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劳动二重性原理并举例分析剩余价值生产过程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即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作为劳动过程,是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生产出物质产品的活动,这是人类社会劳动的共性的一面。
由于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要素都被资本家所占有,由此决定了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两个特点:其一,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隶属于资本家;其二,劳动的成果或者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更是作为价值增殖过程而彰显其本色。
资本家的投入,一部分购买了机器、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资料,另一部分购买了劳动力。
这两部分在生产中的作用是不同的。
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被消耗,生产出新的产品,只转变自己的物质形态而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不发生增殖。
生产资料的价值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其转移的价值量不会大于它原有的价值量。
而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其价值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的。
在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新价值,远高于资本家所预付的劳动力价值,从而形成了剩余价值,使得一般价值形成过程转变为价值增殖过程。
马克思指出:“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
”由此可见: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
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
这就是资本家发财的秘密。
在揭示资本价值增值秘密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透过现象认识资本的本质。
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在物质外壳掩盖下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是资本家剥削工人劳动的关系。
三、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一)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由于生产技术是以手工劳动为基础,资本主义增加生产主要靠增加劳动量来实现,因此延长劳动时间、提高劳动强度就成为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首先采用的基本方法。
试用劳动二重性原理解释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试用劳动二重性原理举例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一、劳动二重性原理: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马克思也称之为有用劳动。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
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有事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
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础。
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解释为:一个人生产一把椅子,椅子能够提供给人坐,这一点是使用价值;同时椅子可以拿去交换,因为做椅子花费了劳动时间,是具有价值的。
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价值增殖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
所谓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具体劳动改变了劳动对象的物质形态,生产了物质的使用价值,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了商品中去了;同时,劳动者的劳动价值也作为抽象劳动,也成为了商品的新价值。
劳动者的劳动力分为两部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
剩余劳动时间就是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因此,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三、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生产技术水平和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即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作为劳动过程,是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生产出物质产品的活动,这是人类社会劳动的共性的一面。
由于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要素都被资本家所占有,由此决定了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两个特点:其一,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隶属于资本家;其二,劳动的成果或者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更是作为价值增殖过程而彰显其本色。
资本家的投入,一部分购买了机器、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资料,另一部分购买了劳动力。
这两部分在生产中的作用是不同的。
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被消耗,生产出新的产品,只转变自己的物质形态而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不发生增殖。
生产资料的价值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其转移的价值量不会大于它原有的价值量。
而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其价值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的。
在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新价值,远高于资本家所预付的劳动力价值,从而形成了剩余价值,使得一般价值形成过程转变为价值增殖过程。
马克思指出:“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
”由此可见: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
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
这就是资本家发财的秘密。
在揭示资本价值增值秘密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透过现象认识资本的本质。
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在物质外壳掩盖下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是资本家剥削工人劳动的关系。
三、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一)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由于生产技术是以手工劳动为基础,资本主义增加生产主要靠增加劳动量来实现,因此延长劳动时间、提高劳动强度就成为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首先采用的基本方法。
二、劳动的二重性理论(精)
二、劳动的二重性理论马克思创立《资本论》的理论体系的逻辑辩证方法,是以商品范畴作为逻辑起点的,这是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历史演变顺序一致的。
现在,我们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之间的本质关系及其运动、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则是把商品体作为直接的生产过程的结果,于是,我们选择了从分析人的二重性入手,全面研究人通过劳动生产实践活动所发生的生态自然因素与经济社会因素相互渗透与相互作用的运动、变化的规律及其生态经济实质,这就是说,以人的二重性这个范畴作为研究马克思生态经济理论的逻辑起点。
因此,我们在前面论证人的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的生态经济二重形态理论的核心时,就已经肯定了劳动不仅是生态自然范畴,而且是经济社会范畴。
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是由体现在劳动中的人的二重性决定的。
下面,我们在第五章从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角度论证了劳动二重性的生态经济本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理论中内蕴的生态经济二重形态的深刻内涵,从而揭示马克思经济学说的生态经济实质。
(一)劳动二重性学说的生态经济二重性意蕴1、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是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资本主义经济运动,首先研究了商品的二重性,紧接着就研究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首次指出了劳动二重性学说。
在这里,马克思是密切联系着商品这个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元素形式”即资本主义的“经济细胞”来分析劳动二重性的,因而这种劳动二重性是包含在商品中的,没有离开商品孤立地研究劳动二重性,这正是马克思和古典学派经济学家不同的地方。
可见,马克思创立劳动二重性学说,是与他创立商品二重性理论密不可分的。
这样,马克思首先没有研究人类劳动一般,而是研究人类劳动特殊是生产商品的劳动。
马克思把生产商品的劳动划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深入研究了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的关系,得出了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商品是私人劳动的产物,同时劳动也带有社会劳动的性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政治经济学部分考题及其答案
无1、人们的生产关系归根结底是一种A、物质利益关系B、政治利益关系C、平等交换关系D、自由买卖关系【A】2、支配社会经济形态更替的规律是A、商品经济的价值规律B、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C、社会劳动在各部门按比例分配的规律D、节约劳动时间的规律【B】3、关于价值和交换价值相互关系的正确论断是A、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基础,价值是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B、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C、价值就是交换价值,二者完全一致D、价值由交换价值决定,二者量上没有区别【B】4、劳动二重性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是A、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都创造使用价值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都创造价值C、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D、具体劳动创造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使用价值【C】5、在商品交换中起媒介作用的货币,执行的是A、价值尺度职能B、支付手段职能C、贮藏手段职能D、流通手段职能【D】6、一定时期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A、等于待售商品价格总额B、大于待售商品价格总额C、与待售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D、与待售商品价格总额成反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正比【C】7、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总公式是A、W — G — WB、G — W — GC、G —G′D、G — W —G′【D】8、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前提是A、资本家集中大量货币B、劳动力成为商品C、生产资料成为商品D、消费资料成为商品【B】9、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价值增殖过程中A、作用不同B、价值转移的方式不同C、创造价值的方式不同D、、创造剩余价值的方式不同【A】10、在价值增殖过程中抽象劳动A、转移了生产资料的价值B、转移了劳动力的价值C、创造了新的使用价值D、创造了劳动力的价值和剩余价值【D】11、资本循环所经历的时间包括A、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B、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C、生产时间和销售时间D、劳动时间和流通时间【B】12、既属于流动资本又属于可变资本的是用于购买A、厂房、机器设备的资本B、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的资本C、劳动对象的资本D、劳动力的资本【D】13、固定资本无形磨损是由A、自然力对机器设备腐蚀造成的B、人为破坏机器设备造成的C、机器设备贬值造成的D、机器设备使用过程中磨损造成的【C】14、公式Ⅰ(v+m)>Ⅱc是A、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B、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C、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前提条件D、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D】15、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A、揭露了利润的真正来源B、表明了利润的本质C、掩盖了利润的本质和来源D、完全消除了各企业、各部门在所获利润上的差别【C】16、资本主义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A、商品的个别价值B、商品的社会价值C、商品的生产价格D、商品的垄断价格【C】17、平均利润率形成以后,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所获得的平均利润A、等于本部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B、少于本部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C、多于本部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D、与本部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成正比【B】18、商业资本的出现,在一定限度内能够A、增加社会总资本中的生产资本量,减少流通资本量B、减少社会总资本中的生产资本量,增加流通资本量C、使社会总资本中的生产资本量和流通资本量同样增加D、使社会总资本中的生产资本量和流通资本量同样减少【A】19、商业资本家对商业店员的剥削体现在A、无偿占有商业店员剩余劳动时间实现的剩余价值B、直接占有商业店员销售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C、直接榨取商业店员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D、无偿占有商业店员必要劳动时间实现的剩余价值【A】20、利息率和平均利润率在量上的关系是A、利息率等于平均利润率B、利息率低于平均利润率C、利息率和平均利润率无关D、利息率和平均利润率成反比【B】答案分析一、单项选择题1、【解析】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人们在一定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
劳动的二重性原理分析剩余生产价值
怎么从劳动二重性的原理分析资本主义生产的二重性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与其他劳动不同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是与其他劳动相同的抽象劳动。
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抽象劳动生产价值。
抽象劳动没有质的区别,只有量的区别。
具体劳动与人类社会共始终;而抽象劳动作为商品价值的实体,则是与商品交换相联系的范畴。
劳动的二重性为剩余价值的学说奠定基础。
劳动力成为了商品,由于劳动的二重性使劳动力也有了价值和使用价值。
劳动力的价值决定于一定国家的一定历史时期内,必要生活资料的量;劳动力的使用价值特殊性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劳动力本身价值的价值的源泉。
由此,生产过程也有了两重性,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和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
在生产过程中资本家要工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
但生产使用价值的目的是生产剩余价值,因为使用价值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具体劳动改变了劳动对象的物质形态,生产了物质的使用价值,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了商品中去了;同时,劳动者的劳动价值也作为抽象劳动,也成为了商品的新价值。
劳动者的劳动力分为两部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
剩余劳动时间就是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因此,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1、劳动的二重性原理是,生产劳动包括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两者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
在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劳动作为具体劳动,在生产出一定的使用价值的同时,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另一方面,工人的劳动作为抽象劳动,又凝结成新价值,形成商品价值的另一组成部分。
如果工人的劳动形成的新价值恰好等于资本家支付的劳动力价值,资本家得不到剩余价值,仅仅是价值形成过程。
在生产过程中,只要资本家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以上,价值形成过程就成为了价值增值过程,就生产出了剩余价值。
劳动二重性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关系
劳动二重性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关系
劳动二重性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都是经济学中重要的理论,它们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劳动二重性理论指出,劳动收入受到劳动产出和劳动市场价格的双重影响,即劳动市场价格可以影响劳动收入,而劳动产出也可以影响劳动收入。
这个理论表明,劳动收入可以通过改善劳动技能和技术来提高,也可以通过提高劳动市场价格来提高。
剩余价值理论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说明了一种物品的价格是由它的价值减去生产它所需要的成本所决定的。
根据这个理论,一个物品的价格等于它的价值减去生产它所需要的成本,因此,对于劳动,价格等于劳动产出减去劳动生产成本,这也就是为什么劳动收入受到劳动产出和劳动市场价格的双重影响的原因。
因此,可以看出,劳动二重性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劳动二重性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劳动收入受到劳动产出和劳动市场价格的双重影响,而剩余价值理论可以解释劳动收入的具体决定因素,即劳动产出减去劳动生产成本。
综上所述,劳动二重性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是彼此相辅相成的,可以更好地解释劳动收入的决定因素。
一些题目
第二章商品与货币91、什么是商品的二因素?为什么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答: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指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价值是凝结载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性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缺一不可。
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如果没有耗费人类的劳动,也不具有价值,不是商品。
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性表现在:①两者反映不同的经济关系。
使用价值作为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是永恒的范畴;价值作为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史上平经济特有的范畴。
②在交换过程中,任何买者和卖者不可能同时占有同一个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2、什么是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是什么关系?答: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
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就是具体劳动,它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所谓抽象劳动,就是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价值。
3、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什么决定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是什么关系?答: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和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而与生产者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随着生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提高的,故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呈下降的趋势4、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是什么?为什么?答: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而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
商品交换实际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劳动互换,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
因此,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是商品内在矛盾的根源。
5、货币是怎样产生的?答:货币作为一切商品价值的等价物,是商品的价值形式长期发展的产物,经历了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原始社会末期)、扩大的或总和的价值形式(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后)、一般的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后)四个阶段。
用劳动二重性原理并举例分析剩余价值生产过程
用劳动二重性原理并举例分析剩余价值生产过程第一篇:用劳动二重性原理并举例分析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对劳动二重性进行概述即: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各种不同形式的特殊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不同的方面.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在商品生产中,人们为了生产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商品,就要进行一定形式的劳动。
使用价值的不同属性,决定了劳动的特殊形式。
如生产上衣需要裁缝的劳动,裁缝利用尺子、剪刀等缝纫工具,对布料进行加工生产出上衣。
这种劳动是根据劳动的目的、加工对象、生产手段、操作方式、生产结果等来区分的。
这种具有不同性质和不同具体形式的劳动就是具体劳动。
具体劳动是创造商品使用价值的劳动,它体现着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永久条件,是不以社会形态的变化为转移的。
但是,具体劳动的种类和操作方式,都随着生产力和生产专业化、社会分工的发展而不断扩展和变化。
生产商品的劳动,不管其具体形式如何千差万别,都是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等的生产耗费。
这种撇开了具体劳动特殊性质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抽象劳动。
生产商品的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以后,就可以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区分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作为价值增殖过程,工人的抽象劳动一方面创造了劳动力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也为资本家创造了剩余价值。
根据劳动二重性理论,可以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就是由具体劳动转移的生产资料价值的资本;可变资本就是转化为劳动力并在生产过程中通过抽象劳动能使价值增殖的资本。
这就区分了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从而为理解剩余价值论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更重要的是价值增殖过程,即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雇佣工人受雇于资本家,为资本家劳动,雇佣工人的劳动一方面作为具体劳动,创造了新的使用价值并保存和转移了生产资料的旧价值,另一方面作为抽象劳动创造了新价值,在雇佣工人新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劳动力自身价值的部分,就是增殖了的价值,既剩余价值.由此可见,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只有依据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的理论,才能科学地阐明剩余价值的.第二篇:试运用劳动二重性原理并举例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试运用劳动二重性原理并举例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恩格斯指出“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两大理论发现。
第二节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ppt
(总计150元)
创造使用价值
具
劳
体
(120元) 动
劳
过
动
程商
转移生产资料的旧价值
品
生
产
创造新价值
抽
价 值
过 程
Hale Waihona Puke 象(30元) 形劳
成 ( 150元)
动 劳动力价值
过
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棉花(200元)
纱锭(40元)
预
付
资
劳动
本
价
值
劳动力价值
(30元)
(总计270元)
创造使用价值
具
劳
体
(240元) 动
劳
300元
3、价值形成过程变为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资本家只要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 所需的时间以外,资本家就可以从雇佣工人身上榨取到剩 余价值。
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所谓“一定点”就是工人用于补偿自己劳动力价值的劳动 时间。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棉花(200元)
纱锭(40元)
预
付
资
劳动
本
价
值
劳动力价值
(30元)
(总计270元)
创造使用价值
具
劳
体
(240元) 动
劳
过
资
动
程
转移生产资料的旧价值
本 主
义
生
创造新价值
价
抽
值
象
(60元) 增
产 过 程
劳
殖 ( 300元)
动 劳动力价值、剩余价值 过
程
必要劳动
资本论_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方法
因此, 因此,剩余价值率是劳动力受资本剥削的程 度或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的程度的准确表现。 度或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的程度的准确表现。
12
(3)剩余价值率的计算方法 •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 可变资本 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可变资本 剩余价值 物化劳动形式) (物化劳动形式) • 剩余价值率 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剩余价值率=剩余劳动 必要劳动 剩余劳动 =剩余劳动时间 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劳动时间 流动劳动形式) (流动余劳动与必要劳动的比率
因为可变资本的价值等于它所购买的劳动力 的价值, 的价值,因为这个劳动力的价值决定工作日的必 要部分, 要部分,而剩余价值又由工作日的剩余部分决定 所以从这里可以得出结论: ,所以从这里可以得出结论:剩余价值和可变资 本之比等于剩余劳动和必要劳动之比,或者说, 本之比等于剩余劳动和必要劳动之比,或者说, 剩余价值率m v=剩余劳动 必要劳动。 剩余劳动/ 剩余价值率m/v=剩余劳动/必要劳动。这两个 比率把同一种关系表示在不同的形式上: 比率把同一种关系表示在不同的形式上:一种是 物化劳动的形式,另一种是流动劳动的形式。 物化劳动的形式,另一种是流动劳动的形式。
6
剩余价值的产生正符合解决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条件都履行了 “问题的一切条件都履行了,商品交换的各个 问题的一切条件都履行了,商品交换的各个 也丝毫没有违反。 规律也丝毫没有违反 等价物换等价物。 规律也丝毫没有违反。等价物换等价物。” 买者, “作为买者,资本家对每一种商品—棉花、纱锭和 作为买者 资本家对每一种商品—棉花、 劳动力—都按其价值支付。 劳动力—都按其价值支付。然后他做了任何别的商 品购买者所做的事情。 消费它们的使用价值。 品购买者所做的事情。他消费它们的使用价值。劳 动力的消费过程(同时是商品的生产过程)……资 动力的消费过程(同时是商品的生产过程)……资 本家在购买商品以后,现在又回到市场上来出售商 本家在购买商品以后,现在又回到市场上来出售商 他卖棉纱……既不比它的价值贵, ……既不比它的价值贵 品。他卖棉纱……既不比它的价值贵,也不比它的 价值贱。 价值贱。然而他从流通中取得的货币比原先投入流 通的货币多3先令。 通的货币多3先令。他的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这整个
剩余价值的生产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形式及数量变动规 律
泰罗制:美国工程师泰罗发明的,用摄相机把最熟 练工人的生产过程摄下来,一分一秒加以分析,然 后去掉多余的动作,制定出效率最高的劳动方法, 并以此作为决定产量定额的标准,定出不同的工资 等级。据泰罗自己说,在这种工资制下,工人工资 虽然较原来增加了63%,但劳动强度也提高了 270%,工人减少了2/3,资本家的支出则减少了 一半。 福特制:由美国汽车大王亨利· 福特首先在自己的 工厂中推行的,这种制度是以自动化生产线为技术 条件,它通过提高流水线的运转速度,来提高和控 制工人的劳动强度。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形式及数量变动规 律
⑵ 变动趋势: ① 名义工资呈增加趋势 ② 实际工资呈两种趋势:一是,萧条时期,呈 下降趋势;二是,高涨时期,呈上升趋势。
资本总公式
资本总公式为:G-W-G' G'=G+△G (△G=m) 资本的定义: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总公式
“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
“剩余价值又不能离开流通 过程而发生”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1、什么是劳动力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存在于人身体中 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⑴ 劳动力的所有者必须有人身自由; ⑵ 劳动者没有生产资料,自由得一无所有
㈢ 超额剩余价值 是指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 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得到的更多的 剩余价值。
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
总结: 1、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 2、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形式及数量变动规 律
㈠工资的本质——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 ㈡ 工资的形式 ⑴ 计时工资:是按工作时间付给的工资,如月工资、 周工资、日工资、小时工资等,它们分别是以月、 周、日、小时等为单位计算的劳动力价值的转化形 式。 ⑵ 计件工资:是按工人生产的产品件数或完成的工 作量付给的工资。它是参照在计时工资情况下生产 出来的产品的件数,计算出每件产品的工资单价。
自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串讲(3)
第三章 ⼀、选择 1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劳动⼒成为商品。
2劳动⼒成为商品有两个条件:第⼀,劳动⼒的所有者必须是法律上的⾃由⼈,他必须有权⽀配⾃⼰的劳动⼒;第⼆,劳动者丧失了⼀切⽣产资料和⽣活资料,除了⾃⼰的劳动⼒以外⼀⽆所有,必须*出卖劳动⼒为⽣。
3 劳动⼒商品价值的三个部分:1、维持劳动者⾃⾝⽣存必需的⽣活资料的价值,⽤以再⽣产他的劳动⼒;2、劳动⼒繁衍后代所必需的⽣活资料的价值,⽤以延续劳动⼒的供给;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出的费⽤,⽤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产需要的劳动⼒。
4劳动⼒的价值决定还有⼀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5劳动⼒商品的使⽤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于⾃⾝价值的价值源泉。
6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定点⽽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7马克思说:资本不是⼀种物,⽽是⼀种以物为媒介的⼈和⼈之间的社会关系。
8根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产中的不同作⽤,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资本在⽣产过程中采取⽣产资料和劳动⼒两种不同的形态。
以⽣产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在⽣产过程中被消耗,⽣产出新的产品,其价值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会发⽣量的变化。
由于以⽣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产过程中不改变⾃⼰的价值量,所以叫不变资本(c)。
以劳动⼒形式存在的资本,它的价值在⽣产过程中不会转移到产品中去。
由于在⽣产过程中,⼯⼈所创造的新价值,不仅包括了等价的劳动⼒价值,⽽且还包括了⼀定量的剩余价值,因⽽这部分资本价值是⼀个可变的量,所以叫可变资本(v)。
9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仍按社会价值出售,企业就能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即超额剩余价值。
10相对剩余价值⽣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
11超额剩余价值实际上仍然是由该企业的⼯⼈创造的。
12超额剩余价值的⽣产也是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和相应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
13资本主义⼯资的本质是劳动⼒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怎样从劳动二重性原理来理解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
11.怎样从劳动二重性原理来理解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创造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和创造价值的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而不是两次劳动。
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表现为商品生产过程的二重性,即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劳动过程是创造物质资料的过程,反映了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人类生活的永恒的条件,是任何社会所共有的。
价值形成过程是人类劳动力的单纯耗费,一般人类劳动在商品中的凝结,形成价值,反映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之间互相交换劳动的关系。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即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是商品生产,必须生产出具有使用价值的商品,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资本主义生产也要首先生产出作为使用价值的产品来,这是由一般的劳动过程实现的。
劳动过程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不但生产出使用价值,而且还要同时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劳动者失去了生产资料,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使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具有两个特征:其一是:工人的劳动属于资本家,在资本家的监督下进行,劳动产品也归资本家所有。
另一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价值增殖过程。
雇佣工人在生产中不但要通过劳动创造价值,而且还要为资本家创造超过劳动力价值的剩余价值,价值增殖过程不过是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价值增殖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反映了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生产关系,劳动过程不过是实现价值增殖的手段。
第一篇:商品和货币。
第一章商品。
1、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2、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
3、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
4、商品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
第二章交换过程。
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
1、价值尺度,2、流通手段,3、货币。
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
第四章货币转化为资本。
1、资本的总公式。
2、总公式的矛盾。
3、劳动力的买和卖。
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三章:剩余价值的产生.
劳动力 成为商品是 货币转化为 资本的前提。
劳
价值
动
力
商
品
使用价值
劳动力价格 工资
三、资本及其特性
资本一般
就是一切资本所共有的、 本质的规定性。这种规定 性就是资本能够在运动中 保存自己并实现自我增殖 的属性。
资本一般
资本的增值性 资本的垫支性 资本的运动性
生
产 过 程
价值 形成 过程
抽象 劳动
形成
使用价值 旧价值
价值
价值增殖过程,不过是超过一定点而被延长了的价 值形成过程。资本家绝对不会只让工人劳动6小时,而 会把劳动时间延长到6小时以上,假如延长到12小时, 就会发生价值增殖。
20斤棉花价值40元 劳动力的价值为10元 劳动资料的价值10元 共预付资本价值60元
决定
A
生产和 再生产
= 的
A 所花
价
费的生 活资料
值
的价值
A的价值
维护劳动者本人生活所必需的 生活资料的价值 维持劳动者家属子女生活所必 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劳动者的教育训练费用
A的价值
由生产和再生
产A 所花费的社会 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还包含着历史 的和道德的因素
劳动力 商品
价值
不仅能创造
出使用A本价身的值价值,
目的要求:通过教学,使大家 在掌握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 进一步掌握剩余价值理论,认 清资本、剩余价值的一般属性 和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从而深 刻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实质。
主要内容:一、货币向资本的转化 二、剩余价值生产过程 三、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四、资本主义的工资
教学重点: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剩余价 值的生产过程;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劳动二重性理论及其在剩余价值生产上的应用
劳动二重性理论及其在剩余价值生产上的应用作者:潘晶晶来源:《法制与社会》2011年第02期摘要本文指出劳动力商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但是由于劳动力商品具有特殊性,是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
关键词劳动二重性商品的二因素可变资本剩余价值作者简介:潘晶晶,华南农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2009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1-245-01一、劳动二重性的内涵(一)什么是劳动二重性马克思指出:“一切劳动,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就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形成商品价值。
一切劳动,另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就具体的有用的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生产使用价值。
”①劳动的二重性即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是指具体形式下进行的生产不同的商品的劳动。
例如皮鞋的生产是工人利用剪刀等生产工具对皮料进行加工生产,这种可以有效的测量和评估的劳动就是具体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出商品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例如工人在生产皮鞋和生产谷物的时候都付出了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等的生产耗费,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投入,这就是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是商品经济中所特有的社会劳动,它产生了商品的价值。
(二)劳动二重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形成的相互联系又对立的两个方面,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其统一性表现在它们不是两种劳动或者两次劳动,而是同一劳动过程中的两个方面或两重属性,任何生产商品的劳动都兼有二者。
其矛盾性表现在,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反映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反映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
使用价值的源泉有两个即具体劳动和自然,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抽象劳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2
2.剩余价值在剥削阶级集团之间的分割
利息是职能资本家让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 价值。
2.剩余价值在剥削阶级集团之间的分割
利息是职能资本家让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 价值。
股票
债券
2.剩余价值在剥削阶级集团之间的分割
资本主义地租,是农业资本家租种土创造的超 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它分为级差地租 和绝对地租两种形式。
再生产和资 本积累
2.剩余价值在剥削阶级集团之间的分割
资本家阶级集团参与剩余价值分割,主要是通 过利润平均化来实现的。
每个生产部门的资本,都应 按照各自大小的比例来分享社会 总资本从工人那里榨取来的总剩 余价值;或者说,每个特殊资本 都只作为总资本的一部分,每个 资本家事实都作为总企业的一个 股东,按照各自资本股价的大小 比例来分享总利润。
扩大再生产
1.社会化生产一般规律及其在资本主义 条件下的表现
采矿部门
4000 c
购买电力
机器制造厂
发电厂
1.社会化生产一般规律及其在资本主义 条件下的表现
社会资本再生产
简单再生产
是社会生产在原 有规模上不断重复 进行的生产。
扩大再生产
在扩大的规模上 重复进行的生产。
1.社会化生产一般规律及其在资本主义 条件下的表现
社会总资本运行的核心问题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价值补偿
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 成部分如何通过商品 出售以货币形式实现 价值(卖的出去)
实物补偿
各个组成部分转化为货 币后,如何再购买到再 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 和消费资料(买的回来)
1.社会化生产一般规律及其在资本主义条 件下的表现
社会总产品是指社会各物质生产部门在一 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生产的全部物 质资料的总和。
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及方法
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及方法嘿,朋友!咱今天来聊聊剩余价值这回事儿。
你想想啊,咱每天上班干活,老板给咱发工资,那这中间是不是有啥门道呢?其实这里面就藏着剩余价值的秘密。
啥是剩余价值?简单说,就是工人创造的价值超过了他们拿到手的工资那部分。
就好比你种了一棵果树,果子全归你,那是你应得的。
可要是有人过来摘了一大半果子,只给你留一小点,多摘走的那些就是“剩余价值”。
那这剩余价值咋生产出来的呢?这就得从生产过程说起。
生产过程就像一场戏,工人是主角,生产资料是道具。
工人用自己的劳动力,借助生产资料,把原材料加工成商品。
这过程中,工人付出的劳动可不止能换来那份工资,多出来的部分就被老板拿走啦。
比如说,一个工人一天能生产出10 件商品,每件商品能卖100 块。
可老板只给他 500 块工资。
那剩下的 500 块不就是剩余价值嘛!再说说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这主要有两种,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就像是让你加班加点,本来一天工作 8 小时,现在让你干 10 小时、12 小时。
多出来的那些时间创造的价值,不就被老板揣兜里啦?这就好比吃饭,本来你吃一碗就饱了,非让你硬塞两碗,多吃的那一碗不就是额外“赚”的?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呢,则是提高生产效率。
原来生产一件东西要 1 小时,现在技术进步了,半小时就行。
这样工人在同样的时间里能生产更多东西,可工资没怎么涨,多出来的不又成了剩余价值?这就好像你跑步,原来跑 1 公里要 10 分钟,现在 5 分钟就行,同样时间跑的距离长了,可不就“多赚”啦?你说这老板精不精?咱们辛辛苦苦干活,他们倒是赚得盆满钵满。
不过咱也别光抱怨,了解了这些,咱就能更明白自己的劳动价值,也能争取更好的待遇不是?咱得努力提升自己,让自己更有价值,不能总被人“剥削”剩余价值呀!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推荐下载】简论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
简论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劳动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首先发现并论证的。
以劳动二重性为依据,马克思在扬弃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观点的基础上,详细内容请看下文简论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
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从而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劳动二重性学说克服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局限性 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威廉.配第从1蒲式耳谷物=1盎司白银公式中找到了商品价值是由等量劳动计量的规律,指出商品价值量同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他说: 如果发现了新的更丰富的银矿,因而获得2盎司白银和以前获得1盎司白银同样容易,那么,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现在的谷物1蒲式耳售价10先令,和以前1蒲式耳售价5先令,同样低廉。
但他又说土地为财富之母,而劳动为财富之父和能动的要素。
尽管配第已经意识到他的发现的重要性及其在具体应用上的困难。
因此,为了达到某些具体的目的,他也试走另一条道路,即必须找出土地和劳动之间的自然的等同关系,以便价值可以随意在二者之一,或者更好是在这二者之中表现出来。
结果,配第认为,一个成年人平均一天的食物,而不是一天的劳动,乃是衡量价值的共同尺度,这样,配第在价值探讨中就走人了迷途。
其根本原因是配第混同了创造价值的劳动和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他把生产金银的劳动看做是直接生产交换价值的,把其他劳动看做是生产使用价值的。
亚当斯密为了回答什么是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换言之,构成一切商品真实价值的,究竟是什么? 他从劳动分工出发,认为一个人是贫是富,就看他能在什么程度上享受人生的必需品、便利品或娱乐品。
但自分工完全确立以来,各人所需要的物品,仅有极小部分仰给于自己劳动,最大部分却得须给予他人劳动,所以,他是贫是富,要看他能够支配多少劳动,换言之,要看他能够购买多少劳动。
一个人占有某货物,但不愿意自己消费,而愿用以交换他物,对他来说,这货物的价值,等于使他能购买或能支配的劳动量。
因此,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劳动二重性进行概述即: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各种不同形式的特殊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不同的方面.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在商品生产中,人们为了生产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商品,就要进行一定形式的劳动。
使用价值的不同属性,决定了劳动的特殊形式。
如生产上衣需要裁缝的劳动,裁缝利用尺子、剪刀等缝纫工具,对布料进行加工生产出上衣。
这种劳动是根据劳动的目的、加工对象、生产手段、操作方式、生产结果等来区分的。
这种具有不同性质和不同具体形式的劳动就是具体劳动。
具体劳动是创造商品使用价值的劳动,它体现着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永久条件,是不以社会形态的变化为转移的。
但是,具体劳动的种类和操作方式,都随着生产力和生产专业化、社会分工的发展而不断扩展和变化。
生产商品的劳动,不管其具体形式如何千差万别,都是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等的生产耗费。
这种撇开了具体劳动特殊性质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抽象劳动。
生产商品的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以后,就可以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区分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作为价值增殖过程,工人的抽象劳动一方面创造了劳动力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也为资本家创造了剩余价值。
根据劳动二重性理论,可以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就是由具体劳动转移的生产资料价值的资本;可变资本就是转化为劳动力并在生产过程中通过抽象劳动能使价值增殖的资本。
这就区分了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从而为理解剩余价值论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资本主义更重要的是价值增殖过程,即剩余价值的.在资本主义中,雇佣工人受雇于资本家,为资本家劳动,雇佣工人的劳动一方面作为具体劳动,创造了新的使用价值并保存和转移了生产资料的旧价值,另一方面作为抽象劳动创造了新价值,在雇佣工人新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劳动力自身价值的部分,就是增殖了的价值,既剩余价值.
由此可见,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只有依据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的理论,才能科学地阐明剩余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