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1胃肠病学第5版200812中文翻译版第53章短肠综合征

合集下载

短肠综合征范文

短肠综合征范文

短肠综合征(Short Bowel Syndrome, SBS)是一种严重的消化系统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小肠切除或功能不全导致的营养摄取和水分吸收障碍。

该病主要发生在婴儿、儿童和成年人中,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发生,但在发展中国家更为普遍。

如何有效地防治短肠综合征成为了当前医学界急需解决的问题。

短肠综合征主要的病因是小肠手术、肠穿孔、肠梗阻、外伤、肿瘤、先天性畸形等造成肠道组织大量缺失的情况。

小肠是人体最长的消化道,如果大量缺失了肠道功能的组织,其会导致体内食物无法充分消化吸收,造成营养不良或电解质紊乱等危及生命的严重后果。

尽管短肠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疾病,但其所带来的影响非常严重,甚至可能导致患者死亡。

为了治疗短肠综合征,医生需要采取综合治疗方案并进行个体化设计。

这些包括补充肠道不足的重要营养素和水分、调整饮食结构、使用药物辅助治疗等。

例如,大多数患者需要补充蛋白质,钙、维生素D和铁等营养物质,以保证身体正常运转。

此外,在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的情况下,需要使用氯化钠、氯化钾、碳酸氢钠和其他液体治疗来维持体水平衡。

另外,对于部分短肠综合征患者,还需要手术接口部位定期打洞,增加小肠存储容量,以提高食物吸收的效率。

尽管目前还没有完全治愈短肠综合征的有效方法,但是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短肠综合征的治疗方案也越来越多样化。

例如,幸存者肠细胞再生治疗是目前被广泛研究的一种新型短肠综合征治疗方法。

在这种治疗方案中,医生会将自体肠细胞移植到肠道上,以促进生长并恢复肠道功能。

该治疗方法的实施需要严格的技术条件和高科技支持,同时也需要深入探究肠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除了治疗方法之外,预防短肠综合征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预防方面,需要加强对于儿童的营养管理和小肠手术操作的规范,减少不必要的饮食行为和手术风险。

同时,发展新型智能生命保险等金融产品也可以有效地推动社会各界关注短肠综合征防治问题,进而减少短肠综合征发生率的风险。

短肠综合征作为一种罕见而危险的疾病,其治疗方案需要综合考虑,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方案。

短肠综合征

短肠综合征

保留回盲瓣的情况:
当部分或全部结肠切除术时,切除回盲瓣将导致代 谢紊乱,小肠内容物的停留时间缩短,影响残余小 肠内细菌的繁殖和胆盐的分解,从而减少脂肪及脂 溶性维生素的吸收。进入结肠的胆盐增加,由于小 肠内细菌增多,维生素B12被部分代谢,进一步减 少了其吸收,因此,如能保留回盲瓣,即使残留的 小肠段短一点,病人也能耐受。
残余肠管和其他消化器官的状态:
小肠切除术后,残留肠管的功能对于病人的生存及 健康质量至关重要。
广泛小肠切除术后将出现胃高酸分泌状态,使小肠 腔内pH值下降,直接影响胰腺外分泌消化功能。
残留大、小肠适应能力(尚未明确)


现有资料表明剩余肠腔内营养物质对小肠的适应性 变化起重要作用,如没有营养物质对肠腔的刺激, 尽管肠壁会有增生性变化,但肠道不会产生适应性 改变。 从目前研究来看,小肠切除术后适应性改变受多因 素影响,一般术后几月至一年内完成,这对短肠综 合征病人身体健康,营养情况以及生存都具有重要 的影响。

预后及预防
预后:今后随着小肠移植技术的日趋完善,移植的 并发症等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将给严重的短肠综 合征患者带来长期存活的希望。 预防:在实施小肠切除手术中,在保证病人生命基 本安全的情况下尽可能的保留主要部位的小肠有足 够长度的,具有活性的肠管是减少本病发生的重要 措施,影响短肠综合征的常见因素。

切除肠管的范围:
切除的小肠范围越广,对营养物质、水、电解质的 吸收面积也丢失越多,小肠的长度有着明显的个体 差异(365~700cm),残留肠段的长度以及功能状 态远较切除肠段的量更为重要,因此决定了术后短 肠综合征的发生率及死亡率的高低。
切除肠管的部位:
切除小肠的部位对术后代谢的影响也很重要。 当切除近端小肠后会导致胆汁分泌和胰腺外分泌物 减少,进一步加重肠内容物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吸收障碍。 当切除段回肠50cm将导致维生素吸收障碍,导致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及外周神经炎,最终导致亚急性 脊髓退行性改变。

《短肠综合征护理》课件

《短肠综合征护理》课件

康复训练
根据病情进行针对性的康复训练 ,如肌肉锻炼、呼吸训练等。
避免剧烈运动
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加重肠道负 担。
心理护理与支持
心理疏导
定期复查
给予患者心理疏导和支持,帮助其树 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以便及时了解 病情变化和调整治疗方案。
家属支持
鼓励家属给予患者关爱和支持,为其 创造良好的康复环境。
随访计划与注意事项
定期随访
注意饮食调整
关注并发症
心理支持
建议每3-6个月进行一次 随访,以便及时了解病
情变化。
指导患者合理安排饮食 ,保证营养摄入。
留意患者是否有肠梗阻 、肠穿孔等并发症迹象
,及时处理。
关注患者的心理状况, 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
疏导。
病情变化应对措施
调整饮食
根据病情变化调整饮食结构,增 加营养摄入或减少肠道负担。
液体平衡评估
观察患者尿量、排便 次数及量,判断液体 平衡状况。
监测患者血压、心率 等生命体征,评估循 环血容量状况。
定期测量体重,观察 体重变化,判断是否 出现脱水或水肿。
并发症风险评估
观察患者有无腹痛、腹胀、腹泻 等消化系统症状,评估并发症风
险。
检查患者有无电解质紊乱、酸碱 平衡失调等内环境紊乱表现,及
药物治疗
根据医生建议使用药物治疗,如止 泻药、抗生素等。
及时就医
如病情恶化或出现严重并发症,应 及时就医寻求进一步治疗。
THANKS、感染等症状 ,预防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CHAPTER 03
短肠综合征的饮食护理
营养需求与饮食原则
营养需求
短肠综合征患者需要满足高能量、高蛋白质、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易于消化 的营养需求。

短肠综合征

短肠综合征

疾病名:短肠综合征英文名:short bowel syndrome缩写:别名:短肠综合症ICD号:K63.8分类:消化科概述:短肠综合征(short bowel syndrome)是指广泛小肠切除(包括部分结肠切除)术后,残留的功能性肠管不能维持病人营养需要的吸收不良综合征。

临床以严重腹泻、体重减轻、进行性营养不良和水、电解质代谢紊乱为特征,影响机体发育,致死率较高。

目前主要采用营养支持和小肠移植治疗方法,但疗效不能肯定,病人生存质量仍取决于剩余的小肠长度及其功能状态。

流行病学:肠管切除多少可引起短肠综合征,尚无固定标准。

正常小肠的长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测量时肠管处于收缩或松弛状态、在手术中测量或尸检时测量、测量的部位等均致结果各异。

目前没有相关流行病学内容。

病因:1.成人 导致成人短肠综合征有多种不同原因(表1),主要是由于肠系膜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以及急性肠扭转导致大范围小肠切除(75%或更多)。

导致肠系膜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的因素有:高龄、长期存在充血性心力衰竭、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脏瓣膜疾病,长期利尿剂的应用,高凝状态,口服避孕药;病态性肥胖患者空回肠短路手术也可发生短肠综合征症状;短肠综合征的较少见原因有:腹部损伤、肠道原发或继发性肿瘤,放射性肠病变;极少见情况有:医疗失误在消化性溃疡治疗中将胃-回肠吻合,产生与广泛小肠切除相似的临床症状。

2.儿童 儿童短肠综合征的病因可以分为出生前及出生后病因(表1)。

出生前主要原因为小肠闭锁,中肠旋转不良导致的小肠异位固定或异常扭转,可发生于子宫内或出生后任何时间;新生儿期坏死性小肠炎逐渐增加,已被认为是新生儿短肠综合征的主要原因。

另外,出生后较少见的因素有先天性巨结肠病波及小肠、系膜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放射性肠炎或Crohn病也可导致此综合征,但主要存在于较大年龄组儿童中。

C D D C D D C D D C DD发病机制:小肠广泛切除后,其消化道功能会发生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变,导致机体产生以营养吸收不良为主要症状的一组综合征,其严重程度取决于下列因素:切除肠管的范围及部位;是否保留回盲瓣;残留肠管及其他消化器官(如胰和肝)的功能状态;剩余小肠、大肠的代偿适应能力等。

(5)刘敏—《短肠综合征》

(5)刘敏—《短肠综合征》
切除回盲瓣将致小肠内容物的停留时间缩短 并引起小肠内细菌增多,维生素B12被部分代谢,进一步减少了其吸收 影响胆盐的分解,从而减少了脂肪及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并进入结肠
的胆盐增加
4.残留肠管和其他消化器官的状态
残留肠管的功能
近端及中段小肠切除后剩余回肠周径变大,肠壁变厚,绒毛变高;吸收功能 增加
小肠切除术后结肠也可增加对葡萄糖和钙的吸收。 如病人由于Crohn病淋巴瘤放射性肠炎而行小肠切除术,代偿功能将不足
其他:
患者年龄和机体一般状况,肝、胆囊、胰腺的功能状况 剩余小肠的血管有无硬化、原发病的性质均可影响代偿的完善程度
临床表现
时期 时间
症状
急性期 术后
1~3个 月
因大量腹泻导致液体和电解质丢失,平衡紊乱。 2~3周达高峰,每天从大便中丢失液体2.5~5升,乏力、少尿及脱 水、电解质缺乏等表现
1.切除肠管长度
切除小肠的范围越广,影响越大。但小肠长度有明显的个
体差异(365~700cm),一般为5-6米
十二指肠 长约25-30cm
呈马蹄铁形包绕胰头,有胆总管和胰 腺管的共同开口
空肠
约占空回肠全长的 腹膜腔的左上部 2/5
回肠
占远侧3/5
腹膜腔的右下部
空肠和回肠之间并无明显界限
残留肠段的长度以及功能状态远较切除肠段的量更为重要
急性期以肠外营养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为主
适应期为肠外营养 + 逐步增加肠内营养
维持期使病人逐步过渡到肠内营养为主
营养治疗—急性期
• ①维持机体的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及营养:应仔细记录 24h出入水量、连
续的电解质检查、体重下降情况,为补充水电解质和营养物质提供依据
术后24~48h

短肠综合征课件

短肠综合征课件

3
短肠综合征:由 于肠道结构或功 能受损,导致消 化和吸收功能障 碍
4
病理生理:短肠 综合征患者可能 出现营养不良、 水电解质紊乱、 肠道菌群失调等 症状
营养吸收和代谢
短肠综合征患者由于肠道缩短,营养 吸收能力下降
营养吸收不足可能导致体重下降、贫 血、免疫力低下等问题
短肠综合征患者需要采取特殊饮食, 如低脂肪、高蛋白、高纤维等
短肠综合征课件
演讲人
目录
01 短 肠 综 合 征 概 述 03 短 肠 综 合 征 的 治 疗
方法
02 短 肠 综 合 征 的 病 理
生理
04 短 肠 综 合 征 的 预 防
和康复
1
短肠综合征概述
病因和发病机制
01
病因:先天性肠道发育异常、肠道感染、肠道手术等
02
发病机制:肠道吸收功能障碍、肠道细菌过度生长、肠道免疫功能异常等
运动康复: 适度运动, 增强体质
心理治疗: 缓解焦虑、 抑郁等情绪
药物治疗: 根据病情, 合理使用药 物进行治疗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患者教育
01
保持良好的生 活习惯,如饮 食规律、睡眠
充足等
02
避免过度劳累, 保持良好的精
神状态
03
定期进行身体 检查,及时发 现并治疗疾病
04
保持良好的心 理状态,避免 焦虑、抑郁等
不良情绪
药物治疗
抗生素: 用于治疗 肠道感染
抗炎药: 用于减轻 肠道炎症
止泻药: 用于缓解 腹泻症状
营养补充 剂:用于 补充营养, 促进肠道 恢复
01
02
03
04
手术治疗
1
手术目的:重建肠道, 恢复肠道功能

胃肠外科短肠综合征疾病临床诊疗精要

胃肠外科短肠综合征疾病临床诊疗精要

胃肠外科短肠综合征疾病临床诊疗精要短肠综合征(short—bowelsyndrome)系指小肠广泛切除后的严重吸收不良(腹泻、脂肪泻、体重减轻、营养不良等)综合征。

(一)病因病理一般认为小肠切除70%以上,或切除小肠50%且同时切除回盲瓣,或成人保留小肠不足120cm称为小肠广泛切除。

小肠大量切除常见的病因有急性肠扭转、坏死性肠炎、绞窄性疝、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肿瘤、Crohn病、外伤等。

广泛性小肠切除后的主要病理生理变化是吸收面积的丢失和小肠排空过速;并可因肠源性高草酸尿并发尿结石,胆盐吸收障碍引起胆石。

吸收障碍的发生与程度取决于:1.小肠切除的长度切除30%无症状,切除50%出现吸收不良,如切除80%以上将出现严重的吸收障碍,甚至危及生命。

2.切除的部位空肠切除过多致乳糖、水溶性维生素、脂肪、蛋白质等吸收障碍,回肠切除后可引起维生素B₂、胆盐吸收障碍。

3.回盲瓣是否保留回盲瓣有三个功能。

(1)减少排便次数。

(2)保证小肠对消化物质充分吸收。

(3)防止结肠细菌向小肠内生长繁殖。

回盲瓣若被切除则产生严重腹泻。

广泛小肠切除后的代偿机制主要是剩余小肠的适应性代偿,包括长度的延长、管腔变粗、黏膜肥厚增生、绒毛变长、腺凹加深、黏膜上皮细胞数量增加,有效吸收面积可增加2~3倍。

(二)临床表现广泛小肠切除术后的吸收不良,仍沿用Pullan(1959)分期。

各期持续时间受多种因素影响。

1.第一期(腹泻期)约持续2~10周,表现为严重腹泻,每日可达5~10L。

严重的吸收障碍致体液和电解质紊乱、营养负平衡、免疫功能低下。

2.第二期(适应代偿期)持续数月至1年。

腹泻减轻,水电解质紊乱有所好转,而营养素的吸收不良表现突出,患者可有脂肪泻、疲乏无力、体重下降、手足搐搦、骨痛、骨软化、紫癜及周围神经病变,乃至精神症状。

3.第三期(恢复期)又称稳定期,多在术后1~2年进入此期。

临床已无明显脂肪泻,可耐受通常易消化的食物,全身情况稳定,体重低于正常水平,有轻度贫血。

短肠综合征详解

短肠综合征详解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小肠腔内营养物质尤其是较高浓度营养物质可刺激胆汁和外分 泌胰液的分泌,并直接刺激黏膜的增生,当胆汁或胰液进入回 肠时可明显刺激黏膜的增生。在刺激黏膜的增生中胰液产生更 明显的作用,胰液同时也可改变小肠刷状缘酶的活性。然而, 这些因素如何促进小肠切除术后肠黏膜的增生尚不清楚,有人 认为是肠腔营养物质通过对小肠的营养作用刺激肠道营养性激 素及其他因子的释放,也可能是小肠切除去除了肠道抑制性因 子,导致对营养因子效应的增加。
其他辅助检查
X线钡餐检查可明确残留小肠的长度、肠内容物通过的时间、 肠黏膜皱襞的情况,多次检查可作对比观察。
诊断
1.诊断条件 诊断短肠综合征,应具备下列3个基本条件: (1)小肠广泛切除的病史。 (2)吸收不良及营养不良的临床表现。 (3)实验室的吸收不良证据。 2.临床分期的判断 短肠综合征的诊断不难,重要的是需判断 病程中不同的临床阶段。血常规、电解质、酸碱平衡、负氮平 衡、血浆蛋白、脂类、凝血酶原、胰腺功能以及X线钡餐等检 查可提供营养和胆盐代谢、胰腺功能、肠黏膜增生等方面的资 料,帮助判断营养物质缺乏的程度以及明确是否存在胃酸分泌 过多,胆盐缺乏,细菌过度繁殖和胰腺功能受损等诸多不利因 素,以便及时对症治疗。
发病机制
在众多的肠道营养性激素中胃泌素的作用已被大多数的学者公 认,但胃泌素似乎仅对胃及近段小肠适应性改变有作用,而对 远段肠道适应性改变作用不大。肠高血糖素(enteroglucagon)在 刺激肠适应性改变中起主导作用,最近的报道认为其前体物质 似乎发挥更重要的作用,Drucker研究发现动物模型服用高血糖 类肽(glucagon-like peptide)可明显刺激肠道绒毛的增生,认为其 是刺激肠道适应性改变的主要激素;在全胃肠外营养中,肠外 给予胰酶和胆囊收缩素可以刺激黏膜的增生,这些激素可能是 通过刺激胆汁、胰液分泌而产生作用,而非直接作用;同样, 前列腺素、上皮生长因子和生长激素释放因子均可刺激小肠上 皮细胞增生。

251.胃肠病学(第5版)(2008.12)(中文翻译版)_第53章 短肠综合征

251.胃肠病学(第5版)(2008.12)(中文翻译版)_第53章 短肠综合征

251.胃肠病学(第5版)(2008.12)(中文翻译版)_第53章短肠综合征胃肠病学(第5版)(2008.12)_第53章短肠综合征---目录第53章短肠综合征┈┈┈┈┈┈103发病率与流行程度病因学成人婴幼儿和儿童影响短肠综合征症状的因素肠管切除的长度肠管切除部位空肠回肠结肠保留回盲瓣肠道适应空肠和回肠结肠肠道适应机制肠壁细胞的直接作用内科治疗营养治疗肠外营养治疗口服治疗肠内营养治疗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充胆汁酸补充谷氨酰胺补充腹泻的治疗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胰高血糖素样肽2治疗表皮生长因子治疗基因疗法胃肠病学(第5版)(2008.12)_第53章短肠综合征短肠综合征这个术语涵盖了大部分小肠或大肠切除之后所导致的与吸收不良状态相关的症状以及病理生理方面的紊乱。

肠管切除多长可致短肠综合征因人而异。

在儿童,如果从Treitz韧带远端测量,而保留有超过40cm(即至少20%的正常长度)的小肠,则没有肠内营养补充或全胃肠外营养(TPN)支持通常仍然可能存活。

在成人,如果从Treitz韧带远端测量,而残存小肠超过150cm(即至少25%的正常长度),则没有肠内营养补充或全胃肠外营养(TPN)支持通常仍然可能存活。

一般来说,如果同时切除回盲瓣,则更长的残存肠管也可能无法避免短肠综合征的发生。

短肠综合征仅限于肠切除患者所出现的临床症候群,且不一定与肠管切除的长度相关。

切除除部分小肠的临床结果变化非常大,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切除长度、切除部位以及之后的肠道适应过程等。

因此,相同长度的小肠切除可能在某一个人导致了短肠综合征的发生而在另一人则不会出现。

有鉴于此,短肠的一致定义中并不包括残存小肠的长度。

相反,短肠综合征被定义为“手术切除、先天性缺陷或疾病相关的,以摄入常规的正常膳食无法维持机体蛋白质能量、液体、电解质和微量营养素的平衡为特征的肠管吸收(表面积)损失”。

肠衰竭则是一个更加广义的术语,包括短肠综合征,也包括肠管长度并未减少但肠功能受损的疾病状态。

短肠综合征ppt课件

短肠综合征ppt课件

疾病预防
在手术的过程中尽量避免过多切除小肠, 是预防本综合征发生的关键。一旦发生,应积极 康复治疗、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饮食注意
短肠综合征早期患者多不能经口饮食,需用肠外营养供给能量。 当肠道进入代偿期,腹泻量得以控制,肠功能初步恢复时,可 开始使用少量、等渗、易吸收的肠内营养制剂,再随病人适应、 吸收的情况逐渐加量。持续滴入有利于吸收,减少推入法所导 致的肠蠕动加快。预计肠内营养给予时间超过4周,或病人难 以耐受放置鼻肠管的不适,可进行经皮内镜下胃置管造口或经 皮内镜下空肠置管。同时,营养状态逐渐改善后,可逐渐减少 肠外营养,直至全部应用肠内营养。待肠内营养能很好适应后, 在根据病人。 残留肠段的长度和代偿的情况,肠内营养的基础上 增加专门的口服营养,并注意添加维生素、微量元素和急于 求成。肠道代偿至能耐受肠道营养而不需肠外营养的时间大致 是3~6个月,也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
• (3)皮肤护理
• 短肠综合征患者因长期禁食、卧床、潮湿刺激, 营养吸收障碍、消瘦、水肿,腹泻频繁,肛周、 外阴皮肤不能保持干燥,存在皮肤完整性受损的 危险。主要表现:肛周、外阴皮肤红肿、糜烂, 肩胛骨、骶尾部、足跟等骨突部位皮肤破损,甚 至有褥疮形成。指导病人/家属正确使用便盆、 协助翻身的方法,如每次坐便盆时间不宜太长、 不使用破损的便盆、翻身时防止拖拉等动作,嘱 病人穿宽松、纯棉布的病服,避免穿紧身的弹力 内衣(裤),保护水肿的手、足皮肤,防止张力 高的水肿皮肤破损。
短肠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因为广泛肠管的丢 失使得肠道吸收面积减少,无法吸收足够的三
大营养素及其他微量营养物质,导致能量不足、
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的缺乏、水电解质紊乱等。
另外,大量胃肠道激素的丢失,导致肠道的动
力、转运能力及排空能力发生改变。肠道功能

53 短肠综合症

53 短肠综合症

53短肠综合症53短肠综合症短肠综合症(SBS)有很多定义,最简洁的定义就是功能性肠道的长度不足导致不能维持正常的肠内养分。

由于婴儿和儿童须要更多的热K来保持正常的生长发育。

所以SBS对这些病人来说有更为严峻的后果。

在全肠外养分(TPN)出现之前,大多数的患有SBS的婴儿和儿童死于养分不良。

SBS的实际发病率无法得知,因为每个报告中的定义方法不统一个加拿大的报道发病率为百万分之4.8,其运用的诊断标准为患者须要TPN超过6周,剩余小肠长度不足原来的25%βSBS典型状况卜.是涉及小肠甚至结肠的灾难性的事务的结果,坏死性小肠炎和肠旋转不良引起的肠扭转是最常见的病因,其他的一些病因见表53-1正常的生理学完整的小肠是在胚胎发育的20周从中肠形成,主要的宫内生长时间是在第三期,在妊娠的27周之前小肠平均长度为115厘米,35周后长度大约可以长到250厘米,直径达到1.5厘米。

而成人小肠有600到800厘米那么长,直径可以达到4厘米。

粘膜的面积随着年龄的增长增加很明显,婴儿的肠粘膜面积为950平方厘米,而成人有7500平方廛米。

小肠有特别大的汲取分泌液体和消化液的实力(图53-1),小肠有相当大的剩余的汲取功能,所以有时即使丢失一大半的小肠,也可能不会出现SBS o汲取发生在肠内容物和肠腔表面粘膜接触的那部分,肠粘膜包含有绒毛、隐窝、固有层,粘膜肌层。

粘膜的表面由单层柱状的上皮细胞覆盖隐窝和绒毛,未分化的粘膜细胞产生于隐窝和绒毛底部,当这些细胞向绒毛的顶部迁移时候,它们分化成熟获得汲取的功能,一旦到达绒毛的顶部,就会脱落由新的细胞代替。

汲取养分物质的受体位于上皮细胞的表面,如维生素B12,钙,铁以及胆酸。

表面的覆盖的粘液功能是保持养分物质和细胞接触,同时也是细菌的屏障。

食物中的脂肪主要是甘油三酯被胰腺分泌的脂肪酣分解成脂肪酸和单甘油和双甘油,和胆汁混合形成乳糜颗粒,通过肠道的淋巴系统汲取最终通过胸导管进入静脉系统。

短肠综合征(短肠综合症)

短肠综合征(短肠综合症)

短肠综合征(短肠综合症)
短肠综合征(短肠综合症)是一种罕见的胃肠道疾病,常见于胃肠手术后或其
他原因导致的肠段切除,导致肠道吸收面积减少,进而影响机体的营养吸收和水电解质平衡。

症状主要包括腹泻、腹部胀气、腹痛、脱水等。

病因
短肠综合征的病因多种多样,常见原因包括:
1.肠梗阻引起肠段切除
2.克罗恩病、肠穿孔等疾病导致肠道短肠综合症
3.肠道瘤或其他肿瘤手术切除引起的短肠综合征
症状
短肠综合征的主要症状有:
1.腹泻:常见于大量的不完全消化食物通过时,导致水分无法被吸收,
加速肠道蠕动。

2.腹部胀气:由于肠道吸收功能降低,消化食物无法被充分消化,产生
气体积聚导致腹部胀痛。

3.腹痛:由于肠道消化吸收功能不全,引起腹痛症状。

4.脱水:由于大量水分被排泄,会导致脱水症状,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检查诊断
短肠综合征的确诊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相关检查:
1.血常规:观察是否存在贫血、低蛋白等指标异常。

2.肠镜检查:可发现肠道炎症或溃疡等异常情况。

3.影像学检查:如CT扫描、MRI等可以帮助观察肠道结构和功能。

治疗
短肠综合征的治疗应该综合考虑病因和症状,常用治疗方法包括:
1.营养支持:口服或静脉输液补充营养,维持机体正常代谢功能。

2.药物治疗:如止泻药、抗炎药等帮助缓解症状。

3.手术治疗:对于病因明确的病例,可能需要行手术治疗恢复肠道功能。

短肠综合征

短肠综合征

短肠综合征短肠综合征短肠综合征是由于不同原因造成小肠吸收面积减少而引起的一个临床症候群,多由广泛小肠切除所致,有时也可由小肠短路手术造成,由于上述疾病造成保留肠管过少,引起营养物质的吸收障碍,而表现为腹泻和营养障碍。

严重者可危及病人生命。

目录疾病名称疾病分类疾病描述发病机制症状体征疾病病因1.成人2.儿童病理生理临床表现(1)急性期(2)适应期临床特点(1)腹泻(2)胃液高分泌状态及消化性溃疡(3)营养障碍(4)肠道高草酸和肾结石(5)细菌过度生长诊断检查治疗方案1.非手术治疗2.外科治疗预后用药安全疾病名称疾病分类疾病描述发病机制症状体征疾病病因1.成人2.儿童病理生理临床表现(1)急性期(2)适应期临床特点(1)腹泻(2)胃液高分泌状态及消化性溃疡(3)营养障碍(4)肠道高草酸和肾结石(5)细菌过度生长诊断检查治疗方案1.非手术治疗2.外科治疗预后用药安全展开编辑本段疾病名称短肠综合征短肠综合征编辑本段疾病分类普通外科编辑本段疾病描述短肠综合征是因小肠被广泛切除后,小肠吸收面积不足导致的消化、吸收功能不良的临床综合病征。

编辑本段发病机制小肠广泛切短肠综合征除后,其消化道功能会发生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变导致机体产生以营养吸收不良为主要症状的一组综合征,其严重程度取决于下列因素:切除肠管的范围及部位;是否保留回盲瓣;残留肠管及其他消化器官(如胰和肝)的功能状态;剩余小肠、大肠的代偿适应能力等1.切除肠管的范围切除的小肠范围越广,对营养物质水、电解质的吸收面积也丢失越多(无论是主动吸收还是被动弥散吸收均减少)小肠的长度有着明显的个体差异(365~700cm)残留肠段的长度以及功能状态远较切除肠段的量更为重要因此其决定了术后短肠综合征的发生率及死亡率的高低有报道认为在没有肠外营养支持的情况下残留的空肠长度不足30cm 就很难存活但现在越来越多的报道残留小肠20cm亦可获得长期生存;因此,即使切除小肠一半,也可维持生存所需的营养切除75%或更多的小肠,几乎均有吸收不良处理较困难。

短肠综合征

短肠综合征

【疾病名】短肠综合征【英文名】short bowel syndromle【缩写】【别名】【疾病代码】【ICD】K63.8【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的进展】1.病因研究进展 小肠广泛切除后或先天性肠道过短导致小肠的吸收面积不足,随之出现的消化吸收障碍、营养不良、代谢紊乱等临床综合病征称为短肠综合征(short bowel syndrome,SBS)。

切除小肠的常见病因有:小肠扭转、肠系膜血管性疾病(栓塞或血栓形成)、内外疝绞窄、坏死性肠炎、小肠肿瘤、Crohn病和创伤等。

一般认为,切除70%~75%的小肠即可导致SBS。

(1)短肠综合征的概念:短肠综合征是指在成年患者中,由于疾病或者外伤等原因,小肠被广泛切除,其长度保留不足200cm,小肠的吸收功能不能维持机体正常功能的需要而发生的一系列症状。

由于摄入的食物不能被吸收而导致腹泻,丢失大量的营养物质、水分及电解质,故如果治疗不当病人将发生慢性脱水和进行性营养不良。

最初,短肠综合征被定义为小肠被切除1/2以上,尤其是远端回肠及回盲瓣被切除。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这种概念发生了变化,它是指发生在成年人的一类综合并发症,其空肠及回肠保留的长度不足200cm。

但这种定义并不能完全反映保留肠段的功能状况,如果肠粘膜病变来源于Crohn's 病或保留的肠段存有放射性损伤,完全用保留的小肠长度来反映其生理功能是不合适的,保留具有生理功能的绝对长度要比相对长度显得重要的多。

在手术中,测量其保留肠段的长度应从Tritz 韧带开始,沿着系膜缘到小肠的末端,如果结肠被切除也应记录。

(2)短肠综合征的病因:在成年人,导致短肠综合征的病因是多方面的。

小肠被悬浮于肠系膜上,其血液供应来源于单一的血管即肠系膜上动脉,并有相应的静脉伴行,其主干动脉血栓的形成或静脉栓塞常导致广泛的小肠及近端结肠坏死,患短肠综合征的病人很大一部分患者其病因是肠系膜上动脉的血栓形成或肠系膜上静脉的栓塞所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肠病学(第5版)(2008.12)_第53章短肠综合征---目录第53章短肠综合征┈┈┈┈┈┈103发病率与流行程度病因学成人婴幼儿和儿童影响短肠综合征症状的因素肠管切除的长度肠管切除部位空肠回肠结肠保留回盲瓣肠道适应空肠和回肠结肠肠道适应机制肠壁细胞的直接作用内科治疗营养治疗肠外营养治疗口服治疗肠内营养治疗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充胆汁酸补充谷氨酰胺补充腹泻的治疗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胰高血糖素样肽2治疗表皮生长因子治疗基因疗法胃肠病学(第5版)(2008.12)_第53章短肠综合征短肠综合征这个术语涵盖了大部分小肠或大肠切除之后所导致的与吸收不良状态相关的症状以及病理生理方面的紊乱。

肠管切除多长可致短肠综合征因人而异。

在儿童,如果从Treitz韧带远端测量,而保留有超过40cm(即至少20%的正常长度)的小肠,则没有肠内营养补充或全胃肠外营养(TPN)支持通常仍然可能存活。

在成人,如果从Treitz韧带远端测量,而残存小肠超过150cm(即至少25%的正常长度),则没有肠内营养补充或全胃肠外营养(TPN)支持通常仍然可能存活。

一般来说,如果同时切除回盲瓣,则更长的残存肠管也可能无法避免短肠综合征的发生。

短肠综合征仅限于肠切除患者所出现的临床症候群,且不一定与肠管切除的长度相关。

切除除部分小肠的临床结果变化非常大,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切除长度、切除部位以及之后的肠道适应过程等。

因此,相同长度的小肠切除可能在某一个人导致了短肠综合征的发生而在另一人则不会出现。

有鉴于此,短肠的一致定义中并不包括残存小肠的长度。

相反,短肠综合征被定义为“手术切除、先天性缺陷或疾病相关的,以摄入常规的正常膳食无法维持机体蛋白质能量、液体、电解质和微量营养素的平衡为特征的肠管吸收(表面积)损失”。

肠衰竭则是一个更加广义的术语,包括短肠综合征,也包括肠管长度并未减少但肠功能受损的疾病状态。

根据取得共识的定义,肠衰竭是指由于梗阻、肠道运动功能障碍、手术切除、先天性缺陷或疾病相关的,以不能维持蛋白质能量、液体、电解质、微量营养素的平衡为特征的吸收(表面积)损失。

小肠的实际长度存在显著差异。

尸检报告的小肠长度为从幽门起到回盲瓣的测量长度。

然而,因难以测量十二指肠的长度,所以通常手术过程中测量并报告的小肠长度是指从Treitz韧带到回盲瓣的长度。

据报道,尸体解剖的小肠平均长度(从幽门至回盲瓣)为男性630cm、女性592cm;男女的平均结肠长度均为150cm。

活体的小肠长度可能要更长一些。

此外,小肠长度还因种族和基因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足月新生儿小肠约250cm、结肠约为50cm。

大约9岁时小肠长度便可发育到其成人时的长度。

虽然近端空肠和末端回肠之间存在着明确的功能区分,但是难以确定正常空肠和回肠长度的精确比例,这是因为两者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点。

一般来说,在北美成年人中,近端五分之二(约240cm)的小肠被称为空肠,远端五分之三(约360cm)则被称为回肠。

发病率与流行程度行家庭肠外营养的群体中,大部分是短肠综合征患者,由此可推算出短肠综合征的发生率和流行程度。

一份1997年的调查表明,家庭TPN的发生率为3/100万,流行程度为4/100万。

据一项来自主要的儿科转诊中心的回顾性分析估计,新生儿短肠综合征的总体发病率为22/(1000例ICU住院新生儿),25/(10万个存活婴儿)。

这类群体中,短肠综合征病例的致死率为37.5%。

病因学成人成人中不同的因素可致短肠综合征(表53.1)。

这些因素中最常见的是小肠血管损伤(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或栓塞,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肠扭转,绞窄等)和克罗恩病(未切除肠管或多次肠管切除)。

短肠综合征的少见原因有肥胖患者的空肠-回肠旁路、腹部外伤造成的肠管切除、手术时大意造成的胃-结肠造瘘、放射性肠炎和累及胃肠道的肿瘤等。

婴幼儿和儿童大多数儿童短肠综合征的潜在病因发生于子宫内发育阶段(表53.2)。

分娩前便已出现的血管异常,并于儿童期表现为肠闭锁或肠旋转不良所致的肠扭转等是该年龄组短肠综合征最常见的原因。

较少见的后天性病因包括广泛的神经节细胞缺乏症,血管损伤,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或克罗恩病而行手术切除治疗,以及创伤等。

影响短肠综合征症状的因素肠管切除的长度一般来说,小肠切除范围越广,转运营养物质、水和电解质的吸收表面积损失就越大。

然而,有一点是明确的,即从预后的角度来说,残留小肠的长度及其功能比切除肠管的长度更为重要。

单次小肠大量切除或多次较短肠管切除均可造成短肠综合征。

经历了大范围小肠切除的患者中,多由肠系膜血管病变造成,而克罗恩病则更常见于经历了多次手术切除从而造成短肠综合征的患者。

虽然经历了大范围小肠切除的患者的30天内死亡率更高一些,但30天后仍然存活下来的这些患者的5年存活率是相近的。

小肠切除后残存的小肠长度决定了可用的吸收表面积、肠道转运时间,以及与之相伴的营养素、非营养素的液体和电解质在肠道内与吸收面的接触时间。

回盲瓣的保留会显著减缓肠道转运时间,从而大大提高吸收功能。

相比之下,残存小肠若还存在病变也可对营养素和电解质的吸收产生不利影响。

通常切除50%(~300cm)的小肠不会出现重要营养素或电解质的丢失,也不会发生短肠综合征。

切除75%以上的(~450cm)的小肠几乎总会导致液体或电解质的吸收不良,需要通过肠内或肠外予以补充。

肠管切除部位空肠空肠在完好状态下可吸收大部分的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和水,但单独切除空肠通常只对宏量营养素、电解质和游离水的吸收产生有限的影响。

这种有限的影响由两方面的因素造成:第一,空肠是“漏”的,因此转运的肠内容物发生明显的反扩散而进入到肠腔中,致使这部分肠管中水和电解质的吸收效率(约40%)和回肠(约75%)相比显得较为低效;第二,回肠是肠道中适应能力最强的一部分小肠,它可以补偿几乎所有的空肠吸收功能。

因此,空肠切除通常容易耐受。

切除空肠减少了胆囊收缩素和胰泌素的分泌,这可能会导致胆汁和胰液分泌减少;从而使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下降。

此外,缩胆囊素,血管活性肠肽,抑胃肽,血清素,所有这一切都主要分布于空肠,起着抑制胃液分泌的作用。

因此空肠切除后更容易发生胃酸高分泌。

血清胃泌素水平升高和胃酸分泌过多也更多地见于空肠切除术后;这还可能与肠切除的长度有关。

回肠和空肠相比,回肠的可渗透性相对要低一些,它在营养素、液体和电解质的主动转运方面是非常重要的。

单独的回肠切除通常可以获得足够的营养(通过空肠吸收保持营养平衡)但可导致液体和电解质缺乏(不足)。

回肠切除后,结肠往往不能处理从空肠转运来的大量的半流质的食糜,还可因胆汁酸和脂肪酸所致腹泻而加重液体丢失。

因此,患者通常不能很好地耐受大范围回肠切除。

回肠是肠道中胆汁酸主动吸收的唯一部位,虽然空肠和结肠中少量的胆汁酸可通过被动扩散被人体吸收。

因此,损失超过100cm的回肠通常会妨碍胆汁酸的主动肠道吸收;此后,其余小肠的被动吸收能力被迅速压垮(不堪重负,远远不能满足身体所需),胆汁酸遗留于肠腔并溢入结肠之中。

结肠细菌妨碍了胆汁酸(与脂肪消化产物)的结合。

这些未结合胆汁酸的直接刺激结肠分泌液体和电解质,引起分泌性水样泻,从而加剧了短肠综合征症状。

胆汁酸通过以下几种机制刺激结肠的阴离子分泌:●通过钙离子载体的作用增加结肠细胞内的钙离子水平;●增加固有层细胞内的前列腺素合成;●刺激肠兴奋神经元,肠兴奋神经元再刺激结肠主动阴离子分泌和增强电节律收缩运动;●增强液体和电解质紧密结合的通透性。

在肠道适应的过程中,身体通过增加肝胆汁酸合成以维持胆汁酸池的体积来补偿丢失到结肠中的胆汁酸,最高可8倍于正常时的胆汁酸合成量。

然而,更多的回肠切除以致丢失量超过合成量时,可致严重的胆汁酸吸收不良。

接着,出现胆盐池肠-肝循环减少,进而导致肠微胶粒形成受到影响,脂肪(脂肪痢)溢入到结肠之中。

脂肪在结肠内被细菌羟基化并形成含羟基的脂肪酸。

羟基化的脂肪酸往往与脂肪泻有关,它是一种羟基酸,对结肠内的液体和电解质吸收具有抑制作用。

含羟基的脂肪酸通过以下几种机制刺激结肠的净分泌:从净吸收转变为净分泌,增加黏膜通透性,增强肠道向前推进的电运动等。

这些影响与胆汁酸的作用类似,可能与含羟基的脂肪酸和胆汁酸的去垢剂(清洁肠道)属性有关。

回肠是维生素B12吸收最重要的位置。

回肠切除超过60cm将出现维生素B12吸收不良。

肠道不能代偿性地大量增加新的维生素B12吸收体到残存的回肠或空肠中。

切除远端回肠同样影响空肠中营养素的吸收。

在一只大鼠模型中,50%的远端回肠切除导致肠道通过某种并不涉及的刷状缘膜的未知的机制使空肠粘膜中的钙吸收降低。

而对远端回肠切除的黏膜形态学及功能性吸收方面的反应还未被很好地证实,对有关电运动反应的认识尚知之甚少。

在狗的模型中,对不同长度的远端小肠切除的初始的电运动反应以出现发生于残存肠段内的明显的集束运动这种异常运动形式为主。

完整的回肠显著减缓了肠道转运;因此,回肠切除使肠道转运时间明显缩短,妨碍了据信由YY肽控制的回肠制动功能。

结肠保留结肠、回盲瓣及其连续性的短肠综合征患者将有最佳的预后。

在这些患者,结肠成为重要的消化器官,它可吸收部分液体、电解质和氨基酸,还可从吸收的短链脂肪酸中获得能量。

切除结肠的同时切除空肠或回肠(或空回肠均切除)常会导致终生的PN依赖。

纵观整个肠道,结肠运动最慢,吸收能力最高(约90%的效率)。

结肠缺失时显著增加了转运速度和大便流动性。

结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从回肠进入结肠内的1~2升/天(1~2L/d)的液体。

结肠中的大便流动性以及液体和电解质损失量取决于到达盲肠液体总量与速度,以及未被吸收的溶质多少或有无(如胆盐)。

同时切除回肠和结肠显然大大加重了液体丢失、脱水、血容量消耗、低血钙症和低镁血症。

在大范围小肠切除病例,若保留有结肠,短肠综合征的严重程度可得到减轻,这是由于结肠不仅提供了吸收表面积,它还对病程早期阶段的胃排空有制动作用。

甚至50%的结肠保留即可显著降低短肠综合征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虽然结肠保留改善了液体和电解质的吸收,结肠的保留也可带来影响肠道适应的后果。

结肠内细菌通过直接刺激结肠内液体与电解质的分泌以及渗透作用妨碍未被吸收的胆盐和脂肪的结合与羟化,从而产生限制水在结肠内吸收的溶质。

胆盐和脂肪分别通过结合与羟化产生胆汁酸和脂肪酸这两种限制水在结肠内吸收的溶质。

此外,由于大范围小肠切除的综合影响,脂肪吸收不良以及完整的结肠等因素,使结肠肠腔内的游离脂肪酸优先与钙结合形成草酸钙,留下未结合的游离的将通过结肠黏膜被吸收进入全身系统的草酸,从而可致草酸钙肾结石的形成。

保留回盲瓣回盲瓣的功能是延长肠道转运时间,因此增加了肠腔内容物与小肠粘膜表面的接触时间并增强了对营养素、液体和电解质的吸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