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与珠三角的制造业结构与区域竞争力比较

合集下载

沿海地区城市竞争力比较分析——以长三角与珠三角区域为例

沿海地区城市竞争力比较分析——以长三角与珠三角区域为例

1 5个城 市 。2 0 0 3年 8月份 ,浙 江 台州 也 申请 加入 了 “ 长三 角” 地 区 。 目前 ,我 们所 说 的 “ 长三角”
地 区是指 “ 1 5 +1 ”的模 式 。
分 析城 市竞 争 力 ,对 于分析 区域 竞争 力格 局具
有 重要 的 指导 意义 。城 市竞 争力 是指 “ 一 个城 市开 发 与创 造 比较优 势 的能 力” 。 _ 1 ( P 5 5 ) 除 了产 业基 础 以外 ,构 成城 市竞 争力 的因素 主要 包括 城市 人才
城市 空问 格局 。改 革开 放 以来 , “ 长 三 角” 地 区经
竞 争力 和 公 共 部 门 效 率 竞 争 力 。 ¨ ( P P . 5 6 —5 9 )
从 吸 引人才 的 角 度 来看 , 由于 城 市发 展 的不 平 衡 ,
城 市未 来所 能提 供 的发展 空 间是决 定 城市 人才 吸引 力 的最 大决 定 因素 。这 就是 为什 么北 京 、上海 、深 圳 、广 州等 中心 城 市是人 才 的首选 地 的原 因 。但对 于同类 城市 ,城 市 的收入 和 相应 的生 活成 本在 很大 程度 上 决定 了该 城 市对人 才 的 吸引力 。决定 城 市竞 争 力 的另一 方 面是城 市配 置 资源 的能 力 ,而这 很大 程 度上 是 由公 共 部 门 的 运行 方 式 和 运 行 效 率 决 定
苏 州 、无锡 、常 州 、镇江 、扬 州 、泰 州 、南 通 以及
浙 江 的杭 州 、 宁 波 、嘉 兴 、湖 州 、绍 兴 、舟 山 等
[ 收 稿 日期 ] 2 0 1 2 — 0 9 — 2 6
从 目前 发展 来 看 , “ 珠 三 角” 地 区 的发 展模 式 沿袭 的是 “ 内外圈模式” 。内 圈 层 主 要 包 括 广 州 、

珠三角与长三角两大城市群比较研究

珠三角与长三角两大城市群比较研究

珠三角与长三角两大城市群比较研究摘要:近三十年来,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并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城市群区域,但也存在发展不均衡等诸多问题。

本文对这两个区域城市群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城市化进程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提出了加快形成世界级大城市群的有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比较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和珠江三角洲(简称“珠三角”)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也是经济最富有朝气和活力的两大城市群。

比较研究它们的自然地理与经济地理特征,探讨其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原因,不仅可以为进一步推进两个三角洲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提出建议,而且还可以为其他地区乃至全国的城市化进程提供参考和借鉴,这对加快形成我国具有世界级水平的大城市群也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两个三角洲主要自然地理特征的比较珠江和长江两个三角洲都位于西太平洋边缘的中纬度地带,其发育和形成有许多共同性,但毕竟两河所处的流域面积等自然地理要素是不同的,这又造成两个三角洲发育特征上的差异。

对两个三角洲主要自然地理特征进行比较,有助于进一步对两个三角洲城市群进行比较研究。

珠江和长江入海后,水面比降迅速减小,在径流、波浪、潮汐和流场系统等相互作用下,大量泥沙在河口区有规律堆积,形成了相对不同的三角洲。

两个三角洲都有着相似的发育过程,都有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自然地理条件,特别是水资源、基本构造和气候上也都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但由于地形地貌不同、发育程度不同而又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如珠江三角洲的地貌形态不规则,发育程度也相对较低;在气候和生态方面,两个三角洲也表现出明显的不同。

两个三角洲在入海口的地形地貌有明显不同,珠江三角洲以基岩海岸为主,而长江三角洲已多是淤泥海岸了,这使得建港条件发生差异。

从自然地理条件看,虽然两个三角洲都是我国大江河下游的冲积平原,但是两个三角洲在全国形成的辐射面却是不同的,珠三角偏居南方一隅,位于珠江的下游,位置处于广东省和港澳两个特别行政区境内,远离中原和内陆地区;而长三角则地扼大陆的中东部,是由把中国分为南北两部分的长江冲积而成的,处于整个国家海岸的中点,它对于我国南北两翼和以长江为纽带的中西部发展都容易产生强大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关于珠三角与长三角区域竞争的思考

关于珠三角与长三角区域竞争的思考

术 、资金等要素聚集的经济高地和信息枢纽 ,强化其经
济服务功能与幅射功能 ,带动区域 内的产业发展与产业 升级 ,必然成为珠三角 、长三角两个区域竞争 的一个重
要领 域 。 4 G N DGE N Y7 0 0 U G O OB 02 0 A N CO / 1
射和拉动 。而珠三角的战略定位是 :推进 与港澳紧密合
心 、具有较强 国际竞争力 的世界级城市群 。长三角城市
群要建成世界第 六大城市群 ,同时也是中国第一大城市 群 。该城 市群 由江浙 沪三省市包括上海 、南京 、杭州 、
苏州 、无锡 、扬州 、 南通 、 江、湖州 、 镇 宁波 、 绍兴 、 舟
山、 温州 、 嘉兴 、 常州等在内的1 个地级以上城市组成。 6 上海作为国家核心城市 ,是跨国资本 、大银行总部和研
与先进制造业相互支撑 、相互带动的现代服务业 ,如何
加快金融 、 贸易 、 交通 、旅游 、科技 咨询 、教育 、 卫生 、 文化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如何建设成 为区域人才、技
发 中心 的聚集地 ,其 目标是建设成为 国际经济 、金融 、 贸易和航运四大 中心 ,突出对长三角以及周边城市的辐
定位 :都是扩大开放 的重要 国际门户,都是世界先进制 造业基地 ,都要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珠 三角和长j角两者 国土面积约 占全国的26 G P . %, D 总量 占全 国的三分之一 ,财政收入 占全 国的 4 %,作为中国 0 两个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 作为引领全 国经济发展 的重要 引擎 ,未来决定这两个区域的重要 因素有那些?珠三角 又该如何在未来区域竞争中发挥 自己的比较优势获得更
航运集疏运体系和现代航 运服务体系建设 ,努力增强国 际航运资源整合能力 , 22 年建成 国际金融中心和具 到 00

长三角VS珠三角

长三角VS珠三角

长三角VS珠三角赵海菲苏州科技学院经管学院改革开放30多年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发展突飞猛进,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方,也是经济最富朝气和活力的地区。

目前,两个地区初步形成了比较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区域竞争优势,形成了各自具有时代、地缘和文化特色的经济运行模式和产业结构特点,我们将从地理差异、产业结构、经济总量和人均经济总量、对外贸易结构、发展模式这几个方面来比较和分析两者。

一.地理差异:长三角和珠三角都位于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东临太平洋,虽然它们只占整个中国面积的1.5 % ,但生产总值超过了1/ 3 ,进出口贸易额超过60 % ,在全国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个区域发展条件、特色优势各不相同,互补性很强。

珠三角毗邻香港和澳门,具有较强的对外开放优势,可以接受港澳经济辐射,承接港澳产业转移,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外向型经济发达,是连接内地与国际市场的桥梁和纽带。

珠三角尽管其经济活动空间布局具有高度集中的特征,但它在发展过程中对国际市场比较倚重,对国内的扩散作用则相对较弱。

图1:珠三角地区长三角背靠广阔的内地市场,内源型经济发展速,可通过长江进行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合作和交流,又可通过发达的铁路系统、公路系统及航空运输与全国进行经济合作。

长三角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扩散作用强于集聚作用,因而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表现出了大范围的空间扩散特征。

图2:长三角地区二、产业结构:长三角与珠三角根据自身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及比较优势等不同因素,在产业结构上形成并发展了不同特点的主导产业与产业集群特点。

珠三角的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汽车、电子信息、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这些产业在珠三角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珠三角的制造业初步形成了以产业聚集为特色,以广州、深圳为核心,以中部都市区、珠江东岸、珠江西岸都市区为基础的产业地理布局。

以广州为核心的中部都市区,是全区政治、科教、文化及金融中心,也是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的第二产业基地。

长三角的发展面临着与珠三角同样的潜在危险

长三角的发展面临着与珠三角同样的潜在危险

长三角的发展方式,面临着与珠三角同样的潜在危险珠三角和长三角处于“领头羊”的地位,是中国最大的两个经济“增长极”。

两者在面积、人口与经济总量上,从人均意义上对两者的综合竞争力进行比较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我们发现,在地荒、电荒、水荒、民工荒、油荒等不利因素的袭击之下,珠三角面临的发展极限问题正扑面而来。

与珠三角相比,长三角的处境似乎要好得多,经济腹地比珠三角要广,在产业结构上比珠三角的“水平”要高,看起来似乎比珠三角要“健康”一些。

苏州也许就是长三角一个典型的缩影,在经济高增长的背后是一个“贫困”的苏州。

苏州模式造就一个老百姓的“人间天堂”,还是当地老百姓的悲剧?这是否意味着长三角避免不了珠三角的困境?如果现有发展模式不变,长三角拥有的更大市场空间,仅仅是转化为了时间,只是延缓长三角的矛盾和危机,但最后的结局是一样的。

长三角需要新革命长三角多数城市的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下降明显,上海尤其明显。

造成这种回落的根本原因在于高投入、高能耗、低技术、低效率的粗放经济增长方式。

专家提出,长三角需要经历一场经济增长方式的革命。

从该区域各城市的全面协调发展来考虑调整时期的增长空间;把经济增长从资源消耗模式转变为人力资本利用模式;把创新作为主要手段;进一步加强区域协作。

专题图片集长三角主要经济指标珠三角主要经济指标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地域范围涉及两省一市,包括1个直辖市:上海;3个副省级市:南京、杭州、宁波;11个地级市: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和浙江省的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共15个城市。

10万平方公里土地,占全国总面积的1%;15座城市,人口7570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5.9%。

GDP占全国总量的五分之一,进出口总额占全国三分之一,到位外资占全国的四成以上。

2005年上海市GDP达9143.9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1%。

公报显示,2005年,上海市第二产业增加值为4475.92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12.1%;第三产业增加值为4588.38亿元,增长10.5%。

长三角与珠三角经济发展比较分析

长三角与珠三角经济发展比较分析

长三角与珠三角经济发展比较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以上海为龙头、由浙江(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六市)和江苏(南京、镇江、扬州、泰州、常州、无锡、苏州、南通八市)两省14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带,土地面积9.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470.55万人。

珠江三角洲地区由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肇庆、东莞、中山、江门、顺德、南海和番禺等十二个城市组成的城市群,土地面积4.2万平方公里。

2002年两地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28%,实现出口占全国的63%,完成投资占全国的23.9%,实现消费占全国的26.7%。

经济总量:长三角比珠三角对全国贡献率高9.4个百分点2002年,长三角地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9141.62亿元,比2001年净增2160.61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达到18.7%,比2001年提高1个百分点;珠三角地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536.18亿元,比2001年净增1013.3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达到9.3%,比2001年提高0.4个百分点。

总量上,长三角地区是珠三角的整整2倍,对全国的贡献长三角地区也比珠三角地区高了9.4个百分点。

发展速度上,两个地区24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可比价增速达到了两位数,长三角地区15城市的可比价增速差距不大,最快的是苏州市为14.5%,最慢的是上海为10.9%,高低落差仅为3.6个百分点,应该说发展比较均衡。

而珠三角地区9个城市的发展速度则差异较大,最快的是东莞市为18.4%,最慢的是江门和肇庆两市,均为10.3%,高低落差达8.1个百分点,比长三角地区大了4.5个百分点,从发展均衡度来讲,要差于长三角地区。

投资方面:长三角珠三角双超1000亿元2002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590.66亿元,比上年增长21.9%,占全国的比重达到17.6%,比上年提高了0.9个百分点;珠江三角洲地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39.46亿元,比上年增长5.6%,占全国的比重达到6.3%,比上年下降了0.7个百分点。

长三角与珠三角产业结构对比分析_段兆广

长三角与珠三角产业结构对比分析_段兆广

长三角与珠三角产业结构对比分析段兆广(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南京210024)摘要:文章从产业集聚总体规模、产业优势、产业分工状况、工业综合效益等方面对比分析了长三角与珠三角的产业结构状况,从而为其他区域乃至全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长三角;珠三角;产业结构;对比分析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557(2006)05-0050-03改革开放以来,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和优惠政策使长三角和珠三角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快、最富有朝气和活力的地区,对全国的经济贡献也不断增大。

在/十一五0开局之年比较两区域的产业结构,可以为两区域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同时也为其他地区乃至全国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参考和借鉴。

长三角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和泰州,以及浙江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和台州共16市;2004年土地面积10.96万平方公里,人口8212.12万,分别占全国的1.1%和6.3%。

珠三角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等7市,以及惠州市区和惠阳、惠东博罗三县,肇庆市区和高要、四会两市,其土地面积为4.15万平方公里,人口2451.36万,分别占全国的0.4%和1.9%。

一、长三角与珠三角产业集聚总体规模分析地区产业集聚的总体规模可以用地区生产总值加以度量。

本文选取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和地均生产总值三个指标对长三角、珠三角两区域产业集聚总体规模进行测度和比较。

表1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生产总值相关指标比较地区GDP(亿元)面积(km2)人口(万人)人均GDP(元/人)地均GDP(亿元/km2)长三角287751096008212.12350400.263珠三角13394415002451.36546390.323资料来源:5广东省统计年鉴(2005)6、5江苏省统计年鉴(2005)6和5浙江省统计年鉴(2005)6。

全面衡量长三角与珠三角的经济发展现况

全面衡量长三角与珠三角的经济发展现况
角 是珠 三 角 的 1 2倍 .0 4年 是 18 . 9 20 . 9倍 。 表 明 两 地 区 经 济 这 总 量 的差 距 在 逐 渐 缩 小
【 ) 济 均 保 持 高 速 增 长 。 长 三角 增 幅 低 于 珠 三 角 二 经 但 20 0 5年 双 三 角 经 济 均 保 持 快 速 增 长 长 三 角 经 济 增 长 1. 珠三 角经 济 增长 1. 3 %, 5 5 %。长 三 角 比珠 三 角低 23 百 分 8 .个 点 。从 历 史 来看 , 三 角经 济 增 长 速 度 也低 于 珠 三 角 。2 o — 长 00 2 0 年 , 三 角平 均 经 济增 长 速度 比长 三 角快 1 05 珠 . 百 分点 。 5个
额 占全 国 6 . 42 %的双 三 角 地 区 .是 我 国 成 为 世 界 加 T厂 的 主 战 场 三 是 第三 产 业 发 展 空 间 很 大 双 三 角 的 第 三 产 业 比 重
近 几 年 。 三 角 城 乡差 距 在 进 一 步扩 大 。20 双 0 5年 长 三 角
城 镇 居民 人 均 可 支 配 收 入 1 67元 . 村 居 民 人均 纯 收 人 为 50 农
珠三 角 流 动 人 口 占相 当大 的 比 重 .且该 比重 远 远 大 于 长 三 角 。2 0 珠 三 角 以 常驻 人 口计 算 的人 均 GD 05年 P仍 高 于 长 三 角 以 户籍 人 口计 算 的人 均 G . 均 经 济 效 益 明 显 好 于 长 DP 人 三 角地 区 。20 0 5年 珠三 角 人 均 G ( 驻 人 口平 均 ) 4 90 DP 常 为 19 元 , 三角( 长 户籍 人 口平 均 )0 1 . 4 62元 珠三 角 仍 高 出 34 . %。

珠三角与长三角未来发展趋势比较

珠三角与长三角未来发展趋势比较

珠三角与长三角未来发展趋势比较引言中国的两个经济发展引擎——珠三角和长三角,位于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和人力资源,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撑。

然而,在新的经济形势下,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发展趋势可能会有所不同。

本文将对珠三角和长三角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比较。

珠三角的发展趋势珠三角地区包括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等城市,被誉为中国的制造业中心。

在过去几十年里,珠三角地区以其廉价劳动力和便利的交通网络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投资。

然而,随着中国的经济转型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珠三角地区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

未来,珠三角地区的发展趋势可能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例如,深圳作为中国的创新中心,正逐渐从制造业向高科技产业转型,吸引更多的科技企业和创新人才。

另外,珠海市正在加大力度发展高端制造业,培育国内外知名品牌。

此外,广州等城市也正在积极引进高新技术企业,推动技术创新发展。

此外,珠三角地区还有着世界级的港口和物流体系,这为地区的国际贸易和物流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未来,珠三角地区可能会进一步加强港口和物流基础设施的发展,提升区域的国际竞争力。

长三角的发展趋势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江苏和浙江等省市,是中国最为发达和经济活力最强的地区之一。

长三角地区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强大的人才和创新能力以及完善的产业链,这使得长三角地区在中国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未来,长三角地区的发展趋势可能会更加注重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

例如,上海市近年来不仅积极发展金融业、科技创新等服务业,还着力培育高端制造业。

此外,江苏和浙江等省份也在加大力度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创新型企业。

另外,长三角地区也是中国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

随着中国中产阶级的崛起,未来长三角地区的消费需求可能会进一步增长,这将推动地区的服务业和零售业的发展。

比较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都面临着转型和升级的挑战,但在发展趋势上存在一些差异。

首先,珠三角地区在制造业方面有着强大的优势,但面临着人力成本上升的压力。

珠三角与长三角竞争力比较

珠三角与长三角竞争力比较

信息 畅通 的优 势 ,加 大对海 内外 高科 技人 才 的招揽 ,吸 引一流 的世界 级高
科技人才 ,落户珠三角和服务广东。
除此之 外 ,珠 三 角也应 在与 香港 的深 度合作 中,注意 发挥香 港 已有 优 势 ,加强对 现有人 才的培训与交流。
投资环境
在产 业提 升 、竞争 力加 强的大 环 境下 ,珠三 角政 府 除需适度 引导产 业 发展和 转移 外 ,最 关 键的还 是要为企 业提供 一个 良好 的投 资和经 营环境 。 据香 港贸易 发展 局所做 的一 项调查 显 示 ,珠 三角 企业对 当地 投资 环境 表示 “ 不 满意 ” 的有 1 3 . 7 %,远 高于 长三 角 的5. 2 %,这种 不 满 意 主要 体 现 在 法 制环境 、政府效 率 、及其 办事透 明
2 O 0 7 年第1 2 期 《 产业 月 度报 告 》
1 5
高端人才
随着 我国 不 同区域 的发展 日趋 蓬
从投 资硬环 境看 ,能 源短 缺 、基

家已大 幅度 调整 加工 贸易政 策 的情况 勃 ,加 上产 业升 级 ,导 致人 才需 求若 础设 施 的不足 ,均 成珠三 角企 业 的主
下 ,现在相 当部 分港 资企业 ,内心依 渴 ,珠 三角 引进人 才 的竞争 ,越 来越 要忧 虑 。当然 ,所有 这些 既说 明 了珠 然 留恋加工 装配 方式 的营销 简单 和规 激 烈 。据调查 ,珠 三角 企业认 为 当地 三 角在投 资环境 上 还存在 一定 缺陷 , 模效 益 巨大 ,部分 港 资企 业依 然在 等 高 端人 才不能 满足 需求 ,较 长三角 要 但 同时也 意 味着 如果 政策 措施执 行到 待和 观望 、徘徊 ,指 望原有 的投 资优 高 。珠 三角要 在 吸引人 才上提 升竞 争 位 ,有 关部 门能够 加强对 投资环 境建 惠政 策 ,能够 尽 量 持 续 。这 样 的 企 力 ,最便 捷的 方式 是强 化香港 在珠 三 设 方 面 的协调 ,珠三 角未 来的 发展潜 业 ,除非迁 厂至新 兴 的东南 亚国 家继 角 中的地 位 ,深入 加强 粤港多 方位 合 力 ,仍然可以获得 大幅度提升 。 一

长三角与珠三角的经济发展状况

长三角与珠三角的经济发展状况
其中长三角为7109元,是全国的2.2倍;珠三角 为6331元,是全国的1.9倍。长三角的城镇居民 人均收入与珠三角的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差距
正在缩小;而从2004年开始,长三角的农村居 民人均纯收入开始超越珠三角,并且差距有进
一步扩张的趋势
区域竞争力主要指一个地区在发 展过程中,与其它地区相比较所 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 资源和市场的能力(崔功豪等 区 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对于区域 竞争力的评价,目前国际国内通 用的方法主要有多因素综合评价 法、多目标层次分析法和SWOT 分析法等。
分析长三角和珠三角 的经济发展状况
长江三角洲现状
主要现状: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是指由江浙沪三省市中包括上海、南 京、杭州、苏州、无锡、扬州、南通、镇江、湖州、宁波、绍 兴、舟山、温州、嘉兴、常州等16个地级以上城市组成的区域 。长三角的崛起是在珠三角之后,20世纪90年代初,以浦东开 发为龙头,以集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为主的“苏南模式”和“温 州模式”相伴随,带动整个长三角地区上了一个新台阶。 GDP现状: 2012年上半年长三角地区GDP总量达到4.2万亿元, 占全国比重达到18.7%,超过一季度1个百分点。同时,其GDP 增速实现回升,均值达9.4%,高于一季度0.4个百分点,与 2011年的GDP增速持平。
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利条
件 1.地理位置优越 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同香港、澳门
毗邻,靠近东南亚 。 2.外商投资的热点地区 珠江三角洲是著名的侨乡,与港澳 同胞、海外华侨有着共同的文化背
景和密切的血缘关系。
珠三角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经济增长模式仍属粗放,增长后劲乏力 2、资源环境约束力度加大,经济发展进入高成本 时代 3、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技术升级受限 4、区域经济发展协调不足, 产业同构现象严重

对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地区综合竞争力的比较研究

对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地区综合竞争力的比较研究
维普资讯
20 0 2年 第 6期
N 6. 0 2 o. 2 o






20 0 2年 l 月 1
No , 0 2 v. 2 0
ZH EJ ANG O CI S ENCES I S AL CI
对 长 三 角 、 三 角 、 津 地 区 珠 京 综 合 竞 争 力 的 比 较 研 究
世界经济论坛 ( F 和瑞士 国际 管理发展学 院(M WE ) I D)
对世 界各 国国际竞 争力 的年度 评价 和分析 工作 受到 了各
国政 府和学者的广泛重视 , 国家国际竞争 力的理论 和应 用
竞争力 的概念具 有多 角度 、 多层 次的含 义 , 竞争力 的
内涵在本质上是随着社会 经济的发展而不断修 正 、 展和 发 完善的 。 在早期 的以实 物生产 为主 的经济发 展阶段 , 争 竞 力 的研究是 以亚 当 ・ 斯密 绝对成本 优势 和李嘉 图 比较 优 势 为基础 的。 现在 , 但 成本 优势 已不再仅 仅依赖 于资源 的
研 究成 为世 界经 济研 究的热 点之 一 。 经过 2 0多年 的改 革
开放 和经 济建设 , 中国的 国际竞争 力有 了很大 提高 , 由 但 于我 国市场经济体制还 处于幼稚时 期 , 之原来经济基 础 加 薄弱, 经济层 次较低 , 国民经济 整体 的专业 化协作 联系 不
自然禀赋 , 它是科 技创新 能力 、 管理 能力 、 制度 因素 、 人力
选择具有 一定的指导意义 。 2 区 域 综 合 竞 争 力 的 内 涵 .
的特征 , 以对其综 合 竞争 力 的研 究 与 国家 的国 际竞 争 所
力 和城 市 的综合 竞争 力研 究也 具 有 不 同特 点 。 对 三个 但

珠三角与长三角两大城市群比较研究

珠三角与长三角两大城市群比较研究

珠三角与长三角两大城市群比较研究
顾涧清
【期刊名称】《城市观察》
【年(卷),期】2009(001)001
【摘要】近三十年来,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并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城市群区域,但也存在发展不均衡等诸多问题.本文对这两个区域城市群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城市化进程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提出了加快形成世界级大城市群的有关对策建议.
【总页数】7页(P70-76)
【作者】顾涧清
【作者单位】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双星争辉:长三角与珠三角城市群的比较研究 [J], 傅昕
2.单中心城市群产业分工的演化规律与实证研究--以长三角城市群与珠三角城市群为例 [J], 骆玲;史敦友
3.山东半岛与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综合竞争力比较研究 [J], 王楠楠;王益澄;马仁锋;梁贤军;李章凯;晏慧忠
4.川渝城市群城市化对产业结构转型的影响研究
——基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的比较 [J], 王卓;王璇
5.中国城市群产业发展比较研究——基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与成渝城市群的比较 [J], 李晶晶;张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长三角与珠三角产业集群发展比较

长三角与珠三角产业集群发展比较

机遇
企业战略、结 构与同业竞争
生产要素
需求条件
相关与 支持性产业
政府
(三)区域创新网络
政府 金融机构
企业 企业
学习
大学与研究机构 中介机构
(四)创新型网络资本系统
两个以上的个体或组织通过相互联系和相互 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网络关系,并以此 进行资源整合,使拥有者或参与者获益的能 力。
它是能赋予企业竞争优势的资产,因此,网 络资本系统具有特定的经济价值。
无序竞争,协作不足。 5.部分集群所在地的政府管理、服务不到位。 6.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 7.部分同类产业集群间存在技术同质与恶性竞
争等不良结果。
四、全球竞争下两地产业集群 发展的比较分析
(一)两地产业集群中的政府行为及其发展模式
在长三角内,
浙江的产业集群属于“原生型”的发展模式,是市场 驱动型。浙江产业集群的发展较好地结合了本地的要 素禀赋优势和历史文化因素,它以专业市场为依托, 以专业化分工为基础,以专业化产品为主业,生产性 企业子群落与商贸服务性企业子群落并联耦合,根植 性较强,集群聚集效应大,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三、珠江三角产业集群的发展 状况及其面临的困境
(一)珠江三角产业集群的地理分布、成因与特点 在珠三角,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三大产业分工体系: 东岸的东莞、深圳、惠州以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为主,
是全国最大的电子通信制造业基地,被称为“广东电子信 息产业走廊”。 西岸的珠海、中山、顺德、江门则形成了以家庭耐用与非 耐用消费品、五金制品为主的产业带。 中部的广州、佛山是传统的电气、机械、钢铁、纺织、建 材、化工产业带。 珠三角由五金制品、纺织、服装、玩具、建材发展到家电、 电气、机械设备等产业聚集,再发展到重化工业、高新技 术产业的聚集。

城市发展珠三角与长三角的比较分析

城市发展珠三角与长三角的比较分析

城市发展珠三角与长三角的比较分析一、珠三角与长三角简介珠三角和长三角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两个大都市群,珠三角坐落在中国南部,涵盖广东省的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等9个地级行政区;长三角坐落在中国东部,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市、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扬州市以及浙江省的杭州市、宁波市等12个地级行政区。

二、经济发展比较(一)GDP数据比较珠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先发展的地区之一,其GDP总量在中国各个大都市群中位列前茅。

2019年,珠三角地区的GDP总量为11.09万亿元,而长三角地区的GDP总量为13.03万亿元。

长三角地区比珠三角地区的GDP总量高了1.94万亿元。

(二)产业结构比较珠三角地区是一个以制造业为主的地区,其产业结构比较单一,而长三角地区则拥有更为复杂的产业结构,以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为主导。

长三角地区的产业链条更加完整,具有更高的产业附加值和创新能力。

(三)人均GDP比较在人均GDP方面,长三角地区的水平明显高于珠三角地区。

2019年,长三角地区的人均GDP为11.89万元,而珠三角地区的人均GDP仅为9.45万元。

这一数据差距反映了珠三角地区经济增长的速度相对于长三角地区较慢。

三、城市建设比较(一)城市空间规划比较珠三角地区的城市空间规划注重城市扩张,特别是在广深两城之间,形成了广深同城化现象。

珠三角地区的城市规划相对简单,以出租车、公交和地铁为主要交通手段,覆盖范围较广。

长三角地区的城市规划更加复杂,涵盖了高速公路、航空、高铁以及轨道交通等众多交通方式。

(二)城市建筑风格比较在城市建筑风格方面,两个地区均有其独特的特点。

珠三角地区的城市建筑以楼宇为主,大力推广现代化建筑风格。

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建筑则更加注重历史文化保护,也比珠三角区域更注重建筑美学。

四、社会经济文化差异(一)社会福利的对比珠三角地区在社会保障、医疗保障等方面相对落后,而长三角地区在社会福利保障方面更加完善。

制约我国制造业中小企业成长的因素分析——基于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的比较研究

制约我国制造业中小企业成长的因素分析——基于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的比较研究



( 广东 外语 外贸大 学 国际: 商管理学 院, 东 广 州 50 0 ) 7 - 广 10 6
摘 要: 通过对第5 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部分参展企业的问卷调查可以看出, 届 珠三角、 长 三角和环渤海三个地区制造业中小企业成长过程中面临着制度环境、 产业环境和企业 自身因素等方 面的制约。对此 , 应拓 宽 中小企业融 资渠道 , 全 资本 市场 ; 民营 中小企业 享受与 国有 企业 同等的 健 使
1 融 资 环境 .
图1 显示 了受 调查企 业 的筹 资来 源 。根据 数据 可知 , 三个地 区中小企 业筹 资 的主要来 源均 为企业 内部 ,
收 稿 日期 :0 2— 2—1 21 0 0
基金项 目: 国家社科 基金 项 目( 1 G 0 5 1C L0 )和广州市社科规划项 目(O 1 ) 1Q4
政策待遇 ; 地方产业集群 的发展 , 促进 鼓励和推动 企业合作 ; 建立 完善 的技 术和 市场信 息传播 系统 , 为
广大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信息服务。中小企业 自身也应积极改变产权结构和经营管理模式, 实行股 份制 , 建立现 代企业制度 ; 动与科 研机构和 其他 企业合作 , 新产品 , 高 自主创 新能力 。 主 开发 提 关键 词 :中小企 业 ; 企业 成 长 ; 制约 因素
企业所拥有的传统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逐渐弱化 , 过去凭借低成本劳动力 、 地方保护主义、 低成本劣质产品 市场定位所创造的竞争优势逐步丧失 。因此 , 在知识经济时代 , 如何运用科技知识与现代管理使 自 身转型升 级, 是发 展 中国家 中小企业 所 面临 的最大课 题 。


调 查研 究背景 及概 况
作者简介 : 袁静( 9 8一) 女 , 17 , 河南 开封人 , 师 , 讲 企业管理学博士 。研究方 向: 企业成长 。

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圈的比较

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圈的比较

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圈的比较-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圈的比较摘要:经济圈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拉动力量,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三大增长极。

随着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变化,三大经济区未来发展趋势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极大影响和作用,本文通过对三大经济圈的一些分析比较,对其发展状况及趋势进行了分析和预测。

关键词:长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具竞争力和最具活力的三个地区,各经济区的发展继续呈快速增长的态势,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三个增长极。

随着国内外形势和国家社会经济政策的不断发展变化,三大经济圈发展阶段和发展历程不尽相同,因此以下我将着重从产业结构,主导产业,优势条件,限制因素等方面来分析比较三大经济圈的发展状况。

1、三大经济圈的基本情况比较珠三角面临南中国海,为西江、北江、东江的汇合处,也即珠江的出口处,水陆交通发达、海外联系便捷,是内地沿海南部通向世界的重要门户地区。

珠三角素有“珠三角”、“大珠三角”之分。

近年来又提出了“泛珠三角”的概念,其包括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9个省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

这说明了珠三角的迅速崛起以及有着巨大的拓展空间,并且有望成为世界瞩目的特大经济区。

珠三角发展特色主要表现在:实现了富饶地区的快速城市化;形成了“外向导入式”为主的发展模式;呈现出以农村城镇化为主导的“爆发式”城市化;表现出多中心、高强度、聚集式的城市群发展形态;勾勒出内、中、外三个圈层的“圈层式”经济与城市发展特点;在城市与乡村的连接地区出现了一种“既非城市又非农村”的特殊空间结构形式。

长三角紧临东海,为中国最大的内河长江的出口处,长江的黄金通道流经29个主要城市,把长三角引向内陆腹地,是世界与中国大陆连结的重要门户地区。

“珠三角”与“长三角”未来竞争力的对比分析

“珠三角”与“长三角”未来竞争力的对比分析

f %)
3 . 97 7 3 9-9
G 第 一产 业 第 二 产 业 其 中 : DP 一 业 第 三产 业
万人 , 1密度为 76 ll20 年底 ) 具体情 况 n表 1 人: 3 0 人,n(00 【 尢 。 表 1 20 年“ 02 长三角” 珠三角” 与“ 城市规模分类 ( ) 个
比上海发达。
表2 “ 长三角” 珠三角” 与“ 城市群 的经济规模
州、 、 嘉兴 湖州 、 绍兴、 舟山等 广 义的“ 珠三 角” 括广东省和香港 、 包 澳门 两个特别行政 区 , 狭义的“ 珠三 角” 包括广州 、 深圳 、 珠海 、 山 、 中 东莞 、 惠
地 』 积k2 A 』 人 G P 元 人 D/ 区 面 , ., D/ 均G P m l t万 亿 冗 长江二角洲 l 9 8 l 73. l30 9 8 4 8 6 5 7 5 5. 8 245 05

强 汀 _伯 洲 1 0 O 0 .
规模/ 万人 I5 0以上 0
10 5 o 5 一 0 0 — 0 l O 10
2 - 0 合计 05
全 国
l o0 0 .
1 . 59
5 . 09
4. 43
3. 3 2
长 三 洲l 1 江 角 珠 三 洲J 2 江 角
个城市 . 即上海 、 南京 、 、 杭州 宁波 、 常州 、 锡 、 无 苏州 、 镇江 、 扬州 、 南通 、 泰
讲, 无论是 整体 比重 、 济总量 , 经 还是第三产业 内部各 个方 面 .珠三角 ” “ 都 占有绝对优 势。并且两 1经济带 的龙头城市相 比 , 的第三 产业远 、 香港
的城 市为该城 市群 中地级 以上城市。

长三角与珠三角制造业发展特色比较

长三角与珠三角制造业发展特色比较

22%; 出口总额 924 亿美元, 占全国的 28.4%。长江三角洲 产业集聚”, 表现为“沿江与沿线产业链”, 形成了上海— ——
位于中国东 海 岸 线的 中 点 , 扼 长 江 入 东 海 的海 口 , 临 江 濒 苏 州 电 子 产 业链 , 上 海— ——宁 波 出 口 导向 产 业 链 ; 珠 三 角
15
表 2 长三角与珠三角制造业重要经济数据
长三角拥有制造业企业 79 395 个, 占中国制造业企 业总数的 37.33%; 制造业在岗职工 472.56 万人, 占
占全国制
占全国制 地方在岗职工总人数的 37.1%; 制造业
地区 制造业企 造业企业 企业利税 产品销售 制造业在岗职 造业在岗 企业创造利税总额 4 866.85 万元, 占中
IC、电容、电声元件、磁性材料、微型马达、连接器、PCB 板、 加重视以销定产和市场开拓, 珠三角制造业总产值与销售
变压器、继电器、电阻、电感等电子元器件的制造。世界上 收之差明显小于长三角, 长三角的制造业发展需要在市场
大部分著名的电子元器件制造商, 诸如日 本 的 Murata 公 研究和拓展方面加大力度。
工业增加值为 2 777 亿元, 占广东省规模以上制造业工业 为全国规 模 最大 、发 展 最 快 、出 口 总 额 最大 的 高 新 技 术 产
增 加 值 的 87.6% 。 其 中 广 州 增 加 值 占 22.7% , 深 圳 占 品制造基地, 产业结构得到了实质性的提升。
22.1%, 佛山占 13.7%。广东省高新技术生产企业多数集中
圈, 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扬州、镇 密集行业 为 主 ; 长 三角 制 造 业 起 步 较 晚 , 规 模集 聚 以 技 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