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读者批评角度解读《黄金时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读者批评角度解读《黄金时代》
读者批评理论把读者置于文学研究的中心,强调读者及读者期待视野,探索读者与作家、作品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认为文学作品通过不断召唤读者的期待同时又重构读者的期待最终实现其文学价值。本文基于此理论,从读者期待视野、文本召唤结构、读者对作品终极意义三方面对《黄金时代》进行重新解读。
读者批评;《黄金时代》;读者期待视野;文本召唤结构;读者对作品终极意义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240-02
1读者期待视野
“期待视野”,是指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先前的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不同时代的读者有不同的期待视野,文学作品的价值也会随着读者期待视野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读者批评的文学史研究实际上是读者期待视野变更史的研究。正如伊瑟尔所说:”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它是作品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不是隐藏在作品之中,等待阐释学去发现的神秘之物。”①。同时还指出:”作品的意义最终在读者阅读活动中完成,具有这一意义的作品才算完整,才算实现了作品的价值。”
故事开头写道:”我二十一岁时,正在在云南插队。”写主人公作为一个知青遇到的事情。从开头看,读者以为是知青文学,读下
去才发现这是与现在知青小说完全不同的叙述方法,这种写法满足了读者想读不同小说的心理期待,跳出了一般知青小说的牢笼。然后写陈清扬找王二来讨论自己是不是”破鞋”的问题,于是给读者留下悬念,读者不由自主想知道其中的原因,而下面的陈述满足了读者的期待:她之所以被称为破鞋,是因为陈清扬是女人而且是个美丽的女人。王二和陈清扬因为伟大的友谊搞破鞋,荒诞的理由使人发笑又使人悲哀,使人想到那个三缄其口、不敢说话、没有朋友的时代;在文革时期,这种搞破鞋的行为势必会引起很大的斗争,于是,在读者的期待中,两人因为搞破鞋被批斗,写材料,恰和读者期望相吻合;同时,大量的性行为描写突破了一般限度,满足了读者的猎奇心理。
王小波用口语般荒诞可笑的语言,为我们展示了文革时期青年人的压抑、对自由的向往及那个时代荒谬,与读者从字里行间体会到的寓意相吻合,满足了不同读者的的阅读期待。
2文本召唤结构
“文本的召唤结构”指的是文本具有一种召唤读者阅读的结构机制。任何一部文学作品的文本解读都存在着意义空白和不确定性。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使文本更具阅读吸引力和召唤性,召唤性存在于文本的整体结构系统中,称之为文本的召唤结构。在《黄金时代》中,主线就是王二和陈清扬搞破鞋,可是透过这一主线,我们可以看到文本中的”空白”,了解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潜在的话语,去寻找作品新的意义。
一是王二和陈清扬的扑溯迷离的关系,到底是友情还是爱情?实际上,最初既不是友情也不是爱情,只是人本能的对性的欲望。正如王二所说;”我过二十一岁生日那天,打算在晚上引诱陈清扬,因为陈清扬是我的朋友,而且胸部很丰满,腰很细,屁股浑圆。”由此可见,王二引诱陈清扬是因为”胸部很丰满,腰很细,屁股浑圆”,是对女性身体的自然欲求。关于王二所说的那个所谓的”义气”,进而提出陈清扬应该为了义气和她性交,就算是傻子也看得出王二是胡说八道,也暗含出陈清扬不是为了单纯的”义气”,从她内心深处她也希望性交。以后,他们逃到山上,又多次性交。书中有几段描写道:”陈清扬说,那会她躺在冷雨里,忽然觉得每一个毛孔都进了冷雨。……世界上还没有一个男人能叫她肯当着他的面叫出来。她和任何人都格格不入。”“她不想爱别人,任何人都不爱;尽管如此,我吻她脚心时,一股辛辣的感觉还是钻到她心里来。”可见她并不想爱任何人,所以他们的性交不是为了爱情,只是纯粹的生理欲求。
二是他们为何逃到清平山上?当然,一方面是由于陈清扬和王二的关系失王二遭到军代表的百般磨难,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王二是一个渴望有自己的自主权,讨厌别人对他说三道四的人。所以他毅然决然的带上自己的东西,逃到山上。而陈清扬为了那所谓的伟大的友谊,也去了山上,但她不仅仅为了友谊,还有性。
所以,在反思文革和知青诉苦、对人性的思考以外,《黄金时代》还有其他的寓意,包括对性的自然需求、对自由的渴望,说明人的
欲望不会因为时代的特殊而消失。
3读者对作品终极意义
读者批评理论认为读者的接受活动是整个文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对作品的诞生和价值意义的体现具有决定作用。
姚斯认为:”文艺的本质是它的人际交流性质,文艺作为一种交流媒介,不能脱离其观察者而独立存在。”伊瑟尔认为”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他是作品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不是隐藏在作品之中,等待诠释学去发现的神秘之物。”④英伽登也认为:”接受的过程不是对作品简单的复制和还原,而是一种积极的、建设性的反作用”⑤
王小波曾说:”《黄金时代》是我的宠儿。”这是作者的观点,《黄金时代》的好坏,最终要有读者来决定。
《黄金时代》首先是由著名史学家许倬云教授推荐到台湾《联合报》连载的,在台湾获得了很大殊荣。许倬云教授作为一个读者,对《黄金时代》的出版起了重要作用。同时,1992 年3 月,香港繁荣出版社给书命名为《王二风流史》,收入”风月系列”。丁东读后说:”像《黄金时代》这样既有先锋性,又有可读性;既让人哭笑不得,又让人掩卷长思的杰作,还真不多见。”他预感,王小波要”横空出世”。
但是,由于书中有大量的性描写,再加上另外的种种原因,国内的出版社不敢出版。直到1994年,大陆的读者才第一次读到《黄金时代》。然而,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性文化还是发生了迅速的
变迁。社会在这方面还是较快地走向了宽容。王小波去世后,他的”时代三部曲”《黄金时代》《青铜时代》《白银时代》由花城出版社以最快的速度隆重推出,引起读者的重视。由于读者对《黄金时代》的重视,他们通过各种创造性的阅读活动,从美学主义角度、女性自我救赎角度、时代寓意角度,还有荒诞说、生命的轻与重说、精神关照说、自由精神说等各种角度挖掘出文本潜在的价值。正如李银河所说:”在内心深处,我隐秘的希望王小波是不朽的。”在我们读者的心里,我们也希望王小波是不朽的。
注释:
①胡经之,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275.
②伊瑟尔.文本的召唤结构[m].暨南大学出版社,1991:175.
③(姚斯:《审美经验与文学阐释学》,法兰克福苏尔坎普出版社1982年版,第173页)。
④伊瑟尔:《文本的召唤结构》,见瓦尔宁编:《接受美学》,慕尼黑,1975年版,第236页2.)
⑤(英伽登:《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10页。)
参考文献
[1]《黄金时代》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7月第三版。
[2]《黄金时代》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7月第三版。
[3]http:///question/297876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