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功能不全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用药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功能不全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用药分析

发表时间:2013-08-21T09:17:17.983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21期供稿作者:周隆参[导读] 肝功能不全患者肝脏的有效血流量降低,有低蛋白血症、高胆红素血症、肝细胞的代谢功能低下和胆汁分泌异常等情况

周隆参(广西上林县人民医院药剂科 530500)【摘要】目的肝功能不全患者较易发生细菌感染,而肝脏又是体内药物代谢的最重要器官,用药不当易发生毒性反应,对肝功能不全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其用药的合理性。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11年165例患有肝功能不全患者的住院情况做研究,根据WHO推荐的规定日剂量(DDD值),药物利用指数(DUI)以及血浆白蛋白(ALB)、血内总胆红素(TB)、凝血酶原时间、谷丙转氨酶(ALT)、腹水及肝性脑病的情况对有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病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65例肝功能患者中有113例有使用抗菌药物,其中治愈27例,占23.89%,病情好转78例,占69.03%;未愈8例,占6.19%,死亡1例,占0.88%;且DUI值没有大于1。结论医院肝功能不全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比较合理,没有出现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肝功能不全患者选用抗菌药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用药方案,及时进行药物浓度监测。【关键词】肝功能不全抗菌药物合理用药【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1-0061-02 肝功能不全患者肝脏的有效血流量降低,有低蛋白血症、高胆红素血症、肝细胞的代谢功能低下和胆汁分泌异常等情况,可能导致抗菌药物在肝脏的代谢异常,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增高,在选择抗菌药物时,除应考虑抗感染治疗的一般原则外,还要考虑肝功能不全患者使用此类抗菌药物是否会增加肝脏损害程度、是否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增加毒性或对药物动力学等体内过程的影响等[1]。因此对肝功能不全患者选择适当的治疗药物及适当调整用药剂量十分重要。本文结合相关的临床资料来回顾性的分析肝功能不全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对象

随机抽查2011年入住该院的165例肝功能不全患者的住院病历。

1.2 研究内容

病人性别、年龄、诊断结果、治疗方案(用药品种、频率及剂量)、住院时间、药物不良反应等。

1.3 研究方法

在所抽查的病例中筛选出有使用抗菌药物的病历,根据患者的肝功能检验报告各项指标的检测结果及结合病史查看有无腹水、肝性脑病等综合衡量患者肝损害的程度。

在了解患者肝功能损害的程度基础上,根据WHO推荐的规定日剂量(Defined Daily Dose,DDD值)计算各种抗菌药物的用药频度(DDDS),进行排序比较;根据抗菌药物的药物利用指数(Drug Utilization Index,DUI)作为评价用药是否合理的指标。

2.结果 2.1 肝功能不全患者性别、年龄结构情况 165例肝功能不全患者中男女患者的比例为1.43:1,男性比女性患病几率要高;患者主要集中在30-60年龄段,占6

3.02%,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患者性别、年龄结构情况

2.2 抗菌药物的DDDS排序及其利用指数 165例肝功能不全患者的病历中有113例使用了抗菌药物,占68.5%。经过统计排序,113例在肝功能不全方面使用的抗菌药物中左氧氟沙星的DDDS值最高,用药频率最高,其次的是头孢类抗菌药物。DDDS排序占前6位的抗菌药物的DUI值均小于1。DDDS排序占前6位的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113例在肝功能不全方面使用的DDDS值排前6位的抗菌药物及其利用指数

2.3 给药途径及联合用药情况

根据病历长期医嘱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统计结果,给药途径主要为静脉滴注105例(93.36%),口服给药8例(6.64%);联合用药情况很少,只有7例(6.19%),均为二联给药。

2.4 治疗效果 113例有使用抗菌药物的肝功能不全患者中治愈27例(2

3.89%);病情好转78例(69.03%);未愈8例(6.19%);死亡1例(0.88%)。

3.讨论分析

3.1 总体分析

165例肝功能不全患者中男女患者的比例为1.43:1,男性患者居多。患者主要集中在30-60岁的年龄段,占了总数的63.02%。患病率与年龄的比例成抛物线分布。这应该与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生活习惯应该有密切关系。30—60岁年龄段人群存在的长期疲劳、紧张和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酗酒),加重肝脏的负荷,增加了肝功能不全的患病几率。

肝脏是免疫球蛋白的主要产地,能消除从肠道来的有害抗原性物质。肝脏库普佛细胞有很强的吞噬能力,能吞噬血中异物、细菌和细菌毒素等,是肝脏抵御细菌、病毒感染的主要屏障[2]。当肝脏因大量肝实质细胞损害或坏死而发生肝功能障碍时,以上抗感染作用减弱或消失而使患者易被感染。因此,肝功能损害的患者比较容易合并细菌感染。165例肝功能不全患者有113例使用过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8.5%。

从表2数据所示,DDDS排序占前6位的抗菌药物基本上是喹诺酮类及头孢菌类抗菌药,原因可能在于喹诺酮类药物主要以肾排泄作为主要排泄途径,在肝脏代谢甚少,无明显的肝毒性,对已经损害的肝功能影响较小,不需要刻意调整剂量,因此常用于肝功能不全时预防和治疗细菌感染[1,3]。尤其以左氧氟沙星为代表,使用频率最高,是喹诺酮类药物中以原形经肾随尿液排泄的排出量最高的(约为给药量的80%~90%)抗菌药物[4],在前6位的抗菌药物中使用频率最高。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是同样是主要经肾排泄,很少在肝脏代谢,肝毒性较小,所以也被应用于肝功能不全患者抗感染的治疗中。

医生在患者肝功能不全时较少联合使用抗菌药物,联合用药只有7例(占6.19%),而且都是二联给药。联合用药虽然可以增强杀菌作用,但也很可能会增多不良反应的发生既造成耐药性的产生。在肝功能不全患者发生细菌感染时,介于肝脏的功能的衰退及药物的肝毒性,一般是根据感染部位及病原菌的类型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还要尽可能的避免应用肝毒性药物,而且还要考虑不良反应和耐药性的产生,所以较少采用两种联合用药。

抗菌药物的给药方式主要为静脉滴注,占92.04%,主要是因为不少抗菌药物首过效应较大,口服给药发挥不了抗菌作用,同时静脉给药保证药物在血液和组织中迅速达到有效浓度,使药物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发挥药效,达到杀菌或抑菌的目的。

3.2 肝功能损害程度评价

要对肝功能不全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首先要评估患者肝功能损害的程度,因为患者肝功能损害的程度是抗菌药物选择及调整用药剂量的重要指标。临床一般以根患者的血浆白蛋白、血内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谷丙转氨酶等肝功能指标的检测结果及结合病史查看有无腹水、肝性脑病等综合衡量患者肝损害的程度,见表3[1]。

表3 肝功能损害程度评价表

在肝功能不全时,肝脏的有效血流量降低,有低蛋白血症、高胆红素血症、肝细胞的代谢功能低下和胆汁分泌异常等因素,可导致抗菌药物在肝脏的代谢异常,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增高[5]。在了解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后,便可参考卫生部制定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的“肝功能减退感染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进行用药,见下表。

表4 肝功能不全感染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6]

经过联合分析,该院应用频度较大的6种抗菌药物都较符合肝功能不全的用药原则。这6种抗菌药物本身在肝脏代谢甚少,无明显的肝毒性,对肝功能影响较小,相对比较安全。对肝功能不全患者来说在针对感染特点同样有效的抗菌药中,应首选此类抗菌药物。

4.讨论

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曾有文献报道:肝功能损害的患者,在临床用药时应根据肝功能损害的程度以及药动学的特点,调整药物的剂量。一般来说,对于肝功能损害较轻者,静脉或短期口服给予安全范围较大的药物,可不调整剂量或将药物剂量下调20%;对于肝功能损害较重者,给予主要在肝脏代谢且需长期用药、安全范围较大的药物,药物剂量应下调30%,以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7]。

肝功能不全患者选用抗菌药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用药方案,及时进行药物浓度监测。因为药物在体内代谢的影响因素很多,病人个体间也有很大差异性,所以需综合性考虑感染性质、药理特点及肝功能情况,并根据血药浓度灵活调整给药剂量或间隔时间,以保证血中的有效浓度,避免出现毒性反应,既有效又安全地控制感染,为临床用药更好的服务。参考文献

[1] 毛高平.肝病患者安全用药手册[M].北京: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