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藤嘉一:中国男人有多“不是男人”

合集下载

第三期玄武雅阁论坛

第三期玄武雅阁论坛

第三期玄武雅阁论坛主讲:加藤嘉一1.今天早上我坐飞机来到了南京,上午参观了中山陵,可以说我是孙中山先生的粉丝,今天的游客浏览量到达了一万,原因是现在中山陵免费了,这就是免费的力量!啊~免费的力量。

额!(打嗝。

)不好意思今晚吃多了。

(爆笑)但请大家记住:“没有比免费更贵的。

”好好琢磨我这句话,没有比免费更贵的!2.我喜欢长跑,我之前在日本****(这里没听清楚~)当过长跑运动员,深入平民,我喜欢通过跑步的方式了解一个城市,来南京看看中山先生是怎么过,因为我是孙中山先生的粉丝,我在北京大学度的本科,又留下来任教,同时也在日本的一个大学任教,任职的那个大学,有著名的校友,大家都非常熟悉,比如说:小泉纯一郎,(全场哗然~~)他跟苍井空一样有名,是吧~(全场再次爆笑,,,,素质!素质!让日本鬼子耍了!)中国人民非常熟悉的3.公民:三个在日本最有名中国人:鲁迅,孙文还有孔子。

毛主席排第四位,第一是孔子,日本也信奉儒家文化,但日本不会全盘接受儒家文化。

4.一半日本人都认为日本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包括我。

5.3月11日,日本发生大地震,有关部门。

啊对!日本和中国一样,“有关部门”就是最高部门~~~那天我正好在东京,那天停电,地铁也停了,500多人等一辆出租车,排成一条线,没有争抢。

10天后我们来到了重灾区仙台,那天断路两天,没有任何物资进入,也就是说他们两天没有吃饭了,物资到达时5000多人排在便利超市门口,没有哄抢,所有人自行的排成一队。

彬彬有礼。

(靠,,,是用在这儿的吗?)真的,彬彬有礼,他们没有“抢盐”~~~(鼓什么掌?说的很好吗?荣耀吗?)6.我们从小就被灌输核心观念:不给别人添麻烦!在日本你自己的利益是最后一位的,社会利益才是最高的。

我们从小的道德课就是这样被灌输的,就是这样被“洗脑”的。

就像你们在政治课上被“洗脑”一样~~~~“不给别人添麻烦”就是我们的核心观念,和你们的“八荣八耻”一样,在座的谁能把“八荣八耻”背出来?你会背吗?你?你?还有你?会背吗?原来你们都不会背啊?(什么意思!西红柿呢?中国人呢?)7.爱国:今天,中国有太多的爱国贼,听清楚了,是“爱国贼”。

你知道日本人是如何看裸婚的吗

你知道日本人是如何看裸婚的吗

你知道日本人是如何看裸婚的吗加藤嘉一:不必过度“围观”裸婚现象继反映80后住房观的《蜗居》之后,电视剧《裸婚时代》再次引起网络大讨论。

“裸婚”,即没有房子、没有汽车、没有婚礼、没有蜜月旅行,没有结婚钻戒,双方只需花费9元钱领证就算完成结婚。

在中国互联网上,有人坚持爱情至上,更多的则是以亲身经历现身说法,告诫年轻人不要太天真。

当代中国人正在以跨越年代和行业的形态,高度、密集地关注年轻人走进社会、实现家庭传承这一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

一项网络调查称,80%的男性赞成裸婚,而70%的女性觉得裸婚绝对不可行。

“安全感”似乎是当代中国人的第一需求。

买什么都贵,做什么都难,看什么都烦,去哪里都闷的恶劣环境下,“房子”必将成为安全感的第一来源,车子更多是炫耀面子的途径。

年轻人应有的自信似乎被当前现实挤压得支离破碎。

作为看着日剧长大的日本人,我并不认为裸婚是一种丢脸的行为,我甚至觉得很浪漫。

两个人从“什么也不是,谁也不知道”开始,租一个“蜗居”,从零开始,携手像蜗牛一样一步步往上爬。

没有比这张“白纸”更加纯白而又令人感到浪漫的事情。

在日本,也有对“裸婚”的讨论。

但与中国不同的是,日本年轻夫妻讨论是否选择裸婚,通常是讨论要不要钻戒、去不去旅行等,无论裸婚与否,房子和车子从来都不是考虑的前提条件之一。

这并不等于日本人对房子和车子没有兴趣和需求,一味要求结婚时有房有车在物质上不现实,在观念上也没必要,在两个人共同经营生活的旅程中,慢慢考虑,经济条件上允许时落实即可。

经历了经济高速增长期的日本长辈们说,对当年的青年男子来说,要有房有车是理所当然的物质需求,甚至涉及到面子问题,当然,也不至于结婚那一刻就要必备。

一名60岁的日本某企业老板跟我说:“那是不可能的事,不要做梦。

”或许对中国年轻人而言,裸婚是基于对现实无奈,而被迫采取的一种现实主义态度。

不管是男方还是女方,他们所承受的物质和精神压力不小,比如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不断高涨的物价、靠一辈子的工资都买不起的房子、照顾上一代和生育下一代的结构性压力……如果我是中国男人,这些客观因素肯定令人崩溃。

女性是一种资源

女性是一种资源

女性是一种资源,对这种资源的占有是每个男人的本性。

这句话听起来很大男子主义。

但有时候,女性自己对这一特性的认识比男性还要清醒。

只不过,作为个体来讲,她们会把资源换成资本。

所以,像“结婚必须要有房有车”,这样的话对于她们来讲是理直气壮。

有一位伟大的朋友就曾提出一个真理:“性资源的分配与流动肯定是定向到资源拥有者的”!当然,对于个体而言,男女相恋与结合是充满偶然因素的。

但从宏观整体来看,经济成分在两性吸引力上,特别是因为社会经济地位差别存在的当前社会中,男性对于女性的吸引力,经济会占相当大的比例。

假设你承认这个真理,那么你对咱们这个社会中诸如“丈母娘推高房价”之类的奇谈怪论,或许会有冷静的理解。

话说到这里,相信许多热血青年会义愤填膺,当然也会有一些女权人士对此表达不满。

但请稍安勿躁。

那位伟大的朋友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他会比较理科的给你分析,请你先接受这种方式。

请听:首先,在商业社会中,原来不易被金钱所反应的吸引力因素,如:智慧、学识、能力等等,如今大体上也可以被主体所能获取的金钱所反应。

其次,同样因为商业的原因,原来跟金钱无关的价值观,很容易被金钱渗入其中。

例如,一位女孩子的价值诉求,绝大部分都能够使金钱在其中发挥作用。

你同意这个分析吗?我同意!你不同意?你没看他说的前提吗?那是在商业社会中,诸如美国、日本等等那些西方商业国家,这两点都能够体现。

但是这两点在那些商业国家却并不会出现“丈母娘推高房价”之类的奇谈怪论,这个分析我认为那个伟大的朋友限于篇幅没能说清楚。

商业社会中,智慧、学识、能力等等既然大都能够被金钱所反应,那么又怎么能说女性朋友们爱上的就是金钱呢?日本著名的在华留学生加藤嘉一先生就说了,很少有日本年轻女孩子把男人有没有房子作为嫁人的标准。

日本人在结婚时一般都会委婉地问一句:“你能跟着我辛苦一辈子吗?”这句话,中国男人现在怕是不敢问,否则大概就很难找到老婆了。

我想,我们还从来没有经历过商业社会。

加藤嘉一

加藤嘉一

加藤嘉一:中国男人有多“不是男人”( 献给男大学生们——当代社会最可笑的一群生物)很荣幸,《新周刊》能给我对“中国男人”这一饱受争议的主体畅所欲言的机会。

我不会客气的,一定会从解决问题的角度说真话,写真事。

进入正题之前,我要表明两个立场。

第一,我接下来会指出中国男人这样那样的问题,坚信看到我文字的中国男人肯定表示愤怒和抗议。

但我表达的观点都是相对的,不排除例外,这是相对论,而非绝对论。

第二,我本身是女权主义者。

在自己所研究的国际政治理论领域里,我始终认为,“假如女性统治这个世界,世界会变得更加和平”。

在我眼里,女性问题等于世界和平和世界发展的大课题,如何解决女性问题,最终必将深刻而直接地影响世界如何创造和平追求发展。

我只抱着这样的态度看待女性、并愿意尊重、保护女性的。

那么,谈论“中国男人”的过程中,我难免带有作为女权主义者的身份认同与价值观念。

以上两点,请各位读者事先有所谅解,心里有数。

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男人的世界。

一、不自信的男人我在北京大学读了本科与硕士,时间不短。

刚开始校园生活的大一时,周围同学,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长得都很朴素。

毕竟是刚上大学,大部分学生的身上依然保留着中学生的影子,不化妆,不打扮,不带有什么审美意识,也不追求什么时尚感。

记得我这个来自日本伊豆的,对着装、形象一点都不感兴趣的少年,当时在整个班里还算属于比较时尚的。

随着时光的流逝,我发现,女生对自己外表的关心与重视一天比一天地强化,深化,逐渐学会化妆,打扮,到了大二,绝大多数女生的外观都发生了一目了然的变化。

有的是为在自由自在的校园里谈恋爱而进行基础性准备,但让我更加觉察到的是,“中国女生追求美的速度和力度真令人惊讶,甚至佩服呢!”实际上本人到中国之后才发现,虽然东南西北的地区之间存在者较为显著的差异,无论如何,中国女性普遍是苗条而轻盈的。

她们本身的素材良好而健康,那么,一旦学会了怎么化妆和打扮,接下来的追美跨度是突飞猛进的。

加藤嘉一一个日本人的中国观

加藤嘉一一个日本人的中国观

加藤嘉一:一个日本人的中国观作者:田磊来源:《畅谈》2012年第02期在北京的地铁里,津津有味地看《人民日报》,被中国乘客围观取笑。

在日本伊豆海边的家里看中国的新闻联播,用中文发微博,跟一群中国青年辩论。

不断地到中国各个大学演讲,像明星一样被中国学生追捧,当然,偶尔也会被怒骂……自从8年前来到中国,生于1984年的加藤嘉一的生活开始变得丰富多彩,如今,他已是个在日本和中国都小有名气的作家,写了10几本书,要麼跟中国人谈日本,要麼跟日本人论中国,在日本和中国的主流媒体上都开有专栏,各种各样的演讲、电视片约不断。

2011年底,在北京的一间咖啡馆见到加藤嘉一时,他说,他打算离开中国了,呆了8年,中国太热闹,他则有些疲倦,但不管将来以什麼身份,站在什麼角度,对中国的观察,用中文进行的表达都不会中断。

他也不讳言,这些观察根本目的还是要为日本服务。

日本人在中国一所大学演讲时,一个学生向加藤嘉一提问,如果将来中日必有一战,你会怎麼办?他只回答了5个字:我是日本人。

虽然他写了一本书《爱国贼》,批判那些成天把爱国主义挂嘴上的民族主义者,但在聊天中,加藤嘉一自己爱国者的形象比他书里那些还要鲜明,当然他爱的是日本。

加藤嘉一说,在来中国之前,他并不是这样的。

“我在日本时,是很讨厌日本的,就像今天很多中国人一样,好像很讨厌自己的国家。

”而他从小就是个另类而个性突出的孩子。

更重要的是,日本是个年功序列的社会,你能说什麼,做什麼,很多时候不取决于你的实力,而取决于你的年龄和阶层。

年轻人要闭嘴,装不知道,装没听到,这对于一个生于日本乡下穷苦家庭、偏偏又个性突出、学业优异的青年来说,无疑是痛苦不堪的。

所以,刚来中国的几年,加藤嘉一都带着一种向日本社会复仇的心理。

“我就是特别想逃离那个社会来到中国,刚开始觉得很爽,这个地方很大,大家都一样。

后来我被舆论战卷进去,人家骂日本不好我就很不高兴,我开始疑惑,我原来不是很讨厌日本的吗?不是想复仇的吗?怎麼人家说日本不好就讨厌他们了,喜欢日本了。

中国最大的问题是男人太多

中国最大的问题是男人太多

中国最大的问题是男人太多以汉族为主的民族长久以来对儿子的偏爱,导致了在中国一些地方女婴死亡率升高,和对女儿的忽视。

作为结果,到2023年,中国成年男性人数将比女性多3000万。

这个规模远远高于捻军起义时的男女性别偏差,将可能导致比当时更灾难性的结果。

年轻男人对他们周边的环境,具有天线般的直觉。

当难以找到伴侣的男性数量增加,他们奋斗的本能就会被激发出来。

年轻男人会拿他们的未来当赌注,冒着惊人危险来改变处境。

他们也会变得更暴力,应对侮辱和轻慢的警惕性也会更高,而且会更容易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挑起战斗。

这就是很多男人之间斗殴搏杀的原因。

很多因素决定了光棍的数量。

比如,经济上的不平等,使贫穷男人无法吸引女人做妻子。

当一个社会允许有权势的男人娶多个妻子,留给那些一个老婆都娶不到的男人们的女人,就更少了。

但更有戏剧性的是,正是喜欢生男孩的社会文化,导致了过剩的男人无法组成家庭。

在任何一种情况下,大量年轻男子竞争支配权,都会导致暴力事件和武斗的增加,以及法律的无力。

马丁达利和马戈威尔逊的研究表明,从芝加哥社区到整个美国和加拿大,地方收入不均衡可以解释杀人事件的增加。

从历史上来说,过剩的年轻男人总是暴力的先驱。

美国边境获得"狂野西部'的名声,是因为这些边界小镇充满了过剩的男性,而适婚女性却非常稀少。

历史学家乔治杜拜认为,欧洲从十字军东征到殖民主义的领土扩张政策,都是由那些在觅偶方面境况不佳的、雄心勃勃的过剩男性驱动。

中国已受到数量众多光棍的影响了。

经济学家莱纳爱德伦估测,两性比率每上浮1%,就会导致暴力和犯罪率上升6%。

此外,中国性别失衡最严重的地区,也遭遇着其他各种弊病,都和过剩年轻男性有关。

赌博、酗酒和吸毒、拐卖妇女在中国都在增加。

随着收入不平衡的加剧,光棍的问题会变得更复杂。

中国反映收入不平衡的基尼系数从25年前的不足0。

3,增至今天的约0。

5。

在基尼系数中,0代表绝对平等,而1代表完全不平等。

学生的含义就是要学会生存——孙云晓教育感悟(181-200)

学生的含义就是要学会生存——孙云晓教育感悟(181-200)

象最深刻 最持久的性教 育。 从父亲 的身上 , 孩子 明白什
么是 男人 , 么是 丈 夫 , 什 什 么是父亲 ; 从母 亲的 身上 ,
养, 是父教的特质。
与儿童节 放在一起 , 真是 孩 子的福分 。小丑往往是善 良
教育感悟10 学前教育 的高 尚的 , 9: 也是 智慧的 勇敢
师。 我们一 起在河 南电视台 给 孩子理 解和尊 重的真爱 , 性 教 育。实际上 , 好的婚 姻
做 十年—— 献给 8 后 》节 其次是 培育孩子 的爱心与责 和 坏的婚 姻都是教材 ,关键 0
目时 , 我问他 , 中国的父母希 任感 。 显然, 这两者之 间具 有 是 如何引导孩子理解 。我想 望孩子非 凡 , 日本的父 母 逻辑关系, 而 种瓜得瓜 , 种豆得 提 醒父母们 , 你们如何处理
就是除 了法律法规的处罚之
因为 外 , 欠缺师德 的人永 远不可 生存 。因此 , 够教会 学生 但也 注定 要 付出代价 , 能
生存的教育是 好的教育 , 不 他们可能因为看重 自己而 忽 以再做教 师。因为学 生不是
能教会学生生存的教 育是坏 视社 会规 则。因此 ,引导 孩 实验室的 小白鼠, 可以接 不 的教 育。无论 是家庭 、学校 子多一些社会实践和艰苦历 受反复的折磨 一个文明社
教 育感悟1 5 8 :师德 欠
缺, 一票 否 决 ,这是 一 个 不
0 0 一 ・的民 张宁海不幸坠崖牺 比,8 后和 9 后的最大特 点 岁 警
牲 。这个悲剧 的启示 是什 么 是个性张扬 , 他们认为 自己很 容撼动的 原则。何 为否决?
呢?学生的含 义就是要 学会 重要 。 自然 是一 个进 步 , 这

中日双方的“认识差异”

中日双方的“认识差异”

中日双方的“认识差异”
加藤嘉一
【期刊名称】《同舟共进》
【年(卷),期】2009(000)001
【摘要】笔者2003年到北京大学求学,至今已5年多。

2004年亚洲杯足球
赛,2005年反日游行、抵制日货活动,2008年毒饺子事件等给中日关系蒙上阴影,笔者都有亲身的体验和感受。

另一方面,2006年安倍晋三首相闪电式访华、2007年福田康夫首相对华访问并在北大演讲,
【总页数】2页(P28-29)
【作者】加藤嘉一
【作者单位】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34.1
【相关文献】
1.中日两国民众的历史认识差异——从政治文化角度进行的分析
2.浅谈校企双方对实习实践认识的差异
3.中日双方对南京的地位与价值的认识差异是导致南京大屠杀的一大成因
4.护患双方护理文化认识差异与社会学原因探究
5.知己知彼相得益彰——浅析围绕直接投资问题中日双方认识的差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式男权是伪男权_本质是要求不劳而获

中国式男权是伪男权_本质是要求不劳而获

因此对比一下,深入思考就会发现,其实他们并不真的关心到底是男权还是女权,封建还是现代,关心的是如何把权力最大化,而把义务最小化。他们分别断章取义的截取封建主义和男权主义里面那些对自己最有利的部分,而抛弃对自己不利的部分,拿出来为自己剥削别人的行为作辩护。因此说到底,他们真正关心的是如何不劳而获,这跟男权主义的初衷完全是相差十万八千里。
其实女人们都清楚
男人就是十分功利 非常现实的动物
要不怎么说男人见识短 男人小心眼呢
如果用一场交易来比喻婚姻也许更合适,交易双方总要明白自己的实际价值与对方可能接受的最大交易价格。如果交易失败,那就只好分道扬镳了。只能说一般情况下,女人成为潜力股的机会比较多,初期价值经常被低估,而男人一般是贬值很快的!不能认清、面对现实,很可能会过得很惨。
楼主分析得很透
其实这种伪男权时代恰恰是我们这个中国特色XXXX时代的衍生物。
窥一斑见全豹,四不像的时代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这可真是怪了!他们到底奉行封建男权思想,还是奉行女权主义?
如果他们奉行男权主义,可以。他们可以要求女方做家务、生孩子,但是同时他们既然要娶媳妇,就应该买房买车出彩礼,请佣人照顾老婆,让女方父母放心把掌上明珠交给你。
如果他们奉行现代的女权主义,要求男女平等,也可以。他们可以要求家务对等分配,可以要求离婚时候法院的照顾,但是结婚的时候他们就没资格要这要那,因为男女双方是平等的,谁也不欠谁的,没有谁就该为谁服务这一说。男女平等,那么家务要对等,家庭的一切支出也应该对等,包括房子和孩子的payment都应该双方对半承担。男方没有理由要求女方就应该把一切支出都承担起来,而自己的收入自己独享,这是不公平的。中国女权对男人宽容照顾到了很高境界,甚至不强求男人包揽家务孝敬岳父母。

出身不好却成功的例子

出身不好却成功的例子

出身不好却成功的例子就因为你出身不好,就注定比别人要低一等吗?不!出身你无法改变,但命运掌握在你自己手里,你同样可以去追求成功。

店铺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了出身不好却成功的例子,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出身不好却成功的例子篇1他出生在四川,是穷孩子出身,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

1997年7月,他应聘一家房地产代理公司的发单员,底薪300元,不包吃住,发出的单做成生意,才有一点提成。

上班第一天,老板讲了很多鼓励大家的话,其中一句“不找借口找方法,胜任才是硬道理”让他印象深刻。

上班后,他劲头十足,每天早晨6时就出门,晚上12时还在路边发宣传单。

他连续拼命干了3个月,发出去的单子最多,反馈的信息也最多,却没做成一单生意。

为了给自己打气,他把老板告诉他的那句“不找借口找方法,胜任才是硬道理”写在卡片上,随时提醒自己。

他的业务渐渐多起来,公司把他从发单员提拔为业务员。

当时,公司销售的楼盘是位于北京市西三环的高档写字楼,每平方米价值2000美元。

这种高档房,每卖出一套,提成丰厚。

他暗自高兴,以为马上就能做出成绩。

然而,两个月过去,他一套房都没卖出去。

终于有一天,有一名客户来找他。

他喜忧参半,喜的是终于有客户,忧的是不知该如何跟客户谈。

他脸憋得通红,手心直冒汗。

但是,除了简单地介绍楼盘的情况外,他不知道再讲些什么,只能儍儍地看着对方。

结果,客户失望地走了。

“不找借口找方法,胜任才是硬道理。

”他不断地给自己鼓劲,开始苦练沟通技巧,主动跟街上的行人说话,介绍楼盘。

两个月后,说话能力提高许多。

有一天,一个抱着箱子的人向他打听三里屯的一家酒吧在哪里。

他热情地告诉对方,但对方还是没有听明白,他干脆领对方去,还帮对方抱箱子。

告别时,他顺手发一张宣传单给对方。

那个人很感兴趣,第二天就找到他购买两套房,并说:“我平时很烦别人向我推销东西,但你不同,值得信赖。

”这一单让他赚到一万元。

更让他激动的是,他相信自己能胜任这份工作。

但他的成绩并不好,每个月只能卖出一两套房,在业务员里属于比较差的。

加藤嘉一不要对中日民众传递虚假信息

加藤嘉一不要对中日民众传递虚假信息

加藤嘉一不要对中日民众传递虚假信息2011-10-06 19:31:23加藤嘉一可以说是近年在中国炙手可热的一位日本人,身为80年后的他在中国媒体的活跃,受到了中日两国民众的注目和欢迎。

所以当他展露头角后,在中国国内媒体工作的一位资深人士对我说:“中国如今也出了一个日本人,像你一样也活跃在居住国的大众媒体。

”很久以前,这位资深媒体人士来日本采访我,曾问我:“日本为什么会接纳你这样一个外国人活跃在他们的媒体上,哪怕是你对日本的批评性发言都会予以容忍呢?”当时,我回答说:“这就是一个成熟的民主国家的气度和胸怀。

什么时候中国媒体上也出现了像我在日本这样积极发言的外国人,那就说明中国进步了,有大国的气度和胸怀了。

”显然,向我传告加藤活跃情况的这位资深媒体人士没有忘记当年我说过那段话。

为加藤在中国的活跃而由衷高兴的同时,最近,我从加藤的发言中却感受到了一种令人不安的因素,那就是他的最近的一些发言有罔顾事实、传递虚假信息之嫌。

比如,今年8月中旬,我参加了在日本避暑胜地、同时也是加藤的家乡---伊豆高原举行的一个高层论坛。

由一家世界著名企业主办的那个论坛请来了2位来宾给我们作报告,一位是日本著名政治学家、东京大学先端科学技术研究中心的御厨贵教授,一位就是年轻的加藤。

加藤通过他在中国的生活体会来谈中日关系,应该公正地说,加藤说的东西还是有内容和有说服力的。

但是,在接受提问时,加藤的回答却叫我大为惊愕了。

当时,有人问他:“中国是个大国,在311日本发生大地震后,却只派来了区区15人的救援队,比台湾甚至其他小国都要少得多。

这是为什么?”加藤回答说:“那是胡锦涛、温家宝政权怕派出人数众多的救援队去日本救援会引起中国老百姓的不满,所以才派出这么一个小规模的救援队。

”听到这个回答,我吃惊得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简直就是颠倒黑白,罔顾事实了。

而事实真相是地震发生当天,也就是3月11日,中国地震局就通过联合国国际灾害搜救系统(INSARAG)表示了准备派遣救援队去日本的意愿,并强调人员规模为“80~100人”的救援队“已做好2、3小时内就可以出发的准备”。

中国进入“新媒婆"时代

中国进入“新媒婆"时代

头 ,手 中拿 着信 物 ,不 用 出地铁 就 完成

次 简单 的约 谈 ,如 果 有 眼缘就 一 起离
者 ,我们 自己就 是 自己 的媒 婆。
从 古 老 的穿 大红 花裙 握 大 烟杆 ,到 如今 海 选速 配 相 亲派 对 ,新 媒 婆们 触摸 着最 真 切 的时代 脉 搏 ,催 化 着人 间 的爱
62 新 西 部 N EW 强E — 2 1 年23 Si 0 2 月
0 ; 曩
l e抟 { 0辩 v 髓
各 种 调 查 显 示 ,剩 男 其 实 比剩 女 多 ,但 公 众 的 目光 仍 聚 焦 “ 女 ” 。 剩 “ 剩女 ”承 受着 比 “ 男 ”更 大 的社 会 剩 压 力 ,她们 年 过2 岁就 算 “ ” 了 ,而 8 剩
的 自由和权 利 ”、 “ 我不 想承 担 生 活 质 量 的下降 。 ”
越 来越 多 的人接 受这 样 的观 点 身和 婚姻 一样 ,只是 生活 方式 的一j 1 6 年 ,毛泽东 发 出 了 “ 8 9 妇女 半 边天 ”的豪 言 ,在提 倡 男女 平等
念 层面 与 西方 同步 。进 入 新世 纪 ,
生 的 ,比啃老 族 还丢 脸 。我 到 中国 后发 现 宫 二代 最 受女 人欢 迎 感到 惊讶 ,这个
社会 有 问题 。” 那 些站 在相 亲 舞台 上 “ 着急 灭 灯 ” 的年 轻 人 ,给 黄 菡 留下 了深 刻 的第 一 印
多 ” 、 “ 还 没 有准 备好 放 弃 单身 享 有 我
独 家 调 查
相亲 , 迎来了 它的新时代 。媒 婆也不再是 那个 固定的称 呼 , 朋友 、同学 、婚 姻中 介 、网络公司 、电视 主持人 , 甚至父母 都是我 们的新媒 婆 , 或者 , 我们 自己就是 自己 的媒婆。

中国男人真的那么“丑”吗?

中国男人真的那么“丑”吗?

前阵子,中国男人深陷“配不上中国女人”的舆论泥淖之中,而最近却“越陷越深”。

《中国男人调查》一书重新被公众翻开,其中有对中国男人尖锐的评价——外国女人对中国男人的评价:脏、没礼貌、不自信。

外国男人对中国男人的评价:为何如此浅薄与软弱。

那么,中国男人真的那么“丑”吗?看看外国人怎么说吧。

1、法国女人说:中国男人不爱干净在《中国男人调查》的访谈调研阶段,有60.7%的外国女性都表示对中国男人不感兴趣,她们在中国期间发现的有吸引力的中国男人的平均数量仅为1.6,造成这一结果的直接原因就是中国男人的“脏”。

一位在世界500强跨国公司上海总部工作的法国女士说:“很多中国男人让我觉得很不干净,而干净在我们的文化中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另一位在上海某国总领事馆工作的外籍女士则描述得更为具体:“他们不洗头发,衣服总有一股味道,牙齿也刷得不干净。

我刚见过一位在上海某所著名大学读书的学生,他很聪明,家里条件也很不错,但是他的牙齿好像一个星期没刷过。

”此外,随地吐痰、留长指甲、口气不清新等也是被用来吐槽中国男人“脏”的重要论据。

2、德国女生说:中国男人缺乏绅士风度在“中国男人的最大缺点”的问卷调查中,“中国男人没有礼貌,缺乏绅士风度”一项得票最高。

一位在上海读书的德国女生不仅参与了投票,还指出如此问题产生的原因:中国传统中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思想、基础教育中公德教育的缺失,以及独生子女养尊处优、不懂得分享。

而落实到具体的行为,则是不遵守排队、先下后上、礼让行人等基本的社会秩序;没有“女士优先”的观念;和女人、老人抢座位;缺少餐桌礼仪;违反交通规则等。

除却个人修养不足,调查中得票很高的“中国男人的最大缺点”便是不自信。

虽然21.4%的受访者表示并不排斥与中国男人交往,但是“他们害羞、胆小、缺乏自信”。

一位英国的受访女性表示,这种不自信通常表现为两个极端:一种是“甚至不敢直视我的眼睛”;另一种则是“用找到外国女朋友来炫耀自己”,“归根到底,这都是内心既虚弱又虚荣的体现。

同性恋的前世今生

同性恋的前世今生
迷恋上一位貌美如花风姿翩翩而又举止得体的少年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这是任何一位感情丰富而又明智的男性必然会产生的爱情是不可违抗亚历山大据史料记载亚历山大喜爱容貌俊美的士兵有历史学家甚至作出结论
戏说改革之后的开放意识 ——同性恋的前世今生
Homosexual lovers
同性恋意识的近代发展

近一个世纪以来,同性恋在西方被视为洪水猛兽,为社会所不容。上世纪60年代开始 的同性恋权利运动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同性恋的看法。在越来越多的地区和社会,人 们对同性恋越来越宽容,这是一个基本的趋势。在中国公众对同性恋态度的调查中。 在“你如何看待同性恋行为”这一问题上,有两成(20.8%)中国城市居民认为它完全没 有错;三成人(32.3%)认为它“有点错”,但是并非完全错误;有近四成人(37.8%)认 为它是“完全错误”的。还有近一成人(9.3%)态度不明。与美国相比,完全接受同性 恋的人的比例(1977年的美国为43%)低20个百分点,但是完全拒绝同性恋的人所占的比 例(1977年的美国为47%)也低了10个百分点。换言之,美国公众的观点比较两极化(纺 锤型),或者完全接受,或者完全拒绝,而中国公众的态度比较中庸(枣核型)。这种区 别估计与我们两国各自的传统性文化对同性恋态度的区别有关。 从社会道德评价上看,由于同性恋有可能有先天成因,就不应对它做道德评判,这 跟不可以说左撇子道德有问题是同一个道理。因为无论你怎样批评它,禁止它,它还 是会存在。从文化传统上看,中国对同性恋从来不严厉,现在世界上还有80个国家同 性恋不合法,其中有7个国家对同性恋判死刑。我们偏巧没有这样的文化习俗和传统。 从宗教信仰上看,中国从没有宗教禁止同性恋,而西方许多国家要保护同性恋人群的 权益,有很大的宗教障碍。从繁衍保种需要看,历史上所有缺少人口的国家对同性恋 都比较严厉,而不缺少人口的国家对同性恋就比较宽容。目前我国人口数量庞大,有 3%-4%的人群不生育,不会对我国人口数量产生根本性影响。

加藤嘉一

加藤嘉一

加藤嘉一(1984年4月28日出生)对中国学生的评价从被包办到求包办加藤嘉一,一个来自日本的留学生,用“第三只眼看中国”,指出中国的大学生“从被包办到求包办”,已严重落后于日本学生。

中国学生确实很聪明,办事效率高,应试能力异常强大。

但是从做人的角度看,我又觉得他们从心态到生活状态都脆弱得可怕。

与很多国家的学生相比,中国的大学生简直是少有的“幸福”。

有的男生把所有能挤出的时间都用来打游戏,有的女生抱着电脑通宵达旦看漫长的美剧、韩剧他们渐渐演变成不谙世‘这些年轻人在进入大学之前,都被家长包办了一切,不鼓励、甚至阻碍他们接触必要的社交礼仪和处理家务的能力。

唯一般一要求就是学习好,强迫他们尽可能吸纳更多的知识,以面对未知的社会转型和时代变革。

在高中阶段牺牲掉所有个性和乐趣,只为换取上大学的资格,这样的年轻人,会一路走好自己的人生吗?我不信!我在中国待得最久的地方无疑是我的母校——北京大学。

北大学生应考能力绝对一流,但是,他们为人处世的能力仅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高中生,学习的姿态和方式,依然以听课、背书、应考为中心。

他们丝毫没有意识到,大学是一个人走向社会的初级阶段,已经是和高中本质上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

我的北大同学还是看老师的脸色行事,以此来决定是该申请出国、找工作还是保研。

很少有人能够由衷地出于自己的愿望,制定属于自己的规划。

他们习惯了“凡事求包办”。

考试作弊违纪了,打电话叫千里之外的家长跑到学校求情;工作不好找,赖学校没有广开就业门路;想自己创业当老板,就认为政府有义务为你创造好环境正是这种拿自己当弱者的心态,培养了一大批懒散懈怠、凡事求包办的宅男宅女。

奇怪的是,家长、学校、社会竟然一致附和,继续宠着这帮已经20出头的年轻人。

事,同时也不务正业的宅男宅女。

和日本大学生比比就日本大学生来说,他们高中没有打过工的大概还不到1%。

一方面是因为日本的大学很少提供学生宿舍,大学生只能在校外租房;另一方面,日本社会默认大学时代是一个人独立的开始,所以即便你在家乡上大学,也应该搬出去独立门户。

周立志:加藤嘉一到底是干什么的

周立志:加藤嘉一到底是干什么的
发信人: iPhoenix (RedMorning), 信区: GuoJiXue
标 题: 周立志:加藤嘉一到底是干什么的
发信站: 水木社区 (Sat Jun 16 01:27:06 2012), 站内
加藤嘉一以中日民间交流的名义,以他的所谓“中日民间交流大使”的身份,在中国
悄悄从事宣传“尖阁列岛”是日本领土的政治活动
弃”,在凤凰网对他的采访中写有“2003年,加藤以体育特长生的身份考取了东京大
学”。然而东京大学并没有特长生入学制度。加藤嘉一在日本媒体上从未提起此事。
3.通过很多细致的分析,他在2003年“非典”的时候从东大来北大是不可能的,所
以基本可以确认他的东大经历是绝对的、百分之百的谎言。
4.关于国费留学生。日本的文部省没有给本科生提供国费留学支援,只给硕士研究
样的情绪。而对于历史事实,中国国民几乎一无所 知。也就是说,中国政府不愿意让
自己的国民知道尖阁群岛问题的详细信息。”
基于此,加藤利用他在中国获得的信任,不断在中国推销他的“尖阁列岛”是日本
领土的观点:“我所能做的是开展对中国国民的舆论工作,继续向中国 国民说明事实
真相,以便实现尖阁群岛问题的外交解决。我痛感自己的责任,要进一步用汉语和英语
向中国人、向国际社会传达信息!”
一个日本人,说“尖阁列岛”是日本的领土,这本是正常的事情,但这样的日本
人,何以能在中国获取如此之高的荣誉,从而成为中国主流社会的座上宾?
我查了一下日本的日文版的维基百科,对加藤嘉一的介绍是这样的
加藤嘉一,昭和59年4月28日出生,在中国常驻的日本专栏作者。
度百科”对他极尽褒扬,甚至还有很多人在网上公开支持加藤关于钓鱼岛的观点。

加藤嘉一:北大学生大部分不是精英

加藤嘉一:北大学生大部分不是精英

加藤嘉一:北大学生大部分不是精英作者:包明明来源:《课堂内外(高中版)》2009年第04期姓名:加藤嘉一(Kato Yoshikazu)性别:男生日:1984年04月28日出生地:日本伊豆爱好:跑步目前的目标:集中每一刻,培养思想特异功能:关键时刻的集中力博客:/1261366.html加藤嘉一的10种面孔1加藤嘉一的英文名是Kato Yoshikazu,1984年出生,日本伊豆人。

2加藤嘉一是北京大学的学生。

作为日本公派留学生在国际关系学院就读硕士研究生。

3加藤嘉一在2003年“非典”高峰时来到中国。

当着陆到北京机场时,处于一句中文都不会,一个中国朋友都没有,一分人民币都没有的“三无”状态。

从“零”开始北京生活。

4加藤嘉一是制作人、策划人、主持人。

他曾经参加过多个国际、中日文化交流活动、学术研讨会。

5加藤嘉一是媒体评论员、专栏作者。

他曾经参加过凤凰卫视、中央电视台、日本NHK 等媒体举办的多个活动,接受过CCTV《实话实说》、《南方人物周刊》、《新京报》的访问,在《南方周末》、《国际先驱导报》、英国《金融时报》、《瞭望东方周刊》担任特约撰稿人和专栏作家,是中日关系、中日交流的热衷观察家、参与者。

6加藤嘉一是图书作者。

他曾经出版过《七日谈——来自民间的中日对话录》(合著,新华出版社、2007年)、《日本走向何方》(译著,中信出版社,2009年)7加藤嘉一是同声传译者。

他能流利使用日文、中文、英文三种语言,曾经在学术研讨会、国际论坛、商谈、文化娱乐活动等多种平台担任过同传或交传的角色。

8加藤嘉一是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日语教师。

9加藤嘉一在日本初中、高中时曾是专业长跑运动员,参加过全国大赛。

10加藤嘉一是谈判者。

他曾经在政治、经济、商业、文化、艺术、学术、娱乐、体育等各种国际场合扮演谈判者的角色。

——摘自加藤嘉一凤凰博客当面前摆放着这样一份金光灿灿的简历时,记者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我要采访他”,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情给加藤去了封邮件。

加藤嘉一,独立的国际思考者

加藤嘉一,独立的国际思考者

加藤嘉一,独立的国际思考者作者:暂无来源:《莫愁·天下男人》 2015年第5期绿如蓝加藤嘉一出生于1984年,先后出版了《日本走向何方》《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中国,我误解你了吗》和《中国的逻辑》等多部著作。

在国内外多家媒体担任专栏作家,此外,他还身兼大学老师、特约评论员、翻译、导演、长跑运动员等多个身份。

他被媒体评价为:新锐的国际政治观察家,以年轻人的勇猛深入草根,记录着中国变革的欣喜与阵痛。

为活着而奋斗加藤嘉一出生在日本伊豆,对很多中国人来说,伊豆是川端康成的小说《雪国》里有着舞女、温泉和雪景的地方,而对加藤来说,那里是距离东京很远的闭塞乡村,从爷爷那一代开始就很贫困。

三岁时因为贪玩,加藤嘉一骑的小童车撞上了大卡车,虽然劫后余生,但留下了几处永久的伤疤和右耳伤残。

加藤嘉一的爸爸是一名运动员,所以他自小也很喜欢体育锻炼,包括柔道、棒球和长跑。

13 岁时,加藤就已经成为一名优秀的柔道运动员了,后来又改练田径,曾获得日本田径大赛的第四名。

虽然年少时加藤嘉一就表现出了优秀的潜质,但苦于家境贫寒,父亲被人四处追债,几乎没有得到同龄人拥有的快乐。

为了补贴家用,加藤嘉一曾连续六年每天凌晨三点就起床,给附近的街区送报纸,六点再回家吃饭,然后上学,放学后完成自己的作业,再帮弟弟妹妹们做辅导,直到晚上十点多,平均每天睡四小时。

高二时,加藤嘉一的英语成绩十分优异,考托福几乎得了满分,于是他开始尝试着做日英翻译,同时还在汽车店里兼做维修工,在体育服装公司做模特。

在日本,一般收讨债务的财务公司都有黑社会背景,为了让父母安心挣钱,他决定独自与逼债的黑社会社团谈判,这几乎是以卵击石,结果可想而知,他被毒打一顿,逼债者横在他脖子上的刀差点切断了他的颈动脉,后来还是加藤嘉一服务的那家翻译公司老总出于同情,帮忙调解了此事。

从那以后,加藤嘉一的身上又多了几处永远无法消褪的疤痕。

读书、兼职,还要面对黑社会的追债,加藤嘉一不得已放弃了田径,决定退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很荣幸,《新周刊》能给我对“中国男人”这一饱受争议的主体畅所欲言的机会。

我不会客气的,一定会从解决问题的角度说真话,写真事。

进入正题之前,我要表明两个立场。

第一,我接下来会指出中国男人这样那样的问题,坚信看到我文字的中国男人肯定表示愤怒和抗议。

但我表达的观点都是相对的,不排除例外,这是相对论,而非绝对论。

第二,我本身是女权主义者。

在自己所研究的国际政治理论领域里,我始终认为,“假如女性统治这个世界,世界会变得更加和平”。

在我眼里,女性问题等于世界和平和世界发展的大课题,如何解决女性问题,最终必将深刻而直接地影响世界如何创造和平追求发展。

我只抱着这样的态度看待女性、并愿意尊重、保护女性的。

那么,谈论“中国男人”的过程中,我难免带有作为女权主义者的身份认同与价值观念。

以上两点,请各位读者事先有所谅解,心里有数。

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男人的世界。

一、不自信的男人我在北京大学读了本科与硕士,时间不短。

刚开始校园生活的大一时,周围同学,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长得都很朴素。

毕竟是刚上大学,大部分学生的身上依然保留着中学生的影子,不化妆,不打扮,不带有什么审美意识,也不追求什么时尚感。

记得我这个来自日本伊豆的,对着装、形象一点都不感兴趣的少年,当时在整个班里还算属于比较时尚的。

随着时光的流逝,我发现,女生对自己外表的关心与重视一天比一天地强化,深化,逐渐学会化妆,打扮,到了大二,绝大多数女生的外观都发生了一目了然的变化。

有的是为在自由自在的校园里谈恋爱而进行基础性准备,但让我更加觉察到的是,“中国女生追求美的速度和力度真令人惊讶,甚至佩服呢!”实际上本人到中国之后才发现,虽然东南西北的地区之间存在者较为显著的差异,无论如何,中国女性普遍是苗条而轻盈的。

她们本身的素材良好而健康,那么,一旦学会了怎么化妆和打扮,接下来的追美跨度是突飞猛进的。

“相比之下,男生怎么一点也不发生变化呢?他们依然穿得那么简陋,头发始终也是军队式的角发型,为黑色皮鞋穿着白袜子,露着带着黑毛的小腿,身上还有一股难以形容或语言化的味道……”大二时,我真的发自内心地思考过,“这种男生与女生之间自我追求与成长的差距是哪儿来的。

”后来发现,周围男生们对自己在追求审美与时尚感的议题上毫无自卑感和饥饿感以及危机感和迫切感,反而觉得“本来就是男人嘛,追美,爱美是女人的玩意儿,女人为了讨好男人,迎合男人而改善外表,丰富内涵是理所当然的,我们是等着就可以,等着她们追我们”,甚至觉得“我已经是很帅的,够酷的,没有什么改进的空间。

”即使他们不同意我在北大教室里的观察与发现,当时男生们给我留下的印象无非是这样的。

不过,充满信心、歧视女生的男生们一旦涉及到与异性展开的恋爱,态度似乎变成另外一种样子。

总是被动地帮女朋友拎包,并跟着她走:被动地到食堂买盒饭,并送到女朋友所在的教室、图书馆等地方:晚上到女生住的宿舍楼下一层找女朋友,聊天,有时还送玫瑰花什么的。

在我看来,这些行为无疑是对自己不够自信的表现。

坚信,中国男人看到这些文字后肯定反驳说,“这不是正常吗?!有什么问题啊!”是的,如果只是目睹到这些男性对女性主动采取的行为,我也不会过多提出什么意见。

问题是,男生的自我认知与行为之间存在者巨大的鸿沟,即一方面,盲目认为追求审美是女人的事情,男人的任务是等待,被追随,而不努力改善综合形象上的缺失和不足,另一方面,始终贯彻在女人面前拍马屁,动不动就听女生的,单方面妥协,让步,缺乏自信。

既然你意识到自己的魅力和言行不足以把女生拉住,很有可能导致她抛弃你,那为什么不好好努力完善自己呢?换个角度说,既然觉得自己形象和内涵已经是足够的,女生追男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那么,为什么在女生面前如此被动,没有魄力呢?我要补充一句,持有这样感觉的不仅是本人,北大周围的外国留学生,包括男生和女生,都有与我同样的观察。

二、女人的愤怒和男人的责任感实际上,不仅是在北大校园里,我硕士毕业,走进社会之后发现,中国男人对自己的虚荣和对女性的歧视是跨越时空的,持续不断的。

几天前,我在写作时,电话突然响,“哦,×××啊,好久没有联系呢,什么事呢?”很早认识的女性朋友,我接了电话,说“喂,××你好,好久不见了,最近还好吗?”对方简单打完招呼后,开始以沉重的口气跟我说,“加藤,我正在犹豫要不要离婚,能不能尽快见面商量一下呢?我需要你的意见。

”不知为什么,我经常接到女性在恋爱或婚姻问题上的请求。

而不会拒绝的我,就心甘情愿地伸出手,并一起商量怎么解决。

很惊讶,朋友竟然抱着一岁半的孩子来了。

我当即就反应说,“哦,你有孩子啊?什么时候生的?你说离婚?真正的生活不是刚刚开始吗?怎么回事呢?”她似乎忍不住情绪说:“加藤,我再也不能和我先生过下去了,我受不了,对儿子也很不好,结婚前后,他都在外地工作,我生孩子之前也很少来看我,我住院,生孩子的前一天,你知道他在干什么吗?竟然跟朋友出去玩了,把儿子生下来后,他也很少回来看看我和儿子,也感觉不到他对家庭的责任感。

”令人惊讶,世上有如此毫无责任心的男人,我表示同情说:“你先别激动哦,慢慢跟我说,我会好好听的,帮你想办法的。

”她接着说:"恩,结婚已经两年了,他也从不给我什么生活费,他则靠着父母的钱生活,工作也不太认真,天天跟朋友出去玩,我终于下了决心,跟他提了离婚的事情。

他刚开始不同意,但后来欣然同意了。

人家父母还对我嘲笑说,‟我儿子跟你离婚算什么,他肯定能找到比你更漂亮、更体贴的…。

我很崩溃的,原来,他们母子根本不把我的婚姻当回事。

我已经决定与他离婚,先一个人好好养儿子,有合适的先生出现,去再婚。

“我愿意相信,上述情景是罕见的个案,属于最为极端的例子。

不过,不可否认,这些年以来,中国年轻男女之间的婚姻状况是无序的。

在似乎没有好好培养可持续的精神基础和责任体系的情况下,从房子、车子、背景、文凭、外表、面子、家庭等物质、表面考虑出发,莫名其妙或毫无主见地结婚,结果不过几年陷入离婚境地,我看到了不少类似的情况。

而据我观察,造成离婚重大原因的往往在于男生这一侧。

男性往往不把女性和家庭当回事,深深地抱有“男尊女卑”的意识形态。

“女人在家里好好干家务是理所当然的,你有没有工作跟家务、照顾孩子有什么关系?那时女人的工作。

”“我是男人,家里的主人,我在外面做什么,吃什么,玩什么,为什么要跟你汇报?”“家庭的一切重大事物由我来决定,你就好好打扫卫生,做好家务就可以了。

”我不知中国女性,尤其已婚的女性们是如何看待男性或先生的。

你们有没有在他言行面前感到过“男尊女卑”的态度呢?我也知道,不管是同龄人还是中年人,在已婚、有了小孩儿的朋友里,一些在外面有所谓“小三儿”的男人很多,不带“小三儿”的纯碎男人反而更少。

凭我感觉,他们对妻子、孩子、家庭以及小三儿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认知是这样的:我是男人,也在好好工作,工作和社会的压力很大,只要在金钱和地位上好好为家庭负责,我在外面干什么跟妻子有什么关系?男人没有小三儿才丢脸呢,这也是应酬上的需要,面子上的需要啊!况且,这些男人在非要小三儿不可的前提下,竟然不能接受家庭分裂,也不承认妻子要离开你。

明明知道因你的道德底线出了问题而陷入家庭分裂、信任崩溃,还不接受对方提出来的离婚等必然结局。

请问,如果不把它叫做“男尊女卑”,那应该叫什么?在日本。

或欧美等其它国家,别说大学生和社会人,连中学生都为了满足女性心理、生理、物质等各方面的需求,男人不断努力使得自己更加有魅力,为此付出相应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这些在女性面前坚韧、谦卑、虚心的态度,很抱歉地说,在中国男人心里和身上,我是看不到的。

补充一句,持有与我同样感觉的不仅是我,其他抱着绅士精神的在华老外们也曾经纷纷对我表示同样的,甚至比我更加激烈的反馈意见,并替中国女性向他们表示“愤怒”。

三、“文武两道”才是魅力核心来华已有八年,我展开对中国男人的观察这一庞大而复杂的大工程上,唯一令人感到到位,或看到希望的是体育运动员。

由于我曾在日本当过专业的长跑运动员,来到中国之后也有了不少运动界的朋友,包括男性和女性。

田径、羽毛球、乒乓球、体操、举重等,都有。

在于他们交流过程中发现,尤其跟北大校园里和社会各界里的男人状况相比,体育界男人的审美意识和时尚感更加突出,或远远突出。

除了训练或比赛中的运动服之外,在平时吃饭、唱歌等场合上,他们很会穿衣服,很会打扮,至少从外表、风格、气质等方面看,确实充满男人味儿,如果我是女孩子,应该会被吸引。

运动员的男人味儿,首先从他们平时刻苦的训练来。

体形良好,健康,有肌肉,身体上的线条优美,这些都是运动员的后天体质。

除此之外,运动员,尤其国家队或经常参加国际比赛的人平时能够获得接触其它国家运动员,或一些国际场合的机会,这样能够促使他们学习国际标准上的时尚风格。

他们应该下决心,出国训练或比赛时,顺便购买相关衣服,回到国内好好把自己学到的,体会的“追美感”落到实处。

然而我曾一度对中国男运动员所抱有的希望,很快也落空,其原因属于内因或内涵。

由于中国体制或社会把体育与学习、或运动与文化相对立起来,即学习好的不锻炼,运动好的没文化。

我到中国后才知道,世上原来有“体育学校”的怪物。

他们从小集中从事体育赛事,每天度过集训的日子,而普通孩子务必接受的基础教育则很少接触。

那么,那些男运动员是缺乏教育与文化的人,即使体育成绩多好,时尚感有多强,一个男人缺乏引发思考、探究、并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和生存能力的所谓“文化”,那么,这一男人不得不被定为不健全,甚至不靠谱的。

“文武两道”才是使得一个男人真正有魅力的核心之道。

那么,在体育界,没文化的帅男不断蔓延,对改善中国男人生存状况恐怕也起不到什么根本性的作用。

补充一句,认为“中国男运动员很帅,有魅力,但由于缺乏文化教育,而无法满足女性的精神与生存需求”的不仅是我一个人,其他在华老外,甚至不少中国女性都持有同样观点。

四、中国男人的三个缺陷综上所述,中国男人的问题是严重的,深刻的,长久的,远远超出一天两天能够化解的程度。

我重申一次,我持有的立场与表达的观点都是相对的,根本没有排除例外,中国也有很多既有责任感,又有时尚感,既有能力,又有魅力的男人,是否属于我所说的“魅力男人”,您自己心里有数。

在这里,借用前述的故事,我来梳理一下“中国男人”正在面临,并有待改进,我不能接受的三点:其一,看女性的态度有问题,严重缺乏责任感。

以男尊女卑为代表的潜意识迄今为止依然根深蒂固,不管是谈恋爱还是结婚后,没有好好把女性当回事儿,不好好为家庭着想,自我意识太强,既自大有自恋,觉得男人拥有更大权力和更多权利是天经地义的。

其二,缺乏时尚感和审美意识,向心力不足。

这与第一点密不可分。

由于自己看待异性的态度夜郎自大,难以发现自己的弱点和缺点,盲目地要求女性单方面地改变现状,自己则不负责任地等待着,抱着虚荣心等待被追随,这些恶性态度已经注入到他们血液里,此刻几乎没有改变的空间了,已经变成盲目要求女性配合自己,却不好好改变自己的,严重缺乏理性的动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