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附答案)
2022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一积累运用10分1.按要求填空。
(5分)(1)____________,隔叶黄鹂空好音。
(杜甫《蜀相》)(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_《陈情表》)(3)杜牧《阿房宫赋》中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写宫殿中人唱歌作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按要求选择。
(5分)(1)《红楼梦》第一回中,有僧人说道:“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
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他所指的人物是()。
(2分)A.甄英莲B.薛宝钗C.林黛玉D.贾迎春(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所谓象征体系中最重要的是“词”。
我们不断地在学习时说着话,把具体的情境抽象成一套能普遍应用的概念,概念必然是用词来表现的,于是我们靠着词,_______,_______;又_______,_______。
(选自《乡土中国》)①使我们从当前走到今后②使我们从特殊走上普通③在片刻情境中搭下了桥梁④在个别情境中搭下了桥梁A.①③②④B.②④①③C.②①③④D.③②④①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第3—7题。
(16分)材料一①“客户”与“用户”只有一字之差,不少人将其混为一谈,其实二者截然不同。
②用户是产品的最终使用者,而客户不一定是最终的使用者;用户关心的是使用价值,而客户更在意的是价格。
企业与客户的关系是基于交易,可用户却不一定是产品的购买者,企业与用户的关系是基于产品的使用价值。
③过去的数十年,我们经常会听到“客户就是上帝”的说法,为什么要这样说呢?依照传统的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理论,创新和销售是企业最重要的两项任务,而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销售。
所以,企业的核心战略和终极目标,就都落在了“销售”上。
以客户为导向的话,营销策略就是有效的,为了完成销售业绩,企业就得费尽心思地讨好客户,不管对错,只要客户买单就算大功告成。
④然而,“客户就是上帝”这句话的本意,真是让企业这样做吗?很显然,是传统企业的理解出现了偏差。
上海市长宁区2024_2025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一模试题含解析
C. 引起重视,欲从其术。D. 很受振动,欲抑其术。
4. 在第②段画线处可填入的内容为_________________
5. 能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
A. 非理性的人更适合探讨理论。
B. 非理性的人更在意事物全貌。
C. 理论家并不重视实际和阅历。
D. 理论家总是难免概括和推论。
2024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教学质量调研试卷
考生留意:
1.本场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共7页,满分150分,答题纸共2页。
2.作答前,在答题纸正面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答题纸指定位置。
3.全部作答务必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区域,不得错位。在试卷上作答一律不得分。
4.用2B铅笔作答选择题,用黑色字迹钢笔、水笔或圆珠笔作答非选择。
D.“这类理论的特点是从现象的相像性进行概括和推论,形成一个无所不包的宏大叙事”,可以 推出“理论家总是难免概括和推论”。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思路的实力。
本文开篇干脆提出观点,“理论爱好并不是理性看法的自发产物,理性看法多半是抵制理论的”;
然后分析“我们叫作‘理论’的东西,首先是一般的东西、普遍的东西、抽象的东西,是和详细状况相对的”,理论家更关注普遍、抽象的东西;“理论还有另外一个简洁的意思……理论是个完整的故事,但其中有些环节是推论出来的。我们倾向于把概括称作理论,也是因为其中包含着推论”“到理知时代,对世界的总体说明转变了形态,转变为某种形式的理论,这类理论的特点是从现象的相像性进行概括和推论,形成一个无所不包的宏大叙事。整体说明,无论是神话形态,还是理论形态,其中都有很多臆测的或推论的内容”,理论倾向于反映事物全貌,包含着设想、推论。这是从两个方面论证了理论爱好与更留意详细状况的理性看法不同。
2021年上海长宁国际学校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1年上海长宁国际学校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和我的时代(节选)杨遥①有一天,父亲突然打来电话,让我加他的微信,帮他在微信朋友圈里转发一下视频。
我欣喜父亲终于有变化了,赶忙加上他的微信,打开发来的视频。
父亲在施肥,他穿着脏兮兮的蓝色中山装,头上脸上都是土,不多的头发被风扬起,上面沾着碎草屑。
他施的肥黑乎乎的,父亲捧着一捧,用我们老家的方言说:“这是纯天然的羊粪,我们的农产品不用化肥、不打农药,是真正的绿色食品。
”视频中的父亲样子很认真,像背课文的小学生。
因为他的认真,方言听起来特别生硬、难听。
②原来父亲让我转发这样的内容。
看架势,他要卖啥农产品了。
③现在父亲竟要做微商了,我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
想起微信圈里被我屏蔽掉的那些卖东西的朋友,做微商一定很难,怎样能让别人信任你,买你的东西?我们镇坐落在山西中北部,一半盆地,一半山丘。
人们在盆地种些玉米、高梁等大田作物,山坡上种谷子、荞麦、胡麦、豆类等小杂粮,没啥特别的东西,谁买呢?而且想到父亲邋遢的样子,如果被朋友们看到……我便没有帮他转发,想过段时间,父亲或许会知难而退。
他不适合干这个。
④没想到到了晚上,父亲在微信里问我:“怎么没有看到你转发的视频?”我不知道该怎样回答父亲,便索性装作没看见他的信息。
侥幸地想,父亲刚用微信,大概不太熟悉它的功能,能糊弄过去;或者,他能猜测到我的想法,不再问。
但是第二天一早。
刚打开手机,就窜出父亲的微信。
他还是问怎么没有看到我转发的视频。
没办法搪塞了,想到父亲的执拗,便不情愿地转发了。
⑤到了傍晚,父亲的微信又来了,这么多年,我们从来没有这么频繁地联系过。
这次他是来批评我的,他说朋友圈要互动,你不回复别人的留言,人家就不会给你点赞、留言了。
⑥过了几天,父亲又给我打来电话,很认真地说需要帮他一个忙。
我对父亲的电话已经有些头疼了,我情愿他问我要一些东西,哪怕贵些也不怕。
2021年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1年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2021年上海长宁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一阅读(80分)(一)写作下文,顺利完成1―6题。
(17分后)①屠呦呦研究员凭借青蒿素的抗疟疾功效,获得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令许多人困惑的是,青蒿素却不是来自青蒿。
提取青蒿素的原植物,在植物学上叫“黄花蒿”,植物学上叫“青蒿”的植物反而不合青蒿素。
对此名实问题,植物学界和药学界都曾有人做过考证。
②“物种”这个词在科学上就是存有特定地位的,这就是现代研究者尽可能综合形态、习性和分子等各方面证据之后得出结论的分类和命名,就是相对可信的。
_________,传统医学和早期分类学者没有关科学知识工具,所以他们很多时候无法得出可信的分类和命名,这也给传统医学课堂教学增添了非常大的麻烦。
③成书于西汉末至东汉初的《神农本草经》是后世一切本草书的源头和基础,其中已记载了“青蒿”之名,作为“草蒿”的别名。
书中对草蒿的介绍是:“味苦寒??一名青蒿。
”东晋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记载“青蒿一握,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可治寒热诸疟。
屠呦呦就是从这条记载中获得了提取青蒿素的灵感。
唐代苏敬主编的《唐本草》记载:“草蒿处处有之,即今青蒿。
”北宋苏颂主编的《图经本草》是首部以“青蒿”为正名的本草书。
④然而,北宋有人辨认出叫作青蒿(草蒿)的植物具备相同的形态,例如寇宗]《本草衍义》记述:“草蒿今青蒿也??存有青色与深青色两种。
”沈括《梦溪笔谈》记述:“青蒿一类自建二种,一种黄色,一种青色。
,”这就为后世的命名纷乱种下了隐忠。
⑤李时珍《本草纲目》在“青蒿”之后新立“黄花蒿”的名目,介绍很简略,只有“(又名)臭蒿??此蒿与青蒿相似,但此蒿色绿带淡黄”等寥寥数句。
⑥这样一来,北宋人辨认出的青蒿的两种形态在本草书中就正式宣布单一制变成了两“种”植物、两味药。
但本草书的这两种药材,在植物学里都就是黄花蒿。
⑦按照《中国植物志》,黄花蒿和青蒿是两种不同的植物。
2020届上海市长宁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解析版)
2020年上海市长宁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1.学校迎来校庆,为欢迎返校的校友,需张贴标语,以下内容合适的一项是()A. 问君何行何当归,苦使妾坐自伤悲。
B. 为报罗浮云影道,早随明月引归舟。
C.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D.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答案】B【解析】A.“问君何行何当归,苦使妾坐自伤悲”意思是:问你为何远行,又何时归来,我孤坐空房痛苦伤悲。
诗句意在表现夫妻分离的痛苦,不适合“学校校庆,欢迎校友返校”的语境;B.“为报罗浮云影道,早随明月引归舟”意思是:让我告诉那罗浮山(在广东南部,即友人所去之地)上的云影吧,请她捎个信儿,叫您早点儿随着明月,引着归舟,从那天外回来吧!是呼唤友人早日归来,适合“学校校庆,欢迎校友返校”的语境;C.“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意思是:想想人生羁绊、为官蹭蹬,还真不如找只船坐上去吹着笛子,在那里与白鸥做伴逍遥自在岂不是更好的归宿。
诗句抒发诗人仕途蹉跎想要归隐的感情,不适合“学校校庆,欢迎校友返校”的语境;D.“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登如霜”意思是:纵然夫妻相逢你也认不出我,我已经是灰尘满面,两受如霜。
诗句是苏轼悼念亡妻所作,不适合“学校校庆,欢迎校友返校”的语境;故选:B。
本题考查语言得体,就是根据环境条件恰当地使用语言,使语言同语境协调一致。
语境有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之分,内部语境包括不同文体的语言要求和文章中语言风格的一致性;外部语境指语言交际时的各种情景条件,包括场合、对象、目的等。
语言表达应注意:①文明得体。
应根据特定的情景采用文明得体的用语。
②有内容。
要摒除不合实际的空话、套话或含糊不清的语言,力求清楚、明白。
③说话有合理的顺序。
要注意事物内在的联系及因果关系,力求意明句畅。
④语言简明。
要满足试题的要求,简明作答,字数适中,标点恰当。
二、多选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3.0分)2.根据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判断,下列各项中存在逻辑错误且错误类型相同的两项是()A. 《风景谈》是茅盾的小说。
长宁语文一模高考试卷及答案
一、基础知识与运用(30分)1.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在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B. 这本书的内容丰富,不仅包括了许多科学知识,还涉及了哲学、历史等众多领域。
C.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决定从下学期开始,每周安排一节拓展课程。
D. 在这次比赛中,他的表现非常出色,不仅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也获得了评委的高度评价。
2.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 璀璨(cuǐcàn)碌碌无为(lùlù wúwéi)青春年少(qīngchūn niánsuǒ)B. 妩媚(wǔmèi)融会贯通(rónghuì gòutōng)豁然开朗(huòrán kāilǎng)C. 剔剔(tītī)毛遂自荐(máo suì zìjiàn)恣意妄为(zìyì wàngwéi)D. 窥视(kuīshì)风和日丽(fēng hé rìlì)窃窃私语(qièqiè sīyǔ)3.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 这本书是关于中国历史的,它详细地介绍了从夏朝到清朝的历史变迁。
B. 我最喜欢的动物是熊猫,它的外形可爱,性格温和,深受人们喜爱。
C. 他从小就热爱科学,立志成为一名科学家,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D.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我们要学会调整心态,保持乐观,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
二、古诗文阅读(4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
上海市长宁区2022年届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2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一模〕语文试卷—积存应用 10 分1.按要求填空。
(1),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荀子·劝学》〕(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
〔辛弃疾《·登建康赏心亭》〕(3)杜甫《月夜》中,“,”两句描绘出了作者想象中妻子单独望月怀人时的状态。
【答案】(1). 吾尝跂而望矣(2). 玉簪螺髻(3). 水龙吟(4). 香雾云鬟湿(5). 清辉玉臂寒按要求选择。
〔5 分〕2.以下选项中,名句使用不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
A.刘经抱负提拔刚来半年的小李,副经理发来短信:“试玉要烧三日满,辩材须待七年期。
”B.王教师在和同事意见相左时,总能留神地避开争议,团结同事,可谓“君子和而不同”。
C.陈教授做争辩有时会参阅一些跨界的学术资料,他深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道理。
D.老庄方正持重,可单位里仍旧时有闲言碎语传入他耳,他不禁感慨:“树欲静而风不息!”【答案】B3.将以下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为哪一项〔〕。
在技术伦理观层面,“以道御术”的观念始终统辖着技术活动的职业伦理意识、生态伦理意识和社会伦理意识,,,,。
①中国古代诗意技术得以畅通无阻地顺当前行②并在更高的层面上追求一种审美的精神境地③在伦理道德全方位的标准和约束之下④始终没有偏离“善”的轨迹A. ④②③①B. ④③①②C. ①④③②D. ③①④②【答案】D二阅读 70 分〔一〕阅读下文,完成以下小题。
人为什么要讲道德李义天①世界哲学大会期间媒体公布的“中国民众最关注的十大哲学问题”里,有这样一条:人为什么要讲道德?②说来话长。
我们生活在一个道德的世界里。
我们总是把生活中的人、事、物区分为“好的”或“坏的”,总是借助“善”与“恶”的视角来评价和理解这个世界上发生的种种情形。
道德的存在,帮助我们建立起较为稳定的人际关系、较为合理的伦理秩序,以及较为长远的社会预期。
这就是人类数千年甚至数万年来的生活状态。
上海市长宁区2024届高三年级一模考试语文试卷(附答案)
上海市长宁区2024届高三年级一模考试试卷语 文考生注意:1.本场考试时间150 分钟。
试券共8页,满分150 分,答题纸共2页。
2.作答前,在答题纸正面填写姓名、准考证号。
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答题纸指定位置。
3.所有作答务必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区域,不得错位。
在试卷上作答一律不得分。
4.用2B铅笔作答选择题,用黑色字迹钢笔、水笔或圆珠笔作答非选择。
一 积累运用 10分1.按要求填空。
(5 分)(1)故国神游,___________,早生华发。
(_____《念奴娇·赤壁怀古》)(2)物有本末,___________,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礼记·大学》)(3)李密《陈情表》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自己曾被晋朝官员先后推荐2.按要求选择。
(5 分)(1) 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
(3 分)在以数字信息技术赋能乡村振兴进而促进城乡共同富裕的进程中,我们需要重点关注信息技术如何影响城乡差距。
可以说,___,___,更重要的是,___,___。
①信息技术是乡村振兴的巨大推动力之一②信息技术可被视为现阶段调节城乡差距的一个均衡器③它会产生“数字红利”效应④持续科学配置信息技术资源能够缩小城乡差距并推动城乡均衡发展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②④①③D.②③④①(2)今天对小宁来说有点特别:大伯七十大寿、舅舅迁居、同学新婚,他打算各送一幅对联。
下列对联与所送对象最贴合的一项是 ( )。
(2分)[甲] 春融花并蒂,日暖树交柯[乙] 东风开画栋,旭日映华堂[丙] 三千岁月春常在,六一丰神古所稀A.甲联送大伯,乙联送舅舅,丙联送同学B.甲联送舅舅,乙联送同学,丙联送大伯C.甲联送同学,乙联送大伯,丙联送舅舅D.甲联送同学,乙联送舅舅,丙联送大伯。
二 阅读 70 分(一) 阅读《海派文化新论》这本书的绪论和目录,完成第 3-7 题。
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一积累应用10分1.按要求填空。
(5分)(1)彼童子之师,,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韩愈《师说》)(2),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扬州慢》)(3)《登金陵凤凰台》中,“,”两句用陆贾《新语•慎微篇》中“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之意来表达自己的忧虑。
2.按要求选择。
(5分)(1)学校迎来校庆,为欢迎返校的校友,需张贴标语,以下内容合适的一项是()。
(2分)A.问君何行何当归,苦使妾坐自伤悲。
B.为报罗浮云影道,早随明月引归舟。
C.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D.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2)根据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判断,下列各项中存在逻辑错误且错误类型相同的两项是()()。
(3分)A.《风景谈》是茅盾的小说。
B.坐在主席台上的是校长和校领导。
C.东方明珠和南京路是上海的标志性建筑。
D.《红烛》这首诗是闻一多诗集《红烛》的序诗。
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16分)意图及修正①一个作家之所以写作,乃是因为他有话要说。
然而,作家的初始意图与最终形成的文本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空隙,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会不断修改其意图——否定、抛弃、订正或重组,甚至可能对原初的意图形成彻底的颠覆。
②有学者指出,在由构思到完成作品的过程中,存在着两个作者:“经验的作者”和“模范的作者”。
“经验的作者”总留有特定身份的种种烙印,总是受制于一定时代的意识形态、宗教和文化氛围、个体的特色精神气质、认知心理和思维习惯。
这些经验内容对于作者而言既是一种资源和动力,同时也意味着偏见和局限。
“模范的作者”指的就是文本的叙事策略,是指作家在写作过程中编织或隐藏在文本中,以召唤读者辨识其意义的一系列叙事设计。
③列夫·托尔斯泰作为一个经验作者,由于他的贵族血统的影响,由于他所受到的东正教浓郁氛围的渲染,当他在报纸上读到一个妇女因受到年轻军官的引诱而背叛丈夫的新闻时,他的愤怒是可以想见的。
高三语文一模上海市长宁区2022届高三一模语文卷含答案
2021 学年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教学质量监测试卷考生注意:1.本场考试时间150 分钟。
试卷共7 页,满分150 分,答题纸共2 页。
2.作答前,在答题纸正面填写姓名、准考证号。
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答题纸指定位置。
3.所有作答务必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区域,不得错位。
在试卷上作答一律不得分。
4.用2B 铅笔作答选择题,用黑色字迹钢笔、水笔或圆珠笔作答非选择。
一积累运用10分1.按要求填空。
(5 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隔叶黄鹂空好音。
(杜甫《蜀相》)(2)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______,茕茕孑立,形影相吊.(__________《陈情表》)(3)杜牧《阿房宫赋》中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写宫殿中人唱歌作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2.按要求选择。
(5 分)(1)《红楼梦》第一回中,有僧人说道:“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
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他所指的人物是()。
(2 分)A.甄英莲 B.薛宝钗 C.林黛玉 D.贾迎春(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 分)所谓象征体系中最重要的是“词”。
我们不断地在学习时说着话,把具体的情境抽象成一套能普遍应用的概念,概念必然是用词来表现的,于是我们靠着词,_______ , ________;又_______ , ________。
(选自《乡土中国》)①使我们从当前走到今后②使我们从特殊走上普通③在片刻情境中搭下了桥梁④在个别情境中搭下了桥梁A.①③②④B.②④①③C.②①③④D.③②④①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第3—7 题。
(16 分)材料一①“客户”与“用户”只有一字之差,不少人将其混为一谈,其实二者截然不同。
②用户是产品的最终使用者,而客户不一定是最终的使用者;用户关心的是使用价值,而客户更在意的是价格。
2023年语文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一模试卷带参考答案和解析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各题。
①城市管理者创办大型文化活动有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考量,当然其中也有民生的考量。
然而,大型文化活动在创办、设计,评估等一系列环节中如何强化民生意识,却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②考查如今众多的大型文化活动的创办动因,我们发现,过多重视精英需求,过量强调经济效益,轻视民生需求,忽视百姓意愿的现象不乏其例。
这样的功利目的是大型文化活动的目标追求吗?必须承认,正如多元社会是由不同阶层的人群组成一样,我们的文化活动也应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但我们还应承认,现代耗费巨资的大型文化活动往往是由政府创办,而政府代表的是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理由只为少数人服务,将一个牵动全城甚至打造城市标志的大型文化活动办成少数人的自娱自乐。
民生意识是大型文化活动创办之本,这一点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
如上海国际艺术节,从第—届开始,“人民大众的节日”这一办节宗旨就牢牢扎根在每一个操办者的脑海中,将艺术节办成万民同乐、百姓共享的文化大餐,正是艺术节所有工作者的共同追求。
③现代大型文化活动不管是专业类的、综合类的,打的都是组合拳。
上海国际艺术节不仅总体结构上有演出、展览、群文、论坛、交易会、节中节六人板块,每年平均有近百个项目,品种繁多,样式丰富,风格迥异;而且一个板块,如演出中,就有芭蕾、交响、戏曲、话剧等多个艺术品种。
但不管有多少品种和多少项目,不管从总体设计到项目设计,自觉的民生意识都是设计的灵魂和源泉。
④首先在内容设计上要充分反映民众的接受能力和需求。
大型文化活动的内容设计承载着许多功能需求,既要服从活动定位的制约,活动目标的导向;又要服从个性要求、文化追求的满足;还要服从市场繁荣、产业发展的支配。
然而民众需求和接受能力却是内容设计的根本立足点。
不要说本来就以吸引最大化民众参加为目标的上海旅游节以此为首要考虑,即使是艺术含金量较高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在聚焦电影艺术家和专业人士的问晌,也不敢稍存怠慢民众之心。
2021届上海长宁国际学校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1届上海长宁国际学校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从古至今,丝绸之路上的交流和互动,都有艺术相伴。
艺术是温润和滋养丝绸之路的精神源泉和情感溪流,也是贯通丝绸之路的文化血脉。
丝绸织锦、陶瓷器、乐器、歌舞、建筑、绘画等,以其物质与艺术属性的和谐统一、实用与审美功能的相得益彰满足了丝绸之路沿线人们的各种需求。
同时,艺术的交流和相互影响,沟通了民族情感,化解了文化冲突,丝绸之路由此千年不绝,绵延至今。
人类的交流从物质交换开始,通过各种生活用品和器物的交换,沟通着不同族群人与人的关系,而物质被赋予艺术审美特性,则改变和丰富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美学风尚,也化解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中国丝绸、瓷器被西方人推崇,印度、波斯、中亚音乐舞蹈对中国乐舞的影响等等,是在艺术差异性中建立的新型审美关系,并发挥了长久而特殊的功能。
丝绸之路艺术从物质实用性与精神审美性两方面满足了东方与西方社会的需求,也穿越了国家民族地域界限。
丝绸之路艺术史与以往的国别艺术史、区域艺术史、世界艺术史不同之处之一,就在于它不是“纯艺术”的历史,而是与物质结合在一起的交流史。
从学术的角度说,在人类艺术史乃至人类史的视域中研究丝绸之路艺术,避免了在狭义的艺术视域下建构艺术史的发展逻辑,同时,提出一个艺术理论问题——“物的艺术表达”。
“物的艺术表达”的概念,意指物质交流负载艺术元素,同时,艺术创作及其传播对于物质载体、材料、质地的要求、利用和催生,使得“物”蕴含丰富的艺术性和审美性,也具有了艺术表达功能和“文本”叙事功能。
“物的艺术表达”的研究将使丝绸之路艺术的意蕴获得新的理解,也使得丝绸之路物质与艺术之关系获得新的阐释。
瓷器和其他器物,丝绸和织物,乐舞和乐器,建筑风格和雕塑手法等等,不仅以物的实用性而且以其艺术性沟通人类审美情感,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精神滋养。
可以说,蕴蓄艺术审美性的丝绸之路物质交流,或者说具有艺术品格的物质交流,就是心灵对话,就是审美意识的表达,它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经济利益和文化冲突造成的裂痕,这是人类艺术史上特殊的艺术现象,是丝绸之路艺术的独特意义之所在。
长宁答案00
长宁区一模参考答案一、积累运用10分1.(5分)(1)金就砺则利(2)纵使相逢应不识苏轼(3)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2.(5分)(1)(2分)D(2)(3分)C二、阅读70分(一)3-7题(16分)3.(2分)准则4.(3分)A(选B得1分)5.(2分)B6.(5分)答案示例:本文在承认情感对于散文写作的重要性的同时,批驳了教条地以情感本身为准绳且将散文情感与作家现实情感混为一谈的散文写作观,并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证:散文的情感是艺术情感而非现实情感;散文写作是表现情感而非描述情感;散文的情感首先是审美情感而非道德情感。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主要观点:散文中的情感是有组织的、理性化的情感。
7.(4分)答案示例:如《项脊轩志》,情感真实而浓厚,感人至深,而其情感处理仍然是理性化的。
作者善于通过写轩中生活琐事来表现情感,所写之事经过精心筛选并有严密的组织;作者还善于以轩中之物为载体来寄托深情,如其结尾处用枇杷树之茂盛来表现对亡妻的思念之深。
该文情感的真实是艺术的真实,其艺术魅力也远远超出了道德层面的判断。
(二)8-11题(15分)8.(4分)答案示例:牛羊皮毛的“厚实”“熨帖闪亮”与“骨子里的那种冷”对比鲜明,其外在表现与内在感受差异明显,这颇有象征意味,与“我”的生活状态有相似处。
“冷”“害怕”等词赋予牛羊以人的情态,表现出“我”对牛羊的理解之深、与其关系之亲,有力衬出“我”没有父母相伴时的孤独。
画线部分话语蕴藉、耐人寻味,很有表现力。
评分说明:一个角度2分,整体评价1分,给满4分为止。
9.(3分)答案示例:“牧归”勾勒出日暮时牧人归来牛羊回圈的画面,蕴含着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对“我”父母归来的期盼,传递出亲人两地分隔(牧归而亲人未归)的感伤,并传达了对草原传统生活形态的留恋和对其回归的渴望。
10.(4分)答案示例: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是在傍晚,渲染了日暮牧归的气氛,为写“我”怀念和盼望父母回归的情节作了铺垫。
长宁区语文一模试卷解析
2021 学年第一学期长宁区学科教学质量监测试卷高三语文试卷2021.12 1.按要求填空。
〔5 分〕一积累应用10 分〔1〕故木受绳那么直,。
〔?荀子•劝学?〕〔2〕,尘满面,鬓如霜。
〔?江城子?〕〔3〕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的,两句,不避用字重复,直接点出登临之所。
【考点】再现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
【答案】〔1〕金就砺那么利〔2〕纵使相逢应不识;苏轼〔3〕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2.按要求选择。
〔5 分〕〔1〕小冬要向北方网友介绍江南的春天,他想借用古人诗句,以下适合他选用的一项为哪一项〔〕。
〔2 分〕A.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B.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C.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D.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考点】在提供的新情境中使用名篇、名句等。
【答案】D所谓知行合一,并非主张知行总是一回事,而是说,知到切身处,知与行就合一了。
“知〞和“行〞本来是两个字,,,,。
①而“知行合一〞初听起来那么似乎“与常识相融合〞②正因为它们是两回事③这差不多已经说明“知〞和“行〞是两回事④“知而不行〞或“行而不知〞这些话才是可解的A.②④①③B.①④②③C.③②④①D.④①②③【考点】语言的连贯【答案】C【点拨】语言的连贯可以从主语一致、句式一致、前后照应、关联词语、综合排序等方面考虑。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 题。
〔16 分〕二阅读70 分散文的情感王冰②在散文写作中,情感当然很重要。
庄子说“不精不诚,不能动人〞,陆机?文赋?中有“缘情而绮靡〞的话,白居易也提到“感人心者,莫先于情〞。
一个作家如果能把情感写好了,确实可以写出好作品。
比方李斯的?谏逐客书?、诸葛亮的?出师表?、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李密的?陈情表?、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袁枚的?祭妹文?、林觉民的?与妻书?等,都是因为文章中的真实情感才流传下来的。
前几日又读平凹先生的?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觉得也是这样的文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宁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7分)①屠呦呦研究员凭借青蒿素的抗疟疾功效,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令许多人困惑的是,青蒿素却不是来自青蒿。
提取青蒿素的原植物,在植物学上叫“黄花蒿”,植物学上叫“青蒿”的植物反而不含青蒿素。
对此名实问题,植物学界和药学界都曾有过人做过考证。
②“物种”这个词在科学上是有特殊地位的,这是现代研究者尽可能综合形态、习性和分子等各方面证据之后得出的分类和命名,是相对可靠的。
,传统医学和早期分类学者没有相关知识工具,所以他们很多时候无法给出可靠的分类和命名,这也给传统医学实践带来了巨大的麻烦。
③成书于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的《神农本草经》是后世一切本草书的源头和基础,其中已经记载了“青蒿”之名,作为“草蒿”的别名。
书中对草蒿的介绍是:“味苦寒......一名青蒿。
”东晋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记载“青蒿一握,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可治寒热诸疟。
屠呦呦就是从这条记载中获取了用乙醚提取青蒿素的灵感。
唐代苏敬主编的《唐本草》记载:“草蒿处处有之,即今青蒿。
”北宋苏颂主编的《图经本草》则是首部以“青蒿”为正名的本草书。
④然而,在北宋有人发现叫做青蒿(草蒿)的植物具有不同的形态,如寇宗奭《本草衍义》记载:“草蒿今青蒿也……有青色与深青色两种。
”沈括《梦溪笔谈》记载:“青蒿一类自有二种,一种黄色,一种青色。
”这就为后世的命名混乱埋下了隐患。
⑤李时珍《本草纲目》在“青蒿”之后新立“黄花蒿”的名目,介绍很简略,只有“(又名)臭蒿……此蒿与青蒿相似,但此蒿色绿带淡黄”等寥寥数句。
⑥这样一来,北宋人发现的青蒿的两种形态在本草书中就正式独立成了两“种.”植物、两味药。
但本草书的这两种药材,在植物学里都是黄花蒿。
⑦按照《中国植物志》,黄花蒿和青蒿是两种不同的植物。
黄花蒿是菊科蒿属学名为Artemisia annua的种的中文普通名,青蒿是蒿属另一种Artemisia carvifolia的中文普通名。
但根据上面这些本草书记载中的分布、花期、气味等关键特征,完全可以确定中药里的“青蒿”和“黄花蒿”都是Artemisia annua,也就是植物学上的黄花蒿。
植物学上的青蒿,其实是名字用错了地方。
⑧屠呦呦对国内市场所售中药“青蒿”的原植物进行了调查,发现绝大多数为植物学上的黄花蒿,而植物学上。
屠呦呦断定古本草书的青蒿几不可见。
这从民族植物学的角度也证明了民间使用的青蒿自古至今有很强的一致性...中记载的青蒿是学名为Artemisia annua的种无疑。
她因此建议把“青蒿”作为Artemisia annua的正式中文名。
不过,她认为“黄花蒿”是另一种蒿属植物,具体是哪个种有待另作考证,这个结论却很可能不正确。
菊科分类学专家林有润考证,《本草纲目》和《植物名实图考》中的“青蒿”和“黄花蒿”实际上是同一种植物。
无论宋人所谓“青色与深青色两种”、“一种黄色,一种青色”,还是李时珍所谓“色绿带淡黄”,都不过是同种植物在不同生态环境中所产生的变异罢了。
⑨传统中药主要使用的那种植物,还是被叫成“青蒿”的场合多。
那为什么在植物学上,Artemisia annua 这个种的正式中文名却是“黄花蒿”,而“青蒿”却用来指Artemisia carvifolia这个没怎么入药的植物呢?⑩最早误用“青蒿”一名的日本著作是18世纪本草学家小野兰山的《本草纲目启蒙》。
中国学者贾祖璋等人在1955年所著的《中国植物图鉴》中引用了日本学者的记述,将Artemisia apiacea的中文名定为“青蒿”。
这样一来,中国历代所称的“青蒿”之名就张冠李戴地给了另一个种。
同样令人遗憾的是,林有润先生作为一名植物分类学家,在进行系统性的蒿属分类研究工作时,虽然已经在艾蒿类本草植物的考订文章中明确指出:“从现代药理与临床资料看,药用青蒿即黄花蒿Artemisia annua,含青蒿素,可治疟疾”,但是他考虑到植物学界沿用日文名“青蒿”作为Artemisia carvifolia(= Artemisia apiacea)的中文名已久,在其编著的《中国植物志》第76卷第2分册的“蒿属”中仍把这个种叫做“青蒿”,而Artemisia annua则采用本草纲目的名字,叫做“黄花蒿”。
⑾1. 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②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B)(2分)A.因此B.但是C.因为D.而且2. 第⑥段中加点词为什么要使用引号?请具体说明。
(2分)3. 根据①-⑥,概括历史上植物学界和药学界关于青蒿和黄花蒿命名混乱的原因。
(4分)传统医学和早期分类学者没有相关知识工具,大多无法给出可靠的分类和命名(2分)北宋相关记载中青蒿具有的不同形态,为后世命名混乱埋下隐患(1分);《本草纲目》在“青蒿”之后新立“黄花蒿”的名目(1分)。
4. 第⑧段中的“一致性”在文中指的是民间使用的青蒿以植物学上的黄花蒿为主。
(如果答“民间使用的青蒿是黄花蒿”,给1分) 。
(2分)5. 下列语句是文章的第⑾段,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A )。
(3分)A.③②①④B. ①④③②C. ①②③④D.③④①②①为了名称的稳定性,我们恐怕不宜擅自更改,也只能将就沿用下去了。
②但《中国植物志》这样的权威性志书一出,蒿属这两个种的中文名在学界均已得到广泛应用。
③其实本来有一个可以避免名称混乱的做法,就是在“青蒿”和“黄花蒿”中取其一作为Artemisia annua的中文普通名,而为Artemisia carvifolia另起中文名。
④但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明确认定中药“青蒿”的来源是“菊科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的干燥地上部分”,事实上相当于承认了黄花蒿的“青蒿”之名。
6. 本文实际上回答了两个让人困惑的问题。
请根据文意,分别用疑问句表述这两个问题。
(4分)⑴提取青蒿素的原植物是黄花蒿而不是青蒿,为什么取名为青蒿素?⑵传统中药主要使用的植物多叫青蒿,为什么植物学却命名为黄花蒿(却用青蒿指另一种不怎么入药的植物)?(答案必须含令人困惑的因素)(二)阅读下文,完成7-11题(19分)忆江南方令孺①①天气真好。
月光下,山川都像是浮.起来了。
清寂的广场上,只有我一个人在走。
我买了一根甘蔗,一边走,一边吃。
秋千架下仿佛有一个人在看着我,他是在惊讶么?②我也不愿意独自在月下眺望了,想起中古时候的修道士,遇见山川美景,就不敢抬头,因为凡是美,都是诱惑人的。
美景更增加人的寂寞,更引诱人的悲哀,所以古人独自对月的时候,总是爱饮酒,恐怕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缘故。
酒,真是一个寂寞人的最好的伴侣,能把冷漠化成朦胧。
③我吃完甘蔗,把渣滓用大张报纸包起来。
因为有一天,我和友人谈心,我说要买一整根甘蔗独自吃完,这位朋友说:“你要是有那样的勇气,我就佩服你。
”现在我要把这渣滓留给他看。
④记得廿六年②春天,我忽然想作画,无意中把这意思说出来了,有一个人说:“你才没有这耐性呢”,我听了很不高兴。
第二天我就动笔画,发觉自己对于画大有兴趣,在一枝,一叶,一片崖石,一簇树林之间,极感消魂的迷醉。
我画得一张比一张进步。
自己得意极了。
后来抗战事起,我回到故乡,住在一座小破楼上,夜晚仍抽空作画;记得曾仿倪云林的石树,并临写他的题字,裱成册页,配镜框献给父亲,父亲把画挂在书房里,听来客评谈,自己就拈须微笑。
自从故乡遭了敌人的蹂躏,这张画不知道可还存在人间?而我所最敬爱的老父.就在我们远行之后逝世了!再也不会在藤萝萧瑟的庭院里看见父亲雍穆而翛然的风度,再也不会在寒夜的书斋里看见父亲白发苍苍在灯前垂首。
故乡的庭院里每一片石,每一奈径,每一棵古树,每一个残缺浓荫的门,都和父亲的风仪连合着,我想到父亲,就连想到那些醇雅的情景,想到那些情景,就牵记到父亲。
现在都完了,我失去了一生所最心仪的一切。
我不能想,我是被这样一位朴素盎然的老人遗弃在这浅陋的坑中。
⑤家里来信说:敌兵进城,把城里的房子大半烧掉了,把我们家的凌寒亭也拆毁了。
这座亭子共有三间傍着城墙,城墙像一座山,因为时间的古老,从砖墙缝里生出许多藤萝和灌木。
亭子的左边是一片竹林,右边是一座尼庵,前面隔道女墙,就是一个小湖似的池塘,长年听到浣衣妇的碪杵声;夏天有很多孩子在里面游泳,记得有一次在这池塘里还淹死了一个十三四岁的男孩,我亲眼看见人把他从水里捞起来,他的母亲听到这消息,就像飞鹰落地一样,奔扑到这男孩的尸首上号哭,到现在事隔廿年,想起那情状,还有些怆恻。
亭子的周围都是古木参天,有大可合抱的槐树,有枝干夭矫的五谷树,有双杆的梧桐,还有父亲亲手种的柏,石楠,柿和杉等树。
这些树都是我几个兄弟的小名,父亲带着多少温良的深意把他们每一个名字都种植在土地上。
看他把一瓢瓢的清水灌溉到树根上,是存着多少的希望!要是风雨的时候,这些木叶响动着,浑和成一片河流似的声音,或是被风雨激荡,枝条锐敏得像有人在旷野上号叫,这不正是他担心着远处的孩子们,忧心戚戚的时候吗?还有一片云石,是父亲从园后草丛里发现出来的,石上有不知道是哪一年代,是谁,镌刻着“立云”二字,字体苍劲,父亲欢喜得像发现一件宝物,把石竖起来,砌一座花台供设着,周围种着很多的书带草,细长的叶子,因为多年的生长,像狮子一样蹲伏在石下。
这地方四时都有各种奇怪的鸟雀,啄木鸟的剥啄声,夜晚猫头鹰的颤叫;还有彩色的锦鸡,在竹林里穿飞。
我小的时候,常常担心那华丽的长尾巴,会在竹林里碰断。
小松鼠故意逗人似的捧着一个松果坐在窗台上玩耍。
这地方是我们小时候的乐园,现在想起来还有无限的亲切,和一些甜蜜的感觉。
亭子里父亲收藏了一些书画碑帖。
这是我们看作圣坛不敢渎犯的所在,这次也被敌人扫荡完了!家里人又告诉我:当敌兵退出这城以后,父亲从山中归来,看见这样残破,并不十分痛惜。
只因满地残书断帖,父亲一一拾起来,偶然有一两部还可以凑成完整的时候,就大喜过望。
我写到这里,心上涌起一阵泉水似悲凉,想父亲一生爱书如命,平时再也不许我们随意翻动,这次竞如此糟蹋了!父亲所以不十分痛惜,是因为一般广大的伤亡,比起个人的损失又算得什么?可悲痛的有比这更大,更大的事,父亲是明白的。
⑥今晚因为看月光下的山川太美了,诱我这许多的沉思。
如果回忆只给我枉然的磨折,以后该学中古的修道士,不再抬头看山川之美了。
注:①方令孺(1897-1976):作家,其家乡安徽桐城属广义上的江南,本文写于1941年后②廿六年:指民国二十六年,即1938年。
7. 赏析第①中加点字“浮”的精妙之处(3分)8. 第②段中作者写到古人饮酒,有何用意?(4分)9. 请分析“山川之美”在文中的作用(4分)10. 关于文中的“父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A. 作者由学画引出春画的父亲,巧妙自然B. 父亲手植之树,寄托着他对女儿的希冀C. 江南之忆或因父亲而起,或因父亲而收D. 父亲是一个知书达理的书生,性格内敛11. 本文正文根本没有提到“江南”,但是作者为什么以“忆江南”作为题目?(5分)躏,以“忆江南”为题,以点带面,能引起强烈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