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源性损害
药源性肾损害的危险因素及其临床干预
性呈剂量依赖性 , 易出现氮质血症。原有 肾功能不 全患者使用顺铂后 , 会加重 肾脏受损程度 , 主要损伤
肾小 管 。环磷 酰胺则 主要 引起 出血性 膀胱炎 和膀 胱
药源性肾损害类型分为 : ①肾前损害 : 某些药物
可通 过 收缩 肾脏血管 , 血流量 减少 , 使 降低 肾脏清 除
基金项 目: 山东省药学会 临床药 学奥赛康 中青 年科研 资助项 目( 鲁
物质 ; 而某 些药 物可 通 过 调节 。 流 量 而 引起 肾 脏 肾血
物都会加大肾损害发生的危险性 j 。④免疫抑制
剂 : 孢素 、 环 他克 莫 司 、 甲氨蝶 呤等 免 疫抑 制 剂 大 量 或长 期使 用会产 生 肾毒 性 。⑤ 免疫 增 强 剂 : 免疫 人 球蛋 白、 露 聚糖 肽 等免疫 增强剂 , 甘 主要 经 肾脏浓缩 代谢 排 出体外 , 导致 肾小管 内药 物浓 度增高 , 易发 生 药 物蓄积 中毒 , 引发 肾损 害 。免 疫 增 强剂 类 药 物
肾脏是体 内药物代谢和排泄的重要器官 , 易受 到 药物不 良反 应 的影 响 。药物 可通过 直接 或 间接 的
不 良作用 及 免疫性 损 伤 导致 多种 形 式 的 肾脏 损 害 。 鉴 于 肾脏 在人 体代 谢 中的重 要 性 , 求 临 床工 作 者 要
率 的 同时 , 可导致 肾脏 缺血 缺氧 , 还 发生进 一 步肾损 害 ] 。② 肾后 性损 害 : 物 引 起 的 肾后 性 损 害 主要 药 见 于 肾小管 内梗 阻及 下 尿 路 梗 阻 J 。③ 肾性 损 害 : 药 物本 身或代 谢产 物 经 肾脏排 出 时 , 对 肾 脏直 接 可 产生毒 性作 用 , 易发生 于肾 小管处 。
药源性肝损害的治疗
[ ] 李明. 2 持续硬膜 外麻 醉在 分娩镇 痛 中的运 用. 空航天 医药 航
2 0 1 3 16 04,5( ):5 .
穿针术后头痛 的发生 率显 著 降低 。当珠 网膜下 腔 阻滞麻 醉
药 源 性 肝 损 害 的治 疗
付彪 张烈 云 郭 宪 清
【 摘要 】 近年来 , 药源性肝损害 ( rgnue v iae 的报道逐渐增多 , 为临床较常见的 , Du・ dcdi r s s) i l ed e 已成
2 3 加速药 物 的排 泄 .
急性 中毒 的患 者 , 可通 过 洗 胃、 导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性 肝功能衰竭 的最 主要 原因 , 总计 占其 1 3~12的病例 。 / /
1 药 源性 肝损害的基本原理
泻、 活性 炭吸附等措 施清 除 胃肠残 留的药物 , 可通 过渗 透 还 性利尿 、 血液透析促进 血液 中肝毒性药物 的清除。
20 19 0 3: 0 7.
散 , 成阻滞范 围窄 、 造 质量 不 高的情 况 。珠 网膜 下腔 阻滞 麻 醉是将局麻药直接作 用于脊神经根 产生组织 效果 的 , 以起 所 效快 , 阻滞 完善 , 因此也 易导 致低 血压 的 发生 。术 后头 痛
的发生率与穿刺针 的直径成正 比… , 由于采用针 内针式 细腰
究显示 , 采用连续 硬膜外麻醉实施 剖宫产术 , 果确切 , 效 安全 可靠 , 大多数情况 均适 用 。而采用珠 网膜下 腔阻滞麻 醉联合 硬膜外麻 醉实施剖宫产术 , 结合 了珠 网膜下 腔阻滞麻 醉和硬
膜外两种 方法的优点 , 即能 很快起 效 , 保证 了良好 的麻 醉 又 效果 , 并且可在平 面过 低时 通过 硬膜 外 给药弥 补不 足 , 同 故
药学综合知识:常见的药源性疾病有什么?
药学综合知识:常见的药源性疾病有什么?药源性疾病是指由于药物因素而引起的机体、器官、组织、系统的病理损害和功能障碍,临床上可表现为一组疾病。
由于药物因素作用于人体引起的疾病称为药源性疾病,包括原发性药源性疾病和继发性药源性疾病。
前者又称药物引起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如变应性鼻炎、哮喘、湿疹、荨麻疹等;后者又称药物的毒性作用或药物过量引起的毒性反应,如急性肝损害、肾功能衰竭等。
药源性疾病是严重威胁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一类重要疾病,药源性疾病一旦发生,往往会产生严重后果,如不能及时处理和治疗,可导致患者死亡。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药源性疾病。
一、引发药源性疾病的因素1、剂量过大或使用时间过长。
如给新生儿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导致新生儿发生严重的药物性肝损害,表现为黄疸、肝肿大等。
2、用药种类过多或交叉用药。
如用阿奇霉素治疗支原体肺炎,也可导致患者发生药源性支气管炎。
3、联合用药不当,如青霉素与头孢菌素合用时,易引起过敏反应,严重者可导致过敏性休克。
4、用药方法不当。
如口服磺胺类药物后,未按规定方法服用而使其在尿液中溶解度降低,而在尿液中形成结晶,堵塞肾小管而造成肾损害。
5、重复用药。
有些药物如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小诺霉素等单次使用后易造成药源性耳聋。
长期使用某一种药物可引起体内药物浓度过高而中毒。
二、常见的药源性疾病有哪些?(一)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是指药物的一种或多种成分通过与体内蛋白结合,并通过各种途径进入血液循环,引起机体出现异常的、过度的和不适当的免疫应答,从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过敏反应多在用药后数分钟至1~2天内发生,以皮肤粘膜出现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荨麻疹样或剥脱性皮炎等为特征。
过敏反应一般分为速发型和迟发型两类。
速发型过敏反应可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出现,表现为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休克等。
迟发型过敏反应可在用药后几天甚至几周内出现,表现为全身性瘙痒、荨麻疹等。
药源性疾病发生时应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并给予抗过敏治疗。
药源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转归再探析
管康 复 医学 杂 志 ,05,4 3 2 8—2 0 2 0 1 ( ):0 1.
育 , 0 ,4 :6 — 6. 2 4 ( )12 14 0
收稿 日期 :0 0— 1— 2 2 1 0 0
哈尔滨医药 2 1 00年第 3 0卷第 1 期
・
3 ・ 7
药 源 性肝 损 害 的临 床 特 点 及转 归 再探 析
周 靖
( 津市第 四中心 医院 , 天 天津 3 0 4 ) 0 1 2
摘要 目的 回顾性分析药源性肝 损害病例 的临床特 点及病情转归 。方法 选择 自2 0 0 6年 6月 一 0 9年 6月确诊 为 20 药源性肝损害的住 院患者 8 3例 , 其中男性 3 , 3例 女性 5 0例 , 录病例资 料 , 记 分析年龄 、 性别 、 床主要 症状 及体征 和治疗后 临 病情转归 。结果 经治疗后 8 3例患者 中治愈 l 9例, 好转 5 6例, 未愈 6例 , 死亡 2例 。结论 药源性肝损 害患 者女性较 多于 男性 , 临床主要症状 以乏力 、 厌食多见 , 无特 异性 , 主要体征 以皮肤黄疸 多见 , 经治疗后愈合 良好 。 关键词 药源性 ; 肝损 害 ; 临床特点 ; 归 转 [ 中图分类号 】 R 7 . 55 3 [ 文献标识 码】 B 学科分类代 码 : 30 2 9 2 .4 9
1 对 象 和 方 法 [ ] 陈成伟. 1 药物与中毒性肝病 [ . 海 : M] 上 上海科学技术 出版社 ,
中药引起的药源性肾损害
葛根素注射液 + 肾功能明显好转。葛根素是从 H 后, 豆科植物葛根中提取的单一成分 ) , 二羟基 ’ F F / F L F " 葡萄糖醛基异黄酮, 葛根素注射液是以 . % ] 丙二醇 为溶媒配制而成。临床应用疗程长, 易使药物蓄积产 生毒性。该患者可能由于年老, 对药物的代谢、 排泄 功能减退, 疗程长, 更易发生药物蓄积。 " 关木通 近年来, 有关中药关木通所致肾损害的报道逐渐 增多。关木通为马兜铃科植物木通马兜铃的干燥藤 茎, 含有马兜铃酸, 过量或长期使用, 可致肾损害。据
[ ] 王丹华等报道 , - 例新生儿于 $ H 内服用汤剂仅 $
万方数据
剂, 共服用木通末大于( $ T即发生肾衰。刘继红等也
# "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3 3 "年 & <卷
[ ] ! ! " 报道多例患者使用木通引起肾损害 。龙胆泻肝
蟊以发泡疗法治疗。治疗前查血常规正常, 用药 4 ? 后出现尿痛、 尿频、 排尿困难、 肉眼血尿。实验室检 查: 尿E 隐血! 蛋白质! ) 1& 6、 F ) 1! 6、 6、 6。对 症治疗, 有极 % & ( 后各项指标恢复正常。斑蟊辛温, 毒, 入大肠、 肺、 肾经。临床用于痈疽、 疔肿、 干癣等。 斑蟊素易自胃肠道吸收, 皮肤也能吸收少量, 致死量 为8 。排泄主要通过肾脏, 肾脏对斑蟊素有很高 3 , ’ 的敏感性, 可引起肾小管、 肾小球上皮细胞严重水肿, 随之白细胞升高, 出现蛋白尿、 管形尿、 血尿等。 # 其它 [ ] % " 据刘仁全等报道 , 患者因4 头痛、 全 (前发热、 身不适, 服用$ , / 。出现颜面 $ $感冒灵冲剂% 3 8次 ( ’ 浮肿且逐渐加重, 神经差, 疲乏无力, 小便量少, 大便 秘结。尿常规: 蛋白 (6) , / , ( ) ; E ) 1&!8 G A F ) 1 :
药源性疾病事件
1、醋酸铊中毒事件:治疗头癣引起铊中毒,近半数用药者中毒,死亡万余人。
2、氨基比林与白细胞减少症:退热、止痛,粒细胞缺乏,死亡大于2082人。
3、乙烯雌酚:保胎,阴道癌(女儿),大于300人。
4、二硝基酚致眼及骨髓损害:减肥,白内障,万人失明。
5、磺胺酏剂:二甘醇做溶剂,肝肾损害,358人中毒,107人死亡。
6、非那西丁致严重肾损害:止痛退热,肾损害大于2000人,死亡大于500人。
7、三苯乙醇:高脂血症,大于一千人患白内障8、苯恶唑啉:减肥,70%用药者患肺A高压。
9、异丙肾气雾剂:严重心律失常,死亡大于3500人。
10、氯碘喹啉:肠炎,骨髓变性、失明,中毒大于7856人,死亡5%11、心得宁事件:抗心律失常眼-皮肤-黏膜综合征大于2257人。
12、替马沙星事件:1992年上市,截止到1992年6月,FDA收到了318例不良反应报告,包括溶血性贫血、DIC、急性肾衰、肝损伤、低血糖等。
发生率相当于其他喹啉类药物的4倍。
该药品在美国上市仅4个月,收到8例肝损伤、低血糖休克报告,死亡3人,即迅速从市场上撤除该品种。
13、拜斯亭事件(西立伐他汀)1997年上市,1999年进入中国市场,全世界80多个国家超过600万患者使用该药,美国FDA收到31例因拜斯亭引起横纹肌溶解导致死亡的报告,其中在12例报告中患者联合使用了吉非罗齐。
全球共有52例因服用拜斯亭产生横纹肌溶解所致的死亡报告。
2001年拜耳公司主动撤出拜斯亭。
14、2006年欣费事件安徽华源药业擅自降低药品消毒时间和温度,导致不合格“欣弗”流入市场,致多人伤亡。
15、齐二药事件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二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亮菌甲素注射液”等5种含假药成份的药品流入市场,这些假药是用有毒化工原料“二甘醇”冒充药用辅料“丙二醇”制成,在临床使用中连续发生致人死亡事件16、蝮蛇抗拴酶致出血17、环丙沙星致双手剥夺性皮炎,环丙沙星和诺氟沙星致过敏性紫癜。
药源性疾病
药源性疾病一、概述药源性疾病(drug-induced disease)又称药物诱发生疾病,是医源性疾病(iatrogenicdisease)的最主要组成部分。
它是指由于药物作为致病因子,引起人体功能或组织结构损害,并具有相应临床经过的疾病;一般不包括药物逾量导致的急性中毒辣。
事实上,药源性疾病就是药物不良反应的一定条件下产生后果。
近年来,药源性疾病有明显增多趋势,因此,医务人员一定要重视各类药物可能产生的药源性疾病,合理使用药物,争取把药源性疾病的发生减少到最低限度。
(一)药源性疾病的危害人们对药源性疾病的认识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早在1870年-1890年人们成立委员会调查氯仿麻醉赞成猝死的原因,经了解才弄清楚了氯仿麻醉猝死的原因是氯仿增强心肌以茶酚胺敏感性,造成心律不齐而死。
1922件有人报道因用砷凡钠明(606)治疗梅毒时而造成黄疸。
1937年美国有107例死于磺胺酏剂,后来发现酏剂的溶液里含有二乙烯乙二醇,因制药工人不了解这个化合物的毒性,错误的使用了,进而促进了美国FDA对新药批和药上市后的管理。
实际上,人们对药物的了出现和随后广泛应用,发生变态反应药物性皮疹。
40年代以青霉为代表的多种抗生素研制成功与广泛应用,出现过敏性休克、第8对脑神经损害、肾损害肾、肾损害和骨髓抑制等。
60年代后肾上腺皮质激素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药源性疾病又进一步展扩大。
特别是60年代的反应停()事件,即在欧洲发生了8000多例畸形婴儿的“药害”灾难;70年代心得宁上市4年左右,发现它能引起奇特而严重的“眼一粘膜一皮肝”综合征,有的患者失明,有的因腹膜纤维化导致肠梗阻而死亡。
以上两起突出事件引起极大的震惊,人们对药源性疾病的严重性有进一步的认识和警惕。
1946-1956年10年间有4000种化学俣成药,到1959年1年内就有400种化学药品。
1961-1973年6个国家上市新药有152种,目前国外上市的料药约3600多种。
药源性疾病(待续)——药源性肝损害
2 药 源性 疾 病 的 分 类
按药物不 良反应 ,可将药 源性 疾病 分为 A型 、B型 两
类” 。A型为药物的药理作用增 强和持续所 致 ,是由于个 体对药物的 吸收 、分布 、生物转化 及排 泄等方面 的差异 , 导致在体内的药量异常升高 ,引起 有关 组织器官损伤I。A I 型的特点是有剂 量依赖 性和可预测性 ,其 发生率高 .但病 死率低 。B型的表现 则与正 常药 理作用无关 ,常规 的毒理
岭 、丙硫氧嘧啶等多引起慢性肝炎型损 害。 32 3 脂肪 变性 肝细胞 内蓄积大 泡性 或小泡 性 中性脂 肪 .前者使细胞核 推 向一侧 ,后者 系弥漫性 小脂防滴 .细 胞核仍居细胞中心部 ,常 由乙醇 、四环索等药物引起 。 32 4 胆 汁淤滞 物所 致 32 5 肉芽肿 . 药物引起过敏反 应.使肝内嗜酸粒细胞增 肝小叶内胆什嫩滞 ,毛细胆管扩张 ,胆 栓形成 。此型 多由氯霉索 、氯丙 嗪 、利福平 及类固酵类药
3 药 源性 肝 损 害
3 1 药物引起肝 损害的发病机制 . 肝脏是 人体 进行解 毒及药物转 化的主要器官 ,最易受 药物或毒物损害 而致病 。 国外报道 ,药源性 肝损害 的发生 率约 占药源性疾病的 1%。按发病机制分类可分 为可预测 0 性 的药物直 接或 间接对肝造 成损害 ( A型 )及不可预测 属 性 的药物特异性代谢或 人体 特异性体质异常所 致的肝损害 ( B型 】 属 两大类 ,前者与用药剂量有关 ,后者与 用药剂量
物代谢 物的肝毒性有关 ,多 因解热 镇痛药 ( 醋氨酚 、布洛
芬 、吲哚美辛等 ) 所致 .青 霉紊类也可致肝细胞坏死。
32 2 肝 曼型 与病毒性肝炎的肝组织病理变化相似 ,可
见肝细胞坏死 、变性 ,枯否细胞增殖 和炎性 细胞浸润等多
药源性肾损害的诊断与治疗探讨
关键词 : 药源性肾损 害 中图分类号 :19 . 1 25 = 6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 编号 :6 2 8 5 ( 0 1 1 — 0 0 0 1 7 — 3 1 2 1 )0 0 5 — 2
Drg id cdrn lnu yda n s n et n u -n u e e a ijr ig oi a dt amet s r Z n un huyn h n in— a( ej n eodPo l’ opt ,ei g6 10 ,hn ) e g ag Z o i Z agqog d n N iagScn ep SH siln ia 4 10 c ia g g i e a jn Abt c: bete E poe h et n f rg id cdkd e a ae po o ert nl s f rg. tos u op a s a tO j i : xlr tet a r cv r met u-n ue i ydm g , rm t t i a eo d sMe d :O r si l od n e h ao u u h h t fr mg idcdrnl n r igoi a dt a n, i bet upc ddu r inyd m g ,smp m t ete tI o -nl e ea j ydans n et t ds l esset rgf d e a ae y t act a n. — d u iu s r me a h e ok o i r m
s m: D g i d c d k d e a g n p t n s c r d o mp o e ' i.Co cu in : l ia n i ain o r a e ts o l e l u ‘ r - n u e i y d ma e i a e t u e ri r v d b sc u n i a n ls o C i c i dc t s fr t t n h u d b n l o em s it o t l d a d c o ey o s r e fe e cin,a c s p s i l o a od o e u e t e i cd n e o r g i d c d k d e t c l c n r l n ls l b e v d at rr a t r y oe o smu h a o s e t v i rr d c h n ie c d -n u e n y b f u i d a e m a g.
药源性肝肾损害的鉴别与处理
第一部分 药源性肝功能损害鉴别与处理
药源性肝功能损害发病率
总体情况:药源性肝功能损害约占急性肝 功能损害10% 年龄>50岁人群中此比例接近于50%
药源性肝损害实验室三大指标
当临床上怀疑存有药源性肝损害时,首先应进行 包括下列三大指标肝功能测试: 转氨酶
– 谷丙转氨酶『SGPT(ALT)』 – 谷草转氨酶『SGOT(AST)』
其它原因(一)
肝细胞性损害时,应进行各种病毒性标记物检查, 包括抗HAVIgM、抗HBcIgM、抗CMVIgM。由 于标记物在急性期可能阴性,故应4个月后复检 过去5个月内有无输血献血史或应用过血制品 有无药物滥用史 近期旅游史 自身免疫性慢性活动性肝炎,应进行肝组织活检
其它原因(二)
胆汁性肝损害时由于结石等引起胆道阻塞 性疾病,故应进行肝胆超声检查 应进行病毒性标记物检查 应进行抗线粒体、抗核、抗DNA和抗平滑 肌抗体检查,高抗线粒体抗体滴度提示原 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血清肌酐值与肾功能相关性
血清肌酐系内源性物质,故与患者生理、病理状 态包括年龄、性别、体重以及基础疾病等相关 因血清肌酐是内源性物质其也是一个动态过程, 该过程可受合并用药影响及生理因素影响 血清肌酐测定可受到外来物质及内源性其它物质 干扰 血清肌酐与肾功能具有双指数曲线关系
血清肌酐值与年龄、性别、体重相关性
慢性损害:指肝功能异常期 >3个月 爆发性损害:几天或几周内发展至肝性脑 病和严重凝血机制障碍
药物性肝损害严重性分析
出现下列情况提示损害严重性
伴有黄疸的肝细胞性损害 伴有凝血功能改变
– 凝血酶原时间(PT)<50% – 凝血因子Ⅴ(前加速因子)<50%
出现肝性脑病早期症状时,例如扑翼样震颤症出现 如发现三种情况中任一种,应立即住院治疗或至专科就诊
药源性疾病名词解释
药源性疾病名词解释药源性疾病是指由于服用药物引起的疾病或症状。
以下是常见的药源性疾病及其解释:1. 肝毒性:指某些药物对肝脏产生损害导致的疾病。
肝毒性药物包括一些非甾体抗炎药、乙醇、抗生素等。
肝毒性药物在体内代谢时会释放出有害的代谢产物,损害肝细胞功能,从而导致肝炎、肝坏死等疾病。
2. 肾毒性:指某些药物对肾脏产生损害导致的疾病。
肾毒性药物主要包括某些抗生素、抗癌药物、非甾体抗炎药等。
这些药物可以导致肾小管损伤,降低肾脏功能,引发肾炎、肾衰竭等疾病。
3. 心血管不良反应:指某些药物引起的对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反应。
常见的心血管不良反应有心律失常、心绞痛、低血压等。
这些药物可能会影响心脏的收缩力或节律,导致心脏功能异常,引起不良反应。
4. 中毒性肺病:指某些药物引起的对肺部的中毒反应。
这些药物可能引起肺部炎症、纤维化等病变,导致呼吸困难、咳嗽、呼吸性疾病等。
常见的中毒性肺病药物包括抗生素、化疗药物等。
5. 过敏反应:指某些药物引起的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可以表现为皮肤瘙痒、红疹、荨麻疹等皮肤症状,也可以引起呼吸系统过敏反应,如喉头水肿、呼吸困难等。
常见的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有青霉素类药物、磺胺类药物等。
6. 血液系统不良反应:指某些药物对血液系统产生不良影响的反应。
这些药物可能导致骨髓功能异常,造血功能受损,引起贫血、白细胞减少等疾病。
常见的血液系统不良反应药物包括化疗药物、抗生素等。
7. 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指某些药物对神经系统产生不良影响的反应。
这些药物可能引起头晕、头痛、眩晕等症状,也可能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异常,引起抽搐、意识障碍等。
常见的神经系统不良反应药物包括抗精神病药物、抗癫痫药物等。
总结起来,药源性疾病就是由于服用药物引起的疾病或症状。
药物可能对肝脏、肾脏、心血管系统、肺部、血液系统、神经系统等产生不良影响,导致肝毒性、肾毒性、心血管不良反应、中毒性肺病、过敏反应、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等疾病或症状的发生。
药源性肝损害189例分析
要临床表现 中, 乏力 16例 (7 2 %)食欲不振 13例(6 2 %) 4 7 .5 , 6 8 .4 ,
出现 黄 疸 1 1 (4 0 % )肝 区 疼 痛 19例 (7 6 % )肝 肿 大 2 例 6 .2 , 0 5 .7 , 4 7例 (4 8 % ) 实 验 室 检 查 示 A T升 高 13例 ( 15 % )天 门 2.7 。 L 7 9.3 ,
药 源 性 肝 损 害 (rgi ue vr nuy 是 指 在 治 疗 过 程 中 , du d cdl e i r) n i j 由 于 药 物 或 其 代 谢 产 物 引起 的 肝 细 胞 毒 性 损 害 , 肝 脏 对 药 物 及 或 其代 谢 产物 的过 敏 反 应所 致 疾 病 。 着 药 物 种 类 的增 多 , 源 性 肝 随 药
害 的 19例 患 者 资 料 进 行 统 计 分 析 , 8 旨在 探 索 药 源 性 肝 损 害 的发
病 特点 及 规 律 性 , 临 床 安 全 、 为 合理 用 药 提供 参 考 。
药源性肝损害汇编
药源性肝损害(一)蔡晧东(北京地坛医院北京100011)近年来,药源性肝损害(drug-induced liver disease)的报道逐渐增多,已成为临床较常见的,且易产生严重后果的药源性疾病。
本文就药源性肝损害近年来流行病学的变迁、发病机制的进展、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其防治分别论述,供临床参考。
1 药源性肝损害的流行病学1.1发生状况及变迁药源性肝损害占整个药物不良反应的10%~15%。
而且,在世界范围其发病率仍在不断上升。
药源性肝损害是引起肝功能异常的常见原因。
在美国,药源性肝损害约占住院肝病患者的2%~5%,占成人肝病患者的10%,25%的暴发性肝衰竭是由药物引起的。
由于我国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较高,因此在肝病患者中,药源性肝损害构成比低于国外(约0.46%~1.08%),但其发生率并不少见。
据我院统计,近10年来,药源性肝损害的发生率逐年上升(见图1)。
1993年1月~1997年10月我院共收治药源性肝损害116例,占同期住院肝病患者的0.92 %,其中重症患者占19%,死亡3例,病死率为2.59%。
1.2病因学的变迁60年代至70年代初,抗感染药物引起肝损害最为常见,约占所有药源性肝损害的1/4~1/3,见表1。
表1 . 各类药物引起肝损害的百分比药物分类发生率(%)抗生素34.5抗肿瘤药14.9抗结核药12.4心血管药9.85镇静及抗精神病药9.19激素类药7.83消化系统药 2.87影响代谢药 2.12其他 6.34近年来,引起药源性肝损害的药物组成有所改变。
据我们统计近年来收集到的418例引起药源性肝损害的药物分布(表2),抗结核药引起的肝损害上升至所有药物之首,这可能由于近年来我国的结核病发病率上升的原因。
其次是中草药引起的肝损害。
表2 . 近年来各类药物引起肝损害的百分比药物分类例数%抗结核药141 33.7中草药99 23.7解热镇痛药45 10.8抗肿瘤药39 9.3抗霉菌药28 6.7抗生素23 5.5心血管药12 2.9消化系统药9 2.2激素类药7 1.7抗病毒药 5 1.2其他10 2.4总计418 100 过去认为,中草药安全性高,毒副作用少,很少引起肝损害。
药源性肾损害的诊断及
药源性肾损害的发病机理
? (二)免疫炎症反应:某些药物及其降 解产物与肾小管或肾间质相互作用
? 使其成为半抗原或抗原,诱发抗体产 生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 此外坏死的肾小管上皮亦可成为抗原, 致使自身抗体形成。
? 通过抗原抗体复合物机制导致肾小管 和间质病变
药源性肾损害的发病机理
? 免疫炎症肾损伤一般与药物剂量无关, 有时小剂量或一次用药后即可造成病变。
? 因此如何正确合理地用药 ? 避免毒副作用减少药源性肾病变的发生 ? 使药物达到治疗的目的至关重要 ? 让临床医生了解药源性损害的原因、发
病机理及相关药物 ? 掌握药物性肾损害的临床表现及防治措
施,是我们讲课之目的。
肾脏易发生药源性肾损害的原因
? (一) 每分钟流经肾脏的血液占心搏量的 25%
? 而肾脏只占体重的0.4%,按重量计算肾 脏是体内各器官中血流最丰富者
药源性肾损害的诊断及防治
承医附院泌外肾内诊疗中心
概述
? 肾脏是体内药物代谢与排泄的重要器官 ? 这也是肾脏易发生药源性损害的重要因
素之一。 ? 随着各种化学药品的不断问世及各种抗
菌药物的广泛应用或药物的滥用 ? 致使药物引起的急、慢性肾衰的报道日
益增多。
概述
? 药物所致急性肾衰(ARF)约占34.2% ? 在老年人、原有肾脏病者发生率更高 ? 临床医生对药物所致的肾损害认识不足 ? 又由于某些药物所致的肾病变常缺乏特
? (七) 低蛋白血症,使循环中游离型药物浓度增加 ? 肾病尿蛋白丢失 ? 肝硬化蛋白质合成减少 ? 营养不良及摄入不足,均可致低蛋白血症 ? 使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度相应降低, ? 药物的游离部分相应增加, ? 药物从肾脏的排泄量增加,亦增加了肾损害的机会
对目前我国药源性损害救济现状的分析及建议
n to a o d t n M e h d c r i g t n l s s o ei f d fiu te f d u -n u e a g , f d t e ain 1 n i o . c i t o s Ac o d n o a a y i n r l i c lis o r g i d c d d ma e i h e f n r a o s f r h s p o lm s a d s t e o e s a ma u e r l f p t e n o r f r n e t u f r r e s n o t e e r b e n u e h v r e s t r e i a t r f r e e e c o p t o wa d e s g e t n n e t b ih d u -n u e a a e r l f s s e u t d t u a i n l c n ii n Re u t n u g s i s o sa l r g i d c d d m g e i y t m s ie o o r n to a o d to . o s e sl a d s Co c u i n I S n c s a y a d f a i l o s l e t e r l fp o l ms o r g i d c d d ma e n l so ti e e s r n e sb e t o v h e i r b e f d u - u e a g . e n KEY ORDS: W Dr g i d c d d m a e Re ifs s e ; S g e t n u -n u e a g ; l y t m e u g si o
中图分 类号 :R 5 9
Ana y i n Cu r ntS t a i n o u -nd c d Da a eRe i fi u u r n u g s ins lss o r e iu to fDr g i u e m g le n o r Co nt y a d S g e to
重视儿科药源性损害
中外健康文摘药学研究 2008年6月第5卷第6期 W orld Hea lth DigestMedical Pe riodical药学研究重视儿科药源性损害■丁 艳(黑龙江省宝清县853农场职工医院 155630)【摘要】几乎所有药物因个体差异不同,生活环境各异均可造成过敏反应,有些轻微,有些是致命的。
【关键词】儿科药源;损害【中图分类号】R59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08)-06-0171-011 过敏反应如常见和常用的青霉素,链霉素,普鲁卡因,头孢类,破伤风类毒素等可致过敏性休克,临床上近年不断报道,维脑路通、地塞米松、利多卡因,异丙嗪、清开灵、阿米苄星、庆大霉素、病毒唑等,均有导致休克而危及生命的报道。
还有一些药物,如林可霉素,解热镇痛药物。
某些中药、一些动物类药物,花粉类也不可忽视。
为避免和减少药物过敏的机会,应注意:①严格做过敏试验和脱敏疗法。
②追问家族史和过敏史。
③对未用过的药物和在不了解的情况下,首次用药剂量宜偏小。
④对药典和教科书没有记载和规定,但刊物已有报道或本院和自己临床应用有过敏药物宜慎用,并严密观察。
2 神经系统损害药链霉素,庆大霉素这是公认的损害听神经药物,可致耳聋。
氯霉素、氯丙嗪、抗癫痫药物、阿托品可致幻觉和惊厥,阿米苄星有致重症肌无力的报道。
甘露醇可致脑水肿,维生素A、四环素、土霉素可致颅内高压。
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可语诱发癫痫和精神病。
呋喃类药物可致末稍神经炎,镇静药致中枢神经系统严重抑制。
一些抗菌药物可间接影响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造成胃肠功能障碍。
胃复康是常见儿科引起神经症状的一个药物。
马钱子、乌头、汞砷类药物均对神经有损害。
为减少神经系统损害应做到:①年龄较小婴幼儿,尤其是新生儿尽量不用链霉素、庆大霉素和一些对神经有较大或永久损害的药物,非用不可时剂量尽量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②临床报道损害机率较大药物尽量不用或少用以及慎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理变化:
• 利福平可引起新月体肾炎; • 消炎痛、青霉胺或青霉素可引起肾小球轻微病变、 局灶增生性肾炎、新月体肾炎或膜性肾病。
药源性肾损害的临床表现
其它
临床表现
急性梗阻性 肾病
急性肾炎综合征 或肾病综合征
急性肾衰综合症
急性过敏性间质性 肾炎综合征
一、急性肾衰综合征
药物肾毒性所致 的急性肾衰综合 征多为非少尿型, 每日尿量常大于 1000ml 血肌酐、尿素氮迅 速升高,肌酐清 除率下降,尿比 重及尿渗透压下 降,可伴代酸及 电解质紊乱 停药后肾功能渐恢 复,肌酐清除率 复升,进入多尿 期后,血肌酐及尿 素氮降至正常范 围
3.
药物因素
4.
过敏体质
1. 肾脏生理学特点与药源性肾损害
肾脏血流丰富 占体重0.4%的肾脏,每分钟需要承受25%的心输出量。
细胞表面积大 内皮细胞、上皮细胞、系膜细胞—增加接触机会; GBM滤过特性:大分子抗原-抗体复合物、毒性物质
逆流倍增及PH
逆流倍增系统在浓缩尿液的同时也浓缩了药物和毒物 PH变化,影响药物代谢
近端肾小管坏死和间质纤维化,有时伴近端小管转运障碍
临床表现有Fanconi综合征(糖尿、磷尿、氨基酸尿); 重则急性肾衰竭 发病机制可能与近端肾小管膜上的人类有机阴离子转运子 的改变有关
应注意用药前水化
6. 抗结核药
利福平
常见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及肝毒性。但其引发的ARF预后严重。 多发生于间歇用药或中断治疗后再次服用者 (间隔数日至数年),极 少数也可发生于持续用药过程中 服药后2~3d内出现“流感”样症状、腹痛、腹泻、肌痛、气喘、胸 闷。肾脏损害多见少尿/无尿型ARF,蛋白尿、血尿或一过性白细胞 尿;常伴血液系统异常:贫血为主、可有WBC增高和(或)PLT下降; 部分伴肝功异常;血清中常可检到抗利福平抗体。肾活检主要呈间 质性肾炎改变 利福平引起的ARF与免疫机制有关,利福平结合血浆自蛋白激活体液 免疫。产生抗体并形成利福平-抗利福平抗体复合物,吸附于红细胞 、血小板、肾小管上皮细胞膜上,形成三重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 系统,对上述靶细胞造成损伤。
4. 核苷类抗病毒药
阿昔洛韦
合成的核苷类抗病毒药,主用于治疗单纯疱疹感染 肾功正常时,30%~90%以原型自尿中排出。 当血浆浓度> 20μg/ml时,可发生肾毒性,此时肾脏药物浓度可20倍于 血浆水平。本剂在水中溶解度2.5g/L,但尿中低,故在肾小管(主要在 集合管)处形成结晶,致梗阻
药源性肾损害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柳 刚
概
述
肾脏在物质的排泄、体液的控制、电解质平衡以及激
素内环境稳定等方面均起重要作用。
肾脏也是体内特别易受到药物毒性影响的器官之一。
急性肾衰竭中约30%系药物或化学药品引起。
药源性肾损害
危险因素
发病机制
临床类型
常见药物
防治措施
危险因素
1. 2.
肾脏生理学特点 机体状态及年龄
乙胺丁醇 庆大霉素 粘菌素 万古霉素 红霉素 四环素 卡那霉素 托布拉霉素 氯霉素 呋喃妥英 环丙氟哌酸 土霉素 强力霉素
引起肾小管-间质损害的药物
利尿药:
速尿 氨苯喋啶 氯噻酮 噻嗪类 利尿酸 替尼酸
引起肾小管-间质损害的药物
非类固醇类抗炎药
高代谢状态
重吸收任务,代谢活性高,酶系统活跃,耗氧量随 增加,特别容易受缺血、缺氧以及代谢产物的损害。
2. 机体状态与年龄因素
基础疾病
糖尿病 心衰 肝硬化 ……
肾病综合征
1.肾血流不足, 肾缺血造成药物 的肾毒性增加。 2.药物与血浆蛋白 结合降低,游离 部分增加,从肾 脏的排泄增加。
老年人
1.肾细胞衰老,超微结 构发生变化,线粒体 功能低下,酶系统功
4. 过敏体质
与药物剂量无关 主要由变态反应介导的药物变态反应,包括I型、II型及IV型 变态反应。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药源性肾损害
危险因素
发病机制
临床类型
常见药物
防治措施
3.药源性肾损害的发病机理
与药物剂量无关 包括过敏反应 (新 青、磺胺类引起急 性间质性肾炎 )和 抗原-抗体复合物 (青霉胺致肾脏的 损害)的作用。
常见引起肾损害的药物
非类固醇抗炎药(NSAID)和止痛药
吲哚美辛、布洛芬、双氯芬酸、舒林酸、托美丁、氨基比林、对乙酰氨基酚、 阿匹林、保泰松、安乃近等
免疫抑制剂 :环磷酰胺、环孢素A、FK506等 抗肿瘤药 :丝裂霉素C、顺铂、甲氨喋呤、多柔米星 ACEI :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等 造影剂:任何含碘造影剂 含马兜铃酸类中药:防己,木通等 其他 :
药源性肾损害
危险因素 发病机制
临床类型
常见药物
防治措施
药源性肾损害的常见临床类型
1. 肾小管-肾间质疾病:包括肾性尿崩症、低钾性肾病、 肾小管酸中毒、肾小管间质性肾炎(包括肾乳头坏死)。症
状和体征为多尿、口干和多饮等。
2. 肾小球疾病或肾小球微血管病:肾小球肾炎(微小病变
药物引起的ATN
二性霉素B、羧 苄青霉素、大 剂量青霉素
头孢类抗菌素第 一代
氨基甙类抗菌素 (庆大卡那、 丁胺卡那、妥 布、新、链霉 素等)
3
2
1
病理变化
主要表现为近曲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基底膜断裂 及间质水肿。重症病变可延及远端肾小管,甚至累及肾小 球。
二、急性间质性肾炎(AIN)
44% 56%
强。常用药物中NH2+ 数目:新霉素6,庆大霉素5、妥布霉素5,丁胺卡那4,链霉素3。
肾毒性与用药时间、剂量有关
一般于用药5-7天起病,7-10天时最强
尿低分子蛋白及溶酶体酶排出增加 非少尿型ARF(ATN)最常见,伴肾性失钾和失镁 危险因素:高龄、脱水、合用其他肾毒性药物、原有肝肾疾 病和缺钾等
肾病、膜性肾病)、溶血尿毒综合征、小血管炎(急进性肾 小球肾炎)。
3. 急性肾衰竭(ARF) :肾前性ARF、急性肾小管坏死 (ATN)、急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AIN)、肾后梗阻等所致 ARF。
在急性药源性肾衰中,每日尿量少于400ml的情况少见。 临床特点:急骤起病,肾功能急剧恶化;常以肾小管功能损害最 为突出,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肾小球功能损害;部分可同时伴有药 物过敏或中毒的局部或全身症状(如药疹、药物热、贫血和肝功能 损害等);累及肾小球或微血管者可伴肾炎综合征/肾病综合征。
布洛芬 炎痛喜康 阿期匹林 安替匹林 保太松 消炎痛 非那宗 安乃近
引起肾小管-间质损害的药物
其它:
苯妥英钠 别嘌呤醇 冠心平 青霉胺 卡马西平 非那西汀 苯正比妥 西米替丁 硫唑嘌呤 奎宁 2-甲基多巴 扑热息痛
三、肾小球肾炎
肾小球病变为主
由非类固醇消炎药、利福平、青霉胺所致的肾 损害可以肾小球受累为主。
药源性肾损害的常见病理类型
各种药物对肾脏某些部位有特殊的亲合力,因此肾脏组织学变化不同
不同药物可导致相同的肾脏病理改变,一种药物也可导致不同的病理类型。
梗阻性肾病者 甚少
肾小球和肾血 管受累较少
肾小管-间质受 累最为常见
3
2
1
一、急性肾小管坏死(ATN)
44% 56%
药物因素 其他因素
欧州透析移植协会报道398例急性肾衰(ARF)由各种药 物引起的ATN为222例占55.8%
3. 磺胺类抗生素
肾损害有3种类型:
(1)磺胺结晶引起尿路梗阻导致肾损伤最多见。
• 与药物在尿中的浓度、溶解度以及尿液PH有关 • 临床表现为血尿、肾绞痛、尿中可检到磺胺结晶,甚至少尿无尿、ARF。
• 防治:增加液体入量,碱化尿液
(2)过敏反应, 导致急性间质性肾炎或肾病综合征 (3)偶可引发溶血性贫血(主要见于先天性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者) ,因血红蛋白尿对肾小管上皮的直接作用或阻塞肾小管而 致肾损伤
IgG、C3在肾小管基底膜沉积,同时见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 及坏死。
引起肾小管-间质损害的药物
抗生素类:
新型青霉素(Ⅰ、Ⅱ、Ⅲ) 青霉素G 羟苄青霉素 先锋霉素Ⅰ、Ⅱ、Ⅳ、Ⅴ 磺胺类药物 氨苄青霉素 羟哌嗪青霉素 氧哌嗪青霉素 头孢拉定 利福平
8 mg
30
引起肾小管-间质损害的药物
重症病情复杂时, 老年患者常不可 恢复,而逐渐演变 CRF,需依赖透析 以维持生命
肾小管上皮细胞的 功能及结构恢复 正常,则需半年至 一年之久
二、急性间质性肾炎综合征
临床表现为用药后出现
1、全身过敏反应,包括药物热、药疹、全身淋巴结肿大及关节酸 痛、血嗜酸白细胞计数升高,血IgE升高。 ①血尿占95%,1/3有肉眼血尿,常见于 利福平、新青霉素Ⅰ、别嘌呤过敏者 ②尿中白细胞增多,为无菌性白细胞尿 ,嗜酸性白细胞占30%,可出现白细胞 管型或红细胞管型 ③轻中度蛋白尿,可呈少尿型ARF表现, 老年患者更多见
特殊状态
脱水 休克 ……
能紊乱,肾储备功能
下降,肾毒性药物的 敏感性增高。
肾功能衰竭
2. GFR下降,清除能力
减低,血药浓度增加, 药物毒性增大。
3. 药物因素
药物本身具肾毒性,大剂量、长期使用更是雪上加霜,因 药物过量或不合理应用而出现的毒性反应。 多种药物合用,引起药源性肾病的危险性加大。 与药物剂量相关
少数病例可有类似范可尼综合征的表现
2.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本身无明显肾毒性,主要引起过敏性间质性肾炎(AIN)或急
性肾小管坏死(ATN)
严重程度与药物剂量无关 临床表现轻重不一,潜伏期2天至数周,起病突然表现为血尿、 轻中度蛋白尿、无菌性白细胞尿 尿沉渣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比例≥5%)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血IgE升高 严重者表现为ARF,伴全身过敏症状: 发热、皮疹、关节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