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考研真题详解(政治社会)【圣才出品】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4版)配套题库 课后习题(政治发展)【圣才出品】
第五篇政治发展第十三章政治现代化1.什么是政治现代化?答:(1)亨廷顿认为政治现代化包括三个基本方面:①权威的理性化。
由单一的、世俗化的、全国性的政治权威,取代各种传统的、宗教的、家族的或种族的政治权威。
因此,政治现代化意味着国家的整合,把权力集中于公认的公共机构手中。
②政治现代化包含着政治功能专门化。
各种专门职能部门,如立法、军事、行政和科学,都应由专门化的机关去执行,应从政治王国中分离出来。
科层组织变得更精密、更复杂、更有纪律性。
职位和权力的分配越来越以个人成就为标准。
③政治现代化包含着全社会各阶层广泛地参与政治。
在现代国家中,不管是动员性参与还是自主性参与,公民已直接置身于各种政府事务中,并直接受其影响。
整个社会的各个阶层或团体在超于村镇层次上参与政治,以及创立能够组织这种参与的新的政治制度(如政党、政治社团),是政治现代化的最基本要素。
(2)亨廷顿认为,要达到政治现代化的三个标准,必须首先满足两个前提:一是国家适应能力增强,不断地推动社会的经济改革;二是国家有能力将新生的社会力量纳入制度之内。
(3)衡量政治现代化的总的原则就是合法性政治、有限政府和民众的广泛参与。
三者相辅相成,合法性政治依赖民众的广泛参与,只有合法性的政治,才能保障有限政府或宪政的正常运行,而有了宪政,民众的参与权才能得到保证。
2.英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答:(1)英国式道路是对很多欧美国家政治现代化的概括,其总的特点是:它是历史自然发展的进程。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早已在封建母体中孕育成熟,资产阶级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及其政治统治体系,确立了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形成了代议制政治,奠定了政治现代化的基础。
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蓝图,在资产阶级革命前已由这一革命的思想家们勾画出来。
资产阶级政治统治进一步为资本主义生产发展扫除了障碍,短短时间内,工业革命所创造的财富超过以往所有世纪的总和。
在此基础上,资本主义政治民主制也不断臻于完善。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4版)配套题库-政治行为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第四篇政治行为第十章政治统治1.精英统治理论的基本脉络是什么?答:(1)精英统治论的起源精英统治论起源于古代的能人治国思想,其创始人是意大利的政治社会学家帕累托和莫斯卡。
(2)精英统治论的观点精英主义认为,无论是在君主制、贵族制还是在民主制中,其共同点都是由少数人或精英统治。
精英之所以获得统治地位,是因为他们具备了社会所推崇的才能和品质。
精英们的权力基础不一定是经济关系,军事力量、教士地位或管理专长同样可能成为政治统治的基础。
精英统治论的核心是精英与社会阶级的关系,实际上是企图以“精英”概念取代“统治阶级”概念。
而且“经典的精英主义”认为,人民主权论中的民治思想是不可能的,因为民众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直接行使统治权。
2.如何认识多元主义的统治理论?答:(1)多元主义理论的实质多元主义者把国家的政治统治看成是公正的仲裁,把国家视为“社会整体”的托管人、工具和代理人,其实质和精英主义者一样,否认政治统治的阶级性,否认国家实际上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2)多元主义理论的观点现代多元民主主义者认为,在现实国家中,国家的统治权或为寡头所有,或为众多的利益团体所分享。
作为一种政治制度,民主的实际意义就是权力为众多的自治团体所分享。
社会集团之间通过不断竞争和妥协来获得对国家的控制权,但谁也不能垄断国家权力。
国家被认为是独立于市民社会之外的政治组织,它代表全社会的利益,是实现社会利益和社会秩序的工具。
国家的政治职能就是要在各种利益集团之间寻求平衡,而不是偏袒其中任何一方。
国家应该保证社会各集团和阶级之间的竞争有序和公正地进行。
而当竞争性的集团之间发生冲突时,若国家之外的机构解决不了,政府的官员则可凭借政府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合法使用暴力的独有控制来运用其最高权力。
多元主义者把国家的政治统治看成是公正的仲裁,把国家视为“社会整体”的托管人、工具和代理人,其实质和精英主义者一样,否认政治统治的阶级性,否认国家实际上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考研真题详解(人 权)【圣才出品】
第十五章人权15.1 复习笔记一、人权的含义1.人权概念的演化17世纪,随着资本主义关系萌芽的出现,文艺复兴中理性主义兴起,旨在清除封建特权与僧侣神学的自然权利学说逐渐形成,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具有近代政治和法律意义的“人权”。
在人权从国内走向国际的过程中,人权学说出现了三个斗争的焦点:(1)权利的主体问题。
(2)权利的内容问题。
(3)人权与主权。
2.人权的概念与性质(1)概念人权是指在既定的社会中,所有的人都有资格基于最低限度的道德准则,以提供义务为准备而提出对自己所需要的权利的主张。
(2)特性①最低限度的道德性第一,人权是一种道德权利,即人权的存在依据是某些具有普遍性的道德准则,不道德的要求如杀人不能作为人权的内容。
第二,人权所依据的道德应该保持在最低限度,挥霍性或浪费性的需要并不作为人权存在。
②普遍性人权的普遍性是指它作为一种道德权利所面向的权利主体具有普遍性。
③历史性指人权是一个历史范畴,而不是一个古已有之的“无社会”、“无文化”的存在物所享有的权利,它与一定的生产方式相联系。
④资格性人权的资格性所蕴涵的前提是:即使国家、社会、团体不侵吞个人权利,个人也有可能成为自身权利的侵吞者。
3.两种人权观(1)个人人权观18世纪末l9世纪初,西方政治思想仍笼罩在以个人权利反抗国家暴政的激情之中,许多政治学家、经济学家仍将个人权利视为历史发展的终极目标。
(2)集体人权观强调保障公共自由或国家自由,主张国家权力或社会权力对个人权利的优越性与统率性。
(3)关于集体人权与个人人权的论争,我们认为:人权问题不能孤立地看待,不能就事论事,西方国家对第三世界和社会主义国家施加人权压力,是其干涉主权、推行霸权的手段。
①集体人权和个人人权本质上是能够相互融合的,但这一统一需要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来保证。
②应当承认,政治民主、人的权利具有自身独立性,其自我完善可以反作用于经济发展,提高民众文明程度,增进道德规范。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4版)配套题库 课后习题(政治行为)【圣才出品】
第四篇政治行为第十章政治统治1.精英统治理论的基本脉络是什么?答:(1)精英统治论的起源精英统治论起源于古代的能人治国思想,其创始人是意大利的政治社会学家帕累托和莫斯卡。
(2)精英统治论的观点精英主义认为,无论是在君主制、贵族制还是在民主制中,其共同点都是由少数人或精英统治。
精英之所以获得统治地位,是因为他们具备了社会所推崇的才能和品质。
精英们的权力基础不一定是经济关系,军事力量、教士地位或管理专长同样可能成为政治统治的基础。
精英统治论的核心是精英与社会阶级的关系,实际上是企图以“精英”概念取代“统治阶级”概念。
而且“经典的精英主义”认为,人民主权论中的民治思想是不可能的,因为民众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直接行使统治权。
2.如何认识多元主义的统治理论?答:(1)多元主义理论的实质多元主义者把国家的政治统治看成是公正的仲裁,把国家视为“社会整体”的托管人、工具和代理人,其实质和精英主义者一样,否认政治统治的阶级性,否认国家实际上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2)多元主义理论的观点现代多元民主主义者认为,在现实国家中,国家的统治权或为寡头所有,或为众多的利益团体所分享。
作为一种政治制度,民主的实际意义就是权力为众多的自治团体所分享。
社会集团之间通过不断竞争和妥协来获得对国家的控制权,但谁也不能垄断国家权力。
国家被认为是独立于市民社会之外的政治组织,它代表全社会的利益,是实现社会利益和社会秩序的工具。
国家的政治职能就是要在各种利益集团之间寻求平衡,而不是偏袒其中任何一方。
国家应该保证社会各集团和阶级之间的竞争有序和公正地进行。
而当竞争性的集团之间发生冲突时,若国家之外的机构解决不了,政府的官员则可凭借政府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合法使用暴力的独有控制来运用其最高权力。
多元主义者把国家的政治统治看成是公正的仲裁,把国家视为“社会整体”的托管人、工具和代理人,其实质和精英主义者一样,否认政治统治的阶级性,否认国家实际上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4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3-5章)】(圣才出品)
第三章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一、概念题1.政治文化(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研;河北大学2012年研;武汉大学2011年研;华侨大学2011年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1、2009年研;南开大学2010年研;四川大学2010年研;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研;浙江工业大学2008年研)答:政治文化是指一个国家中的阶级、团体和个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形成的某种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模式。
政治文化主要包括政治主体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过程、政治产品等各种政治现象,以及自身在政治体系和政治活动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态度和价值倾向。
2.政治心理(华东理工大学2007年研)答:政治心理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政治实践中对社会政治关系及其表现出的政治行为、政治体系和政治发展等政治生活各方面现象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其具体表现为人们对政治关系的认知、情感、态度、情绪、兴趣、愿望和信念等等,而这些因素的综合,构成了社会成员的政治人格。
3.政治动机(武汉大学2011、2007年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0年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9年研)答:政治动机是政治心理的若干构成要素之一。
它是指激励并维持政治主体的政治活动以达到特定的政治目的的内在动力,它隐藏在人们的政治行为背后,是政治行为的内驱力。
政治动机作为一个心理过程,是由社会成员的利益需求和政治目标两个方面有机构成。
政治动机是构成社会成员政治行为的直接原因,是在政治认知和政治情感的基础上形成的。
4.政治情感(四川大学2011年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1年研;南京大学2009年研;武汉大学2008年研)答:政治情感是指社会成员以政治认知为基础,在政治生活中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等方面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和感受,是伴随社会成员的政治认知过程所形成的对于各种政治客体的好恶之感、爱憎之感、美丑之感、亲疏之感、信疑之感等心理反应的统称。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4版)配套题库 章节题库(政治的性质)【圣才出品】
第一篇政治的性质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一、名词解释1.政治(四川大学2011年研;河北大学2010年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9年研;浙江工业大学2008年研;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研)答:政治是指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一定义有三个基本点:①它强调社会政治关系是围绕着一切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而形成的,这就概括了一切政治现象的基本特征;②它强调只有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实现和形成的权利和利益要求才具有政治性,否则不具有政治性,这就区分了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③它科学地指出了政治的本质内容即政治关系。
一方面,它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并从社会关系层面来把握社会政治现象。
另一方面,它指出政治的本质内容应包括利益、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三种基本关系,而不仅仅是政治权力这一个方面的内容。
2.政治学(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研)答:政治学从最一般的意义上来讲是指研究政治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政治本质上是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由此可见,政治学就是研究这种特定的社会关系即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关于政治学的这一定义表明:①政治学以政治关系作为研究对象。
在实际政治生活中,政治关系具有多种外延形态,如政治行为是政治关系的行为形态,政治体系是政治关系的组织和制度形态,政治文化是政治关系的心理和精神形态,这些形态也都属于政治学研究的对象。
②政治学以探求政治关系的发展规律作为自己的目标和任务。
因此,政治学既要求对政治现象进行描述,对政治表征进行把握,更要求深入研究政治关系的本质联系及其发展运动的规律。
③政治学是一门科学,它要求人们以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从事研究,其研究的科学成果和结论必定对于人们认识政治现象、掌握政治规律起巨大的指导作用。
3.行为主义(厦门大学2011年研)答:行为主义政治学是指与行为主义方法相联系的。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配套复习资料(政治社会)【圣才出品】
第八章政治社会8.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考点一:利益集团★★★1.利益集团概念的界定利益集团又称压力集团或院外活动集团,是社会中的一些成员为了共同的集团利益而结合在一起,通过积极行动而达到共同目的的一种社会组织。
它具有一定的政治性质,代表一定社会群体的利益,参与国家政治活动。
利益集团参与政治,作为社会力量,通过言论和行动,通过与政党和政府机关的互动关系,施加影响,反映和维护本群体的利益。
利益集团具有同类相聚性、互益性的理论特性,在实践中它是民间性的组织化程度较高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2.利益集团的分类(见表8-1)表8-1 利益集团的分类3.利益集团在资本主义政治过程中的作用(见表8-2)表8-2 利益集团在资本主义政治过程中的作用考点二:新兴社会组织★★1.新兴社会组织的产生与发展(见表8-3)表8-3 新兴社会组织的产生与发展2.新兴社会组织的活动方式(见表8-4)表8-4 新兴社会组织的活动方式3.新兴社会组织的政治作用(见表8-5)表8-5 新兴社会组织的政治作用考点三:新闻媒体★★1.作为一种权力的新闻媒体(见表8-6)表8-6 作为一种权力的新闻媒体2.媒体与政府的关系(1)媒体与政府的关系主要涉及新闻自由的限度和政府管制媒体的边界问题。
多元主义者支持新闻自由,而政府对媒体进行管制则是发生在许多国家的现实。
(2)新闻自由不能危害国家秩序和利益,干涉司法公正,侵害公民私权。
一旦新闻自由越过了这些底线,国家权力就会介入进来,对媒体进行管制和规范。
(3)新闻自由的限度止于不危害国家秩序和私人利益,而政府管制的目的主要是公共利益和国家统治。
也就是说,在秩序这一目标上,新闻自由和政府管制达成了和解。
3.新闻媒体的政治功能(见表8-7)表8-7 新闻媒体的政治功能8.2 课后习题详解1.什么是利益集团?利益集团与群体利益的关系是什么?答:(1)利益集团的含义利益集团也称压力集团或院外活动集团,是社会中的一些成员为了共同的集团利益而结合在一起,通过积极行动而达到共同目的的一种社会组织。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配套复习资料-第四~五篇【圣才出品】
第四篇政治行为第十章国家治理10.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考点一:治理的理论脉络★★★1.社会中心主义的治理(1)定义:社会中心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治国理政思想具有完全不同的出发点,是以社会为中心的,是自下而上的治理国家的理论。
(2)治理社会化,即由社会而不再是政府去承担治理的责任。
治理理论和政治民主理论、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一道,构成了“三化运动”:政治民主化、经济自由化、治理社会化。
(3)治理具备以下特征:①治理的主体未必是政府,治理虽然需要权威,但这一权威既可以是公共机构,也可以来自私人机构,或来自二者的合作;②治理强调国家与社会的合作,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之间的界限趋于模糊,国家与社会并非是二元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的;③治理是一个上下互动的权力运作过程,与统治的自上而下方式不同;④治理还意味着管理手段的多样化,而不仅仅依靠国家强制力。
2.国家中心主义的治理理论(1)定义:国家中心主义脉络下的治理国家理论就是中国人常说的自上而下的、带有传统思维方式即治国理政的“国家治理”。
(2)国家治理现代化:走向平衡主义的治理理论考点二:政治统治理论★★★1.政治统治的类型(见表10-1)表10-1 政治统治的类型2.“谁统治”的若干理论(见表10-2)表10-2 “谁统治”的若干理论3.统治秩序的确立(见表10-3)表10-3 统治秩序的确立4.政治统治的合法化过程每一种政治秩序建立后,统治阶级都要力图使这种秩序获得合法性。
(1)合法性的获得首先依赖于统治秩序。
在统治秩序中,暴力提供了威慑力量,使反对势力不敢轻易地反对现政权;法律与制度规范了人们的行为并为人们提供了据以行动的程序。
法律是合法性的一种基础,但合法性不同于法律性。
(2)合法性的获得主要通过意识形态教化,体现在:①合法性主要是意识形态观念内化的结果,通过意识形态,统治阶级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全社会的普遍的利益,从而使统治阶级的政权获得民众的支持和认可,即获得合法性。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2章)【圣才出品】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2章)【圣才出品】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1.1复习笔记一、政治的含义1.含义政治是指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对这一概念应作如下理解:(1)社会需要进行资源分配。
(2)分配必须是权威性的。
(3)权威性的分配是一个系统化过程。
2.作为博弈的政治(1)政治博弈的要素对策性博弈的要素:局中人(参加者)、资源、对策、规则及目标,即局中人运用他们的资源,在一定规则范围内制定对策以达到他们的目标。
①博弈要有局中人即,要得到政治利益,必须首先成为局中人,不能出局。
在政治博弈中,局中人包括个人、团体、国家。
②目标和结果一般来说,局中人在一段时间内所追求的目标可能不止一种,追求目标时所依赖的社会资源也是多种多样,最明显的就是财富、人数、威望、职位以及说服技巧。
在正常的社会秩序内,运用资源而追求目标时一般都要遵循既定的规则。
③博弈的策略博弈的核心就是策略的运用。
每一位局中人都要设计一套策略或行动计划以使赢得的机会最大化,损失的机会最小化。
局中人制定策略时不但要考虑到自己的目标和资源,还要考虑到其他人会如何行动。
(2)政治博弈的规则在政治博弈中,最为重要的要素是规则。
政治博弈的规则规定了如何确定博弈的结果;局中人的角色及与角色相适应的权力、责任和限制;谁能够从事这种博弈;越轨者应受何种处罚及如何使规则更具有适应性。
(3)政治博弈的类型①零和博弈是一种参加者一方所得为另一方所失的博弈。
设想双方处于总体冲突状态,每一方所追求的典型策略就是取得全面的胜利,结果是只有赢家没有输家,即得失相加等于零。
两位候选人之间的竞争就属于这种情形。
②非零和博弈指一方参与者的所得不再恰好为另二方的所失,他们不再是完全敌对的,而且有可能一致认为博弈的某一结局比另一结局更佳。
这种博弈的参与者等于或是多于二人,结局有可能赢家多于输家,也有可能输家多于赢家;前者被称为积极的非零和博弈,后者被称为消极的非零和博弈。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4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一~五篇【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课后习题第一篇政治的性质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1.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包罗万象,其基本线条是:(1)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政治活动和政治现象是派生的事物,受到更深层的经济结构的制约。
这一论断分析了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即经济基础决定着政治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2)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
(3)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
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内容的规定。
(4)政治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
政治现象、政治关系和政治规律似乎又是最复杂、最难以把握的,在实践中要不断地学习和掌握这门科学,因而它又是一门艺术。
2.如何从系统论和博弈论的角度认识政治?答:(1)政治系统就是由政府机构、政党、社团、领导人及公民构成的。
在系统的要件中,其中一项的变化会引起其他项的变化。
①把政治看成系统的目的,是让人们知道政治并不是存在于它自己的独立的世界里。
②把政治看成一个系统有助于理解政治过程的关联性。
政治活动不是在与世隔绝的场所进行的,而是与文化、法律、意识形态和经济等系统相互作用的,它们又为政治活动提供某些规则。
更重要的是,把政治看做系统使人们明白政府是“谁得到什么”的主要决定者。
(2)政治是一门艺术,是一门调节利益冲突的艺术。
①政治博弈的要素:首先,博弈要有局中人。
其次,目标和结果。
最后,博弈的策略。
②政治博弈的类型:第一,零和博弈。
是一种参加者一方所得为另一方所失的博弈。
第二,非零和博弈。
是指一方参与者的所得不再恰好是另一方的所失,他们不再是完全敌对的,而且有可能一致认为博弈的某一结局比另一结局更佳。
3.政治与经济的基本关系是什么样的?答:在社会大系统中,最为重要和最为基本的要素是政治和经济,政治与经济的基本关系是:(1)政治权力的首要功能是维护社会秩序。
政治是以权力为核心而展开的,而权力的产生本身是社会的需要。
在阶级社会,政治权力就是用以维护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利益。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考研真题详解(政治统治)【圣才出品】
第四篇政治行为第十章政治统治10.1 复习笔记一、政治统治理论1.政治统治的若干理论(1)精英统治论精英统治论的创始人是意大利的政治社会学家帕累托和莫斯卡。
精英主义认为,无论是在君主制、贵族制还是在民主制中,其共同点都是由少数人或精英统治。
精英之所以获得统治地位,是因为他们具备了社会所推崇的才能和品质。
精英们的权力基础不一定是经济关系,军事力量、教士地位或管理专长同样可能成为政治统治的基础。
“经典的精英主义”认为,人民主权论中的民治思想是不可能的,因为民众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直接行使统治权,即使在西方国家,政党政治也决定了由政治领袖组成的小圈子进行实际统治。
正是这个小圈子,操纵着代表制度。
无论社会怎样变革,政治不平等都将存在。
从古典的精英主义到今天的民主的精英主义,都忽视了政治统治的阶级本质(2)多元统治论多元主义者把国家的政治统治看成是公正的仲裁,把国家视为“社会整体”的托管人、工具和代理人,其实质和精英主义者一样,否认政治统治的阶级性,否认国家实际上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3)无统治阶级论这种理论建立在社会学的“社会流动理论”和经济学的“经理革命论”基础之上。
西方社会学家认为,现代西方社会的特点是不同的社会.阶层之间存在着一种巨大运动。
(4)新马克思主义的统治论新马克思主义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主张一种自由社会主义,并以此反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
新马克思主义又分为工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和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①工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在国家理论方面,以米利本德为代表的一些对多元民主理论的挑战,论证在当代条件下国家的阶级工具的本质。
第一,米利本德认为,尽管多元民主理论很巧妙,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并不过时,因为即使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统治阶级仍然是一个拥有和控制生产资料的阶级,它凭借经济权力把国家作为统治社会的强制机器。
第二,在米利本德看来,国家虽然是阶级的国家,是统治阶级的国家,但是国家的行动却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任何国家都有一定的自主性,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配套复习资料(政治参与)【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政治参与1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考点一:政治参与的含义与价值★★1.政治参与的定义政治参与就是普通公民通过一定的方式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的决定或与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
这一定义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政治参与的主体是一般公民,政治参与是公民自下而上影响政治的过程;(2)政治参与是一种活动而不包括态度;(3)政治参与是旨在影响政府决定的活动;(4)政治参与不仅包括行动者本人自动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而且包括行动者受他人动员而发生的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
2.政治参与的价值(1)一定程度的政治冷漠更有利于政治制度的运作。
这是因为:①鼓励那些对政治不熟悉、没有兴趣的人去参与政治,对社会并没有什么好处。
②坚持认为每个公民都要参与政治的观点,只是以对民主的忠诚情感代替了对民主的理性判断。
不关心政治要比盲目地参与政治好。
③即使在最理想的政治条件下,一些选民也不会具有进行复杂的政治判断所需要的实际政治知识。
④广泛的政治活动,从某些方面判断是可取的,但也有不利的因素,太活跃的团体会妨碍统治者去做他们最有能力去做的事情,公共议事日程被扭曲了。
(2)沃科尔和莱恩系统地批判了精英民主主义者的政治冷漠需要论①那些没有参与政治的人没有被合适地代表,政府就不是建立在最广泛的民意基础之上;②广泛的政治冷漠给那些为所欲为的人提供了更多的控制政府的机会;③参与政治是提高公民的判断水平的最好的工具;④广泛的不关心政治,既是政治制度软弱的表现,又是政治制度软弱的根源。
考点二:政治参与的方式(见表11-1)★★表11-1 政治参与的方式考点三:政治参与的制约因素(见表11-2)★★★表11-2 政治参与的制约因素考点四:政治参与的作用(见表11-3)★★★★表11-3 政治参与的作用11.2 课后习题详解1.如何认识政治参与的含义?答: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一定的方式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的决定或与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章节题库(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圣才出品】
第三章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一、概念题1.政治文化结构[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研]答:政治文化结构主要由政治意识形态、政治价值观、政治心理这三大层次有机组合而成:①政治心理是政治文化的表层和感性部分,包括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政治态度;②政治思想是政治文化的深层和理性部分,包括政治理想、政治信仰、政治理论;③政治价值规则是政治心理与政治思想相互作用并在人的认知系统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观念取向,构成了政治文化的核心部分。
2.公民文化答:公民文化既不是传统的文化,也不是纯理性的现代工业文化,而是一种将传统与现代完全融合的文化。
它是“以沟通和说服为基础的多元主义文化,是一致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文化,是允许变革但要渐进性变革的文化”。
二、辨析题1.政治文化是政治制度变革的决定性因素。
[山东理工大学2006年研]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1)政治制度变革是改革政治制度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要求的部分。
我们只能说政治文化具有制约着政治制度变革的功能,但并非政治制度变革的决定性因素。
(2)政治文化是政治制度得以有效运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因此,政治文化的性质和内容对于政治制度的维系或变革,具有很大的影响。
①政治文化对于确立政治制度的结构具有重要的影响。
这种功能是指政治文化对政治制度性质和形式的规定。
②政治文化对于维持政治关系的稳定有着重要意义。
③每一场政治文化的变革,都与政治制度的变革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
2.政治文化包括政治认知性成分、政治情感性成分和政治评价性成分。
[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具体分析如下:政治文化作为潜在的影响人们政治行为的心理因素,所涵盖的范同非常广泛。
一般来讲,政治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成分,即政治认知性成分、政治情感性成分和政治评价性成分。
(1)政治认知性成分政治认知性成分即人们对政治组织、政治过程、政治目的、政治角色、政治产品等方面的知识。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配套复习资料(政治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圣才出品】
第二章政治学研究的基本问题2.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考点一:权力与权利★★★1.政治权力的概念政治权力是指在政治关系中,权力主体依靠一定的政治强制力,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作用于权力客体的一种政治力量。
对此概念应作如下理解:(1)权力是政治关系的中介,即无权力便不能构成政治关系。
(2)在一般的政治过程中,政治权力要实现的目的主要是利益。
(3)权力主体能否达到目的取决于政治力量的对比。
综上所述,政治权力的主要因素有权力主体、权力客体、目的性、强制力、权力作用的方式等。
2.权力的类型(见表2-1)表2-1 权力的类型3.合法性及相关概念(1)合法性是指某个政权、政权的代表为什么应该获得其成员的忠诚的问题。
合法性是一种特性来自被统治者的心理认同,合法性理论主要是回答被统治者为什么会有心理认同或自愿服从。
合法性主要关心的问题是统治、政府或政权怎样及能否在社会成员的心理认同的基础上进行有效运行。
(2)合法性是一个包含了合法律性(政权来源)、有效性(政府绩效)、人民性(政权主体)和正义性(道义)的概念体系,即拥有了这四种基础的政权,才值得人民信仰与支持。
①合法律性是大家都承认的现代政治原则。
②有效性是最没有争议的合法性政治的基石。
③政治的“人民性”本身就是合法性,但却是争论最大的要素。
④正义性,即是否能保护社会最不利者阶层的利益。
(3)在合法性权力中,关键是权威。
权威就是对权力的一种自愿的服从和支持。
将权力转化为权威,其中的关键是合法性问题。
权威以合法性为基础,但并不意味着一个政权具有了合法性,就自然而然地拥有了权威。
实现由合法性向权威的转换,需要一定的条件。
这些条件需要从构成合法性的基础中去寻找。
①条件之一:合法律性。
②条件之二:合法性中的合利益性因素上升为执政者实际政绩的有效性。
③条件之三:合法性中的合道德性因素较多或完全在执政者身上体现。
4.权利权利的主体是公民或人民,国家权力存在的终极价值不在其自身,而是为了保护和实现其疆域内人民或公民的基本权利。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4版)配套题库 课后习题(政治意识)【圣才出品】
第二篇政治意识第三章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1.政治文化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是什么?答:政治文化是政治学上的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
指社会成员在长期的政治社会化和政治实践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直接影响人们政治行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理解政治文化的概念应该把握以下几个方面:(1)政治文化主要是指社会成员针对政治体系各层面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这些心理活动的过程一般包括三个部分:①认知过程,如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②情感过程,如喜、怒、哀、乐;③意志过程,如对行为目标的选择。
(2)政治文化的形成是感性与理性、自发与自觉的统一。
(3)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4)政治文化具有结构性。
2.政治文化有哪些构成要件?答:政治文化的构成要件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政治认知性成分。
即人们对政治组织、政治过程、政治目的、政治角色、政治产品等方面的知识。
(2)政治情感性成分。
即对政治体系和政治活动的感情。
(3)政治评价性成分。
即人们依据一套他们认为是正确和合理的准则、信条,或明确、或含蓄地对政治体系进行的价值判断。
3.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是什么样的关系?答:政治意识是一定的政治主体所具有的政治认知、政治态度和政治信仰,它既包括民族和个人的政治文化,又包括社会阶级集团的意识形态。
政治文化反映的主要是民众的政治心理.而意识形态则是一种居统治地位的政治意识。
政治文化是意识形态存在的基础.而意识形态则直接影响着政治文化的形成。
4.社会资本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是什么?答:社会资本是指社会群体内部的成员在相互联系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信任和规范,它们能够提高社会效率,提高投资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收益。
社会资本有四个主要特征:(1)它提高了投资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收益。
(2)社会资本并非是天生的,需要创造和建构。
(3)社会资本具有自我增强和积累的倾向,那些拥有社会资本的人往往会积累更多的社会资本。
(3)社会资本是一种公共物品,不能由私人部门提供,即它不是从中获益的那些人的私有财产,而是个人寄身于社会网络的共享品。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4版)配套题库 课后习题(政治体系)【圣才出品】
第三篇政治体系第五章国家1.什么是国家共同体说和国家形成的社会契约说?答:(1)国家社会共同体说国家是一种自然产生的、不可避免的及有益的团体。
每一个国家都是一种团体,每一种团体都是为了某种的善而建立的。
作为最高的团体并包括所有团体在内的国家或政治团体,其目的便在于最高的善。
(2)社会契约说社会契约说假定,国家之前是人类的无政府的自然状态,所有生活在自然状态下的人,都占有因自然法而产生的自然权利。
人们滥用自然权利,使人们的生命及财产得不到保障。
为了摆脱这种自然状态,人们慢慢地经过明示或默示的同意,订立一种契约,以建立足以保障自然权利的国家和政府。
这样,人类由自然状态进人社会状态。
2.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起源的基本判断是,随着财产私有制的出现,财产所有者就开始以暴力的形式保护其财产,为此组织了军队,国家出现了。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国家的本质,恩格斯指出:国家无非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机器。
列宁也说:“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
”这些定义表明,国家的实质是阶级专政。
具体地说:(1)国家的产生是基于统治阶级的意志。
(2)国家政权始终掌握在统治阶级手中。
(3)国家权力始终是用来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这关系到国家的目的。
国家在改变其剥削性质之前,其目的并非像统治阶级所声称的那样,是为了全体人的幸福。
3.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类型有哪些?答:吉登斯根据国家与社会的融合程度,将国家形态区分为传统国家(traditional state)、绝对主义国家(absolutest state)和现代民族一国家(nation state)。
(1)传统国家在传统国家时代(包括城邦、封建国家、继嗣帝国、官僚帝国),阶级分化十分明显,并表现在城乡差别上,上层阶级居住在城市,下层阶级居住在乡村。
城乡之别不仅体现了阶级差别,而且还表示传统国家行政力量覆盖面的局限性。
在任何形式的传统国家中,政府对社会的行政控制都被限制在城市之内,同时国家的意识形态和宗教与一般人民的“民俗”有相当大的距离,从而导致监视力的软弱。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章节题库(政治与政治学)【圣才出品】
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一、概念题1.政治哲学[东南大学2019年研;四川大学2015年研]答:政治哲学是政治学的规范性和科学性的两个方面之一。
政治哲学是回答政治对与错、好与坏的价值准则,规范性活动的核心是“应当是什么”。
千百年来,政治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事实上就是我们所关注的人类的基本的政治价值。
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是法治、公平、平等、正义、自由、民主等政治价值。
2.新制度主义答:新制度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美国兴起的一个新的政治学流派。
作为对制度主义的回归,新制度主义重新强调了传统政治科学研究的制度主义研究途径,在制度的动态运动中去探求制度对政治活动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以及制度与行动和制度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在新制度主义看来,政治科学的任务,在于解释政治行动及其后果。
具体而言,新制度主义所包含的两个核心假设是:政治制度创造着秩序和政治行动的可预期性的基本要素;能够被特定人群所理解的例行性的行为过程,一方面将制度结构转化为政治行动,另一方面又将行动汇集为制度性的稳定与变迁。
以这两个基本假设为基础,“新制度主义”的大旗下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具体流派,目前在西方有着较大影响的新制度主义流派主要有三个: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历史制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
3.马克思主义答: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而创立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的主义从狭义上讲是指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理论和学说的体系。
具体的讲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哲学的观点、社会学理论和政治学说。
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分别是马克思、恩格斯受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创立的。
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主要观点和方法随着中国革命的步伐被传播到中国。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配套复习资料-第三篇 政治体系【圣才出品】
第三篇政治体系第五章国家5.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考点一:国家起源与国家的目的★★★1.国家的起源学说(见表5-1)表5-1 国家的起源学说2.国家的目的(见表5-2)表5-2 国家的目的3.国家权力的基本结构(见表5-3)表5-3 国家权力的基本结构考点二:现代国家建设★1.现代国家的含义国家的基本特征是:(1)国家作为国际体系中的一个实体,具有明确的领土范畴和确定的居民;(2)在特定疆域内合法地垄断暴力,国家权力具有特殊的性质,即对内最高、对外独立;(3)政治世俗化和政治专业化的完成及官僚制的建立。
二战后,现代国家的特征还应该包括基本公民权利的实现。
国家是一种古老的政治共同体,现代国家也是经历漫长的历史演变而来,其中民族关系和阶级关系是现代国家成长中最重要的变量。
2.民族与现代国家建设在国家建设意义上,世界上流行两种民族观,一种是政治化的,一种是文化性的。
(1)政治化民族观斯大林提出来的关于民族的定义就是政治化民族观。
根据斯大林的定义,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这样,民族就有了自决性质,即把一个国内的族群看作是政治集团,强调其整体性、政治权力和“领土”疆域。
例子:苏联民族问题的核心是强制性地将不同民族纳入一个政治共同体内,以制度化的形式而强化各民族的政治认同,最终招致失败。
因此,政治化的民族观值得深刻反思。
(2)文化性民族观它其实是族群关系的一种表达,“族群”用于表示多族群国家内部具有不同发展历史、不同文化传统(包括语言、宗教等)甚至不同体质特征但保持内部认同的群体,这些族群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被归类于这些社会中的“亚文化群体”。
例子:中国的思想传统是将族群差异主要作为“文化差异”来看待,从而得以实施“化夷为夏”的策略,不断融合吸收边疆各族人口,最终形成了以中原汉人为凝聚核心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
美国等西方国家也大都是以“族群”而非民族的观念处理少数族裔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政治社会
8.1 复习笔记
一、利益集团
1.利益集团概念的界定
利益集团具有一定的政治性质,代表一定社会群体的利益,参与国家政治活动。
利益集团参与政治,作为社会力量,通过言论和行动,通过与政党和政府机关的互动关系,施加影响,反映和维护本群体的利益。
利益集团具有同类相聚性、互益性的理论特性,在实践中它是民间性的组织化程度较高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2.利益集团的分类
(1)从组织角度
有的学者根据利益集团的组织规模将其划分为小型政治团体、中型政治社团和大型利益集团。
有的学者根据利益集团的组织程度将其分为四种类型:①非正规性的;②非社团性的;
③机构性的;④社团性的。
(2)从利益角度
以群体利益为标志,可以把利益集团分为两大类型:
①群体利益型利益集团:主要为某一性质的群体利益而斗争。
这一类型又可以分为:第一,以政治利益为基础的群体利益型利益集团,它以发挥政治影响力为主要目的;第二,以经济利益为基础的群体利益型利益集团。
这类利益集团的目标就是通过影响政府或其他机关
而获得经济上的实惠。
②公共利益型利益集团:人们能够普遍地承认面临的某些共同问题,如环境问题、生态问题等,围绕这些问题而组建起来的团体就是公共利益型利益集团。
3.利益集团与资本主义政治
对于利益集团在资本主义政治过程中的作用,必须基于其社会和政治制度的现实来认识。
(1)集中各种利益
西方社会是一个利益多元化的社会,这就决定了利益集团的首要作用是代表和集中各种利益。
利益集团是社会中的一些成员为了共同的集团利益而结合在一起的社会组织。
(2)政府的助手
利益集团在接近议会和行政机构的过程中,事实上在起着重要的工作人员的作用。
利益集团为了自身的利益,常常要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而细致的研究。
它们搜集情报,并从社会、经济、政治和法律等各个方面提出论点来支持或否定议会或行政部门的观点。
(3)制约政治权力
政治权力的制衡不仅来自政府内部,还需要政府外力量的制约,这就是以社会力量来制约政治权力。
(4)利益集团的弊病
①利益集团是政治不平等的产物,也是推动政治不平等的因素。
②利益集团的活跃降低了政府权威,造成政府内部的分裂。
二、新兴社会组织
1.新兴社会组织的产生与发展
(1)经济环境的变化
20世纪80年代社团在中国崛起的根本原因在于市场发育所引起的社会分化过程。
经济体制变革的影响已远远超出其经济意义,它辐射至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导致社会结构的重组。
①经济改革导致社会主体分化。
②改革促使社会结构分化。
③经济改革引起了剧烈的利益分化。
④制度的变化。
(2)政治环境的变化
①政府大幅度放权。
②政府职能的转变。
上述经济环境和政治环境的变化使得民间组织迅速兴起并成长起来,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得以重组。
另外,要把新组织发育的客观需求变成现实的组织发展,还需要:
①人们有意识的自觉行动;
②有赖于自上而下的推动。
这二者的合力,就形成了今天社会组织蓬勃发展的局面,它们在社会主义政治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新兴社会组织的活动方式
(1)新兴社会组织的特点
社会主义社会的新兴社会组织是社会利益分化的结果,是不同利益群体实现其特殊利益要求的工具。
但与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性社团相比,社会主义国家的新兴社会组织作用于政治的过程中有其自己的特点:
①是相互之间的非对抗性和合作;
②在党和国家政府的领导下活动。
(2)新兴社会组织的活动方式:
①参政议政
一般来说,各地的工会、共青团、妇联的负责人都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
我国的政治协商制度则为各团体提供了独特的议政渠道。
政协是共产党广泛联系社会各阶层的重要途径,在政协中,共产党是领导核心,吸收各民主党派和利益团体参加,并吸收一些非组织的社会知名人士参加。
政协以制度化的形式为利益团体提供了一个组织参与途径。
社会组织代表不仅可以成为人大代表,进入政协,还可能直接加入政治领导机构。
②政府助手
在实践中,社会组织起到了管理新生社会成分的作用,并协助党政部门完成某项任务。
社会组织的助手作用还表现在协助党和政府进行思想工作,对其成员进行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政策教育。
由上述可知,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组织首先具有表达群体利益的功能,像工会、妇联、共青团、科协、文联、社科联、个协、私协等规模较大的组织,与党政组织有着经常的联系渠道,它们通过参加各种机构和会议,通过向领导反映情况而表达该群体的要求。
在表达利益的过程中,事实上也影响了党和政府的权力机构。
3.新兴社会组织的政治作用
在中国,社会组织的兴起对治理结构和治理状况有着直接的影响。
(1)影响政府决策并推动政府决策的民主化
政府的改革既需要内部的动力,也需要外部的压力,有时外部的压力更能促使政府改革。
目前民间组织参与政府决策的途径主要有:
①代表所在的组织或行业向决策部门反映问题,提出要求,使权力机关制定相应的政策或措施。
②应决策机关的请求,对某些专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发表意见。
③当政府政策损害其成员的利益时,代表成员同有关部门交涉。
(2)民间组织的活动改善了政府的形象,增强了公民的政治认同感
①在民间组织的公益行动上,这些民间组织的所作所为改善了社会的形象,增进了政府和民众的关系,增强了民众对国家的认同。
②民问组织与政府优势互补并因而改善了政府的形象。
(3)民间组织的自治实现了社会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目标。
在以私有产权为主体的市场结构中,自治性的民间组织完全有可能发挥其集体协调和提供信息的基本功能,并能够完全有效地达到行业自律的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的管理目标。
(4)非组织性的基于共同利益之上的潜在利益群体的活动直接改变了政府的行为。
尽管民间组织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民间组织的自主意识在增强,正在越来越多地以各种方式直接地影响政府的决策,或越来越多的直接在政府的支持下实行行业自治管理。
从文化、传统和体制结构分析,中国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更大的可能是,民间组织的自治因素不断增加,但国家将会以更加新颖的形式将民间组织整合到自己的系统之中,从而使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更加和谐。
三、新闻媒体
1.作为一种权力的新闻媒体
新闻媒体,亦称大众传媒,包括纸质媒体(报刊)和电子媒体(广播、电视)两种。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作为“新电子媒体”的网络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媒体类型。
(1)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纸质媒体和电子媒体的限制,它具有以下主要特点:①时效性;②互动性;③选择性。
(2)随着社会和技术的变革,媒体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媒体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社会力量。
新闻媒体的崛起主要体现在:
①通常所谓的“初级”社会化机构(如家庭、社会阶层)趋于衰落。
②20世纪50年代以来电视观众的剧增以及近年来网络这种“新媒体”的兴起,使得新闻媒体渗透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③新闻媒体已经成为一支强大的经济力量。
2.媒体与政府的关系
(1)媒体与政府的关系主要涉及新闻自由的限度和政府管制媒体的边界问题。
新自由主义者就是多元主义者所顶礼膜拜的,而政府对媒体进行管制则是发生在许多国家的现实。
(2)新闻自由作为言论自由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近代国家的形成过程中确立起来的。
新闻自由不仅包括言论不受事先限制,也包括发表批评政府及其官员的言论不受事后处罚。
新闻自由不能危害国家秩序和利益,干涉司法公正,侵害公民私权。
一旦新闻自由越过了这些底线,国家权力就会介入进来,对媒体进行管制和规范。
(3)新闻自由的限度止于不危害国家秩序和私人利益,而政府管制的目的主要是出于公共利益和国家统治。
也就是说,在秩序这一目标上,新闻自由和政府管制达成了和解。
3.新闻媒体的政治功能
新闻媒体的作用是双向的:一方面,它可以被民众启动,形成对政府和政治过程的有效制约,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另一方面,它可以为统治集团所利用,成为政府控制社会的利器。
总的来说,新闻媒体的政治功能主要包括:
(1)传播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