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应激反应与应激障碍
心理应激
2020/1/12
(三)应激反应
32
应激生理反应 应激心理反应 应激行为反应
2020/1/12
1. 应激的生理反应
33
应激的生理反应以及最终影响心身健康的心身 中介机制(mediating mechanism)涉及:
神经系统 内分泌系统 免疫系统
2020/1/12
家 庭 支 出 方 面
18
2020/1/12
工作职业方面
19
身心健康方面
2020/1/12
20
2020/1/12
时间分配方面
21
生 活 保 障 方 面
2020/1/12
22
文化性应激源
2020/1/12
祈求保佑 23
2020/1/12
24 2020/1/12
25 2020/1/12
(二)应激的中介机制
创伤性经验在病人记忆中反复地、不由 自主地涌现,闯入意识之中,萦绕不去,梦 境中也经常出现。
2020/1/12
70
有时患者出现短暂“重演”性发作,再度恍如 身临其境,出现错觉、幻觉、意识分离性障碍, 强烈情感反应(闪回) 。儿童则在游戏中反复 模拟。
心理-神经中介机制
34
心理-神经中介机制:主要通过交感神经 -肾上腺髓质轴进行调节。
刺 激
下 丘 脑
2020/1/12
交感 神经肾上 腺髓 质轴 激活
肾上 腺素、 去甲 肾上 腺素 释放 增高
心理警觉 性增强
骨骼肌兴 奋
交感神经 功能亢进
心理-神经-内分泌中介机制
35
心理-神经-内分泌中介机制:主要通过下 丘脑-腺垂体-靶腺轴进行调节。
应激与应激相关障碍PPT课件
目
CONTENCT
录
• 应激概述 • 应激反应 • 应激相关障碍 • 应激管理与应对策略 • 案例分析 • 总结与展望
01
应激概述
应激的定义
总结词
应激是指个体在面对外界环境刺激时所产生的一系列生理、心理 和行为上的反应。
详细描述
应激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一种自然反应,这种刺激可以是躯体的 、心理的或社会的,并可能导致机体内部平衡的改变。应激反应 是机体为了应对外界刺激而产生的一系列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 变化,目的是为了适应和应对环境变化。
也有部分患者会发展成为更长期的心理障碍,如创伤后应激障碍。
04
应激管理与应对策略
认知重构
总结词
认知重构是一种通过改变个体对压力源的认知评价,从而减少应激反应的心理应 对策略。
详细描述
认知重构包括重新评估压力情境、挑战消极思维模式和寻找积极意义等步骤。通 过调整对压力的认知,个体能够更客观地看待问题,减少不必要的担忧和焦虑。
广泛性焦虑症(GAD)
要点一
总结词
广泛性焦虑症是一种持续的、过度的担忧和紧张状态,常 常伴随着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亢进。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广泛性焦虑症患者常常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情感到过度 担忧和紧张,如身体健康、工作、家庭等。这种担忧常常 是缺乏实际依据的,但患者无法控制自己的想法。同时, 患者还可能出现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亢进,如心跳加速、 出汗、呼吸急促等症状。广泛性焦虑症对患者的生活和工 作都会产生负面影响,如影响睡眠质量、降低工作效率等 。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深入研究应激相关障碍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深入了解疾病的本质,有助于开发更加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定-吴珺-第三章 心理应激及心身疾病
第三章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第一节心理应激一、心理应激的概念当一个人面对心理冲突、挫折、烦恼等心理压力时,会体验到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还会出现相应的生理及行为反应。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竞争激烈,面临的心理压力和困惑更多,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受到挑战。
应激(stress)一词原意是一个系统在外力的作用下竭尽全力对抗时的超负荷状态,从医学的角度,一般把心理应激定义为:当个体觉察到需求与满足需求的能力不平衡时所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
心理应激在生活中是不可避免的,它是人们维持正常生理和心理功能的必要条件,是人们成长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但是,如果应激水平超出个体所能承受的范围,则有损于身心健康。
二、心理应激的过程心理应激是一个外界环境与机体交互作用的过程,包括应激源、中介机制、应激反应和应激结果四个部分。
(一)应激源应激源是指来自环境或机体内的,能引起应激反应的各种刺激物的统称,是引发心理应激的原因。
根据应激源的不同性质,可分为:1、躯体性应激源指作用于躯体,直接产生刺激作用的刺激物,包括各种理化和生物学刺激物。
如高温、低温、噪音、疼痛、损伤、病原微生物和疾病等。
2、心理性应激源指来自人们头脑的,能引起机体心理失调的某些事件。
包括不良的预感、工作压力、人际矛盾、心理冲突和挫折等。
3、文化性应激源指因语言、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文化因素改变所造成的刺激。
如迁移异国他乡、留学、南北迁移、名族文化不同所产生的不适应等。
4、社会性应激源指来自社会方面的刺激因素,如重大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变动、天灾人祸、战争、婚姻家庭危机、重大生活事件等。
(二)中介机制应激源可以是客观事件,如疾病,也可以是个体的主观产物,如不良的预感。
刺激物是否会使个体产生心理的失衡或不适应的反应,取决于中介机制的作用。
中介机制指介于应激源与反应之间起调节作用的中间环节,其中察觉、认知与评价是关键因素。
1、觉察个体是否觉察到来自环境或机体内的威胁叫做觉察。
康复心理学
第一章概述1、医学心理学的概念:是把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规律应用于医学领域中,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对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及其在健康与疾病的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2、医学模式的转变:(一)自然哲学医学模式(二)生物医学模式(三)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3、康复心理学的概念:在康复医学和心理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是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研究和揭示康复中的心理活动、现象及规律的科学。
它的目的是解决康复对象的一系列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接受残疾现实并逐渐适应,挖掘他们的潜能,使他们重新回归社会。
4、康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残疾人,老年病人,各种慢性病患者内容:研究应激源和残疾的关系研究康复对象的心理研究心理治疗在康复中的应用康复心理评定为康复对象、家属等提供心理咨询研究康复治疗方法对心理活动的影响方法:(一)个案法(二)实验法5、新的医学模式在现代医学中的意义:I承认心理社会因素是致病的重要原因。
II关注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的疾病日益增多的趋势III全面了解病人是诊断治疗的重要前提IV心理状态的改变常常为机体的功能改变提供早期信息V应用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技术,提高医疗质量VI良好的医患关系可以提高治疗的效果6、康复心理学在康复医学中的作用:7、医学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学派(选择题)(一)精神分析或心理动力学派创始人: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S.Freud)(二)生理心理学学派坎农“情绪心理说”。
塞里应激(stress)的概念和学说。
沃尔夫和马森为心身疾病产生的机制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三)行为学派不良行为可以通过重新学习或训练进行矫正。
(S-R模式)强调行为的原因在于环境刺激而不是精神内部的矛盾。
如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第二章心理学基础1、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2、知觉的定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各种属性的整体反映,在感觉基础上形成,依赖于知识经验基本特征:完整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思维的定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及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借助语言来实现)。
第三章-心理应激
化性溃疡。长期的、超过人的适应能力的心理
应激是躯体与精神痛苦的根源及就医寻求帮助 的原因,且会加重已有的精神和躯体疾
编辑版pppt
37
河北东方学院
Hebei Oriental University
四、心身疾病
(一)心身疾病的概念: 心身疾病:是指其发病、发展、转归都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 关的一类躯体性疾病。 (或)心身疾病: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持久的生理功能紊 乱及其所致的器质性疾病。
个性在应激研究中的意义
在应激作用过程中,个性与各种应激因素存在广泛联系, 个性通过与各因素间的互相作用,最终影响应激心身反应的 性质和程度,并与个体的健康和疾病相联系。
编辑版pppt
27
河北东方学院
Hebei Oriental University
输入部分
中介应机激制 的过应程激反应
认知评价 应对方式
编辑版pppt
2
河北东方学院
Hebei Oriental University
第一节 心理应激概述
一、应激(心理应激)的概念:
机体在某种环境刺激作用下由于客 观要求和应付能力不平衡所产生的一种 适应环境的紧张反应状态。
编辑版pppt
3
河北东方学院
Hebei Oriental University
例如,运动员起跑时,精力集中,能量重新分配, 以适应比赛的环境。
编辑版pppt
35
河北东方学院
Hebei Oriental University
(二)对健康的消极影响
1.心理应激引起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可以成为人们身 体不适、虚弱和精神痛苦的根源。
(1)急性心理应激反应
第三章心理应激与危机干预新
二、护理工作中应激的应对
水的好自2345护1医....平会给护领6789身的我.保保要认士建护....院士给医导认建体心心工防证有真持自立理管病院和出知育理立健作护足 良 负良身心工理人造个现评 锻 治和康 环、好够 好 责方理作方工的 成 人价 炼 疗谐、 境工的 的 的的面应互应面生 负 共作和 和的支 。作组休 心 工:对助激:命 面 同应娱 心人持严息 身 作织强策小如医激带 影 干乐 理际护谨健 态环身略组果院来 响 预后活 咨理关、康 度境健处领威 。 解,动 询工系建状 和和体理导需胁 所 决作立态高工、不应,以要、良超作自当重,提好的程我,视供的技序调护良支术节士、 持系统。
生理反生应理行—心反为—理应心反反率应应加快、心肌收 应积激缩极状力的态增心下强理机、反体心应的排行积血极为量思的表增维现加和为、动血机压
“升调战高整心”、,理或呼 选(反“吸 择三应逃加 恰)快 当应消加 应激极深 对反的; 策应略神。经系 特种兵消的统 应极魔鬼对兴的考行试策奋心为觉略理性反、和反升应正敏应高常感,发。不机挥能体应适职选激变场应择的得焦能恰生虑警力理当反应
心 理 危机干预
二、引起危机的常见原因
心理脆弱、承受力差,容易受不 良情绪和处境的影响;缺乏信念 和社会支(持三系)统心,理认因知素评价系统不 完整、缺乏解决间题的方法和途径。
心 理 危机干预
二、引起危机的常见原因
包括社会角色冲突、 社会生活事件、生活节奏、 婚姻家庭(制四度)、社老会龄生化态等因。素
心理应激
二、心理应激的过程
指的如汶应来紧心川社文激1自张理地3.会.化头信冲震源躯社性性脑息突—体应会应中和激激—性挫应源源折是应激指激源能源够是引是文指起指地化来震心作性自、应理用汶激社应于川源会的激人各灾难 反的方应机面的体的各, 刺种直 激内接 因外产 素环生 。境刺刺激激作因用素的。刺 分激产应风观24类..生的俗念物心文引焦各习等。理化起虑 种 惯 社性性(躯 心 社 文应、 心 、 会应 应一体 化理 会激恐 理 宗 文激 激)性 性性 应的惧 冲 教 化源 源应应 激应 应刺和 突 信 环激激 激激 源激抑 和 仰 境是源源 源源和是郁 心 、 的指压指等 理 生 改导力因情挫活变致。语绪折方个言反式体、、
临床心理学-应激
四、医学心理学对心理应激的定义
起 点 影响因素 终 点
认知评价
应对方式
生 活 事 件
社会支持
个性特点
应激反应 (情绪、行 为、生理)
健康、疾病
心理应激是个体在察觉需求与满足需求的能力不平衡时倾向于 通过整体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多因素作用的适应过程。
应激源
中间影响因素
应激反应
认知评价
生 活 事 件
三、应激对健康及社会功能的影响:
1、适度的应激有积极作用,心理应激状态的主要表现 提高人的注意 记忆力 增强思维灵活性 行为敏捷 有利于调动潜能 增强应付能力心理应激可以增强人的适应能力,是个体 成长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维持人正常机体机能和心理 机能的必要条件,对个体健康和社会功能的充分发挥有 一定的促进作用。例如,运动员起跑时,精力集中,能 量重新分配,以适应比赛的环境。
2、长期的、超过人的适应能力的心理应 激有消极作用,是心理痛苦和心身疾病的 根源,而且会加重已有的精神和躯体疾病。 从而影响个体社会功能的发挥。如心理问 题,神经症,精神病,高血压,消化性溃 疡等等。
第五节
应对方式
一、应对的概念 应对(coping)是个体对生活事件以及因 生活事件而出现的自身不平衡状态所采取的认 知和行为措施。 二、应对的种类 应对概念的涵义很广,也就是说应对的方 式可以是多维度的,多种多样的:
2)、退化与依赖 退化(regression)是当人 受到挫折或遭遇应激时,放弃成年人应对方式而使用 幼儿时期的方式应付环境变化或满足自己的欲望;依 赖(dependence)即事事处处依靠别人关心照顾而不 是自己去努力完成本应自己去做的事情。 3)、敌对与攻击 敌对(hostility)是内心有 攻击的欲望但表现出来的是不友好、谩骂、憎恨或羞 辱别人;攻击(attack)是在应激刺激下个体以攻击 方式做出反应,攻击对象可以是人或物,可以针对别 人也可以针对自己。
(整理)第三章应激反应与应激障碍
第三章应激反应与应激障碍第一节应激反应: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一、应激反应与应激障碍(一)应激反应应激反应指个体因为应激源所致的各种生物、心理、社会、行为方面的变化,常称为应激的心身反应。
应激反应是个体对变化着的内外环境所作出的一种适应,这种适应是生物界赖以发展的原始动力。
对于个体来说,一定的应激反应不但可以看成是及时调整与环境的契合关系,而且这种应激性锻炼有利于人格和体格的健全,从而为将来适应环境提供条件。
应激的反应并不总是对人体是有害的。
各种应激反应涉及到个体的心身功能的整体平衡。
平衡一生理,健康不平衡一病理,疾病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当中,多数与心理应激因素的长期作用有关, 这些疾病即心身疾病。
这些心理应激源包括:①严重的生活事件,如亲人突然亡故、失业、破产、患绝症、被强暴、目睹特大车祸及死亡场面、突遇地震、火灾、洪水、风暴等重大灾难。
②生活、工作方面的应激,如:人际关系长期紧张、工作压力大。
③生存环境改变的应激,如:突然被拘禁、难民、移居国外。
这些强烈或持久的应激因素,对大多数人来说,都可引起应激反应。
1.应激的情绪反应①焦虑(anxiety)是人预期将要发生危险或不良后果的事物时所表现的紧张、恐惧和担心等情绪状态。
②恐惧(fear)是一种企图摆脱已经明确的有特定危险会受到伤害或生命受威胁的情景时的情绪状态。
③抑郁(depression)表现为悲哀、寂寞、孤独、丧失感和厌世感等消极情绪状态,伴有失眠、食欲减退、性欲降低等。
④愤怒(anger)是与挫折和威胁有关的情绪状态,由于目标受到阻碍,自尊心受到打击,为排除阻碍或恢复自尊,常可激起愤怒。
2.应激的行为反应①逃避与回避:逃避(escape)是指已经接触到应激源后而采取的远离应激源的行动;回避(avoidance)是指事先知道应激源将要出现在未接触应激源之前就采取行动远离应激源。
②退化与依赖:退化(regression)是当人受到挫折或遭遇应激时,放弃成年人应对方式而使用幼儿时期的方式应付环境变化或满足自己的欲望。
应激反应及适应障碍诊断与治疗PPT
案例一: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与康复
患者背景:经历过战争、自然 灾害等重大创伤事件
症状表现:焦虑、抑郁、失眠、 噩梦等
治疗方法:心理治疗、药物治 疗、家庭支持等
康复过程:逐步恢复社会功能, 重建生活信心
案例二:适应障碍的应对与管理
案例背景:患者 因工作压力过大, 出现适应障碍症 状
应对策略:进行 心理疏导,帮助 患者调整心态
案例四:儿童应激反应及适应障碍的干预措施
添加 标题
儿童应激反应及适应障碍的表现: 情绪波动、行为异常、注意力不集 中等
添加 标题
心理辅导:通过心理咨询、心理治 疗等方式,帮助儿童缓解应激反应, 提高适应能力
添加 标题
家庭支持:通过家庭教育、家庭治 疗等方式,提高家庭对儿童的支持 和理解,帮助儿童更好地适应环境
THEME TEMPLATE
20XX/01/01
应激反应及适 应障碍诊断与
治疗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应激反应及适应障碍概述 应激反应及适应障碍的诊断 应激反应及适应障碍的治疗 应激反应及适应障碍的预防 应激反应及适应障碍的案例分析
单击此处护理人员:XX 医院-XX科室-XX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时发现身体异常 定期进行心理检查,及时发现心理问题 定期进行健康教育,提高健康意识 定期进行健康咨询,了解健康知识
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
保持适量的运动
避免过度的压力和焦虑
学会自我调节和放松
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急性应激反应(急性心因性反应,急性应激障碍)
急性应激反应(急性心因性反应,急性应激障碍)【病因】(一)发病原因突如其来且超乎寻常的威胁性生活事件和灾难是本病发病的直接因素,也就是说应激源对个体来讲是难以承受的创伤性体验或对生命安全具有严重的威胁性。
应激源为多种多样,一般可分为下列几项:1.严重的生活事件如严重的交通事故,亲人突然死亡,尤其是配偶或子女,婚姻破裂、未婚有孕、被遗弃、被奸污、身患癌症、遭受失明、毁容、长期的夫妻或婆媳关系不合,难民移居异国,遇歹徒袭击,家庭财产被抢劫等创伤性体验。
2.重大的自然灾害如遭受特大洪水、山洪暴发、地震、火灾、风暴、泥石流等的侵袭,严重威胁生命安全和财产巨大损失的灾难幸存亲属,在灾后出现精神障碍。
3.战争场面据第二次世界大战有关报道,当交战双方进行短兵相接的激烈战斗中,由于遭受炮击,轰炸,甚至白刃战的恐惧体验,战斗中的士兵有的可发生精神障碍,导致发病。
4.隔绝状态被关进集中营,身受酷刑虐待,有的可发生精神障碍,拘禁性精神障碍较常见。
上述各种应激源,无疑都可促成发病。
可事实上并非大多数遭受异乎寻常应激的人都会出现精神障碍,而只是其中少数人发病。
这就表明个体易感性和对应激应付能力方面有一定的差异。
因之,在分析具体病例时,要把应激源的性质、严重程度、当时处境和个性特点等进行综合性分析及考虑。
此外,整个机体健康状况也有关系,若同时存在躯体重病或器质性脑病,急性应激反应发生的危险性可能随之提高。
(二)发病机制Kaplan将应激的反应后果归纳为3期:第1期为冲击期,当个体遭受应激后,处于一种“茫然”休克状态,表现为一定程度的定向力障碍和注意分散,一般持续数分钟到数小时,这就是本病急性期临床症状的主要发生机制;第2期以明显的混乱、模棱两可及变化不定为特点,并伴有情绪障碍,如焦虑、抑郁、易激惹等表现;第3期为长期的重建和再度平衡。
应激反应可出现两种结果:即一方面为功能的增强及水平的改善;另一方面为心理的、躯体的或人际关系之间的障碍,并可能转为慢性化。
《应激与应激障碍》课件
鲁教版五四制八年级下册物理综合测试(满分 100 分,时间90 分钟)一、选择题( 每题 2 分,共 20 分 )1、以下图,人抓住牵牛绳沿水平方向拉牛,但没有拉动.则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绳拉牛的力小于牛拉绳的力B.绳拉牛的力小于地面对牛的摩擦力C.绳拉牛的力与牛拉绳的力是一对均衡力D.绳拉牛的力与地面对牛的摩擦力是一对均衡力2、你上体育课时,碰到一些场景,并联想到学过的物理知识.以下联想错误的选项是()A.“仰卧起坐”时利用了大气压的道理B.“跳远助跑”时利用了惯性的道理C.“踢足球”时利用了力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道理D.“单杠表演”时手上搓镁粉利用了增大摩擦的道理3、以下图的四个实例中,目的是为了增大摩擦的是()4、以下图,塑料挂衣钩紧贴在墙壁上保持静止,当在钩上挂一物体后仍处于静止状态,以下对于挂衣钩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 、它遇到外界的大气压力减小B、它遇到的重力增添C 、它对墙壁的压力增添D、它遇到的摩擦力增大5、中国航母瓦格良号,当全部航母舰载机飞离航母后,则有()A.航母将下沉,所受浮力增大A 、给车轴加润滑油B 、自行车脚蹬上有花纹 C、给木箱装上轮子 D 、磁悬浮列车悬浮行驶B.航母将上调,所受浮力减小C.航母将下沉,所受浮力减小D.航母一直飘荡,所受浮力不变6、小明看到鸡蛋浮在盐水面上,他沿杯壁迟缓加入清水使鸡蛋下沉.在此过程中,鸡蛋遇到的浮力 F 随时间 t 的变化图像可能是以下图中的( )7、以下图,甲、乙两个物体质量同样,分别静止在水面下 1 米和 2 米深处,由此能够判断( )A、甲物体遇到的浮力大于乙物体遇到的浮力B、甲物体遇到的浮力等于乙物体遇到的浮力C、甲物体遇到的浮力小于乙物体遇到的浮力D、没法判断甲、乙两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8、园艺师傅使用以以下图所示的剪刀修剪树枝时,并把树枝尽量往剪刀轴O 靠近,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A、增大阻力臂,减小动力挪动的距离B、减小动力臂,减小动力挪动的距离C、增大动力臂,省力D、减小阻力臂,省力9、中国跳水队被人们称为“梦之队’,如图是跳水运动员跳水时的情形,运动员在走开跳板到落入水的过程中( )A、运动员的动能向来增大,机械能不变B、运动员的重力势能向来减小,机械能减小C、运动员的动能先减小后增大,机械能不变D、运动员的重力势能先减小后增大,机械能增大10、对于机械效率,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实用功越大,机械的机械效率就越高B.额外功越大,机械的机械效率就越低C.总功越大,机械的机械效率就越低D.实用功与总功的比值越大,机械的机械效率就越高二、填空题 ( 每空 1 分,共 20 分)11、在“研究二力均衡的条件”实验中,某同学用两个弹簧测力计A、 B 拉一轻质木板 C,如右图所示,这是为了研究当物体(选填“ A”、“ B”或“ C”)只受两个力作用途于静止状态时,这两个力的大小、方向和的关系(选填“作用点”或“作用线”).12、礼拜天,小新跟妈妈去欧尚商场购物.他随妈妈站上倾斜的电梯,电梯将他们匀速往上送,以下图.小新想:我们静止在电梯上,我此刻遇到个力的作用.上楼后,妈妈让小新推一辆购物车,小新一看,车下有四个轮子,这是利用减少摩擦力.小新用水平力 F 推着车匀速行进,听到妈妈在前方喊他,他推着空车加速过去,这时车遇到地面的摩擦力(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F;买了许多物件,小新推着车匀速走向收银台,这时小新推车的力(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F.13、如右图所示, A 、B 、C 三点所受的液体压强分别为P A、P B、P C,则有P A P B,P B P C. (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4、甲、乙两烧杯中分别盛有两种不一样液体,烧坏的底面积之比为3︰ 1,液体密度之比为1︰ 2,液体高度之比为2︰ 1,则两烧杯底面所受液体的压强之比是________ 。
应激和应激性障碍培训课件
(四)鉴别诊断
• 抑郁症:抑郁症的情绪变化较重,并常出现消极念
头,甚至有自杀企图和行为。整个临床相有早晚变化。 从病程来看可循环发作,不少有躁狂相发病。
• 焦虑症:本病存在有持续而广泛的焦虑,同时伴有
应激和应激性障碍
14
(四)鉴别诊断
• 抑郁症:抑郁心境涉及较广,包括平日兴趣,
日常爱好,个人前途等各方面,而无固定的应激 事件,且消极、自卑或自杀企图也常见,整个临
床相晨重夜轻的变化。有别于PTSD病人的回避行
为。
• 焦虑症:往往对自身健康过于忧虑,躯体主述
较多,甚至有疑病倾向,而无明显精神创伤发病
➢分类
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 ;适应障碍
应激和应激性障碍
8
(二)鉴别诊断
• 急性脑器质性综合征:此时意识障碍往往具有昼
轻夜重的波动性特点,而且具有丰富生动的幻觉,以 幻视为多见。
• 情感性精神障碍:以情感障碍为主,很少出现意识
障碍,精神运动性兴奋或抑制是协调的,病程长,常 有反复发作。
• 癔症:从癔症的性格特点,症状丰富多变,并具有明
• 免疫系统
–实验证明,在应激状态下免疫细胞功能受到抑制使免疫功能
下降,可对某些病毒的敏感性增高,容易引起急性过敏性反
应等。
应激和应激性障碍
5
四、 应激反应时的生理和心理变化
–生理变化的三阶段(Selye) • 1.警戒反应阶段:机体处于一种低于正常 水平的抗拒反应,出现胃肠功能失调、血 压升高等反应。 • 2.抗拒阶段:积极调动能量储备、代谢加 快,积极地应付外界危机。 • 3.衰竭阶段:耗尽储存的能量,进入衰竭 状态,出现各种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应激反应与应激障碍第一节应激反应: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一、应激反应与应激障碍(一)应激反应应激反应指个体因为应激源所致的各种生物、心理、社会、行为方面的变化,常称为应激的心身反应。
应激反应是个体对变化着的内外环境所作出的一种适应,这种适应是生物界赖以发展的原始动力。
对于个体来说,一定的应激反应不但可以看成是及时调整与环境的契合关系,而且这种应激性锻炼有利于人格和体格的健全,从而为将来适应环境提供条件。
应激的反应并不总是对人体是有害的。
各种应激反应涉及到个体的心身功能的整体平衡。
平衡一生理,健康不平衡一病理,疾病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当中,多数与心理应激因素的长期作用有关,这些疾病即心身疾病。
这些心理应激源包括:①严重的生活事件,如亲人突然亡故、失业、破产、患绝症、被强暴、目睹特大车祸及死亡场面、突遇地震、火灾、洪水、风暴等重大灾难。
②生活、工作方面的应激,如:人际关系长期紧张、工作压力大。
③生存环境改变的应激,如:突然被拘禁、难民、移居国外。
这些强烈或持久的应激因素,对大多数人来说,都可引起应激反应。
1.应激的情绪反应①焦虑(an某iety)是人预期将要发生危险或不良后果的事物时所表现的紧张、恐惧和担心等情绪状态。
②恐惧(fear)是一种企图摆脱已经明确的有特定危险会受到伤害或生命受威胁的情景时的情绪状态。
③抑郁(depreion)表现为悲哀、寂寞、孤独、丧失感和厌世感等消极情绪状态,伴有失眠、食欲减退、性欲降低等。
④愤怒(anger)是与挫折和威胁有关的情绪状态,由于目标受到阻碍,自尊心受到打击,为排除阻碍或恢复自尊,常可激起愤怒。
2.应激的行为反应①逃避与回避:逃避(ecape)是指已经接触到应激源后而采取的远离应激源的行动;回避(avoidance)是指事先知道应激源将要出现在未接触应激源之前就采取行动远离应激源。
②退化与依赖:退化(regreion)是当人受到挫折或遭遇应激时,放弃成年人应对方式而使用幼儿时期的方式应付环境变化或满足自己的欲望。
退化行为必然会伴随产生依赖(dependence)心理和行为,退化与依赖多见于病情危重经抢救脱险后的病人以及慢性病人之中。
③敌对与攻击:敌对(hotility)是内心有攻击的欲望但表现出来的是不友好、谩骂、憎恨或羞辱别人。
攻击(attack)是在应激刺激下个体以攻击方式作出反应,攻击对象可以是人或物,可以针对别人也可以针对自己。
④无助与自怜:无助(helplene)是一种无能为力、无所适从、听天由命、被动挨打的行为状态,自怜(elf-pity)即自己可怜自己,对自己怜悯惋惜,倾听他们的申诉并提供适当的社会支持可改善自怜行为。
⑤物质滥用:某些人在心理冲突或应激情况下会以习惯性的饮酒,吸烟或服用某些药物的行为方式来转换自己对应激的行为反应方式。
(二)应激障碍应激反应不等于应激障碍,只有应激反应超出一定强度和/或持续时间超过一定限度,并对个体社会功能和人际交往产生影响时,才构成应激障碍。
严重心理创伤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症状和诊断可以是变化的:(1)急性应激反应(2)创伤后应激反应(3)几个月后又出现抑郁(4)多年后进食障碍或酒依赖或药物依赖1.应激障碍问题灾难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生活事件,它往往与危机共同存在。
灾难事件的结果也不仅仅是生命和财产的损失,由于灾难本身极大的超出了社区和个体的应对能力,灾难事件不可避免会导致易感个体继发各种常见精神卫生问题,如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症、自杀是灾后常见精神卫生问题。
灾难事件后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可以分为6组相对独立的后果:(1)灾后特定精神障碍;(2)非特定的悲伤反应;(3)其他健康相关问题:(4)长期慢性的生计相关问题:(5)资源丧失;(6)青少年特定问题。
其中,灾后特定精神障碍是国内外研究最为集中的一个领域,灾后特定精神障碍主要指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症以及自杀等。
2.应激障碍诊断与鉴别诊断应激所致心理障碍的病程及严重程度标准。
病种持续性的,如果仅为1~2天,则不应诊断为心理障碍。
若持续7天以上,则考虑心理障碍的论断;其严重程度如已影响工作、学习及生活,或有自杀行为,则是心理障碍。
应激所致心理障碍的症状学标准(症状体征)有失眠、情绪低沉、话少、性格改变、烦躁、自责、疲乏、恐惧、紧张时,应考虑心理障碍。
(1)警觉及敏感意识觉醒程度高,敏感,外界突如其来的较轻微的声响也可引起惊跳反应,如心惊肉跳。
(2)失眠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早醒,中间易醒。
(3)情绪低沉,活少,易激惹争吵,易哭泣、任性、焦虑、紧张及无名恐惧、烦躁自责,有时表现为焦虑的躯体化症状,如坐立不安、小动作增多、手抖、口吃、不愿意与人接触,口渴,尿意频繁。
(4)头昏无力易倦,全身慢性疼痛。
(5)注意力不集中,工作中容易出差错。
(6)思维紊乱,茫无头绪,轻率决定问题,不加思索或不能决定,往往犹豫而矛盾。
(7)性功能减退,月经不调或停经,停止泌乳。
(8)性格明显改变,表现为回避人际交往。
二、应激障碍分类(一)应激障碍分类比较应激障碍是指一组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异常心理反应所导致的障碍,任何应激原所引起应激,其生理反应和变化都几乎相同,因此,应激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非物异的性质(nonpecificnature)。
应激障碍根据临床表现及病程长短可分以下几类:急性应激障碍(ASD);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抑郁与焦虑、分离障碍、酒精与药物滥用、自伤与自杀。
应激障碍通常存在三种分类标准:(1)我国现行的精神疾病分类系统(中国精神疾病-心理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2)世界卫生组织的精神疾病分类系统(世界卫生组织标准ICD-10)(3)美国的精神疾病分类系统(美国标准DSM—IV)三种分类标准应激障碍描述比较诊断工具DSMI焦虑谱系障碍2ICD-10应激障碍CCMD3应激障碍急性应激障碍症状至少2天内出现,但持症状重,一过性,几小时—几急起:几小时—1周(ASD)续不超过4周。
天,茫染然。
可部分遗忘。
病期:1个月病期大于4周;大灾难,症状重急性6个月;创伤后数日—数月。
创伤后应激障碍急性:3个月以;慢性:性格改变可2年以上。
符合症状至少3个月。
(PTSD)慢性:3个月以上;迟发:6个月以上。
症状出现在应激后3个月内。
应激后1个月内出现症状,应激后1个月内起病,病期适应障碍急性不超6个月,慢性可6但病期不超过6个月。
不超过6个月。
个月以上。
(二)CCMD-3应激相关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我国现行的精神疾病分类系统(中国精神疾病-心理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
我国精神疾病诊断分类系统CCMD-2与CCMD-2-R推出后,中华精神科学会依据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争议以及与国际接轨的需要,于1995年成立了CCMD-3工作组,在1996~2000年,对1538例17种成人精神疾病患者及773例7种童年和少年精神疾病患者的分类与诊断标准开展前瞻性现场测试与随访观察。
并编写了《CCMD-3》和《CCMD-3相关精神障碍的治疗和护理》。
《CCMD-3》先由各执笔单位完成初稿,然后逐条核对《CCMD-2R》,随后描述部分参考世界卫生组织(WHO)的《ICD-10临床描述与诊断要点》,诊断标准参考《ICD-10研究用标准》和美国的《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4)》,同时结合现场测试结果作适当修改。
《CCMD-3》的正文,经中华精神科学会常委会讨论通过,作为学会的分类和诊断标准发表,并附录了主要参考书《CCMD-3相关精神障碍的治疗和护理》。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经中华精神科学会常委会讨论通过,作为我国精神疾病的分类和诊断标准于2001年正式发表与实施。
CCMD-3的编制原则是兼顾症状学分类和病因学分类;分类诊断继续向病因病理诊断的方向努力,能按病因分类者则尽量按此分类,并使我国的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逐步与国际疾病分类接轨。
中国精神疾病应激相关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应激相关障碍:指一组主要由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引起异常心理反应,导致的精神障碍,也称反应性精神障碍。
决定本组精神障碍的发生、发展、病程,及临床表现的因素有:(1)生活事件和生活处境,如剧烈的超强精神创伤或生活事件,或持续困难处境,均可成为直接病因;(2)社会文化背景;(3)人格特点、教育程度、智力水平,及生活态度和信念等;(4)不包括癔症、神经症、心理因素所致生理障碍,及各种非心因性精神病性障碍。
(三)美国的精神疾病分类系统(美国标准DSM—IV)1980年出版的DSM-Ⅲ及其1994年出版的DSM-Ⅳ,分类框架较之其前所颁布的两版有了极大的修订,尤其是针对每个精神疾病的诊断都制定了明确的诊断标准,可以说是世界精神疾病诊断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另外还提出了以“临床轴”为主的多轴诊断概念,因而是目前具有巨大国际影响的诊断分类系统。
DSM系统的精神疾病分类诊断,虽然主要通行于美国(美国的精神病学教材也遵循此体系),但因其有合理、详细的诊断标准,而有巨大的生命力、指导作用和国际影响。
其后,ICD-10也参照该系统的模式增加了针对每种疾病的诊断标准(临床版称为“诊断要点”)。
DSM-Ⅳ的多轴诊断概念1980年美国精神科学会(APA)正式将多轴诊断概念引入DSM-Ⅲ,并列出了针对不同层次的五个轴,但使用者甚寡。
经研究发现,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1)多轴系统太复杂,临床医生不易掌握;(2)缺乏具体的操作手段与评估格式;(3)对促进全面评估用处不大。
针对上述弊端,DSM-Ⅳ作了适当的改进,列出如下五个轴。
轴1:临床障碍(包括上述分类中的1~15类,但精神发育迟滞除外);可能成为临床注意焦点的其他情况(即上述分类中的第十七类)。
轴2:人格障碍(上述分类中的第十六类),精神发育迟滞(上述分类第一类中的一项)。
轴3:一般医学情况(指精神科以外的各科疾病)。
轴4:心理社会问题及环境问题。
这些问题可归纳为9点,即:3(1)基本支持系统问题;(2)与社会环境有关的问题;(3)教育问题;(4)职业问题;(5)住房问题;(6)经济问题;(7)求医问题;(8)与司法单位有关的问题;(9)其他问题。
轴5:功能的全面评定,按GAF量表进行,以百分制评分,最好的功能状况评为100分。
(四)世界卫生组织的精神疾病分类系统(世界卫生组织标准ICD-10)1948年WHO颁布了ICD-6,首次将精神疾病分类纳入其中,但内容非常简单,缺乏实用价值。
直到ICD-8(1968年)作了大量补充后才基本可正式应用于临床,因而逐渐为各国精神科学界所重视。
经过其后多年针对性的充实、完善与发展,WHO于1992年出版了更为成熟且反映更新发展变化的《ICD-10临床描述与诊断要点版本》、《ICD-10研究用版本》和《ICD-10基层精神卫生标准版本》,并编制了与它们配套的复合性国际诊断用交谈检查表、神经精神病学临床评定表(ScheduleforClinicalAementinNeuropychiatry,简称SCAN)和精神病学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