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麻醉药药代与给药方式
医院常用给药方法
医院常用给药方法医院常用的给药方法有很多种,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给药方法。
1.口服给药:口服给药是最常见的给药方式之一、患者通过口腔将药物吞咽到胃肠道,药物经过胃液和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系统起到治疗作用。
这种给药方法简单易行,但对于无法吞咽或胃肠功能不良的患者来说,口服给药不适用。
2.静脉注射:静脉注射是将药物直接注射到静脉血管中,药物能够快速进入血液循环系统起到迅速有效的治疗作用。
该方法适用于紧急抢救、需要快速效果的情况,如心肺复苏、严重感染等。
但静脉注射需要专业操作,有一定的风险性,需要严密监测。
3.肌肉注射:肌肉注射是将药物注射到肌肉组织中,药物通过肌肉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系统。
这种给药方式适用于一些不需要迅速发挥作用的药物,如长效药物、激素类药物等。
肌肉注射相对比较安全,操作简便,但需要注射量较小,药物浓度不能过高。
4.皮下注射:皮下注射是将药物注射到皮下脂肪组织中,药物通过皮下组织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系统。
这种给药方式适用于一些需要缓慢持续作用的药物,如胰岛素、激素等。
皮下注射相对比较安全,可以自行进行,但需要注射量较小。
5.吸入给药:吸入给药是将药物通过呼吸系统进入肺部,药物通过肺泡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系统。
这种给药方式适用于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如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吸入给药可以减少药物在体内的副作用,使药物直接作用于呼吸系统。
除了上述常见的给药方法,还有其他一些特殊的给药方式,如皮肤贴药、眼药水、耳鼻喉滴剂、直肠给药等,根据疾病的不同和患者的需求,医生会选择合适的给药方式。
此外,在给药过程中,医生还需根据患者的体格特点、病情、药物特性等因素进行个体化的用药调整,以确保药物的安全有效。
静脉麻醉药的发展史、分类、优缺点、巴比妥类静脉麻醉药(硫喷妥钠)
19
7
作用快、强、短,诱导平稳,苏醒迅速 毒性低,安全范围大,不良反应少轻 麻醉深度易调控 有特异性拮抗剂
8
四、静脉麻醉药优点
1、使用方便 2、不刺激呼吸道 3、无燃烧、爆炸危险 4、不污染空气 5、起效快
9
五、静脉麻醉药缺点
1、均无肌松作用、无明显镇痛深度不易控制、苏醒慢 4、全麻分期不明显
10
第一节 巴比妥类静脉麻醉药
产生中枢性神经系统抑制作用
小剂量 中等剂量 大剂量 过量
镇静 催眠 抗痉厥或麻醉 呼吸、循环抑制
11
硫喷妥钠
(thiopental sodium)
12
一、体内过程
超(短)速效类静脉麻醉药 具有高脂溶性 中枢神经特殊亲和力
13
静脉注射 10s 起效 30s 脑内 再分布 5min 中枢抑制
2
静脉麻醉药的发展史
1655年 Johann Sigmund(德国医生1623-1688) 将鸦片静脉注射,产生意识消失 1872年Pierre-Cypien Ore(波尔多1828-1891)将水 合氯醛用于破伤风患者
1924年Bardet(法国)将巴比妥用于静脉注射
3
1932年Helmut Weese(德国药理学教授1897-1954)用环己 烯巴比妥进行麻醉,使静脉麻醉得以普及
麻醉
肾排除
胎儿血药浓度低 脐带血药浓度高
肥胖病人半衰期延长;小儿缩短
17
二、药理作用
1、中枢神经系统
静注15~30s意识消失,60s达最大效应, 15~20min初醒,可再睡3~5h,BIS小于55无术中知晓 无镇痛及肌松作用,对痛觉刺激反应
麻醉药理学-静脉全麻药-第五章
静脉麻醉药----依托咪酯
药理作用 短效催眠药,无镇痛作用 ①↓脑血流量、颅内压及代谢率 , 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 ②对心血管影响很少 ,可使冠脉血 流增加,阻力降低,可改善心肌供氧, 对重危病人有益 ③轻微的呼吸抑制 ④对肝肾功能无影响
静脉麻醉药----依托咪酯
适应症 全身麻醉的诱导和维持 与其他药物合用用于短小手术,如内窥镜 检查、扁桃体摘除、心脏电转复. 副作用: 抑制肾上腺皮质功能 注射部位疼痛 麻醉后恶心、呕吐发生率高
静脉麻醉药
药理作用:
– 氯胺酮
选择性地抑制大脑的联络系统和丘脑新皮质系 统,对脑干网状结构激活系统没有或很少影 响,兴奋延髓和边缘系统,因而出现感觉与 环境分离,称之为分离麻醉(dissociative anesthesia); 心血管:间接兴奋和直接抑制,兴奋胜于抑制 ,表现为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等。但病情危 重、处于休克或强烈应激反应状态下,心血 管功能维持在临界线或儿茶酚胺已明显耗竭 时,对心功能的抑制。 21 可使呼吸减浅变慢,很快恢复。
静脉麻醉药
– 氯胺酮
注意事项 – 麻醉期应加强呼吸管理,维持呼吸道 通畅 – 注意氯胺酮的麻醉后精神症状,可加 用安定类镇静药 – 肌肉不自主动作较多见,一般不需治 疗,麻醉中肌紧张也不是浅麻醉表现 ,不需加药
26
静脉麻醉药
– 依托咪酯
名称:依托咪酯 Etomidate ,乙咪酯 形态:液体,白色乳剂/无色透明水剂 药理作用 – 依托咪脂为咪唑的羟化盐。起效快,作用 时间短; – 对循环系统无明显抑制,易保持心血管系 统稳定是其突出优点; – 对呼吸系统无明显抑制作用; – 对肾上腺皮质功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静脉麻醉药
临床应用
静脉麻醉药:巴比妥类静脉麻醉药
静脉麻醉药:巴比妥类静脉麻醉药巴比妥类药(barbiturates)是20世纪80年代前应用十分广泛的静脉麻醉药。
其中以硫喷妥钠为主要代表,另外还包括至今尚在使用的苯巴比妥钠等。
一、巴比妥类药的药代特性高脂溶性的巴比妥类药物,静脉给药后迅速分布,达到脑部的时间迅速,其作用时间取决于从中央室向外周的再分布,而与药物的代谢消除关系不大。
但低脂溶性的巴比妥药(如戊巴比妥等)分布半衰期较长,这样作用时间就较长。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药物再分布,一方面对于老年人再分布时间较长,因此容易产生较高的血浆浓度。
对于老年患者给药剂量应当适当减少以避免相应的副作用。
另一方面,由于药物从中枢系统向外周分布后,患者即可苏醒,但由于药物再分布的作用,患者达到完全清醒的时间却比较长。
另外,反复给药后会产生蓄积,作用时间也会延长。
二、巴比妥类药的药理作用巴比妥类药物主要产生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并呈剂量依赖性,即小剂量镇静,中剂量催眠,大剂量抗惊厥或引起麻醉,过量则呈呼吸循环抑制状态。
抑制兴奋性神经递质的传递,增强抑制性神经递质的传递。
诱导后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从轻度镇静到意识丧失。
小剂量产生镇静时可能会有略显躁动的兴奋不安与定向力障碍。
巴比妥类药可以通过降低痛阈而表现出镇痛效应。
但该类药没有肌松作用,有时还可以表现出不规则的肌肉微颤。
巴比妥类药能抑制心血管中枢,诱导剂量会引起血压下降和心率升高。
对于控制欠佳的高血压患者需要注意给药后出现明显的血压波动。
因此需要减慢注射速度并充分补充容量。
给予诱导剂量的巴比妥类药能降低机体对高二氧化碳和低氧的通气反应从而出现呼吸暂停。
镇静剂量的巴比妥类药经常会引起上呼吸道梗阻。
对于哮喘患者容易发生支气管痉挛。
在浅麻醉下进行气道操作或会阴部的手术时发生喉痉挛的情况不少见,可能与副交感神经兴奋或刺激组胺释放等有关。
巴比妥类药可收缩脑血管降低脑血流和颅内压,但更能降低脑的氧耗量。
因此具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
麻醉药是怎样起作用的
麻醉药是怎样起作用的麻醉主要包括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
根据麻醉药进入人体的途径,又可以分为吸入麻醉、静脉麻醉和全身麻醉。
全身麻醉是将某些全身麻醉药进行注射,使患者进入麻醉状态,然后施行手术。
局部麻醉是利用局部麻醉药使身体的某一部位暂时失去感觉,再对患者该部位进行手术。
麻醉药的种类繁多,且药物作用的机理各不相同,对手术产生的帮助也是或大或小的。
那么,在临床医学当中,这些麻醉药究竟是怎么起作用的呢?作用的机理又各是什么呢?下面将针对不同的麻醉药品进行简单的分析:1.吸入麻醉药1.1吸入麻醉药的简介吸入麻醉药主要是是一种具有挥发性的液体或气体,使用时,通过呼吸道而进入患者体内。
在患者体内,吸入麻醉药会逐步发挥由浅至深的麻醉作用。
吸入麻醉药的麻醉功能强、可控性高,因此,常常在在全身麻醉中占据主要地位。
1.2作用机理临床医学当中使用的吸入麻醉药有恩氟烷、异氟烷、地氟烷、七氟烷和氧化亚氮等等。
这些药物也都具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在具体的手术过程当中,会根据手术需要来进行合理安排。
对于吸入麻醉药的作用机理,从很早以前就产生了巨大的争议。
一开始,人们认为吸入麻醉药是通过自身具有的脂溶性化合物来使患者达到麻醉效果的。
这种学说被称之为“脂质学说”,但在时间的检验下,人们逐渐对此学说内容产生了质疑,进而一点点被另一个更为科学的学说所代替。
这个代替“脂质学说”的就是“蛋白质学说”。
在众多的医学研究人员的长期努力下,蛋白质学说逐渐形成。
蛋白质学说认为,吸入麻醉药是通过对膜蛋白质产生作用而起到麻醉效果的。
在不断的实验中,人们逐渐证明了这种学说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吸入麻醉药的作用机理确实是与膜蛋白有关,但是一些与膜脂质之间的作用关系目前还无法进行合理的解释。
2.静脉麻醉药2.1静脉麻醉药的简介静脉麻醉药是一种非挥发性的全身麻醉药,主要是通过静脉注射对患者用药。
与吸入麻醉药相比,静脉麻醉药的麻醉深度不易掌握,且排出体外的速度较慢。
这种药物一般仅适用于时间短、镇痛要求低的小手术。
麻醉药物的分类及作用机制
麻醉药物的分类及作用机制麻醉药物是用于手术、疼痛缓解和其他医疗操作中的药物。
它们通过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产生麻醉、镇痛和抑制意识的效果。
麻醉药物可以根据其化学结构、药理作用和使用方式等不同特点进行分类。
本文将介绍麻醉药物的分类及其作用机制。
一、全身麻醉药物全身麻醉药物主要用于手术过程中,能够产生全身麻醉效果。
常见的全身麻醉药物有以下几种:1.静脉麻醉药物:静脉麻醉药物通过静脉注射给药,迅速起效并具有短暂作用时间。
常见的静脉麻醉药物包括丙泊酚、异丙酚等。
这些药物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产生镇静和麻醉效果。
2.气体麻醉药物:气体麻醉药物是通过患者呼吸这种气体来实现麻醉效果。
常见的气体麻醉药物有笑气、氟烷等。
这些药物进入肺部后,通过血液循环带到大脑,发挥麻醉作用。
3.插管麻醉药物:插管麻醉药物是指通过气管插管实现麻醉效果。
常见的插管麻醉药物有地西泮、咪达唑仑等。
这些药物影响神经递质的传递,从而达到麻醉效果。
二、局部麻醉药物局部麻醉药物主要用于局部区域的疼痛缓解,通过阻断痛觉神经的传递来实现麻醉效果。
常见的局部麻醉药物有以下几种:1.局部浸润麻醉药物:局部浸润麻醉药物是通过直接注射到手术区域周围组织中,达到麻醉效果。
常见的局部浸润麻醉药物有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等。
这些药物通过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产生局部麻醉效果。
2.神经周围阻滞麻醉药物:神经周围阻滞麻醉药物是通过将药物注射到神经周围组织或神经束中,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来实现麻醉效果。
常见的神经周围阻滞麻醉药物有利多卡因、罗哌卡因等。
这些药物能够局部麻醉神经束,使其对疼痛信号不敏感。
三、镇痛药物镇痛药物主要用于缓解疼痛,并不具有麻醉效果。
常见的镇痛药物有以下几种:1.阿片类镇痛药物:阿片类镇痛药物是一类强效的镇痛药物,通过与脑中的阿片受体结合来缓解疼痛。
常见的阿片类镇痛药物有吗啡、哌替啶等。
这些药物可适用于严重疼痛的情况,但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和成瘾性。
2.非阿片类镇痛药物:非阿片类镇痛药物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和COX-2抑制剂,具有镇痛和抗炎作用。
静脉全身麻醉
其他少见不良反应有
1.咽部痉挛 2.过敏反应和心搏停止
在麻醉时同时使用其它药物,很难 确定这些反应是否与舒芬有关。
(三)禁忌证
1.对舒芬太尼和其他阿片类药物过敏者禁用。 2.实施剖腹产手术期间婴儿剪断脐带之前禁用,
以免引起新生儿呼吸抑制。
3.新生儿、妊娠期、哺乳期妇女禁用。 4.在使用舒芬太尼前14天内用过单胺氧化酶抑
定用药方案。 5、不造成手术室空气污染,无燃爆危
险。、可控性差。麻醉效应的消除依赖于 肝肾功能和机体内环境。
2、单种药物无法达到理想麻醉状态, 需采取复合给药。药物之间的相互 作用可引起药效学和药动学发生变 化,导致对麻醉效应难预测性增大, 或出现意外效应。
3、存在与剂量相关的呼吸、循环抑制 作用。
抑制),对痛觉敏感,不能实施手术。 第三期:中枢其它部位直至延髓依次抑制分
为三级,1级可实施体表小手术, 2级可实施外科手术,3级则麻醉过深。 第四期 :延髓完全抑制,呼吸先停止、肌肉
松弛,血压剧降,脉弱直至心跳停止。
三、麻醉方法
单次注入法: 分次注入法: 连续滴入法:
四.适应证
1、全麻诱导; 2、短小手术:有镇痛不全和呼吸抑制的
(一)药理特点 1.瑞芬太尼为纯粹µ受体激动,是一种强
力超短效麻醉性镇痛药。 2.分布容积小(0.39L/kg),起效快
清除快(清除率41.2ml/kg/min) 消除半衰期9.5min 、 持续输注半衰期t1/2cs3.7min
适合持续静脉输注 !
3.瑞芬太尼在体内被组织和血浆中非特异 性酯酶迅速水解,使其作用时间短、恢 复迅速、无蓄积的原因。
⑵ 呼吸抑制:瑞芬太尼对呼吸的抑制呈剂量依 赖型。
⑶ 肌僵 瑞芬太尼引起的肌僵呈剂量依赖型, 由于起效非常快,所以比芬太尼和舒芬太尼 更容易观察到肌僵的发生
静脉给药流程
静脉给药流程静脉给药是一种常见的药物给予方式,它可以快速、准确地将药物输送到患者的血液循环系统中,对于一些急救和重症患者来说尤为重要。
下面将介绍静脉给药的流程及注意事项。
首先,进行静脉给药前需要准备好需要使用的药物、输液器、静脉导管等设备。
在进行任何操作之前,医护人员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确保所有设备和药物的准备齐全,并且检查设备是否完好,避免因为设备故障导致给药不顺利。
接着,进行静脉给药前需要对患者进行评估,包括观察患者的静脉情况、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
只有在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的情况下,才能进行静脉给药,避免因为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而导致的并发症。
然后,进行静脉给药时需要选择合适的静脉通道,通常选择手部、前臂、上臂等位置的静脉进行穿刺。
在选择穿刺部位时,需要注意避开关节、血管瓣膜等部位,避免给药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并发症。
在进行穿刺前,需要做好局部消毒工作,使用酒精棉球或碘伏对穿刺部位进行消毒,避免引入细菌导致感染。
穿刺时需要使用无菌穿刺针,避免污染穿刺部位,确保给药过程的无菌操作。
接下来,进行穿刺时需要注意掌握好穿刺的角度和深度,避免穿透血管或者穿刺不到位的情况发生。
穿刺后需要注意观察是否有血液回流,确保静脉通畅,避免给药时出现局部渗漏或者血管穿刺不畅的情况。
在穿刺成功后,需要将输液器连接到静脉导管上,调整好滴速,并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
在给药过程中,需要随时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确保给药过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最后,在给药完成后,需要及时拔除静脉导管,并且做好穿刺部位的处理工作,避免感染和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同时要对患者进行观察,确保给药后患者的情况稳定,避免出现给药后的不良反应。
总之,静脉给药是一项需要细致操作的医疗技术,医护人员在进行静脉给药时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确保给药过程的安全和有效。
同时,对于患者来说,也需要配合医护人员的操作,保持身体部位的放松,避免因为紧张而导致给药不顺利。
麻醉的常见四种给药方式
麻醉的常见四种给药方式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麻醉技术也在不断的发生改变,当前的麻醉已经更加科学、安全和经济了。
当前临床上根据麻醉药物的给药途径不同以及麻药作用位置的不同,通常将麻醉分为两大类,也就是人们经常听到的全身麻醉以及局部麻醉。
通过麻醉可以让患者身体暂时失去感觉,达到无痛进行治疗的目的。
那么在治疗中经常接触的麻醉,您真的了解它吗,以下将为大家介绍集中常见的麻醉给药方式。
吸入麻醉吸入麻醉是通过呼吸肌将挥发性的麻醉药物和麻醉气体进行处理,通过人的呼吸作用将麻药吸入体内,使麻药通过血液循环抑制人体中枢系统,产生麻醉的作用。
在进行麻醉之前,应该先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情况进行评估,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对相应的仪器和设备进行检查,合理的使用麻醉前的用药。
吸入麻醉由于需要通过人的呼吸系统进入身体,因此需要在麻醉前对患者进行解释说明,同时帮助患者做好呼吸道的准备工作。
通常吸入麻醉之前需要先对患者进行麻醉诱导,诱导分为逐渐递增麻醉药浓度的慢诱导方式以及高浓度麻药的快诱导方式。
吸入麻醉诱导通常更适合不宜采用静脉麻醉以及静脉不常保持开放状态的儿童以及难以进行喉罩插管的患者,对于嗜酒以及体格较为强壮的患者不宜采用这种方式。
吸入麻醉的麻药通常选用氟烷,也可以使用一些其他的可吸入麻醉药,但是尽可能不要使用乙醚,乙醚是一种传统的吸入麻醉药,由于其性质不够稳定,容易燃烧和爆炸,而现在手术过程中经常会使用电刀等设备,这可能会为手术带来更多的风险。
在进行麻醉诱导后要检查患者对外界刺激的反映,如果反应消失,即可进行手术。
静脉麻醉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将麻醉药物注射入人体内,使人出现全身失去知觉的方式,被称为静脉麻醉。
在进行静脉麻醉之前同吸入麻醉一样,需要做好对患者身心情况的评估,选择好麻药种类和剂量,做好相应的设备检查。
通常来讲,静脉麻醉诱导是一种更加舒适的诱导方式,这种方式适合于大多数常规的麻醉情况,尤其是对于需要进行快速诱导的患者更加实用。
全静脉麻醉-靶控输注
0
10
20
30
40
50
60
0
2
4
6
丙泊酚浓度
唤醒患者
时间(分钟)
(mcg/ml)
缝皮
稳态
调整剂量
切皮
等待
术前
诱导
TCI临床应用和发展方向:
TCI的应用可以为病人快速建立所需要的稳定血药浓度,而麻醉医生也可因此估计药物对病人产生的效果。在临床麻醉中,TCI技术可用于巴比妥类、阿片类、异丙酚、咪唑安定等药物诱导和麻醉维持。复合双泵给予异丙酚与短效镇痛药,可满意地进行全凭静脉麻醉。TCI迅速实现稳定血药浓度特点,将有利于进行药效学、药物互相作用的实验研究。
静脉麻醉仍需学习,普及,和研究
谢 谢 !
单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续静脉给药
目标控制输注技术(TCI )
是根据不同静脉麻醉药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以及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和不同体重病人的自身状况,通过调节相应的目标血药浓度以控制麻醉浓度的计算机给药静脉给药方法。
恒速输注丙泊酚
mg/kg/hr
mg/kg/hr
mg/kg/hr
随意调节 保持血浆浓度和效应室浓度的平衡 快速达到并维持恒定的血浆浓度
既往丙泊酚用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的药理学知识有限,许多国家不允许在这个年龄范围应用丙泊酚,欧洲于2002年6月18日增加了静安新适应证,可用于4周-3岁婴幼儿的全麻,新西兰的报告:甚至在早产儿中应用丙泊酚
小 结
我们已经进入了全静脉麻醉的时代
静脉麻醉可控性能与吸入麻醉媲美
TCI 便于调节麻醉深度、个体化、防止知晓和预测苏醒
TCI能自动达到并维持稳定的靶浓度,但是临床麻醉深度及手术刺激的改变都需要不断调整所设定的浓度,目前的TCI系统却不能完成这项工作。对于药物浓度,目前的浓度监测还不能对静脉麻醉药的血药浓度进行即刻测量。
麻醉药物的分类和使用原则
麻醉药物的分类和使用原则麻醉药物在手术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能够帮助患者忍受手术期间的疼痛,并确保手术过程的安全顺利进行。
为了提供最佳的麻醉效果,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麻醉药物并遵循严格的使用原则。
本文将对麻醉药物进行分类,并介绍其使用原则。
一、麻醉药物的分类根据作用机制和使用方式,常见的麻醉药物可以分为全身性麻醉药物、局部性麻醉药物和混合性(联合)局部-全身性联合应用等。
下面将对各类药物进行详细介绍:1. 全身性麻醉药物:全身性麻醉药物是通过静脉或气管插管途径给予患者,以达到整体肌肉松弛和无意识状态。
这类药物通常可以进一步分为静脉诱导型与吸入型两大类。
(1)静脉诱导型:例如丙泊酚、咪达唑仑等,通过迅速给予患者静脉注射来快速诱导麻醉。
(2)吸入型:包括氟烷等药物,通常使用氧气和氧化亚氮混合,提供给患者通过面罩或管道进行吸入。
这种方式更适合长时间手术。
2. 局部性麻醉药物:局部性麻醉药物主要通过表面应用来阻断或减轻特定区域的疼痛感觉。
这类药物可以进一步分为局部浸润麻醉和神经阻滞两大类。
(1)局部浸润麻醉:适用于手术操作区域较小的情况,比如皮肤修复术和表层切口。
(2)神经阻滞:通过注射药物将患者神经系统的特定区域完全或部分地阻断,从而实现局部无痛。
它通常在更广泛的手术中使用。
3. 混合性(联合)局部-全身性联合应用:在某些特殊情况下,麻醉医生可能会采用局部-全身性联合应用。
这种方式可以减少全身麻醉药物的使用量,从而降低患者对全身麻醉的暴露。
二、麻醉药物的使用原则在选择和使用麻醉药物时,医生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手术的顺利进行。
1. 患者评估:在决定使用什么类型和剂量的麻醉药物之前,医生必须进行详细的患者评估。
这包括了解患者的病史、过敏情况、体重、年龄等信息。
了解这些信息有助于确定最适合该患者的药物选择和剂量。
2. 药物相互作用:由于患者常常同时使用多种药物治疗不同疾病或症状,因此在进行手术前需要检查并记录所有正在使用的药物。
几种药物给药方式
几种药物给药方式药物进入机体(用药)才能进入血循环(吸收),并到达特殊作用部位(分布)。
最后药物通过尿液或转化为其他物质从机体排出(排泄)。
药物有几种给药途径,口服、静脉注射(静注)、肌肉注射(肌注)、皮下注射(皮下)。
药物还可舌下含化(舌下)、直肠灌注(直肠给药)、滴眼、鼻腔喷雾、口腔喷雾(吸入剂),也可皮肤局部(表面)或全身(经皮)用药。
每种给药途径均有其特殊目的,各有利弊。
口服给药口服给药最方便,通常也最安全,费用也最便宜,因而是最常用的给药途径。
然而,该途径有不少限制,许多因素包括其他药物和食物都将影响口服药物的吸收。
因此,某些药物必须空腹服药而另一些则需餐后服药,尚有部分药物不能口服。
口服药物经胃肠道吸收。
药物吸收始于口腔和胃,但大部分由小肠吸收。
药物必须通过小肠壁及肝脏方能进入全身血循环。
许多药物在肠壁和肝脏发生化学变化(代谢),减少了吸收的药物量。
静脉注射药物不经肠壁和肝脏直接进入体循环,这种给药方式可获得较口服更快和更持久的效应。
一些口服药物刺激胃肠道,如阿司匹林和大多数其他非类固醇抗炎药可损害胃和小肠壁并诱发溃疡。
另一些药物吸收很差或在胃内被胃酸和消化酶破坏。
尽管有这些缺点,口服给药较其他途径常用。
其他给药途径一般在患者不能经口给药,药物必须尽快和准确地给予,或药物口服吸收很差且不规则时方才使用。
注射给药注射给药(消化道外给药)包括皮下注射、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途径。
皮下注射时,注射针头插入皮下,注射后,药物进入小血管随血流进入体循环。
皮下注射常用于蛋白质类药物和胰岛素给药,该药口服可被胃肠道破坏。
皮下注射的药物可制成混悬剂或相对难溶的混合物,这样吸收过程可保持数小时、几天甚至更长,患者亦不须经常给药。
在给予容积更大的药物时常采用肌肉注射。
肌注时应采用更长的针头,因肌肉位置深于皮肤。
静脉注射时,针头直接插入静脉。
在消化道外所有给药途径中,静注是最困难的一种,特别是肥胖病人静脉穿刺更加困难。
麻醉药物的分类及使用方法
麻醉药物的分类及使用方法麻醉药物是医学领域的重要工具,被广泛应用于手术过程中的疼痛控制和患者镇静。
它们具有不同的分类和使用方法,并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状况和药物特性来选择。
本文将对麻醉药物的分类及使用方法进行探讨。
一、麻醉药物的分类麻醉药物可以根据其药理作用和应用范围进行分类,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1. 全身麻醉药物:全身麻醉药物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使患者进入无痛觉和无意识状态,分为静脉全身麻醉药物和吸入全身麻醉药物。
静脉全身麻醉药物是通过给药管道直接注射或持续输注的方式使用,常见的有丙泊酚、异丙酚等。
这些药物作用迅速,具有调节性,也可以用于麻醉的维持。
吸入全身麻醉药物是通过吸入麻醉气体或挥发性液体来实现全身麻醉的效果,常用的有七氟醚、异氟醚等。
这类药物具有快速达到麻醉效果、易于控制的优点。
2. 局部麻醉药物:局部麻醉药物主要作用于局部组织和神经末梢,可以麻痹该部分区域,阻断痛觉传导。
常见的局麻药物有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等。
3. 神经阻滞麻醉药物:神经阻滞麻醉药物可以通过阻断周围神经传导,使感知区域麻痹。
常用的神经阻滞药物有利多卡因、罗哌卡因等。
二、麻醉药物的使用方法1. 麻醉药物的选择:根据患者的病情、手术类型和术中的需要,选择适合的麻醉药物。
2. 麻醉诱导:麻醉诱导是指通过给药方式使患者快速进入麻醉状态。
静脉全身麻醉常通过静脉注射药物实现,而吸入全身麻醉常用麻醉气体呼吸机进行诱导。
3. 麻醉维持:麻醉维持是指手术过程中持续维持患者的麻醉状态。
根据手术的需要,可以通过静脉给药、静脉持续输注或吸入麻醉气体进行维持。
4. 麻醉监测:麻醉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麻醉药物的浓度,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常见的监测内容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
5. 麻醉苏醒:手术结束后,需要将患者从麻醉状态中唤醒。
通常通过停止给药,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以及对麻醉药物进行解毒和代谢来实现麻醉的苏醒。
三、麻醉药物的风险和副作用麻醉药物使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副作用,应慎重选择和使用。
几种药物给药方式
几种药物给药方式药物进入机体(用药)才能进入血循环(吸收),并到达特殊作用部位(分布)。
最后药物通过尿液或转化为其他物质从机体排出(排泄)。
药物有几种给药途径,口服、静脉注射(静注)、肌肉注射(肌注)、皮下注射(皮下)。
药物还可舌下含化(舌下)、直肠灌注(直肠给药)、滴眼、鼻腔喷雾、口腔喷雾(吸入剂),也可皮肤局部(表面)或全身(经皮)用药。
每种给药途径均有其特殊目的,各有利弊。
口服给药口服给药最方便,通常也最安全,费用也最便宜,因而是最常用的给药途径。
然而,该途径有不少限制,许多因素包括其他药物和食物都将影响口服药物的吸收。
因此,某些药物必须空腹服药而另一些则需餐后服药,尚有部分药物不能口服。
口服药物经胃肠道吸收。
药物吸收始于口腔和胃,但大部分由小肠吸收。
药物必须通过小肠壁及肝脏方能进入全身血循环。
许多药物在肠壁和肝脏发生化学变化(代谢),减少了吸收的药物量。
静脉注射药物不经肠壁和肝脏直接进入体循环,这种给药方式可获得较口服更快和更持久的效应。
一些口服药物刺激胃肠道,如阿司匹林和大多数其他非类固醇抗炎药可损害胃和小肠壁并诱发溃疡。
另一些药物吸收很差或在胃内被胃酸和消化酶破坏。
尽管有这些缺点,口服给药较其他途径常用。
其他给药途径一般在患者不能经口给药,药物必须尽快和准确地给予,或药物口服吸收很差且不规则时方才使用。
注射给药注射给药(消化道外给药)包括皮下注射、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途径。
皮下注射时,注射针头插入皮下,注射后,药物进入小血管随血流进入体循环。
皮下注射常用于蛋白质类药物和胰岛素给药,该药口服可被胃肠道破坏。
皮下注射的药物可制成混悬剂或相对难溶的混合物,这样吸收过程可保持数小时、几天甚至更长,患者亦不须经常给药。
在给予容积更大的药物时常采用肌肉注射。
肌注时应采用更长的针头,因肌肉位置深于皮肤。
静脉注射时,针头直接插入静脉。
在消化道外所有给药途径中,静注是最困难的一种,特别是肥胖病人静脉穿刺更加困难。
静脉麻醉发展史及进展
不足:不能反映所有麻醉药物的 麻醉深度
展望
Ø尽管目前TCI已经在临床麻醉的各个领域使用,但是 目前反应麻醉深度的完美指标仍没有找到,因此理想 的闭环TCI使用尚待研发 Ø手术或麻醉中需要及时调整麻醉深度,因此目前TCI 还不能代替医生
PC机
药代动力学 输液泵及 模型控制程序 辅助控件
开环控制系统
靶控输注TCI是指在输注静脉麻醉药时,以药代动力学和药效 动力学原理为基础,通过调节目标或靶位血浆或效应室的药物浓度 来控制或维持适当麻醉深度,以满足临床麻醉的一种静脉给药方法
影响TCI系统性能的因素
系统硬件, 即输液泵 的准确性
系统软件, 即药代动力 学模型数学 化的精度
静脉麻醉比例 < 30%
TIVA: <30%
宾州大学 Lee Fleisher 教授: 静脉麻醉被美国医生严重忽略,这是个问题.它应该被更广泛的 应用.
向左 向右
Prof. Steve Shafer 使用 TIVA的10个理由
病人喜欢从TIVA中醒来 病人喜欢从TIVA中醒来 病人喜欢从TIVA中醒来 病人喜欢从TIVA中醒来 病人喜欢从TIVA中醒来 病人喜欢从TIVA中醒来 病人喜欢从TIVA中醒来 病人喜欢从TIVA中醒来 病人喜欢从TIVA中醒来 病人喜欢从TIVA中醒来
有些 进展
疼痛的客 观评估没 有太大进展
目前麻醉闭环控制的研究主要是镇静和抑制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由于没能找到综合 反映这两个组分的指标,所以目前麻醉的闭环研究集中在闭环控制镇静方面. 而抑制伤害性刺激则由其他人工输注或靶控输注镇痛药予以维持
目前使用较多的控制参数——镇静
双频谱指数
(bispectral index, BI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2年,Hughes在前者的基础上提出持续输 注瞬时半衰期(Context - Sensitive Half –Time; CSHT)的概念
持续输注瞬时半衰期
指停止持续输注药物后,中央室药物浓度下降 50%所需的时间
分布半衰期t1/2α 清除半衰期t1/2β
药物消除半衰期
半衰期数量 0 1 2 3 4 5
药物剩余(%) 100 50 25 12.5 6.25 3.13
药物排除(%) 0 50 75
87.5 93.75 96.87
半衰期的临床意义
描述药物的消除。单次给药后经过4 ~ 5个半衰期,血药 浓度降低94 ~ 97%
吸收 分布 消除 排除
半衰期 表观分布容积 转运速率 血药浓度
静脉麻醉药物在体内的过程
1. 分布(Distribution)
药物进入体内后即向全身分布,在血液与各组织器 官之间达到动态平衡,可分为一室模型、二室模型 和三室模型
2. 消除(Elimination)
肌肉松弛药(Muscle relaxants) 麻醉性镇痛药(Opioid)
历史-从静脉麻醉到 TCI
时间
发明项目
1665 在狗身上作静脉诱导
1845 发明中空的针头 1855 发明注射器 1872 静脉注射水合氯醛 1900s Luer syringe/connector
发明者
Christopher Wren (England)
静脉全麻药的药代与给药方式
麻醉首次公开演示(1846年10月16日)
静脉麻醉药物和静脉麻醉技术
20世纪30年代开始,静脉麻醉药问世,此后麻 醉辅助药也应用于临床,静脉麻醉得到发展
静脉麻醉(Intravenous anesthetics)
巴比妥类:硫喷妥钠 非巴比妥类:Propofol, Etomidate, Benzodiazpam等
药代动力学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按体重给药 静脉恒速给药 按血药浓度给药-与药效改变同向 按药物作用部位浓度给药-与药效更一致
静脉全麻药给药方法
1. 单次静脉注射 2. 重复静脉注射 3. 持续静脉输注
按一定量和速度以微量泵静脉持续输入 目标浓度控制静脉输注(TCI)
持续静脉恒量输注时,血药浓度持续上升。药物进入体 内速度与清除速度达到平衡,此时的血药浓度水平为坪 值,即稳态血药浓度(Cpss)。一般持续静脉输注4 ~ 5个半衰期后,血浆药物浓度可达到Cpss的94 ~ 97%
持续输注瞬时半衰期理论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以药物清除半衰期(t1/2) 来预测持续输注后的苏醒时间
ALARIS IVAC TIVA TCI) 21th 带有TCI功能的静脉麻醉工作站(Fresenius Base Primea)
TCI发展的基础
静脉麻醉药的
药物动力学 (pharmacokinetics) 药效学 (pharmacodynamics) 新的药品 (pharmaceutic)
效应室
K12
外周室2 V2
K21
K1e
中央室 V1
K10
K13 K31
外周室3 V3
药物的速率常数和半衰期
速率常数(Rate constant)用字母k表示,指单位时间 内某房室中药物被清除的百分比
半衰期一般指血浆半衰期,即血浆药物浓度降低一半所 需要的时间。
半衰期为一常数,与初始浓度无关 半衰期分类753.6Fra bibliotek5.9
1.4
89
5.6
17
1.6
符合持续静脉注射的药物应具备的条件
1. 治疗指数大,治疗窗较宽 2. 在治疗范围内无“饱和效应”,即无“封顶现
象” 3. 停药后药物的效应迅速消失 4符. 合药以物上的条清件除的迅代速表,性半药衰物期P短ropofol, Remifentanil , Alfentanil 等
多数药物由肝脏代谢后其代谢产物经肾脏排出。消 除方式有零级动力学和一级动力学两种方式
药物在血浆内的分布(水箱模型)
三室模型的水箱模式图
三室模型(Three-compartment model)
Cp(t)=Ae-αt+Be-βt+Ce-γt
Ke0
A、B、C分别为三个分级系数, 表示三个混合速率常数的每一个 相对作用的大小(α指快速分布 半衰期,β指慢速分布半衰期,γ 指终末清除半衰期)
Francis Rynd (Ireland)
Alexander Wood (Scotland)
Pierre-Cyprien Oré (France)
历史-从静脉麻醉到 TCI
1930s 静脉穿刺输注 1960s 药代动力学模型及静脉麻醉药输注方案 1980s 计算机控制静脉输注系统 1983 Schuttler & Schwilden首次提到TCI概念 1986 丙泊酚上市 1990 Kenny & White发展了TCI理论 1996 Diprifusor 上市,TCI泵上市(Graseby 3500、Fresenius Master TCI、
快速输入一定量药物,使之迅速“充满”中央室,随后计 算药物在房室间的分布、代谢和消除量,并通过与计算机 相连的注射泵补充之,以维持需要的血药浓度
单次给药后药物的峰效应分布容积和达峰时间
药物 丙泊酚 芬太尼 阿芬太尼 舒芬太尼 瑞芬太尼
峰效应分布容积 Vpeak effect (L) 24
达峰效应时间 (min) 2.0
随药物输注持续时间的延长而增大 在多房室模型时能很好地描述停药后机体对药物
的处置速度
常用麻醉性镇痛药CSHT
药名
t1/2 (min)
阿芬太尼
111
芬太尼
462
苏芬太尼
丙泊酚的药理学特征适合持续静脉输注
1. 高脂溶性、高代谢率 2. 起效快 3. 作用时间短暂且可预期 4. 恢复迅速、清醒良好 5. 不良反应少 6. 药物分布符合三室模型
丙泊酚的量效关系示意图
抗呕吐作用 抗瘙痒作用
镇静作用
抗癫痫作用
麻醉作用
0
0.5
1
5
10
丙泊酚的血药浓度(g/ml)
Pharmacokine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