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10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基础 ①传媒是一种经营组织,必须在市场上销 售自己的信息产品或服务。 ②产品或服务具备一定的使用价值或交换 价值,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 ③传媒机构之间存在竞争关系,竞争对象 是消费者。
3.缺陷 ①容易将传媒和受众的关系固定为买方和卖方的 关系。 ②更多着眼于受众的购买能力和消费特点相关的 人口统计学属性。 ③容易把收视率或发行量作为判断传媒成败的唯 一标准,忽略公益性和社会效益。 ④只从传媒的立场,而不是从受众的立场出发考 虑问题。
第十章
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
大众社会理论与“大众”
一、大众社会理论 Mass Society Theory
1.概说 大众社会理论是19世纪以来兴起的,该理论认为, 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造成人们之间传统的联系 被打破,传统规范和价值观式微,随着劳动分工和 社会差异的增大,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在扩大,社 会被原子化,个体之间彼此相互隔绝,只有通过正 式的司法、契约和大众传播相互联系。
1.对广播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
听众动机多样性,一种节目形式能够具有 多种功能
赫尔塔· 赫措格
1944年,对广播知识问答节目(Quiz)的研究 ①竞争心理需求 ②获得新知识的需求 ③自我评价的需求 ④休闲娱乐 对广播肥皂剧的研究 ①“逃避日常生活的烦恼” ②“寻求代理参加的幻觉” ③“日常生活的教科书”
三、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
当我们把受众看作是社会成员和公众的时 候,受众拥有各种各样的正当权利。 1.传播权 言论自由的权利。
2.知晓权 广义上指社会成员获得有关自身所处环境 及其变化的信息、保障社会生活所需的各 种信息的权利。狭义上指公民对立法、司 法和行政等公共权力机构活动所拥有的知 情权利。
3.媒介接近权 社会成员利用传媒的权利。同时,也赋予传媒应 该向公众开放的义务和责任。 巴隆《接近媒介——一项新的第一修正案权力》 (1967年)提出。《为了谁的出版自由——论媒 介接近权》(1973年)系统阐述。 核心内容:传媒必须向受众开放。 影响:反论权;意见广告;开放频道
三、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
“使用与满足”研究把能否满足受众的需求作为衡 量传播效果的基本标准,这个视角具有重要意义。
1.受众对媒介的接触和选择具有某种“能动性”,有助于 纠正大众社会论中的“受众绝对被动”的观点。 2.揭示了受众媒介使用形态的多样性,强调了受众需求对 传播效果的制约作用。 3.研究指出了大众传播对受众具有一些基本效用,—— “适度效果”理论。
几种主要的受众观
一、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 1.受众的群体背景 (1)人口统计学意义的群体。 (2)社会关系意义上的群体。 2.观点 群体背景和社会背景是决定受众对事物态度 和行为的重要因素,有时甚至超过大众传播 的影响。 3.“伊里调查”
二、作为“市场”的受众
在19世纪30年代传媒向企业经营形态转变的 过程中出现。20世纪80代前,未分化的大众 市场;后,有特定需求的小众市场。 观点——受众即市场 麦奎尔:受众可以定义为特定的媒体或讯息 所指向的、具有特定的社会经济侧面像的、 潜在的消费者的集合体。
2.分众理论的社会观
多元主义社会观,把当代社会看做一个多元利益、 多种力量的集合体,它摆脱了二元对立的社会结构 观,以更多的变量来看待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3.理论依托 ①社会关系论
受众参加的组织或团体的压力、合力对其本人接收讯息的 影响。
②个人差异论 受众成员心理或认识结构上的个人差异,是影响 他们对媒介的注意力以及对媒介所讨论的问题和 事物所采取的行为的关键因素。
②特点 不同于初级群体、群集或公众: •规模的巨大性。 •分散性和异质性。 •匿名性。 •流动性。 •无组织性。 •同质性。
③分类 •广泛的大众 •少数权力精英
三、大众社会理论与传播学研究
2.“拷贝的支配” 清水几太郎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拷贝”支配的社会, 其原因是环境的扩大和社会生活的间接化。“拷贝的支配” 会转化为“心理的暴力”,因为“拷贝”制作和提供中两 条抽象的原理: ①利润原理:为特定的受众提供特定的拷贝;提供满足最 广泛的普遍兴趣(原始兴趣)的拷贝。 ②政治或宣传原理:通过选择和加工拷贝潜移默化地进行, 有麻醉作用。 在揭示大众传播的单向性以及社会影响力方面具有说服力, 但把受众看作绝对被动的存在,则失于偏激。
思考:
分众影响传播还是传播影响分众? 1.受众的使用动机和需要成为媒体生产者 关注的中心 2.群体内的受众是独立的个人并且多样化 3.受众受到媒体生产者的“改造”
琢磨不定的受众:《中国最强音》狂遭吐槽
“使用与满足” —— 一种受众行为理论
一、受众的传媒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
“使用与满足”研究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 , 美国的收音机得到高度普及,一些“格调低 俗”的娱乐节目收听率极高。学者围绕受众 的媒介接触行为及其背后的心理动机进行研 究。
二、传媒接触的社会条件因素
卡兹《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
社会条件 需求 个人特性
媒介印象
媒介接触
满足类型
媒介接触 可能性
其他满足手段
竹内郁郎:“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
人们会根据满足的结果来修正既有的媒介印象,在不同程度上改变对媒介的 期待。
模式说明,我们今天的媒介接触习惯和选择偏好, 是建立在过去的媒介接触经验的基础之上的,而我 们今天的媒介体验,则影响到我们今后的媒介接触 行为。
The Power Elite
李斯曼 现代人的典型社会性格是“外向型”,即总是顾 及周围的状况以及他人对自己的看法。 这种社会性格意味着现代人的行为具有过多的 “趋同”倾向,其结果便是社会成员自主性的降 低和均质性的增加,成为无个性的一般大众。
孔豪瑟 现代大众社会具有双重性质:非精英的大众容易 受到精英的操纵,而同时精英人物又容易受到非 精英大众的压力和影响。 中间社会群体的衰退、人际关系的淡漠和孤立性、 社会权力的集中性、大众传播导致的文化的均一 性和流动性是现代大众社会的主要特点。
奥特加· 伊· 加塞特 (Ortega y Gasset)
② 对法西斯极权主义的批判
法西斯势力破坏了包括家庭在 内的所有中间群体,使人们变 成孤立的、分散的“大众人”, 并通过暴力强制和宣传动员加 以操纵,使他们变成了法西斯 主义的狂热支持者。 这个时期的大众社会理论,主 要着眼于产业化和资本主义大 众民主制的内在矛盾,分析大 众的“异化”及其社会结果。
3.对电视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 电视节目提供“满足”的四种基本类型:
心绪转换效用 人际关系效用 自我确认效用 环境监测效用
施拉姆《儿童生活中的电视》(1958-1960) 儿童不是电视作用的被动承受者,相反,他 们是活跃的行动者,他们从电视上选择最符 合他们兴趣和需要的内容。因此,是儿童在 使用电视,而不是电视在使用儿童。 儿童使用电视的原因:娱乐、获得信息、社 会效用 儿童对电视的使用情况与其家庭等社会关系 有关。
三、大众社会理论与传播学研究
1.作为大众的受众:一种受众观
观点:受众在本质上是一种被动的存在。
①大众”的概念 大众社会理论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人类 进入大众社会的一个分界点,过去的传统社会 结构、等级秩序和统一的价值体系已被打破, 社会成员失去了统一的行为参照系,变成了孤 立的、分散的、均质的、原子式的存在,即所 谓大众。
《纽约时报》也采取了一些分类服务的办法: 名人效应。在文章的下方,署上读者熟知的名编辑的名字。 举办讲演等活动。以20—25美元出售活动门票。 出版特刊。按照不同人群的需求,出版各种特刊,每天一种, 相当于某个领域的周刊,如房地产、财经、汽车、教育、科技、 家庭。
三、有关分众需求的实证研究
分众理论的一个前提假设是:人们有着不同的性 别、年龄、职业、学历、文化,有着不同的个人 属性和社会属性,因而他们的媒介需求、接触动 机、兴趣和爱好也是不同的,媒介只要对受众进 行准确的定位,就能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 (一)杰克· 兰蒂斯关于电视的全国调查 (二)美国报业广告协会的调查
3.评价大众社会理论
不是一个严密的理论体系,而是一种独特的看问题的视角或 方法,对我们理解现代社会不无助益。大众社会成立的基本 条件: ①产业化的大量生产和消费的存在。 ②社会平权化或民主化的发展。 ③传媒的发达和大量信息、娱乐产品的提供。 ④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 ⑤传统的中产阶级衰退,以白领阶层为主的新中产阶级的扩 大。 ⑥社会组织中的官僚化的发展。 一个主要的问题是精英史观,与人民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相 悖。
大众媒体阶段
分众媒体阶段
案例:王晓明/大众媒介的分众策略 定位精准:测谎仪技术在CBS受众调查中的运用
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观众调查公司公司选中的观众代表, 对正在观看的电视剧样片的情节作出“喜欢”或“不喜欢”之类 的判断。志愿者戴上一只形同泳帽的电子罩,罩子上有四五十个 小洞,分别定位在人的大脑的不同部位。电视节目开始了,哪个 片段让大脑的哪个部位兴奋,在连接罩子的电脑上一目了然。 有的仪器会让目光望到哪里,测试电脑上的一根红线就跳跃到哪 里。
分众理论及其研究
一、分众的概念、社ຫໍສະໝຸດ Baidu观和理论依托
Fragemented mass audience
分众,指的是受众并不是同质的孤立个 人的集合,而是具备了社会多样性的人 群。 人际传播→大众传播→分众传播
一、分众的概念、社会观和理论依托
1.分众观核心内容 : ①社会结构具有多样性,是多元利益的复合体 ②社会成员分属不同社会群体,其态度和行为 受群体属性的制约 ③分属不同社会群体的受众个人,对大众传播 有不同的需求和反应 ④受众在媒体接触、内容选择、理解上有自主 性和能动性
大众社会理论并非严密的理论体系,二是一种看问题的视 角或方法。
2.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变化 ①早期的贵族主义观点 工业革命和大众传播造成了一种缺乏 历史感、自我意识和义务意识,只有 强烈的欲望和权利意识的平庸者的集 合体——大众,而大众的崛起将会导 致对“有理性”、“有创造力”的少 数社 会精英的压迫,从而引起道德的颓废 和国家的没落。 早期的大众社会论充满了正在失去权 力和影响力的贵族阶级对崛起的大众 的仇视心理和偏见。
2.对印刷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 人们对报纸的六种主要利用形态:
获得外界消息的信息来源 日常生活的工具 休憩的手段 社交的手段
读报本身的目的化 获得社会威信的手段
贝雷尔森
1940年,《读书为我们带来什么》 ①实用动机 ②夸耀动机 ③休憩动机 ④逃避动机 1949年,《没有报纸意味着什么》 ①获得外界消息的信息来源 ②日常生活的工具 ③休憩的手段 ④获得社会威信的手段 ⑤社交的手段 ⑥读报本身的目的化
案例:王晓明/大众媒介的分众策略 分众传播:纽约1频道,同步播放5个版本的区域 新闻
在纽约的5个区,观众收看到的虽同是1频道,却是为每个区度 身定做的不同内容。频道每隔30分钟播报一次新闻,每10分钟 播报一次天气预报,这样繁密的分区域定位的社区新闻和天气播 报,充分满足了快节奏生活的纽约客的资讯需求。
三、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
卡尔· 曼海姆(Karl Mannheim)
③ 战后美国的大众社会理论
密尔斯
美国社会是一个权力精英和大众 二元分割的“大众社会”,在大 众社会,权力精英控制着处于多 元竞争中的权力中层,并掌握和 操纵大众传播媒介,使处于社会 底层的民众沦落为分散、被动的 大众成员。
大众的状态以及他们与少数 居支配地位的权力精英的矛 盾,是美国各种社会病理现 象产生的重要原因。
二、媒介发展的分众化趋势
传播媒介发展过程及其未来趋势三阶段 :
精英媒体阶段
早期的报纸和政党报刊时代。教育普及 程度很低、媒体资源昂贵,媒体资源是 少数社会精英和富裕人群的奢侈品 国民教育高度普及、中产阶级成为社会的 主流人群、媒介接触和使用成本不断降低、 受众的规模达到顶峰,媒体内容力图满足 最大多数人的最基本的信息需求 满足多样化需求、以不同的受众群体作 为目标定位的各种新型媒介。在受众人 数上,专业媒体功能越细分,其受众规 模也就越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