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

合集下载

王翰《凉州词》赏析

王翰《凉州词》赏析

在我国盛唐时期,有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疆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后人称之为边塞诗派。

主张以诗歌来反映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

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的历史都热血沸腾。

其中王翰的《凉州词》更是边塞诗中的精品,曾被明代王世贞推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凉州词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注凉州词:唐乐府名,是《凉州曲》的唱词,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

夜光杯:用白玉制成的酒杯,光可照明,这里指华贵而精美的酒杯。

欲:将要。

本诗是一首边塞名诗,描写了边塞将士开怀畅饮的场面。

“葡萄美酒夜光杯”葡萄美酒盛满夜光玉石杯。

首句用语华丽优美,音调清幽悦耳,宛如大幕缓缓拉开。

“葡萄美酒”“夜光杯”显出盛宴的豪华气派,营造出欢愉、畅爽的气氛。

“欲饮琵琶马上催”“欲饮”承上,是说战士们正准备喝下“葡萄美酒”,这时却响起了激越的琵琶声,仿佛在催促将士们举杯痛饮,使已经热烈的气氛顿时沸腾起来。

“欲饮”两字,进一层极写热烈场面,酒宴外加音乐,着意渲染气氛。

“马上”二字,往往又使人联想到“出发”,其实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是骑在马上弹奏的。

“琵琶马上催”,是着意渲染一种欢快宴饮的场面。

“催”字进一步渲染酒宴的热烈场面,表现出将士们豪爽开朗的性格。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两句是席间的劝酒之词,极写边塞将士开怀畅饮,传达出一种豪情壮志。

“醉卧沙场”不仅表现了豪放、兴奋的感情,还有一种直面生死的坦然,因此当美酒佳肴就在眼前时,将士们表现出来的是尽情尽兴,只争朝夕;“古来征战几人回”虽是欢宴上的戏谑之词,却也为尽情酣醉寻得了最具有环境和性格特征的“理由”。

全诗语言明快,基调奔放热烈,给人激昂豪迈之感,突显盛唐边塞诗特色,是唐代不可多得的边塞佳作。

相关试题1.这首写战争的诗,不写()而写(),表现了边塞战士在边地荒寒艰苦的环境下,过着紧张动荡的征戍生活。

高适.燕歌行

高适.燕歌行

高适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边塞诗。 2.熟读诗歌,把握本诗前两层的主题和情 感。
高适(约700—765),字达夫,一 字仲武,渤海县人,世称“高渤海”, 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早年和李白、 杜甫共游梁、宋,落拓失意。他的诗 歌以古体见长,尤长于七言歌行和五 言古诗,《燕歌行》即为著名代表作。 其作品集为《高常侍集》,《全唐诗》 存诗四卷。其诗风格雄浑悲壮、古朴 苍劲。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Fra bibliotek自学指导二
第二层中汉将与战士在战争中有何不 同表现,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揭示 了什么主题?寄寓了作者什么情感?
明确
对比:将帅 战士 帐下犹歌舞 军前半死生 恩遇轻敌 力尽关山 一方面是拼死作战、流血牺牲,一方 面却是美人歌舞、纵情声色。将领受朝廷 恩遇,肆无忌惮,冒进贪功—战争连连失 利,士卒力已耗尽,却未能解围。尖锐地 揭露了军中的苦乐不均,对战士视死如归、 奋勇杀敌的赞颂,批判了身居要职的将军 狂妄轻敌及其腐败的作风,暗示了必败的
合作释疑
二、三层中最突出写边塞风光的诗句有哪 些?有何作用?
参考:“山川萧条极边土”、“大漠穷秋塞草腓,孤
城落日斗兵稀”、“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茫茫无所有”。 用萧条的山川、深秋的大漠、枯黄的衰草、孤城等意象共 同勾勒出一幅广漠萧条、苍凉壮美的景物画,渲染了一种荒凉 恶劣的气氛,写出了“沙场征战苦”的主题,同时也在这广阔 的背景中表达了对广大士兵的同情。
边塞诗是指以边塞战争生活和 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盛唐的边塞 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 军号,一声声吹得历史都热血沸腾。 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 激荡,充满了磅礴的浪漫气质和一 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他们唱出 了时代的最强音,充分体现了盛唐 精神,是古代诗坛上绝无仅有的奇 葩,是后世诗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 峰。

边塞征战诗

边塞征战诗

◎五月天山雪, 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 春色未曾看。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天山雪后海风寒, 军中遍吹行路难。 ◎大漠风尘日色昏, 红旗半卷出辕门。
边塞环境恶 劣、生活艰 苦。以此反 衬将士们英 勇无畏的爱 国主义精神。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是关山旧别情。 ◎碛里征人三十万, 一时回首月中看。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蹄处。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驰骋疆场, 杀敌报国。 这类诗格 调高昂、 豪迈,振 奋人心。
◎少小虽非投笔吏,
论功还欲请长缨。
◎宁为百夫长,
胜作一书生。
建功立业 名垂青史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 ◎夜战桑干北, 秦兵半不归。
战争的残 酷,战斗 的惨烈, 为保卫边 塞付出巨大
的代价。
思念家乡, 思念亲人。 这种情感刻 骨铭心,挥 之不去,非 常强烈。
应该注意的是,边塞诗的思想感 情,往往是复杂的,往往是几种感情 交织在一起。 比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就包含了几方面的内容:边塞壮丽的 风光,边塞环境的艰苦恶劣,和朋友 离别的不舍之情,对家乡的思念。
示例题解析
使至塞上
王维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 既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的丑恶现象, 也表达了对下层士兵的深切同情。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既是对不义战争的控诉,也是对和平 的渴望与追求。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 莫遣沙场匹马还。 ◎晓战随金鼓, 宵眠抱玉鞍。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高适《燕歌行》

高适《燕歌行》

这首诗主要写了 —— 人:将帅 士卒
士卒 思妇 事:战争 景:塞外秋景
汉家烟尘在东北…… 天子非常赐颜色。
❖ (1)对破敌卫国,建立功勋,寄予希望。
❖ (2)对骄恣蛮干,邀功求赏,深抱隐忧。 ❖ 主要是赞颂。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 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 斩。(《史记·季布传》)
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 恃勇轻敌。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将领闻警受命率兵出征,局势紧急,战 火蔓延。
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 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 气氛也从缓和渐入紧张。
山川萧条极边土, 胡骑凭陵杂风雨。
写出了边地自然环境的恶劣,而敌人的 进攻却如暴风骤雨般猛烈,可看出官兵处境 的险恶。
悟读
5、一场正义的战争。
建功立业、报效祖国;久戍思归,离愁别绪; 边地苦寒,厌恶战争。
深度思考
1、你认为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么? 自然条件恶劣,敌人凶悍善战,将领与战士的
矛盾。其中官兵的矛盾,尤其是军官的寻欢作乐, 不爱护士兵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深度思考
2、第三部分写征人和思妇的彼此分离和思念之苦,与全诗 描写战役过程是否背离?与对汉将的谴责有何联系?
《燕歌行》不仅是高适 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 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 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 良非偶然。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塞外的羌笛悠悠、 楼兰的胡茄漫漫,大漠 的孤烟缕缕、蓟门的风 沙茫茫 ……
盛唐的秋天,叶落萧萧 勇士的名字在大风中飘零
猎火狼烟,猎火狼烟 男儿征战在边关

唐之韵第4集 边塞诗人

唐之韵第4集 边塞诗人

第四集边塞诗人(上)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的历史都热血沸腾。

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充满了磅礴的浪漫气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

他们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分体现了盛唐精神,是古代诗坛上绝无仅有的奇葩,是后世诗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

在这批边塞诗人中,七言绝句写的既多又好的当数王昌龄。

七绝在初唐时就开始成熟了,但表现能力还没有充分发掘出来,。

佳作还不多,王昌龄以其成功的创作实践。

,使七绝这种诗体的概括能力发挥到了极致,与李白同为写绝句成就最高的诗人,有人甚至说他超过李白。

他名气很大。

有“诗家天子王江宁。

”的美誉。

所以叫王江宁,或说因为他是江宁人,或说因为他在江宁做过官。

他的组诗《从军行》七首几乎全是精品,从各角度揭示前线将士的心理活动。

比如第四首: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出手一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就把战争气氛渲染的十分饮满酣畅:“黄沙百战金甲”既揭示了环境的艰苦,又展现出战士们轻身许国的英雄气概。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这种万里远隔思念妻子的哀愁,所以会那么无可奈何,就因为每一次思念都可能是最后一次,因为一出战就可能再不会回到这“烽火城西百尺楼“来了。

这是真正的带着血丝的相思!“不破楼兰终不还”,固然英雄气概十足,但诗人同时也看到了战争给普通士兵带来的痛苦,并没有一味沉浸在立功封侯的幻想中。

他的《出塞》更是古今传俑的名篇,被誉为唐代绝句的压卷之作。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说“秦时明月汉时关”,实际的含义不过是一轮明月照边关。

然而,把明月照边关这种悲凉的意境推到秦汉时期,这一句就由写眼前的实景,一变而为饱含历史深度的虚景,虚实相生,从而使这句诗的内涵变得无比深厚。

这也就是说,从秦汉时期以来,一代一代的人就一直在进行这样的万里长征,多少人就死在边关上一去不复返。

出塞古诗注音

出塞古诗注音

出塞古诗注音大全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出塞古诗注音诗文内容,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一.出塞古诗注音chū sāi出塞wánɡ chānɡ línɡ王昌龄qín shí míng yuè hàn shí guān , wàn lǐ cháng zhēng rén wèi huán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dàn shǐ lóng chéng fēi jiāng zài , bù jiào hú mǎ dù yīn shān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二.出塞古诗王昌龄拼音版《chū sài》《出塞》zuò zhě:wánɡ chānɡ línɡ:王昌龄qín shí mínɡ yuè hàn shí ɡuān秦时明月汉时关wàn lǐ chánɡ zhēnɡ rén wèi huán万里长征人未还dàn shǐ lónɡ chénɡ fēi jiàng zài但使龙城飞将在bù jiào hú mǎ dù yīn shān不教胡马渡阴山三.从军行的拼音版cïng jūn xíng âr shǒu 从军行二首cïng jūn xíng âr shǒu 从军行二首cháo dài :táng dài 朝代:唐代zuî zhě :wáng chāng líng :王昌龄xiàng xī lín dà huāng ,shuî fēng zhěn guī lǜ 向夕临大荒,朔风轸归虑。

边塞诗的类型实例

边塞诗的类型实例

边塞诗的类型实例㈠边塞诗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的历史都热血沸腾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充满了磅礴的浪漫气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他们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分体现了盛唐精神,是古代诗坛上绝无仅有的奇葩,是后世诗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1.盛唐的边塞诗产生原因:唐代国力强盛,疆域广阔,内地与边疆各民族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边事增加,战争频繁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一种新的出路,而且他们也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前代战争行役、征夫思妇题材的诗歌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边塞诗的创作,都为唐代边塞诗的兴起提供了创作上的借鉴2.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是高适、岑参,还有王昌龄、李颀、王之涣、崔颢、王翰等众多作家边塞诗的内容主要是:反映边塞战争生活的艰苦和军旅生活的种种体验,以及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抒发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和不满现实的情绪;描写边塞风光、异域风情3.边塞诗的艺术特点:诗歌的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边塞诗的佳作以乐府歌行和五、七言绝句居多1、《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塞下曲》唐·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4、《古从军行》唐·李颀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萄入汉家。

5、《从军行·其四》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古诗词诵读《燕歌行(并序)》

古诗词诵读《燕歌行(并序)》
• 边塞诗表达的思想情感主要有六个方面:
(1)描写塞外奇丽壮阔的自然风光 。王维《使至塞上》 (2)抒发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英雄豪情。王昌龄《从
军行》 (3)表达征人久戍边关的思乡念亲之愁。李益《夜上受
降城闻笛》 (4)反映连年征战对广大人民和平生活的干扰和破坏,
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拓土开边。陈陶《陇西行》 (5)表达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及环境的恶劣。李
明确: (1)抒情方式的相同之处:都运用了借景抒情、以声传情的手法。 (2)思想感情的不同之处:①高适诗通过描写明丽之景,表现了边塞的 和平宁静;通过写明月下的笛声传遍关山,在思乡的同时表现了盛唐的豪 情。②李益诗通过描述边塞环境的险恶和景象的荒寒、芦笛声的凄清,衬 托了征人思乡的迷惘和悲凉。
边塞诗
•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轻 贪
敌图
•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冒 享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乐 ,
•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相关背景
自唐开元十八年(730)至二十二年十二月,契 丹多次侵犯唐边境。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 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 ,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 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 十五)。开元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 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 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 克获之功”。
拓展阅读
塞上听吹笛
夜上受降城闻笛
高适
李益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燕歌行

燕歌行

高适、岑参、王昌龄等
边塞诗中的自然意象

边塞诗中常见的景物:秋月、雪山、大
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 风沙;

边塞诗中常见的战事意象:金鼓、旌旗、
烽火、长云、戈矛剑戟、 斧钺刀铩、 雁飞鹰扬 、箭飞马走 ;

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胡 羌 羯 夷指
少数民族) 碛西 轮台 龟兹 夜郎; 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 阳关、凉州、楼兰。
边塞诗的风格

或奇丽峻峭,雄浑挺拔;或清 新幽雅,缠绵悱恻;或慷慨高 歌,响遏云天;或低徊浅唱, 感慨万端;或令人热血沸腾, 欲跃马横戈;或使人愁肠寸断, 想折戟断刀……
赏析边塞诗的一般方法


1.关注诗歌的作者,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关注诗歌的意象,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 关系。 3.抓住直接抒情议论的句子。 入夜思归切,笛声清更哀。(李益) 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王翰)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 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
为什么这首诗歌能成为众多边塞诗歌中最具 代表性的一首? 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赢得大家的喜 爱。诗中充分展示了复杂的心理状态,既表 达立功边塞的豪情壮志,又对边塞局势与用 兵情状提出见解,因此,一方面对战士忠勇 报国精神热情颂扬,另一方面又对将领奢靡 生活强烈不满,并由此发出对蒙受战争痛苦 的家庭的深切同情,乃至于对边将的讥讽嘲 弄。全诗内容丰富,包含着对边塞情势较长 时期的见闻感受,具有相当的思想深度与概 括力度。此诗不仅是高适的名篇,而且堪称 边塞诗之杰作。
《燕 歌 行》 高适
导入: 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 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的历史都热血沸腾。 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 充满了磅礴的浪漫气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 义精神。他们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分体 现了盛唐精神,是古代诗坛上绝无仅有的奇 葩,是后世诗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

高适《燕歌行》

高适《燕歌行》

拼死作战
流血牺牲
短兵相接
视死如归
4、一场失败(腐朽)的战争
将领: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身当恩遇常轻敌 美人帐下犹歌舞 骄傲轻敌 活的反映,揭露唐 军将帅荒淫骄敌的罪行,赞颂了戍边战士英勇 杀敌,舍身报国的精神。对广大士兵久戍边疆、 苦战沙场的遭遇表示深切的同情,表达了期望 出现李广式英勇善战、爱惜士兵的将领的美好 愿望。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说明男儿辞家破贼,报效国家,原是大丈夫本色,皇上对 此非常赞赏
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在结构上承上启下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渲染了战前的紧张气氛,也紧紧吸引着读者的兴趣
战败
试着分析出秦兵战败原因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萧条”自然条件恶劣;“凭陵”敌人来势凶猛,战力强; “风雨”天气之恶劣。总结:渲染了战势的危急与战斗条件的恶劣。
自然条件恶劣,气候条件恶劣,敌人凶猛 善战,将领与战士的矛盾。其中官兵的矛 盾,尤其是官的寻欢作乐,不爱惜士兵是 失败的主要原因。
被围
分析写思妇的原因?
“久”字突出征战之长 生动描写了征人思乡、分离之苦的景 象,又突出了人物的心理感受。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 的全过程:
第一段八句写出师;1、2组(分析出师条件) 第二段八句写战败;3、4组(分析战败原因) 第三段八句写被围;5组(为何写思妇) 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6组(如何表现官兵矛盾)
出师
透过这金鼓震天、 大摇大摆前进的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场面,可以揣知 将军临战前不可 皇帝也非常赏识男儿到边境杀敌立功的志气与行动 一世的骄态,也 为下文反衬。

《燕歌行》高中语文

《燕歌行》高中语文
(2)诗歌每一次韵律的转换都带有内容、情感的变化,诵读时注意情感色彩和作者情绪的变化。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诗歌序言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 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注释: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元戎:军事元帅。指张守珪,当时以辅国 大将军兼御史大夫,主持北边对契丹和奚族的军事。示:给……看。和:按照别 人诗词的题材和体裁作诗词,作为酬答。应和,唱和。如:陆龟蒙《奉和袭美抱 疾杜门见寄次韵》(2020全国卷I)。
同:两首诗都写了思妇的对征夫的思念, 借此表达思念的遥遥无期,都写出了普通百 姓生活的艰辛和对他们的同情。
异:曹诗表现的思想并不复杂,题材也 不算特别新鲜,但是曹丕作为统治阶级能对 普通百姓如此深刻同情,这是很可贵的;
而高诗则着重批判身居要职的将军狂妄 轻敌及其腐败的作风,暗示了必败的原因。
2.下面这两首边塞诗,都写了征人思乡的内容,所用的抒情方式有何相 同之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之处?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简要 说明。
创作背景
张守珪时任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主持北边第契丹的军事;史 载他曾隐所部将领的败状,而向朝廷妄奏有克捷之功。所以此诗含有 讽刺张守珪的意思,具有明确的现实针对性。
高适作此诗之前不久,曾怀着豪情壮志到蓟北一带漫游,寻求报 效国家的机会。当时,那里正是唐朝与契丹对峙的前沿地区,形势紧 张,是用人之地。由于当地军政官僚们堵塞贤路,高适的愿望无法实 现,但他对边塞地区状况的了解却更具体、更透彻了。将帅不恤士卒, 指挥无能,欺君邀赏,高适对此感慨颇深,因写此篇。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人教版语文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三单元 燕歌行

人教版语文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三单元 燕歌行

• 这里的“行”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的“吟”,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及白 居易《长恨歌》中的“歌”一样,只是表示 古诗的一种体裁,均属“歌行体”。
• 《燕歌行》是乐府旧题,内容多写燕赵边 地战争之事和征夫思妇相思之情。
君相 不看 见白 沙刃 场血 征纷 战纷 苦, ,死 至节 今从 犹来 忆岂 李顾 将勋 军。 。
造成战士沙场征战苦的原因,也是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
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 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他们是何 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 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则是有 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
思考二?
• 两层樊含哙义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
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史记·季布传》)所以,这
“(横1行)”赞的颂由将来士,们就意一味往着无恃前勇的轻英敌雄。气概,对将领破 敌卫国,建立功勋,寄予希望。
(2)为他们骄恣蛮干,邀功求赏,深抱隐忧。
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从军边塞 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一种新的出路,而且他们也向往新奇的边 疆生活、边塞风光。
代表:高适、岑参、王昌龄等。 内容:1、描写边塞奇丽壮阔的风光、异域风情。
2、抒发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3、表达征人久戍边关的思乡念亲之情。 4、表达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 5、表达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对战士的同情。 常见意象:烽火、狼烟、马、宝剑、铠甲、孤城、羌笛、雁、 鹰等。 艺术特点: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
第一层八句写出师,
着力烘托气氛; 第二层八句写战败,

古诗词诵读《燕歌行(并序)》课件28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古诗词诵读《燕歌行(并序)》课件28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明确:
运用多重对比,深化作品主题。
例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分析: 一方拼死作战、流血牺牲, 一方却 是美人歌舞、纵情声色,这样严酷的事实 对比,尖锐地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批判 了身居要职的将军们的腐败作风。暗示了 必败的原因。
·A 士兵浴血奋战——将军荒淫腐败; · B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将领
黄沙 鹰扬 琵琶
长云 秋月 箭飞 马走 折柳曲
引导梳理
意境的特点:
雄健
悲凉 奇寒
雄浑 雄壮 苍凉 苍劲 奇丽 辽阔
浑厚 萧瑟 壮阔
唐代国力强盛,疆域广阔,内 地与边疆各民族在政治、军事、经 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 边事增
加,战争频繁。 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
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 从军边 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 一 种新的出路,而且他们也向往新奇
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
代表作家: 高 适、岑 参、 王昌龄等。 内容:反映边塞战争生活的艰苦和 军旅生活的种种体验,以及征人、思妇 的离愁别绪;抒发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 和不满现实的情绪;描写边塞风光、 异
2.边塞诗标题。 常含“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 军”等字词
3.边塞诗艺术风格。 豪放旷达——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 几人回。 雄奇壮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豪壮悲慨——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四个方面: (1)描写塞外奇丽壮阔的自然风光。 (2)抒发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英雄豪情。 (3)表达征人久戍边关的思乡念亲之愁。
写作脊量
乐府旧题,多与边地征成有关, 写 思 妇怀念征人之情。
由注释得知,此诗为和人之作,但绝 非无聊应酬,而是“感征成之事”而作, 饱和着血泪的感慨; “事”,亦非道听途 说之辞,而是作者身临其境,亲眼所睹。

《燕歌行》6+1

《燕歌行》6+1


议 1、诗人描写“出师”渲染怎样气势?结合全诗,
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这种气势的描写?(结合 “摐金伐鼓”和“旌旆逶迤”来分析) 2、“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种 对比的手法的作用是什么? 3、你认为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要原因是 什么? 4、第三部分写征人和思妇的彼此分离和思念之 苦,与全诗描写战役过程是否背离?与对汉将 的谴责有何联系? 5、为什么“至今犹忆李将军”?李将军与诗中 的将领有何不同?
不满和对将军无能的批评; 描写边塞风光(雄奇壮丽)。
边塞诗的意象
一是与战争有关的器物,如旗、 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 烽火等; 二是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和人、 乐器,如大漠、长城、黄沙、楼 兰、阴山、瀚海、凉州、受降城、 玉门关,单于,羌笛、胡笳、琵 琶、芦管等。
没有。写征人和思妇的彼此分离 和思念之苦从侧面强化了战争给 人民带来的痛苦。写士兵思妇的 苦楚,与将军的“美人帐下犹歌 舞”形成鲜明对比,是对汉将更 深的谴责,深化了主题。
为什么“至今犹忆李将军”?
李将军与诗中的将领有何不同?
【明确】李广:骁勇善战,
足智多谋,身先士卒,不贪 功,爱士兵。 将领:无勇无谋,傲慢轻敌, 远离前线,寻欢作乐,好大 喜功,不问士兵死活。
将战士的为国死战和将领的 寻欢作乐对照来写,虽无任 何议论,但情感和观点却得 以显露,充满了愤怒和讽刺。
你认为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要
原劣,敌人凶猛善战, 将领与战士的矛盾。其中官 兵的矛盾,尤其是官的寻欢 作乐,不爱惜士兵是失败的 主要原因。
第三部分写征人和思妇的彼此分离和 思念之苦,与全诗描写战役过程是否 背离?与对汉将的谴责有何联系?
小结
本诗通过对边塞征战生活的反映, 揭露唐军将帅荒淫骄敌的罪行,赞颂 了戍边战士英勇杀敌,舍身报国的精 神。对广大士兵久戍边疆、苦战沙场 的遭遇表示深切的同情,表达了期望 出现李广式英勇善战、爱惜士兵的将 领的美好愿望。

燕歌行导语

燕歌行导语

1.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得历史都热血沸腾。

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充满了磅礴的浪漫气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

他们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分体现了盛唐精神,是古代诗坛上绝无仅有的奇葩,是后世诗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高适的《燕歌行》。

2.盛唐的秋天,叶落萧萧。

勇士的名字在大风中飘零,猎火狼烟,猎火狼烟,男儿征战在边关。

玉簪闪烁晶莹的泪光,故园美丽的佳人,在四季轮回中守望,夏日流火,秋日收获,相思在挣扎中痛苦。

滚滚烟尘,铁衣叮当作响,马蹄踏碎飘摇的边关,城头的残鼓声,辗过征人的白骨和游魂。

苍白的落日在孤城上空摇晃,在一首唐诗里诗人高举火把。

3.唐诗是烽火连三月的边塞,那一群气势磅礴的边塞诗人来了,他们是盛唐的仪仗队,展示着盛唐的国威。

或歌颂在保卫祖国的战争中一往无前的昂扬斗志,或诉说战争的艰苦和残酷,都那么英姿飒爽,气势灼人,因为他们是盛唐的诗人,盛唐诗坛的风云人物,喷发的是永远震撼人心的边塞英雄交响曲。

其中的千古绝唱《燕歌行》如钱塘江潮一样破空而来。

4.如果有人问,什么可以伴你一生?答案可能是丰富多彩的:爱情和友谊地久天长,可以供你享受一生;理想和事业浩瀚无穷,可以使你奋斗一生;道德和责任是立身之本,可以使你坚守一生;理智和智慧是行为之本,可以使你修行一生;它们都是真、善、美,可以伴你一生。

但是,请不要忘记,还有一样:这就是诗!当我们身感孤独时,“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何人不识君”会来温暖我们;当我们历经风雨,终见云散雾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会来分享我们的喜悦;……接下来,我们要自己走进诗,我们的唐诗,离我们心灵本身最近的东西。

5.滚滚黄河水,在这里打了个美丽的弯儿,造就了我们鄄城的钟灵毓秀,孙膑的故里,陈王的封地,千年的古鄄,文化底蕴深厚,就让我们傍依着曹植的读书台,回溯到那神奇的诗的国度里,在“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的吟咏中,回到边塞的风光和沙场上,体会那千古绝唱《燕歌行》。

燕歌行高适

燕歌行高适

燕歌行高适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的历史都热血沸腾。

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充满了磅礴的浪漫气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

他们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分体现了盛唐精神,是古代诗坛上绝无仅有的奇葩,是后世诗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

唐代国力强盛,疆域广阔,内地与边疆各民族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

边事增加,战争频繁。

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

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一种新的出路,而且他们也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

代表作家: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等。

内容:反映边塞战争生活的艰苦和军旅生活的种种体验,以及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乡愁、思念);抒发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和不满现实(对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的情绪;描写边塞风光、异域风情。

艺术特点: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

高适,世称高常侍,与岑参并称,盛唐边塞诗代表作家。

其边塞诗感情激昂,意境雄浑,气势奔放。

乐府旧题,多与边地征戍有关,写思妇怀念征人之情。

由注释得知,此诗为和人之作,但绝非无聊应酬,而是“感征戍之事”而作,饱和着血泪的感慨;“事”,亦非道听途说之辞,而是作者身临其境,亲眼所睹。

“感征戍之事”的三方面 :1、所“感”唐家声威。

2、所“感”思乡盼归之情。

3、所“感”军中苦乐不均。

第一层八句写出师,着力烘托气氛;第二层八句写战败,揭示其原因;第三层八句写被围,刻画相思之苦;第四层四句写死斗,突出壮志豪情。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

这首诗主要写了——人:将帅士卒思妇事:战争景:塞外秋景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1)对破敌卫国,建立功勋,寄予希望。

(2)对骄恣蛮干,邀功求赏,深抱隐忧。

主要是赞颂1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 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 吹的历史都热血沸腾。 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 胸怀激荡,充满了磅礴的浪漫气 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 他们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分 体现了盛唐精神,是古代诗坛上 绝无仅有的奇葩,是后世诗人可 望而不可即的高峰。
唐代国力强盛,疆域广阔,内地
• • 一句征夫,一句思妇,错综相
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
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相去
万里,永无见期;蓟北征人,回首
亦是枉然。
犹 是 春 闺 梦 里 人 。
可 怜 无 定 河 边 骨 ,
五 千 貂 锦 丧 胡 尘 。
誓 扫 匈 奴 不 顾 身 ,
陇 陈 西 陶 行
边庭飘摇那可度, 绝域苍茫更何有。
• 边城遥远,难以 度越;苍茫广漠,一
无所有。征战生活艰
苦——空间上写出飘 零孤独之苦
杀气三时作阵云, 寒声一夜传刁斗。
• 白天所见,只是“杀气三时作阵
云”;晚上所闻,惟有“寒声一夜传
刁斗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睫 之间,不由人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
• • 将领闻警受命率兵出征,局势紧 急,战火蔓延。 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 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 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缓和渐入紧 张。
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旗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 透过这金鼓震天、旌旗遮天蔽 日、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 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
塞外的羌笛悠悠、楼兰的胡茄漫漫,大漠 的孤烟缕缕、蓟门的风沙茫茫 ……
终金 不甲 还,黄 。不沙 破百 楼战 兰穿
盛唐的秋天,叶落萧萧 勇士的名字在大风中飘零 猎火狼烟,猎火狼烟 男儿征战在边关 玉簪闪烁晶莹的泪光 故园美丽的佳人 在四季轮回中守望 夏日流火,秋日收获 相思在挣扎中痛苦 滚滚烟尘,铁衣叮当作响 马蹄踏碎飘摇的边关 城头的残鼓声 辗过征人的白骨和游魂 在一首唐诗里 苍白的落日在孤城上空摇晃 诗人高举火把
燕歌行
曹丕
秋风萧瑟天气凉, 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鹄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 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 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 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 尔独何辜限河梁。
“感征戍之事”的三方面 : 1、所“感”唐家声威。 2、所“感”思乡盼归之情。 3、所“感”军中苦乐不均。

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 而“岂顾勋”则是有力地讥刺了轻开 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
君不见沙场争战苦, 至今犹忆李将军。
八九百年前威镇北边的飞将军李 广,处处爱护士卒,使士卒“咸乐为 之死”。这与那些骄横的将军形成多 么鲜明的对比。 从汉到唐,悠悠千载,边塞战争 何计其数,驱士兵如鸡犬的将帅数不 胜数,备历艰苦而埋尸异域的士兵, 更何止千千万万!可是,千百年来只 有一个李广,怎不教人苦苦地追念他 呢?
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 主要原因是什么?
• 自然环境恶劣,敌
人凶悍
• 主要原因还在于将
领过于轻敌,只想
邀功求赏却不爱惜
士兵的生命。
揭示失利原因 采用了什么手法?
• 对比:
将帅 帐下犹歌舞 恩遇轻敌
战士 军前半死生 力尽关山 • 烘托: 山川萧条极边土 大漠穷秋塞草腓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把士卒与将领对照,以见志向、 品格之尊卑;
• •
把李广与当今诸将相比,以见才
能、功德之高下。
此诗以李广终篇,意境更为雄浑
而深远。
本诗虽叙写边战,但重点不在民 族矛盾。
描写了唐军士卒慷慨赴边、转战 绝域的情景,高度赞扬了他们为国立 功、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也表现了 他们久战不归、两地相思的苦闷,并 给以深切同情;同时还揭露了军中官 兵对立、苦乐悬殊的事实,抨击了将 帅的腐败无能。
的离愁别绪;抒发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
和不满现实的情绪;描写边塞风光、异
域风情。
艺术特点: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
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
高适,世称高常侍,与 岑参并称,盛唐边塞诗代表 作家。其边塞诗感情激昂,
意境雄浑,气势奔放。
乐府旧题,多与边地征戍有关,写思 妇怀念征人之情。 由注释得知,此诗为和人之作,但绝 非无聊应酬,而是“感征戍之事”而作, 饱和着血泪的感慨;“事”,亦非道听途 说之辞,而是作者身临其境,亲眼所睹。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
• 衰草连天,孤城落日,力竭兵 稀,重围难解,有着鲜明的边塞特 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
境的凄凉。
• 边塞秋末景色(衰败、萧瑟、
凄凉) ——唐军兵力(枯竭),衬
托出战事的惨烈,唐军伤亡惨重。
身当恩遇常轻敌, 力尽关山未解围。
• 对比,将领身受皇恩常轻敌 冒进以求赏;士卒竭力奋战仍未 解除关山重围。(愤慨) • 这是全诗的中心,也是前后 转折的关键。上一层写将领,下 一层转入写士卒。
• (1)对破敌卫国,建立功勋,
寄予希望。
• (2)对骄恣蛮干,邀功求赏,
深抱隐忧。
• 主要是赞颂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 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 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 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史 记〃季布传》) • 所以,这“横行”的由来, 就意味着恃勇轻敌。
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旗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与边疆各民族在政治、军事、经济和
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边事增加,战
争频繁。 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 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从军边塞为 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一种新的 出路,而且他们也向往新奇的边疆生 活、边塞风光。
代表作家:高适、岑参、王昌龄等。
内容:反映边塞战争生活的艰苦和
军旅生活的种种体验,以及征人、思妇
第一层八句写出师,
着力烘托气氛; 第二层八句写战败,
揭示其原因; 第三层八句写被围, 刻画相思之苦; 第四层四句写死斗, 突出壮志豪情。
写 了 一 个 战 役 的 全 过 程 。
全 诗 以 非 常 浓 缩 的 笔 墨 ,
这首诗主要写了 —— 人:将帅 士卒
士卒
事:战争
思妇
景:塞外秋景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境的究竟是谁呢?

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
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
的士兵心情的写照。

此段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
汉将更深的谴责。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
• 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 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 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他们是何等质 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 可悲呵!
为下文反衬。
山川萧条极边土, 胡骑凭陵杂风雨。
• 写出了边地自然环境的恶 劣,而敌人的进攻却如暴风骤 雨般猛烈,可看出官兵处境的 险恶。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 对比。战士在前线流血牺 牲,将帅却安居营帐,流连声 色——苦乐不均,死生迥异。 • 暗示了必败的原因——从 内部瓦解了战斗力。 (愤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