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囊性病变
纵隔囊性病变的CT诊断(附27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420 2 0 0湖 南 省 邵 阳市 中 心 医 院 di 1 . 99 j i n 10 —64 . 0 o:0 36 /.s . 0 7 s 1x 2 1 1
2 5.1 91
水样密度( 2 , 图 ) 3例气 管 、 支气管 囊肿 , 1 例椎 旁脓肿呈 等密度 ( 3 , 病灶呈 图 )余 水 密度 。3例 囊性 畸胎瘤 , 4例支 气管 囊 肿 , 例 椎旁 脓 肿 的壁较 厚 , 病 灶 的壁 3 余
变 等。脓肿类 : 最常见 的为椎体结核所 致
后 纵隔冷脓肿。 好 发部位 : 本组病例和文献结果 均显 示 , 隔囊性病 变 的种类 多 , 纵 但均有 其
好 发部位 , 管 、 气管 囊肿 最常见 于后 气 支
纵隔中上部 , 与气管 、 主支气管关系密切 , 也 可位 于前纵 隔t 。胸腺囊 肿 多见 于前
纵 隔中上部胸腺 位置 , 囊性淋 巴管瘤多见 于前纵 隔上部 , 心包囊肿最常见于心 隔角 区, 囊性 畸胎瘤多见于前纵隔 。
纵隔囊肿的科普知识
谁会得纵隔囊肿?
年龄因素
纵隔囊肿可以发生在各个年龄段,但在儿童 和年轻人中更为常见。
某些类型的囊肿(如胸腺囊肿)在儿童中更 为普遍。
谁会得纵隔囊肿? 性别差异
男性和女性均可患有纵隔囊肿,但某些类型 的囊肿在特定性别中更为常见。
例如,胸腺囊肿在女性中相对多见。
谁会得纵隔囊肿? 遗传因素
部分纵隔囊纵隔囊肿? 后续护理
术后患者需定期复查,以确保没有复发或其 他并发症。
定期的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问题。
预防及健康管理
预防及健康管理
健康生活方式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降低某些疾病的风险 ,包括纵隔囊肿。
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和良好的心理健康都是关键 。
预防及健康管理
如果家族中有类似病史,个体发展纵隔囊肿 的风险可能会增加。
何时就医?
何时就医?
症状表现
纵隔囊肿可能会导致胸痛、咳嗽、呼吸困难等症 状。
有些囊肿可能是无症状的,定期体检时可能会被 发现。
何时就医?
检查手段
医生可能会通过胸部X光、CT扫描或MRI来诊断纵 隔囊肿。
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确定囊肿的大小和位置。
什么是纵隔囊肿?
类型
根据成因,纵隔囊肿可分为淋巴囊肿、胸腺囊肿 、支气管囊肿等。
不同类型的囊肿可能影响不同的组织,因此症状 和处理方式可能会有所不同。
什么是纵隔囊肿?
发生机制
纵隔囊肿的形成机制包括发育异常、感染或外伤 等。
先天性囊肿通常在出生时就存在,而后天性囊肿 可能在成年后出现。
谁会得纵隔囊肿?
何时就医?
紧急情况
如果出现严重胸痛、呼吸急促等情况,应立即就 医。
这些症状可能提示囊肿并发症或其他严重疾病。
纵隔囊肿及肿瘤的科普知识PPT
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
生活方式与预防
生活方式与预防
健康生活方式
保持良好的饮食、适度运动及良好的作息习惯, 有助于增强免疫力。
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减少患病风险。
生活方式与预防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胸部影像学检查,尤其是高风险人群, 能够及时发现问题。
早期发现能够显著提高治愈率。
生活方式与预防
心理健康
保持积极的心态,适当参与心理辅导或小组活动 ,有助于缓解压力。
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抗击疾病和提高生活质量 。
谢谢观看
尤其是有家族史或相关症状的人群,更应重 视定期检查。
为什么要关注纵隔囊肿及肿瘤?
心理影响
被诊断为纵隔囊肿或肿瘤可能会引发患者的 焦虑和恐惧,心理支持同样重要。
与医务人员进行充分沟通,了解病情,有助 于减轻心理负担。
如何诊断纵隔囊肿及肿瘤?
如何诊断纵隔囊肿及肿瘤? 临床评估
医生会通过询问病史、体检以及症状表现来初步 评估患者的构。
什么是纵隔囊肿及肿瘤?
分类
纵隔囊肿主要包括胸腺囊肿、淋巴囊肿等;纵隔 肿瘤则包括胸腺瘤、淋巴瘤和其他类型的肿瘤。
肿瘤的性质(良性或恶性)对治疗和预后有重要 影响。
什么是纵隔囊肿及肿瘤?
发生机制
囊肿和肿瘤的形成与多个因素相关,包括遗传、 环境、慢性炎症等。
纵隔囊肿及肿瘤的科普知识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纵隔囊肿及肿瘤? 2. 为什么要关注纵隔囊肿及肿瘤? 3. 如何诊断纵隔囊肿及肿瘤? 4. 如何治疗纵隔囊肿及肿瘤? 5. 生活方式与预防
什么是纵隔囊肿及肿瘤?
心膈角区病变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可编辑)
心膈角区病变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1年 2月第 27卷第 2期 JPractRadiol,Feb.2011,Vo1.27,No.2 ??207??左心膈角区4例占28.6 。
囊性 13例 86.7 ,其现为巨大囊实性占位,大小约9cm×l1.4cm×中薄壁囊肿 11例均为良性病变,囊壁附实性结节 2 13.5cm,有分叶,平扫见囊壁 CT值约38HU,囊内容例,良恶性病变各 1例,实性 2例 13.3 ,分别为侵物 CT 值约 22Hu,胸腺区见环形或斑块状钙化,胸腺袭性胸腺瘤和血肿。
区CT值约 50HU,增强后囊壁CT值约 66HU,囊内2.1 心包囊肿 6例发生于右心膈角区占 75 ,2 容物无强化,胸腺区 CT 值约 7OHU 图 8,9 。
邻近例发生于左心膈角区占25 ,5例局限于心膈角区,心脏及大血管轻度受压右移,心包内及血管旁脂肪间1例从主肺动脉窗水平层面延续至膈肌上方呈类圆柱隙尚清晰,左侧胸腔占位明显,邻近肺实质可见少许压形,1例从上腔静脉人右房层面延续至膈肌上方。
病缩性肺不张,左侧胸腔明显积液。
灶大小约 1.3cm×2.6ClTI×2cm~4.5cm×7.4C1TI 2.7 心膈角血肿 1例发生于右心膈角区,刀刺部位×7.5cm,最大径平均为 5.8土1.5 cm M±SD 。
7 血肿呈类梭形,大小约 1.9cm×3.8cm×4cm,CT值约 63HU,边缘光整,无分叶、钙化,周围脂肪间隙内见例心包囊肿 CT表现为水样密度薄壁囊肿图 1 ,CT值平均为 13±17 HU M±SD ,范围 0~44HU,其多条细带状高密度灶,右侧少量胸腔积液图10 。
中2例有分叶。
心包囊肿表现为弧形包绕心包、卵圆3 讨论形紧贴心包或沿心包从心底延续至心膈角区。
所有病心膈角区是指在 CT图像上环心脏 1周与横膈相例均与心包关系紧密,心包内脂肪间隙清晰,心包弧度交接形成的一个空间区域,内界为心包,底部为横膈,自然,未见受压移位,增强后囊壁均无强化,囊肿压迫外界难以定义,前后界为胸壁l_1]。
纵隔囊肿患者的护理PPT
有效的护理能够帮助预防囊肿破裂、感染等 并发症的发生。
定期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症状变化至关重 要。
患者护理的必要性
缓解症状
通过对症护理如疼痛管理、呼吸训练等,帮 助患者减轻不适。
可以使用镇痛剂和镇静剂来改善患者的舒适 度。
患者护理的必要性
心理支持
面对疾病,患者可能会感到焦虑和恐惧,提 供心理支持和沟通至关重要。
什么是纵隔囊肿?
症状
患者可能出现胸痛、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具 体表现因囊肿大小和位置而异。
有些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常在影像学检查中发 现。
什么是纵隔囊肿? 诊断
通过胸部X光、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确诊,并可 进行穿刺活检以排除恶性肿瘤。
定期随访是必要的,以监测囊肿的变化。
患者护理的必要性
患者护理的必要性
纵隔囊肿患者的护理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纵隔囊肿? 2. 患者护理的必要性 3. 护理措施的实施 4. 出院后的护理 5. 总结与展望
什么是纵隔囊肿?
什么是纵隔囊肿?
定义
纵隔囊肿是指在纵隔内形成的囊性病变,通常由 先天性或后天性因素导致。
纵隔位于胸腔的中间部分,包含心脏、大血管、 气管等重要结构。
总结与展望
未来研究方向
未来可在纵隔囊肿的病因、治疗及护理方法等方 面望
患者教育
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教育,提高其对疾病的认知 和自我管理能力。
患者的积极参与对疾病的管理和康复至关重要。
谢谢观看
如有异常情况,需及时联系医生。
出院后的护理
生活方式调整
鼓励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均 衡饮食和适度运动。
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增强免疫力,促进身 体恢复。
纵隔囊肿14例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纵隔囊肿14例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刘建英;张真路;陈佑平;胡萍【摘要】目的分析纵隔囊肿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学特征,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纵隔囊肿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学特征,包括心包囊肿6例、胸腺囊肿4例、纵隔单纯囊肿4例.所有病例均行胸部X线检查及超声心动图检查,13例行CT检查.均行手术切除囊肿,术后均经病理证实.结果纵隔囊肿可位于胸腔不同部位,以右侧纵隔多见,多呈圆形、椭圆形,密度均匀,边界清晰,腔内多含透明清亮液体.纵隔囊肿的内壁为单层间皮细胞,外层为疏松的纤维结缔组织.手术切除效果好,无围手术期死亡,无并发症发生.随访6个月~4年,均未见复发.结论纵隔囊肿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典型,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及术后病理检查.手术切除囊肿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期刊名称】《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年(卷),期】2014(030)006【总页数】3页(P689-691)【关键词】纵隔囊肿;病理学;影像学【作者】刘建英;张真路;陈佑平;胡萍【作者单位】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检验中心病理室,武汉430022;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检验中心病理室,武汉430022;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检验中心病理室,武汉430022;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检验中心超声中心,武汉430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5.5原发性纵隔囊肿多为先天性胚胎发育异常引起。
约50%纵隔囊肿患者无临床症状,仅在体检时偶然发现,出现症状时常为病变压迫或侵及邻近组织所致,常见的临床症状为咳嗽、胸痛、呼吸困难等。
本文报道14例纵隔囊肿,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学特征进行分析,以提高大家对其的认识水平。
1.1 临床资料收集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2003年2月~2013年11月经心外科手术摘除的纵隔囊肿14例。
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体外循环下手术,标本均经10%福尔马林固定,并行病理学检查。
其中男性5例,女性9例,年龄10~73岁,平均50岁。
纵隔囊肿诊断及全胸腔镜手术治疗32例临床分析
纵隔囊肿诊断及全胸腔镜手术治疗32例临床分析ZHU Yong;SHI Shun-bin;ZHANG Lin【摘要】目的:探讨纵隔囊肿的临床特点、诊断及胸腔镜手术治疗要点.方法:2011年1月至2018年4月行全胸腔镜纵隔囊肿手术切除治疗的32例患者,回顾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诊断方法及胸腔镜手术治疗要点.结果:术前CT示病灶位于前纵隔27例,位于中纵隔1例,位于后纵隔4例;病灶最长径(29.83±17.59)mm;平扫CT值(25.03±20.03)HU,增强后CT值(33.10±18.56)HU,增强前后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03,P=0.114).32例均行胸腔镜手术切除治疗,手术平均时间(104.33±20.51)min,术中出血量(20.15±17.20)ml,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无中转开放手术病例.术后病理:胸腺囊肿25例,心包囊肿2例,食管囊肿2例,囊性成熟性畸胎瘤、支气管囊肿、囊性神经鞘瘤各1例.32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3.2年,无死亡和复发病例.结论:胸腔镜手术是诊断和治疗纵隔囊肿的有效措施,手术安全可靠且具有微创优势.【期刊名称】《承德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36)004【总页数】3页(P288-290)【关键词】纵隔囊肿;诊断;全胸腔镜手术;临床分析【作者】ZHU Yong;SHI Shun-bin;ZHANG Lin【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5.5纵隔囊肿发病率低,约占纵隔肿瘤的25%[1],一般多无临床症状,大部分因其它疾病就诊或常规体检行胸片或胸部CT检查时无意中发现。
纵隔囊肿虽为良性疾病,但有并发感染、增大、自发破裂及恶变等可能[2],部分纵隔囊肿术前无法与纵隔肿瘤相鉴别。
因此,为明确诊断及治疗,一般选择手术切除治疗纵隔囊肿。
为探讨纵隔囊肿的病理类型、诊断方法及胸腔镜手术治疗的效果,本研究回顾分析了32例在我院行全胸腔镜手术治疗并经术后病理确诊的纵隔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现报告如下。
纵隔名词解释
纵隔名词解释
纵隔是指位于胸腔中的两肺之间的一部分,是一个位于胸腔中央的三维空间。
纵隔的边界是胸骨和背骨之间的空间。
它包括了心脏、大血管、食道、气管、纵隔淋巴结、神经和其他结构。
纵隔可以被划分为前、中和后三个区域,每个区域都包含了不同的器官和结构。
前纵隔位于胸骨和胸骨后面的心脏之间。
它包括了胸骨骨骼部分、心包膜、心脏、大血管(如主动脉、肺动脉和上腔静脉)、部分气管、咽喉、胸腺、淋巴结和神经。
这个区域也包含了肿瘤、感染和其他病变的可能发生地点。
中纵隔位于前纵隔和后纵隔之间,是最大的纵隔区域。
它包括了气管、食道、胸躯主动脉和其分支、心脏与大血管之间的结缔组织、纵隔淋巴结、淋巴管、神经元和纤维。
在中纵隔中,还包含了心脏底部的主要组成部分。
后纵隔位于胸骨后面,背部的胸椎和膈肌之间。
它包括了食道、主支气管、迷走神经、胸导管、交感神经节、胸膜、肋骨、椎骨和其他结构。
后纵隔还包含了主要的神经、血管和淋巴结,也是许多肿瘤、感染和其他疾病的常见发生地点。
纵隔内的结构和器官之间紧密相连,彼此之间的关系密切。
它的功能涉及呼吸、循环、消化和神经系统等多个系统。
任何纵隔的疾病或病变都可能影响到位于其中的其他结构和器官,造成严重的身体损害和健康问题。
纵隔的病变可以是先天性的(如肺隔离性缺陷、纵隔支气管囊肿等)、炎症性的(如纵隔炎、纵隔脓肿等)、肿瘤性的(如纵隔肿瘤、胸腺瘤等)、感染性的(如结核感染、真菌感染等)、外伤性的(如创伤、胸廓损伤等)等。
这些疾病和病变的治疗通常需要综合考虑纵隔内结构的复杂关系和解剖特点,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以保证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纵隔囊肿及肿瘤应该做哪些检查?
纵隔囊肿及肿瘤应该做哪些检查?*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纵隔囊肿及肿瘤应该做哪些检查,常用的纵隔囊肿及肿瘤检查项目有哪些。
以及纵隔囊肿及肿瘤如何诊断鉴别,纵隔囊肿及肿瘤易混淆疾病等方面内容。
*纵隔囊肿及肿瘤常见检查:常见检查:CT平扫、CT造影增强扫描、肿瘤断层显象、CT检查、核磁共振成像(MRI)、上消化道X线钡餐、放射性核素肾图*一、检查纵隔肿瘤化验检查多帮助不大。
一些较特殊病例则有参考意义。
诊断主要依赖辅助检查。
1、嗜铬细胞瘤嗜铬细胞瘤和一小部分神经源性肿瘤中的儿茶酚胺,高香草酸,香草扁桃酸测定有所升高。
2、畸胎类癌瘤可有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血清含量可高。
3、生殖细胞癌一些生殖细胞癌中有些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升高有些帮助。
4、纯红细胞再障伴胸腺瘤纯红细胞再障伴胸腺瘤有1/3~1/2,在骨髓检查可见红细胞系统造血障碍,也可查出血清,丙种球蛋白低(低丙种球蛋白症)。
5、外周血象检查并发感染时外周血象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显著增高,血红蛋白量和红细胞计数减少,说明有贫血。
X线各种检查有助于诊断与了解病变范围,为治疗提供帮助。
1、X线透视及胸正侧位片为纵隔肿瘤主要诊断手段,透视可随意转动体位,从多方面观察肿块阴影的形态,大小以及肿块与周围关系,观察肿物有无搏动,是否随吞咽上下移位,能否随体位和深呼吸运动而改变形态。
缺点:透视无法保存记录,清晰度、对比度不如胸片清晰。
胸片至少要拍胸正侧位平片,胸片可显示肿物部位,形态,大小,密度及有无钙化。
需要时拍胸斜位片以了解与主动脉的关系。
高电压X线摄片可了解纵隔与邻近结构(气管和主支气管)的关系。
透视与胸片结合,多数纵隔肿瘤和囊肿均可获初步诊断。
当前一些医疗机构往往省去透视方法,这是一个较大的缺陷。
随着X线机器电视监视的出现,透视仍应保持,尤其胸外医师在术前应亲自透视了解病变情况。
2、断层(体层)摄片可显示肿物层面结构及其与周围器官或组织的关系,尚可断定病变内有无空间及微小钙化,弥补平片之不足。
纵隔囊性病变小讲座
整理课件
31
先天性胸腺囊肿
• 可发生在胸腺胚胎发生过程中从下颌角到胸骨柄之间的任 何部位
• 最常见于前上纵隔胸腺区 • 颈部胸腺囊肿最常见于儿童 • 纵隔胸腺囊肿多见于成人 • 多无明显症状,可因囊肿增大出现胸闷、胸痛等
整理课件
32
获得性胸腺囊肿
• 常见原因为感染 • 好发于男性 • 在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无症状患者中可形成巨大的多
整理课件
41
淋巴管瘤CT表现
• 纵隔内圆形或类圆形肿块 • 密度均匀,呈水样密度,CT值约3~22HU • 边缘锐利,多为分隔、钙化少见 • 可包绕邻近结构生长或压迫邻近结构移位 • 增强扫描显示囊壁、分隔有轻度强化,囊性区无强化
整理课件
42
整理课件
43
整理课件
44
心包囊肿
• 是发生于心包附近的囊肿,其最常见部位为右侧心膈角处,但 亦有发生较高位置,甚至延伸至上纵隔
壁强化
右侧更多发
组织密度
力可变形
90%位于前纵隔, 水样密度但不均 可呈大分叶 大多位于中下部 匀,可有脂肪、
毛发等
可单房或多房, 囊壁轻至 壁厚,可有弧形 中度强化 或蛋壳样钙化
后纵隔椎体旁
前上纵隔,主要 位于胸骨角后
囊肿偏中、上纵 隔或多与颈、腋 部病变相连 2/3右侧心膈角区 且多近前胸壁, 1/3左心膈角后区
• 病灶生长位置对确立诊断密切相关
• 位于前上纵隔胸骨后间隙,又紧邻胸腺,则常考虑胸腺囊肿 • 位于前纵隔中下部,应多考虑为囊性畸胎瘤 • 位于中或后纵隔,紧靠气管、食管,则应诊断气管、支气管或食管囊
肿 • 囊肿偏中、上纵隔或与颈、腋部病变相连,则多考虑为囊性淋巴管瘤 • 位于右侧心膈角区囊性占位首先考虑心包囊肿
纵隔囊肿及肿瘤护理业务学习
何时进行检查和治疗?
何时进行检查和治疗? 检查方法
影像学检查如胸部X光、CT扫描、MRI等是诊断的 主要手段。
依据病情,可能需要进一步的组织活检。
何时进行检查和治疗?
治疗方案
治疗包括监测、手术切除、放疗或化疗,具体方 案需根据病情和患者整体状况制订。
个体化治疗方案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 量。
何时进行检查和治疗? 随访与评估
定期复查和评估对于监测病情进展和治疗效果至 关重要。
复查内行护理?
如何进行护理? 基础护理
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关注患者的饮食、休 息和情绪状态。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增强患者的信任感。
如何进行护理? 症状管理
针对患者的具体症状,如疼痛、呼吸困难等 ,提供相应的护理和支持。
高危人群
纵隔囊肿和肿瘤可影响任何年龄段的人,但 某些人群如吸烟者、家族史患者等风险较高 。
定期体检有助于早期发现问题。
谁会受到影响?
症状表现
患者常表现为胸痛、呼吸困难、咳嗽、体重 下降等症状。
症状的出现往往与囊肿或肿瘤的大小及位置 有关。
谁会受到影响? 心理影响
被诊断为纵隔囊肿或肿瘤可能会导致患者焦 虑、恐惧等心理问题。
未来的研究方向
早期筛查技术
开发更为敏感和特异的筛查技术,以早期发现纵 隔囊肿及肿瘤。
早期发现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未来的研究方向
多学科协作
强调医生、护士、心理咨询师等多学科团队的合 作,共同提升患者护理质量。
团队合作能够整合各方资源,为患者提供全面的 支持。
谢谢观看
使用药物和非药物疗法帮助缓解症状。
如何进行护理?
健康教育
纵隔肿瘤、囊肿的诊断及手术治疗
2 圆 尾 宗 司 . 形 外 科 诊 疗 乇 . 江 堂 、 京 . 9 3.6 整 南 东 19 14 3 中华 医学会 山东省麻 醉学 会 .疼能程 度 》 级标 准 ( 论 稿 ) 《 评 讨 .临 床 麻 醉 学 杂 志 ,9 2 8 2 : 0 19 ,( )16 4 张 家 口 医学 专 科 学 校 主 编 . 科 学 . l版 .北 京 : 民 卫 生 出 版 外 第 人
泛而 有效 地 阻断 疼痛 刺 激 的 传 导 , 血 管 扩 张 , 善 局 部 血 液 使 改 循环 ; 固醇 激素 类药 物有 消 除无 菌性 炎症 , 类 分解 粘 连 的 作用 ; B族维 生 素类 药 物 有 改 善神 经 营 养 的 药 理 作 用 。颈 部 硬 膜 外封 闭 可发 挥麻 醉科 医生操 作特 长 , 比较 迅 速 、 能 安全 、 有效 地
3 讨 论
5 刘 俊 杰 , 俊 主 编 . 代 麻 醉 学 .第 2版 . 京 : 民卫 生 出 版 社 , 赵 现 北 人
1 98. 4 9 1 37
( 稿 日期 收
20 0 2—0 2—1 0)
颈 椎 病 又 称 颈 椎 综 合 征 。 为 颈 椎 或 其 附 近 组 织 的 病 理 改
维普资讯
志 20 0 2年 4月第 8卷第 2期 HE NAN (URNA UR RY Vo. , Api 2 0 J) L OF S GE 18 No 2, r 0 2 l
・
2 ・ 9
笔 者 根 据 以 下 8项 指 标 进 行 评 分 : 颈 肩 部 疼 痛 , 据 1 9 ① 根 9 1年
级 标 准 , 度 级 0分 ; 度 级 1分 ; 度 级 2分 ; 痛 级 3分 。 重 中 轻 无
纵隔病变症状起因1
纵隔病变症状起因*导读:纵隔病变症状是怎么引起的?引起纵隔病变症状的疾病有哪些?胸内甲状腺肿(或肿瘤) 胸内甲状腺肿多因颈部甲状腺的下极、峡部的腺瘤或结节,因重力作用、颈部的屈伸、吞咽活动以及胸腔内负压的作用逐渐沿椎体前筋膜之前、气管前筋膜之后,下降至纵隔内。
因主动脉在上纵隔左侧,所以下坠的甲状腺多在右侧,位于气管前颈动脉鞘、无名静脉及上腔静脉之前,少数位于食管前后;有时亦可位于左上纵隔,将气管推向右侧;另一种是比较少见的胚胎发育异常,即迷走异位甲状腺。
在胚胎期甲状腺、甲状旁腺均来自第3、4鳃弓 (在鳃弓、鳃裂的内侧)与心包大血管相邻,若发育异常,异位迷走甲状腺可与心包、大血管共同由颈部下降到胸腔内,位于上、下纵隔。
若在上纵隔有纤维带与颈部甲状腺相连。
有时可位于胸骨的后方或下方,气管、食管后等处。
胸腺肿瘤胸腺是免疫系统的一级淋巴样器官,产生调节免疫性淋巴细胞与骨髓调节的淋巴细胞共同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
并与自身免疫有关。
如胸腺瘤表现的全身重症肌无力,即与免疫反应异常有关。
妊娠、哺乳、接触放射线、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均可影响胸腺功能。
畸胎类肿瘤本病的起因,目前多同意G.R.迈诺特提出的看法,即与胸腺、甲状腺、甲状旁腺有相同来源。
可解释肿瘤为多胚层组织的构成。
过去多将这类肿瘤分为上皮囊肿、皮样囊肿、畸胎瘤三种。
上皮囊肿来源于外胚层组织;皮样囊肿含有外和中胚层组织;畸胎瘤含有外、中、内胚层组织。
在组织学上不能明确区分这三种肿瘤, 故名为畸胎类肿瘤。
发生部位多在前上纵隔,突向一侧,体积自鸽卵大小至满一侧胸腔,很少见于颈部、胸骨上缘、后纵隔,极少数见于支气管内。
纵隔神经原肿瘤此瘤来自施万氏细胞、外胚层,多称为施万氏瘤。
纵隔神经原肿瘤以神经纤维瘤、神经节细胞瘤及施万氏瘤三者最常见。
其他有恶性施万氏瘤、交感神经纤维瘤、交感神经节细胞瘤、神经纤维肉瘤、神经母细胞瘤、副交感节细胞瘤、化学感受器瘤、嗜铬细胞瘤等。
纵隔恶性神经原肿瘤少见,良性与恶性之比为10:1,肿瘤部位多在后纵隔,上纵隔较下纵隔多见。
前纵隔囊性不均质占位病变--囊性畸胎瘤
病史:患者,女,20岁,因胸痛、胸闷半月入院。
如图1-6(图1-2纵膈窗平扫轴位,图3-4纵膈窗动脉期,图5-6纵膈窗静脉期)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基础解剖影像:图7图8图9图10图7-10所示分别为4个月、9岁、27岁、55岁正常人纵膈轴位。
图7所示为4个月新生儿胸腺,黄色箭头为胸腺左叶、蓝色箭头为胸腺右叶。
图8所示为9岁小儿胸腺,棕色箭头见胸腺退化未完全。
图9-10所示为青年及老年胸腺完全退化,替换为脂肪低密度影。
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1-6所示CT平扫、动脉期、静脉期不同层面:前纵隔可见不规则形水样密度影,边界清晰,密度欠不均,其内可见小结节样钙化影(棕色箭头)及条形软组织密度影(黄色箭头)。
增强条形软组织密度影轻度强化。
纵膈血管及气管受压移位,界限清晰。
影像诊断:前纵隔囊性占位病变,考虑囊性畸胎瘤。
肺内与纵隔肿瘤鉴别:分析思路:本例首先需要判断位于纵膈与肺内位置,其分析要点参看前表,本例肿瘤最大径线位于前纵隔内,与纵膈呈钝角,明显位于纵膈内,属于典型纵膈肿瘤。
纵膈肿瘤分析按临床病史、年龄、部位、大小、形态、增强、临近组织关系进行,本例具体分析思路如下:1.临床病史和年龄:青年女性,因胸痛、胸闷入院。
提示畸胎瘤、淋巴瘤概率可能。
2.部位:纵膈肿瘤分布具有一定特征性,前纵隔最常见多为胸内甲状腺肿、胸腺瘤、胸腺癌、畸胎瘤;中纵隔提示支气管囊肿、淋巴瘤;后纵隔提示神经源性肿瘤概率高(如图11)。
本例为前纵隔提示胸腺瘤、胸腺癌、胸内甲状腺肿、畸胎瘤可能。
本例为囊性占位病变,其内混杂钙化及软组织密度影,提示畸胎瘤可能。
心包囊肿位于纵膈心膈角区,具有典型部位,且无钙化、软组织密度影,可以排除;淋巴管瘤多前纵隔且多与颈部淋巴管瘤相延续,钙化罕见,概率减低;纵膈支气管囊肿与肺内支气管囊肿不同,后者与肺内支气管相通,可有肺内症状,纵膈支气管囊肿不与支气管相通,呈单纯囊性病变,位于中纵隔气管隆突旁,具有典型部位,本例概率减低。
纵隔囊肿及肿瘤护理查房PPT
纵隔囊肿及肿瘤的护理要点
纵隔囊肿及肿瘤的护理要点
如何评估患者状况
通过观察患者的呼吸状态、疼痛程度及生命 体征进行评估。
可使用量表记录疼痛及不适感,便于后续跟 踪。
纵隔囊肿及肿瘤的护理要点
护理干预措施
提供适当的氧疗、镇痛药物及心理支持,帮 助缓解患者症状。
患者的积极配合对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患者教育与健康宣教 如何进行健康宣教
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和图示,向患者解释病情及 护理措施。
提供书面资料,方便患者在家复习。
患者教育与健康宣教 注意事项
提醒患者定期复诊,观察症状变化,及时就医。
建立良好的医患沟通渠道,增强患者对护理团队 的信任。
多学科协作的必要性
多学科协作的必要性 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纵隔囊肿和肿瘤的护理需要外科、内科及护 理等多学科协作。
通过团队合作,提供更全面的护理服务。
多学科协作的必要性 如何促进多学科沟通
定期召开多学科会议,讨论病例及护理方案 。
确保信息共享,优化患者管理。
多学科协作的必要性 案例分享
分享成功护理案例,鼓励团队成员学习和借 鉴。
纵隔是胸腔中间的区域,包含心脏、食管、气管 等重要器官。
纵隔囊肿及肿瘤的基本概念 为何关注纵隔囊肿及肿瘤
纵隔囊肿及肿瘤可能对邻近器官造成压迫,导致 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
早期发现和管理可改善预后,降低并发症风险。
纵隔囊肿及肿瘤的基本概念
何时进行护理查房
在患者病情变化、手术后恢复期及接受治疗期间 定期进行护理查房。
优秀案例能激励团队士气,提高护理质量。
总结与展望
总结与展望
总结护理要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或食管囊肿
囊肿偏中、上纵隔或与颈、腋部病变相连,则多考虑为囊
性淋巴管瘤
处,但亦有发生较高位臵,甚至延伸至上纵隔
常附着于心包外壁,为良性病变,极少引起压迫症状
比较少见
发病年龄多为青少年
发病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
影像学表现
X线表现
囊肿常发生在右侧心隔角区 囊肿呈圆形或椭圆形, 密度均匀边缘清楚 侧位上囊肿靠前贴近前胸壁
CT表现
2/3心包囊肿位于右心隔角区,余见于左心膈角心后等处
增强---动脉期
增强---静脉期
病例二
患者,女,31y
增强—动脉期
增强—静脉期
增强—延迟期
病例三
患者,女,62y
囊性畸胎瘤
畸胎瘤为胸部前纵隔内较常见的肿瘤之一, 具有良恶性之
分
纵隔囊性畸胎瘤根据其胚层数不同又称皮样或表皮样囊肿 实性者称为畸胎瘤,含有三个胚层成分,内可含有皮脂腺、
状或弧线状,尤以弧线状最具特征性
增强扫描囊内容物常无强化,近1/3可见囊壁强化有助于囊
壁显示
50%的囊肿腔内为清亮液体, 呈典型的囊性密度影 近半数的囊肿含有浓稠胶冻样物质,而其CT值呈软
组织样密度
极少数由于囊液为钙化样物质而呈高密度
病例一
患者:女性,45岁
平扫---肺窗
平扫—纵隔窗
入纵隔上部,多位于气管及其前方,少数可延伸至气管
后方
迷走甲状腺少见,和颈部甲状腺无联系,完全位于胸内
且没有好发部位,临床症状出现较晚,且不典型,易误
诊
CT表现
平扫表现为较高密度或略高密度软组织肿块,边缘光滑,
密度不均匀,内见大小及多少不一的囊变影,伴有点状、 环状钙化
增强扫描非囊变部分出现特别明显的强化,CT值明显增高,
ETG(迷走甲状腺或副甲状腺)一般分为完全性和部分性两类 前者是指正常甲状腺区甲状腺缺如,亦称为迷走甲状腺 后者是指原位臵还有正常或发育不良的甲状腺存在者,亦称
为副甲状腺或额外甲状腺
影像教科书将胸内甲状腺分为:胸骨后甲状腺及先天性
迷走甲状腺
胸骨后甲状腺多见,为颈部甲状腺肿块沿胸骨后延伸进
旁多发(右侧气管旁及隆突水平)
囊肿发生的位臵较其体积本身更具有临床意义,因囊肿
与邻近结构的关系是导致有无症状的重要因素
影像学表现—X线
表现纵隔部位圆形或类圆形、边缘光滑、锐利的均匀
致密阴影
影像学表现--CT
囊肿多呈圆形或卵圆形,少数呈分叶状,大小不一,囊壁菲
薄, 平扫一般不显囊壁,囊肿囊壁可有钙化形成,表现为点
纵隔囊性淋巴管瘤
病因:淋巴管未与静脉相通自行闭锁,管内淋巴液潴留扩
张而形成淋巴管瘤
分型:依照胚胎发育和病变部位可分为
颈纵隔型
纵隔型
均来源于颈淋巴管原基 少见
临床表现
颈纵隔型:婴幼儿多见,多在出生时被发现,75%见于1岁
以内,有明显临床症状
纵隔型:多见于成人,生长缓慢,一般无明显症状
先天性胸腺囊肿
可发生在胸腺胚胎发生过程中从下颌角到胸骨柄之间的任
何部位
最常见于前上纵隔胸腺区
颈部胸腺囊肿最常见于儿童
纵隔胸腺囊肿多见于成人
多无明显症状,可因囊肿增大出现胸闷、胸痛等
获得性胸腺囊肿
常见原因为感染 好发于男性 在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无症状患者中可形成巨大的多房
病变通常与心包相连,但少数带蒂而与心包无明显连接 呈单房囊性肿块,圆形或卵圆形,水样密度,壁薄而均一, 边缘光滑,很少钙化 增强检查病变无强化
病例
女性,68岁
纵膈内甲状腺肿
异位甲状腺指生长在甲状腺正常位臵以外的甲状腺组织、包
括位于咽喉部、舌根部、唾液腺区、纵隔内以至其他罕见位 臵者
病理
典型的组织学表现为圆形、单房性囊肿,被覆单层或
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可出现鳞状上皮化生,黏膜下层可
有慢性炎性细胞浸润
囊壁出现软骨被认为是支气管源性囊肿较有特征的表
现
临床特点
主要症状表现为胸痛,巨大肿块可导致呼吸困难,约
35 %~40 %病例无症状
可发生于纵隔任何部位,以中纵隔邻近气管或大支气管
脂肪-液体平面对诊断有特征性 增强扫描时, 囊壁可呈轻至中度强化, 囊内容物不强化
病例
女性,40岁
食管囊肿
是较少见的食管良性肿瘤,是胚胎期的残余组织,为胃、
小肠及大肠上皮细胞在食管壁内种植形成,囊肿内壁细
胞具有分泌功能
常位于椎体旁的气管分叉及下方处,囊肿可有蒂,跨脊
病变不强化
病例一
男性,51岁
病例二
男性,18岁
胸腺囊肿
胸腺囊肿来自胸腺开始基第三对咽囊,为胚胎时期 胸腺导管或胸腺咽导管的发育异常 较罕见 常见于儿童和青年 好发于前上纵膈
病理及分型
先天性胸腺囊肿 获得性胸腺囊肿 囊性胸腺肿瘤(此系胸腺肿瘤囊性变)
柱向两侧延
囊壁比一般的支气管囊肿厚,无脂肪成份
临床表现取决于病变的大小、位臵、结构、范围及囊
肿内皮细胞类型
成年人一般病变较小,临床症状较少
食管囊肿为囊性病变,随呼吸及食管蠕动形态有所改变 CT上显示病变位于食管壁内或食管旁,为圆形或卵圆形
低密度影,密度均匀,CT值约为0~20 HU,增强扫描后
纵隔囊性病变---概述
纵隔囊性病变较少见,但是涉及的病较多
纵隔囊性病变主要包括:
支气管囊肿 囊性畸胎瘤 食管囊肿
胸腺囊肿
囊性淋巴管瘤 心包囊肿
纵膈甲状腺肿
支气管源性囊肿
支气管源性囊肿系先天性发育异常性疾病
是较常见的纵隔囊性病变 男女无明显差异,发病年龄多在30~40岁
毛发、牙齿等
临床
多为囊性或囊实性包块,只有极少部分表现为实性
90%位于前纵隔,大多位于前纵隔中下部 常见于30岁以下的年轻人,男女无统计学差别
囊性畸胎瘤CT表现
CT表现为囊状水样密度影,囊内密度均匀, CT值接近于水,
其内也可见少量脂肪、钙化、骨骼或牙齿等多种组织成分
边缘光滑, 囊壁完整, 囊壁厚度一般在2-5mm之间
病例
女性,38岁
淋巴管瘤
系淋巴管源性罕见的良性病变,由于淋巴管的畸形或发育
障碍所致,原始淋巴囊与淋巴系统增殖、扩张形成的肿瘤 样畸形
根据增生的淋巴管扩张的大小分为三型:
单纯性淋巴管瘤:多发生于皮肤及粘膜处,以口腔为多见,
呈乳头状或疣状
海绵状淋巴管瘤:多见于上肢和腋部,质地柔软 囊状淋巴管瘤: 以颈部及纵隔多见
女性多见
影像表现
CT:
纵隔内圆形或类圆形肿块 密度均匀,呈水样密度,CT值约3~22HU 边缘锐利,分隔、钙化少见 可包绕邻近结构生长或压迫邻近结构移位 增强扫描显示囊壁、分隔有轻度强化,囊性区无强化
病例一
男性,2岁
病例二
女性,2岁
心包囊肿
是发生于心包附近的囊肿,其最常见部位为右侧心膈角
同颈部甲状腺相似
病例
女性,58岁
小结
纵隔内肿瘤性病变种类繁多,单纯表现为囊性的肿瘤或肿
瘤样病变比较少见
病灶生长位臵对确立诊断密切相关
位于前上纵隔胸骨后间隙,又紧邻胸腺,则常考虑胸腺囊
肿
位于前纵隔中下部,应多考虑为囊性畸胎瘤
位于中或后纵隔,紧靠气管、食管,则应诊断气管、支气
纵隔囊性病变CT诊断
张 磊
纵膈分区法
纵膈前界为胸骨、后界为胸椎、上界为胸廓入口、下界 为膈肌。将胸骨角与第4、5胸椎间隙连一直线,把纵膈分为 上、下两部。纵膈三区划分法:即气管、心包前方至胸骨的 间隙为前纵隔;气管、心包后方的部分(包括食管及脊柱旁) 为后纵膈
纵膈肿瘤好发部位
前纵膈:畸胎瘤、胸腺瘤、胸内甲状腺瘤 中纵膈:气管囊肿、食管囊肿、心包囊肿、淋巴瘤、其他部位肿瘤 的转移淋巴结等 后纵膈:神经源性肿瘤
性囊肿
75%的获得性多房性胸腺囊肿可见固体成分,多为良性组
织,但亦可合并肿瘤
获得性胸腺囊肿有清晰的囊壁、密度不均匀,多房囊性多见 囊壁可有钙化 先天性者囊壁菲薄,CT囊壁常不显示,二者由此可加以鉴别
影像表现
CT: 壁薄或不可见,边缘清楚,单房或多房,内容物多为水样 密度,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