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情绪主要受大脑边缘系统的调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的情绪主要受大脑边缘系统的调节,大脑边缘系统同时又调节内分泌和植物神经的功能,心理因素可通过大脑边缘系统和植物神经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当人处于紧张、焦虑、恐惧或受惊吓等应激状态时,交感神经兴奋,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同时,交感神经还将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间接地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和释放而导致糖尿病。糖尿病人也会表现出特定的心理特征,针对这些心理特点进行疏导可促进疾病的康复。

1、怀疑和否认心理。

患病早期,患者往往不能接受这一事实,持否认或怀疑的态度,怀疑医生诊断有误,否认自己患病,拒绝接受治疗,不注意饮食,或自认为得了糖尿病无非就是血糖高点儿,对身体无大影响,对疾病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导致病情进一步发展。

心理处方:这一阶段心理疏导十分关键,帮助患者改变错误的认知,接受现实,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希望,耐心细致地介绍有关糖尿病的知识、高血糖的危害性和不及时治疗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帮助他们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加强他们对饮食、运动及科学用药的重视程度,使其改变对疾病怀疑、拒绝治疗及满不在乎的心态。

2、失望和无助感。

患者一旦被确诊,将终身依赖外源胰腺素治疗,否则可能会导致危及生命的代谢紊乱。青少年处于求学、创业、恋爱的大好时光,他们得知没有根治的可能,常有一种愤怒的情感,加之必须终身控制饮食,更加重了愤怒的心理。他们感到被剥夺了生活的权利与自由,对生活失去信心,情绪低落,整日沉浸在悲伤的情绪中,情感脆弱,对治疗采取消极的态度。有些青少年还认为患病是父母遗传的结果,将愤怒的情绪针对父母。

心理处方:对此类患者要用亲切、诚恳的语言取得其信任,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用宣泄法使积聚在患者内心的忧伤、委屈及怒气发泄掉,以升华法转移其矛盾心理,并且反复讲述糖尿病的治疗前景,让患者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

3、焦虑恐惧心理。

糖尿病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终身性疾病,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加之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知之甚少并存在许多误解,因此产生焦虑、恐惧的心理,担心会影响自己的将来,惧怕死亡等。或对治疗过分关心,出现感觉过敏、精神高度紧张、失眠等。

心理处方:要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了解焦虑、恐惧产生的原因,利用语言技巧尽快安定患者的情绪,给患者以支持、鼓励,适时进行糖尿病知识宣教,指导如何选择和控制食物,帮助患者制定生活作息表,积极进行体育锻炼,以转移其消极心境。指导患者进行自我调节,学会做情绪的主人,使患者正视自己的病情,正确对待生活,从而缓解心理障碍。

4、自责自罪心理。

病人患病不能照顾家庭,长年治疗又需要大量金钱,造成家庭经济拮据而感到自责内疚,认为自己成了家庭的累赘。

心理处方:让患者了解目前虽不能根治糖尿病,但合理地控制饮食,适当地运动,科学地用药,良好的情绪,可以很好地控制病情,并能像健康人一样工作、学习和生活。在尽可能的条件下,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帮助患者解决实际困难,以减轻其心理负担,同时取得家属的配合,使患者调适不良心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5、悲观厌世和自杀心理。

患病时间长,并发症多且重,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对治疗产生对立情绪,认为无药可医,迟早都是死,自暴自弃,不配合治疗。对医护人员不信任,表现出冷漠、无动于衷的态度。

心理处方:对这类患者首先用温和的语言、熟练的操作、丰富的医疗护理基础知识取得其信赖,主动与患者谈心,合理提供治疗信息,对病情变化、检验结果主动向其做科学的、保护性的解释,帮助患者重新树立治疗信心。用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感染患者,促使患者克服厌世的心理,增强战胜病魔的信心。在自杀念头存在期间,严防患者的自杀行为。

核心提示:糖尿病人除了控制饮食和使用药物外,还必须调整心理平衡。

糖尿病人除了控制饮食和使用药物外,还必须调整心理平衡,改善病人情绪状态,克服消极情绪,帮助病人合理安排生活。

根据对糖尿病的病理生理学,遗传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表明,糖尿病不仅与遗传因素有关,而且与心理因素有关。据临床与实验的观察结果可以肯定心理社会因素和情绪反应对糖尿病有重要影响。所以,糖尿病人除了控制饮食和使用药物外,还必须调整心理平衡,改善病人情绪状态,克服消极情绪,帮助病人合理安排生活。

常用的糖尿病心理治疗方法有3种:

(1)支持心理治疗:通过解释,说理、疏导、安慰等,进行支持性心理治疗,以帮助病人消除各种消极情绪反应;

(2)认知疗法:帮助病人对糖尿病基本知识的了解,消除不适当的预测、误解和错误信念。提高治愈疾病的信心;

(3)行为疗法:某些行为疗法技术可帮助病人遵从药物治疗和饮食控制计划,包括血糖自我监测,行为强化,行为塑造疗法等。

核心提示:糖尿病抑郁症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多种多样,糖尿病患者应该根据自己心理变化的原因进行相应的调整。

糖尿病抑郁症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多种多样,如心境低落,对生活、工作、学习丧失兴趣,精力减退,易疲劳,失眠、多梦、恐惧、头痛、心烦意乱,注意力难以集中、厌世等。这些心理变化的产生一般与以下几种情况有关:

1.焦虑、恐惧

患者得知糖尿病不能根治,又有多种并发症后,唯恐自己眼要瞎、脚要烂、肾要坏等,担心对其今后的生活、学习、求职、婚姻等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感觉生活无望,产生焦虑和恐惧感。其实糖尿病并非如此可怕,只要早期诊断,在正规医院接受治疗,控制好血糖、血压、血脂等,并发症是可以减少或避免的,患者完全可以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享受人生。

2.长期血糖控制不佳

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可影响患者的情绪,使患者对治疗失去信心,易产生不配合治疗的想法,从而更加影响血糖控制,如此恶性循环下去,实在不利于糖尿病的治疗。血糖控制不佳者,应争取医生的帮助,分析血糖控制不佳的原因,找出解决方法。只有血糖控制改善,精神状态才会得以改善,两者既相互制约又能相互促进。

3.惧怕胰岛素

有些患者十分惧怕胰岛素,认为一旦用上胰岛素就有成瘾性,而且天天打针太麻烦,怕痛,更怕他人误认为“吸毒”等。其实临床上提倡早期应用胰岛素治疗,胰岛素也不会成瘾,加上现在先进的科技,可达到准确及无痛注射。至于他人的误解不必太在意,把自己的身体搞好才是最重要的。

4.低血糖

低血糖带来的不适,如心慌、手抖、出汗、迫不及待地要吃东西等窘迫状,使患者对“低血糖”产生恐惧感。所以,加强对低血糖的认识,加强血糖监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对减少和避免低血糖的发生非常重要。

5.经济负担

经济上的困难有时可能导致严重的心理障碍,是患者中断治疗的主要原因。因此,要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正规的治疗,随着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健全及完善,完全可以把医疗费用降到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大多数糖尿病患者想到疾病将伴随终生心里很难过,表现为精神抑郁,心情不畅。此种心态,自然会削弱机体的免疫功能,使抵抗力下降,不利于糖尿病的控制,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心理治疗和护理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一般患者住院时间都比较长,与医护人员朝夕相处,做好心理护理就更为重要了。

对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是中医从整体观念出发,观察病情,进行身心护理,以组织患者情绪生活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护理方法。中医学认为,人有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其太过则为病。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在某些患者中,形成病理心理和病理生理之间的恶性循环,从而加大了情志为病的因素,因此减轻患者心理压力,减少“情志为病”的因素,则成为治疗糖尿病的关键之一。首先纠正患者对此病的错误认识,讲清楚糖尿病并非不治之症,以解除其精神压力,克服心理失衡状态,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达到最佳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