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血性休克诊疗规范
失血性休克诊疗规范
![失血性休克诊疗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b0b5f315bed5b9f3f90f1cc1.png)
医院失血性休克诊疗规范【病史采集】有无外伤和各种疾病引起的大出血,如门静脉高压症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支气管扩张大咯血、肝癌自发性溃破等。
【检查】1. 一般检查:(1)生命体征:T、P、R、Bp;(2)神志改变:烦躁、淡漠或昏迷;(3)皮肤变化:苍白、湿冷或厥冷;(4)尿量减少。
2. 辅助检查:血常规: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均下降;尿常规:尿比重增高。
【诊断】1. 轻度休克:失血量达总血量20%左右,病人神志清楚,诉口渴,皮肤苍白,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收缩压可正常或稍高,但脉压变小,脉搏快而有力。
2. 中度休克:失血量达总血量30%左右,病人神志淡漠或烦燥不安,口渴明显,皮肤苍白,皮肤温度降低,体表静脉萎陷,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脉细速(大于120次/分),血压下降,脉压变小,低于2.66kPa(20mmHg),尿量减少。
3. 重度休克:失血量达总血量40%以上,病人反应迟钝,甚至昏迷。
皮肤呈青灰色,出现瘀血,皮肤冰冷,呼吸急促,心音低钝,脉细速或摸不清,血压可测不到,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异常迟缓,少尿或无尿。
后期可并发MSOF。
【治疗原则】1. 补充血容量:这是治疗的关键。
如在休克发生后4小时内处理,抢救的成功率大大增加。
中度以上休克的病人应马上输血,如未能输血时,可先用林格氏液或平衡液和低分子右旋糖酐;输血输液速度应根据失血情况、中心静脉压、血液浓缩情况以及心肺功能等来决定。
2. 止血:在补充血容量的同时,尽快施行止血措施,如一般表浅伤口出血可局部加压包扎;四肢动脉出血可上止血带临时止血;门静脉高压症食管曲张静脉破裂大出血可先用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等。
待休克初步纠正后,再进行根本的止血措施;但在难以用暂时止血措施控制出血时(如肝脾破裂),应在快速输血输液的同时,尽早施行手术止血,决不能因病人血压过低,情况不好而犹豫不决,以致失去抢救时机。
3. 一般治疗:镇静、止痛、保暖,骨折固定,全身应用止痛药物。
失血性休克紧急处置预案
![失血性休克紧急处置预案](https://img.taocdn.com/s3/m/74ddc302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0c.png)
失血性休克紧急处置预案一、预案背景失血性休克是由于大量失血导致的有效循环血容量急剧减少,使组织器官血液灌流不足,引起细胞代谢紊乱和器官功能障碍的危急重症。
为提高我院对失血性休克的抢救成功率,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的1. 保障患者生命安全,迅速、有效地进行抢救;2. 规范失血性休克的救治流程,提高救治质量;3. 增强医护人员对失血性休克的识别和救治能力。
三、预案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院所有因失血性休克需要紧急救治的患者。
四、组织机构与职责1. 医疗救治组:负责患者的救治工作,包括病情评估、救治方案制定、抢救措施实施等;2. 护理抢救组:负责患者的护理工作,包括生命体征监测、输液、给药、氧气吸入等;3. 医疗保障组:负责提供必要的医疗设备和药品,确保抢救工作顺利进行;4. 后勤保障组:负责现场秩序维护、物资供应、信息传递等工作;5. 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各部门工作,确保抢救工作高效有序进行。
五、救治流程1. 病情识别与评估(1)医护人员应熟练掌握失血性休克的临床表现,对疑似患者迅速进行评估;(2)立即测量患者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等生命体征;(3)观察患者神志、皮肤色泽、尿量等指标;(4)判断患者是否需要紧急救治。
2. 初步处理(1)迅速建立静脉通路,给予快速补液;(2)给予高流量吸氧;(3)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4)保暖,保持患者体温在正常范围内;(5)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记录病情。
3. 专科救治(1)根据病情,及时通知相关专科医生;(2)专科医生到达后,根据病情制定救治方案;(3)实施手术、药物治疗等救治措施。
4. 抢救措施(1)止血:根据出血原因,采取相应的止血措施;(2)输血:根据患者血红蛋白水平,及时给予输血治疗;(3)抗休克治疗:根据病情,给予血管活性药物、激素等治疗;(4)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调整治疗方案。
5. 术后护理(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包括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等;(2)监测患者神志、皮肤色泽、尿量等指标;(3)给予营养支持,保证患者营养需求;(4)做好患者心理护理,减轻患者心理负担。
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救治规范PPT课件
![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救治规范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b48ac7d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e0.png)
家属支持
鼓励家属给予患者情感和生活上的支持,帮 助患者树立康复信心,提高生活质量。
THANKS
观察皮肤颜色和温度
评估外周循环状态,判断失血 量和休克程度。
止血与包扎技术应用
布或干净布料直 接压迫出血部位。
止血带止血
对于无法直接压迫止血的 四肢大出血,可使用止血 带。
包扎固定
对伤口进行包扎,减少污 染和进一步出血,同时固 定骨折部位。
疼痛控制与液体复苏初步措施
发病机制
主要包括血容量减少、心血管功能障碍和细胞代谢异常三个 方面。血容量减少导致血压下降,心血管功能障碍使心输出 量减少,细胞代谢异常则引起组织器官功能障碍。
临床表现及分型
临床表现
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可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细速、呼吸急促、尿量减少等症状。随着病情发展,可出 现血压下降、意识模糊、昏迷等严重症状。
05 康复期管理与随访计划
早期康复介入时机和方法
早期康复介入时机
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应尽早开始康复 介入,以避免长期卧床导致的并发症。
VS
康复方法
包括物理疗法、作业疗法、心理疗法等, 根据患者病情和康复目标制定个性化方案 。
心理干预和营养支持重要性
心理干预
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可能经历恐惧、焦虑等心理问题,心理干预有助于缓解情绪,提高 康复信心。
纠正
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或血小板 等血液制品;应用止血药物,如氨甲 环酸等;必要时采取手术治疗止血。
感染风险降低策略
预防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避免医源性感染;加强患者营养支持,提高免疫力;合理应用抗生素,避免 滥用。
处理
一旦发现感染迹象,立即进行病原学检查和药敏试验;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加强 感染部位的引流和换药处理。
创伤失血性休克诊治中国急诊专家共识
![创伤失血性休克诊治中国急诊专家共识](https://img.taocdn.com/s3/m/7ed687b0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2a.png)
创伤失血性休克诊治中国急诊专家共识前言创伤失血性休克是急性且危重的医疗急症,如果不及时和恰当地管理,可导致患者死亡。
鉴于我国急诊医生的数量及临床经验均不尽相同,因此,中国急诊医生联合会特召开了互联网视频会议,就创伤失血性休克的相关诊治进行了深入探讨,出了中国急诊专家的共识,以协助临床医生更好地管理该急症。
本文将对该专家共识进行简要介绍和解读。
诊断标准创伤失血性休克的诊断标准有许多,根据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中国急诊专家提出了如下标准:1.血压下降:收缩压<90mmHg或平均血压<70mmHg(成人);2.心率增快:心率>100次/分;3.中心静脉压下降:<8mmHg或无上腔静脉搏动;4.血红蛋白浓度降低>20%或>30g/L。
在诊断标准方面,中国急诊专家也强调了针对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等)的诊断标准。
诊断流程创伤失血性休克的诊断流程决定了患者得以早期得到治疗或错失最佳治疗时机的关键。
根据中国急诊专家的共识,创伤失血性休克的诊断流程可概括为七步:1.快速识别并评估;2.同时建立一个大小的股动脉非侵入式血压检测;3.确定触发成人急性生命支持系统(ALSS);4.确定大量充实的需要,如果有必要,使用血管加压素和呱唑米等;5.根据急诊超声检查的结果,决定是否使用快速血流动力学优化技术(如快速纠正血容量);6.快速地进行手术或介入治疗;7.在治疗之后,评估处理的有效性。
治疗原则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治疗原则是迅速纠正低血容量和缺氧状态,以防止在此期间出现休克的否定反应。
中国急诊专家在治疗方面提出了以下建议:1.无效扩容治疗的应用;2.早期应用血管活性药;3.接受机械通气治疗;4.采用严格可靠的代餐,维持血红蛋白水平;5.利用血糖监测来降低升糖和低血糖发生的风险。
预后评价严格的治疗方案与无障碍的监测和有效反馈机制是休克管理的关键。
中国急诊专家共识还强调了监测与评估方法的重要性,包括:1.评价过程中血红蛋白浓度的测量;2.按照ICE指南,进行胃肠功能保护;3.使用PACE和紫外线数据技术进行睡眠评估。
失血性休克的处理策略(1)
![失血性休克的处理策略(1)](https://img.taocdn.com/s3/m/0a24a542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e9.png)
失血性休克的处理策略(1)失血性休克的处理策略失血性休克是指由于大量或持续性出血导致血容量不足,机体无法正常维持生命活动的一种急性危重症。
在战争、交通事故等紧急情况下,失血性休克的发生率较高,正确处理是拯救生命的关键。
下面将探讨失血性休克的处理策略。
一、早期识别早期识别失血性休克是治疗的基础。
病人出现的症状包括皮肤苍白、心率加快、血压下降、尿量减少、意识混乱、出冷汗、四肢厥冷等。
医务人员应该充分认识这些症状,及时对病人进行评估,识别是否为失血性休克,并迅速实施治疗。
二、建立静脉通道建立静脉通道是治疗失血性休克的第一步,以便及时输液或应用紧急药物。
对于出血量大的病人,应考虑建立两个或多个静脉通道,以充分补充血容量,为下一步治疗打下基础。
三、输血输血是失血性休克中至关重要的治疗方式之一。
严重失血造成的缺氧和酸中毒状态是导致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输血可以迅速恢复病人的血容量和氧输送能力,避免因此而引发的并发症。
在输血前,应该做好必要的安全措施,检查病人的血型、抗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输血方式,并逐步增加输血速度。
四、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失血性休克的另一种重要治疗方式。
药物可以通过控制血管的收缩和扩张来维持血液动力学稳定性,提高血压,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从而减轻休克症状。
具体用药可根据病情的不同而异,包括补液剂、血管活性药物和心脏功能支持药物等。
五、手术干预对于失血量较大的病人,及时手术干预可以阻止出血,恢复血容量和血流动力学状态。
手术的时间和方法应根据病情和医生的意见决定。
外科手术不仅可以止血,还可以通过手术措施恢复组织和器官的功能。
综上所述,对失血性休克的处理需要及早识别,建立静脉通道,输血并考虑药物治疗或手术干预。
在治疗过程中,注意病人的体位、呼吸、心率、血压、尿量等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避免并发症的产生,最大限度地提高治疗成功率。
失血性休克诊断标准是什么
![失血性休克诊断标准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cf6014c6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82.png)
失血性休克诊断标准是什么失血性休克是一种严重的临床病症,是由于大量失血导致循环血容量急剧减少,血压下降,组织器官灌注不足而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和代谢紊乱的综合征。
失血性休克的诊断需要根据一系列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便尽早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那么,失血性休克的诊断标准是什么呢?首先,失血性休克的诊断需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来判断。
患者可能出现头晕、乏力、心悸、呼吸急促、皮肤苍白、出冷汗、四肢发凉等症状。
此外,由于组织器官缺血缺氧,患者还可能出现意识障碍、尿量减少甚至停止、代谢性酸中毒等严重症状。
这些临床表现是失血性休克的重要诊断依据之一。
其次,实验室检查也是失血性休克诊断的重要手段。
血常规检查可以发现贫血、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下降,血液粘稠度增高等情况。
生化检查可以发现乳酸水平升高,血氧饱和度下降等情况。
此外,凝血功能检查也是必不可少的,失血性休克患者常常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如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降低等。
除了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外,失血性休克的诊断还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以及病因的明确。
患者是否有明显的外伤史或者内部出血史,对于失血性休克的诊断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此外,对于失血性休克的病因也需要尽快明确,因为不同的病因可能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
综上所述,失血性休克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病史病因三个方面。
通过综合分析这些信息,可以尽快明确失血性休克的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在临床工作中,对于怀疑失血性休克的患者,医务人员应该尽快进行相关的检查和诊断,以便及时救治患者,降低病死率,提高治疗效果。
总之,失血性休克的诊断标准是多方面的,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病史病因等信息进行判断。
只有及时准确地诊断失血性休克,才能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挽救患者的生命。
希望本文能够对失血性休克的诊断有所帮助,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创伤失血性休克病种诊疗规范2019版
![创伤失血性休克病种诊疗规范2019版](https://img.taocdn.com/s3/m/efb0a6bb0b1c59eef9c7b473.png)
创伤失血性休克病种诊疗规范(2017年版)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创伤失血性休克(ICD-10:T79.400)二、诊断依据根据《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的诊断和疗效标准(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分会、中国人民解放军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中国人民解放军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学会急诊分会急诊外科专业委员会,2017年12月第26卷第12期ChinJEmergMed,December2017,Vol26,No12)诊断标准:1.创伤造成机体大量失血所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器官功能受损的病理生理过程。
休克常常合并低血压(定义为收缩压<90mmHg(1mmHg=0133kPa),脉压差<20mmHg,或原有高血压者收缩压自基线下降≥40mmHg)。
2.临床表现:代偿期表现:主要以液体丢失,容量血管收缩代偿为主要表现,包括早期的皮肤或面色苍白,手足发凉,口渴,心动过速,精神紧张、焦虑,注意力不集中,烦躁,呼吸加快,尿量正常或减少等。
此时期血压可能正常甚至偏高。
失代偿期表现:组织缺血进一步加重,可能出现神志淡漠、反应迟钝甚至昏迷;口唇、黏膜发绀,四肢湿冷,脉搏细数,血压下降,脉压明显缩小,少尿、无尿,皮肤花斑。
此时期可以出现脏器功能障碍,特别是ARDS,甚至MODS。
3.休克指数:休克指数(shockindex,SI)是脉搏(次/min)与收缩压(mmHg)的比值,是反映血流动力学的临床指标之一,可用于失血量粗略评估及休克程度分级。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的诊断和疗效标准(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分会、中国人民解放军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中国人民解放军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学会急诊分会急诊外科专业委员会,2017年12月第26卷第12期ChinJEmergMed,December2017,Vol26,No12)四、计划住院天数为20天内五、计划住院总费用为10万元内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降钙素原、NT-proBNP、动脉血气分析、尿常规、大便常规+隐血;(2)肝肾功能、心肌酶谱、电解质、DIC全项;(3)X线胸片、心电图、腹部超声、心脏超声、肺部超声、肾脏彩超;(4)颅脑、胸部、腹部、骨盆CT。
失血性休克诊治-V1
![失血性休克诊治-V1](https://img.taocdn.com/s3/m/dd9e293f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b3.png)
失血性休克诊治-V1失血性休克是指大量失血导致体内循环血量不足,无法满足组织和器官的需求,从而导致机体功能障碍的一种病理状态。
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因此对于失血性休克的诊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失血性休克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一、诊断1. 测量生命体征失血性休克最常见的症状是心率快、血压低。
因此应及时测量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呼吸等,并进行全面评估患者的情况。
2. 检查体征患者出现一些表现征象,如皮肤苍白、脉搏弱、呼吸急促、出汗等。
这些都是失血性休克的常见体征,诊断时应该注意观察。
3. 使用血液分析通过血液分析可以获得患者的血液指标,如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等,以此来进一步确定患者的失血程度。
二、治疗1. 加强监测应建立起完善的监测体系,及时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等基本生命体征的变化,以及各种临床表现。
并采用非创伤性测量方法进行持续动态监测。
2. 输注血制品输注血制品是治疗失血性休克的有效方法之一,根据患者的情况合理选择输注的血制品。
常常使用的是红细胞悬浮液、新鲜冰冻血浆等。
3. 补液失血性休克引起的血容量不足,可采用补液的方法进行治疗。
可以使用乳酸钠液、生理盐水、葡萄糖液等进行补液。
4. 正压吸氧正压吸氧可增加患者的氧供,改善氧气运输。
实际上,氧疗一直被视为失血性休克的保守治疗方法之一。
可以使用面罩方式吸氧,或使用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处理。
总结:失血性休克因其严重程度和危险性,对于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在治疗上,应该加强患者的监测,及时输注血制品、补液,并进行正压吸氧,以达到有效控制失血性休克的目的。
失血性休克急救规范
![失血性休克急救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c83b860316fc700abb68fc06.png)
2、液体种类的选择 、
(1)首选晶体液 首选晶体液 可有效补容, 可有效补容,当进入循环后可自血管内移向组 织间液, 后仅有1/3~1/4 留在血管床,这样可 留在血管床, 织间液,1~2h 后仅有 补充组织间液的丢失(有人称稳住后方 有人称稳住后方), 补充组织间液的丢失 有人称稳住后方 ,并补充足 够钠,以扩充血容量,并改善内环境,降低血粘 够钠,以扩充血容量,并改善内环境, 疏通微循环,所以, 度,疏通微循环,所以,晶体液补充时应为丢失 量的2~3倍,还可同时输送脂肪酸、激素及维生素。 量的 倍 还可同时输送脂肪酸、激素及维生素。 (可补充血管内及组织间液的液体及电解质,达到 可补充血管内及组织间液的液体及电解质, 可补充血管内及组织间液的液体及电解质 有效补容及改善微循环,降低血粘度的效果。 有效补容及改善微循环,降低血粘度的效果。)
80~60
明显增快 >150 可突然转 慢为心脏 停搏的危 重信号
60~40 40~0
休克前期:失血Ⅰ 休克前期:失血Ⅰ级 中度休克:失血Ⅲ 中度休克:失血Ⅲ级
轻度休克:失血Ⅱ 轻度休克:失血Ⅱ级 重度休克:失血Ⅳ 重度休克:失血Ⅳ级
(二)诊断要点 二 诊断要点 典型的失血性休克诊断并不难, 典型的失血性休克诊断并不难,重要的 是早期诊断。以下各点有利早期诊断。 是早期诊断。以下各点有利早期诊断。 1、仔细询问病史,准确估计出血量,并 、仔细询问病史,准确估计出血量, 贫血、产程延长、手术操作、疼痛、 了解有无 贫血、产程延长、手术操作、疼痛、 饥饿、 动颠簸等诱因存在, 饥饿、搬 动颠簸等诱因存在,若有以上因素 对休克发生要有足够的警惕性。 时,对休克发生要有足够的警惕性。
失血性休克诊治(1)
![失血性休克诊治(1)](https://img.taocdn.com/s3/m/66272eb4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b3.png)
失血性休克诊治(1)失血性休克诊治失血性休克是由于急性失血性低血容量所引起的一种急性循环衰竭病理状态,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早期及时诊治和积极处理对于患者的生命救助至关重要。
一、诊断1.临床表现:体容量大量减少,伴有组织器官灌注不良及代谢物积累,表现为虚脱、意识减退、面色苍白、大汗淋漓、严重的心动过缓或心律失常等。
2.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下降、白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血浆及血细胞的密度下降等。
二、治疗1.止血:切断失血源或采用止血剂,如手术治疗、止血带等。
2.输血及补液:根据失血程度、患者病情轻重、病史、实验室检查等因素确定输血补液方案。
3.补充氧气:补充高浓度氧气输送到组织中,以改善组织缺氧状况。
4.抗感染治疗:积极预防、早期发现和控制感染,避免并发症的出现,如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
5.支持治疗:包括心肺复苏、营养支持等,以提高患者的体力和免疫力,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三、护理1.卧床休息:直到病情稳定,缓慢恢复正常生活。
2.营养支持:合理安排饮食,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饮食等,创造条件以提高患者免疫力。
3.心理疏导: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帮助其消除紧张情绪。
4.定期随访:随访治疗效果,监测患者病情,及时发现和处理病情变化。
综上所述,失血性休克是一种严重威胁生命安全的病理状态,在诊治中需要切实认真对待,综合应用体外循环、药物治疗、机械通气等措施,确保及时、科学的救治,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命质量。
同时,积极加强护理工作,侧重心理疏导,营养支持等环节,确保患者获得最全方位、最优质量的治疗服务。
创伤失血性休克诊治中国急诊专家共识
![创伤失血性休克诊治中国急诊专家共识](https://img.taocdn.com/s3/m/9c46ec64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6f.png)
创伤失血性休克诊治中国急诊专家共识引言创伤失血性休克是急诊科常见的危重情况之一,其快速而正确的诊断和及时的治疗对于患者的生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为了提高我国急诊科对于创伤失血性休克的诊治水平,中国急诊专家共同制定了该领域的共识,以指导急诊医生的诊疗行为。
本文将对这份共识进行详细介绍。
诊断准则创伤失血性休克的诊断应基于临床表现、体征和辅助检查结果来判断。
根据中国急诊专家共识,诊断创伤失血性休克应满足以下条件:1.血压下降:收缩压<90 mmHg或平均动脉压<65mmHg;2.心率增快:>100 次/分钟;3.皮肤湿冷;4.血红蛋白浓度下降:<90 g/L。
同时,创伤的发生应能够导致失血性休克的发生,如明显外伤或内脏损伤的存在。
休克治疗对于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治疗应以迅速补充有效循环血量和控制持续出血为主要目标。
具体治疗策略如下:1.早期补液:在创伤发生后尽早补充晶体液体,可选择晶体液、血浆或胶体溶液;2.休克早期短期使用小剂量多巴胺或去甲肾上腺素;3.确认不可逆性失血前提下,及时给予输血;4.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控制持续出血的原因,如创伤内出血的结扎止血;5.高危患者可考虑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去甲肾上腺素。
注意事项在创伤失血性休克的诊治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创伤评估: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创伤评估,确定其他伤情和并发症的存在;2.禁忌症: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与某些药物或治疗方法的禁忌症,如对血管活性药物过敏的患者禁用该类药物;3.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如对于有明显失血的患者,应尽快进行外科手术治疗;4.监测和观察: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尿量等指标,并进行定期观察。
结论创伤失血性休克是一种临床常见而危重的疾病,在急诊科中,对其的迅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于患者的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急诊专家共识提供了明确的创伤失血性休克诊治方案,为急诊医生的诊疗行为提供了指导。
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救治规范PPT课件
![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救治规范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bac4f88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a9.png)
使用抗凝溶栓药物时需密切监测凝 血功能,及时调整药物剂量,避免 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疼痛控制策略
疼痛评估
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了解疼痛程度 和性质,为制定疼痛控制策略提供依 据。
镇痛方法
除了药物治疗外,还可采用非药物镇 痛方法,如物理疗法、心理疗法等, 以缓解患者疼痛。
镇痛药物选择
根据疼痛评估结果和患者病情,选择 合适的镇痛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 、阿片类药物等。
心理干预
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如焦虑、 抑郁等,进行相应的心理干预和治疗。
功能锻炼与康复训练
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和康复训练,促进 身体功能的恢复和提高生活质量。
定期随访与评估
安排患者定期返院随访,评估康复效果和 调整治疗方案。
谢谢您的聆听
THANKS
及时有效的救治能够显著改善预后,包括 快速止血、补充血容量、纠正酸碱平衡失 调等措施。
患者基础状况
并发症发生情况
患者年龄、体质、基础疾病等因素也会影 响预后。例如,年老体弱、合并严重基础 疾病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差。
休克后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感染等严重并 发症会显著增加病死率。
02
急救现场处理措施
快速评估伤情与出血部位
根据患者情况给予氧气吸入,以改善组织缺氧状 态。
3
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
如患者呼吸停止或极度困难,应立即进行人工呼 吸。
迅速转运至医疗机构
选择合适转运工具
01
根据患者伤情和现场条件选择合适的转运工具,如救护车、直
升机等。
保持患者平稳
02
在转运过程中应尽量保持患者平稳,避免颠簸和摇晃,以免加
重伤情。
途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失血性休克急救规范课件
![失血性休克急救规范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05f3247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c0.png)
补充血容量
输血
根据患者失血量,及时输注红细胞、血浆等血液制品。
补液
给予平衡盐溶液、胶体液等,以补充血容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纠正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
01
02
监测生命体征
纠正酸中毒
03 纠正电解质紊乱
CHAPTER
止血与输血治疗
止血方法选择
压迫止血
止血带止血
结扎止血
输血指征与注意事项
01
02
03
抗感染治疗策略调整建议
早期经验性抗感染治疗 目标导向性抗感染治疗 联合用药与轮换用药
营养支持方案制定依据
营养需求评估
根据患者病情、年龄、体重等因素,评估患者的营养需求。
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
根据患者胃肠道功能情况,选择合适的营养支持方式,如肠内营 养、肠外营养等。
营养支持途径与速度
根据患者病情和营养需求,选择合适的营养支持途径和速度,以 保证患者获得足够的营养。
失血性休克急救规范 课件
contents
目录
• 失血性休克概述 • 急救原则与流程 • 止血与输血治疗 • 抗休克药物应用指导原则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部署 • 患者转运与后续治疗安排部署计划制定
依据分享
CHAPTER
失血性休克概述
定义与发病原因
定义 发病原因
临床表现与分度
01 临床表 现
CHAPTER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部署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预防措施
保持呼吸道通畅
避免过度通气
限制液体入量
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风险降低方案部署
早期识别与干预
01
保持各器官功能稳定
02
营养支持
重症医学科失血性休克抢救流程及规范
![重症医学科失血性休克抢救流程及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ed80cf32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61.png)
重症医学科失血性休克抢救流程及规范
1.简单、明了、迅速了解病史,估计受伤部位出血情况及休克程度,使各种抢救措施更有针对性。
2.保持呼吸道通畅,充分吸氧。
3.迅速补充血容量,恢复有效循环。
4.及时止血、处理原发病:一般可先采用暂时止血的措施(如肢体开放性外伤,可用止血带暂时止血等),待休克初步纠正后,再进行根本的止血,在难以用暂时止血的措施控制出血时(如肝、脾破裂等),应主相关科室会诊,边抗休克边准备手术,做到及时手术,彻底止血,切除或修补破裂的脏器,个别危急出血多的病人,可采用边抗休克输血边麻醉紧急手术的方案,在抗休克中应注意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5.中医治疗。
予以人参30~50g随煎随灌,直至出血停止,血压恢复。
或予人参注射液50~100ml静脉缓慢推注。
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指南 PPT课件
![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指南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c38db2ab52acfc788ebc92f.png)
输液通路的建立
• 及时建立足够血管通路:外周,中心?
• 建立静脉通路后,应抽取血液标本送检, 包括血型、交叉配血、适当的实验室检查、 毒理学研究、所有育龄妇女的妊娠相关检 查。 • 动脉血气分析。
液体治疗及评估
• 保温的等渗电解质溶液。乳酸 林格氏溶液为首选,生理盐水 为次选。 • 一开始,温液体的输注越快越 好。通常在成人给予1~2升而儿 童给予20毫升/公斤。
表1—失血量及液体的评估基于患者最初的临床表现 Ⅱ级 Ⅰ级 失血量(毫升) 达到750 750—1500 1500—2000 大于2000 Ⅲ级 Ⅳ级
达到15% 失血量(占血 容量的百分比)
脉率 (次/分) 血压 小于100 正常
15%—30%
大于100 正常
30%—40%
大于120 下降
大于40%
判断休克的误区
• 老年人可能并不表现为心动过速,因为他 们对儿茶酚胺刺激的心脏反应有限,或者 同时应用例如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
• 在安装起搏器的患者中心率加快的能力受 到限制。
休克识别的可能误区
• 单纯依靠收缩压作为休克的指标会延误认 识休克状态的时机,代偿机制会防止收缩 压的大幅度降低,直至血容量丢失超过 30%。 • 脉压差的缩窄提示明显的血液丢失和代偿 机制的参与。
反复评估!
Ⅹ、总结
1 基于正确的生理学原则的休克治疗手段常常是成 功的。 2 在大多数创伤患者中低血容量是休克的原因。 3 这些病人的治疗需要立即控制出血和进行液体或 血制品的补充治疗。而那些对上述措施无反应的 患者,手术控制出血可能是必要的。 4 另外,对于短暂反应或无反应的患者应考虑其他 可能引起休克的其他原因。
生命征
估计失血量(占血 容量的百分比) 更多晶体的需求 血制品的需求 备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失血性休克诊疗规范
【病史采集】
有无外伤和各种疾病引起的大出血,如门静脉高压症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支气管扩张大咯血、肝癌自发性溃破等。
【检查】
1. 一般检查:
(1)生命体征:T、P、R、Bp;
(2)神志改变:烦躁、淡漠或昏迷;
(3)皮肤变化:苍白、湿冷或厥冷;
(4)尿量减少。
2. 辅助检查:血常规: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均下降;尿常规:尿比重增高。
【诊断】
1. 轻度休克:失血量达总血量20%左右,病人神志清楚,诉口渴,皮肤苍白,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收缩压可正常或稍高,但脉压变小,脉搏快而有力。
2. 中度休克:失血量达总血量30%左右,病人神志淡漠或烦燥不安,口渴明显,皮肤苍白,皮肤温度降低,体表静脉萎陷,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脉细速(大于120次/分),血压下降,脉压变小,低于2.66kPa(20mmHg),尿量减少。
3. 重度休克:失血量达总血量40%以上,病人反应迟钝,甚至昏迷。
皮肤呈青灰色,出现瘀血,皮肤冰冷,呼吸急促,心音低钝,脉细速或摸不清,血压可测不到,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异常迟缓,少尿或无尿。
后期可并发MSOF。
【治疗原则】
1. 补充血容量:这是治疗的关键。
如在休克发生后4小时内处理,抢救的成功率大大增加。
中度以上休克的病人应马上输血,如未能输血时,可先用林格氏液或平衡液和低分子右旋糖酐;输血输液速度应根据失血情况、中心静脉压、血液浓缩情况以及心肺功能等来决定。
2. 止血:在补充血容量的同时,尽快施行止血措施,如一般表浅伤口出血可局部加压包扎;四肢动脉出血可上止血带临时止血;门静脉高压症食管曲张静
脉破裂大出血可先用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等。
待休克初步纠正后,再进行根本的止血措施;但在难以用暂时止血措施控制出血时(如肝脾破裂),应在快速输血输液的同时,尽早施行手术止血,决不能因病人血压过低,情况不好而犹豫不决,以致失去抢救时机。
3. 一般治疗:镇静、止痛、保暖,骨折固定,全身应用止痛药物。
【疗效标准】
同感染性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