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论坛会员朋友关于痰涂片的解答
结核杆菌痰涂片镜检的意义及其应注意的问题需知
结核杆菌痰涂片镜检的意义及其应注意的问题需知结核杆菌,是人类结核病的病原菌。
结核杆菌是专性需氧菌,无鞭毛,有荚膜,没有运动能力,典型的结核杆菌的形态为细长稍弯曲或直的、两端圆钝的杆菌,长1μm~4μm,宽0.3μm~0.6μm。
痰涂片经过抗酸染色阳性的标本,在100倍的生物显微镜下可在蓝色背景下看到紫红色的杆状菌,呈单个散在,有时也呈X、Y形或条索状、聚集成簇等。
痰涂片经金胺“O”染液染色后,在含有紫外光源的荧光显微镜下发出橘黄颜色,高倍镜(物镜40倍目镜10倍)下,可见结核杆菌产生黄绿色荧光,呈杆状或分枝状。
目前基层实验室多采用抗酸染色镜检。
(一)结核杆菌痰涂片镜检的意义1.诊断传染性肺结核结核病的控制是以发现和控制传染源为主,而痰涂片镜检阳性的肺结核患者是社会上最主要的传染源,故痰涂片镜检结果对诊断传染性肺结核具有重要意义。
2.评价化疗效果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针对结核病的治疗,现行化疗方案的制定也主要是以结核杆菌的生物学特性为依据,所以痰涂片镜检结果可以作为化疗效果的评估依据。
1.为流行病学疫情评价服务由于传染性肺结核在流行病学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因此,涂阳患病率、涂阳发现率是反映某一国家或地区结核病疫情的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际防痨及肺部疾病联合会(UNION)针对低收入且结核病疫情严重的发展中国家所制定的技术指南,痰涂片镜检是相应国家开展结核病控制项目时非常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细菌学试验技术。
相对于临床和实验室经常采用的其他诊断和检查项目,高质量的痰涂片镜检有其自身特殊的优势:作为诊断手段,对传染性肺结核的诊断比X线的准确性高;技术相对简单,操作容易标准化;建立结核杆菌检查室设备投入少;检查成本低,易于接受;从收到标本到报告结果的时间短,能够满足临床诊断的需要;对涂阳患者的治疗效果,能够作出及时和准确的评价。
(二)结核杆菌痰涂片镜检应注意的问题1.实验室布局原则结核杆菌检查需要有独立的实验室,不能和其他实验室混用;染液配置、镜检等相对洁净的操作与标本存储、涂片、染色等污染操作要有独立分开的场所,最好分别在专用的房间进行,中间通过传递窗连接;基层实验室若只从事涂片镜检的,在只拥有一间独立房舍的情况下,相对洁净区与污染区也要有明显区分。
痰涂片检查内容
痰涂片检查内容
痰涂片检查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用于检测病人的痰中是否存在细菌感染、真菌感染、寄生虫感染或白细胞增多等情况,以确定病因和指导治疗。
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观察痰涂片的颜色、黏稠度和气味等外观特征。
这些特征可以为临床初步判断提供参考,例如黄绿色脓性痰可能表示细菌感染。
2. 镜检:将病人的痰涂于玻璃片上,经过染色(如格拉姆染色或偏碱染色)后,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
主要观察痰中的细胞和微生物,如白细胞、红细胞、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
3. 统计每个视野中不同细胞和微生物的数量和比例。
例如,可以统计各种细胞的百分比,如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比例,以判断痰液的炎症类型。
4. 评估痰中的细菌感染情况。
细菌感染一般通过观察细菌数量和形态特征来判断,如革兰氏染色阳性或阴性、细菌是否聚集成团或链状等。
5. 评估痰中的真菌感染情况。
通过观察真菌数量和形态特征,如真菌丝状体或孢子的存在来判断。
6. 评估痰中的寄生虫感染情况。
通过观察寄生虫和寄生虫卵的存在来判断,如钩虫、阴道滴虫、肺吸虫等。
总的来说,痰涂片检查主要观察痰液的外观特征以及其中的细胞和微生物,通过这些观察可以为临床提供诊断和治疗指导的参考依据。
需要注意的是,痰涂片检查结果仅供参考,最终的诊断应结合临床症状、其他检查结果和医生的判断。
对肺结核痰涂片镜检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对肺结核痰涂片镜检中若干问题的探讨摘要:随着卫十项目的全面启动,dots策略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痰涂镜检成了发现肺结核传染源、实施化疗方案、评价化疗效果以及其流行病学与防治措施上的重中之重。
为进一步规范痰检工作,提高痰检质量,国家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发布了一系列与肺结核防治规划有关的痰检方法,还专门出台了《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痰涂片镜检质量保证手册》(以下简称《手册》)。
笔者作为痰检人员,在执行和使用该书的同时,查阅了一些与肺结核痰检有关的书籍,其操作方法大致相同。
经过多年来的工作实践,笔者发现传统方法及《手册》存在几点商榷之处。
关键词:肺结核痰涂片镜检若干问题探讨【中图分类号】r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403-01随着卫十项目的全面启动,dots策略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痰涂镜检成了发现肺结核传染源、实施化疗方案、评价化疗效果以及其流行病学与防治措施上的重中之重。
为进一步规范痰检工作,提高痰检质量,国家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发布了一系列与肺结核防治规划有关的痰检方法,还专门出台了《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痰涂片镜检质量保证手册》(以下简称《手册》)。
笔者作为痰检人员,在执行和使用该书的同时,查阅了一些与肺结核痰检有关的书籍,其操作方法大致相同。
经过多年来的工作实践,笔者发现传统方法及《手册》存在几点商榷之处。
1 痰标本性状的确定标准的a、b痰按《手册》描述易确定,但对c痰、d痰就难了。
工作中经常会遇到黏液痰中夹黄色痰;灰黑色的“橡皮”样硬痰;粘度较大的透明痰;粉末样痰等。
感官描述与镜检上描述大不一样。
既然痰检质控要求每视野大于10个痰细胞为合格痰,那么对于感官难以确定的痰也可以根据这个标注来判断其性状。
2 痰标本涂片方法传统方法与《手册》一样,涂片时只需用竹签茬端粘痰直接在玻片上涂抹。
对于脓性干酪样a痰及口水d痰,直接涂抹相对容易,但对于粘度较大的痰、质地较硬的“橡皮”痰或血块、气泡较多的痰等,直接涂抹比较费时,按《手册》取0.05-0.1ml痰这个量难以掌握,而且厚薄不均。
痰液细菌涂片检查
痰液细菌涂片检查文章目录*一、痰液细菌涂片检查的基本信息1. 定义2. 专科分类3. 检查分类4. 适用性别5. 是否空腹*二、痰液细菌涂片检查的正常值和临床意义1. 正常值2. 临床意义*三、痰液细菌涂片检查的检查过程及注意事项1. 检查过程2. 注意事项*四、痰液细菌涂片检查的相关疾病和症状1. 相关疾病2. 相关症状*五、痰液细菌涂片检查的不适宜人群和不良反应1. 不适宜人群2. 不良反应痰液细菌涂片检查的基本信息1、定义痰涂片细菌染色检查,常作革兰染色和抗酸染色,是呼吸道疾病细菌检查重要的手段,检出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杆菌或抗酸杆菌,对诊断相应的疾病较有意义。
尤其仅见单一的某一种细菌时更有意义。
目前关于革兰氏染色法原理有3种主要解释,即:等电点、化学和通透性。
认为革兰氏阳性菌等电点比革兰氏阴性菌低,含有多量核糖核酸镁盐,细胞壁结构致密,肽聚糖壁厚,因而与结晶紫结合牢固,不易被酒精脱色而使其染成紫色,为革兰氏阳性菌,而被酒精脱色复染成红色或黄色者,为革兰氏阴性菌,从而将细菌分成两大类。
2、专科分类呼吸3、检查分类痰液检查4、适用性别男女均适用5、是否空腹空腹痰液细菌涂片检查的正常值和临床意义1、正常值无致病菌。
2、临床意义肺炎双球菌:葡萄球菌肺炎(肺炎球菌性肺炎)。
结核杆菌:呼吸道结核病。
白色念珠菌:肺念珠菌病、真菌感染性口炎(鹅口疮)。
痰液细菌涂片检查的检查过程及注意事项1、检查过程涂片自干后经火焰固定,加结晶紫溶液染1min,水洗。
加碘液媒染1min,水洗,去残留水份。
加脱色液,不时摇动,至无紫色脱落为止,水洗。
加复染液,染半分钟,水洗。
干后镜检。
2、注意事项所用玻璃器具均用清洁液浸泡24h后,清洗干净、烘干备用。
24h痰液量较多时,可在高压消毒后混匀,取10-20ml 痰液作浓集法用。
要注意防止腐生性抗酸杆菌污染,故蒸馏水应新鲜或为双蒸馏水;同时注意交叉污染,即1支滴管只能取1个样本。
痰涂片合格标准
痰涂片合格标准痰涂片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检查方法,通过对痰涂片的制备和染色,可以观察痰液中的细菌、真菌、寄生虫和白细胞等情况,对于呼吸道感染、肺结核等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痰涂片的合格标准对于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痰涂片的制备要符合一定的标准。
在采集痰液样本后,应立即将样本涂抹于玻璃载玻片上,然后用火焰烘烤至干燥。
制备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细菌污染,保持无菌操作。
制备完成后,应及时进行染色处理,确保染色效果清晰,有利于后续观察和分析。
其次,痰涂片的染色质量也是衡量其合格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
染色是痰涂片制备的关键环节,染色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常用的染色方法有革兰氏染色、抗酸染色等,不同的染色方法适用于不同的病原体检测。
在进行染色时,应严格控制染色时间和染色剂的浓度,确保染色效果清晰、准确。
此外,观察痰涂片的过程也需要遵循一定的标准。
在观察痰涂片时,应使用高倍镜进行观察,以便更清晰地观察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形态和分布情况。
观察过程中需要耐心细致,确保不遗漏任何细微的异常情况。
最后,对于痰涂片的结果判读也需要专业的医学人员进行。
医学人员应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准确判断痰涂片中各种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总之,痰涂片的合格标准涉及到制备、染色、观察和结果判读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严格依照标准操作,确保痰涂片的质量和可靠性。
只有在每个环节都符合标准的情况下,才能得到准确可靠的检查结果,为临床诊断提供有力支持。
因此,医务人员在进行痰涂片检查时,务必严格按照规范操作,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痰涂片标本合格的判定标准
痰涂片的标准操作规程跟取痰的方法途径有很大关系,如果取痰不当可以受到口腔的污染,而导致标本结果判断会不正确。
因此一般取痰主要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取痰要做一个标明,如果是自然咳痰或者是诱导痰,或者是经鼻腔和口腔吸痰,经人工气道吸痰,经支气管镜采样,支气管肺泡首先要换洗。
然而痰涂片的痰标本取材后2小时以内进行处理,如果时间不足可将标本放置在二到八摄氏度里温度保存。
痰涂片要给与详细的一些记录,所有的痰标本必须进行涂片,必要时在生物安全内进行操作,必须戴乳胶手套,必须打开风吹。
痰涂片选择标本脓性和血性部分涂片,均匀薄片,进行咳痰标本量判断显微镜下细菌型观察痰涂片。
痰涂片标本的质量判断在低倍镜下观察记录,平均每低倍镜视野白细胞和鳞状上皮细胞数,合格的上皮细胞是小于十个,不合格的上皮细胞是大于或等于十个。
如果发现有许多加抹的也可以进行一些排练,可能是肺炎链球菌感染。
痰涂片合格标准
痰涂片合格标准痰涂片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检查方法,通过痰涂片可以观察痰液中的细胞、细菌等情况,对于呼吸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痰涂片的制备和染色过程较为复杂,不同的操作技术和条件可能会导致结果的差异,因此有必要对痰涂片的合格标准进行明确规定,以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痰涂片的合格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样本采集,痰涂片的样本采集是影响检查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合格的痰涂片样本应该来自于患者的下呼吸道,采集时应避免口腔分泌物的干扰。
在采集过程中,应当避免污染和稀释,确保样本的纯净度和完整性。
2. 制片技术,痰涂片的制片技术包括制片、染色和封片等步骤。
合格的痰涂片应该具有清晰、均匀的染色,细胞应该分布均匀,不应有明显的破损和空白区。
制片过程中应当避免气泡的产生,封片应当牢固密封,以防止样本的脱落和污染。
3. 检查标准,对于痰涂片的检查应当有明确的标准和规范,包括细胞形态的评价、细菌数量的统计、病原微生物的鉴定等内容。
检查人员应当具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准确地进行观察和判断,避免主观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4. 质控标准,痰涂片的制备和检查过程应当有严格的质控标准,包括设备的维护保养、试剂的储存和使用、操作流程的规范等方面。
定期进行质量控制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可靠。
总之,痰涂片作为临床检查的重要手段,其合格标准对于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医疗机构和检验科室应当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操作,确保痰涂片的制备和检查质量达到要求,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同时,检查人员应当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加强对痰涂片制备和检查技术的学习和掌握,提高操作技能,提高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探讨痰涂片抗酸染色冷染法、热染法的效果比较
探讨痰涂片抗酸染色冷染法、热染法的效果比较摘要】目的:比较痰涂片抗酸染色冷染法、热染法的效果。
方法:采用冷染法和热染法进行抗酸染色,对2种不同的抗酸染色方法进行了比对分析。
结果:同一份痰标本在取痰的部位、痰膜的厚薄、痰膜的大小几乎一致的情况下,冷染法和火焰加热染色法的检测结果两者间具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采用火焰加热染色法进行抗酸染色,只要操作者把握好加热时间和温度,避免火焰加热法易出现的缺点,染色效果与痰片的保存时间均优于冷染法。
【关键词】抗酸染色;冷染法;热染法【中图分类号】R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7-0067-02抗酸染色法1882年由埃利希(F.Ehrlich)首创并经F.齐尔(Ziehl)改进而创造出的细菌染色法。
抗酸染色的步骤包括初染、脱色、复染三步,肺结核病人痰标本直接涂片找抗酸杆菌有着重要的诊断价值,而抗酸染色法则是其中关键之一[1]。
因此,寻找一种易于控制实验条件和标准化操作的抗酸染色方法非常必要[2]。
我们采用冷染法和热染法进行抗酸染色,对2种不同的抗酸染色方法进行了比对,具体操作方法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1.1 材料留取我院住院的肺结核病人经抗酸加热染色法染色阳性的痰标本,制成标准厚涂片备用。
1.2 抗酸染色试剂由珠海贝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结核菌染色液。
1.3 方法已制备好的阳性痰涂片每10张为一组,共分两组第一组用冷染法:涂片经酒精灯火焰加热固定后,滴加石碳酸复红溶液于各涂片上,不加热静置10min,水洗。
加3%盐酸酒精脱色液,脱色至涂片上看不见红色为止,水洗。
加碱性美蓝复染液,染0.5~1min,水洗,自然干燥后镜检。
第二组用火焰加热法:涂片经酒精灯火焰加热固定后,滴加石碳酸复红溶液于各涂片上,在火焰高处徐徐加热,加热温度出现蒸汽为止,避免干涸静置5min。
加3%盐酸酒精脱色液,脱色至涂片上看不见红色为止,水洗,加碱性美蓝复染液,染0.5~1min,水洗,自然干燥后镜检。
关于痰标本涂片培养的结果分析
关于痰标本涂片培养的结果分析任章勇【期刊名称】《黔南民族医专学报》【年(卷),期】2016(029)004【摘要】目的:探讨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痰标本涂片镜检对痰液细菌培养的价值。
方法:对8262份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痰液标本涂片,细菌培养结果进行跟踪对比分析。
结果:在8262份标本中,革兰氏涂片染色3341份,占总标本数的40.4%,其中涂片检出细菌数1558份,占革兰氏涂片染色46.6%,WBC内检出细菌数306份,占涂片检出细菌数19.6%;抗酸染色涂片数2487份,其中检出抗酸杆菌13份,占抗酸染色涂片数0.05%。
结论:痰标本涂片镜检对痰培养结果的可靠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可为临床早期判断提供重要依据。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specimens of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in patients with spu-tum smear for microscopic examination of sputum bacterial culture value.Methods:The sputum smear and bacterial culture results of 8 262 patients admitted in Guizhou Province People's Hospital with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were followed up and analyzed.Results:Among the 8 262 specimens,,341 stains were posi-tive by Gram stain,accountingfor 40.4% of the total number of specimens.Among them,the number of pap smear detection bacteria was 1 558,accounting for 46.6% of the gram smear staining.The number of WBC again detected bacteria was306,accounting for 19.6%of the smear detection bacteria.The number of smear acid-fast stain was 2487,including 13 acid fast bacilli,account for0.05% of the number of smear acid-fast stain.Conclusion:Sputum microscopy of sputum specimen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reliability of sputum culture results,which can provide an important basis for clinical early diagnosis.【总页数】2页(P238-239)【作者】任章勇【作者单位】仁怀市中医院,贵州仁怀 564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5【相关文献】1.1284份痰标本分枝杆菌涂片镜检与培养结果分析 [J], 李国红;苗润青;贾艳辉;王月珍2.痰标本直接涂片与细菌培养结果分析 [J], 陈丽华;杜娟3.238份痰标本涂片与培养结果分析 [J], 梁金花4.207份痰标本涂片检查与培养结果分析 [J], 陈海强;罗凯5.289份痰标本涂片与培养结果分析 [J], 王华乔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痰涂片和痰培养
请转告科主任和医生:
一、如果医生那边传染病登记本上有李丙妹、邓隆友、林亲文、钟桂林,请在后面注明“复诊”。
二、有感染,如果有样可采,应取相应部位的样本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三、关于肺结核病人做检查找结核杆菌,应取清晨深咳出的清晨痰3-5ml连续检查三天痰涂片找抗酸杆菌,如果患者痰少,可用雾化导痰;如果肺结核患者做检查找结核杆菌,开医嘱是做“特殊细菌涂片”,也可以开早、中、晚,然后第二天早、中,连续做5次,这样检出率高些。
注意:涂片阴性不能排除肺结核;用于检测结核杆菌,痰涂片的抗酸染色法比培养更敏感;痰培养比涂片检查特异性好、更准确,但时间较长不能进行即时的疗效观察;做检查找结核杆菌,是做痰涂片,开医嘱“特殊细菌涂片”,不是做痰培养!
护士注意:
痰培养标本采取方法:清晨,患者用温开水漱口后,深呼吸用力咳出的深部的痰液。
痰液细菌涂片检查简介
痰液细菌涂片检查简介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检查名称•5分类o 5.1取材•6痰液细菌涂片检查的原理•7试剂•8操作方法•9正常值•10化验结果临床意义•11附注•12相关疾病1拼音tán yè xì jūn tú piàn jiǎn chá2英文参考nacterial *** ear in sputum3概述痰涂片细菌染色检查,常作革兰染色和抗酸染色,是呼吸道疾病细菌检查重要的手段,检出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杆菌或抗酸杆菌,对诊断相应的疾病较有意义。
尤其仅见单一的某一种细菌时更有意义。
4检查名称痰液细菌涂片检查5分类体液和排泄物检查 > 痰液检查5.1取材痰液6痰液细菌涂片检查的原理目前关于革兰氏染色法原理有3种主要解释,即:等电点、化学和通透性。
认为革兰氏阳性菌等电点比革兰氏阴性菌低,含有多量核糖核酸镁盐,细胞壁结构致密,肽聚糖壁厚,因而与结晶紫结合牢固,不易被酒精脱色而使其染成紫色,为革兰氏阳性菌,而被酒精脱色复染成红色或黄色者,为革兰氏阴性菌,从而将细菌分成两大类。
7试剂(1)结晶紫溶液:A液:结晶紫2g,溶于95%乙醇20ml中。
B液:草酸胺0.8g,溶于80ml蒸馏水中。
使用前将A液、B液混合,过滤后装入试剂瓶内备用。
(2)碘液:碘1g,碘化钾2g,加蒸馏水5ml,待溶后再加蒸馏水至300ml。
(3)脱色液:95%乙醇。
(4)复染液。
①稀释复红液:萋纳氏石炭酸复红溶液,应用时用蒸馏水作1∶10稀释。
②沙黄复染液:2.5%沙黄酒精贮存液,应用时用蒸馏水作1∶10稀释。
8操作方法(1)涂片自干后经火焰固定,加结晶紫溶液染1min,水洗。
(2)加碘液媒染1min,水洗,去残留水份。
(3)加脱色液,不时摇动,至无紫色脱落为止,水洗。
(4)加复染液,染半分钟,水洗。
(5)干后镜检。
9正常值无致病菌。
10化验结果临床意义(1)肺炎双球菌:葡萄球菌肺炎(肺炎球菌性肺炎)。
关于痰培养和痰涂片的讨论
关于痰培养和痰涂片的讨论
对于痰标本培养确定分离菌是否为可能的感染菌最简单和最直接的证据就是痰标本涂片,首先感染菌会导致白细胞大量增加,其次由于感染早期(细菌/真菌)启动非特异性免疫因子中中性粒细胞是最主要的免疫细胞,吞噬和包裹现象是反映细菌与机体免疫系统的相关性的最重要的信号,观察这一现象有助于区别是感染还是定植。
痰标本涂片确实是区分感染与定植的好办法,问题在于目前很多医院微生物实验室未必做这项工作。
我们跟细菌室沟通了,送痰标本培养时要送涂片,如涂片显示上皮细胞为主,考虑污染,需重新送标本,如白细胞为主,标本合格率高,培养准确率高。
但细菌室往往不会把不合格标本退回去,只要标本来了就培养,临床对结果有疑问也没办法。
结合“标本涂片、培养及临床表现”,才能判定是定植还是致病菌。
如痰标本标本:痰标本中分离出的90%以上是条件致病菌,是否致病取决于:
1:患者的血象,体温,胸痛,肺部啰音等感染症状;
2:痰标本涂片镜检见到大量白细胞吞噬或伴行非上呼吸道正常菌群;
3:痰标本涂片见到的细菌,培养大量生长。
痰标本涂片是培养的基础,经涂片检查明确是污染的标本再作培养,没有临床意义。
一般认为:在痰标本采集、储存、送检都较为规范的情况下,培
养和涂片同时见到同样的细菌且有细胞内吞噬(炎性包裹)现象或细菌涂片中每一油镜视野细菌数大于20个或占所有细菌的50%以上的优势菌可能为病原菌。
区分定植或病原菌较为客观的方法是若应用针对性抗菌药物之后临床症状减轻(缓解),同时感染部位目标性细菌数减少则为病原菌,仅有数量减少而临床症状没有改变则最大可能为定植菌。
痰涂片合格标准
痰涂片合格标准痰涂片,也叫痰品质检查,是对肺部疾病进行诊断和监测的重要方法。
痰涂片检查能够发现支气管炎、肺炎、肺瘤等肺部慢性疾病,它可以提供非常丰富的信息,使临床医生能够有效地建立准确的诊断和监测病情的变化。
痰涂片的合格标准是医疗机构严格遵守的。
首先,痰涂片的标本采集和送检必须在病人休息期间,而不能在任何活动期间。
其次,标本必须是活细胞,不得出现死细胞,且涂片薄膜的厚度应在60-80微米之间,以提供有效的诊断信息。
此外,痰涂片还应满足色泽标准,其正常色泽为黄褐色,当发病时会出现黑褐色,灰褐色和米色。
同时,痰涂片应具备足够的细胞类型,常见的细胞类型有气单胞、上皮细胞、淀粉样细胞、外泌体(细菌等的残体)和粘液细胞等;另外,涂片所用试剂应符合注册要求,且其浓度不能过高。
根据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诊断标准,正常痰涂片内部细胞数量应当不低于2万个,同时,细胞形态和细胞大小也应有一种显著的显微组织解剖结构。
此外,痰涂片检测用技术手段应符合国家规定,技术需在国家健康部门认证的设备上进行,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以上就是痰涂片的合格标准,应用恰当的技术手段进行检测,不仅可以提高症状诊断的准确率和可靠性,还有助于早期发现肺部疾病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有效减少病情恶化等不良影响。
早期发现肺部疾病的关键是进行定期的痰涂片检查,以及遵循痰涂片的合格标准,如正确的标本采集时间和细胞的固定时间,正确的厚度,以及细胞类型和色泽的要求等。
同时,采集标本时需避免污染,应使用专业的检测设备和常温的痰涂片涂层,以确保标本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另外,检查人员应具备痰涂片风透术及技术培训和资质,经常练习技能,掌握最新的技术及技术标准,以此来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此外,最后也要提醒大家,当发现肺部异常时,应尽快就医,不要拖延,以免加重病情。
痰标本病原学检验方法
痰标本病原学检验方法
痰标本的病原学检验方法主要用于检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来介绍痰标本的病原学检验方法。
1. 采集痰标本,痰标本的采集是病原学检验的第一步。
通常需要患者在清晨采集新鲜痰液,以确保样本的质量。
在采集过程中要避免口腔和鼻腔的分泌物,以免干扰后续的检验结果。
2. 痰涂片检查,痰涂片检查是最常见的病原学检验方法之一。
通过将痰标本制作成涂片,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快速发现细菌、真菌和白细胞等情况,对于细菌性感染的初步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3. 细菌培养和鉴定,细菌培养是确定细菌性感染的金标准。
将痰标本接种在适当的培养基上,培养一定时间后观察是否有细菌生长,然后通过生化试剂或质谱等方法对细菌进行鉴定,可以确定感染的细菌种类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4. 病毒核酸检测,对于病毒性感染,常用的方法是通过PCR等
技术检测痰标本中的病毒核酸,包括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
5. 真菌培养和孢子鉴定,对于真菌感染,可以将痰标本进行真
菌培养,观察是否有真菌生长,并通过显微镜下观察孢子形态等进
行鉴定。
总的来说,痰标本的病原学检验方法包括痰涂片检查、细菌培
养和鉴定、病毒核酸检测以及真菌培养和孢子鉴定等多种技术手段,结合这些方法可以全面地了解痰标本中可能存在的病原体,为临床
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希望以上信息能够满足你的需求。
痰液的染色涂片检测
痰液的染色涂片检测
(1)脱落细胞检测:正常痰涂片以鳞状上皮细胞为主,若痰液确
系肺部咳出,则多见纤毛柱状细胞和尘细胞。
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急、慢性呼吸道炎症,均可引起上皮细胞发生一定程度的形
态改变。
肺癌病人痰中可带有脱落的癌细胞,对肺癌有较大诊断价值。
(2)细菌学检测:①涂片检查:革兰染色,可用来检测细菌和真菌。
抗酸染色,用于检测结核杆菌感染。
荧光染色,用于检测真菌和
支原体等。
②细菌培养。
漱口后用力咳出气管深部的痰液,收集量约5ml,直接涂片抗酸染色,显微镜下发现分枝杆菌,即可诊断肺结核;用集菌法进行结核杆
菌培养,可了解结核杆菌的生长繁殖能力,亦可作药物敏感试验和菌
型鉴定。
痰涂片合格的四个标准
痰涂片合格的四个标准痰涂片作为一种常见的临床检验方式,能够通过观察痰涂片中的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结构和数量,从而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和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然而,要确保痰涂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就需要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评估。
本文将介绍痰涂片合格的四个标准,以供临床医生和实验室工作者参考。
1. 样本质量良好样本的质量是影响痰涂片结果准确性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采集患者的痰液样本时,应该确保患者已经正确的进行了口腔清洁,并在晨起或进食后两小时采集。
同时,应注意避免采集到唾液或口咽部分泌物,以免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此外,还需确保样本数量足够,一般来说,每次采集2-3mL的痰液样本即可满足要求。
2. 染色效果良好痰涂片染色是痰涂片检验的关键步骤之一。
染色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格拉姆染色、抗酸染色和乙醚染色等。
无论采用何种染色方法,都需要保证染色剂的质量和使用过程的标准化。
正确的染色能够使痰涂片中的微生物结构清晰可见,便于医生或实验室工作者进行观察和分析。
3. 放置时间充分痰涂片在制备完成后,需要在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放置一段时间,以便痰液在载玻片上充分干燥。
一般来说,放置时间不少于30分钟。
这样可以确保涂片的固定性,避免细胞和微生物在染色过程中移动或变形,影响观察结果的准确性。
4. 镜检结果先进可靠最后,痰涂片合格的标准之一是镜检结果先进可靠。
通过镜检,可以观察和评估痰涂片中的细胞形态、数量、结构等信息。
此外,在镜检过程中应尽量选择经验丰富的医生或实验室工作者进行操作,以确保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综上所述,痰涂片合格的四个标准包括样本质量良好、染色效果良好、放置时间充分和镜检结果先进可靠。
只有按照这些标准进行操作和评估,才能确保痰涂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临床医生提供有价值的诊断和治疗参考。
医务人员和实验室工作者应牢记这些标准,并在实际操作中严格遵守,以提高痰涂片检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痰涂片合格标准范文
痰涂片合格标准范文痰涂片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用于评估呼吸道疾病的病理变化。
痰涂片合格标准是指在正常情况下,痰涂片的检查结果符合预期的标准。
下面将详细介绍痰涂片合格标准。
首先,痰涂片的样本采集要准确。
样本的采集方法应当标准化,确保采集到的痰涂片能够真实反映患者的病理变化。
一般来说,痰涂片的样本应当来自患者的下呼吸道,因为上呼吸道的痰涂片常常会受到口腔细菌的污染,不利于准确判断疾病的病理变化。
其次,痰涂片的制备要规范。
制备痰涂片的过程中,需要将痰涂抹成薄层,使得显微镜下可以清晰地观察到细胞和病原体。
同时,还需要保持样本的湿润状态,防止细胞的变性和破坏。
此外,在制备过程中还要注意避免细胞的自溶和背景色素的干扰,以确保观察结果的准确性。
第三,痰涂片的染色要清晰可见。
痰涂片的染色是为了增加细胞的对比度,便于观察细胞的形态和结构。
目前,常用的痰涂片染色方法有石蜡绿和酚氨基青蛋白等。
染色后的痰涂片应当呈现清晰可见的细胞结构和病原体,以方便观察和分析。
第四,痰涂片的细胞计数应当符合正常范围。
痰涂片的细胞计数是评估炎症程度的重要指标,正常情况下细胞计数应当在一定范围内。
一般来说,在良好的痰涂片制备下,白细胞计数应当在正常范围内,红细胞和浆液细胞的数量也应当少于白细胞。
第五,痰涂片的形态应当符合正常范围。
痰涂片的形态包括细胞的形状、大小、核质比和染色性质等。
正常情况下,痰涂片中的上皮细胞应当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如管状细胞具有长形且核质比较低,鳞状上皮细胞具有扁平形且核质比较高等。
异常形态的细胞表明可能存在疾病的存在。
最后,痰涂片中的病原体要有明确的鉴定和评估。
痰涂片的合格标准还包括对病原体的鉴定和评估,这需要依靠专业的实验室技术和设备。
常见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它们在痰涂片中应当能够被准确地鉴定和评估,以指导临床的诊断和治疗。
总结起来,痰涂片的合格标准是一个综合性的评估体系,涉及到样本采集、制备、染色、细胞计数、细胞形态和病原体的鉴定等多个方面。
痰涂片的标准操作规程专家讲座
痰涂片的标准操作规程专家讲座
第2页
痰涂片
• 痰标本取材后2 h内进行处理 • 如时间不足可将标本放置在2℃- 8℃保留。
痰涂片的标准操作规程专家讲座
第3页
痰涂片
• 统计痰体积与重量、颜色、性状 • 颜色:黄、白、红、绿 • 性状:水样、唾液样、脓样、粘液样、脓
性、粘液性、泡沫性、血性等
痰涂片的标准操作规程专家讲座
• 操作产生气溶胶,可能含有高浓度致病菌 或真菌,利用试验室方法和技术采取正确 自我保护办法。
• 塞子和胶带可能含有高浓度致病菌,应预 防接触。
• 正确处理被该标本污染物品。
痰涂片的标准操作规程专家讲座
第11页
第4页
痰涂片
• 全部痰标本必须进行涂片! • 必须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操作! • 必须戴乳胶手套! • 必须打开风机!
痰涂片的标准操作规程专家讲座
第5页
痰涂片
• 选择标本脓性或血性部分涂成均匀薄片 • 进行咳痰标本质量判断 • 显微镜下细菌学观察
痰涂片的标准操作规程专家讲座
第6页
痰涂片
• 咳痰标本质量判断:在低倍镜下观察,统 计平均每低倍镜视野白细胞和鳞状上皮细 胞数(5个视野)
• 合格:EC<10/LPF • 不合格:EC≥10/LPF
痰涂片的标准操作规程专家讲座
第7页
痰涂片
• 合格痰标本镜下观察细菌情况 • 统计平均每油镜视野中革兰阳性或阴性、
球菌或杆菌大致数量。 • 如发觉许多含有荚膜、矛头状排列双球菌
(有时呈单个、短链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可能是肺炎链球菌 • 发觉许多革兰阳性球菌成簇状排列, 可能是
痰涂片
• 痰标本:受口咽部污染 • 污染严重--不合格痰标本--错误指示
一位论坛会员朋友关于痰涂片的解答
一位论坛会员朋友关于痰涂片的解答(by 巴斯德之徒)此帖转自微生物之家论坛,看到对从事微生物工作的朋友很有价值,转过来供医内网的朋友学习一下。
以下是一位来自郑州的微生物之家论坛的会员朋友给我的信件:我做出了如下的回答:希望有类似问题的朋友积极讨论。
目前我们开展痰涂片已经一段时间了,现将一些关于痰涂片的疑问请教巴老师。
1. 关于涂片和染色方法。
我们现在是不洗涤直接涂片染色。
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是:有时浓痰不好涂匀,染色时不好掌握脱色时间(有时脱色过度,有时脱色不足),有时片上残留有染料结晶,影响读片。
我需要关于不同标本具体涂片方式方面的资料,我只找到一篇四军大的过样豹老师的论文《原始标本涂片检查对微生物检验全过程的导航作用》文中只简单提到涂抹法、压片法等,没有具体阐述。
不知老师有这方面的资料或经验能与我分享吗?您们对于不同标本涂片方法尤其是痰涂片染色方法有什么技巧或经验吗?对于痰涂片最好洗涤后在涂,杂菌少些,便于读片;涂片采用压片法,我在上次的邮件中已经详细叙述,再仔细读读。
关于Gram染色的效果与染料和染色技术都有密切关系,我曾在论坛上发过我的改良染色液及相应的染色法,到论坛搜搜看。
染得好菌落涂片,不一定染得好痰片,后者最考验技术。
2. 关于直接涂片和培养不一致情况。
通过涂片和培养对照,发现有时不一致。
具体表现在:① 涂片不合格(上皮细胞>25/lp,白细胞>或<10/lp),平板上见到大量革兰阴性杆菌(++到+++)和少量革兰阳性球菌或杆菌。
这时是否需要鉴定优势的革兰阴性杆菌?还是报正常菌群?② 痰液稀薄像口水,涂片上几乎未见细胞(白细胞和上皮细胞均<10/lp)和细菌,平板上见少量阴杆(+)和阴球(多为奈瑟菌+到++)。
直接涂片上无细胞和细菌见于那些情况?如果是口水不是应该有大量上皮和杂菌吗?以上两种情况我们不会接种的,所以也就不存在不符合的说法——既然标本都不合格就没有必要做的,浪费资源,出的结果还等于垃圾。
痰培养操作经验分享精简版
吞噬菌与优势菌的差别
吞噬菌即为感染菌,却不一定是优势菌, 很多时候量少反而有临床意义; 优势菌不一定是感染菌,很多时候量多反 而无临床意义; 结核杆菌数十个视野发现一条都有价值, 没人会认为它是定植菌;而草绿色链球菌、 奈瑟菌在口腔尽管多数时候是优势菌但却 被公认为无价值菌群。
利用激活原理及概率法 判断菌群污染较重标本中的感染菌
步骤1:搜寻脓细胞胞浆中有疑似吞噬的视 野,寻找其中细菌单一的吞噬细胞 步骤2:计数20-100个有吞噬或者无法区分 粘附的脓细胞,计算吞噬单一细菌的细胞 出现的概率, 占(吞噬+粘附)总数的30% 以上即可认定为感染菌
痰培养中常见感染菌 直接涂片镜下特点
痰液的消化
胰蛋白酶:1~2%的无菌 PBS或生理盐水溶 液 二硫苏糖醇(DTT):0.1%生理盐水溶液 N-乙酰-L-半胱氨酸(NAC):5%生理盐水溶 液
欢迎注册和登陆:
质量控制
狭义质量控制:对试剂和仪器的控制 广义质量控制:对所有影响试验结果可靠性的 因素进行的全面质量控制
试验人员技术能力的控制——操作的标准化与试验 结果判读的标准化 试剂的保存与正确使用 仪器的正确使用、定期维护与校准 试剂阴阳性结果的典型性与试剂的稳定性考察 严格但合理的首代分离培养基质控措施 流程中不同环节试验之间的相互印证
纯培养技术
选择分离状态相对较好的单个菌落 先用接种针挑取菌落顶端,在适当的固体 培养基原始区轻轻划线,并转动接种针, 使菌落蘸到培养基表面 再用接种环分区划线
细菌鉴定与药敏试验
细菌鉴定
定向试验
系统鉴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位论坛会员朋友关于痰涂片的解答(by 巴斯德之徒)此帖转自微生物之家论坛,看到对从事微生物工作的朋友很有价值,转过来供医内网的朋友学习一下。
以下是一位来自郑州的微生物之家论坛的会员朋友给我的信件:我做出了如下的回答:希望有类似问题的朋友积极讨论。
目前我们开展痰涂片已经一段时间了,现将一些关于痰涂片的疑问请教巴老师。
1. 关于涂片和染色方法。
我们现在是不洗涤直接涂片染色。
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是:有时浓痰不好涂匀,染色时不好掌握脱色时间(有时脱色过度,有时脱色不足),有时片上残留有染料结晶,影响读片。
我需要关于不同标本具体涂片方式方面的资料,我只找到一篇四军大的过样豹老师的论文《原始标本涂片检查对微生物检验全过程的导航作用》文中只简单提到涂抹法、压片法等,没有具体阐述。
不知老师有这方面的资料或经验能与我分享吗?您们对于不同标本涂片方法尤其是痰涂片染色方法有什么技巧或经验吗?对于痰涂片最好洗涤后在涂,杂菌少些,便于读片;涂片采用压片法,我在上次的邮件中已经详细叙述,再仔细读读。
关于Gram染色的效果与染料和染色技术都有密切关系,我曾在论坛上发过我的改良染色液及相应的染色法,到论坛搜搜看。
染得好菌落涂片,不一定染得好痰片,后者最考验技术。
2. 关于直接涂片和培养不一致情况。
通过涂片和培养对照,发现有时不一致。
具体表现在:① 涂片不合格(上皮细胞>25/lp,白细胞>或<10/lp),平板上见到大量革兰阴性杆菌(++到+++)和少量革兰阳性球菌或杆菌。
这时是否需要鉴定优势的革兰阴性杆菌?还是报正常菌群?② 痰液稀薄像口水,涂片上几乎未见细胞(白细胞和上皮细胞均<10/lp)和细菌,平板上见少量阴杆(+)和阴球(多为奈瑟菌+到++)。
直接涂片上无细胞和细菌见于那些情况?如果是口水不是应该有大量上皮和杂菌吗?以上两种情况我们不会接种的,所以也就不存在不符合的说法——既然标本都不合格就没有必要做的,浪费资源,出的结果还等于垃圾。
③ 涂片合格但白细胞内未见细菌,平板上优势菌与涂片上优势菌不一致。
是否需要进一步鉴定?鉴定哪种菌?要在白细胞内找细菌,首先片子必须染好,细菌一般是在中性粒细胞中的,要看到胞浆中的细菌就必须要求染出的片子中的白细胞是被压扁的,这样显得体积大些,便于观察;其次,胞浆和胞核对比度强烈,胞浆着色浅,如果有细菌一目了然;其三,搜寻的部位是白细胞较密集,但互相不重叠挤压,旁边没有细菌球(团块状正常菌群集落)或者上皮细胞,否则粘附现象会很重,可能导致你的判断错误。
如果片子染色很好,胞外也很少有正常菌群,连续看上20~50个视野都没有发现脓细胞胞内有细菌的话,可能该标本是一个经过治疗后采集的痰液,细菌已经被抗生素抑制或杀灭了;抑或是象结核杆菌、肺炎支原体或嗜肺军团菌等导致的,采用Gram 染色是看不到病原体的,必须采用特殊染色法——对于这样的标本,次日培养物是不需要处理的,直接报告阴性即可。
如果你们还做了特殊染色,并发现问题,就可以向临床建议,让他们加做这些特殊病原体的培养,例如结核杆菌培养、肺炎支原体检测等。
④涂片合格并见到白细胞吞噬细菌(一般为G+球菌),可平板上白细胞内吞噬菌不占优势或根本见不到,而涂片上未见细菌(一般为G—杆菌)平板上却有生长(+)。
这种现象可能原因?该怎样报告结果?一定要以读片为准,不要去管它什么优势菌与否,我反复强调,关于优势菌的理论只能用在肠道菌群变化的解释上,不能用于痰培养病原菌的确证上,这个理论用于痰培养根本就是一个错误!你要学会将镜下形态和菌落形态以及菌落涂片形态联系起来的思维方法,要学会正确辨认痰涂片中的有意义细菌和该细菌在培养基的上可能会出现的菌落形态——如果一旦发现,不管量的多少,都要传代分纯。
而有些情况下,见到的细菌你不一定都能培养得出来,例如如果感染菌是一厌氧菌,你采用普通环境培养就肯定不会生长的。
再有就是苛养菌,目前很多医院都是使用的商品化血琼脂,几乎分离不出肺炎球菌的。
巧克力培养基质量也奇差。
看到细菌但分离不出来也就顺理成章了——即使自己做培养基也存在问题,动物血源就是个大问题,山羊血与人血都是不允许做培养基的,因为效果实在太差!对此你们只能加强首代分离培养基的质量控制(血琼脂必须用淋球菌、肺炎球菌、酿脓链球菌进行试验),选一家质量好的使用。
另外就是抗生素的经验性应用也是导致这种改变的原因。
涂片未见细菌而培养生长的情况一般分两种,其一是生长的细菌根本就是定植菌,且量少,涂片时由于受显微镜所见的范围的限制没有被注意到,而接种的量一般都比涂片的量大,长出细菌很正常。
这样的情况一般无需处理;其二就是由于抗生素的经验性应用使得细菌细胞壁缺陷,发生L型变异,形态随之改变,染色特性也发生改变,没有L型菌研究经验的实验人员是无法正确辨认痰片中的L型菌体的,这种情况必须要有相关经验老师的带教才能慢慢形成这种辨认能力。
3. 关于镜检筛选标准。
我们现在涂片镜检筛选标准主要参考下表根据上表在whonet中设置“标本质量”数据段,上表1-3类注明“标本污染可能性大,建议重留”,4-5类注明“标本合格”。
但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些问题:①上表第6类不太清楚其含义,这样的痰到底算不合格还是合格?有时见到白细胞<10或10-25,且上皮细胞<10或10-25是否算第6类?②白细胞10-25,上皮细胞<25标本算合格还是不合格?③有时白细胞<10而上皮细胞0个,或白细胞10-25而上皮细胞0个是否也为不合格标本?④不知老师哪儿具体怎样报告痰涂片结果的?我基本不用上面这个表!经过这些年的观察,这个表其实根本没有实际意义!我是用更加苛刻的筛选条件进行的:白细胞>25 /HP(高倍镜)且上皮细胞<10/LP(低倍镜)为合格标本;而上皮细胞只要>25/LP就为不合格!不管白细胞多少。
至于我们的痰涂片报告方式我在上海医院感染控制论坛上发过贴的,你去看看吧!4. 关于痰涂片报告。
对于痰标本,我们目前不管是否申请涂片都先直接涂片并发初步报告(报告细胞计数和细菌)。
实践中有些问题。
①若同时发现白细胞内外都有细菌,如白细胞内G+球菌而白细胞外见G-杆菌和G-球菌,是见到啥报啥(白细胞内外细菌都报),还是只报白细胞内吞噬细菌?只报胞内细菌,胞外细菌不管它。
②是否要报细菌油镜下比例?不要报比例,要知道这是痰培养,不是粪便培养,比例没有实际指导意义,报出去还会误导临床。
③若标本合格而白细胞内未见细菌,是否报细菌?没有看见细菌就直接报告“胞内未见细菌”即可,至于胞外有什么也不必报告——这也是为了避免误导临床。
④若标本筛选不合格而平板上某种细菌优势生长,是否需要鉴定(以前遇到过前几次送检标本不合格,平板上见优势G+球菌,最后一次送检标本合格,证实确实G+球菌为病原菌)。
标本不合格就什么也别做,等他们什么时候合格就什么时候再做,虽然如你所说很多时候下行感染菌其实就是上呼吸道中的某些定植菌,但给你一个上呼吸道标本你却没有办法猜测到底众多细菌中哪种会下行导致感染抑或哪种已经下行导致了感染,可能有时候你猜对了,但很多时候就猜错了,而我敢肯定,按经验进行判断,你一定是错的远远大于蒙对的——我们是搞实验工作的科学工作者,不是相命先生,做事必须要有证据。
⑤标本筛选不合格,是否可以报细菌。
我们现在不管标本是否合格都报细胞数量和细菌,标本不合格注明“标本污染可能性大,建议重留”。
我们这里liyil3老师对于不合格标本只报细胞不报细菌,培养报“正常菌群”。
但我怕不报细菌收费无依据(我们现在涂片是收费的),而且如④所述,是否有这种可能:标本被污染,但病原菌仍能优势生长(不管有没有白细胞吞噬现象)或镜检优势菌和平板上优势菌一致?不鉴定是否会漏掉真正病原菌。
按liyil3版主的办法进行,我认为比较妥当。
对于收费,你可能自己没有吃透收费标准里面的精神,并不一定非要查处细菌才能收细菌涂片的钱。
阴性就不能收费了?哪来的强盗逻辑?不合格标本坚决不能做,这是原则性问题,你不能让步,否则一旦口子一开,你以后的工作要想规范起来就会很困难。
至于你所说的可能其实并不是一种“可能”,这种情况原本就存在,有一部分感染病例属于这种情况,但这是没有使用抗生素的严重感染的“模型”式的感染类型,在缺医少药的过去和一些贫困的边远地区,是常见的,但在我国的住院病人(主要是一些二级以上医院才开设微生物室)中作为微生物室人员的我们绝对没有机会看到的,因为属于这些情况的病人大都是一些症状非常典型的由特殊典型病原体导致的感染,诊断和治疗都相对简单,细菌的耐药性也比较经典,多数病原体没有复杂的获得性耐药,只要不是致死性感染,都能在没有病原学诊断的基础上只通过经验性用药就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但临床终归是临床,是现实和复杂的,这些你是没有机会见到的,因为这样的感染他们是不会给微生物室送标本的。
其他的标本就都不是这样的情况,需要认真和细致的分析。
而你说的“不鉴定是否会漏掉真正病原菌”的担心其实真正多余的,因为你并不知道你鉴定的细菌是不是真正的病原菌,尤其是在有污染存在的情况下,除了象结核杆菌具有确定的临床意义,和很少的污染几率外,其他细菌存在两种可能,要么是感染,要么就是污染,而且由于定植菌/ 污染菌在种类上远远大于真正的病原菌(这好比在大海中捞针,病原菌就好比是针),不假思索的分离鉴定,可想而知,错误的几率比你碰到真正病原菌的几率是大得多的。
再则,不管是污染、定植还是感染菌,只要你给临床报回去,临床都会当成病原菌,这样的误导带来的负面影响,比起你偶尔碰对病原菌给临床到来的正面效应是大得多的——所以,你的想法给你到来的后果就是得不偿失!尽管我们的确可能会丢失一些遇到真正病原菌的样本,但我们保证了大多数报告的可靠性,这种牺牲是允许的,也是科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