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实习专题报告 论家庭暴力导致离婚的损害赔偿制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习总结报告论家庭暴力导致离婚的损害赔偿制度
院系名称:网络学院
专业:专业名称
学生姓名:学生姓名
学号:12345678
指导老师:指导教师
202X年03月20日
案例:6月15日,当事人亲属到律所咨询上述由家庭暴力引发的离婚案件,主要涉及到两个未成年子女的抚养权归属和夫妻财产分割问题。

当事人长期经受家庭暴力,于最近一次惊动110,遂产生离婚决心。

但是由于当事人已经38岁,学历低,一直没有工作经验,且因长期经受家庭暴力导致劳动能力受损,所以要求两个孩子抚养权都归其丈夫。

当事人在当地法院立案,法院也发出了传票,但是当事人丈夫躲避在外,传票无法送达。

当事人姐姐前来咨询,并且希望自己的8000元债务(尚未到期)划归到其丈夫身上。

我和另一位同学经过讨论,并随同刘师姐和当事人谈话,得出的的初步意见是:当事人要搜集邻居的证人证言,证明当事人所受的外伤是由于长期经受家庭暴力造成的;主动向法官提出希望孩子的抚养权归丈夫所有,当事人积极给付孩子每月的抚养费;主动向法官提出关于其姐姐债务的分割问题,希望法庭能给明确答复,到债务到期之时再另起诉讼,要求男方返还。

为适应改革开放20年来社会发展的新情况,立法机关于2001年修改了1980年的《婚姻法》。

修改后的婚姻法从基本原则到具体制度都加强了对妇女、老人和儿童等弱势群体的保护。

其中,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是这方面的一个明显例证。

我国2001年修正后的婚姻法在第五章救助措施与法律责任中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一)重婚的;(二)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三)实施家庭暴力的;(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

”这是我国法律关于离婚损害赔偿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
问题的解释(二)》就离婚损害赔偿的法律适用问题作出了细化的规定。

上述立法和司法解释共同构成了我国目前的离婚损害赔偿制度。

该制度的确立是我国立法上的一个重大进步,但它还有不足之处。

本文拟对家庭暴力导致离婚的损害赔偿的理论进行分析,并对该制度的完善提出一点建议。

由于我国的离婚损害赔偿实质上是离因损害赔偿,而后者属于侵权行为。

因此离婚损害赔偿的构成要件要适用侵权行为构成要件的一般规定。

依据侵权法一般原理,侵权行为责任的构成要件包括损害结果、违法行为、因果关系、主观过错。

离婚损害赔偿的构成要件也是以此为基础来构建的。

在家庭暴力情形下。

这里物质损害主要包括由于身体、精神受到伤害而产生的医疗费,误工费、残疾者生活补助费等等。

至于精神上损害,同样应委之于法官依前文所列标准予以确定。

在判决离婚中,律师费、诉讼费也应一并计算。

因为这些费用是本不应发生,但由于一方配偶侵害行为导致离婚而产生。

婚姻法第46条第三项规定的实施家庭暴力、第四项规定的虐待都构成损害行为。

所谓家庭暴力,依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
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持续性、经常性的家庭暴力,构成虐待。

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把家庭暴力的对象界定为家庭成员,笔者认为此解释过于宽泛,依照规范目的应当做限缩解释。

第46条规范的目的是为了对受到侵害的配偶给予救济。

只有当一方配偶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时,法律才有对其进行救济的必要。

如果家庭暴力针对的是子女,或者配偶以外的其他家庭成员,配偶不是直接的受害者,他不能提出损害赔偿请求。

这时,应由其他家庭成员根据侵权行为法的规定对实施家庭暴力者请求赔偿。

因此,此处家庭暴力的对象应限于受害配偶。

同理,虐待的对象也应限缩为受害配偶。

需要指出的是,意图危害配偶生命的行为在违法性和危害性上比家庭暴力和虐待更强烈,着眼于规范的目的(保护配偶的人身权),应对家庭暴力和虐待作出扩张解释把此类行为包含在内。

我国婚姻法规定,只有因一方侵害行为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才得以请求损害赔偿,所以由于加害人的行为而离婚也是损害赔偿的构成要件之一。

依条文观之,虽有婚姻法第46条所列情形之一,但无过错方宽恕对方的侵害行为没有提出离婚请求的,不得请求损害赔偿,这就否定了婚内赔偿的可能性;同样,并非由于这些情形而是由于其他原因(比如受害方的过错)导致离婚的,受害方亦不得请求损害赔偿。

我国有关离婚损害赔偿的规定没有明确指出行为人的
主观状态。

但是由于离婚损害赔偿责任是侵权责任的特殊形式,在法律对前者规定不完善的时候应该适用后者的一般规定。

因此,可以认为离婚损害赔偿责任的承担者应在主观上具有过错。

一般侵权责任当中只要求行为人有过失即负赔偿责任,这对于离婚损害赔偿能否适用不无疑问。

从前述离婚损害的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来看,只有故意才能构成这些侵害行为。

而婚姻法第46条规定“无过错”的配偶有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权。

这里所说的“无过错” 指的是对什么无过错,需要进一步明确。

我国多数学者认为,这里的“无过错”应指该方配偶没有实施《婚姻法》第46条规定的4种法定违法行为。

有两种解释可以符合条文中“无过错”的字面意思:第一,对离婚的发生没有过错;第二,对侵害行为的发生没有过错。

这两种解释哪一种更符合立法的本意,需要依据规范目的继续解释。

基于前面的论述,我国的离婚损害赔偿实质上是离因损害赔偿,旨在对因一方配偶的侵权行为而导致离婚的受害配偶进行救济。

基于此目的,损害赔偿请求权不应该建立在权利人对侵权行为的发生无过错的基础上,只能建立在受害人对离婚的发生无过错的基础上。

因此,第一种解释更能契合立法者原意,符合该规范的目的。

从而,如果受害人的有责行为导致对方请求离婚,则其不能依据该条要求对方给予赔偿。

以上论述了我国离婚损害赔偿的构成要件,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离婚损害赔偿,即离因损害赔偿是侵权损害赔偿的特殊形态,本应由侵权法加以规范,但是由于我国侵权法并不发达,暂且由婚姻法对此进行规范。

但从法律体系的逻辑性出发,在将来的民法典制定时应把婚姻法的这条规定吸收到侵权行为法中。

我们在前一部分中对我国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性质进行了分析,得出了我国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实质是离因损害赔偿制度。

这项制度解决的问题是对因侵权行为受有损害的无过错配偶提供救济。

对无过错配偶来说,损害可能不止这些,离婚本身还可能带来其他的损害,如扶养请求权的丧失、基于夫妻财产契约所生利益的损失等等。

这些损害的救济仅靠离因损害赔偿是不够的,因此有必要在离因损害赔偿制度之外建立狭义离婚损害赔偿制度。

我国虽然建立了离因损害赔偿制度,但其所列举的适用该制度的四种情形过于狭窄,就其完善而言,我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明确规定“无过错”配偶的含义。

无过错配偶应当仅指就其自身而言不存在有责离婚原因或其行为不会导致婚姻破绽的一方当事人,并非是对于导致离婚的原因行为没有过错的一方当事人。

这样可以更有力地保护受害者的权益,维护家庭的稳定。

第二,吸收司法解释的相关内容,明确规定损害赔偿不仅包括财产上的,而且包括精神上的损害赔偿。

因为有些离因损害更多的是对于受害方精神上的打击和折磨,比如虐待等。

第三,就家庭暴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中的“家庭成员”作限缩解释,不应当把配偶之外的家庭成员包括在内。

离因损害赔偿应仅对配偶进行救济,而其他家庭成员则可以通过侵权行为法来救济。

第四,应当在原有的司法解释的基础上对家庭暴力和虐待进行扩张解释,将意图杀害配偶等严重侵犯对方人格权的行为包括在虐待之列;另外,应把精神上的虐待如重大侮辱行为也包括在内。

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将人格纳入到婚姻共同体的成员的人格权。

上述建议是针对现行婚姻法而言的,正如我前文所述,离因损害赔偿本质上应由侵权法加以调整,在制定法典化的民法时,应当将该制度吸收到侵权法一编或章中,以使我国的侵权法体系更为严密。

同时,为了与我国的离因损害赔偿相区别,我们在前文中把离婚损害赔偿称为狭义的离婚损害赔偿,现在到了还其本来名义的时候。

离因损害赔偿制度规定的再完善也无法取代离婚损害赔偿制度。

学界在论及此问题的时候,多混淆这两种具有不同目的的制度。

我建议在离婚的财产法效果中引
入此制度。

具体而言:
第一,就赔偿请求权主体而言,应当是无过错方,此处“无过错”应当与离因损害中的无过错作同一解释,此处不再赘述。

第二,赔偿责任的承担者,应当限于对离婚有过错的一方配偶。

第三,就赔偿的范围而言,应当明确规定包括财产上的和非财产上的损害赔偿。

第四,财产上损害赔偿的范围限于财产损害和与婚姻的本质相联系的期待权。

具体来说应当包括确已发生的损害,以及可预期利益的损失(比如有过错方承诺的对于无过错方的赠与或债务代为清偿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