写”“如何表现”“赏析” 等用语来提问。对于暗考型,答题时必须有表达技巧在其中。
二、审题要准——明确审题“4要求” 表达技巧题题干用语一般包括题型、范围(区间)、角 度、数量等方面的要求。审题,就是要审清这些要求。 (一)要辨析“表达技巧”这个概念 “表达技巧”是个宽泛概念,与“表达特色”“艺术手 法”“写作特色”“艺术表达”等都属同义语。从实际命题 和使用这一概念看,各省市还是有不同理解的。一部分题目 是具体地要求考生回答“表达技巧”中的一种,如“运用了 什么修辞手法”“抒情有什么特点”“描写上有什么特 色”。一部分题目只是笼统地要求考生回答“艺术手法”,
题型一
修辞手法
高考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辨认 修辞格,二是说明修辞格的表达效果。此类题型所涉及的 修辞手法中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是考查重点。 高考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要求结合具体内容做具体分 析,不能泛泛而谈。
一比 喻
内 比喻是用另一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事物做比方的 涵 修辞手法。一般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作 运用比喻可以使语言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 用 深奥为浅显。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韦庄《菩萨蛮五首(其二)》] 举 分析: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垆边女子光彩照 例 人、洁白明媚,表现了诗人对江南风景、人物的痴迷和 依恋之情。
“表现手法”也是个较模糊的概念。一般命题上将这个 概念等同于“表达技巧”,这样一来,连“修辞手法”也算 在“表现手法”中了。 再者,在各种表达技巧中确实有交叉、重叠的部分。如 “用典”,有人看作是修辞手法,有人认为是表现手法。这 些都可看作例外情况,学习时可特殊对待。
(二)要审清4大要求 1.审题型 从题干提问的形式来看,题目类型主要有两种:明考型和暗 考型。 (1)明考型,就是直接要求答出表达技巧,题干中明确含有 “表达技巧”“修辞手法”“抒情手法”“表现手法”等信息。 (2)暗考型,就是题干中不直接含有“表达技巧”“修辞手 法”等提示,而是以“如何写”“怎样写”“如何表现”“赏析” 等用语来提问。对于暗考型,答题时必须有表达技巧在其中。
二、审题要准——明确审题“4要求” 表达技巧题题干用语一般包括题型、范围(区间)、角 度、数量等方面的要求。审题,就是要审清这些要求。 (一)要辨析“表达技巧”这个概念 “表达技巧”是个宽泛概念,与“表达特色”“艺术手 法”“写作特色”“艺术表达”等都属同义语。从实际命题 和使用这一概念看,各省市还是有不同理解的。一部分题目 是具体地要求考生回答“表达技巧”中的一种,如“运用了 什么修辞手法”“抒情有什么特点”“描写上有什么特 色”。一部分题目只是笼统地要求考生回答“艺术手法”,
2019届一轮复习 诗歌鉴赏 课件(全国)(54张)
[诗歌鉴赏] 韩魏公名琦,字稚圭,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早年曾同 范仲淹一起防御西夏,推行庆历新政。新政失败,先后出知 扬州、定州、并州。嘉祐年间还朝,历任枢密使、宰相。韩 琦原作题为《乙巳重阳》,乙巳是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这 年重阳节,苏洵参加了韩琦家宴,席间韩琦赋诗,当晚苏洵 写了这首和诗,半年后苏洵就病逝了。在能够确定年份的苏 洵诗中,这是最后一首;在今存近五十篇苏洵诗中,这首堪 称他的压卷之作。
[白话诗歌] 我年近半百才有幸登门拜访,实在是无能,满头华发 与闪闪酒盏相互映衬。实在是不敢承受您的延请,我只是 陪伴儒官们在曲台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在闲职位上直至 老去。很久以来,佳节之时都是在忧愁中度过,雄心壮志 也只是在醉酒中才会说一说。傍晚归家,雨后寒冷,难以 入眠,自己把韩琦新写的诗句读了百遍。
能来做这种皓首穷经的工作,深感虚度年华,用非所长,这 集中表现在“闲”“老”二字上。嘉祐元年(1056),欧阳修荐 苏洵于朝廷,“欲朝廷不次用之”;韩琦也以为可用,独富 弼主张“姑少待之”(叶梦得《石林燕语》)。拖了两年,朝廷 才召苏洵试舍人院。苏洵拒绝赴试,朝廷授以试秘书省校书 郎,不久又以苏洵为霸州文安县(今属河北)主簿,编纂太常礼 书,直至去世。“书虽成于百篇,爵不过于九品。”(《老苏 先生会葬致语》)这就是诗人发出“闲伴诸儒老曲台”的深沉 哀叹的表现手法
常见设问方式 1.(2017·浙江高考)这首诗的对比手 表现手法是高考考 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查的重点。表现手法可 2.(2016·天津高考)请结合诗句说明 以理解为艺术手法、写 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作手法等。重点考查的 3.(2015·安徽高考)本诗最后两句情 表现手法主要有:对比、 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作简要 衬托、渲染、用典、比 赏析。 4.(2015·天津高考)结合诗句说明颈 兴等。 特别说明:在前面“题 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型二 表达方式”中讲 5.(2014·重庆高考)作者描写燕子, 到的“借景抒情”“托 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物言志”“正侧结合” 6.(2013·四川高考)“佳节久从愁里 等也可归入表现手法。 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 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2019届高考专题复习之古诗词鉴赏.ppt
理解形象的 典型意义
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
2
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
鉴
赏
作
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
品
之意;
的
语
言 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
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
概括主旨 4
评
价
作 品
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
思
想
内
容 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
格,指出局限性。
4、熟记一些传统常见意象、典故及其含义。
1、梅花——最先开放,傲霜斗雪——敢为人先,不畏权贵——君子
2、兰——清雅幽香,姿态优美——追求淡泊——君子隐士
3、竹——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绿竹葱茏——正直谦虚,坚贞高洁——隐士 君子
4、菊花(黄花、东篱)——临秋而开,颜色淡雅——凌冰傲霜,不畏权贵; 淡泊名利,不求闻达——志士、君子
第一、明确考纲要求——考什么
第二、简析高考试题——了解怎么考
第三、如何突破(简介鉴赏方法策略) ——怎么应考
第一、明确考纲要求
(考什么)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 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 的观点态度。
考点阐释
1
鉴
赏
形
事物形象、景物形
象
象、人物形象
要
点
把握形象 特征
分析寓于形象 中的思想感情
5、草——随思绪而流转碧草连天——触动忧思、思念绵绵——表现离别羁旅 之情
6、落花——花落春归——伤春悲秋,青春易逝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写在风雨 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 课件(45张)
返回
3.规范答题用语 如答“惜别之情”“关切之情”,“惜别”“关切”是 感情术语, 如将“惜别”改为“舍不得”, “关切”改为“不 放心”,虽然意思也能表达清楚,但不是感情术语,总让人 觉得别扭。同样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回答,既不准确,也容易 丢分。因此,最好使用感情术语。 常用的感情术语:惆怅、苦闷、闲适、愁苦、欢乐、悲 伤、忧郁、感伤、寂寞、孤独、烦恼、沉闷、焦急、离恨、 哀怨、忧愁、迷恋、思念、恬淡、仰慕、同情、憎恶、激愤、 欣喜、欢快、向往、忠贞等。
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
即诗中的“老元”“短李”。 李绅身材矮小, 时称“短李”。 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 。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 组诗《秦中吟》 。正声:雅正的诗篇。④伏:服气。
返回
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解析:题目要求从“戏赠”入手分析诗歌中作者表达的情感 态度,所以不仅要体会其表层情感,还要体会作者 “戏赠” 背后的微妙心思。诗歌首联,写作者的诗歌成就;颔联,写 自己的诗歌被元稹模仿、让李绅服气。诗歌的前两联表现作 者对自己诗歌创作成就的自得。颈联,是作者的牢骚话,表 现了自己在当世不被重用,体现了作者的不平与无奈;尾联, 表现作者对自己诗歌新编成集的欣喜。由此可以看出,作者 的情感态度有两种:一是作者对自己诗歌成就的自得;二是 作者对不能被当世重用的无奈和自嘲。
即时用——讲练悟通
[典例] 后面的题目。 秋 陆 兴 游
返回
(2017· 江苏高考,改编)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注],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
迮:狭窄。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课件
同友人游青溪 王永彬 溪声引我入村烟,纡曲山盘古洞天。 苍石堆云撑峭壁,碧涛溅雪拥飞泉。 煎茶小憩清凉界,问柏能知魏晋年。 嘱咐同人归去早,此间住久恐成仙。 有人评价这首诗“于平凡之处翻出新语,于平凡之景中翻出新意”, 请结合颈联和尾联简要赏析。 答案:这两联将平凡的景象写出了新意。颈联充满神奇的想象, 不说柏树栽种于魏晋时期,而说它能讲述魏晋间的故事(此处化用 《桃花源记》“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原本枯燥的时间交代,笔 锋一转就写出了新意。尾联则借嘱咐同伴之趣话,侧面烘托这人间 仙境之优美迷人,写法也很新颖。
-12整体攻略 学案一 重难特训 学案二 重难特训 学案三 重难特训 学案四 重难特训
2.羁旅行役诗 羁旅行役诗也被称作“羁旅思乡诗”,主要写客居他乡的游子漂泊、 凄苦、孤寂的心境以及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羁旅行役诗,一般 是从旅人身边的景物写起,由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勾起心中所感, 如对月思亲、对月怀远,进而触发诗人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 家庭的憧憬。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崔颢的《黄鹤楼》、 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13整体攻略 学案一 重难特训 学案二 重难特训 学案三 重难特训 学案四 重难特训
[基本特征] 意象——大雁、望月、客居、佳节、羌笛、关山、鹧鸪、长亭、 古道、夜雨、孤灯、落月、黄叶、霜天、阳关等。 情感——思念、离愁、哀怨,厌恶战争,渴望团聚;歌颂友情,追怀 往昔,拳拳眷恋,殷殷劝勉。 技巧——借景抒情、渲染烘托、虚实结合等。 风格——婉约忧伤。 [鉴赏要点] ①分析思想情感。 ②分析思乡缘由。 ③体会抒情手法。
-24整体攻略 学案一 重难特训 学案二 重难特训 学案三 重难特训 学案四 重难特训
答案: “疏影横斜”写出了梅之形,体现了梅树枝干疏朗自然、放 逸不羁、自在与洒脱的特点;“暗香浮动”写出了清淡的梅香随着 晚风四处飘溢,表现了梅之香的清幽淡雅。表达了诗人对梅的喜爱, 蕴含了诗人恬淡闲适、清高雅致的隐逸精神。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 课件(65张)
返回
[针对训练] (2015· 广东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早过大通驿① 查慎行 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 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 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
[注]
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②。 ①大通驿:在安徽铜陵,大通河由此入长江,作者
乘船途经此地。②荆关: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二人擅 长山水画。
返回
3.抓关键 “旷然”点明作者的心情,诗人驱车赶路,登上盘绕的 五盘岭,见青山葱茏,天高地远,风清气爽,境象开阔,心 中为之一荡。“不觉蜀道难”,此行乃因知己杜鸿渐的推荐 提拔,既报了杜的知遇之恩,又能实现平乱安国的高志,蜀 道虽有上青天之难,也如履平地。诗人登上峰顶后,心旷神 怡,面对奇险又富有情趣的所观之景,更不觉蜀道艰险。
返回
考点(二)
炼 句
返回
炼句题综合性强,自由度大,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 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赏析角度灵活。
链教材——认知考点
常考类型 特色解读 教材典例
返回
弄懂所给句子的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 基本意思,进而 古》:“凭谁问:廉颇老矣,尚 内容、情 把握其内容、情 能饭否?”借廉颇自比,表达出 感句 感的内涵,这是 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 赏析句子的前提。室不能选用人才的慨叹。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有的句子倒装,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 语言特点 有错位之美;有 华发”。全为倒装句,按现代汉 句 的句子对仗,有 语语法顺序应调整为“神游故国, 整饬之美。 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
返回
[注]
①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 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
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经五盘岭时作。五盘岭:秦、 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②出五盘:攀越五盘 山道登上山巅。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 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4 分)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 课件(110张)
[注]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① 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 (766) 秋天杜甫流寓夔
州时所作。②绮逾依: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③未 缺:指月圆。④列宿:众星。
返回
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 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4 分)
解析:诗歌最后两句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故园松桂发” 是诗人想象的故乡松树当茂、桂花正香的景象,是虚写,而这 又是实际发生的,所以是虚中有实; “清辉”指月亮的光辉, 是眼前实景,在这明净的夜晚,唯愿同远隔万里的亲人们共同 沐浴在这美好的月光之中,这句实中有虚。总之,这两句用虚 实结合的手法写出了诗人思念故园的游子之情。 参考答案:遥想故园桂花开放,是虚写;眼前清辉,是实写。
全诗运用白描 手法,寥寥数 父耕原上田, 语勾勒了父子 子斫山下荒。 辛勤劳作,官 六月禾未秀, 家修筑粮仓的 官家已修仓。 画面,表现封 (聂夷中 建统治阶级残 《田家》) 酷剥削、压榨 农民的深刻主 题。
返回
技巧
阐
释
示
例
赏
析
是对细微而又具体 的典型环节加以生 动细致的描绘。它 黄梅时节家家雨, 可以是一个动作、 青草池塘处处蛙。 细节 一种情景、一个特 有约不来过夜半, 描写 点或一种景物等。 闲敲棋子落灯花。 通过特写镜头把事 (赵师秀《约客》) 物放大,通过准确、 生动、细致的描写, 于细微处见精神。
漫江碧波荡漾,显露 出白翎的水鸟;满山 青翠欲滴,遍布似火 的朵朵红花。江、山、 花、鸟四景,分别被 敷以碧绿、青葱、火 红、洁白四色,景色 清新,令人赏心悦目。 “衾枕冷”是触觉, “窗户明”是视觉, “折竹声”是听觉, 从多角度侧面烘托了 夜雪之大。
返回
[练中辨清] 1.(2016· 天津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裴秀才迪小台 王 维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① 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 (766) 秋天杜甫流寓夔
州时所作。②绮逾依: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③未 缺:指月圆。④列宿:众星。
返回
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 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4 分)
解析:诗歌最后两句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故园松桂发” 是诗人想象的故乡松树当茂、桂花正香的景象,是虚写,而这 又是实际发生的,所以是虚中有实; “清辉”指月亮的光辉, 是眼前实景,在这明净的夜晚,唯愿同远隔万里的亲人们共同 沐浴在这美好的月光之中,这句实中有虚。总之,这两句用虚 实结合的手法写出了诗人思念故园的游子之情。 参考答案:遥想故园桂花开放,是虚写;眼前清辉,是实写。
全诗运用白描 手法,寥寥数 父耕原上田, 语勾勒了父子 子斫山下荒。 辛勤劳作,官 六月禾未秀, 家修筑粮仓的 官家已修仓。 画面,表现封 (聂夷中 建统治阶级残 《田家》) 酷剥削、压榨 农民的深刻主 题。
返回
技巧
阐
释
示
例
赏
析
是对细微而又具体 的典型环节加以生 动细致的描绘。它 黄梅时节家家雨, 可以是一个动作、 青草池塘处处蛙。 细节 一种情景、一个特 有约不来过夜半, 描写 点或一种景物等。 闲敲棋子落灯花。 通过特写镜头把事 (赵师秀《约客》) 物放大,通过准确、 生动、细致的描写, 于细微处见精神。
漫江碧波荡漾,显露 出白翎的水鸟;满山 青翠欲滴,遍布似火 的朵朵红花。江、山、 花、鸟四景,分别被 敷以碧绿、青葱、火 红、洁白四色,景色 清新,令人赏心悦目。 “衾枕冷”是触觉, “窗户明”是视觉, “折竹声”是听觉, 从多角度侧面烘托了 夜雪之大。
返回
[练中辨清] 1.(2016· 天津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裴秀才迪小台 王 维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 课件(41张)
返回
一、错误选项的4大设误点
[典题尝试]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对 杜 雪① 甫
返回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 ]
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
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 解送回长安。 ②书空: 《世说新语· 黜免》 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 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后因以“书 空咄咄”为叹息、愤慨、惊诧的典实。
第2讲
古诗歌阅读选择题
一、错误选项的4大设误点
二、快准解题“2步骤”
课时跟踪检测
返回
以选择题(5 选 2)考查诗歌鉴赏的命题形式属于旧题新考 (多年以前的高考就采用了这种题型),这一命题形式在注重考 查考生对诗歌的全面理解、扩大考点覆盖面的同时,也降低 了试题的难度。选择题和主观题只是题型的区别,考查内容 和角度没有变化。因此,答题时,考生只要在读懂诗歌的基 础上,仔细分析、认真比对,找到命题人设置选项的设误点, 便可顺利作答。
返回
下列对这首诗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造成的悲惨景象,用“独” 写老翁一家只剩一人的情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 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 C.“炉存火似红”是说残留着的火炉,让人仿佛还可以想象 到炉火燃烧的情形,一个“似”字点明这并非作者所看到 的实景。 D.尾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 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 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E.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 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
2019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诗歌鉴赏 ppt课件(全国)(33张)
(3)注意从表达技巧出发:有的运用修辞手法,有的运用表现手法。一般而 言,高考选取的句子,都是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鉴赏时就是要看出其在表 达上的特别之处。 (4)注意从句子的位置出发:把它放在全诗整体的框架内,做到句不离篇。 句子处在诗中不同的位置,其作用甚至手法都有所不同。高考所选句子的位置 一般有三处:首句,有点题、开篇、奠定基调之妙;中间句(主要指绝句的第三 句、词的中间句),有转折文意、承上启下之用;尾句,或卒章显志,或另辟新 境,尤其是以景结情句,有含蓄隽永之妙。总之,要关注句子位置,联系全篇 赏析。
诗歌鉴赏
炼 句
[知能构建] 古诗词中常见的句式 1.省略。古诗词中省略主语、宾语、动词、介词、连词等是常见的现象。 如:“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 人。”(胡令能《小儿垂钓》)其中, “遥招手”的主语“蓬头稚子”就被省略了。 2.对仗。律诗一般由八句组成,其中颔联与颈联一定要对仗。
【解析】 首先观察诗句,有特殊表现手法的要指出,并进行分析。本句“下 笔春蚕食叶声”,先点出其修辞手法——比喻,将考生们写字的声音比作春蚕 嚼桑叶的声音;再表述这样写的作用和表达效果,即生动地写出考生们应考的 情形,以声音衬托考场的寂静庄严;最后,点出这样写所表现出的诗人的情感 ——看到才华横溢的考生们内心流露出的喜悦之情。
【答案】 (步骤一)作者写皇家陵园的石马破败不堪,废弃的宫殿前,铜铸的 骆驼正在哭泣;(步骤二)诗中运用对仗(对偶)、拟人的手法;(步骤三)写眼前之 景,为下文抒情作铺垫;(步骤四)借陵园、宫殿的荒凉残破之景,抒亡国之痛, 情景交融。
(2017· 全国卷Ⅰ,改造)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导学号:35900068】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有群公鉴裁精。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 课件(41张)
第二步,思考角度:
①指明手法是“虚实结合”。
高考总复习· 语文(RJ)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②联系内容,分析运用。 “ 故园松桂发 ” 是想象,属于 虚写;“万里共清辉”是说自己在万里之外,看到的是同一 轮圆月,是实写。 ③赏析效果。诗歌的结尾,虚实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家
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规范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遥想故园桂花开放,是虚写;眼前清辉, 是实写。故园桂花正该开放,虚中有实;万里清辉,实中有 虚。虚实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托了诗人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考点三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
情时所采取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包括各种表 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的使用,也包括艺术构思上的 巧妙使用。 考向一 修辞手法
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为两个层面:①辨认修辞
手法。②说明其表达效果。此类试题所涉及的修辞手法主要 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对偶、顶真、设问、反 问等。
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
果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 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化深为浅,化抽象为具体,使表达的对象生动,激起阅读 的兴趣 人们在已有的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 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
高考总复习· 语文(RJ)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考向二 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主要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
其中在诗歌创作中用到的主要是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2019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阅读与鉴赏 (针对学生)教学课件 (共44张PPT)
【例四】阅读下面诗词,回答问题。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思妇)盼望远方行人、久 候而不归的孤寂、惆怅的感情。 用“空”字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 加鲜明。"宿鸟归飞急"意在反衬行人滞留他乡, 未免恋恋不返。 “更”字加强了连续不断的以至 无穷无尽的愁思印象。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意境:意象:?;构境——凄冷幽僻。 手法:由远到近、借景抒情,拟人,通感, 比喻。 语言:炼字。
幽州夜饮
张说
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 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 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
李白
一为迁客②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③。
注:①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年)流放夜郎经过 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②迁客,指西汉的贾谊, 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到长沙。③ 古曲有《梅花落》。 (1)诗歌前两句抒发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抒发了诗人被流放的凄凉之感和眷恋朝廷、思 而不得的苦闷。
意境:意象:?;构境——萧瑟、荒寒。 手法:寓情于景,用典,渲染,反问,反语。 语言:炼字。
体悟“诗心”
例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问:从思想内容分,这是什么诗?表达了作者 怎样的情感?
答:“送”字提示了我们,这是一首送别诗。 诗中用“春江渺茫”“日暮” “何处 泊”“断人肠”等词,表达了作者惜别哀伤之 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部分
古代诗歌阅读
第一步 “三看”初懂诗家语
第二步 “咬文嚼字”泡开诗家语
增分突破一 紧抓要点——两步读文解决细节理解误区
古代诗歌鉴赏是历年高考的必考点,涉及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感情 等方面,因对学生语文素养和鉴赏能力的考查全面而备受命题人的青睐。但从历 年阅卷情况来看,考生在古代诗歌鉴赏题中的得分率普遍较低。究其原因,在于 有的读不懂诗歌,有的找不到答题方向,有的答题不规范。为此,二轮复习重在 诗歌理解、鉴赏和答题的细节上下工夫,力求把得分提升到新的层次。
(1)读懂诗歌 ①题目及注释提供的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作者本身提供的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紧抓关键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7· 全国卷Ⅱ· 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 分)
解析: 分析诗人的性格,除知人论世外,须从理解诗句传达的情感入手。
首联诗人明显是化用王勃的名句抒情,所以了解王勃的名句,理解其传达的情感 是关键。王勃原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 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苏轼化用这两句,显然也有此意。 根据以上分析,概括诗人性格,并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掌握·两步读文
[典例] (2017· 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子由使契丹 □ 苏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 ,湖山应梦武林春 。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
第二步
“咬文嚼字”泡开诗家语
读懂诗歌不仅要靠“三看”,更重要的是要品读语言,靠咬文嚼字泡开诗家 语。 例如清词人纳兰容若的 《梦江南》 : “江南好, 城阙尚嵯峨。 故物陵前惟石马, 遗踪陌上有铜驼。玉树夜深歌。”读这首词,常为词牌名“梦江南”所迷惑,以 为词人写此词时心旷神怡,饶有兴致。这样一来,感情基调就完全搞反了。
《送子由使契丹》 一诗的语言亦需咬文嚼字, 才能泡出其中真意, 如“清禁” 明指皇宫,暗指朝廷故国;“第一人”明指“唐代李揆”,却暗指子由苏辙,使 用了借代的手法。从而以此告诫子由,出使契丹,决不可追求盛名,须小心谨慎, 安全而归。 由此可见,树立“语言意识”,深入诗歌文本的语言内核,对正确解读诗意, 尤其是揣摩诗人微妙的情绪状态是十分重要的。
诗歌后凡有注释绝对重要,应引起高度重视,其注释多是作者、所写 三看注释 (弄懂内容) 人物、 写作背景或是偏僻语的解释, 有的是典故的出处及其解释等等。 本诗的注释多达 3 处,每一处皆有所指:①“回看清禁月”,嘱托弟 弟莫忘朝廷故国; ②“应梦武林春”, 抒发自己对弟弟的思念; ③“莫 道中朝第一人”,对弟弟语重心长的嘱托。
依据作者生平事迹、思想、写作风格、时代背景等信息来全盘考虑诗 歌主旨,这有赖于考生平时的了解与积累。如李白的豪放飘逸,诗中 二看作者 多流露出自信达观、傲视权贵、追寻精神自由之思想;而杜甫诗的沉 (感知情感) 郁顿挫,多有忧患之思。 此诗看似单写惜别, 却蕴含了丰富的情感: 不作儿女之态的依依惜别, 语重心长的真情嘱托,忧思深远的家国情怀。
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 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第一步 “三看”初懂诗家语 标题或标明写作对象、内容、重点,或表现感情基调。 一看标题 (判断题材) 也可能会提示题材(情感),如送别怀人、即事抒怀等。 从本诗标题看为送别诗,是写自己弟弟苏辙(子由)的一 首诗,其感情大致应为惜别、嘱托。
解析:
结合诗歌题目“送子由使契丹”和苏轼兄弟的生平可知,苏轼兄弟
与李揆非常相似,声名卓著,举世皆知,苏氏一门,尤其是苏轼在契丹声名尤著, 故化用此典。故可推知,苏辙如果被单于知道自己家世第一,很可能被扣留。所 以苏轼用此典一是嘱咐苏辙切勿承认苏氏父子是最佳的人才,二是暗含对远行弟 弟的担心,希望他能小心谨慎,平安归来。可知 A、C、E 正确。B 项“即使卓越 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与 D 项“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 子风度”有误。 答案: BD
答案:
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
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 落泪。
[即时演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生查子· 独游西岩
①
□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③,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 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 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②偃蹇: 高耸、傲慢的样子。③生:语助词,无义。
[典题试做] 1.(2017· 全国卷Ⅱ· 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 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 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 居第一。
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 主扣留。 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 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 安归来。
古代诗歌阅读
第一步 “三看”初懂诗家语
第二步 “咬文嚼字”泡开诗家语
增分突破一 紧抓要点——两步读文解决细节理解误区
古代诗歌鉴赏是历年高考的必考点,涉及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感情 等方面,因对学生语文素养和鉴赏能力的考查全面而备受命题人的青睐。但从历 年阅卷情况来看,考生在古代诗歌鉴赏题中的得分率普遍较低。究其原因,在于 有的读不懂诗歌,有的找不到答题方向,有的答题不规范。为此,二轮复习重在 诗歌理解、鉴赏和答题的细节上下工夫,力求把得分提升到新的层次。
(1)读懂诗歌 ①题目及注释提供的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作者本身提供的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紧抓关键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7· 全国卷Ⅱ· 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 分)
解析: 分析诗人的性格,除知人论世外,须从理解诗句传达的情感入手。
首联诗人明显是化用王勃的名句抒情,所以了解王勃的名句,理解其传达的情感 是关键。王勃原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 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苏轼化用这两句,显然也有此意。 根据以上分析,概括诗人性格,并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掌握·两步读文
[典例] (2017· 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子由使契丹 □ 苏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 ,湖山应梦武林春 。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
第二步
“咬文嚼字”泡开诗家语
读懂诗歌不仅要靠“三看”,更重要的是要品读语言,靠咬文嚼字泡开诗家 语。 例如清词人纳兰容若的 《梦江南》 : “江南好, 城阙尚嵯峨。 故物陵前惟石马, 遗踪陌上有铜驼。玉树夜深歌。”读这首词,常为词牌名“梦江南”所迷惑,以 为词人写此词时心旷神怡,饶有兴致。这样一来,感情基调就完全搞反了。
《送子由使契丹》 一诗的语言亦需咬文嚼字, 才能泡出其中真意, 如“清禁” 明指皇宫,暗指朝廷故国;“第一人”明指“唐代李揆”,却暗指子由苏辙,使 用了借代的手法。从而以此告诫子由,出使契丹,决不可追求盛名,须小心谨慎, 安全而归。 由此可见,树立“语言意识”,深入诗歌文本的语言内核,对正确解读诗意, 尤其是揣摩诗人微妙的情绪状态是十分重要的。
诗歌后凡有注释绝对重要,应引起高度重视,其注释多是作者、所写 三看注释 (弄懂内容) 人物、 写作背景或是偏僻语的解释, 有的是典故的出处及其解释等等。 本诗的注释多达 3 处,每一处皆有所指:①“回看清禁月”,嘱托弟 弟莫忘朝廷故国; ②“应梦武林春”, 抒发自己对弟弟的思念; ③“莫 道中朝第一人”,对弟弟语重心长的嘱托。
依据作者生平事迹、思想、写作风格、时代背景等信息来全盘考虑诗 歌主旨,这有赖于考生平时的了解与积累。如李白的豪放飘逸,诗中 二看作者 多流露出自信达观、傲视权贵、追寻精神自由之思想;而杜甫诗的沉 (感知情感) 郁顿挫,多有忧患之思。 此诗看似单写惜别, 却蕴含了丰富的情感: 不作儿女之态的依依惜别, 语重心长的真情嘱托,忧思深远的家国情怀。
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 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第一步 “三看”初懂诗家语 标题或标明写作对象、内容、重点,或表现感情基调。 一看标题 (判断题材) 也可能会提示题材(情感),如送别怀人、即事抒怀等。 从本诗标题看为送别诗,是写自己弟弟苏辙(子由)的一 首诗,其感情大致应为惜别、嘱托。
解析:
结合诗歌题目“送子由使契丹”和苏轼兄弟的生平可知,苏轼兄弟
与李揆非常相似,声名卓著,举世皆知,苏氏一门,尤其是苏轼在契丹声名尤著, 故化用此典。故可推知,苏辙如果被单于知道自己家世第一,很可能被扣留。所 以苏轼用此典一是嘱咐苏辙切勿承认苏氏父子是最佳的人才,二是暗含对远行弟 弟的担心,希望他能小心谨慎,平安归来。可知 A、C、E 正确。B 项“即使卓越 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与 D 项“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 子风度”有误。 答案: BD
答案:
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
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 落泪。
[即时演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生查子· 独游西岩
①
□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③,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 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 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②偃蹇: 高耸、傲慢的样子。③生:语助词,无义。
[典题试做] 1.(2017· 全国卷Ⅱ· 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 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 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 居第一。
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 主扣留。 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 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 安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