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中的书生形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聊斋志异》中的三个书生形象分析

摘要:《聊斋志异》中刻画了大量生动鲜明、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在这些形态各异的人物形象中,与作者本人最接近的一类便是书生的形象。本文主要通过王子安、孙子楚、叶生这三类书生来描写他们的形象,并作简要的对比,揭示出封建科考制度对读书人的迫害。

关键词:王子安孙子楚叶生书生形象

翻阅历代论著,《聊斋志异》着墨大多集中在花妖狐魅上,相比之下对于其中书生形象的研究,就显得略逊一筹。实际上,从《聊斋》科举题材的作品来看,他们是当之无愧的主人公,体现着作者对当时科考制度的思考和观点;从爱情题材的作品来看,虽然他们在各具特色的花妖狐魅面前不免黯然失色,但毕竟仍是备受青睐的对象;从社会题材的作品来看,他们的生存状态、境况遭遇,也深刻反映了那个时代复杂的社会现实。

阅读《聊斋》的一些篇章,我们可以感觉到蒲氏对书生的偏爱,如狐女的主动接近书生,安慰书生,按蒲氏的说法是“天生丽质,固将以报名贤;”(《青梅》),但在一些篇章中对书生的瑕癖进行了调侃或揭露。我们看到这类小说,不仅拍案叫绝,除了感觉到蒲氏的敏锐的穿透力,一言中的,调侃了书生身上固有的劣根性外,还感觉到他的语言的诙谐幽默。下面就来介绍一下三位性格迥异,各自遭遇都不同的书生形象:

第一、可笑、可气、可怜的不第书生形象——王子安。俗话说,学而优则仕。在古代,科举致仕是读书士子唯一的奋斗的目标,也是梦寐意想的追求。《王子安》就揭示了这一主题,活化出了士子中举前后的心态,对科举带给士子的精神压力和折磨,暴露得真是入木三分,淋漓尽致。对中举前后士子的心态的转化,以及官吏的罪恶也给予了无情的揭露。东昌的名士王子安,长久不得志,困于场屋。入的春闱后,心里的期望值很高,盼望得到好的结果。快到了放榜的时间,他喝得酩酊大醉,归卧内室休息。于是,好戏上场了。睡梦中,听到“报马来”,王生竟然踉跄而起;当狐谎报他中了进士后,他竟然“大喜”;当长班跪拜时,他竟大呼赏赐酒食。作者以人物醉梦中的情绪和怪举进一步描画了王子安屑小的灵魂;他听到中了榜,对报子又赏钱又呼酒赐食,按捺不住的“大喜”促使他本能地从床上“踉跄而起”,连呼长班侍候。当虚无的长班非但不能应声而至,居然还敢反诘于他时,便“捶床顿足”大骂且“骤起扑之”。一喜一怒,前后两“起”,在戏剧性的反差中揭示出人物贪求功名的丑恶嘴脸与沉迷于功名利禄、庸俗卑琐

的形象特征。但是,可以理解的是,这些都是科举士子自从开始读书的那一刻起,就梦寐以求的时刻。这三个时刻,不知在每个士子的心中,意想了多少遍,遂转化为一种心态,进入到了人的下意识。此时,就浮现而出。但中举前后的士子的心态是截然不同的。王子安就成为了受到八股取士制度戕害和摧残的一大批郁郁不得志的文人的群像代表,这种或可笑、或可气、或可怜的不第书生形象,也具有明清时期寒门知识分子的共同特点。

第二、痴情书生形象——孙子楚。《阿宝》中,孙子楚“性迂讷,人诳之,辄信为真”的描写,透露出的是孙子楚其人善良、质朴的本质,而隐隐也透露出作者所生存的社会环境是一个好人难得好报,少数忠诚厚道的人被多数“聪明人”所戏弄的社会。而在爱情上,孙子楚也表现出与他的“傻”并存的“坚定”。当阿宝初见孙子楚时,为了戏弄他,也为了拒绝他,阿宝告诉孙子楚“渠去其枝指,余当归之”的时候,孙子楚的“坚定”则给了他自断手指的勇气与魄力,而也正是因为看到这一结果,阿宝才会决定一直追随孙子楚。孙子楚为了得到自己所爱的心上人,竟不惜自断其指,痛得几乎死去。后来他见到阿宝,灵魂竟随之而去。后又化作鹦鹉依偎在她身旁。孙子楚的一片赤诚终于打动了阿宝,她深深爱上了这个出身贫贱但感情诚笃的“孙痴”。这就充分变现出孙子楚的痴情与为爱不惜伤害身体的那种果敢、坚强的形象特征。

第三、知恩图报,心存仁爱书生形象——叶生。《叶生》是《聊斋志异》中科举题材方面的一个优秀作品。叶生是作品中为数不多的7个鬼书生形象之一。他心地善良、待人诚恳、极重感情、性格温和的典型的书生形象。他性格的最大特点是“痴”,他虽然热爱家乡,挂念妻儿,但因为对学业痴迷,竟忘了自己是已死之人,不仅让自己的学生中了举,而且自己也“竟领乡荐”。因为对朋友痴心,魂魄相从丁乘鹤到了北京。这说明叶生不仅心地善良还知恩图报。心存仁爱。作为聊斋的名篇,故事写到叶生词赋冠绝却名落孙山,写到叶生受县令丁公赏识和接济,写到叶生在丁公解任时仍受邀同行,写到叶生用心辅导丁公子学业使其出人头地。这些情节,看似纷繁,其主要意思指向却是非常明确的,就是通过这个故事,体现科举失败者的内心苦闷,表达他们在科场输得不服的心态。同时借他出身贫寒,但学习刻苦努力,有着孜孜以求的上进精神,考取功名,成了他生命的终极追求,乃至身死为鬼,仍不放弃这样的形象来表达作者对科考黑暗的不满与愤懑之情。像《叶生》中魂从知己的叶生,这个有血有肉的痴情书生形象,为我们勾勒出的是一种人间所稀缺的美好形象,也讴歌了那些甘愿为报答他人的恩情和感情而甘愿献出自己的血肉甚至生命的良善品质,从正面表达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群体所给予的崇高期望和热切赞扬,也同时展现出作者和这些“书中书生”惺惺相惜的情感。

在《聊斋志异》的大部分篇章里,与狐鬼花妖发生交往的是书生、文人,发生的事情与书生、文人的生活境遇休戚相关”,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作者作为一名封建文人,对于自己所处的这个知识分子群体所有的希望和他所看到的失望之处。从这些讲述书生故事的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不同书生形象的苦与乐,心酸与丑陋。

参考文献:

[1]蒲松龄. 聊斋志异[ Z] . 济南:齐鲁书社,1981.

[2]蒲松龄. 全本新注聊斋志异[M] .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3]《聊斋志异》中知识分子形泉的时代感《佳木斯师专学报》199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