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中心疗法理论

以人为中心疗法理论
以人为中心疗法理论

以人为中心疗法

以人为中心疗法是人本主义心理治疗中最有影响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最初称为“非指导性治疗”,后称为“来访者中心治疗”。20世纪70年代起称为“以人为中心治疗”。以人为中心疗法被称为是心理治疗理论的“第三势力”。

第一节以人为中心疗法概述

一、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历史发展

1.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创始人是20世纪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他于1902年出生于美国伊利诺州附近的一个清教徒家庭。

2.以人为中心理论的发展

对于以为中心疗法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20世纪40年代,以罗杰斯的《咨询和心理治疗》一书的出版为标志。他提出“非指导性治疗”。

第二阶段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访者中心疗法》一书的出版为标志。在这一阶段中,罗杰斯强调来访者主观世界的重要性。

第三阶段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罗杰斯的《成为一个人》一书的出版为标志。这一阶段取向的重点放在“成为一个忠于自我的人”。

第四阶段是在1970年至1980年月日。由于罗杰斯的影响日益扩大,他的理论也改变为“以人为中心取向”。

第二节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基本理论

一、人性论

1.人有自我实现的倾向。

罗杰斯认为,人天生就有一种基本的动机性的驱动力,他称之为“实现倾向”。这种实现倾向是人类有机体的一个中心能源,它控制着人的生命活动。它不但维持着人的有机体,而且还要不断地增长与发展。

这种实现倾向是一种独立的、基本的人类动因,是整个有机体的机能。不但存在于人身上,而且存在于一切有机体,体现了生命本质。任何生物,只要被赋予了生命,他(它)就一定会出现强烈生长的趋势。罗杰斯说:“人类给予人印象最为深刻的事实,似乎就是其朝着有方向性的那种潜能的方向发展。”

这是罗杰斯积极人性观的理论前提,也是本疗法理论的核心。

柏瑞德利阐述了自我实现的趋势是一个引导人们努力认识、实践、自治、自我决定、完善的过程。个体有远离不适当调节并趋向心理健康的内在能力,个体内部的成长力量提供了治愈的内部资源。求助者是处于根本的地位,有通过自我意识和自我引导引起态度和行为改变的能力。

2.人拥有有机体的评价过程。

有机体的评价过程是罗杰斯理论中的一个独特的概念。罗杰斯假定有机体自身拥有一种评价经验的能力,它称之为“机体智慧”,其表现就是“有机体评价过程”。他认为,个体在其成长过程中,不断地与现实发生着互动,个体不断地对互动中的经验进行评价,这种评价不依赖于某种外部的标准,而是根据自身机体上产生的满足感来评价,并由此产生对这种经验及相联系的事件的趋近或回避的态度。

他认为个体自身的满足感是与自我实现倾向相一致的,也就是说,有机体的评价标准是自我实现倾向的。凡是符合自我实现倾向的经验,就被个体所喜欢,所接受,成为个体成长发展的有利因素,而那些与自我实现倾向不一致的经验,就被个体所回避和拒绝。而且,有机体的评价过程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个体当时的需要状态不同而不同。

在有机体的评价过程中,经验总是被准确地接受,较少歪曲,把个体的经验与自我实现有机地协调配合,使人不断地迈向自我实现。

强调人的主观选择能力,这就是此疗法的只有求助者最了解自己,只有他自己才能改变自己的认识前提。

3.人是可以信任的。

他相信每个人都是理性的、能够自立和自我负责的,每个人都有积极的人生趋向,因此人可以不断地成长与发展,迈向自我实现。人都是有建设性和社会性的,是值得信任的,是可以合作的,这些好的特性是与生俱来的。而那些不好的特性,如欺骗、憎恨、残忍等等,都是人对其成长的不利环境防御的结果。人的负面情绪,如愤怒、失望、悲痛、敌视等等,是由于人在爱与被爱、安全感、归属感等等基本需要不能得到满足、遭受挫折而产生的。

人有能力发现自己的心理问题,并寻求改变,以达到并保持心理健康。心理治疗只要为求助者提供了足够的尊重与信任,求助者就会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发生改变,并不需要咨询师从其外部进行控制和指导。

二、自我理论。

自我理论实际就是人格理论。罗杰斯的人格理论是一种现象学的理论,自我理论强调自我实现是人格结构中的唯一的动机,人格结构、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人格异化和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等,也是人格理论的内容。

1.经验。

经验的概念来源于现象场。

现象场是指人的主观世界,它不强调外部客观世界是什么样的,而强调一个人的主观内部世界是如何观察、如何感受外部世界的。对于同一时刻的外部世界,不同的人感受是不一样的,这就是每个人独特的现象场。在以人为中心治疗理论中,罗杰斯所使用的经验概念是指,来访者在某一时刻所具有的主观精神世界,其中既包括有意识的心理内容,也包括那些还没有意识到的心理内容。包括个体的认知和情感事件,它们能够被个体知觉到,或者具有被知觉的能力。经验被个体体验、知觉的状况对一个人自我的形成与发展,对一个人心理适应的情况具有重要的影响。

2.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不同于自我,自我是指求助者的真实本体,而自我概念主要是指来访者如何看待自己,是对自己总体的知觉和认识,是自我知觉和自我评价的统一体。自我概念包括对自己身份的界定,对自我能力的认识,对自己的人际关系及自己与环境关系的认识等。

在以人为中心理论中自我概念并不总是与一个人自己的经验或肌体的真实的自我相一致的。

自我概念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尤其是个人与生活中的重要他人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自我概念是由大量的自我经验和体验堆积而成,人的行为是由他的自我概念决定的,比如人的自我概念决定了他接受与处理经验的方式与态度。

3.价值的条件化。

人都存在着两种价值评价过程。一种是人先天具有的有机体的评价过程,另一种就是价值的条件化过程。价值条件化建立在他人评价的基础上,而非建立在个体自身的有机体的评价基础之上。个体在生命早期就存在着对于来自他人的积极评价的需要,即关怀和尊重的需要。当一个人的行为得到别人好评,被别人赞赏时,这种需要得到满足,人会感到自尊,然而,这种需要的满足常常取决于别人,也就是得到别人的积极评价是有条件的,得符合他们的价值观标准,这种有条件的满足常常与自身的体验相矛盾。

比如,一个小孩把一个玻璃杯摔在地上,他觉得很好玩,很快乐。但父母却对他说:“你很坏,你这样做一点也不可爱。”这个男孩这时体验到一种负性的消极的评价,因为他父母不喜欢他这样做,结果他可能产生歪曲的评价“我觉得这种行为是不让父母满意的”,而正确的体验应该是“在我干这件事时,我感到高兴而我的父母感到不满”。孩子在以后的行为中,他就把父母对这种行为的不满作为一种价值条件,为了讨得父母的喜欢不再作这样的事。久而久之,他就会把父母的价值观内化,把这些观念内化为自我概念的一部分。一旦当孩子把父母的价值观念当作自己的自我概念时,他的行为不再受有机体评价过程的指导,而是受了内化的别人的价值规范的指导,这个过程就是价值条件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并不能真实地反映个体的现实倾向,当他采用这一过程反映现实时,就会产生错误的知觉。当对某一行为自己感觉满意,而别人没有感到满意,或别人感到满意而自己没有感到满意时,就会出现一种困境,自我概念与经验之间就会出现不一致,不协调,问题也就出来了。

三、心理失调的实质

1.自我概念是以人为中心治疗理论了解心理失调的关键。自我概念与经验之间的不协调是心理失调产生的原因。

2.个体的经验与自我观念之间存在着三种情况:

一是符合个体的需要,被个体直接体验、知觉到,被纳入到自我概念之中;

二是由于经验和自我感觉不一致而被忽略;

三是经验和体验被歪曲或被否认,用以解决自我概念和体验的矛盾。

适应程度低的个体,他的自我概念是建立在价值的条件化作用的基础上的,当符合别人价值标准的经验不符合自己的愿望时,可能就会否认和改变自己的价值,虽然这种改变并不符合自己的意愿。结果就是个体会把其他重要人物或团体倡导的角色当成自己的角色,而失去了对自己个人的认同。通过否认自己的经验以达到被别人肯定和接受,实际是在欺骗自己,压抑了自己的真实感受。一旦自我概念不是由个人有机体的评价过程来定义,而是通过价值的条件化内化了别人的价值,把别人的价值当成是自己的价值,但实际上又不是自己的真实价值时,自我概念和经验之间就发了不和谐。

3.心理治疗的实质。以人为中心治疗的实质是重建个体在自我概念与经验之间的和谐,或者是说达到个体人格的重建。对于以人为中心的治疗实质国内学者江光荣用一形象的比喻“去伪存真”来概括是很准确的。

许多心理问题的产生,都是因为环境出了问题,使人个实现受阻,个人成长出现了障碍。在影响自我实现的因素中,最重要的是人际关系。

个人成长中的重要他人或社会规范,通过价值的条件化,形成了与自己原来真实经验不一致的自我概念,并由此衍生出一套符合别人的需要,适应环境的一套生活方式、思想、行动和体验方式,使个人生活得越来越不像他自己,仿佛是戴着面具生活一样。以人为中心疗法就是帮助人们去年价值的条件化作用,充分利用有机体的评价过程,使人能够接受他原来的真实经验和体验,不再信任别人的评价,而是更多的信任自己。这样,人就要可以活得真实,达到自我概念与经验的和谐,人就会从面具背后走出来,成为他自己。罗杰斯:“他变得越来越是他真正的自己,他开始抛弃那些用来应付生活的虚假的伪装、面具和角色,他力图想要发现某种更本质、更接近于真实的东西。”

当一个人一旦达到了自我的和谐,他就会对任何经验都比较开放,不再歪曲和否认自己的某些经验;他的自我经验变得能与经验相协调,不再相冲突,他变得更信任自己的有机体的评价过程,而不是去符合别人的价值标准,他愿意使自己成为一个变化的过程,使生命迈向成长,迈向自我实现。

第三节以人为中心疗法的治疗技术

一、非指导性的治疗的特点

1.非指导性的治疗的特点

非指导性心理治疗的基础是罗杰斯对人性的看法。他相信人有自我指导的能力。他认为咨询师并不是全知全能的,他对来访者的问题并没有现成的答案。他认为只有来访者最知道他的问题,只有来访者自己能解决自己的问题,咨询师只不过起着如同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的作用,协助来访者了解自己的问题,促进他的转变。

人们是完全可以信赖的他们有很大的潜能理解自己并解决自己的问题,而无需咨询师进行直接的干预,如果他们处于一种特别的咨询关系中,能够通过自我引导而成长。咨询师的态度和个性以及咨询关系的质量是咨询效果的首要决定因素,相信求助者有自我治愈的能力。

2.非指导性治疗与指导性治疗的区别

(1)指导性的治疗认为,来访者没有能力自己选择治疗目标,所以要由咨询师为来访者确定心理治疗的目标。非指导性的治疗主为,来访者拥有自我选择治疗目标的权力和能力。

(2)在咨询师与来访者的地位上,指导性的治疗认为,咨询师是权威,拥有优越的地位,具有控制和操纵治疗过程的权力,而来访者则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非指导性治疗认为,来访者是“主角”,来访者拥有治疗过程的主动权。咨询师是“配角”。

(3)在治疗所重视的问题上,指导性治疗重视社会的规范,非指导性治疗重视个体心理上的独立性和保持完整心理状态的权利。

(4)对于治疗的结果,指导性治疗注重问题的解决,非指导性治疗重视的是问题背后的来访者这个人的改变与成长。

二、以人为中心疗法的治疗目标

治疗的实质是帮助求助者去掉那些由于价值条件作用,而使人用来应付生活的面具和角色,把别人的自我当成自我的成分,使其恢复成真正的自我的过程。是一个“充分发挥机能人”的过程,最后达到如下目标:

1.来访者的自我变得较为开放。有自知,能够接纳自己,接纳世界。对自己的经验,包括个人的感受、体验、直觉等等都能够比较坦然地接受,不再进行歪曲、否认等等,对自己的感受更丰富了,更富有变化,更轻松了。不再僵化、刻板地看待外部世界,更具有弹性。

2.来访者的自我变得较为协调。依照真我来面对自己,自我概念与经验相协调,不再依照别人的价值标准来衡量自己。

3.来访者更加信任自己:不再依赖于别人的评价来确认自我,不再生活在别人的世界中,自己独立地做决定,做选择,生活得更加积极。

4.来访者变得更适应了:更自由地接纳自我经验,也更开放地对待外部世界,内外变得更统合了。

5.来访者愿意使其生命过程成为一个变化的过程:视生活为一个流动的过程,不再刻板地追求达到一种僵化不变的理想与目的,更加灵活。

三、咨询技术

罗杰斯认为,真诚、无条件的尊重、共情是建立治疗关系的最基本的条件,也是促进来访者人格改变的基本条件。

以人为中心疗法最主要的特点是强调治疗关系。罗杰斯认为,良好的治疗关系是心理治疗的基本条件。

1.以人为中心疗法的治疗关系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咨询师与来访者两个人有心理上的接触。

(2)来访者大多都陷入一种无助、焦虑、攻击与混乱等等的心理状态,处于一种不一致的状态。

(3)咨询师处于一种一致的、内外整合的和谐的状态之中。

(4)咨询师无条件地接受和关注求助者。

(5)咨询师对来访者产生共情,努力与求助者交流。

(6)咨询师对求助者表达共情的交流和无条件关注是最基本的。

2、设身处地地理解的技术(共情)

从求助者的角度去知觉他们的世界,并把这种知觉向求助者交流表达出来。包括关注、设身处地地理解的言语和非言语交流、使用沉默的技术。

共情是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关键点。共情对于治疗关系的建立,对于促进来访者的自我探讨都起着核心性的影响作用。

按照罗杰斯的观点,共情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罗杰斯为共情下的定义是“体会来访者的内心世界,有如自己的内心世界一般,可是却永远不能失掉'有如'这个特质就是共情”。

共情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咨询师首先要放下自己的主观参照标准,进行了有效的聆听,设身处地从来访者的角度去感受他。第二,共情的重点在于感受来访者的情绪感受,而不是来访者的认识。

第三,共情并不是完全认同来访者的认识和感受。

第四,共情还包括咨询师能够通过语言把自己对来访者的感受有效地传达给对方。

3、坦诚交流的技术(真诚)

真诚是指咨询师在治疗关系中是一个表里一致、真诚、统合的人,包括如下几种

并不固定角色:不把自己隐藏在咨询师的角色后面

自发性:自然地流露,自由地表达和交流,而不是总是掂量应该说什么,不会出现冲动性或压制,不为某种角色或技术所羁绊,相当自信

无防御反应;:要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优劣,,可以公开面对求助者的消极反应并且不会感到受到打击,借此进一步探索自己的弱点。

一致性:实事求是,而非需要。所思所想和所信的东西与实际表现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

自我的交流:适当的自我开放,而非伪装。

4、表达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技术(尊重)

也叫接受、尊重、关心、珍视等等。无条件的尊重是指咨询师对来访者丝毫不抱任何企图和要求,对对方表示温暖和接纳。尊重来访者是独特的个体;尊重来访者的个体价值;一切为了他人;开启来访者的内部资源;尊重来访者的自我决定;无条件的尊重应当注意的是,尊重并不等同于同意。

几种态度:从求助者的人性和发展的潜力这一基础上来表达他的尊重;应承自己要与他们一起努力;把求助者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予以支持,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独特性;相信求助者有自我导向的潜力;相信求助者是能够作出改变的;

几种行为:对求助者的问题和情感表示关注;把求助者当作一个值得坦诚相待的人来对待,并且持有一种非评价性的态度;对求助者的反应要伴有准确的共情,即设身处地地理解,并因此表示出对求助者的参考结构的理解;培养求助者的潜力,并以此向求助者表明他们本身的潜力以及行为的能力。

五、美国心理学家佩特森把这个咨询过程的七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来访者对个人经验持僵化和疏远态度阶段,来访者不愿意主动寻求治疗和帮助。

第二个阶段:来访者开始“有所动”阶段。

第三个阶段:来访者能够较为流畅地、自由地表达客观的自我。

第四个阶段:来访者能更自由地表达个人情感,但在表达当前情感时还有顾虑。

第五个阶段:来访者能够自由表达当时的个人情感,接受自己的感受,但仍然带有一些迟疑。

第六个阶段:来访者能够完全接受过去那些被阻碍、被否认的情感,他的自我与情感变得协调一致。

第七个阶段:由于上一阶段的变化是不可逆转的,因此在此阶段,来访者对治疗条件的作用,如关注、接纳等已不再看得那么重要,几乎可以不再需要咨询师的帮助,就可以继续自由地表达自己。

以上这七个阶段是一个有机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渗透着下一阶段的发展变化,四、五阶段是主要阶段。整个心理治疗过程是来访者人格心迹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渐进的、灵活的,相互联系的过程,并非相互割裂的,也并不是区分十分严格的。

求助者中心疗法

求助者中心疗法 求助者中心疗法建立在人本主义的哲学基础上。罗杰斯的基本假设是:人们是完全可以信赖的,他们有很多的潜能理解自己并解决自己的问题,而无需咨询师进行直接干预,如果他们处于一种特别的咨询关系中,能够通过自我引导而成长。 从一开始,罗杰斯就把咨询师的态度和个性以及咨询关系的质量作为咨询结果的首要决定因素,坚持把咨询师的理论和技能作为次要因素。 一、确定求助者中心疗法的咨询目标 在咨询过程中求助者所发生的变化,有以下5条: 1、求助者的自我变得较为开放。 2、求助者的自我变得较为协调 3、求助者更加信任自己 4、求助者变得更适应了 5、求助者愿意使其生命过程成为一个变化的过程。 以上5点,既是求助者中心治疗的结果,也是这一治疗流派的治疗目标。从根本上来说,以求助者中心疗法的目的就是促进个体的自我成长,使其成为一个自我实现的人。 二、掌握求助者中心疗法的主要咨询技术 罗杰斯认为咨询关系是求助者发生积极改变的充分必要条件。这种关系被表述为: 1、两个人有心理意义上的接触。 2、第一个人,我们称其为求助者,处于不一致的状态,具有攻击性或处于焦虑中。 3、第二个人,我们称其为咨询师,他在这种关系中是一致的或处于内部整合的状态。 4、咨询师无条件地接受和关注求助者。 5、咨询师对求助者的经历表示共情,并努力与求助者交流。 6、咨询师对求助者表达的共情交流和无条件关注是最基本的。 在求助者中心治疗中,关系是最根本的,它是咨询过程的开始,是咨询中的主要事件,也是咨询的结束。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的关系应是安全和相互信任的,而且一旦建立了一种安全和相互信任的气氛,就能促进咨询关系的发展。 由于求助者中心疗法从根本上来讲是一种以关系为导向的方法,因此在罗杰斯的治疗策略中并不包括为求助者做什么的技术,取代它们的就是对这种关系体验的促进策略。求助者中心疗法的技术有以下三种: 1、促进设身处地的理解的技术 促进设身处地的理解技术包括关注、设身处地的理解的言语和非言语交流,以及使用沉默的技术等。 2、坦诚交流的技术 艾根的帮助技巧系统是来源于罗杰斯的理论的。按照艾根的观点,对坦诚的交流包括: a)并不固定角色 b)自发性 c)无防御反应 d)一致性 e)自我的交流 3、表达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技术 有各种叫法,如接受、尊重、关心以及珍视,艾根将无条件积极关注称为尊重。 在艾根看来,咨询师可以不同方式向求助者表示对他们的尊重: a)表现为是从求助者的人性和发展的潜力这一基础上而对他的尊重

心理健康教育必背考点附录

第十章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健康应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几方面。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研究者归纳出心理健康的六条标准:①对现实的有效知觉。②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 ⑧自我调控能力。④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⑤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⑥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三)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第二节心理辅导 一、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小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1、儿童多动综合症 儿童多动综合症,是小学生中最常见的一种以注意力缺陷和活动过渡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障碍综合症。高峰发病年龄为8—10岁,多在7岁前就有异常表现,男性儿童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多动症儿童行为的主要特征是:1、活动过多。2、注意力不集中。3、冲动行为。 2、学习困难综合征 学习困难综合征在小学生中比较多见。学习困难综合征得主要表现包括:缺少某种学习技能;诵读困难;计算困难;绘画困难;交往困难。 3、儿童过度焦虑反应 儿童过度焦虑反应是儿童情绪障碍的一种表现。在小学生中以女生的过度焦虑反应较为多见。过度焦虑的儿童常常对学习成绩、陌生环境反应敏感,担心害怕,甚至惶恐哭闹,显得很不安宁。儿童过度焦虑反应同患儿的焦虑性人格特质以及家庭环境影响有密切关系。患儿焦虑性人格的一些表现,如敏感、犹豫、多虑、缺乏自信等,往往在其父母身上也可以找到。家庭或学校教育中期望过高、要求过严等不适合儿童水平的教育措施,也容易加剧儿童的焦虑反应。 4、儿童厌学症 厌学是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儿童情绪上的失调状态。儿童厌学症作为一种社会病理心理状态的产物,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行为治疗方法系列之三:行为塑造法

行为治疗方法系列之三:行为塑造法(shaping) 这是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原理设计出来的,目的在于通过强化(即奖励)而造成某种期望出现的良好行为的一项行为治疗技术。一般采用逐步进级的作业,并在完成作业时按情况给予奖励(即强化),以促使增加出现期望获得的良好行为的次数。有人认为最有效的强化因子(即奖励方法)之一是行为记录表,即要求患者把自己每小时所取得的进展正确记录下来,并画成图表。这样做本身就是对行为改善的一种强大推动力。根据图表所示的进展,治疗者还可应用其它强化因子,当作业成绩超过一定的指标时即给予表扬或奖励。此外,还可采用让患者得到喜爱的食物或娱乐等办法,通过这种方式来塑造新的行为,以取代旧的、异常的行为。为了使治疗效果得以保持和巩固,在应用这一治疗方法时,需要特别注意如何帮助患者把在特定治疗情境中学会的行为转换到家庭或工作的日常生活现实环境中来。此法的适用范围包括孤独症儿童说话,改善或消除恐怖症、神经性厌食症、肥胖症及其他神经症的行为;也可以用来改善或促进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社交和工作的行为;在社会教育中,可用于对低能者的训练以及用于治疗某些性功能障碍等。 案例: 对教养方式不良引发孩子行为偏差的矫正——家庭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摘要:本文对心理咨询的一个案例进行了详细报告。来访者的主要问题为母亲管教方法太随意和期望值太高,造成孩子不良行为。报告的内容主要为来访者的一般资料、主诉和他人陈述、检查所见以及对该案例的诊断与评估、咨询目标与咨询方案的制定、咨询的过程与效果评估等。在该案例的咨询过程中,作者主要使用了认知理论对来访者的问题进行解释,让来访者家长明白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并改变管教态度及方法;运用家庭治疗和行为治疗的理论,通过儿童学习能力训练和使用“代币制”的方法进行儿童行为矫正,重塑孩子正确行为;并在此基础上,使她的性格不断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教养方式行为偏差矫正 一、背景资料 一般人口学资料:田某,女,7岁5个月,小学二年级。

人本主义心理学:罗杰斯“以人为中心疗法”的核心理论及在实践中的应用

人本主义心理学:罗杰斯“以人为中心疗法”的核心理论及在实践 中的应用 卡尔·兰塞姆·罗杰斯是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 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张“以当事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方法,首 创非指导性治疗,强调人具备自我调整以恢复心理健康的能力。关 于自我的理论是罗杰斯人格理论的核心,也是他的心理治疗理论和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基础。 罗杰斯用“无条件积极关注”来解释自我发展的机制: 无条件积极关注是一种没有价值条件的积极关注体验.即使自 我行为不够理想时,他觉得自己仍受到父母或他人真正的尊重、理 解和关怀。罗杰斯认为:如果一个人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 在婴幼儿时期得到了无条件积极关注,就会在自我实现的道路上无 拘束地发展一切潜能,并成为一个健康人格的人。后来,罗杰斯把 这一原理应用于心理治疗,提出心理咨询师对来访者的态度也应该 是无条件的积极关注,这样才有利于来访者克服障碍,解决存在的 问题。 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多年来,在面对来访者时一直使用“无条件 积极关注”的心理咨询理念。正如罗杰斯所言:咨询师并非专家, 并不比来访者更了解他们自己的问题。因此,咨询的关键不是技术,而是咨询师的态度,以及气氛的创造和咨访关系的建立。作为度麦 学苑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我们只需要为来访者创设一种温暖、接纳、真诚的氛围,就能使来访者享受到被尊重的体验。无数成功的案例 证实:来访者的信任与配合才是咨询效果的有力保证,而“无条件 的积极关注”就是获得来访者信任与配合的最佳途径。 在此,我想分享一个让我记忆犹新的案例。那是一个年轻的男孩,他来到度麦学苑心理咨询室的时候,整个人的感觉像缩成一团

的刺猬,带着强烈的防备。我请他坐在舒适的椅子上,并轻声询问 他来这里想要解决的问题。看得出来,他很想回答,却几番犹豫不 敢说出口。我没有催促他,只是静静地等待着。他一会儿看我一眼,一会儿又低下头想想,终于在五分钟后猛然抬头问了我一句话: “老师,你不会骂我吧?” 感受到他的紧张不安和恐惧,我坚定地摇了摇头,轻轻地说:“不会。” 他明显地放松了一点,但下一秒又紧张起来,再一次确认: “我说什么你都不会骂我?” 我用更坚定的语气告诉他:“不会,无论你说什么都不会。” 他沉默了。在安静的等待中,我能感觉到他的紧张和抗拒在慢 慢消失。直到他再一次抬起头看着我,我才轻声地问:“有谁骂过 你吗?” 他犹豫了一下,小声地说:“我上次找的咨询师,他指着我的 鼻子说‘你有病’!”说完这句话,他紧张地看看我,发现我依然 保持认真倾听的姿势,他才慢慢地放松下来。 接下来,咨询顺利地进行下去了。我能感觉到他对我的信任一 点点增加,而他也越来越放松。 这个案例给了我很深的印象,让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对来访 者“无条件积极关注”的重要性。罗杰斯在其人格理论中提出了 “机能健全的人“的概念,意指那些获得无条件积极关注的人。 这样的人有这样一些特征: 1、经验的开放性。对一切经验采取开放态度,个体毫无拘束地 体验所有的情感和经验,他们不封闭自我。

自考《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浙江省历年试题 (1)

浙江省200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试题 课程代码:00284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布拉默确立的咨询特质除了“自我意识性”和“合道德的行为”之外,还有()。 A.温暖 B.尊重 C.共感 D.兴趣 2.()和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是一切历史阶段一切人的两大任务。 A.创造 B.生存 C.适应 D.顺应 3.在咨询者变项中,对咨询改变影响最大的是咨询者的()。 A.专业经验 B.个人特点 C.态度特质 D.专业训练 4.在咨询的问题探索阶段,评价方案的三个指标为有效性、可行性和()。 A.替代性 B.有用性 C.准确性 D.经济性 5.()开始以科学和人道的态度对待精神疾患的治疗。 A.盖伦 B.皮内尔 C.希波克拉底 D.科恩 6.弗洛伊德把()比喻成一个要事奉三位主人的仆人。 A.本我 B.自我 C.超我 D.客我 7.奥尔坡特的健全人格模型是()。 A.成熟的人 B.自我实现的人 C.理想的自我 D.充分发挥机能的人 8.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鲁迅笔下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的典型例子。 A.投射 B.置换 C.合理化 D.退行 9.在人际认知中,我们通常会犯“以己度人”的错误,这实际上是一种()。 A.幻相关 B.类化 C.投射 D.选择性知觉 10.在行为治疗过程中,行为功能分析应分别考察行为的“前导事件”、“结果行为”和()。 A.过程行为 B.行为后效 C.中介事件 D.相关行为 11.在会谈中,“目光凝视空间的某一点”是()的典型反应。 -第1 页共5 页-

行为疗法

首页我的豆瓣友邻小组读书电影音乐同城去九点 书籍 电影 音乐 博客 小组 成员 活动搜索你好,请登录或注册 行为疗法 2007-05-22 11:47:32 来自: 罗拉快跑寂静摄念静虑(广州) 行为疗法(Behaviortherapy)又称行为治疗,是基于现代行为科学的一种非常通用的新型心理 治疗方法,是根据学习心理学的理论和心理学实验方法确立的原则,对个体反复训练,达到矫正适应 不良行为的一类心理治疗。 行为疗法的代表人物沃尔普(John Wolpe)将其定义为:使用通过实验而确立的有关学习的 原理和方法,克服不适应的行为习惯的过程。行为治疗家认为适应不良性行为是通过学习或条件反射 形成的不良习惯,因此可按相反的过程进行治疗。所谓适应不良性行为是不健康的、异常的行为,可 以有各种不同的原因,有些是神经系统病理变化或生化代谢紊乱而引起的症状,有些则是由于错误的 学习所形成。行为疗法是运用心理学派根据实验得出的学习原理,是一种治疗心理疾患和障碍的技术 ,行为疗法把治疗的着眼点放在可观察的外在行为或可以具体描述的心理状态上。行为主义心理学认 为人的行为是后天习得的,既然好的行为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不良的行为、不适应的行为也可以通 过学习训练而消除。行为疗法是基于严格的实验心理学成果,遵循科学的研究准则,运用经典条件反

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强化作用等基本原理,采用程序化的操作流程,帮助患者消除不良 行为,建立新的适应行为。 行为疗法与其它心理疗法的区别在于:行为疗法是以心理学中有关学习过程的理论和实验所 建立的证据为基础的。与传统的心理治疗相比,它具有更高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可以进行客观的科学 检验、演示和量化,即使重复试验也可得出同样可靠的结果,有一整套定型化的治疗形式,有坚实的 理论根据和大量的实验证明。所以临床效果更为显著和稳定。 行为疗法理论认为,人的行为,不管是功能性的还是非功能性的、正常的或病态的,都经学 习而获得,而且也能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学习的原则就是受奖赏的、获得令人满意结果的 行为,容易学会并且能维持下来;相反,受处罚的、获得令人不悦结果的行为,就不容易学会或很难 维持下来。因此,掌握了操作这些奖赏或处罚的条件,就可控制行为的增减或改变其方向。 在此基础上,行为疗法提出了相应的以下两点基本假设:第一,如同适应性行为一样,非适 应行为也是习得,即个体是通过学习获得了不适应的行为。但要注意,并非所有的行为变化都是学习 得来的。第二个,个体可以通过学习获得所缺少的适应性行为。 行为疗法主要包括系统脱敏疗法、厌恶疗法、满灌或冲击疗法、阳性强化疗法、发泄疗法、 逆转意图疗法、阴性强化疗法、模枋疗法、生物反馈疗法等。 上述各种行为疗法的共同特点是: (1)治疗只能针对当前来访者有关的问题而进行,至于揭示问题的历史根源、自知力或领 悟,通常人为是无关紧要的; (2)治疗以特殊的行为为目标,这种行为可以是外显的,也可以是内在的。那些要改变的

以人为中心疗法

以人为中心疗法 一、以人为中心治疗的特点是什么? 答:1、基本理念的人本主义色彩;2、重视当事人的主观世界;3、反对教育的、行为控制的治疗倾向;4、由当事人主导治疗过程;5、咨询师做当事人的“朋友”和“伙伴”。 二、以人为中心疗法基本思想是什么? 答:1.个体天生就有一种实现趋向。在个体的自我开始形成以后,这一实现趋向主要表现为要求自我实现;2.机体估价过程总是与实现趋向一致。信任机体估价过程,依赖它的指导,就能发展出一种健康的自我概念,就会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真实经验的歪曲和否认,从而促进自我实现;3.由于在发展过程中个体或多或少地摄入、内化了外在的价值观,自我中的这一部分越来越多地支配着个体对经验的加工和评价;4.当经验中存在着与这部分自我不一致的成分时,个体会预感到自我受到威胁,因而产生焦虑。而自我发展较好,无效、有害的自我概念较少的个体,能够较为开放地对待任何经验,因而不太可能感到威胁和焦虑;5.预感到经验和自我不一致的个体,会运用防御过程(歪曲、否认、选择性知觉)来对经验进行加工,使之在意识水平上达到与自我一致。如果防御成功,个体也不会出现明显的适应障碍;6.如果某个经验特别重大,或者由于别的原因,个体无法通过防御机制使之与自我概念协调,而受到威胁的这个自我概念又在自我中具有重要地位,就会出现心理适应障碍。即个体面对内在矛盾束手无策,无能为力,自我不再能发挥其机能;7.所以,心理适应问题的根子在个体自我中那些无效的、与其本性相异化的自我概念。 三、以人为中心治疗的治疗的目标是什么? 答:基本目标是“去伪存真”。“伪”就是一个人身上的那些与其价值条件化了的自我概念相一致的,或者说由这些自我概念衍生出来的生活方式,思想、行动和体验的方式。“真”就是一个人身上那些代表着他的本性,属于他的真正自我的思想、情感和行动方式。罗杰斯常用“变成自己”,“从面具后面走出来”这样的话来表达以人为中心的治疗目标。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1 / 1下载文档可编辑

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原理

1.阿伦?贝克的认知疗法。 贝克(A.T.)生于l921年,l946年在耶鲁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953年获美国神经和精神病学会颁发的精神病学证书。此后,贝克从事精神分析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并于l958年在美国精神分析学院毕业。目前任宾西法尼亚大学医学院教授和认知治疗中心主任,《认知治疗与研究》主编。其主要著作有《抑郁症:原因与治疗》、《认知治疗与情绪困扰》等。 贝克是认知疗法的重要代表人之一,在他的理论中有几个重要概念:共同感受( ),自动化思维( )及规则()。 所谓共同感受就是指人们用以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工具。它常以问题解决的形式出现,包括从外界获取信息,结合已有的经验,提出问题和假设,进行推理,得出结论并加以验证等一系列过程。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知觉和思维的过程。如果人们不能正确使用这一工具,对外界信息不能做出适当的解释与评价,就会使上述过程产生局限,造成认知歪曲,从而导致错误观念并最终引起不适应的行为。 但是,人们使用共同感受这一工具时,常常因不加注意而忽略了上述认知过程。因此,许多判断、推理和思维显得是模糊、跳跃

的,很像一些自动化的反应,这就是贝克理论中“自动化思维”的含义。这样,思维过程中一些错误观念也因个体不加注意而忽略了,并形成了固定的思维习惯而被保存下来,使个体自身对这些错误的认知观念不能加以反省和批判。这就需要咨询师运用细致的分析技术,帮助求助者分辨并改正这种错误的、习惯化的认知过程。 贝克还认为个体在认识现实世界的过程中遵循一定的规则。它们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习得的社会认可的行为准则。个体依据它们评价过去,预期未来,并用它们来指导现在的行为。但是贝克进一步指出,如果个体不顾客观条件,过分按规则行事,也会使其行为不能与现实环境相协调,从而导致情绪困扰和不适应的行为。 综上所述,贝克认为如果个体不能正确使用共同感受这一工具来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或是对自己的自动化思维中某些错误观念不能加以内省,或是过分按规则行事,无论哪种情况,都会造成认知歪曲,产生不良的情绪和不适应的行为问题。 贝克指出求助者的“自动想法”是一些个人化的观念,它们由一个特定刺激引发并可导致情绪反应。贝克坚信有情绪困难的人倾向于犯一种特有的“逻辑错误”,即将客观现实向自我贬低的方

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方法介绍

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方法 心理咨询与心理学治疗的若干方法及其理论基础 一、概述 (一)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方法与人格心理学理论的关系: 人格心理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它主要研究诸如人格的构成(或结构)、人格的发展等等基本的理论问题。关于人格的发展:人格心理学一方面要研究在正常的情况下个体的人格是如何发展的,其内在机制是什么;另一方面要研究变态的心理和行为是如何形成的,其内在机制是什么;当然还要研究究竟是哪些因素影响了人格的发展,这些因素是如何发生影响的。对异常心理和行为的形成机制的研究,就是心理病理学的研究;而对导致心理和行为异常的因素的研究,就是心理病原学的研究。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则是一门研究如何用心理学方法来处理异常的心理和行为异常问题一门学科。而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过程中所采用的原理、原则,所采用的具体技术和方法都是以人格理论为其理论基础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具体的理论和方法虽然各式各样,但都可以用相应的人格理论中找到其渊源。如信奉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的咨询心理学家和心理治疗家,倾向于采用“心理分析学的技术与方法”来实施具体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过程;信奉行为主义的心理学咨询师和治疗专家,会倾向于采用根据行为主义的基本原理设计出来的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方法;而信奉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治疗师,会倾向于采用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的咨询和治疗技术和手段;而信奉认知取向的人格理论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家,则会倾向于认知疗法,即通过改变当事人(病人)的认知来改变个体的情绪和行为。由此可见,具体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技术和方法,是以心理病理学和心理病原学为基础设计、发展出来的。心理病理学揭示心理疾病和行为问题形成的机理,心理病原学揭示心理疾病和行为异常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咨询心理学家和心理治疗专家才能找到治愈心理病症、矫正异常行为的方法。这正如医学家寻找治愈疾病的方法时一样。要治愈某一种病症必须得先找到这一疾病产生的原因,了解发病的机理,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开发出相应的治疗药物和治疗方法。自然科学中的状况也是如此,只有揭示了自然的规律之后,这些规律才有可能运用于实际的生活。如爱因斯坦先揭示了物质与能量之间的转化关系(E=MC)之后,才有可能将核能运用实际生活,才有可能制造出核电站和核武器。 那么人格心理学和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究竟是什么关系呢?用一个形象的说法,是母与子的关系,人格心理学是母,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是子。人格理论是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理论的上游理论,而具体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技术则是根据具体的人格理论发展出来的。先有其母,才有其子。因此,要真正透彻地理解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原理、牢固地掌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方法,透彻地了解这些原理和方法的利敝得失,并结合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实际、灵活地运用之,必须得牢固地掌握人格心理学理论。因为只有掌握了具了心理咨询与心理学治疗所依据的人格理论,才能创造性地运用这些具体的方法,并可能设计出新的、适用于特定的对象的方法,才有可能扬长避短。 (二)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主要流派: 在考察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学派时,我们会遇到一个小小的麻烦,那就是,到目前为止,曾见诸文献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学派有上百个之多,如基于生物学的一些派别;弗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还有同属于精神分析范畴的阿德勒学派、容格学派、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霍妮、沙利文)、自我心理学学派(哈特曼)、对象关系学派(克莱因、范尔贝因、威尼考特、雅各布森、马勒)、自身心理学理论(科赫特);此外,还有原始宣泄疗法、先验医学疗法、认知疗法、现实疗法、理性情绪疗法、行为疗法、折衷分析疗法、格式塔疗法、

感悟罗杰斯以人为中心疗法

感悟罗杰斯以人为中心疗法 发表时间:2009-07-21T11:11:45.03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第15期供稿作者:陈晓秀(华中农业大学医院湖北武汉 430070)[导读] 以人为中心疗法是罗杰斯创建的一种人本主义的心理治疗方法。 【摘要】以人为中心疗法是罗杰斯创建的一种人本主义的心理治疗方法。它与精神分析和行为治疗不同,不是靠探究潜意识领域或改变反应形式来纠正不正常的行为,而是动员当事人主体内在的潜能进行自我理解,改变对自我和对他人的看法,产生自我指导的行为,达到自我治疗的目的。 1 以人为中心疗法概述 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基本体系是由罗杰斯一手发展起来的。卡尔.罗杰斯是美国著名的心理治疗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建者之一,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创始人。其人生经历使其坚信:人最终必须信任、依靠自己的经验,才能做真正的自己。 1.1 以人为中心疗法基本理论 1.1.1 在个体的自我开始形成以后天生就有一种实现趋向,这一实现趋向主要表现为要求自我实现,而机体估价过程总是与实现趋向一致,信任机体估价过程,依赖他的指导,就能发展出一种健康的自我概念,就会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真实经验的歪曲和否认,从而促进自我实现。 1.1.2 由于个体在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地摄入、内化了外在的价值观,自我中的这一部分越来越多地支配着个体对经验的加工和评价,当经验中存在着与这部分自我不一致的成分时,个体会预感到自我受到威胁,因而产生焦虑,同时会运用防御过程(歪曲、否认、选择性知觉)来对经验进行加工,使之在意识水平上达到与自我一致。如果防御成功,个体也不会出现明显的适应障碍。 1.1.3 如果某个经验特别重大,或者由于别的原因,个体无法通过防御机制使之与自我概念协调,而受到威胁的这个自我概念又在自我中具有重要地位,就会出现心理适应障碍。即个体面对内在矛盾束手无策,无能为力,自我不再能发挥其机能。而自我发展较好,无效、有害的自我概念较少的个体,能够较为开放地对待任何经验,因而不太可能感到威胁和焦虑。所以,心理适应问题的根本在个体自我中那些无效的、与其本性相异化的自我概念。 1.2 以人为中心疗法发展阶段 1.2.1 第一个阶段以罗杰斯1942年出版《咨询和心理治疗》一书为标志。提出只有当事人才能够充分、深刻地了解自己,要取得较好的疗效,就要依靠当事人来指导治疗过程。 1.2.2 第二个阶段以《当事人为中心疗法》(1951)的出版为标志。其中关于人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与机体经验的关系等理论问题得到更深入、更清楚的探讨和分析;在实践方面,也从重视当事人所说的事实内容转为同时重视隐蔽的情感体验,从而真正深刻、准确地“进入”当事人的“现象世界”。 1.2.3 第三阶段为“经验阶段”,从1957年开始,这一时期是他对咨询师和当事人之间“伙伴关系”的强调,重视咨询师的态度对当事人的影响,重视双方情感体验的交流。 1.2.4 第四阶段就是“以人为中心治疗”阶段,从1970年开始,罗杰斯把自己的体系扩展到传统的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以外。 1.3 以人为中心疗法特点:以人为中心疗法的所有特点可以归纳为一点即强烈的人本主义倾向。 1.3.1 基本理念的人本主义色彩:他相信人的本质是好的,相信人有向好的、强的、完善的方向发展的强大潜力;相信人能够自我指导、自主自立,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价值和尊严,咨询和心理治疗应该为恢复和提高人的价值,尊严做贡献。 1.3.2 反对教育的、行为控制的治疗倾向;咨询师做当事人的“朋友”和“伙伴”;重视当事人的主观世界,由当事人主导治疗过程。 2 以人为中心治疗过程和策略 2.1 基本目标以人为中心的治疗目标总是表述得较为笼统,较为一般化,而不够具体确切。这是因为它把咨询看作是整个人的改变,而不是某个症状、某个问题的改变。罗杰斯相信,人的心理机能活动具有整体性,是一个通体相关的组织系统,任何一个部分的变化都会涉及整体。因而要从整体变化去了解部分的变化。由于这个考虑,以人为中心的治疗不以问题解决模式为然,不以特定的策略、手段去追求某个问题的可观察的改变。而是力求达到一种“去伪存真”的效果--就是除去一个人身上的那些与其价值条件化了的自我概念相一致的,或者说由这些自我概念衍生出来的生活方式:思想、行动和体验的方式,认同一个人身上那些代表着他的本性、属于他的真正自我的思想、情感和行动方式。 2.2 治疗的过程他认为咨询者首先不应该把当事人看作是病人,在与对方接触中,双方均应是享有同等权利的参与者;治疗者重在鼓励当事人自己叙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既不为当事人解释过去被压抑于潜意识中的经验与欲望,也不对他们的自我报告做任何赞许或批评。以人中心疗法的关键在于咨询态度和咨询气氛,在咨询逐渐推进的过程中,咨询师以支持、参与的态度加入咨访关系,设法创造一种使当事人能够自由、自主地进行自我探索的条件和气氛,在这种气氛和条件下,当事人逐渐对进行自我心灵探讨变得积极起来,并沿着积极的方向,在态度、情感和认知等各方面取得进步。同时咨询师应该表现出一些个人特点、态度和人际反映方式,让当事人感到你的真诚一致;不对当事人及其感受和行为做评价,不把外在的价值观和标准强加给对方,让他成为一个自主,为自己负责的人;满怀热情的倾听,尽可能的理解对方,时刻表达自己对当事人的体察;无条件的接纳对方、尽力向当事人传递对他的无条件的关注,同时保持自己的独立性。所以成功的咨询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真诚一致,二是无条件积极关注,三是设身处地的理解。 2.3 技巧以人为中心疗法的主要技巧就是倾听技巧:开放式询问、释意、情感反映、鼓励、自我揭示等。事实上,以人为中心的治疗者经常会遇到当事人要求给予指导、解释的压力,尤其在开始阶段当事人还不习惯这种无指导、不引路的咨询方式的时候,面对压力,咨询师一方面表达理解对方的不满,另一方面又坚持不给予指导,直到当事人终于领悟到别人的指导对自己不起多大作用、或者不再对获得指导抱希望,而必须端正态度,靠自己对探索负责,这个时候的会谈就会比较有效率了。 3 对以人为中心疗法的评价 3.1 贡献 3.1.1 对咨询关系的研究它先是从实践中发现了咨询关系对促成当事人改变的至关重要的作用;然后又从理论上阐明了何种咨访关系会导致积极改变;最后,它令人信服地提炼出良好的咨询关系的一些基本要件。

自我发现,罗杰斯,以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法读后感

自我发现 ——浅谈罗杰斯以人为中心疗法在罗杰斯与简的谈话中,我看到了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具体操作以及所取得的具体成效。在治疗过程中,罗杰斯一直是秉承着不带评价性的接纳性的原则对待简,无条件的 给予关注。可以注意到在谈话过程中频繁出现“确实”,“真的”,“你告诉我的是”诸如 此类的语句来不断的强化当事人自我探索过程中的经验,使得当事人能够更加自由的经 验自己的情感。通过简本人的无意识心理与反应,指引着谈话双方向着问题的核心进发。 在我看来,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的疗法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的,这个基础就是 罗杰斯本人所提到的“机体智慧”和超验现象。其中“机体智慧”这一论断是针对当事 人即被治疗者而言的。他认为每个活的机体都表现出成长,发展,实现其全部潜能的倾向。这种内在倾向虽然会受到环境条件的作用而发生障碍,但能通过治疗师对患者的无 条件关怀、移情理解和积极诱导使障碍消除而恢复心理健康。他相信人“性本善”,能 够通过自身的探索找到解决自身问题的正确的积极性方法。这是这一理论的基础。对于 治疗师而言,超验现象是决定这种治疗方法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所谓的超验现象指的 是当治疗师最接近内在的,直觉的自我时,可以感受到自己的内在精神和被治疗者的内 在精神想碰触与交互,产生了共感的一种状态。而这个时候治疗的效果往往是极其显著的。这在罗杰斯对治疗过程的评价中也可以看出,比如“我此刻正相当自如的在她内心 世界里漫步”,“这是一种直觉反应,我已经学会去相信它”,我的无意识控制着我,从 我对对方世界的无疑是感觉中浮现出来“等等。 当然,罗杰斯还特别强调营造促进成长的氛围,包括三个具体条件:真诚、真实和 恰当,接纳,关心或称赞——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以及同感。 除此之外,我还想结合自己的一些经历谈一谈罗杰斯在与简的对话中提到的一些问题。在简提出了她对艺术的热爱时,罗杰斯在对治疗过程的评价中提到“在意识中对过 去曾拒绝感知或在意识中被扭曲的情感有了完全的体验”。对此,我深有感悟。在大一 下学期的时候,我偶然得知在学校可以修读第二学位,我的父母为了我以后的发展希望 我能修读一门英语,而当时我整个人正处于一种焦虑状态,这种状态在我刚进入大学的 第一年里会不时地出现。我当时很反感这种建议,我找了很多借口企图说服我的父母, 我说自己要读研,没有时间等等。当时,我并没有静下心来真正去思考我拒绝的理由, 但我可以感知到我所找的借口并不是我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在参加完一次讲座后,我认 识了一个人,他有着心理学,法学双学士学位,他还是心理学硕士。可以说他的成就让 我再次陷入到了思考中,我开始意识到我真正拒绝的理由是我的惰性。我在偷懒,而我 却不想承认这一消极的心理状态,所以我找了一些看似冠冕堂皇的借口企图掩饰。当我 意识到这一问题时,我突然觉得豁然开朗起来,我不再反感与焦虑不安,我开始正视这 一问题,开始努力地权衡利弊,做出选择。而这种努力在这之前我是不愿意尝试的。可 以说对于一些问题我当初选择了逃避。我曾拒绝感知这种情感,而当我有了完全的体验 之后,我的生活开始朝着一种更加积极的方向发展。这也是我的一次自我探索,自我发 现的过程。而我相信这样的一种经验是非常有益的,尤其是当我再遇到类似的情况时。

第七章 行为疗法

第七章行为治疗的理论和方法 第一节行为治疗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 从理论基础来看,行为治疗的基本理论源于行为主义的学习原理,主要以经典条件作用原理、操作条件作用原理和模仿学习原理为基点。 一、经典条件作用原理 经典条件作用(classical conditioning)学说的建立最早可追溯到俄国生理学家谢切诺夫(I. M. Sechenov)。他在1863年出版了《脑的反射》一书,认为一切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活动就其发生机制来说都是反射。巴甫洛夫(I. P. Pavlov)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他在实验室中研究狗的消化过程时,无意中发现狗不仅仅是在食物出现时才分泌唾液,当与食物出现相关的其他刺激物单独出现时狗也会有相同的反应。巴甫洛夫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实验研究。他在给狗喂食的同时,对狗进行一个节拍器的声音刺激(中性刺激,也称无关刺激)。这样结合多次以后,狗只要听到节拍器的声音(但没有食物),就会有唾液流出(反射行为)。巴甫洛夫将这种后天习得的对一个中性刺激的反射行为就称为条件反射,这个中性刺激就是条件刺激。巴甫洛夫进一步又发现,几乎任何的先天性反应(如眨眼等)都可以与任何刺激(如颜色、声音等)建立起一种条件反射(conditioning reflex,简称CR);反过来讲,条件反射的建立必须依赖于一种无条件反射(unconditioning reflex,简称UR),否则无法形成。如没有食物结合的单纯的节拍器声音是绝对不会使狗产生唾液分泌反应的。若条件刺激多次出现,但没有无条件刺激的强化,这个条件反射就会削弱或消退。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华生(J. B. Watson),则明确的将条件反射的研究纳入了心理学范畴。华生行为主义又称为“刺激—反应心理学”,即S—R 心理学。华生认为,行为是有机体应付环境的全部活动,刺激是指引起有机体行为的外部和内部的变化,而反应则是指构成行为最基本成分的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从S—R这个立场出发,华生(1924)认为人的行为除少数简单的反射外,完全是由外界环境塑造的。他甚至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和我可用以培养他们的特殊世界,我就可以保证随机选出任何一个,不问他的才

评罗杰斯以患者为中心治疗的理论

评罗杰斯以患者为中心治疗的理论作者:龙晓东 【来源】:长沙水电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6.1:53-58 卡尔·罗杰斯(Carl.Rogers )作为西方现代心理学领域的第三思潮——人本主义心理学派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心理治疗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并成为现代西方心理治疗论的主要流派的“以患者为中心治疗”的理论,为人们普遍瞩目。1956年美国心理学会首次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就是授予给他的,以表彰他在心理治疗领域所取得的显著成就。虽然他的理论和有关研究方向一直在改变,但是他重视人的主观经验,相信人的自我实现潜能和自我指导能力,这些基本观点却始终如一。这正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独特之处。本文试对罗杰斯“以患者为中心治疗”的理论的构建基础、基本观点、实践意义及局限性进行分析和探讨,以就正于方家。 1 罗杰斯提出“以患者为中心治疗”的理论来源于他对人性自然因素的基本理解。在长期的心理治疗实践中,他认识到: (1 )人具有建设性和自我实现的潜能。“来自我们临床经验的最革命性概念之一是这样一种不断增长的知识,人性最内在的核心,人格的最深层,人的‘动物性’基础,在本质上是积极的——基本上是社会化的、朝前发展的、合理的和现实的。”〔1〕“人的基本属性自由发挥作用时是建设性的、可以信赖的,这是二十五年心理治疗经验中得出的一个必然结论。”〔2〕这与弗洛依德对人性的看法刚好相反。在弗洛依德看来,攻击性和破坏性是人的本能赋性。因此,在人类的先天潜能中,罗杰斯看到了人类的希望,对人的发展抱一种乐观的态度。 (2 )人是根据自己的知觉体验行动的。“正是患者自己知道鞋子在什么地方卡脚,应该朝什么方向走,什么问题最关键,什么体验被埋于心底。”〔3〕由此他深信人具有自我指导的能力。 (3)个体的世界从任何真正完整的意义上说,只有个体自己才了解。“无论怎样以心理测验或生理测验的方法测定刺激或测试进行知觉的有机体,事实仍是,个体是唯一能够最生动、完整地体验到挨针扎或考试不及格是什么滋味的人。”〔4〕因此,罗杰斯眼中的人不是行为主义动物实验室中的“大白鼠”,也不是弗洛依德所强调的那种“性本能”和“破坏性”本能的人,而是他在心理治疗过程中所接触到的20世纪40、50年代美国社会中活生生的人。 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和社会心理学在现代美国的普遍兴起绝不是偶然现象。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物质的充裕并没有使美国人的精神状况产生同样的跃进。美国国内的各种社会问题随着资本家的激烈竞争而日趋严重。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尚未散去,核战争的威胁又笼罩在美国和西方世界的上空。人们感到恐惧、焦虑、迷惘,甚至绝望。社会生活动荡不安,政治、经济、思想状况的急剧变化,造成人们各种复杂变态的心理特点。悲观颓废和忧郁不安的情绪日渐滋长。现实的异化进一步加深了人的自我异化,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人们不得不压抑自己真实的感受而戴上假面具,投人所好。竞争导致了人际间的敌对,快速的生活节奏使人无暇顾及人情,内心的极度空虚与孤独感迫使他们转向心理学家寻求理解和帮助。而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大多数从事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工作,他们与这些内心痛苦、渴求理解的人们朝夕相处,因而他们对人们心理上深刻的异化感、人的价值、尊严、情感和需要有更深刻的体会。他们呼吁心理学要转向探索人的“内部空间”,关心人的尊严,探究人的价值、创造性和自我实现。本世纪6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异军突起,成为现代心理学派中有影响的第三种思潮。罗杰斯“以患者为中心治疗”的理论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中形成的。 2 “自我概念”(self—concept )是罗杰斯心理治疗理论中的一块主要的奠基石。他认为自我概念是人格形成、发展和改变的基础,是人格能否正常发展的重要标志。自我概念包括具有“我”之特性的一切想法、知觉及其价值,是个体整个现象场中与自身相联系的那部分知觉及其相关的意义,它是个体看成“我”的那部分现象场。在罗杰斯看来,人格不健全的人,其自我概念与经验是不一致的,他们将自己的真实体验拒之于意识之外,防御性地维持着自我,他们的评价系统不是建立在自己真实体验的基础上,而是为了得到别

强迫症_大学生心理健康期末论文

摘要:在这些神经症病人的头脑中,不由自主地、反复不断地出现某些念头、幻象、情绪、冲动、意图,而这些病状扰乱了病人正常的思想过程和情绪活动,或者使他们不情愿地做某些动作。换句话说,这些病状是强行侵入病人的精神活动,强迫病人接受的,因此被称为强迫症。患有此类症状的人虽然明知它们是一种不正常的病态表现,并极力抵制,但终归难以驱除或摆脱。 关键字:强迫症发病率病因治疗 一、概述 定义:心理障碍(狭义) 狭义的心理障碍,又称心理失常,属于心理病理学范畴,是心理状态和心理能量的衰退或丧失,以及心理能力下降的表现。因此,心理障碍是以心理疾病的某种症状出现的,当这种心理疾病症状单独出现时,就是心理障碍,其中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行为等方面的心理障碍,它们都严重地损害人的能力。 1、强迫症的定义 强迫症是以强迫症状为中心的一组神经症,是焦虑症的一种,也是最为常见的焦虑障碍和思维障碍之一。患者主观上感到有某种不可抗拒和被迫无奈的强迫观念或意向、强迫情绪或强迫行为的存在。它们或是单一的出现,或是夹杂在一起出现。强迫症最主要的特征是同时存在有意识的“强迫”和有意识的“抗拒强迫”。患者虽然认识到它们是不恰当的或者毫无意义的,或是同其人格不相容的,并且强烈地希望将这些观念或动作排除,但又难以将其排除。一些患者因此还会导致严重的心理冲突并伴有强烈的焦虑和恐惧。有时为了减轻焦虑会做出一些仪式性的动作。 强迫症多见于青少年期或成年早期。 定义:神经症 神经症也称神经官能症或精神神经症。这是一组没有查出任何器质性原因的精神障碍,是由于精神因素造成的常见病。其病态表现比较复杂,且患者大多还能应付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除了部分有明显躯体症状的患者外,绝大部分患者是以痛苦的主观体验为主。尽管这种主观的痛苦体

以人为中心疗法理论

以人为中心疗法 以人为中心疗法是人本主义心理治疗中最有影响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最初称为“非指导性治疗”,后称为“来访者中心治疗”。20世纪70年代起称为“以人为中心治疗”。以人为中心疗法被称为是心理治疗理论的“第三势力”。 第一节以人为中心疗法概述 一、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历史发展 1.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创始人是20世纪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他于1902年出生于美国伊利诺州附近的一个清教徒家庭。 2.以人为中心理论的发展 对于以为中心疗法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20世纪40年代,以罗杰斯的《咨询和心理治疗》一书的出版为标志。他提出“非指导性治疗”。 第二阶段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访者中心疗法》一书的出版为标志。在这一阶段中,罗杰斯强调来访者主观世界的重要性。 第三阶段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罗杰斯的《成为一个人》一书的出版为标志。这一阶段取向的重点放在“成为一个忠于自我的人”。 第四阶段是在1970年至1980年月日。由于罗杰斯的影响日益扩大,他的理论也改变为“以人为中心取向”。 第二节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基本理论 一、人性论 1.人有自我实现的倾向。 罗杰斯认为,人天生就有一种基本的动机性的驱动力,他称之为“实现倾向”。这种实现倾向是人类有机体的一个中心能源,它控制着人的生命活动。它不但维持着人的有机体,而且还要不断地增长与发展。 这种实现倾向是一种独立的、基本的人类动因,是整个有机体的机能。不但存在于人身上,而且存在于一切有机体,体现了生命本质。任何生物,只要被赋予了生命,他(它)就一定会出现强烈生长的趋势。罗杰斯说:“人类给予人印象最为深刻的事实,似乎就是其朝着有方向性的那种潜能的方向发展。” 这是罗杰斯积极人性观的理论前提,也是本疗法理论的核心。 柏瑞德利阐述了自我实现的趋势是一个引导人们努力认识、实践、自治、自我决定、完善的过程。个体有远离不适当调节并趋向心理健康的内在能力,个体内部的成长力量提供了治愈的内部资源。求助者是处于根本的地位,有通过自我意识和自我引导引起态度和行为改变的能力。 2.人拥有有机体的评价过程。 有机体的评价过程是罗杰斯理论中的一个独特的概念。罗杰斯假定有机体自身拥有一种评价经验的能力,它称之为“机体智慧”,其表现就是“有机体评价过程”。他认为,个体在其成长过程中,不断地与现实发生着互动,个体不断地对互动中的经验进行评价,这种评价不依赖于某种外部的标准,而是根据自身机体上产生的满足感来评价,并由此产生对这种经验及相联系的事件的趋近或回避的态度。 他认为个体自身的满足感是与自我实现倾向相一致的,也就是说,有机体的评价标准是自我实现倾向的。凡是符合自我实现倾向的经验,就被个体所喜欢,所接受,成为个体成长发展的有利因素,而那些与自我实现倾向不一致的经验,就被个体所回避和拒绝。而且,有机体的评价过程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个体当时的需要状态不同而不同。 在有机体的评价过程中,经验总是被准确地接受,较少歪曲,把个体的经验与自我实现有机地协调配合,使人不断地迈向自我实现。 强调人的主观选择能力,这就是此疗法的只有求助者最了解自己,只有他自己才能改变自己的认识前提。 3.人是可以信任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