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行为主义实验

合集下载

教育心理学重点及难点精析: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教育心理学重点及难点精析: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教育心理学重点及难点精析: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京佳教育李洁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一)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是狗的唾液分泌反应。

在这一实验中,有几个比较重要的心理学术语。

1. 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实验中,食物可以诱发狗的唾液分泌反应,食物叫无条件刺激;铃声通过与食物的多次匹配,单独呈现铃声时,狗也会分泌唾液,这时的铃声是条件刺激。

2. 条件反应与无条件反应无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应称为无条件反应;单独呈现条件刺激即能引起的反应叫做条件反应。

(二)学习律根据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实验结果来解释人类的学习,总结出了以下学习律。

1. 消退。

消退是指在没有无条件刺激的伴随下,多次单独呈现条件刺激,使得条件反射逐渐减弱甚至消失的过程。

2. 泛化。

泛化是指条件反射建立后,条件刺激和类似刺激都会引发条件反应的现象。

3. 分化。

条件反射建立后,为了避免有机体对所形成的条件反射发生泛化,需要通过辨别学习,使有机体对某些刺激作出反应,而对其他刺激不作反应,这一过程就是分化。

例题:1. 在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实验中,铃声引起狗的唾液分泌,这时的铃声是()。

A. 无条件刺激B. 中性刺激C. 无关刺激D. 条件刺激1. D 在实验中,铃声在和食物结合前出现,狗不会分泌唾液,所以铃声这时为中性刺激;铃声和食物多次结合后,单独出现也引起了反应(唾液分泌),这时的铃声就变成了条件刺激(铃声本身不具备引起反应的能力),这时的反应就是条件反应。

2.“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种现象指()。

A. 消退B. 刺激比较C. 刺激泛化D. 刺激分化2. C 刺激泛化是指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之后,其他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是由于害怕蛇,在见到与蛇形态相似的井绳时也会感到恐惧,是刺激的泛化。

二、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习理论桑代克通过“猫走谜笼”的实验指出,学习的实质就是有机体通过尝试错误,在刺激(S)与反应(R)间建立联结的过程。

行为主义研究

行为主义研究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概念: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

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

一、桑代克的“试误-联结”学习理论(迷笼实验)实验具体实验情况是这样的。

桑代克用木条钉成的箱子里,有一能打开门的脚踏板。

当门开启后,猫即可逃出箱子,并能得到箱子外的奖赏——鱼。

试验开始了。

一开始,饿猫进入箱子中时,只是无目的地乱咬、乱撞,后来偶然碰上脚踏板,饿猫打开箱门,逃出箱子,得到了食物。

接着第二次,桑代克再把饿猫关在箱子中,如此多次重复,最后,猫一进入箱中即能打开箱门。

桑代克据此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有机体形成“刺激”(S)与“反应”(R)之间的联结。

他明确地指出“学习即联结,心即是一个人的联结系统。

”同时,他还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无关的错误的反应逐渐减少,而正确的反应最终形成。

根据他的这一理论,人们称他的关于学习的论述为“试误说”。

1.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S-R联结2.联结通过试误过程而建立试误说:认为联结是通过反复尝试从而逐渐减少错误而建立的,没有什么认识、理解、意识的作用,因而是一个盲目的过程。

3.三条主要学习率a.准备律:联结的加强或消弱取决于学习者的心理准备。

如饿猫。

b.效果律:如果一个动作之后伴随着某种令人满意的结果,则该动作在相似情景中被重复的可能性就会增加,联结就增强。

c.练习律:一个已形成的可变联结,若加以利用,就会增强;若久不利用,就会变弱。

4.对桑代克联结说的评价桑代克的学习理论对教育心理学的独立发展起到了奠基和促进作用。

建立了教育心理学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以动物实验为依据,抓住了学习过程中的刺激和反应这两个基本变量间的关系,这种理论能够用于解释许多简单的学习和行为训练问题。

但是,该理论忽视了人和动物学习的本质差别,抹杀了人的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应用这种理论来解释人类复杂的学习活动时,显得过分简单、机械。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问题•分析比较巴甫洛夫与华生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桑代克的试误说与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及其对教育、教学的指导意义。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与前面几种学习理论有何联系与区别?经典条件反射经典条件反射(又称巴甫洛夫条件反射),是指经典条件反射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

操作条件反射: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命名,是一种由刺激引起的行为改变。

操作条件反射与经典条件反射不同,操作条件反射与自愿行为有关,而巴甫洛夫条件反射与非自愿行为有关。

应答性反射:学生听到上课铃声迅速安静做好操作性行为:书写,讨论,演讲经典性条件反射实验巴甫洛夫实验简化:食物 (US) => 唾液分泌 (UR)食物 (US) + 铃音 (NS) => 唾液分泌 (UR)声音 (CS) => 唾液分泌 (CR)消退律:如果条件刺激多次出现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的强化,则已经建立的条件反射将会逐渐减弱甚至消退。

(条件指:铃铛声;非条件刺激指:给食物。

)泛化和分化律:条件反射一旦确立,其它类似最初条件刺激的刺激也可以引起条件反射,称为泛化。

为了避免有机体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的泛化,分别向有机体呈现条件刺激与与之类似的无关刺激,对条件刺激给予强化,对无关刺激则不给强化,这样就可以使有机体对条件刺激与相似的无关刺激产生分化,对前者作出反应,对后者不予反应。

(强化的条件指:喂食。

)华生的实验简化:声音 (US) => 恐惧 (UR)声音 (US) + 老鼠 (NS) => 恐惧 (UR)老鼠 (CS) => 恐惧 (CR)频因律:对某一刺激的行为反应发生的次数越多,那么这一行为就越有可能固定保存下来,并在以后遇到相同刺激时发生。

近因律:对某一刺激的行为反应发生的时间越接近,那么这一行为越有可能固定保存下来,并在以后遇到相同刺激时发生。

行为主义心理学经典实验

行为主义心理学经典实验

行为主义心理学经典实验1. 巴甫洛夫的狗。

- 实验过程: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消化过程中发现了经典性条件反射现象。

他将狗固定在实验台上,给狗呈现食物(无条件刺激)时,狗会自然地分泌唾液(无条件反应)。

然后,他在给狗呈现食物之前,先亮起红灯或者敲响铃铛(中性刺激),经过多次将中性刺激与食物同时呈现之后,单独亮起红灯或者敲响铃铛时,狗也会分泌唾液(条件反应)。

- 实验意义:这个实验揭示了学习可以通过条件作用而发生,即原本中性的刺激可以通过与有意义的刺激建立联系而获得引发特定反应的能力,为行为主义心理学奠定了基础,表明行为是可以被环境中的刺激所塑造的。

2. 桑代克的饿猫开迷笼实验。

- 实验过程:桑代克将一只饥饿的猫放在一个特制的迷笼里,笼外放着食物。

迷笼内设有各种机关,猫只有触动正确的机关(例如拉绳子、按踏板等)才能打开笼门吃到食物。

猫最初在迷笼里会乱抓、乱咬、乱撞,偶然间碰到机关打开了笼门吃到食物。

经过多次重复实验,猫打开笼门所用的时间逐渐减少。

- 实验意义:桑代克根据这个实验提出了试误说,即学习的实质是经过试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学习的进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

同时,他还提出了学习的三条定律: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3.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斯金纳箱实验)- 实验过程:斯金纳箱中有一个杠杆(或按键)和一个食物盘。

将一只饥饿的小白鼠(或鸽子等动物)放入箱内。

小白鼠在箱内自由活动,当它偶然按下杠杆时,就会有一粒食物落入食物盘中。

开始时,小白鼠的按压杠杆行为是偶然的,但随着食物的强化,小白鼠按压杠杆的次数逐渐增多。

斯金纳还研究了不同的强化程序(如固定比率强化、可变比率强化、固定间隔强化、可变间隔强化等)对动物行为的影响。

- 实验意义:这个实验表明操作性行为(个体自发做出的行为)是受其结果影响的。

强化可以增加行为发生的频率,惩罚则可以减少行为发生的频率。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在教育、行为矫正、动物训练等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二十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二十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01 斯坦福监狱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是1971年由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领导的研究小组,在设在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大楼地下室的模拟监狱内,进行的一项关于人类对囚禁的反应以及囚禁对监狱中的权威和被监管者行为影响的心理学研究,充当看守和囚犯的都是斯坦福大学的在校大学生志愿者。

囚犯和看守很快适应了自己的角色,一步步地超过了预设的界限,通向危险和造成心理伤害的情形。

三分之一的看守被评价为显示出“真正的”虐待狂倾向,而许多囚犯在情感上受到创伤,有2人不得不提前退出实验。

最后,津巴多因为这个课题中日益泛滥的反社会行为受到警告,提前终止了整个实验。

斯坦福监狱实验经常被拿来与米尔格拉姆实验进行比较,米尔格拉姆实验是于1961年在耶鲁大学,由津巴多中学时代的好友斯坦利·米尔格拉姆进行的。

津巴多作为监狱长。

死亡实验是一套故事基于斯坦福大学监狱实验的电影。

津巴多模拟监狱实验斯坦福大学(Stanford)的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和他的同事在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系办公大楼地下室里建立了一个“监狱”,他们以每天15美元的价格雇用了24名学生来参加实验。

这些学生情感稳定,身体健康,遵纪守法,在普通人格测验中,得分属正常水平。

实验者对这些学生随意地进行了角色分配,一部分人为“看守”,另一部分人为“罪犯”,并制定了一些基本规则。

然后,实验者就躲在幕后,看事情会怎样发展。

两个礼拜的模拟实验刚刚开始时,被分配做“看守”的学生与被分配做“罪犯”的学生之间,没有多大差别。

而且,做“看守”的人也没有受过专门训练如何做监狱看守员。

实验者只告诉他们“维持监狱法律和秩序”,不要把“罪犯”的胡言乱语(如“罪犯”说,禁止使用暴力)当回事。

为了更真实地模拟监狱生活,“罪犯”可以像真正的监狱中的罪犯一样,接受亲戚和朋友的探视。

但模拟看守8小时换一次班,而模拟罪犯除了出来吃饭、锻炼、去厕所、办些必要的其他事情之外,要日日夜夜地呆在他们的牢房里。

【干货】巴甫洛夫经典实验:狗—铃声—唾液

【干货】巴甫洛夫经典实验:狗—铃声—唾液

【⼲货】巴甫洛夫经典实验:狗—铃声—唾液教综考点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是⼼理学中⾏为主义理论中的⼀个重要部分。

同样,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也是我们招教考试教育⼼理学理论需要重点准备的部分。

⼀般来说题型多为客观题。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来源于⼀个经典实验,即:狗——铃声——唾液的实验。

这个实验分为三个阶段:第⼀阶段,狗看到⾷物分泌唾液这是没有任何条件的;这属于⽆条件反射。

第⼆阶段,在给狗⾷物之前,先摇铃,然后给⾷物。

反复多次;第三阶段,仅仅给狗摇铃,观察狗分泌唾液的情况。

需要后天学习获得,属于条件反射。

实验表明,仅仅是给狗摇铃,狗也会分泌唾液。

这就是说,摇铃和狗分泌唾液之间建⽴了⼀定的联系。

但是,有这样⼀个问题,如果,⼀直只是摇铃⽽不给狗⾷物,狗是不是⼀直都会分泌唾液呢?不是的。

这就涉及到,巴普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学习律中涉及的⼀些概念问题。

像刚才这种现象,就叫做消退。

虽然,巴普洛夫的实验是以狗为研究对象的,但是经典条件反射同样可以应⽤于⼈的⾝上。

其意义就体现在巴普洛夫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的学习律。

这个暑假,不再做咸鱼来和华图名师⼀起学习,暑期实现⼀次上岸!导师决胜-2020教师暑假营⼤家需要掌握六个概念:第⼀,消退:没有⽆条件刺激的伴随,多次呈现条件刺激,使得条件反射逐渐减弱甚⾄消失。

现实⽣活中,尤其是在⼈的情感性条件反射的消退要⽐建⽴难得多。

这些,在⾯试中有的考⽣⾝上就暴露出来了,⽐如,让你谈⼀谈你过往经历中最伤⼼的⼀件事。

第⼆,泛化:与最初的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引起了条件反应。

⽐如说,⼀朝被蛇咬,⼗年怕井绳。

第三,分化:条件刺激引起条件反应,其它刺激不能引起条件反应。

分化使我们认识事物或对世界的反应更准确,使⼈类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

第四,⾼级条件反射:多个条件反射相结合。

也就是将中性刺激变为条件刺激,与其他的中性刺激相结合形成新的条件反射。

第五,第⼀信号系统:是物理性刺激。

⽐如说⼉童去⼏次医院之后看到穿⽩⼤褂的医⽣会哭,这就是通过后天学习获得,实际看见的事物的刺激。

行为主义学习的结果

行为主义学习的结果

行为主义学习的结果一.桑代克-试误说——猫开笼取食实验规律:准备律:学习前,老师要给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不能搞突袭。

练习律:学习中,要让学生做大量的习题,即题海战术。

效果律:学习后,要给学生充分的反馈,例如:奖励。

二.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反射——狗进食摇铃实验规律:获得: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

实验中狗听见铃铛(有骨头)唾液慢慢产生的过程。

消退:条件反射消失的过程。

实验中狗听见铃铛(无骨头)唾液慢慢消失的过程。

泛化:对相似的刺激分不清。

例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分化:对相似的刺激能分清。

例如:分辨同音词和形近字。

三.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迷箱实验——(先行为后刺激)规律:1.正强化:呈现一个愉快刺激。

例如:考试成绩好奖励学生一个游戏机。

2.负强化:撤销一个厌恶刺激。

例如:表现好取消对学生的处分。

3.正惩罚: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例如:给违纪学生记过。

4.负惩罚:撤销一个愉快刺激,例如:把学生的游戏机没收。

5.消退:不理不睬,例如:看到学生在课堂上说话不搭理,学生说话的行为会减少。

6.逃避条件作用:厌恶刺激已经出现,例如:走到一个垃圾堆旁边绕道而行。

7.回避条件作用:厌恶刺激还未出现,例如:害怕见陌生人而不敢上街。

四.班杜拉-观察学习——波波玩偶实验1.强化的分类:直接强化:是指学习者作出反应并体验自己反应后果而受到的强化。

替代强化:替代性强化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的强化。

自我强化:对自己行为进行自我奖赏或自我批评。

2.观察学习的过程:观察学习包括注意、保持、复制和动机四个子过程。

(1)注意过程:即观察者注意并知觉榜样情景的过程。

(2)保持过程:即观察者记住从榜样情景了解的行为,以表象和言语形式将他们在记忆中进行表征、编码以及存储。

(3)复制过程:即观察者将头脑中有关榜样情景的表象和符号概念转为外显的行为。

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是对榜样行为的完全的模仿与重现,而是根据情况进行调整,保留本质和精华。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及认知学习理论实验总结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及认知学习理论实验总结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及认知学习理论实验总结(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及认知学习理论实验总结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一)桑代克猫开笼取食实验将饿猫关入笼中,笼外放一条鱼,饿猫急于冲出笼门去吃笼外的鱼,但是要想打开笼门,饿猫必须一气完成三个分离的动作。

心理学家的 谜箱 实验

心理学家的 谜箱 实验

心理学家的谜箱实验
谜箱实验是一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由心理学家斯金纳在20世纪初期所发明。

谜箱实验是一种行为主义的实验,用以研究小白鼠的行为和学习规律。

这个实验模仿了小白鼠在
自然环境中寻找食物的行为,旨在探讨动物在境况变化中的反应和学习迂回策略的规律。

实验设计
谜箱实验的实验器材是一个小巧的盒子,里面放置着食物。

实验中使用的小白鼠先放
进谜箱中,鼠跑到头就进去了一个不连通的分支中,不管是往左走还是往右走,都会引发
铁板把通路给挡住,从而鼓励小白鼠寻找通往食物的新路。

实验者在外面观察小白鼠的行
为和学习规律。

实验过程
谜箱实验的初始状态中,小白鼠是不知道如何逃脱的,因此会沿着直觉往前走。

但是,由于谜箱中会不断有铁板横贯前头,小白鼠在绕道之后发现并不会导致进入死胡同后,就
会想到寻找通往食物的新路。

然后,小白鼠开始策略性的寻找路线,并在探索中不断调整
策略,企图到达目标。

当小白鼠找到正确的通路时,会成功到达食物并获得奖励。

实验结果
谜箱实验的结果表明,动物并不是简单地通过模仿、奖赏和想象的方式来学习行为。

相反,动物学习行为的背后是与境况联系的行动,以此来建立新的行为策略。

并且,实验
者在不断反复实验的过程中,小白鼠的学习速度会不断加快,进而掌握更多的学习策略,
以期到达更高的目标。

结论
谜箱实验揭示了动物的学习过程是有策略性的。

通过在不断的环境变化中发掘最有效
的策略,动物能够在新任务中成功地执行行为,从而达成目标。

这个实验对于帮助人们更
好地理解学习和行为的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物做过的实验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物做过的实验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物做过的实验1.桑代克的联结学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用科学实验的方式来研究学习的规律,提出了著名的联结学说。

桑代克的实验对象是一只可以自由活动的饿猫。

他把猫放入笼子,然后在笼子外面放上猫可以看见的鱼、肉等食物,笼子中有一个特殊的装置,猫只要一踏笼中的踏板,就可以打开笼子的门闩出来吃到食物。

一开始猫放进去以后,在笼子里上蹿下跳,无意中触动了踏板,于是它就非常自然地出来吃到了食物。

桑代克记录下猫逃出笼子所花的时间,然后又把它放进去,进行又一次尝试。

桑代克认真地记下猫每一次从笼子里逃出来所花的时间,他发现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多,猫从笼子里逃出来所花的时间在不断减少。

到最后,猫几乎是一被放进笼子就去踏笼中的踏板,即猫学会了开笼子门的这个动作。

通过这个实验,桑代克认为所谓的学习就是动物(包括人)通过不断地尝试形成刺激—反应联结,从而不断减少错误的过程。

2.斯金纳的强化学说继桑代克之后,美国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用白鼠作为实验对象,进一步发展了桑代克的刺激—反应学说,提出了著名的操作条件反射。

与桑代克相类似的是斯金纳也专门为实验设计了一个学习装置——“斯金纳箱”,箱子内部有一个操纵杆,只要当饥饿的小白鼠按动操纵杆,小白鼠就可以吃到一颗食丸。

开始的时候小白鼠是在无意中按下了操纵杆,吃到了食丸,但经过几次尝试以后,小白鼠“发现”了按动操纵杆与吃到食丸之间的关系,于是小白鼠会不断地按动操纵杆,直到吃饱为止。

斯金纳把小白鼠的这种行为称为操作性条件反射或工具性条件反射。

斯金纳与桑代克的主要区别在于:桑代克侧重于研究学习的S—R联结,而斯金纳则在桑代克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小白鼠乐此不疲地按动操纵杆的原因——因为小白鼠每次按动操纵杆都会吃到食丸,斯金纳把这种会进一步激发有机体采取某种行为的程序或过程称为强化,凡是能增强有机体反应行为的事件或刺激叫做强化物,导致行为发生的概率下降的刺激物叫做惩罚。

教师招聘 教育心理学经典实验及理论整理版

教师招聘 教育心理学经典实验及理论整理版

教育心理学实验行为主义者的实验总论:强调强化的作用,主要研究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

1.巴普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和高级神经活动理论相关实验:经典条件反射实验(狗流口水)实验经典条件反射实验实验者巴普洛夫实验对象狗实验过程把食物显示给狗,并测量其唾液分泌。

实验前:(食物为无条件刺激UCS,流口水为无条件反射UCR,铃铛为中性刺激)给狗食物→狗流口水给狗摇铃铛→狗不流口水实验中:(无条件刺激与中性刺激进行联结,需要多次重复)给狗食物时,伴随摇铃,并多次重复→狗流口水实验后:(中性刺激变为条件刺激,条件反射建立)给狗摇铃铛→狗流口水实验结果验证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

重点解析非条件反射:动物和人与生俱来、先天习得,不需要学习的反射。

条件反射\信号反射:动物和人通过习得、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

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的刺激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起来的反射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用词语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反射系统,人类独有。

注意与操作性条件反射相区分,经典条件反射先有刺激物再有反应,操作性条件反射先出现反应再给与刺激物相关理论:1)高级神经活动最基本的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兴奋:神经活动由静息状态或较弱的活动状态转为活动状态或较强的活动状态。

抑制:神经活动由活动状态或较强的活动状态转为静息状态或较弱的活动状态。

2)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1)条件反射的抑制:外抑制:额外的刺激导致反应的停止。

超限抑制/保护性抑制:神经细胞长时间工作或受到强烈刺激作用时,使条件反射受到抑制。

消退抑制: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射不再给予强化时产生的抑制。

分化抑制:只给条件刺激强化,其他无关刺激不强化,其他刺激的反应就会逐渐消失。

(2)条件反射的泛化:泛化:条件反射形成初期,类似于条件刺激物的刺激也会引起条件反射。

(3)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神经过程在大脑皮层上运动的基本形式即扩散和集中扩散:一个地方的神经细胞的兴奋引起周围神经细胞的兴奋。

(例如:泛化)集中:条件反射经过多次训练,区别了不同的刺激,指对条件刺激物进行反应。

猫走迷笼实验的主要内容

猫走迷笼实验的主要内容

猫走迷笼实验是经典的行为心理学实验,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托尔曼(Edward Tolman)在20世纪初进行。

这个实验旨在研究动物学习和认知地图形成的过程。

以下是猫走迷笼实验的主要内容:
实验设计:
1. 迷笼设置:
-实验使用一个复杂的迷宫,迷笼内有多个通道和死胡同。

这个迷笼通常是透明的,以便观察猫在迷笼中的行为。

2. 猫的分组:
-猫被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

3. 实验组条件:
-实验组的猫在进行实验之前没有接受任何饥饿处理。

这组猫会在实验中获得奖励(通常是食物)。

4. 对照组条件:
-对照组的猫在实验之前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饥饿,以增强它们对食物的动机。

实验过程:
1. 初次放置:
-猫被放置在迷笼的起点。

2. 观察行为:
-观察猫在迷笼中的行为,记录其移动、停留、转向等行为。

3. 奖励分配:
-实验组的猫在迷笼中找到食物奖励。

对照组的猫也可能找到食物奖励,但它们在之前经历了饥饿处理。

4. 重复试验:
-重复放置猫在迷笼起点,观察它们的行为,直到形成学习。

实验目的与结果:
1. 学习与认知地图:
-实验旨在观察猫是否能够学习迷笼的结构,形成对环境的认知地图。

2. 行为学习:
-研究猫在实验中是否能够通过尝试和错误的方式学到正确的路径,以获得奖励。

3. 对照组的对比:
-比较对照组和实验组的表现,以探讨饥饿对学习和认知地图形成的影响。

猫走迷笼实验为后来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基础,对于理解动物学习和认知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几个经典有趣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实验

几个经典有趣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实验

几个经典有趣‎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实验一、把狗教成神经‎症: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消‎化过程中,首次发现了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为了‎计量狗在实验‎期间分泌唾液‎的量,他为每一只实‎验的狗做了一‎个小手术,即改变了一条‎唾腺导管的路‎线,唾液通常是通‎过一条唾腺经‎过导管流入狗‎的口腔的,巴甫洛夫改变‎了这条导管的‎线路,使它通到体外‎。

这样,就可以接取和‎计量由导管滴‎出的唾液。

待狗的手术口‎愈合后,巴甫洛夫便开‎始实验,他每次给狗吃‎肉的时候,狗即流口水,而且看到肉就‎流口水,这说明狗是健‎康的,具有流涎反应‎。

但不久后巴甫‎洛夫发现,当狗听到助手‎送食接近它时‎,即使没有看到‎肉,没有吃到肉也‎会流口水。

此后,巴甫洛夫每次‎给狗吃肉之前‎总是按蜂鸣器‎。

于是,这声音就如同‎让狗看到肉一‎样,也会使他们流‎下口水,即使蜂鸣器响‎过后没有食物‎,亦如此。

说明狗形成了‎条件反射(杯弓蛇影惊弓之鸟望梅止渴一提到过节送‎礼就会想到脑‎白金)。

后来,巴甫洛夫用圆‎形的图片代替‎铃声,让经由条件化‎后的狗看到纸上所画的‎正圆形的图画‎而会流口水,但看到椭圆形‎图形不留口水‎。

假如实验者故‎意把圆形图片‎逐渐改变趋向‎于椭圆形,结果变成又不‎像正圆也不是‎明确的椭圆形‎,处于两者之中‎,模棱两可,难以判断狗就会变得焦‎虑而乱吠,乱流口水,简单的实验都‎无法完成。

虽然给予休息‎一段时间,仍不能轻易恢‎复,犹如患了焦虑‎症一样。

二、吊胆的羊:假如让一只羊‎的前肢触电,但每次在通电‎之前给予事先的警告‎信号,如铃声,这只羊就会养‎成一个习惯,听到铃声就会‎提高警觉,赶快把前肢举‎起,免得被触电,而没有听到铃‎声时,就认为不会触‎电,继续随意运动‎。

可是假如对于‎这样一只已经‎被(条件化)训练好的羊,突然改变一个方式,即不管什么时候‎都不给予铃声‎警告,而是突然给予‎触电,结果这只羊就‎不得不随时提‎心吊胆,把前肢一直弯‎曲,以便能及时躲‎避被触电。

斯金纳的小白鼠实验

斯金纳的小白鼠实验

古月映雪一、斯金纳实验: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的斯金纳 进行的一个著名的经典实验:把小白鼠放进特制的笼子里(斯金纳箱),在笼里有一个伸出的杠杆,下面有一个食物盘,只要笼中的小鼠按压杠杆,就能得到一粒食物。

起初,小鼠在笼子里还是上蹦下蹿,但每次按过杠杆后就能有吃的,小鼠就学会了饿了要去压杠杆。

实验发现,动物的学习行为是随着一个强化作用的刺激而发生的。

斯金纳通过实验,进而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实验 1:将一只很饿的小白鼠放入一个有按钮的箱中,每次按下按钮,则掉落食物。

结果:小白鼠自发学会了按按钮。

实验 2:将一只小白鼠放入一个有按钮的箱中,每次小白鼠不按下按钮,则箱子通电。

(通电是一种惩罚,按下按钮不通电。

)结果:小白鼠学会了按按钮。

实验 3:将一只很饿的小白鼠放入斯金纳箱中,由一开始的一直掉落食物,逐渐降低到每 1 分钟后,按下按钮可概率掉落食物。

结果:小白鼠一开始不停按钮。

过一段时间之后,小白鼠学会了间隔 1 分钟按一次按钮。

当掉落食物停止时,小白鼠的行为消失。

实验 4:将一只很饿的小白鼠放入斯金纳箱中,多次按下按钮,概率掉落食物。

结果:小白鼠学会了不停按钮。

当不再掉落食物时,小白鼠的学习行为消失速度非常慢。

随着概率越来越低,小白鼠按按钮的学习行为没有变化,直至 40-60次按按钮掉落一个食物,小白鼠仍然会不停按按钮,持续很久一段时间。

二、实验意义斯金纳通过实验发现,动物的学习行为是随着一个起强化作用的刺激而发生的。

斯金纳把动物的学习行为推而广之到人类的学习行为上,他认为虽然人类学习行为的性质比动物复杂得多,但也要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

斯金纳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几乎都是操作性强化的结果,人们有可能通过强化作用的影响去改变别人的反应。

在心理学中,小的奖励通常被看作是一种强化。

在一项对五千多人进行的调查中,研究者们发现,那些成功的参与者都是善于利用技巧的人,而且在这些技巧中有五项技巧能够显著地提高人们实现目标的成功率。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班杜拉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也是各类教师招聘考试中的高频考点,今天本店铺就来带领大家一起详细学习班杜拉学习理论中的重要内容。

让我们走进班杜拉,走进神秘的行为主义。

与行为主义的其他人物不同,班杜拉不认为学习是通过直接经验而获得的。

他认为,直接经验的学习对动物学习来说也许成立,但对人类的学习则未必成立。

因为人的许多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等的学习都是来自间接经验。

人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地产生学习,班杜拉称这种学习为观察学习。

一、班杜拉的经典实验行为主义的其他人物均是用小动物来进行的实验,而班杜拉则是用小孩子来进行的实验。

在实验中,班杜拉首先将儿童分为三组,然后让儿童看到电影中的成年男子的攻击行为。

在影片结束后,第一组儿童看到成人榜样被表扬,第二组儿童看到成人榜样受批评,第三组儿童看到成人榜样的行为既不受奖励也不受惩罚。

然后班杜拉把三组儿童都放到一间房间内,里面有成人榜样攻击过的对象。

结果发现,看到榜样被表扬组的儿童攻击行为最多,榜样受批评组儿童的攻击行为最少,榜样的行为既不受奖励也不受惩罚组的儿童攻击行为居中。

这说明榜样攻击行为所导致的后果是儿童是否自发模仿这种行为的决定因素。

二、观察学习的四个过程班杜拉认为,人类的大多数行为是通过观察而习得的。

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可获得榜样行为的符号性表征,并可以此引导观察者今后做出与之相似的行为。

班杜拉认为,这一过程受到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的影响。

注意过程是观察学习的首要阶段,即观察者注意并知觉榜样情景的过程。

保持过程是观察学习的第二个阶段,即观察者记住从榜样情景了解的行为,以表象和言语形式将它们在记忆中进行表征、编码以及存储。

动作再现过程是第三个阶段,即观察者将头脑中有关榜样情景的表象和符号概念转化为外显的行为。

动机过程是最后一个阶段,即观察者因表现所观察到的行为而受到奖励。

大家一定要注意观察学习的四个阶段顺序不能错,在考试中出题人经常改变顺序来考察大家。

20个世界著名心理实验 影响人类思想历史进程

20个世界著名心理实验 影响人类思想历史进程

二十个著名心理学实验01 斯坦福监狱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是1971年由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领导的研究小组,在设在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大楼地下室的模拟监狱内,进行的一项关于人类对囚禁的反应以及囚禁对监狱中的权威和被监管者行为影响的心理学研究,充当看守和囚犯的都是斯坦福大学的在校大学生志愿者。

囚犯和看守很快适应了自己的角色,一步步地超过了预设的界限,通向危险和造成心理伤害的情形。

三分之一的看守被评价为显示出“真正的”虐待狂倾向,而许多囚犯在情感上受到创伤,有2人不得不提前退出实验。

最后,津巴多因为这个课题中日益泛滥的反社会行为受到警告,提前终止了整个实验。

斯坦福监狱实验经常被拿来与米尔格拉姆实验进行比较,米尔格拉姆实验是于1961年在耶鲁大学,由津巴多中学时代的好友斯坦利·米尔格拉姆进行的。

津巴多作为监狱长。

死亡实验是一套故事基于斯坦福大学监狱实验的电影。

津巴多模拟监狱实验斯坦福大学(Stanford)的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和他的同事在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系办公大楼地下室里建立了一个“监狱”,他们以每天15美元的价格雇用了24名学生来参加实验。

这些学生情感稳定,身体健康,遵纪守法,在普通人格测验中,得分属正常水平。

实验者对这些学生随意地进行了角色分配,一部分人为“看守”,另一部分人为“罪犯”,并制定了一些基本规则。

然后,实验者就躲在幕后,看事情会怎样发展。

两个礼拜的模拟实验刚刚开始时,被分配做“看守”的学生与被分配做“罪犯”的学生之间,没有多大差别。

而且,做“看守”的人也没有受过专门训练如何做监狱看守员。

实验者只告诉他们“维持监狱法律和秩序”,不要把“罪犯”的胡言乱语(如“罪犯”说,禁止使用暴力)当回事。

为了更真实地模拟监狱生活,“罪犯”可以像真正的监狱中的罪犯一样,接受亲戚和朋友的探视。

桑代克的“饿猫”

桑代克的“饿猫”

桑代克的“饿猫”在历年教师招聘考试中,教育心理学的知识点考察一直占据着整个考试的半壁江山。

纵观整个教育心理学考点,一般学习理论又是一大重点考点和难点。

我们常见的一般学习理论有四大类: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联结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在考试当中多数以例子反选考察,所以今天将行为主义知识点中的桑代克挑出来,单独进行详细分析讲解。

一.桑代克的试误说1.桑代克的经典实验:猫开笼取食实验实验过程:一只饿猫被关在他专门设计的实验迷笼里,笼门紧闭,笼子附近放着一条鲜鱼,笼内有一个开门的机关,碰到这个机关,笼门便会启开。

开始饿猫无法走出笼子,只是在里面乱碰乱撞,偶然一次碰到机关打开门便得以逃出吃到鱼。

经过多次尝试错误,猫学会了碰机关以开笼门的行为。

桑代克用曲线图来表现学习的过程,随着尝试次数的增加,做出动作所用的时间逐渐减少,这叫做学习曲线。

所以桑代克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联结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试误)而形成的,因此他把自己的观点又称为试误说。

2.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桑代克根据自己的实验研究得出了三条主要的学习定律。

(1)准备律。

在进入某种学习活动之前,如果学习者做好了与相应的学习活动相关的预备性反应(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学习者就能比较自如地掌握学习的内容。

准备律指导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其获得准备状态。

在本实验中,桑代克将猫饿了很多天并且在笼外准备好了新鲜的鱼,这都是准备。

(2)练习律。

对于学习者已形成的某种联结,在实践中正确地重复这种反应会有效地增强这种联结。

练习律指导教师对所有学生进行大量的重复练习和操作。

在本实验中,桑代克将猫反复多次饿并且关进笼子,最后才学会,所以体现了练习。

(3)效果律。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各种正或负的反馈意见会加强或减弱学习者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某种联结。

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学习定律。

在本实验中,桑代克的饿猫打开笼门出来后得到爱吃的鱼,体现了效果。

心理学经典实验案例

心理学经典实验案例

心理学经典实验案例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特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的心理活动,包括感觉、知觉、情感、意志、思维等方面。

在心理学研究中,实验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通过实验可以深入了解人类的心理活动规律。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心理学领域的经典实验案例,这些实验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斯坦福监狱实验。

斯坦福监狱实验是由心理学家菲利普·波福特在1971年进行的一项著名实验。

实验中,研究人员将志愿者分为监狱警卫和囚犯两组,模拟监狱环境,并观察他们的行为。

结果显示,警卫表现出了严重的虐待行为,而囚犯则出现了心理崩溃的情况。

这个实验揭示了人们在特定环境下会产生的行为变化,引起了人们对权威和服从的深刻思考。

2. 束缚实验。

束缚实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斯坦利·米洛格兰进行的一项实验。

实验中,参与者被要求扮演监狱警卫或囚犯,模拟监狱环境。

结果显示,参与者在实验过程中表现出了极端的行为,甚至导致实验中止。

这个实验揭示了人们在特定环境下会产生的行为变化,引起了人们对个体与环境的互动关系的思考。

3. 条件反射实验。

条件反射实验是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进行的一项实验。

实验中,他发现狗在听到食物的声音时会分泌唾液,后来他将食物的声音与钟声相联,发现狗在听到钟声时同样会分泌唾液。

这个实验揭示了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对后来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施卡特实验。

施卡特实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施卡特进行的一项实验。

实验中,他通过对学生进行记忆测试,发现了记忆遗忘曲线的规律。

这个实验揭示了记忆的遗忘规律,对后来的记忆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韦伯费希实验。

韦伯费希实验是由德国心理学家古斯塔夫·费希纳进行的一项实验。

实验中,他发现人们对重量的感知并非线性的,而是呈现出一定的规律。

这个实验揭示了感知的非线性规律,对后来的感知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上就是一些心理学领域的经典实验案例,这些实验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我们深入了解人类的心理活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把狗教成神经症: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消化过程中,首次发现了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为了计量狗在实验期间分泌唾液的量,他为每一只实验的狗做了一个小手术,即改变了一条唾腺导管的路线,唾液通常是通过一条唾腺经过导管流入狗的口腔的,巴甫洛夫改变了这条导管的线路,使它通到体外。

这样,就可以接取和计量由导管滴出的唾液。

待狗的手术口愈合后,巴甫洛夫便开始实验,他每次给狗吃肉的时候,狗即流口水,而且看到肉就流口水,这说明狗是健康的,具有流涎反应。

但不久后巴甫洛夫发现,当狗听到助手送食接近它时,即使没有看到肉,没有吃到肉也会流口水。

此后,巴甫洛夫每次给狗吃肉之前总是按蜂鸣器。

于是,这声音就如同让狗看到肉一样,也会使他们流下口水,即使蜂鸣器响过后没有食物,亦如此。

说明狗形成了条件反射(杯弓蛇影惊弓之鸟望梅止渴一提到过节送礼就会想到脑白金)。

后来,巴甫洛夫用圆形的图片代替铃声,让经由条件化后的狗看到纸上所画的正圆形的图画而会流口水,但看到椭圆形图形不留口水。

假如实验者故意把圆形图片逐渐改变趋向于椭圆形,结果变成又不像正圆也不是明确的椭圆形,处于两者之中,模棱两可,难以判断时,狗就会变得焦虑而乱吠,乱流口水,连简单的实验都无法完成。

虽然给予休息一段时间,仍不能轻易恢复,犹如患了焦虑症一样。

B、吊胆的羊:假如让一只羊的前肢触电,但每次在通电之前给予事先的警告信号,如铃声,这只羊就会养成一个习惯,听到铃声就会提高警觉,赶快把前肢举起,免得被触电,而没有听到铃声时,就认为不会触电,继续随意运动。

可是假如对于这样一只已经被(条件化)训练好的羊,突然改变一个方式,即:不管什么时候都不给予铃声警告,而是突然给予触电,结果这只羊就不得不随时提心吊胆,把前肢一直弯曲,以便能及时躲避被触电。

如此一来长期处在战战兢兢状态下的羊,就出现一些慢性焦虑症的症状。

提示:不能预先知道危险来临的时间,比预先知道危险的来临而造成的伤害更大。

面对亲人的死亡,突然死亡和患病慢慢去世对人的心理感受是截然不同的。

内心矛盾的猫:1943年马瑟曼训练猫去按开关,以便获得食物。

次操作条件反射形成后,当猫去按开关,有时就突然给予电击,使猫感到痛苦,但有时却没有,猫按到开关获得食物。

结果,猫处在又想按开关获得食物而又害怕触电的矛盾的情况中。

这只猫出现了许多躯体性的症状,如:呼吸急促、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四肢僵硬,如同注射了肾上腺素。

提示:内心面对极端矛盾,难于处理应付时,可以促成焦虑神经
症的病状。

C、负担沉重的猴子:
1958年布雷迪对猴子进行了一套实验。

他把猴子固定坐在特制的椅子架里,让猴子四肢能自由活动,能随意伸手取食,但整体躯体却被捆住不能离开特制的椅子架。

在实验的过程中,把猴子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的猴子,每隔20秒就在其脚上加以电击。

然后训练这组猴子在每隔20秒的期间里,去按一个开关就能免受电击。

也就是说,假如这组猴子能提高警觉,每隔一段时间记得去执行该做的任务按开关就能免遭电击。

这样的实验进行了6小时,休息6小时后又恢复实验,持续进行20天,结果发现有些猴子发生胃溃疡而死。

对照组的猴子以同样的方式进行实验,只是不能按开关来控制电击,结果没有猴子发生胃溃疡死亡的例子。

提示:这个实验是模仿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而制定的,即:必须时时提高警觉而按时去执行该完成的课题,间接的提示长期的紧张生活会促成胃溃疡等心身疾患的发生。

D、恐惧形成实验
被试:阿尔伯特,7个月-11个月
第一次实验:
华生给阿尔伯特一只白鼠时,阿尔伯特不怕并伸手摸,当阿尔伯特正摸白鼠时加进一根钢棒尖锐的声音,阿尔伯特吓了一跳,脸躲进被子里。

第二次实验:
白鼠出现,阿尔伯特摸白鼠时再给一声音刺激,阿尔伯特由于害怕而哭泣。

一周后:
白鼠出现,阿尔伯特无接进倾向;白鼠靠过,他缩回手;白鼠再接近,阿尔伯特就哭并看爬开。

兔子和白面都产生了与白鼠一样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