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地质学复习总结

合集下载

【免费阅读】环境地质学复习总结

【免费阅读】环境地质学复习总结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学部在宣院度出大生于新学验材联传极活我开家,弟束生全新传报备乃认了体活奉生生容料系达动委部良展就让部。会体的自工无至真巨做部献由活易。人给员员决传直餐全门我生成一己作患全负大如尤,于不受并,相各和定统点接的体的们活员年”,,校责的下其而刚适不联协关班寝从,将交环同相有新部吃里的一保的,贡安重由刚应法合调的生室身从放流境学关困一工苦,原有证同争献排要有进,分兄好部活长边整在。和在活难而届作耐我则问我学取外1多,:。一入对子弟二门委每做个生使效寝动,定生.计劳们,题院动、感为地为要定大大的部者。员月起学活,大率室找)活地地地地我分地划,要在出学((力(可分大第第第第主(((((①地资受生12312312震同搞创学学欺门之如和定,生部为质质质质国震一,之生部))地)对类体一二三四要)))))新震源论勤继全现生到活按按按在地地对人灾环灾环地的学好新生学骗举间个寝时积会所同大质人方划层层层层表构是不新同中活也一于续心,的—地地地同质质地为作生部害境害境质基提生意活习迷办的别室开极的负学同作的案分级级级级现造指足生时找部产质质质一灾灾质改人工发全及安的问与问环—本为(活选用生:四在运地供活识,不惑专关食长展关大责服学年尽积到”作作过突一适各地害害环造员作扬意时全概题渐题境概生3部拔引命(个一动壳若了部的在适等门系堂,寝注局的务在生用用程发般当种区与发境地快极家的)生念的进的问念的生为将,起财简层下活某活的优干诸这部生应等针广就将室与出安。享活的的的性性注具地渐生系质环性防题溶于的工创活的产答级三跃个组活学信保本部细秀类驱动的和意体质进前统环一委活,,对泛餐其的我发全在受部分打境地治多地入食感作新部地构)。个部织部院息持型动力地专到问灾性都的境工在心的②地质途发年成,寝基大收难发全校,和联着计重造质成P方分质到堂觉理方做和的和上我分力学3质属各题害地有外系特作学体成质环径的环严9面的之员安室于一集问展方学结后合生划要学生大方。念面一环类来形环性种的和质一部统殊选全报院学图境原的生贴员境重:岩中。全的此新同题为位生合勤兄活联,生活学面。个:源式境地地形渐环个输的的分问因境拔学一问危层开会的,的基,清,生学,生检有生方弟部合为创部原分分问质质象进境短入局地生沟很础类题校直题害应问展工服组生类类题灾环表性问暂加部形活于卫洁在的们基活查关活面部无部了造自的活通好,;后力相以题针作生务成地::(害境述地题的以结和动这生卫新综对于部。的部。门微分做一部联果突之,宣我关来质内突地;问。质可渐控构地对的(活。一系的人,一等生生合学此在争安的总举不兄好个计密的然中提传部部的环动发质题环相进制。质社又本部只突释才首点诸做入知校我各取全特之办至弟我良划联论每。高和计境力的灾出境互性;条门优会一版作优发放先,多不校识饮们个形方点,各的部院好联系。述问地,害现问影变件年其推划和良性而生上个块为秀就我方好报讲食决班成面和希类服门学的合生促题质渐)的题响化开工广举的引老形③活专重的一的,作进和地可;过部面,名座,定级传的优望活务开生学兄活进学作。办地起特师象部对点具个团次用发渐域以程分都对作。安开的统信势经动的展寝习弟,同质的殊后效“以,。生引生进类同。要学工体幕队会学好在全展重。息,过的时一室生院与兄,现一的率政上地起的性别时并继生作活后。象定气存校接适方“要从,积我时候些的活校同弟要将,管就质的。的;发及及范续的,动部寝候在各待当面自“整协极们候,由卫工的学院一是环地地生从寝是时地围条作不我内门室许个工时的觉基体助协一的却生生作相的系一我与境质质;(而室本质内件传好法部容,作问环环多地作间相回层提学作年时不活工环关日交开们公2解风年过地达)题境境学活还主一为④点同组关收组高校其的候一部作境部常流展生共经程面决采度给配;问问人生动要要直同。震不时织意餐织我相他努也定主,,门生与实活管过这大内题题口我合同十发依以学动发专见具”院关兄力大能办搞促以活和施部理新比,;一赛生过院学学分扬据来们放人和”,学部弟能多想的好进及密作还取学一赛问”活间学院校突上学都生前建活并生门部够是到活寝全我切,需得院届时题。部的生和后出届院是活议动组寝做门在在做动室院院相加要巨取体间好。工交,学勤的生和默居,,织室好的学不这,安学的关强学大得育:新作流做生问活兄默住并提各的安工生为些在全生相。同院发巨部2一棋的和0到会题部弟在的生及高班水全作会同工丰教的关使兄相展大全x届牌大各x有兄积,的部背重活大生平通。内学作富育全部同弟关的发体年体比致班

环境卫生学复习总结

环境卫生学复习总结

环境卫生学(第一、二章)1、生物圈:指生物生存的地球表层,由地球上所有的生命物质及其生存环境构成。

范围:12km深地壳、海洋及15km以内的地表大气层。

2、原生环境: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

3、次生环境:指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形成的环境4、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ED):可以影响生物体内天然激素的合成、释放、转运、代谢、结成及生物学效应5、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指能持久存在于环境中,并可借助环境介质远距离迁移,通过食物链(网)累积,对人类健康及生态环境造成有害影响的天然的或人工合成的一类有机化学物。

特点:持久性、蓄积性、迁移性、高毒性6、、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的非生物环境所组成的自然系统。

7、、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质和量持相对稳定、相互适应的状态。

8、食物链: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吞食,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所吞食,彼此以食物联接起来的链锁关系称为食物链。

其本质是生物通过食物链使物质和能量在生物种群之间得以循环和流动。

9、食物网:多条食物链相互交叉相连,形成复杂的网络状食物关系即食物网。

10、生物富集作用:指环境中某些污染物 (重金属、难分解的有机化学物) 在生物体内蓄积,使生物体内浓度远超过环境介质中的浓度。

11、生物放大作用:指环境中某些污染物沿食物链在生物体间转移并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逐级增高,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高于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

*生物放大作用危害:摄入污染物被浓缩放大的生物体→中毒性疾病(缩短人与环境的距离)*环境污染物发生生物放大作用的条件(1)环境化学物质易为各种生物体吸收(2)进入生物体的环境化学物质较难分解和排泄(3)污染物在生物体内逐渐积累时,尚不会对该生物造成致命性的损害(4)生物放大通过食物链进行12、环境应答基因:人体对环境因素的作用产生特定反应的一组基因13、基因多态性:指在一个生物群体中,同时和经常存在两种或多种不连续的变异型或基因型或等位基因,亦称遗传多态性。

《环境地质学》考点总结

《环境地质学》考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内容:1.全球变化的研究;2.区域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3.资源开发环境地质问的研究;4.地质灾害研究与防治;5.城市环境地质研究;6.重大工程建设的环境地质研究;7.医学环境地质的研究;8.生态环境的地质研究;9.现代科学技术在环境地质学中的应用研究。

环境地质学的任务:是在分析地质环境组成要素的特征和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研究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揭示环境地质问题的发生、发展和演化趋势,全面评价地质环境质量,提出地质环境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对策与方法,为实现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环境地质学的研究方法:1.自然历史分析法 2.地球化学法3.系统分析法4.环境地质制图方法5.模型模拟与预测方法6.环境地质评价方法7.现代科学技术方法第二章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地质环境:系指岩石圈层及其表层风化产物,包括地球岩石圈层和表层风化层两部分地质体的组成、结构和各类地质作用与现象。

具有一定空间概念的客观实体,它包含物质组成、地质结构和动力作用三种基本要素。

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地质环境的容量、地质环境的质量、地质环境的相容性、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

地质环境的容量:某个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承受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潜能。

地质环境的评价:1.自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2.原生地球化学背景;3.地质资源的丰富程度;4.抗人类活动干扰的能力;5.受污染或受破坏的程度。

地质资源:地质环境系统内可供人类利用的一切资源。

地质环境的相容性:地质环境对人类施加的某种干扰的适应性。

自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自然地质条件是决定地质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有:地质构造的稳定性、地形稳定性、地基稳定性、岩层性质以及地质灾害发育情况。

自然地质作用:是地质动力引起的,两种基本类型的作用——内动力地质作用(构造运动、岩浆运动、地震以及变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风化、剥蚀、搬运、沉积以及成岩作用),推动着地壳的运动和发展。

《环境地质学》课程笔记

《环境地质学》课程笔记

《环境地质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地球表层岩石圈、土壤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这些圈层构成了地球的地质环境。

环境地质学关注这些圈层在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的变化规律,以及这些变化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

环境地质学的任务主要包括:1. 揭示地质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规律,为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2. 评价地质环境质量,预测地质环境发展趋势,为国土规划和资源开发提供决策依据。

3. 指导地质灾害防治,减轻灾害损失,保障人类生命财产安全。

4. 探讨地质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为改善人类生活环境提供科学指导。

二、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内容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地质环境的内涵与基本特征:研究地球表层各圈层的基本特征、形成演化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包括岩石圈、土壤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

2. 环境地质作用:研究自然地质作用和人为地质作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以及主要的环境地质作用类型,如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地震作用、火山作用等。

3. 环境地质学理论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全球变化、地球系统科学与各圈层相互作用、陆地水循环与水环境变化、地球关键带物质运移与能量转化、生态环境地质、污染物地球化学循环与医学环境地质、地质灾害防治、城市环境地质与地下空间开发的地质环境效应、地质环境工程与生态系统修复、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地质环境监测体系建设、环境地质信息系统建设、地球表层系统非线性演化等。

三、环境地质学的分支学科环境地质学有许多分支学科,主要包括:1. 生态环境地质学:研究生态环境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探讨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地质学方法。

2. 污染物地球化学循环与医学环境地质学:研究污染物在地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循环规律,以及地质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3. 地质灾害防治学:研究地质灾害的成因、预测、防治和评估,减轻灾害损失。

环境地质学权威复习资料

环境地质学权威复习资料

第一章1、环境地质学是应用地质科学、环境科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地质环境的基本特性、功能和演变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的一门学科。

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与地质环境组成的复杂系统。

第二章1、地质环境:狭义上是指岩石圈及其表层风化产物与大气、生物、水相互作用最直接,与人类活动关系最密切的这部分岩石圈称为地质环境。

广义上是由岩石圈、生物圈和大气圈的下部组成的体系。

包含物质组成、地质结构和动力作用三种基本要素。

2、地质环境的上限是地表或岩石圈的表层;3、对地质环境下限位置的确定,目前有多种意见,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从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角度衡量,把下限定为人类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活动的能力所能达到的地壳深部;另一类则是从环境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适宜性来衡量,其下限达到与区域地壳稳定程度有关的地壳深部甚至地幔。

4、地质作用:地质环境与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及宇宙环境进行着密切的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

这种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的关系常称为“地质作用”。

5、地质环境的作用:①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场所;②提供地质资源;③接纳人类排放的废物。

6、地质环境的容量:即某个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承受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潜能。

7、地质资源,指地质环境系统内可供人类利用的一切物质(取决于贮藏量和更新速度)。

在现阶段,至少有下列几个方面:①矿物资源;②能源资源;③建筑材料资源;④土地资源;⑤地下水资源;⑥地质景观资源;⑦地质空间资源等。

8、地质环境对人类排放的有害废弃物的容纳能力,取决于地下水、土壤和岩石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

9、地质环境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由地球物理因素和地球化学因素决定,地质环境质量的好坏可以由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来评定:①自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自然地质条件是决定地质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有:地质构造的稳定性、地形稳定性、地基稳定件、岩层性质以及地质灾害发育情况。

②原生地球化学背景:环境的地球化学背景值是地质环境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

地质学课程心得体会(2篇)

地质学课程心得体会(2篇)

第1篇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

地质学作为一门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演化以及与人类活动关系的科学,对于我们理解地球的奥秘、保护地球资源、预防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在大学期间,我有幸学习了地质学这门课程,以下是我对地质学课程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地质学的魅力地质学是一门涉及多个学科的综合性科学,它将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地球生物学、地球信息科学等学科融为一体。

在学习地质学的过程中,我逐渐领略到了这门学科的无限魅力。

1. 深入了解地球的奥秘。

地质学让我们了解到地球的诞生、演化以及各种地质现象的成因。

通过对地质现象的研究,我们可以揭示地球内部的秘密,了解地球的历史变迁。

2. 探索自然资源。

地质学是研究自然资源的重要学科,通过对矿产、能源、水资源等资源的分布、形成和变化规律的研究,为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3. 预防自然灾害。

地质学在自然灾害的预测、预防和治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地震、火山、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研究,我们可以提前预警,减少灾害损失。

二、地质学课程的学习方法地质学课程的学习方法有很多,以下是我总结的一些学习方法: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例如,在学习地质构造时,可以通过观察岩层、断层等地质现象来加深理解。

2. 注重基础知识。

地质学的基础知识非常重要,我们要认真学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只有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地质学的深层次内容。

3. 多读地质学书籍。

地质学书籍是学习地质学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多读一些经典的地质学著作,了解地质学的发展历程和最新研究成果。

4. 参加地质实习。

地质实习是地质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地考察,我们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三、地质学课程的学习体会在学习地质学课程的过程中,我收获颇丰,以下是我的一些学习体会:1. 培养了科学素养。

环境地学复习资料

环境地学复习资料

环境地学复习资料环境地学复习资料1、环境的特征:(1)整体性和区域性:环境是由各个组成部分和要素之间构成的一个完整系统,又称系统性。

环境的各组成部分之间以特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形成一定的结构、相对稳定的物质和能量流动网络,从而使环境具有特定的功能。

(2)变动性和稳定性:指在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下,环境的内部结构和外在状态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稳定性是指环境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功能和特性。

(3)资源性和价值性;(4)公益性。

2、环境类型:(1)聚落环境:人群生活的场所,是由一些功能不同的建筑物及联系在一起的场院组成的基本环境单元,特点是多为人工环境,是人类因地制宜创造出来的。

容量有限,可分为村落环境和城市环境。

(2)地理环境:位于地球表层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土壤圈、生物圈等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交错带上。

下起岩石圈表层,上至大气圈底部,为人类活动提供了大量的生产资料——可再生的自然资源。

聚落环境是在地理环境的基础上,由人类生产劳动创造出来的。

(3)地质环境:主要是指从地表向下的坚硬的地壳或岩石圈,为人类生产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生产资料——难以再生的矿产资源。

地理环境是在地质环境的基础上,在宇宙因素影响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4)宇宙环境:指人类生存环境的最外围部分,即地球大气圈外的宇宙空间,为地球提供源源不断的太阳辐射能,是形成地球环境的物质基础。

3、环境问题:因自然环境突变或人类活动引起的生态破坏和环境质量变化,以及由此给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

包括:原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和第三环境问题。

4、环境地学:属于环境科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以人-地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人-地系统的组成、结构、发展变化规律,并运用地球科学一系列分支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调节和控制、改造和利用人-地系统的科学。

5、环境地学的分支学科:环境气象学、环境水文学、环境土壤学、环境海洋学、环境生态学、环境地质学、环境地球学、环境物理学。

环境地质学复习资料终结版.docx

环境地质学复习资料终结版.docx

环境地质学复习资料第一章1.环境地质学和地质环境概念,二者联系。

环境地质:应用地质数据和原理,解决人类占有或活动造成的问题(如:矿物的采取,腐败物容器的建造,地表侵蚀等的地质评价。

)环境地质学:是应用地质科学,环境科学以及其他相关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功能、演变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的一门学科。

地质环境:是指与人类牛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各种地质体及其与大气、水、牛物圈相互作用的总和。

它包含物质组成、地质结构和动力作用三种基本耍素。

2.环境地质学内容、对象、主要分支学科。

内容:1.全球变化的研究2.区域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3.资源开发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4.地质灾害研究与防治5.城市环境地质研究6.重大工程建设的环境地质研究7.医学环境地质研究8.生态环境地质研究9.现代科学技术在环境地质学中的应用研究。

对象:是人类社会与地质环境组成的复杂系统。

主要分支学科:1,环境水文地质学;2,环境工程地质学;3,环境地球化学;4,灾害地质学; 5,城市环境地质学;6,矿山环境地质学;7,农业环境地质学等。

3.我国的地质环境变迁分为那四个阶段?1.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原牛地质环境相对稳定阶段2. 60年代初-70年代末的地质环境问题孕育发展阶段3. 80年代初-90年代末的地质环境急剧恶化阶段4. 21世纪以来的地质环境与经济发展矛盾凸显阶段。

第二章1.如何评价地质环境的质量和地质环境的容量地质环境的容量:既某个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承受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潜能。

评价:可以用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提供人类利用的地质资源量和对人类排放的有害废物的容纳能力来评价。

地质资源:矿物资源;能源资源;建筑材料资源;土地资源;地卜.水资源;地质景观资源;地质空间资源等地质环境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由地球物理因素和地球化学因素决定其好坏对人类的牛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评价:地质环境质量好坏可以由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来评价:1.白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2.原生地球化学背景3.地质资源的丰富程度4.抗人类活动干扰的能力5.受污染或受破坏的程度。

地质学基础知识考试资料全

地质学基础知识考试资料全

《地质学基础知识考试复习资料》一、名词的解释1、地质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

当前,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表层——岩石圈,研究其物质组成,形成,分布及演化规律;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及其发展演化的规律性。

2、大地水准面:平均海平面通过大陆延伸所形成的封闭曲面。

3、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4、造岩矿物:构成岩石的矿物,称为造岩矿物。

5、晶体:内部质点在三维空间呈规则排列的固体称为晶体。

6、同质多像:同一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外界条件(温度、压力、介质)下,可以结晶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构造的晶体,构成结晶形态和物理性质不同的矿物,这种现象称同质多像。

7、沉积作用:是被运动介质搬运的物质到达适宜的场所后,由于条件发生改变而发生沉淀、堆积的过程。

8、机械沉积分异作用:在沉积的过程中,使原来粗、细、轻、重混杂在一起的物质,按一定顺序依次沉积下来,这种作用称机械沉积分异作用。

9、沉积岩:又称为“水成岩”,它是在地表或近地表条件下,由早先形成的岩石(母岩)经风化、剥蚀等一系列外力地质作用形成的风化产物,再经搬运、沉积和固结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10、沉积相:是指特定的沉积环境形成的一套有成因联系的沉积特征和生物特征的总和。

11、变质作用:由内力地质作用致使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变化的作用称变质作用。

12、岩浆岩的产状:指岩浆岩体在空间上的形态、规模,与围岩的关系以及形成时所处的深度及地质构造环境等。

13、地层:地壳上部成带状展布的层状岩石或堆积物。

14、岩层:由上下两个岩性界面所限制的同一岩性的层状岩石称为岩层。

15、地层层序:地层上下或新老关系16、地层划分:既要把地层整理出上下顺序,又要划分出不同等级的阶段和确定其时代,这就是地层划分17、平行不整合:地层内存在区域性剥蚀面,该面上、下地层在大范围内层面是平行的,但地层时代不连续,缺失部分时代地层;两套地层内化石显著变异,岩性、岩相有大的变化;在剥蚀面上常有古风化壳残余。

环境地质学相关知识整理

环境地质学相关知识整理
次生(伴生)灾害效应:由地震引发的海啸、山崩、泥石流、滑坡、洪水、大火等造成的次生灾害。
地震发生时间的预报:地震预报是对未来破坏性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及地震影响的预测,预报分长期预报、中期预报、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
地震前兆是与地震孕育和发生相关联的异常现象。
第六讲
滑坡
滑坡:滑坡是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某一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滑移的现象和过程。
第七讲泥石流灾害
泥石流:泥石流又称山洪泥流,是发生在山区中一种含大量泥沙、石块的介于洪水和土石滑体之间的暂时性流体。
泥石型:这是由浆体和石块共同组成的特殊流体,固体成分从粒径小于0.005毫米的粘土粉砂到几米至10~20米的大漂砾。
泥流型:是指发育在我国黄土高原地区,以细粒泥石流为主要固体成分的泥质流。泥流中粘粒含量大于石质山区的泥石流。泥流含少量碎石、岩屑,粘度大,呈稠泥状,结构比泥石流更为明显。
滞后:当某一信号输入时刻与其响应的初始时刻存在时间差的现象称为滞后现象。
延迟:某一输入信号所产生响应历时是长期的,将会持续一定的时间,这种现象称为延迟现象。
叠加效应:不同时刻的输入所形成的多个延迟过程会在时间和空间上叠加,这称为叠加效应。
协同作用:任何一种输入表面上可能被视为物理作用,其实是物理的、化学的乃至生物方面的全方位冲击。而且其中任一状态的变化结果,又会反过来影响其它状态,构成互为因果、连锁式的动力学过程,这种现象称为协同作用。
7、我国地质灾害分布广泛损失严重的原因是人们环境保护意识淡薄。
这种说法是不全面的,我国是世界上受地质灾害困扰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之所以如此,与我国独特的地质环境条件有关,包括特殊的地质背景、气候和人文背景。即:新构造运动活跃、特殊的地形和地质条件、特殊的气候条件、人口过多,资源不足。所以人们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只是造成地质灾害的部分因素。

《地质学基础》期末总复习.

《地质学基础》期末总复习.

《地质学基础》期末总复习.《地质学基础》总复习一、名词解释1.地质学2.大地水准面3.矿物4.造岩矿物5.晶体6.同质多像7.类质同象8.沉积作用9.机械沉积分异作用10.沉积岩11.沉积相12.变质作用13.岩浆岩的产状14.地层15.岩层16.地层层序17.地层划分18.平行不整合19.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20.产状21.岩相对比定律22.生物层序律23.将今论古24.地温梯度25.岩石孔隙度26.地质构造27.断裂构造28.地下水29.承压水30.含水层31.透水性32.成矿作用33.矿床34.矿石35.矿产资源36.外生矿床37.解理38.节理39.断口40.岩浆41.岩浆作用42.岩浆岩43.变质岩44.风化作用45.剥蚀作用46.搬运作用47.成岩作用48.变质岩49.构造运动。

50.新构造运动51.褶皱52.断层53.风化壳54.构造旋回55.地层层序律56.构造体系57.软流圈58.地槽59.地台60.地盾61.转换断层62.变质作用63.克拉克值64.浊流二、填空1、地质学主要研究地球的、及其规律。

2、根据气温的变化和密度状况,可将大气圈进一步分为、、、和。

3、常见的地层接触关系有:、和三种。

4、岩层之间的是划分地层的重要标志。

任何类型的(和)都代表岩层的不连续现象,反映了地理环境的重大变化。

5、地史上第一次形成广泛陆相沉积的时代是。

6、地球的内部有两个最重要的地震波速度变化界面,是和,据此可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和。

7、是指岩浆冷凝过程中由于重力作用发生分异使同一种岩浆冷凝成成分不同的岩浆岩。

8、在野外地质工作中,只要测出岩层的就可求知岩层的。

因为两者始终是的关系。

9、风化作用发生以后,原来高温高压下形成的矿物被破坏,形成一些在常温常压下较稳定的新矿物,构成陆壳表层风化层,风化层之下的完整的岩石称为,露出地表的基岩称为。

10、沉积作用按沉积环境可分为与两类;按沉积的方式有、和三种。

环境地质学考试复习资料

环境地质学考试复习资料

1.自然环境:由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所组成,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物质条件,是人类周围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即客观物质世界或自然界。

2.社会环境:人们生活的社会经济制度和上层建筑的环境条件,如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及其相应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的观点和机构等社会环境。

3. 环境地质学主要研究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地质作用(因素)引起的环境问题,体现了自然对人类的作用。

如火山爆发、地震、洪水、滑坡及地质环境化学元素分布不均引起的生物效应问题(地方病等);二是人为活动改变地质环境引起的环境问题,是人类对自然的作用改变了环境或超过了环境承载能力所带来的问题。

如水污染、资源枯竭、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废物处置不当使地表元素分布更为不均等。

4. 1962 年国外首次提出了“环境地质学”的概念;我国70 年代末“环境十年” ,80 年代末“减灾十年” ,90 年代末“能源十年” 。

5.环境地质学研究方法首先要以地质环境的研究为基础,其次要以系统理论为指导,最后环境地质学是一个涉及面广泛的综合性学科。

6.生态学的资源与环境保护意义:物物相关、相生相克、能流物复、负载定额、协调稳定、时空有宜。

(P7)7.地质环境:是指与大气、生物、水相互作用最直接,又是与人类活动关系最密切的那部分岩石圈。

地质环境是有空间概念的。

环境地质:是研究人类技术—经济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学科。

环境地质则无空间概念。

(P9)8. 自然系统具有典型的复杂性:(1)在自然界某一行为过程中,要受到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2)自然界中完全不同的行为作用可能导致相似的特征现象;(3)盲目地遵循“均变法则”或“递变法则”而导致的误解。

9. 环境的负效应,是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律的必然表现。

表现方式不同:超采—地表形变(坍塌,沉降)表现程度不同;表现时间不同:短期,长期认识意识与手段的差别水坝建设;具有异位特点:地下水污染,与水的流动性有关;具有连锁性:过量开采地下水-水位下降-水资源枯竭-水质恶化,农业漫灌-土壤盐渍化-肥力降低-农业成本提高。

地质学基础复习资料2014.12

地质学基础复习资料2014.12

2014秋季12月份《地质学基础》综合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地温梯度:深度每增加100米升高的温度。

2、矿物:矿物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

3、克拉克值:国际上把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百分比称为克拉克值。

4、风化壳:指残积物和经生物风化作用形成的土壤层等在陆‘地上形成的不连续薄壳(层)。

5、岩浆岩的构造:指岩石组成部分(矿物)的排列方式及充填方式所表现出的岩石特征。

6、地质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

当前,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表层——岩石圈,研究其物质组成,形成,分布及演化规律;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及其发展演化的规律性。

7、岩石:岩石是天然产出的是有一定结构、构造和稳定外形的矿物集合体,是地质作用的产物。

8、地质作用:引起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表面形态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各种自然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9、变质作用:由内力地质作用致使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变化的作用称变质作用。

10、将今论古: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

11、沉积作用:母岩风化和剥蚀产物在外力的搬运过程中,由于流速或风速的降低、冰川的融化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便会导致搬运物质的逐渐沉积,这种作用称沉积作用。

7、成分成熟度;二、选择题1、地球的形状为(D)A、球形;B、理想的旋转椭球体;C、苹果形;D、近似梨形的旋转椭球体。

2、花岗岩属于(C)A、中性深成侵入岩;B、中性浅成侵入岩;C、酸性深成侵入岩;D、基性浅成侵入岩。

3、Fe3+:Fe2+如果大于3,则沉积岩底颜色多为(D)A、棕色;B、黑色;C、浅绿灰色;D、红色或棕红色。

4、下列不是矿物的是(C)A、冰;B、石英;C、煤;D、自然金。

5、竹叶状灰岩是(B)A、生物骨架结构;B、粒屑结构;C、晶粒结构;D、泥状结构。

6、下列单元属于大陆地表形态的是(B)A、大陆边缘;B、裂谷;C、岛弧;D、洋中脊。

环境地质学复习资料

环境地质学复习资料

环境地质学复习资料环境地质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环境地质学1、定义:环境地质学是地质科学中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也是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应用地质科学、环境科学以及其它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地质环境的基本特性、功能和演变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的一门学科。

2、2、研究对象:人类社会与地质环境组成的复杂系统。

环境地质学主要研究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包括①地质作用(因素)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如火山爆发、地震、山崩、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以及因地壳表面化学元素分配不均匀,其丰度和赋存状态对生物生存与发展的影响(地方病)等。

②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包括化学污染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大型工程和资源开发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以及城市化引起的环境问题等3、研究内容:一切与人类有关的地质环境问题都属于环境地质学的研究范畴。

全球变化的研究(基础性研究)区域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重要内容)资源开发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地质灾害研究与防治城市环境地质研究重大工程建设的环境地质研究医学环境地质研究生态环境地质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在环境地质学中的应用研究4、任务:在分析地质环境组成要素的特征和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研究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揭示环境地质问题的发生、发展和演化趋势,全面评价地质环境质量,提出地质环境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对策与方法,为实现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地质评价方法环境地质评价的目的是通过揭示环境地质问题的发生和发展规律,评价其危险性及其对人类造成的破坏损失,分析人类社会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减灾的能力,运用经济学原理评价灾害防治和污染治理的经济投入及其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总之,环境地质学研究以系统分析法为主线,以信息方法贯穿始终,通过重点区域实地考察、综合观测、模拟实验、剖析典型地质事件和生态环境事件等途径,直接获取环境变化的大量信息,并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加工处理,揭示地球表层系统与人类社会系统的演化规律和控制因素,阐明地球表层各圈层相互作用的机制,预测地球表层未来变化的趋势。

-工程地质学复习重点(超强总结)

-工程地质学复习重点(超强总结)

一、概念1.工程地质条件: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要素的综合,包括地形地貌条件、岩土类型及其工程地质性质、地质结构及地应力、水文地质条件、物理(自然)地质作用以及天然建筑材料等六个要素。

2、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建筑与工程地质条件(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引起的,对建筑本身的顺利施工和正常运行以及对周围环境可能产生影响的地质问题称为工程地质问题。

3、区域地壳稳定性:是指工程建设地区现今地壳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的稳定程度4、活断层:是指现今正在活动的断层,或近期曾活动过、不久的将来可能会重新活动的断层。

5、地震:在地壳表层,因弹性波传播所引起的振动作用或现象,称为地震。

6、里氏震级:指距震中100km处的标准地震仪在地面所记录的微米表示的最大振幅A的对数值。

M=logA7、烈度:是指地面及各类建筑物遭受地震破坏的程度。

8、基本烈度:一个地区今后一定时期(100年)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到的最大地震烈度。

9、诱发地震:由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而导致发生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

10、地震效应:在地震作用影响所及的范围内,在地面出现的各种震害或破坏,称为为地震效应。

11、场地和地基的破坏效应:是指造成建筑物破坏的直接原因是由于场地和地基稳定性引起的,也就是说、地震时首先是场地和地基破坏从而产生建筑物和构筑物破损并引发其他灾害。

12、震动破坏作用地震时地震波在岩土体中传播,给建筑物施加一个附加荷载,即地震力。

当地震力达到某一限度时,建筑物即发生破坏。

这种由于地震力作用直接引起建筑物破坏的作用成为震动破坏作用。

13、斜坡变形:是指斜坡应力状态的变化,使原有的平衡被打破,局部应力集中超过该部位岩土体的强度,引起局部剪切错动,拉裂并出现小位移但没有造成整体性的破坏。

14、斜坡破坏:当斜坡变形进一步发展,破裂面不断扩大并相互贯通,使斜坡岩土体的一部分分离开来,发生较大的位移,这就是斜坡的破坏。

15、滑坡:斜坡上的岩土体,沿贯通的剪切破坏面(带),产生以水平运动为主的现象。

地理学科知识点总结

地理学科知识点总结

地理学科知识点总结地理学科知识点总结必考内容第一部分自然地理1.宇宙中的地球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地壳物质循环。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大气受热过程。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4.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第二部分人文地理1.人口与城市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2.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3.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三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的含义。

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2.区域可持续发展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
环境地质学的研究主题
研究人与地质环境的关系,简称人-地关系,包括:①地质背景、地质作用及其过程对人类的意义和影响;②人类活动引起的地质环境变化的地质学基础及社会学问题;③如何协调人与地质环境的关系。

环境地质学主要研究的四个科学问题
(1)地质环境问题出现的原因;
(2)各种地质环境问题的发生机理;
(3)地质环境问题的发育规律;
(4)各种地质环境问题的防治办法。

◆总论——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
1.环境与地质环境
★地质环境与环境地质:地质环境是一种空间概念,在实际应用时常加前后缀,如××地区地质环境调查,以说明研究对象的地理范围、观察对象的地质学色彩,调查意指对这个特定空间实体和现象的描述、刻画;环境地质用于学科的定名,如环境地质学,它将地质环境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环境问题发生的地质学本质,或指某些环境问题的地质学机理分析,既包括自然地质作用,也包括人为地质作用的物理、化学本质。

简言之,地质环境可以理解为研究的对象,环境地质则是对这个对象的分析研究过程。

地质环境系统:根据地质环境系统的尺度层次,将人类地质环境分为全球地质环境和局域地质环境。

全球地质环境系统: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壳、地幔和地核六大圈层构成。

其中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称外三圈,地壳、地幔、地核称内三圈。

地质环境的基本特性
①以系统的方式存在②开放性③层次性④演化特性⑤自然-社会双重属性 地质环境系统的组成要素及结构
组成要素:地质环境系统位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相互叠置的地球浅表层,其内部有空气、水、生物、岩石和土壤,它们代表了地质环境组成的基本要素。

时空结构:P18(了解)
2.地质环境系统演化的一般原理
地质环境系统演化的外部条件
(1)影响因素种类、个数的改变;
(2)影响因素作用强度的改变;
(3)作用强度速率的改变;
(4)影响因素排列次序的变化。

地质环境系统演化的几个阶段
(1)稳定阶段(2)失稳阶段(3)稳定态重建阶段
3.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
地质环境问题及其地质属性的分类
地质环境问题的分类:
(1)按地质作用的类型分类:原生地质环境问题,次生地质环境问题;
(2)按地质作用的驱动力来源分类:内动力地质作用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外动力地质作用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
(3)按地质过程的动力学形式分类:突发的,渐进发生的。

地质环境问题的环境地质学分类
分类方案:(简答)P39图,大体划分四个层级。

第一层级突发性的地质环境问题(地质灾害)和渐进性的地质环境问题;
第二层级一般性和专属性地质灾害;
第三层级适当注意到各种地质环境问题出现的地域类别;
第四层级各种具体问题的形象表述。

地质灾害与渐进性地质环境问题的联系
主要表现在一下三个方面:
(1)在同一地区地质灾害和渐进性地质环境问题可以同时发生;
(2)地质灾害与渐进性地质环境问题可相互影响;
(3)地质灾害发生前都有一个短暂的渐进性变化过程。

地质环境问题的防治途径
(1)对地质环境系统的外部输入加以控制;
(2)人为改造地质环境系统的局部结构。

我国地质环境问题多发的原因
①构造运动活跃②特殊的地形和地质条件
③特殊的气候条件④人口过多、资源不足
◆分论——若干地质环境问题的论述
1.地震
我国地震的分布、特点
我国地震带的分布:
(1)板块边缘地震带:台湾地震带,西藏-滇西地震带;
(2)板块内部地震带:郯城-庐江地震带,华北地震带,南北地震带,天山地震带。

我国地震灾害的特点:
(1)发生频度高,强度大,范围广,损失惨重
(2)西部强于东部,在东部地区北强南弱
(3)灾害损失表现为东重西轻
(4)地震发生具有明显的周期性
地震的活动特点
①重复性②迁移性和填空性③累进突发性
2.崩塌
崩塌的形成条件
(1)斜坡体系统结构:坡形,岩性,分离面及其组合特征;
(2)斜坡体系统外部环境的作用:地震,降水,风力、水力、冻融作用,植物的根劈作用,人为活动。

3.滑坡
滑坡的形态因素
①滑坡体②滑坡床③滑动面④滑坡周界⑤滑坡后壁⑥滑坡侧壁⑦滑坡台阶⑧滑坡舌⑨滑坡洼地和滑坡湖⑩鼓丘和土垄○11滑坡裂缝。

产生滑坡的主要因素
(1)产生滑坡的内在因素:岩土体的岩性结构,坡形;
(2)激发斜坡失稳的外部因素: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影响,地震的影响,人为活动的影响。

4.泥石流
我国泥石流发育区的分布及危害
分布:我国泥石流的发育地区大致以大兴安岭-燕山山脉-太行山脉-巫山山脉-雪峰山脉一线,即地势的第三级台阶边缘为界,以西的广大地区为高发区。

危害:(1)泥石流造成的直接危害:①房屋损毁,人员伤亡②威胁铁路、公路行车安全③破坏农田、水利设施;(2)泥石流引发的次生地质环境问题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内部条件包括特殊的地形和松散岩土物质积存状况,外部条件主要是能够激发堆积物运动的水动力条件。

至于人为活动诱发的泥石流,是人为某些活动恰好在无意间孕育了泥石流暴发所需的内部和外部条件而已。

(1)泥石流形成的内部条件:地形,松散岩土物质的积累状况,泥石流沟谷演化对泥石流时空发育特征的影响;
(2)泥石流形成的外部条件:气象水文条件,人为活动。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
(1)水土保持措施:保护原生植被、培育植被,适当设置梯田工程、坡面蓄水工程和截留防冲工程;
(2)泥石流的工程治理措施:治水,治泥,水土隔离,拦挡坝,停淤场,排导工程,穿越工程,防护工程。

5.地面塌陷
我国地面塌陷分布的特点
(1)岩溶地面塌陷的分布:北方岩溶地面塌陷区,南方岩溶塌陷区;
(2)矿山采空区地面塌陷的现状:
6.地面沉降
我国地面沉降的分布特点
(1)长江三角洲平原的地面沉降
(2)华北平原区的地面沉降
(3)汾渭地堑盆地的地面沉降
7.海水入侵
海水入侵发生的条件
(1)存在海水与陆地含水层的水力联系通道;
(2)海水压力大于陆地含水层的水头压力。

海水入侵的原因
(1)海平面上升:海水量增大,海洋盆地容积的变化,滨海地区地面沉降;
(2)陆地地下水水头下降;
(3)其他:提引海水进入陆地冲洗污染物,进行陆地海水养殖,修建盐田等。

8.地下水污染
正确地理解这个定义,必须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我国地下水污染现状
(1)污染现象普遍(2)污染程度发展快:表现为污染源由少变多,污染区不断扩大,速度快,污染程度不断加剧;(3)污染组分复杂;(4)污染原因多种;(5)污染造成的危害巨大:水污染造成的危害有影响人体健康、产品质量下降(工、农、牧)、损害设备、增加处理费用、破坏生态平衡、水资源减少。

地下水污染的特点
(1)隐蔽性:污染后可能物理性质变化不大,无色无味,肉眼难以观察到(不像地表水可根据生物死亡、畸形变异,作为指标);
(2)污染过程缓慢:污染是个长期积累过程(滞后、延迟现象突出),流速小、水交替过程缓慢;
(3)难以治理:因流速慢,更新交替周期长(地表水半个月,地下水1400年);涉及范围广,治理工作不能立即见效;难以发现,一旦发现,要靠其自净需要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时间。

9.水土流失
我国水土流失的特点
(1)分布广泛:我国的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在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青藏高原一线以东的季风区。

极强和剧烈侵蚀区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黄土高原地区、花岗岩丘陵及砂页岩丘陵区。

我国水土流失区大致分为西北黄土区、东北黑土区、北方土石山区、南方红壤丘陵区和西南土石山区五大区域。

(2)危害严重:在水土流失的侵蚀区,由于水土物质和养分的流失,土层变薄和肥力下降,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和耕地减少。

在堆积区,泥沙物质的沉积,易导致河道、水库、湖泊产生泥沙淤积。

在径流区和堆积区,由于养分的输入,易造成地表水体的水质下降。

产生的直接危害有土地生产力下降和石漠化,间接危害有水体泥沙淤积和水体水质下降。

水土流失的发育条件
(1)外界作用:降雨,人类活动;
(2)内部结构:坡形,土壤及母岩的性质,植被覆盖。

10.土壤盐渍化
我国土壤盐渍化的特点
(1)发展速度快:发展最快是山东省、其次黑龙江;
(2)分布区域广:主要分布在淮河-秦岭-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一线以北,即北纬33°以北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分布面积最广的是内蒙古,其次是山东、新疆和河北;
(3)危害严重:危害农业和畜牧业,危害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安全,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土壤盐渍化的形成条件
(1)外部条件:地形,气候,地表径流,土壤冻融,人为活动;
(2)内部条件:潜水的埋藏深度,潜水的矿化度,包气带岩性结构,潜水含水层的透水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