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复习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传播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IPV6:IPv6是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的缩写,其中Internet Protocol 译为“互联网协议”。
它是下一代互联网、甚至下一代移动网络的基本协议,它将大大提高下一代互联网的地址容量。
2.4G:第四代移动电话行动通信标准,指的是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
4G是集3G 与WLAN于一体,并能够传输高质量视频图像,它的图像传输质量与高清晰度电视不相上下。
4G系统能够以100Mbps的速度下载,比目前的拨号上网快2000倍,上传的速度也能达到20Mbps,并能够满足几乎所有用户对于无线服务的要求。
3.阿帕网:阿帕网(ARPANE),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组建的计算机网。
ARPANET是英文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Network 的缩写,又称ARPA 网。
阿帕网的主要特点是:①可以共享硬件、软件和数据库资源。
②利用分散控制结构。
③应用分组交换技术(包交换技术)。
④运用高功能的通信处理机。
⑤采用分层的网络协议。
4.门户网站:门户网站译自英文PORTAL SITE,PORTAL是从拉丁文PORTA演变而来的。
PORTA与GATE同义,指门、入口。
因此,门户网站通常被理解为网民进入互联网的起点与始发之地。
YAHOO! 、AOL与MSN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三个门户网站。
在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门户网站是新浪、搜狐与网易。
门户网站的概念最早起源于互联网商业中的ICP,即网络内容提供商,是指在互联网上进行信息收集、加工并向其用户或访问者发布的公司。
5.搜索引擎:搜索引擎是收集、整理网上信息资源并按一定规则加以整理和组织,提供给人们按相应规则提取信息线索,并能直接链接到相关站点的网上信息搜索工具。
搜索引擎包括目录式搜索引擎、全文搜索引擎、元搜索引擎和垂直搜索引擎等。
一个搜索引擎通常由页面搜索器、索引数据库、检索程序和用户界面四个部分组成。
百度和谷歌等是搜索引擎的代表。
6.云计算:计算能力云计算(英语:Cloud Computing),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共享的软硬件资源和信息可以按需求提供给计算机和其他设备,主要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地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过
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
云是网络、互联网的一种比喻说法。
过去在图中往往用云来表示电信网,后来也用来表示互联网和底层基础设施的抽象。
[1]狭义云计算指IT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资源;广义云计算指服务地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服务。
这种服务可以是IT和软件、互联网相关,也可是其他服务。
它意[2]味着计算也可作为一种商品通过互联网进行流通。
7.Web2.0:互联网2.0指社会性网络Social Network,2002年提出。
主要功能是为了网络中人与人之间(而不是人与机器)进行对话。
是互联网的一次理念和思想体系的升级换代,由原来的自上而下的由少数资源控制者集中控制主导的互联网体系转变为自下而上的由广大用户集体智慧和力量主导的互联网体系。
8.SNS:全称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即社会性网络服务,专指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
例如,利益共享、活动、背景或现实生活中的连接。
一个社会网络服务,包括表示每个用户(通常是一个配置文件)的社会联系和各种附加服务。
大多数社会性网络服务是基于网络的在线社区服务,并提供用户在互联网互动的手段,如电子邮件和即时消息。
有时被认为是一个社交网络服务,但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说,社会性网络服务通常是指以个人为中心的服务,并以网上社区服务组为中心。
社交网站允许用户在他们的网络共享他们的想法、图片、文章、活动、事件。
SNS的另一种常用解释:全称Social Network Site,即“社交网站”或“社交网”。
社会性网络(Social Networking)是指个人之间的关系网络,这种基于社会网络关系系统思想的网站就是社会性网络网站(SNS网站)。
二.简答题
1.网络传播的特点:
优势:
(1)传播与更新速度快:网络传播是一种数字化传播,将一定的信息转成数字,经过传播,数字在操作平台上还原为信息。
其传播介质是比特(bit),而非原子,所以这种传播就具备了迅速、快捷、方便和“高保真”等优点。
网络传播的即时刷新特点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其本身“接收的异步性”又方便受众随时随地地接收,不受媒体传播时间的限制。
(2)信息量大、内容丰富:网络传播的海量性优势主要体现在①对信息本身的
(3)
(4)更加社会化(Socialization)如果说常见的SNS网站是由分散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关系相对于松散的用户群体所构成,那么SoLoMo无疑是提炼出了同一地区经常能够见面的细分群体。
可以说,这一群体的线下活动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在社交网站上交流沟通的时间、空间方向的延伸。
SoLoMo更加紧密的社会化交流沟通是赢得更多潜在顾客的有效方法,这一点上无疑比它的先辈SNS社交网络更富有魅力。
更加本地化(Localization)近年来LBS已经被广泛使用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就像有的网民总结的那样——朋友聚会,可以用大众点评网的应用搜索附近数百米内评价口味星级最高的餐馆;可以用Google地图寻找最便捷的行车路线;在街旁网签到分享与友人大快朵颐的照片;发一条新浪微博并添上自己所在的位置;高德导航可以轻松取代车载GPS,迅速指向下一个玩乐的目的地。
可以说LBS是SoLoMo的雏形,为今后服务向本地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更加移动化(Mobilization)高德纳咨询公司《2001-2013年全球预测分析:移动设备》指出,到2013年几乎每个人都拥有一部智能手机,其中高级智能手机,也就是规格和功能经过一系列优化后能够全面支持数据的使用、拥有更大的显示屏、更强大的处理器以及更多的嵌入式存储器的智能手机将会占据更大的比重。
这也就意味着大多数人都将成为无线互联网终端的使用者,成为品牌潜在客户。
虽然人们登陆互联网的时间越来越碎片化,但是实质上却扩大了与其接触的时间面。
移动无疑是SoLoMo概念的核心,它体现了从静止到移动、从桌面到手持终端、从单一到多元化的转变;它依托智能手机为载体,改变了人们桌面时代的思维,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互联网新时代的变革。
2.如何看待网络实名制:(见附加资料)
3.什么是社会化媒体:
社会化媒体,也称为社交媒体、社会性媒体,指允许人们撰写、分享、评价、讨论、相互沟通的网站和技术。
所谓社交媒体应该是大批网民自发贡献,提取,创造新闻资讯,然后传播的过程。
社交媒体的产生依赖的是WEB2.0的发展。
社会化媒体具有以下特征:
参与性:社会化媒体可以激发感兴趣的人主动地贡献和反馈,它模糊了媒体和受众之间的界限。
公开性:大部分的社会化媒体服务都可以免费参与,它们鼓励人们评论、反馈和分享信息。
参与和利用社会化媒体的内容几乎没有任何障碍——受保护的内容除外。
网民们经常针对一些当地的新闻、社会热点问题、时政民生、国际国家大事进行点评、转载或者原始披露,使得众多不为一般民众所知的内幕、负面消息很快公诸于众,具有很强的公开性。
交流性:传统的媒体是一种“广播”形式,内容传输或散发到用户那里,是一种单向的流动。
而社会化媒体的优势在于,信息的传播是双向的,是一种交流。
人们可以在社会化网络站点上建立个人的主页,在朋友之间分享内容并进行交流。
最著名的社交网络是MySpace,它拥有1亿零700万的用户。
以校内网为代表的校园SNS网站自2005年底开始到现在,迅速得到大学生的青睐,成为网上最火爆的学生社区。
社区化:在社会化媒体中,人们可以很快地形成一个社区,并就共同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沟通——摄影、政治话题或者电视剧等。
当前最流行的社区一般集中于照片、书签和视频等内容。
人肉搜索就是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变传统的网络信息搜索为人找人、人问人、人碰人、人挤人、人挨人的关系型网络社区活动,变枯燥乏味的查询过程为“一人提问、八方回应,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声呼唤惊醒万颗真心”的人性化搜索体验。
连通性:大部分的社会化媒体都具有强大的连通性,通过链接和整合,将多种媒体融合到一起。
目前,社会化媒体有8种基本的形式。
因为在社会化媒体领域,创新和变革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
第一,电子邮件。
互联网本质上就是计算机之间的联网。
早期的E—mail解决了远程的邮件传输问题,至今它也是互联网上最普及的应用,同时它也是网络社交的起点,人们因此在无法见面的时候除了写信和打电话外有了一个更低成本和更方便的交流方式。
另外它引入的“群发”、“转发”等模式也放大了个体信息传输节点的能量。
但在这一点上邮件有很大的人群局限性,你只能向知道地址的人传输信息和进行社交活动,否则往往被归为垃圾邮件。
社会化媒体对传播方式的影响
当代社会的整个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至于社会中媒体机构的组织、性质及传播方式,都根本不同于传统社会的媒体。
媒体性质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是媒体所传播的信息的性质以及听众接受媒体信息的反应状况。
在这两方面,当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相比是非常不同的。
有一种理论认为,媒体是万能的,或至少是有决定性影响的。
它只要发出信息,就一定会在社会中发生效应。
这种“媒体万能论”强调当代媒体的强烈功效性,立足于对媒体的过分评价。
但是,当代媒体之所以如此“万能”,正是因为它借助当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威力,已经变成彻头彻尾的“信息”的代名词。
媒体的“万能”是立足于当代信息社会的整体结构及其特征之上。
现代社会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信息社会”。
当前社会化媒体对传播方式的影响主要如下:
社会化媒体有助于促进传统媒体的革新。
社会化媒体的不断丰富完善对传统媒体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现在各家报刊和电视机构编辑新闻时,首先会考虑采取何种报道形式才能最大限度地影响新闻接受者领会其新闻的效果。
为此,他们将设计某种最有影响力的“架构”(Frame)去报道和传播其新闻内容。
这种报道和传播实际上就是新闻机构对于他们所制造出来的新闻故事的一种诠释。
为了达到最大效果,新闻机构通过舍弃或排除某些新闻,而选择某些新闻,作为他们编撰新闻故事的基础。
接着,他们对于选择出来的新闻进行编排、文字上的修饰、技术上的安排以及策略上的谋算,采取一定的叙述形式,以特定的视野、观察角度及传播方向,将加工出来的“新闻”强加于接受者。
在这种情况下,那些属于争执、冲突、暴力和危险的部分,往往受到了最大的重视,甚至被给予尽可能的夸大和渲染。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台湾的电视新闻中,所谓“社会新闻”占很大比例。
现在统统媒体报道几乎都采用全方位、现场直播、卫星连线等等手段,时效性更强,能够在第一时间被观众所及时得悉。
社会化媒体有助于提高信息收集能力。
社会化媒体开启了现代社会调查的研究方法,传统的调查分析费时费力,现代媒体的出现提高了研究效率。
传统的研究方法无非是问卷调查、电话访谈等,不仅耗时耗力,而且所得的资料也受制于空间和时间的局限。
对网上社区进行研究就可以避免这些繁琐的过程,使得调查研究变得轻松自如。
通过研究,我们可以确定社交圈的性质、影响友谊的因素、信息在网络中传递的方式以及人们彼此结交的方式。
社会化媒体有助于人类信息协作。
当今人类大量借助社会化媒体进行资源、信息共享和协作,社会化媒体让人力资源更合理也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比如很多在
线视频直播诊疗平台系统,可以让几所医院的专家同时通过直播视频,针对某个疑难杂症的病人进行现场会诊,专家现场进行意见交换,共同探讨,通过团队协作,提高诊疗效果,实现人力资源和信息的交换。
分析媒体的传播功能,有助于深入理解流行文化与媒体的相互关系。
社会化媒体是受社会统治势力控制的精英文化的传播手段,也是社会文化权力关系的直接表现,加强社会化媒体的建设,有助人们提高生活质量,提高精神文化素养,进一步实现社会的和谐和发展。
4.网络对组织传播产生的影响:
组织传播是指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它包括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两种,两者都是组织生存所必不可少的保障;功能主要有: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策应变、形成共识。
正式组织的网络传播:(课件)
(一)组织内的网络传播
1、Intranet指运用Internet技术于企业内部的网络;
2、E-mail成为企业员工及其合作伙伴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促进了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3、运用Web的发布技术以及电子邮件和新闻组等技术使得企业信息的分散与收集更加方便,易于管理。
(二)组织外的网络传播
1、组织的信息输入活动,即组织为进行目标管理和环境应变决策,从外部广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活动;
2、信息输出活动,较常见的是通过互联网来宣传本组织。
包括公关宣传、广告宣传和企业标识系统宣传等。
内联网与组织传播
1.内联网的主要功能
(1)建立组织内部的信息网站
(2)组织成员个体间的信息交流
(3)实现组织成员间的多对多信息交流
(4)即时寻呼软件的运用
(5)文件的相到传送
(6)内部资料的汇总
2.内联网的作用
(1)信息公告
(2)内部协作
(3)营销管理
(4)客户服务
3.内联网对传统组织传播的主要影响
(1)改变了传统的组织结构
(2)改变了组织成员间的交流方式
(3)有可能导致成员关系的一些变动
(4)使虚拟办公成为可能
(5)增进企业内部的沟通与协作
二、内联网的负面影响
1.对传统传播手段的冲击有可能削弱传播中的非语言辅助信息,影响传播效果
2.匿名方式可能导致虚假信息的出现,也可能使组织成员利用内联网泄私愤
3.网络所带来的安全问题,一直是阻止组织实行大规模网络化办公的主要问题之一
5.网络中是否存在把关人
1、新闻网站所提供的的内容大大增加,这就意味着需要对此有更多的筛选,即“把关”;
2、从全球范围看,人们可以自行选择内容的自由度大大增加,这又意味着“把关”的减少。
宏观上来说的话,就是政府的直接把关。
a通过技术手段进行控制,比如“封杀”某些网站,采用网上拦截技术使某些网站的页面无法显示。
b通过扶持重点网站/栏目来贯彻自己的意图,尤其是政府大力扶植传统媒介建
立自己的网站,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以及一些省级地方党政传统媒体都建有自己的网站。
c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本国在网络中的信息传播
d政府还可以制定相关的互联网法规规定互联网信息登载的条件和信息发布的范围
微观上来说的话,就是网站自己的把关。
a通过对内容的选择来把关
b通过对网站结构与网页设计的把关
c通过“推送”机制,把符合自己价值观念并且重要的信息传播给公众在网络传播中“,把关人”的数量增多了,但其整体功能却明显地弱化了。
第一,双向性传播的增强和意见的自由表达使任何人都可以对任何信息作出独立判断和选择。
传播者不光要依据自己的标准对信息进行把关,同时还要看受众的脸色。
也就是说,传播者要想方设法选择那些受众需要的信息。
如果信息不能博得注意力,其把关也就失去了意义。
第二,信息的泛滥使网络编辑应接不暇,要想在极短的时间内循规蹈矩地选择并编辑海量的信息,即使对训练有素的编辑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况且,要想使网络传播的每一条信息都经过专业编辑的把关,简直是天方夜谭。
在这种情况下,把关必然受到一定程度的忽视。
第三,信息的自由传播使人们在长期的压抑下得到精神发泄的渠道,而网络传播集中管理的难以执行又使各种信息的传播得到畅通。
这也恰恰说明了为什么有相当一部分网民徜徉甚至沉溺于网络而无法自拔。
特别是在个人心理和外部制约的失控下,把关很容易不复存在。
另外,网络本身的技术特征和操作方式使信息发布的程序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在各种因素的刺激下,把关活动极可能被忽视。
互联网虽然极大地放松了对传播资格的限度,但并不意味着网络时代不再需要“把关人”。
相反,要想铸就网络信息传播的公信力,维护网络信息的真实性以一定的准则和价值观为依据的把关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它能保证人们接受正常的传播内容,从而有助于形成稳定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而不是在过度异质信息的干扰下失去了思维的尺度和人生的方向。
尽管网络传播的“把关人”与传统意义上的“把关人在很大程度上是不重合的,但网络传播与传统媒体一样,都有信息搜集、取舍、过滤、整合、发布的过程,传播者都会受到社会伦理、法制、传播媒介与方式等方面的制约。
而作为
网络传播的“把关人”,尤其是重声誉、追求公信力的品牌网站,决不会放弃新闻真实性的原则。
这就必然会对其所传播的新闻信息实行严格控制,尽可能地使传播的信息有利于维护社会所认同的价值体系。
目前,网络传播中存在着大量的垃圾信息,不仅影响了网络传播的可信度,毁坏了网络传播的声誉,同时也对社会文化的正常发展带来不可小视的负面影响。
因此“把关人”的角色至关重要。
更重要的是,有一定依据的把关有助于社会及其文化沿着一定的规则向前发展。
6.网络受众的特点:
网络受众是网络传播的信息接受者,可以是一个个人,也可以是一个组织、团体或国家。
网络传播中,受众信息获取的主动性提高:“受众中心”替代了“传播者中心”,受众地位提高;受众结构分化,不同愿望和需求的“小众”群体兴起;受众主体意识增强,参与意识提高,促进了网络个性化传播趋势的发展。
(一)个体性:网络技术使受众作为一个个体存在有了意义。
传统媒介的传播方式是“点对面”的,个体只是作为不定量多数的受众中的一员,任何一个传媒组织都不会针对某个人的特别需求来进行信息传播。
网络使“点对点”传播成为可能,网络能够为个体“量身定做”,提供他所需要的特定信息,这就是所谓的个性化服务。
“个体化”是网络媒介的技术特点所带来的理论上的结果。
但是,它的真正实现,靠的是提供网络信息服务的网站和人。
网站的理念、人员及提供个性化服务所需要的成本等问题,都可能成为障碍。
(二)虚拟性:网络传播的受众是在网络这一虚拟环境下接受信息或服务的。
网络给受众提供了一种充分表达自己的环境,受众的需求与他在物理世界的需求相比,可能会发生一些偏离,他们可能会更加追求在物理世界里得不到的需求。
网络中的受众会在不同的心情下或不同环境里扮演不同的角色,有时可能会分化成几个看上去完全不相关的人。
虽然有些人在网络中面目全非,但是一个人在网络中会变成什么样子,总有他的现实基础。
网络生活还是一面镜子,不过更像是一面哈哈镜,它把人的某些特征夸大,某些特征缩小。
如果没有现实中的人,就没有镜中的像。
(三)自主性:网络技术使得受众根据自己的需要“拉出”信息成为可能。
受众可以更加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网站、信息或服务。
受众的媒介消费行为,在时
间上和空间上有了更多的自主性。
受众对信息接收的数量和程度,也可以完全取决于自己的意愿。
(四)社会性:网络传播中的受众有着个性化的一面,同时也有社会性的一面。
网络传播带来的受众的连通性,使得受众在网络中进行信息消费或从事其他活动时,都会受到别人的影响和干扰,他们个性化行为的背后,往往隐藏着非常强烈的网络社会环境的因素。
网民在选择新闻、表达意见等方面,有时候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和从众心理。
比如:网民对“艳照门”事件的关注和推动
(五)参与性:网络受众不再仅仅是接收者和旁观者,而是更多地参与到传播过程中来。
受众参与新闻传播的方式包括:
①启动式新闻生产:网民无意或有意向网站提供的新闻线索,或者进行的最原始状态的报道,是帮助网站寻找报道题材、启动报道的一种方式。
由于网络手段的便捷,受众主动向网站提供新闻线索的渠道是畅通的。
网民在博客中的文章、BBS 中的帖子,也常常会给记者提供重要的新闻线索。
②增值式新闻生产:网民通常会通过电子邮件、即时通信工具或论坛转发自己认为好的或者是有意思的新闻。
这种方式虽然不直接生产新的新闻,但是,它使新闻扩散,从而实现增值。
网民成为新闻的义务推销者。
③互动式新闻生产:有些新闻的生产过程,本身就需要受众的参与,例如,网民与新闻事件当事人或嘉宾在聊天室或bbs中的讨论,就可能是一次新闻的形成过程。
如:2月28日,温家宝与网民在线交流。
在一些新闻的报道中,也可以利用一些手段加入互动,使网民感同身受,加深对新闻的理解。
④提升式新闻生产:即使网民不直接传播、扩散新闻,很多时候他们对于某一个事件、某一条新闻的意见反响,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事件或新闻的被关注度。
也有助于将新闻的影响扩大至网络之外。
网民意见生产的方式主要是参与论坛讨论,参与受众调查等。
比如:网友对“躲猫猫事件”的关注和意见参与就直接影响了此事件的发展。
⑤资源式新闻生产:
网民参与各种形式的网络调查,为新闻报道提供了一定的报道素材与背景。
网民的个人网站,网民在bbs中张贴的各种帖子,博客中的文章、图片等,也都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