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马说》和《百里奚之未遇时也》
韩愈《马说》原文及翻译注释

韩愈《马说》原文及翻译注释篇一:古文《马说》拼音及解释整理马说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mǎshuō马说hányù韩愈shìyǒubólèránhòuyǒuqiānlǐmǎqiānlǐmǎchánɡyǒuérbólèbùchánɡyǒu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ɡùsuīyǒumínɡmǎzhīrǔyúnúlìrénzhīshǒupiánsǐyúcáolìzhījiānbùyǐqiānlǐ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chēnɡyě称也。
mǎzhīqiānlǐzhěyìshíhuòjìnsùyìdànsìmǎzhěbùzhīqínénɡqiānlǐ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érsìyěshìmǎyěsuīyǒuqiānlǐzhīnénɡshíbùbǎolìbùzúcáiměibúwài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xiànqiěyùyǔchánɡmǎděnɡbùkědéānqiúqínénɡqiānlǐyě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cèzhībùyǐqídàosìzhībùnénɡjìnqícáimínɡzhīérbùnénɡtōnɡqíyì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zhícèérlínzhīyuētiānxiàwúmǎwūhūqízhēnwúmǎyéqízhēnbùzhī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mǎyě马也!一、原文译文二、词句解释篇二:马说原文及翻译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初中语文 文言文 韩愈《马说》原文及翻译(通用)

韩愈《马说》原文及翻译
韩愈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吕氏春秋》文言文阅读附译文

《吕氏春秋》文言文阅读附译文_高三语文,本试卷满分20分,考试时间10分钟! *试题下面附答案,方便同学们及时观察做题结果!功名大立,天也。
为是故,因不慎其人,不可。
夫舜遇尧,天也。
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天下说之,秀士从之,人也。
夫禹遇舜,天也。
禹周于天下,以求贤者,事利黔首,禹尽为之,人也。
舜之耕渔,其贤不肖与为天子同。
其未遇时也,以其徒属堀地财,取水利,编蒲苇,手足胼胝不居,然后免于冻馁之患。
其遇时也,登为天子,贤士归之,万民誉之。
尽有之,贤非加也;尽无之,贤非损也。
百里奚之未遇时也,亡虢而虏晋,饭牛于秦,传鬻以五羊之皮。
公孙枝得而说之献诸缪公三日请属事焉。
缪公曰:“买之五羊之皮而属事焉,无乃天下笑乎?”公孙枝对曰:“信贤而任之,君之明也;让贤而下之,臣之忠也。
君为明君,臣为忠臣。
彼信贤,境内将服,敌国且畏,夫谁暇笑哉?”缪公遂用之。
谋无不当,举必有功,非加贤也。
使百里奚虽贤,无得缪公,必无此名矣。
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尝食,藜羹不糁。
孔子弦歌于室,颜回择菜于外。
子路与子贡相与而言曰:“夫子逐于鲁,伐树于宋,穷于陈、蔡。
夫子弦歌鼓舞,未尝绝音。
盖君子之无所丑也若此乎?”颜回无以对,入以告孔子。
孔子喟然而叹曰:“由与赐小人也。
召,吾语之。
”子路与子贡入,子贡曰:“如此者,可谓穷矣!”孔子曰:“君子达于道之谓达,穷于道之谓穷。
今丘也拘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所也,何穷之谓?故内省而不疚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
陈、蔡之厄,于丘其幸乎!”孔子烈然返瑟而弦,子路抗然执干而舞。
子贡曰:“吾不知天之高也,不知地之下也。
”古之得道者,穷亦乐,达亦乐,所乐非穷达也。
道得于此,则穷达一也。
(摘编自《吕氏春秋》)参考译文能建立大的功名,要靠天意。
因为这个缘故,就不慎重对待人的主观努力,是不行的。
舜遇到尧那样的明君,是天意;舜在历山种地,在黄河边制作陶器,天下人很喜欢他,杰出的人士都跟随着他,这是人为努力的结果。
吕氏春秋全文翻译

吕⽒春秋全⽂翻译 吕⽒春秋全⽂翻译是: 功名⼤⽴,是天意。
为了这个缘故,就不谨慎做⼈,不可。
舜遇尧,是天意。
舜在历⼭耕作,在河滨制陶器,在雷泽垂钓,天下⼈都喜欢他,优秀的⼈⼠都追随他,是尽⼈事。
禹遇舜,是天意。
禹周游天下,以求贤者,做事利于百姓,可以疏通的江河湖泊,禹全都疏通,是尽⼈事。
汤遇桀,武遇纣,是天意。
汤、武修⾝积善为义,体恤民⽣疾苦,是尽⼈事。
功名⼤⽴,天也。
为是故,因不慎其⼈,不可。
夫舜遇尧,天也。
舜耕於历⼭,陶於河滨,钓於雷泽,天下说之,秀⼠从之,⼈也。
夫禹遇舜,天也。
禹周於天下,以求贤者,事利黔⾸,⽔潦川泽之湛滞壅塞可通者,禹尽为之,⼈也。
夫汤遇桀,武遇纣,天也。
汤、武修⾝积善为义,以忧苦於民,⼈也。
舜之耕渔,其贤不肖与为天⼦同。
其未遇时也,以其徒属堀地财,取⽔利,编蒲苇,结罘⽹,⼿⾜胼胝不居,然后免於冻馁之患。
其遇时也,登为天⼦,贤⼠归之,万民誉之,丈夫⼥⼦,振振殷殷,⽆不戴说。
舜⾃为诗⽈:“普天之下,莫⾮王⼟;率⼟之滨,莫⾮王⾂。
”所以见尽有之也。
尽有之,贤⾮加也;尽⽆之,贤⾮损也。
时使然也。
百⾥奚之未遇时也,亡虢⽽虏晋,饭⽜於秦,传鬻以五⽺之⽪。
公孙枝得⽽说之,献诸缪公,三⽇,请属事焉。
缪公⽈:“买之五⽺之⽪⽽属事焉,⽆乃天下笑乎?”公孙枝对⽈:“信贤⽽任之,君之明也;让贤⽽下之,⾂之忠也。
君为明君,⾂为忠⾂。
彼信贤,境内将服,敌国且畏,夫谁暇笑哉?”缪公遂⽤之。
谋⽆不当,举必有功,⾮加贤也。
使百⾥奚虽贤,⽆得缪公,必⽆此名矣。
今焉知世之⽆百⾥奚哉?故⼈主之欲求⼠者,不可不务博也。
孔⼦穷於陈、蔡之间,七⽇不尝⾷,藜羹不糁。
宰予备矣,孔⼦弦歌於室,颜回择菜於外。
⼦路与⼦贡相与⽽⾔⽈:“夫⼦逐於鲁,削迹於卫,伐树於宋,穷於陈、蔡。
杀夫⼦者⽆罪,藉夫⼦者不禁,夫⼦弦歌⿎舞,未尝绝⾳。
盖君⼦之⽆所丑也若此乎?”颜回⽆以对,⼊以告孔⼦。
孔⼦憱然推琴,喟然⽽叹⽈:“由与赐⼩⼈也。
韩愈《马说》文言文翻译,韩愈《马说》文言文翻译

韩愈《马说》文言文翻译,韩愈《马说》文言文翻译马说韩愈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注释一、词语解释1、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善相马。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辱没在奴仆的手里。
祗:只是辱,埋没3、骈死:并列而死。
骈:两马并驾。
槽:喂牲口的食器,枥:马棚。
槽枥:马厩4、不以千里称也:不因为是千里马而着称。
以,凭借。
称,着称。
5、马之千里者:马(当中)能行千里的。
之,助词。
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
6、一食(shí):吃一顿。
或:有时。
尽粟一石:吃尽一石(dàn)食料。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粟:古代喂马的口粮石,十斗为石。
7、食:同“饲”,喂养。
下文“而食”“食之”的“食”,都念sì。
8、其:指千里马,代词。
能千里:能走千里。
之:(定语后置,不译。
)9、是:这样,指示代词。
10、能:才能。
11、才美不外见: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
见,同“现”,表露。
12、且:犹,尚且。
欲:想要,要。
等:相当。
不可得:不可能。
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13、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14、策:本意指鞭子,这里名词作动词用,译为:用鞭子打。
之,指千里马,代词。
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办法。
15、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
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
16、鸣:马叫,之:不译(转接)。
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
17、执策:拿着马鞭。
策,赶马的鞭子,名词。
临:面对。
临之:面对千里马。
18、呜呼:表示哀叹,唉。
19、其:难道,表反问语气。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原文、解释、翻译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原文、解释、翻译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原文、解释、翻译《马说》原文+解释+翻译+重点问题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解释:伯乐:孙阳。
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而:表转折。
可是,但是。
翻译: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2.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解释: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马故:因此。
虽:即使。
名:名贵的。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
祇(zhǐ):只是。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
骈,两马并驾。
骈死:并列而死。
于:在。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
不以千里称也:不因日行千里而著名。
指马的千里之能被埋没。
以:用。
称:著称。
翻译: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3.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
解释: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一食:吃一顿;食,吃。
或:有时。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石(dàn),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石约等于一百二十斤。
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翻译: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
4.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解释:食马者:食,通“饲”,喂。
其:指千里马,代词。
翻译: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
5.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解释:是:这样,指示代词。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文言文断句主观题专练

0101【2023年新高考语文四省联考仿真卷(云皖晋吉黑通用)】【原文】桓公曰:“成民之事若何?”管子对曰:“四民者勿使杂处杂处则其言呢其事易。
”公曰:“处士、农、工、商若何?”管子对曰:“昔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
”10.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写出正确答案的序号。
(3分)四A民B者C勿D使E杂F处G杂H处I则J其K言L呢M其N事O易02【2023届佛山市二模】附原文:汉有二源,东源出武都氐道漾山,因名漾;西源出陇西西县蟠冢山会白水经葭萌入汉,始源曰沔,故曰“汉沔”。
10.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三处可加句读,请写出正确答案的序号。
(3分)西A源B出C陇D西E西国县G嶓H冢I山J会K白水M经N葭O萌P入Q 汉03【2023广州二模】【原文】初,选人李公义陈言,请为铁龙爪以浚河。
其法用铁数斤为龙爪形沉之水底系絙以船曳之而行。
10.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写出正确答案的序号。
(3分)其A 法B 用C 铁D 数E 斤F 为G 龙H 爪I 形J 沈K 之L 水M 底N 系O 絙P 以Q 船R 曳S 之T 而U 行04【2023唐山三模】【原文】庄王曰:“吾闻之古者盂不穿皮不蠹不出四方,以是君子重礼而贱利也,要其人不要其土,人告从而不赦,不祥也,吾以不祥立乎天下,菑之及吾身,何日之有矣。
”10.文中划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写出正确答案的序号。
(3分)吾A闻B之C古者D盂E不F穿G皮H不I蠹J不K出L四方05【雅礼中学2023届第9次模拟考试】【原文】王召赵胜而告之。
对曰:“用兵逾年未得一城今坐而得城此大利也。
”乃使赵胜往受地。
10.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正确答案标号上打“√”。
(3分)用A兵B逾C年D未E得F一G城H今I坐J而K得L城M此N大O利P也。
06【福建省2023届高三4月联合测评】【原文】臣闻五色令人目不明,五音令人耳不聪。
《马说》文言文原文翻译

《马说》文言文原文翻译《马说》文言文原文翻译《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论说文。
这篇寓言性的短论通过对世上有无千里马这一问题的反复论证,归结到不是没有千里马,而是缺少知马的伯乐,从而对封建统治者不知人、埋没人才的现象进行了有力的揭露,抒发了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感慨和悲愤。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马说》文言文原文翻译,欢迎大家分享。
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翻译: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上,(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用"千里马"称呼它。
千里马,吃一顿有时吃尽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按照)它能够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优点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鞭打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打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他们真的不识得千里马啊!作品鉴赏《马说》是一篇说理文,但它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更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
全篇几乎始终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只摆出活生生的事实却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这已经可以说是诗的写法了。
更巧妙的是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不可缺少的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
文言文马说复习要点

文言文马说复习要点文言文马说复习要点韩愈的《马说》全文仅150字,但文短气长,表现了作者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技巧,闪耀着作者独特的审美见解的光芒,本文是店铺整理文言文马说复习要点的资料,仅供参考。
文言文马说复习要点一、文学常识: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
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故虽有名马:所以。
///即使。
2、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屈辱。
3、不以千里称:不把(它)称为千里马。
4、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吃一顿;//或:有时;//石:十斗为一石。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同"饲",喂养。
6、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这样的。
7、才美不外见:通"现",显现。
8、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普通,平常;///等同,一样。
9、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哪里;//日行千里11、策之不以其道:驱使;方法12、食之不能尽其材:喂;//通"才",指才能13、执策而临之:握;//鞭子;//到(它)跟前。
14、其真无马邪:难道15其真不知马也:恐怕三、理解性默写: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只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人教版2024年中考语文押题预测试卷及答案

语文试题 第1页(共20页) 语文试题 第2页(共20页)人教版2024年语文中考押题预测试卷及答案(满分:120分 时间:15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20分)班级开展以“陪伴”为主题的学习活动,小雨和小雯特邀你参与。
1.(2分)小雨的学习从朗读开始,请你选出下面语句朗读处理不合适的一项( )A.朗读要读准字音,小雨这样读加点的字:当你沐浴.(yù)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阴.(yīn),走到做祷.(dǎo)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B.小雨想展示“我”无比悔恨的心情,他这样处理重音: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C.小雨想表现“我”矛盾的心理,他这样处理语调(“↗”“↘”“→”分别表示语调的上扬、下降和延长):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D.小雨希望读出诗人对幸福自由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这种幸福生活必将到来的坚信不疑,他这样处理节奏: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
2.(2分)陪伴让人不再孤单。
小雯写了个“单”字,请你分别加上偏旁组成新的汉字,填入相应方框内。
A.金□脱壳B.鸡毛□子C. □精竭虑D.□食壶浆 3.(2分)人们常用“鱼水之交”来形容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亲密关系。
小雨看到南阳卧龙岗武侯祠有一副楹联,觉得联中两个词“启”和“佐”值得反复吟咏。
请你将这两个词还原到楹联中。
上联:纵论三分天下,审势画策□先主 下联:长怀一统江山,辅国连治□后人4.(3分)在下面横线处续写两个句子,使之与前后文构成一组排比句。
陪伴,如春风拂面,轻柔而温暖; , ;, ;如冬雪纷飞,纯净而静谧。
它用不离不弃的坚守,诠释了什么是情深意长;它用始终如一的相随,演绎了什么是风雨同舟。
陪伴,是生命中最美的风景,是心灵深处最真的情愫。
5.(3分)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都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②它无情地检验爱情,凶狠地喜新厌旧 ③陪伴是最好的爱④时间是世界上最温柔的洪水猛兽⑤爱一个人不是谁说了算,而是能不能一世相伴 ⑥可以抵世间所有的坚硬,温暖生命所有的岁月 ⑦的确,世上最好的爱,是陪伴A.①②④⑤⑥⑦③B.②①⑦⑥④⑤③C.③⑥①⑦④②⑤D.⑦②⑥③①④⑤6.(8分)小雯以“陪伴”为主题辑录了一组古诗词。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断句

语文微专题——文言断句一基本知识文言断句“三原则”“三步骤”“四方法”二断句四法:1.依名、动、代词断句句子成分基本结构:(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补语>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
名词:人名、地名、事名、物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名代词:第一人称:吾、我、予、朕、孤、寡人、臣、仆、妾、自、余、予、彼第二人称: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卿、阁下、足下2.依虚词断句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
句首发语词——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
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句首时间词——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
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句末语气词——其后一般断开。
陈述句末尾——也、矣、焉、耳疑问句末尾——与(欤)、邪(耶)、乎感叹句末尾——哉、夫疑问语气词——其后一般构成疑问句,其前一般断开。
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复句关联词语——其前一般断开。
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复音虚词——复音虚词需保持完整,不能点断。
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何以、然则[微点拨]用虚词断句要灵活(1)“以、于、为、则”往往用于句中,它们的前后一般不断句。
(2)“乎”用在句中相当于“于”时,不能点断。
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也”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时,可点断也可不点断。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4)连词“而”有时用于词或短语之间起连接作用,所连接的内容共同做句子的成分,前后联系很紧密,一般不在其前断开。
《马说》教案设计

《马说》教案设计•相关推荐《马说》教案设计(通用1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马说》教案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马说》教案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和难点】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自主探究;多媒体辅助。
【课时分配】两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并解题初中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马说》,《马说》实际上是“说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说老师”,说“从师风尚”的文章,叫《师说》。
“说”是一种文体,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二、作家作品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
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写作背景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
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
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
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2024届高三语文新高考一轮复习刷题卷(三)附答案

2024届高三语文新高考一轮复习刷题卷(三)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从先秦开始,就有一个“文”的传统,也存在着一种独一无二的、往往被学界忽视的散文“原型”——文化的“天人合一”。
散文的这种精神话语,主要体现在几个层面:其一,自由无待,随物赋形。
庄子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他把用于表现“散木”“散人”之“散”,即表现“无用”的语言形式称为“卮言”。
而他的散漫无拘束的文章形式和超拔的想象,表现的正是他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散文精神。
其二,崇尚自然,物我合一。
庄子反对以人为中心的功利主义态度,主张“丧我”“弃知”“物化”。
因此,他认为文章应“以寓言为广。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庄子·杂篇·天下》)。
其三,诗性智慧。
这也是构成中国散文精神内涵的一个重要方面。
诗性智慧,它的前提是“诗性”,是创造性、想象性和审美性的融合;而智慧是对于知识的反思和超越,也是一种滋润僵硬知识和理论的调和剂。
其四,是“造气”“造势”之内功。
曹丕在《典论·论文》里说:“文以气为主”,以后的文论家又将“气”引申为“气势”。
所谓“气势”,指文学作品尤其是散文所表现出的一种充盈流转的精神活力,是以作者的气质、才性、习染、志趣、德操等主体精神因素为支撑的风骨底气,呈现在散文中则是作者的精神气象。
上述四方面的“原型”精神,就是中国散文传统精神元气的标识,也是散文文体内在的张力。
强调文人“言志”的情趣,弘扬散文的“休闲”功能,也是中国传统“言志”散文理论的一大特色,这一特色实质上是强调散文“寓教于乐”中“乐”的维度,即强调让读者在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中获得陶冶、教化和愉悦。
“言志”散文的“寓教于乐”,自然在某种程度上包含着“载道”的功能,但与“载道”散文比较起来,更侧重于发挥“休闲”的功能。
于此,不论是古代在仕与不在仕的士大夫,还是现代的散文家和文论家,可谓是灵犀相通,都注重以诗文自乐,以诗文交流而互娱。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断句导学案

2024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断句导学案文言文断句【真题演练】(2023新高考卷Ⅰ)子鲋曰:“乃者赵、韩共并知氏,赵襄子之行赏,先加具臣而后有功。
韩非书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韩非子A云夫子B善之C引D以张本E然F后难之G岂有H不似哉?(2023四省联考)昔者,陈成恒相齐简公,欲为乱,惮齐邦鲍、晏,故徙其兵而伐鲁。
鲁君忧也。
孔子患之,乃召门人弟子而谓之曰:“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丘墓存焉。
今齐将伐之,可无一出乎?”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3分)诸A侯B有C相D伐E者F尚G耻H之I今J鲁K父L母M之N邦O也(2022新高考卷Ⅰ)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
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
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B.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C.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D.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方法指导】文言文断句这一考点在近几年的高考中有加强考查之势,主要有两种题型:客观选择题和主观断句题。
2023年以前,往往采用客观选择题的形式。
而在2023年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命制的四省联考语文试题中,将断句题改为主观断句题形式。
专题07《出师表》阅读真题(原卷版+解析)-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汇总+阅读

出师表一、课内阅读(一)(2022·四川凉山·中考真题)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③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④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⑤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出师表》)1.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A.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B.陟罚臧否,不宜异同..C.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D.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表,是古代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言辞往往恭敬恳切。
选文是诸葛亮呈给刘禅的表。
B.选文将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把真挚感情融于议论、叙事之中。
C.诸葛亮首先向刘禅陈述了蜀国当时面临的不利处境,接着阐述了有利条件,之后提出三条建议。
D.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是广开言路、严明赏罚和亲贤远佞,其中严明赏罚是文章的主旨所在。
3.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A.今天天下三分,益州困苦穷乏,这确实是处在万分危机、生死存亡的秋天。
《杂说四·马说》原文、译文及赏析

《杂说四·马说》原文、译文及赏析《马说》是一篇说理文,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
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提出事实,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体现出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杂说四·马说》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杂说四·马说唐代: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祗辱一作:只辱)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食马者通:饲)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
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注释伯乐:孙阳。
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千里马:原指善跑的骏马,可以日行千里。
现在常用来比喻人才;特指有才华的人。
而:表转折。
可是,但是。
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
故:因此。
虽:即使。
名:名贵的。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
祗(zhǐ):只是。
韩愈《杂说四·马说》鉴赏及译文答案

韩愈《杂说四·马说》鉴赏及译文答案《杂说四·马说》是由韩愈所创作的,文章中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杂说四·马说》唐代: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食马者通:饲马者)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杂说四·马说》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
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杂说四·马说》注释伯乐:孙阳。
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千里马:原指善跑的骏马,可以日行千里。
现在常用来比喻人才;特指有才华的人。
而:表转折。
可是,但是。
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
故:因此。
虽:即使。
名:名贵的。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
祇(zhǐ):只是。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马说》翻译及解析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马说》翻译及解析《马说》韩愈〔唐代〕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虽然有名贵的马,也只能辱没在奴仆的手中,跟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之中,不能用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喂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
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用马鞭赶它,不按照正确方法,喂养,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注释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zhǐ):同“衹”,只:仅。
奴隶人:奴仆。
2.骈死于槽枥之间,骈:并列。
槽枥:马槽。
3.不以千里称也。
以:用。
4.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
5.一食或尽粟一石,食:吃。
或:有时。
6.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同“饲”,喂。
7.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显现。
8.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尚且。
等:等同,一样。
常:普通的9.策之不以其道,策:鞭打,动词。
以:按照。
道:正确的方法。
10.食之不能尽其材,食:喂,材:通“才”,才能。
尽:竭尽,发挥出。
11.执策而临之,策:马鞭,名词,临:面对。
1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第一个“其”:难道,表反问语气。
第二个“其”:大概,表推测语气。
通假字1.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表现。
01 文言文断句专项训练(原卷版)

【2025高考一轮复习考点专题精练】第二部分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文言文断句主观题专项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3分)昔者,陈成恒相齐简公,欲为乱,惮齐邦鲍、晏,故徙其兵而伐鲁。
鲁君忧也。
孔子患之,乃召门人弟子而谓之曰:“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丘墓存焉。
今齐将伐之,可无一出乎?”颜渊辞出,孔子止之,子路辞出,孔子止之,子贡辞出,孔子遣之。
(节选自《越绝书·越绝内传陈成恒》)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相应位置的字母标号,填在下面的答题线上。
每填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
诸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3分)子昂上言:陛下方兴大化,而太学久废,堂皇埃芜,《诗》《书》不闻,明诏尚未及之,愚臣所以私恨也。
太学者,政教之地也,君臣上下之取则也,俎豆揖让之所兴也,天子于此得贤臣焉。
今委而不论,虽欲睦人伦兴治纲失之本而求之末不可得也。
“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奈何为天下而轻礼乐哉?愿引胄子使归太学,国家之大务不可废已。
(选自《新唐书·陈子昂传》,有删改)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相应位置的字母填在下面的答题线上。
每填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
虽欲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3分)贞观十七年,夏,四月。
太子承乾既获罪,魏王泰日入侍奉,上面许立为太子,岑文本、刘泊亦劝之;长孙无忌固请立晋王治。
上谓侍臣曰:“昨青雀投我怀云,‘臣今日始得为陛下子,乃更生之日也。
臣有一子,臣死之日,当为陛下杀之,传位晋王’。
人谁不爱其子,朕见其如此,甚怜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译文】【乙】百里奚没有遇到有利时机的时候,从虢国逃出,被晋国俘虏,在 秦国喂牛,相传以五张羊皮的价格被转卖。公孙枝得到百里奚之后很喜欢他,把 他进献给秦穆公,过了三天,请求委任他官职。穆公说:“用五张羊皮买了他来 却委任他官职,恐怕要被天下人耻笑吧?”公孙枝回答说:“信任贤才并且任用 他,这是君主的英明;让位给贤人而自己甘居贤人之下,这是臣子的忠诚。君主 是英明的君主,臣子是忠诚的臣子。他如果确实贤德,国内的臣民都会服从,敌 国都将畏惧,谁还会有闲暇耻笑呢?”秦穆公于是就任用了百里奚。(百里奚) 筹划的谋略没有不得当的,做事情必定有功绩,这并不是说明他的贤德增加了。 假使百里奚虽然有贤才,却没遇到穆公,也必定没有这样的名声。现在怎么知道 世上没有像百里奚这样的人呢?所以说君主要想求得人才,不可不尽力广泛地去 寻求。
【词语溯源,回归教材】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辱没)
(2)策之不以其道
(名词作动词,用马鞭驱赶)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通晓,明白)
(4)饭牛于秦 (5)公孙枝得而说之 (6)信贤而任之
(喂) (同“悦”,高兴) (形容词作名词,贤才)
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让贤而下之,臣之忠也。君为明君,臣为忠臣。彼信贤,境
闲暇
得当
内将服,敌国且畏,夫谁暇笑哉?”缪公遂用之。谋无不当
做事情
假使
,举必有功,非加贤也。使百里奚虽贤无得缪公必无此名矣
。今焉知世之无百里奚哉?故人主之欲求士者,不可不务博
也。
——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虢(ɡuó):周朝诸侯国名。②鬻(yù):卖。③公孙枝:秦 穆公大臣。④缪公:秦穆公,春秋时秦国的国君。
(1)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情。(2)表达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3) 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
6.【甲】文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请简要分析【乙】文是如 何印证这种观点的。
甲文中韩愈认为人才发挥才能需要有伯乐的赏识,乙文中百里奚有真才实学,又遇到了不 嫉贤妒能的公孙枝和虚心求贤的秦穆公。这两个人就是百里奚的伯乐,百里奚因为遇到真 正的伯乐,才成就功业。
百二十斤
美好的素质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
名词作动词, 按照(驱使千里马
用马鞭驱赶
的)正确的方法
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
通晓,
明白
面对
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
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马说》
(五)《马说》和 《百里奚之未遇时也》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
(zhǐ)
并列 喂牲口用的食器,
只是
而死
引申为马厩
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
辱没 通“饲”,喂
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
能千里而食也。
(dàn),容量单位,十 斗为一石,一石约等于一
Hale Waihona Puke (ɡuó)周朝诸侯国名
喂
(yù)卖
【乙】百里奚之未遇时也,亡虢而虏晋,饭牛于秦,传鬻以
同“悦”, 秦穆公,春秋时
秦穆公大臣
高兴
秦国的国君
五羊之皮。公孙枝得而说之,献诸缪公,三日,请属事焉。
缪公曰:“买之五羊之皮而属事焉,无乃天下笑乎?”公孙
形容词作名词, 贤才
枝对曰:“信贤而任之,君之明也;
确实
A.虽有千里之能
虽有至道
B.其真不知马也
其间千二百里
C.百里奚之未遇时也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今焉知世无百里奚哉 雕栏相望焉
【解析】A.虽然;B.表推测语气,恐怕/代词;C.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 独立性/音节助词,无实义;D.代词,哪里,怎么/助词,表陈述语气。
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使百里奚虽贤/无得缪公/必无此名矣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特长就显现不出来。
(2)故人主之欲求士者,不可不务博也。
所以说君主要想求得人才,不可不尽力广泛地去寻求。
5.【甲】文表面是在谈马,其实是在谈人才,写“千里马”不遇“伯乐” 有什么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