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后理论的三种形态

合集下载

从生产关系视角重新理解三种社会形态论

从生产关系视角重新理解三种社会形态论

从生产关系视角重新理解三种社会形态论对于“三种社会形态论”,目前学界主要关注的是《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的表述。

这一理论是以集中的、显性的表述形式出现的,可以称之为“显性的三种社会形态论”。

其特征是,以货币交换关系、物化关系的历史发展为基本视角看待人类社会及其主体(即现实的人)的发展史,以个人与社会关系、人的社会结合方式以及人的发展程度为标准划分“三种社会形态”。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货币”章先从货币交换关系的普遍发展引出物化关系的普遍发展,并将此标明为现代资产阶级社会不同于前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的关键特征。

所谓物化,就是指人与人的社会联系颠倒地表现为物与物的社会关系(货币与商品的关系、交换价值),由此,个人间互相的全面依赖就表现为毫不相干、利益冲突的独立个人。

而后,“货币”章才集中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三种形式、三个阶段。

第一种社会形态通常简称为“人的依赖关系社会”,即“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式,在这种形式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

所谓“人的依赖关系”具体是指自然发生的或历史发生的个人相互之间的统治从属关系(血缘的、地缘的、家长制的、古代的或是封建的)。

第二种社会形态简称为“物的依赖性社会”,即“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式,在这种形式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

所谓“物的依赖性”是指个人对异己的物化关系(交换关系和生产关系)的依赖和从属。

所谓“人的独立性”是指,个人由于普遍发展的物化关系而从人身依附关系中解放出来而获得的相对“独立性”。

第三种社会形态简称为“自由个性社会”,即“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

马克思还特别指出了三种形态之间的关系:“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

马克思人的发展“三形态”理论研究

马克思人的发展“三形态”理论研究

第一章导论一、研究的缘起当人从自然种族脱离出来,而自觉其为人的那一刻起,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便构成了人类追求的永恒主题。

马克思提出了关于人的发展的“三形态”理论,即人的历史性生成与发展必然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和三种社会形态,是对人的发展的精辟总结。

它作为人性生成与完善的价值追求,体现了人的发展的真实本性,蕴含和体现了马克思对人的发展的思想真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追求。

马克思在《1857-1858经济学手稿》中提出的关于人的发展的“三形态”理论,即简称为“人的依赖”形态、“物的依赖”形态、“自由个性”形态三个阶段。

从历史和社会两个纬度辩证统一的高度对人的发展问题予以全面审思,深入研究和揭示人的发展的历史形态及其演变的内在规律和一般过程,是科学理解和完整把握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的必然要求。

二、研究的意义(一)理论意义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新高度。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人的发展“三形态”理论不仅是以人为本的理论依据,同时也是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所在。

坚持这一理论,对于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理论以及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会起到科学指导和理论典范的作用。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概括和总结了人类实践的经验和最新的科学成果,反映了时代进步的要求。

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三形态”理论,是马克思对于“社会历史”人认识的深入,是马克思对于人的研究越来越整体化,也使其唯物史观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实践意义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三形态”理论对于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观念,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辩证法的三种基本形态

辩证法的三种基本形态

辩证法的三种基本形态辩证法是一种哲学思想,它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矛盾的斗争推动的。

辩证法的三种基本形态是:否定、否定之否定和对立统一。

这三种形态在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一、否定否定是辩证法的第一种基本形态。

它指的是事物内部存在的矛盾,这种矛盾会导致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否定是一种消极的力量,它会摧毁旧有的事物,为新的事物的产生创造条件。

在哲学领域,否定是指对某种观念或理论的否定。

这种否定是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它可以推动哲学思想的发展。

例如,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就是通过对传统哲学观念的否定,提出了新的哲学思想。

在社会科学领域,否定是指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改变。

社会现象中存在着各种矛盾和问题,否定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例如,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阶级矛盾和剥削,只有通过否定资本主义,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发展。

在自然科学领域,否定是指对旧有科学理论的否定。

科学理论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否定可以推动科学的进步和发展。

例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是对牛顿力学的否定,它提出了新的物理学理论。

二、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是辩证法的第二种基本形态。

它指的是事物在经历一次否定后,会出现新的事物,这种新的事物又会经历否定,不断地发展和变化。

否定之否定是一种积极的力量,它可以推动事物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在哲学领域,否定之否定是指哲学思想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哲学思想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每一次否定都会推动哲学思想的进步。

例如,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就是通过否定传统哲学观念,提出了新的哲学思想。

在社会科学领域,否定之否定是指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社会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每一次否定都会推动社会的进步。

例如,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对计划经济的否定,它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在自然科学领域,否定之否定是指科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科学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每一次否定都会推动科学的进步。

例如,量子力学就是对经典物理学的否定,它提出了新的物理学理论。

社会理论的三种模式

社会理论的三种模式

社会理论的三种模式实证的、阐释的和批判的――社会理论的三种模式一批判的社会理论(criticalsocialtheory)、实证的社会理论(positivesocialtheory)与阐释的社会理论(interpretivesocialtheory)是社会理论的三种基本类型。

实证的社会理论试图发展出对于社会世界的合法化理解,其主要代表是孔德、杜克海姆、(一定意义上的)韦伯以及帕森斯。

他们把社会学的使命理解为解释被认为是统治社会世界的客观“法则”或因果关系。

实证的社会理论假定存在控制独立变量与不独立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社会法则。

他们希望严格依据科学方法论进行的足够数量的经验研究,最终能够生产出或发现这些法则。

实证主义的社会理论力图“真实地”(即如其所是地、像社会学家发现的那样)解释社会世界。

在西方,这种实证主义逐渐成为社会理论的主流。

帕森斯的学生默顿把实证社会理论的特征理解为中等范围(middle-range),即它并不是一开始就研究大的社会因果关系问题,而是从较低的、由经验研究支持的概括水平开始逐渐构筑理论。

这是与库恩的范式理论不同的科学进步的积累模式。

二实证的社会理论与批判的社会理论的区别是:实证的社会理论试图确立解释社会行为变异的社会法则,而批判的社会理论则反对这种关于“社会法则”的概念。

相反,批判的社会理论研究社会历史的目的是为了发现改变社会历史的方式。

如果说实证的社会理论强调因果解释,那么,批判理论则强调“历史性”。

实证的社会理论倡导非政治化立场,不介入对于特定社会群体利益的辩护(比如孔德的“社会物理学形式”理论、杜克海姆的“社会事实”概念、韦伯的“价值中立”概念等等);而批判的社会理论则认为,所有关于社会的理论都建立在关于社会现象之“本质”的假设之上,而这种假设必然包含特定的关于“好生活”的概念(即必然包含价值判断)。

在这个意义上,所有理论都是政治性的。

比如马克思关于“劳动决定人的本质”的假设导致了他关于非异化劳动的乌托邦。

【doc】“五形态”理论与唯物史观

【doc】“五形态”理论与唯物史观

“五形态”理论与唯物史观●"河北学刊1的t6一"五形态"理论与唯物史观:一,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理论宣传中,一直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经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达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前几年有人对这种"五形态"理论提出了质疑.他们说这"不是马克思的思想,而是斯大林的杜撰".斯大林"不仅这样划分出五种形态,而且把每一种形态同生产力水平联系起来,说这些形态都是由生产力,特别是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平制约的,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斯大林的这些观点"形成一个僵化的教条"."实际上,在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中,人类社会演进的道路是多线的而不是单线的","多线论的基本精神与马克思当年孵构想是一致的"许多同志写文章阐明"五形态"理论不只是斯大林的观崩,而且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我是同意后一种说法的,但是否定"五形态"理论的同志提出的问题,进远超出了怎样划分人类历史发展阶段,它涉及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本文想在方面谈谈个人的想法,以就教于理论界同行."五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否定"五形态"理论也否定了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石是社会生产力.它认为社会生产力决定杜会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关系决定社会上层建筑.社会形态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决定的.社会生产力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与它相适应,人类社会形态也必然不断由低级阶段向高缀阶段发展.人类历史上先后出现的几个不同社会形态,都是社会生产力发展造成的.马克思遮一思想贯穿在他和恩格斯合着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以及其他全部历史哲学着作中.其中<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那段话,表达得最为概括和明确.马克恳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括的过程.……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太体说来,'亚绑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社会经济l形惑渣进的Jl:巾臂-2砗?i}},{璧,黼{嬖糕i2;料※贵一_囊凰,*擀焦;耋槲_术;i{黼料i2;;!l1鑫i2;i2;囊震蓁豢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2—83页)从马克思这段论述中,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两个结论.第一,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归根到底是建立在社会生产力基础上的.普列汉诺夫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说:"如果我们简短地说明一下马克思和思格斯对于现在很有名的基础'对同样有名的上层建筑'的关系的见解,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到下面一些东西:(一)生产力的状况;(二)被生产力所制约的经济关系;(三)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生长起来的社会政治制度;(四)一部分由经济直接所决定的,一部分由生长在经济上的全部社会政治制度所决定的社会中的人的心理;(五)反映这种心理特性的各种思想体系"(H普列汉诺夫哲学着作选集第3卷;第195页)普列汉诺夫这一说法是符合马克思的思想的.第二,由于全部社会状况归根到底是建立在生产力基础上的,因此社会发展也必然最终是由社会生产力决定的.五形态即人类社会先后经过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与正在经历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这样,五形态理论就成为运用唯物史观研究人类历史发展得出的最基本结论,同时也是对唯物史观的一个强有力论证.坚持唯物史观,就必须坚持五形态理论.这样才能使唯物史现成为全面,系统,完整和唯一科学的历史理论体系.否则就会使唯物史观在历史发展阶段这一最根本问题上留下空白和漏洞.把每一种社会形态同生产力联系起来,说成是受它制约的必然的过程,这是马克思和思格斯在人类历史观上进行的伟大变革.马克思,恩格斯之前,不同时代的思想家历史学家们,郭在探讨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由于没有科学理论作指导,始终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他们有的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归结为上帝或天意.奥古斯丁说:"请想一想上帝,这就是最高的唯一的和全能的主宰.""我试问,能不能设想这个上帝会容许地上的王国以及这些王国的统治和隶属完全不领事于天意?""当东方的帝国经过长期的繁荣兴盛之后,上帝就希望在时间上最后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西方帝国,在自己的伟大和辽阔方面成为头等的帝国.因为上帝有着利用这个帝国来惩罚很多民族的心愿,所以他就把治理这个帝国的事业委托给这样的人."又说:"上帝也决定战争的长短,按照自己的裁定使战争缩短或延长."有的把历史发展最终动力归结为天才人物的作用.霍尔巴赫认为,犹太民族的历史是摩西一个人的事情,因为摩西形成了犹太人的性格,并且给他们安排了社会政治结构和宗教.霍尔巴赫说:"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摩西."又说"历史命运有时在一个世纪都被在强有力的人的头脑中戏耍的原子的运动所决定."有的用地理环境或者人口解释历史.孟德斯坞说:"政治奴隶制之系于气候的本性,也不亚于民间奴隶制和家庭奴隶制.""热带民族怠惰几乎总是使他们成为奴隶制,寒带民族的勇敢则使他们保持自由.马尔萨斯则认为人口是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十八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者,曾经断言人们的社会关系为人们的意志所支配,同时又认为人们的一切意见是环境和主要是社会环境的产物.他们在循子虽转来转去,始终找不到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和规律.法国复辟时代的历史学家们在人类历史观上来了个突破,用人们的财产关系即经济关系解释政治制度.基佐说:"大部分着作家,学者,历史家或政治家企图以某一社会的政治制度来解释这个社会的特定的状态,它的文明的程度或种类.假如从研究社会本身开始,以便认识和理解它的政治制度,这将更加聪明些.制度在成为原因之前,先是结果;社会先创造它们,然后在它们影响之下开始变化,不要照政府的形式来判断人民的状况,而应当先研究人员的状况以便判断它的政府应该怎样和能够28?:_,怎样……社会,它的成分,按其丰土会地位而不同的个人的生活式样,各个不同的阶级关系,——总之人们的公民生活——无疑地,这是希望知道各民族过去如何生活的历史学家及希望知道他们过去如何被统治的政论家所应当首先注意的第一个问题".(转引自普列汉诺夫着一元论历史现之发展第l5页)米涅和梯叶里持有同基佐相类似的观点.米涅甚至还探讨了社会经济运动怎样推动社会发展.他说;社会运动是为统治的利益所决定的.经碍,这个运动力图达到自己的目的,目的既到,它就停止了,让位于另一个运动,这个运动开始是看不见的,只有当它已经是占优势的时候,才显现出来.封建制度发展的进程就是这样.封建制度在实际上还没有存在时就存在于人民的需要中了——越是第一个时代}第二个时代它实际上存在了,但逐渐不合乎于需要,以致最后停止了它的实际的存在.至今投有一个革命是经过另一种道路完成的.(同上,第17—18页)但是经济关系即财产关系是怎样产生的呢?复辟时代的历史学家们没有作出令人满意的答复.他们用人性和征眼来说明.结果叉圊到了十八世纪的观点.黑格尔看出了法国复辟时代历史学家们的这个弱点.他不再用人性和征服来解释财产关系的产生,而用世界精神作说明.这样黑格尔就克眼了十八世纪以来历史学家的循环论或二元论.但是,由于黑格尔是用世界精神即彻底唯心主义观点说明历史,因此对世界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极其牵强的.马克思比以往历史学家和黑格尔高明,他同法国复辟时代的历史学家和黑格尔一样用财产关系即经济关系解释社会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但认为财产关系不是由人性,世界精神产生,而是由社会生产力产生的.这样马克思就对人类历史观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使其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马克思运用这个彻底唯物主义历史现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发现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相继递进的过程,因此提出了"五形态"理论.由此可见,认识到人类社会有个历史发展过程,探讨这个过程的规律,不是马克思的苕剖;认识到人类历史上存在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是封建社会发展的必彝晕结果,也不是马克思的贡献.马克思的贡献在于发明了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形态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生产力决定的,从而对人类社会存在的各个不同形态的历史顺序给予了科学规定,并用生产力发展的规律论证了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要被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所代替.马克思提出人类社会发展"五形态"理论,是他的历史理论长期发展的结果.马克思刚刚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时候,就着手探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他和恩格斯为清理自己过去的思想,在其合着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就提出了人类社会发展"五形态"理论的雏形.这部着作在论述社会分工的时候说:"第一种所有制形式是部落所有制.它是与生产力的不发达的阶段相适应的,当时人们是靠狩猎,捕鱼,牧畜,或者最多是靠耕作生精的.""第二种所有制形式是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这种所有制是由几个部落通过契约或薤服联系为一个城市而产生的,在这种所有制下仍然保存着奴隶制"."第三种形式是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形式".在稍后几页共产主义.——交往形式本身的生产*一节中,又讲辨资本主义所有制和共产主义所有制.这里虽然没有出现五种社会形态概念,但对五种所有制式的论述是清楚的.由于当时资料不足,他们用了部落所有制和古代公社所有制两种提法,应当说这反映出他们对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划分还不够明确.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宽思和恩格斯指出:"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自l由援和糟"贵族和平民,雇主和农奴,行会师傅和帮工""从封建社会灭亡中产生出来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并投有消灭阶级对立".这里讲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再加上行将到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实际上讲了四大社会形态.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有关论述比较,这里对四大社会形态发展顺序排列是非常清楚的.在《雇儡劳动与资本一书中,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理论又前进了一步,明确提出了社会发展阶段思想.马克思说;"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古代社会,封建社会和资产阶阶社会都是这样的生产关系的总和,而其中每一个生产关系的总和同时又标志着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特殊阶段.这里具俸讲了巨大社会阶段,如果再加上共产主义社会,也是讲了四大阶段.马克思所以一直讲嘎丈社会形态是由于当时历史材料不足,等到写《(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时候,已经发现了较多原始社会的材料,所以在古代社会之前又加了亚细亚社会形态,正式提出了"五形态理论.由此可见,"五形态"理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不是斯大林的发明,把它说成斯大林的"杜撰",不符台历史实际.,.否定人类社会发展"五形态"理论的同志,首先从实证方面提出了质疑.他们提出质疑的理由,是值得商榷的.(一)"马克思讲的亚细亚社会,不是指原始社会,而是指在亚洲存在的那种自然经济社会,它从很古的时侯,一直延续到近代".这个说法不符合实际.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资本主义的可以看作历史演进的几个时代,"这里讲的亚细亚社会正是指原始社会.在马克思用语中,古代社会一般是指奴隶社会.在"历史演进的几个时代一中,古代的即奴隶制社会之前的社会形态,不是指原始社会还能指什么呢?马克思不仅在K序言中这样说,在其他着作中也这样说过.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说;"原始的公社所有制:'值到现在我们还能在印度人那里遇到这种形式的一整套图样,虽然其中一部分只留下残迹了.仔细研究一下亚细亚的,尤其是印度的公社所有制形式,就会得到证明,从原始的公社所有制的不同形式中,怎样产生出它的解体的各种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94—95页).很明显,这里是把亚细亚社会形态的印度公社看作原始杜会存在的1888年恩格斯在对共产党宣言》英文版加的注释中说:"在1847年,社会的史前状态,全都成文史以前的社会组织,几乎还完全没有人知道.后来,哈克斯特豪森发现了俄国的土地公有制,毛勒证明了这种所有制是一切条顿族的历史发展所由起始的社会基础,而且人们逐渐发现,土地公有的村社是从印度起到爱尔兰止各地社会的原始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第251页)这里讲的"土地公有制的村社"即是指马克思说的亚细亚社会形态,囡此,亚细亚社会形态就是指五大社会形态的第一个形态,即原始社会.对此提出不同意见是没有道理的.(二)奴隶社会不是一个独立形态.它除了在古代希腊和罗马城邦国家外,投有在其他地区占统治地位.并且"文明和国家在希腊城邦以前已经存在了整整15O0年,但是,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克里特——_迈锡尼地区根本不存在一个奴隶杜舍".因此,"挂舍五衔最30一.单线演进图式,显然一开始就背离了欧洲历史的实际."奴隶制可能没有在世界大部分地区占过统治地位,但这不能否定世界历史上存在过一个'奴隶制社会形态.因为奴隶制在一些地方曾经占据过统治地位,在没有取得过统治,区,也都出现过这种或者那种形式的奴隶制.就连否定奴隶制是独立社会形态的同志,.也不得不承认,它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过.据他们分析,在"进入文明时代的美索不达米亚古代社会对待人的态度也不文明,野蛮的奴隶制在这里始终存在着,但奴隶制经济在社会经济成分中从来不是主要的或重要的成分,而仅仅是作为社会经济的一种补充成分而存在"."法老埃及社会也确实存在着丧失人身自由的奴隶","总数甚至多达数万".印度古代历史"从文献记载中可以看到,奴隶在吠陀后期即有存在","到孔雀王朝时,随着战争和征服奴隶制褥弼发展,在部分王室控制的土地上甚至使用了奴隶(战俘)劳动".在中国也发现了奴隶制.既然奴隶制在世界文明发展较早的大部分地区普遍存在过,在一些地区占据过统治地位,前后延续过数百年乃至上千年,那么从所有制和阶级关系方面划分出一个奴隶社会阶段,又有什么不可以昵?更何况奴隶制社会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现,在马克思之前就是历史学家们所公认的历史现象和共同使用的概念.因此,用奴隶制没有在世界大部分地区占据过统治地位,来否定奴隶社会阶段存在是不正确的.借此否定五大社会形态理论更是错谩的.认为五阶段图式一开始就背离了欧洲历史实际也值得商榷.克里特——迈锝尼地区尽管有了文明和国家,在希腊城邦之前,可能不存在一个奴隶社会阶段,但它不排除存在一个解体中的原始社会阶段,或它的变种形态.根据否定五形态理论的同志提供的资料,克里特——迈锡尼地区的社会结构是:"国家的政治体制,也是一个类似于金字塔形的等级制结构,管理着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宗教事务,在官庭贵族之下,则是以区长为首的地方贵族,他们负责地方行政,包括征收赋税,维持秩序,征集军队等等,在金字塔的底层则是广大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公社(氏族的或地区的)是迈锡尼社会经济基层单位","往往作为一个独立的单位参加对神的祭献,具有一定独立化","国家土地主要为公社所控制,这种公有地的绝大部分,由普通自由民所获得,还有一些则由贵族,祭司和国王的工匠所占有.公有地之外,还有一种土地是私人占有的,土地占有者一般把自己的土地租佃给农民……土地私有制形式还处于萌芽状态."应该说,这里提供的资料并不齐全,有些还相互矛盾.但从总体上看,它的确不是奴隶社会,但不排除属于原始社会解体过程中产生的亚细亚社会形态的一个变种.因为从土地公有制,以公社作为社会经济基层单位,独立进行对神的祭献等特征看,在许多方面类似于印度,俄国等地存在过的亚细亚社会形态.奴隶社会是高于亚细亚社会形态的.在一定条件下,从迈锡尼地区的社会形态发展出古希腊,罗马的奴隶社会形态,是很自然的.因此,用迈锡尼地区的社会形式来否定五社会形态理论,是缺乏根据的.'(三)封建制度只在欧洲部分地区实行过.中国和世界绝大多数地区没有存在过欧洲那种典型的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只在欧洲,北美等少数国家存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没b有存在过完整的资本主义制度.因此,"五形态"理论没有普遍意义.这种说法如同说奴隶社会不构成独立社会形态一样,除了对历史事实的错误理解外,在方法论上也是不正确的.用实证材料否定"五形态"理论的同志,在方法论上至少犯了三个错误.(一)这些同志只抓住了个别,忘掉了一般.事物是以个别形态存在的,一般存在个别之中.个别是无限丰富多彩的,一般是普遍,共性规率.历史唯物主义把人类社会发展趔31分为五种形态,是以它的最一般规律,最普遍特征为依据的,没有顾及其中无限丰富多彩的个别内容.列宁在谈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方法论的时候说:"一分析物质的社会关系,立刻就可能看出重复性和常规性,就有可能把各国制度概括为一个基本概念,邸社会形态."又说:"只有这种概括才能使我们有可能从记载社会现象进而极科学地分析社会现象,譬如说,划分出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同另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东西,研究出1一切资本主义国家所共有的东西."(《列宁选集》第1卷,第8页)列宁这里讲的方法,就是抓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一本质,舍弃其他五彩缤纷的社会现象.否定"五形态"社会理论的同志只看到了各个国家社会制度不同的表面现象,没有抓住这些国家社会制度的共同本质.倒如对封建主义他们只看到欧洲国家不同于中国的表面现象,没有看到二者都是手工业劳动,地主阶级占有土地,农民在地主的土地上劳动,政治上的等级专制制度等等共同本质,这些才是规定封建社会形态的基本条件.研究社会形态,如果把握不住各国社会制度的本质,那就只能如列宁说的记载各国历史现象,不能探讨共同规律,因此,不可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二)这些同志不是从发展的观点观察世界历史,而是从静止的观点观察世界历史.如果从发展的观点观察世界历史,就可以看到哪些是先进的,新生的,代表世界历史前进方向的东西}哪些是落后的将要灭亡的东西.从生成的高度把握住新旧社会形态的更替倒如古代希腊是代表奴隶制度时代的社会形态,近代英国,法国,美国资产阶级革命则代表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到来.尽管奴隶制和资本主义制度,只在世界少数国家具有典型意义,而其他大多数国家陆续进入这一社会形态,或者只部分进入,甚至有些国家根本投有进入这一社会形态,就被比它更高一级的社会形态代替了.这些都不影响世界历史阶段的划分.因为各个国家的历史发展程度虽然千差万别,但从世界历史进程看,每个阶段毕竟有它独自的特征,这些特征是其他社会历史阶段所没有的.因此仍然可以把它概括为一个历史阶段或社会形态.如果不从发展观点观察世界历史,而从静止观点观察世界历史,那就只能看到各个国家社会形态的千差万别,看不到各主要国家一个时代不同于另一时代的共同本质.因此无法。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三重维度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三重维度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三重维度作者:曾依静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 2015年第4期黄河科技学院曾依静摘要: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是在研究社会结构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主要包括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维度、社会发展主体与客体的维度、社会发展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维度。

通过对这三个维度的分析,马克思意在揭示人类社会历史纵向发展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从而指出社会形态演进最一般的规律。

关键词:马克思;社会形态;维度一、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维度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一唯物史观的诞生地中,马克思、恩格斯以生产关系为尺度,将人类社会划分为部落所有制、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共产主义所有制。

这是马克思“五形态”论的雏形。

接着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以及《雇佣劳动和资本》中又做了进一步的阐述。

1859年写作并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作了系统的阐发,作为其中重要内容的社会形态演进问题也得到了明确的说明。

在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马克思对有史以来的社会形态进行了科学总结:“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在此,马克思将社会形态的划分建立在科学历史观的基础上,五种社会形态得到了十分明确的表述。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分工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

这就是说,分工的每一个阶段还根据个人与劳动的材料、工具和产品的关系决定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

”所以就以生产的分工为出发点,把人类历史的发展归结为生产关系,又把生产关系归结为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一个民族的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最明显的表现在于该民族的民族分工发展程度,而分工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

”而作为第一种所有制的部落所有制的一般基础只能如此说明,“它是与生产的不发达的阶段相适应的,当时人们是靠狩猎、捕鱼、牧畜,或者最多是靠务农生活的。

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和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的差异与一致性-马克思主义论文-哲学论文

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和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的差异与一致性-马克思主义论文-哲学论文

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和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的差异与一致性-马克思主义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社会形态划分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在各种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中都对此有所论述。

但在我国理论界,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依然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看法,本文仅就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和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谈些自己的看法,与理论界的同仁共同商讨研究。

一、两种划分社会形态方法各自的内涵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是根据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把人类历史发展过程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是它的第一阶段)五种依次更替的社会形态的方法。

社会形态概念,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着作中,多数情况下是指生产关系总和或生产关系体系、社会经济结构;但有时也包括生产力,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即社会生产方式;有时还包括上层建筑,指一定的经济基础及与此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的统一;而在讲社会形态的发展时,又把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看作一个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实际上是把社会形态看作全部要素的总和。

这样,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着作中,社会形态概念共有四种含义。

应该如何对待这种情况呢?有两种相反的态度:一种是实用主义的态度,即对经典作家的论述断章取义,各取所需,为我所用,认为只有自己采用的某一种看法符合经典作家的本意,排斥经典作家的其他看法。

另一种是科学的态度,认为在科学史上,任何概念都是发展变化的,都有一个由内涵不够确切到更加确切、外延不够确定到更加确定的过程,即有一个由多义到一义的过程。

社会形态这个概念也不例外。

我们不应该囿于经典作家的论述踏步不前,更不应该责备他们没有把这个概念规定得尽善尽美,而应该把这个概念推向前进。

根据这个指导思想,我把从五种社会形态划分的角度使用的社会形态概念定义为:社会形态是由历史上一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等全部社会要素组成的完整的社会体系,是按照自身特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发展着的活的社会有机体。

人教A版高中政治选修一社会主义理论形态的第一次飞跃 ——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名师制作优质教案

人教A版高中政治选修一社会主义理论形态的第一次飞跃 ——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名师制作优质教案

第二讲社会主义理论形态的第一次飞跃——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教学目的、要求:通过本讲内容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马克思对社会主义形态问题的一般认识;准确把握社会主义理论形态发展中的三种初级形态——1 6-17、18、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历史性飞跃,及其实现飞跃的标志性理论成果;正确认识《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及其伟大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历史性飞跃;《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和《对共产党宣言》的现代解读。

教学方法:理论讲授、自学、课堂讨论;课时安排:10课时教学内容和过程:一、关于社会主义形态问题1、社会形态与社会主义形态(1)自古代以来西方学者对社会形态问题的认识。

古代思想家按政治权利结构类型而划分的社会形态类型;近代民族国家形式与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当代学者按生产和生活方式划分的三类社会形态等。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形态问题的认识。

划分社会形态的客观依据问题;5种社会形态及其发展演变规律;对未来社会形态的预测。

2、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形态问题(1)关于社会主义形态问题的学术争论。

社会主义是否存在其独特的社会形态问题;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存在的客观必然性。

(2)社会主义理论形态及其起源(3)社会主义理论形态与社会主义模式。

经典社会主义模式;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

二、社会主义理论的初级形态——空想社会主义1、16至17世纪的“共产主义的微光” (1)、莫尔及其《乌托邦》生平及主要学术著作。

托马斯.莫尔,1478-1535,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著名的人文主义者。

其父约翰.莫尔曾任英国皇家高等刑事法庭法官,深受英王爱德华四世器重,获得贵族爵位。

莫尔自幼受过良好的教育,14岁进入牛津大学学习拉丁文和形式逻辑。

大学时代对希腊拉丁古典文学研究造诣颇深,受到前辈学者的器重。

曾担任过律师、政府官员、下院议员、下院议长、大法官,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

马克思“三种社会形态”理论与“五种生产方式”理论的关系

马克思“三种社会形态”理论与“五种生产方式”理论的关系
马克思“ 三种社会形态” 理论与“ 五种生产方式" 理论 的关 系
口 王 艳
( 天津师范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 天津 3 0 0 3 8 7 )
[ 摘
要 ]学界 对 马克 思的“ 三 种社会 形 态” 理论 和“ 五 种生 产 方式 ” 理 论 的 关 系有 着 不 同的理 解 。有 的学者 把
和五种生产 方式理论 虽然 表达不 同, 但是相辅相成 , 它
们共 同组成 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 , 缺一 不可。[ 6 3
低级 到高级不 断发展 的历史 过程 , 是 马克思基 于对社 会基本矛盾 的分 析得出的重要结 论。它是建立 在对历
目社 会 形 态 理 论 的 文 本 考 察
阶段和异化劳 动被扬弃 的阶段 ( 共 产主义阶段 ) 。我们 可以把这三个 阶段看作是“ 三种社 会形态 ” 的雏形 。后 来, 马克思 和恩格斯在 l 8 4 l 8 4 6年合 著 的《 德 意 志: 意识 形态》中 ,把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 理解 为
点: 一种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的
矛盾运动衍生 出的五种生产方式理论 . 即原始社会 、 奴 隶社 会 、 封建 社会 、 资本 主 义社会 、 社会 主义 ( 共 产主 义) 社会 ; 另一种则是在《 政治经济学批 判( 1 8 5 7 -1 8 5 8 年手稿 ) 》 中提到的 , 人的依赖关 系 、 以物 的依赖性为基
社会形态是历史 唯物 主义 的一个重要范 畴。马克 思 运用社会 形态理论 . 揭示 了人类社 会演进 的一般规
没有推演。 所以, 三种社会形态理论并非是马克思对社 会形态理论 的真实表达 ,五种生产方式理论具有基础
性、 普遍性 和真理性 , 是 马克思 描述社会形态理论 的本 意。 _ 】 第二 , 有 的学者认为 , “ 三种 社会 形态” 是 马克思对 社会形态理论 的概括 .马克思从未提 出过五种生产方

社会三形态

社会三形态
马克思接着指出:“个人的产品或活动必须先转化为交换价值的形式, 转化为货币,并且个人通过这种物的形式才取得和证明自己的社会权力”。 从这里可以看出,交换价值的具体形式就是货币,而物的形式也就转化为 货币的形式。所以,可以进一步把“物的依赖性”理解为依赖以货币这种 交换价值的形式为媒介的社会关系的社会。
10
人得以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社会形态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这一阶段,产品经济占统治地位。产品经济是指这样 一种社会经济形态: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人们取得自己所需的产品不 用通过货币来进行交换,而是通过社会中心组织进行按需分配。产品经济 是以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为基础的,并以全社会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为前提。 只有这时,人才不再像第二个阶段那样被物所役使,能够得到真正自由而 全面的发展。用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的话来说,未来社会“每个人 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便是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 的基本设想。
三种社会形态的详细论述
(3)人得以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社会形态 马克思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里,“表现为生产和财富的宏大基石的,
既不是人本身完成的直接劳动,也不是人从事劳动的时间,而是对人本 身的一般生产力的占有,是人对自然界的了解和通过人作为社会体的存 在来对自然界的统治,总之,是社会个人的发展。……一旦直接形式的劳 动不再是财富的巨大源泉,劳动时间就不再是,而且必然不再是财富的 尺度,因而交换价值也不再是使用价值的尺度。……于是,以交换价值为 基础的生产便会崩溃,直接的物质生产过程本身也就摆脱了贫困和对立 的形式。个性得到自由发展,因此,并不是为了获得剩余劳动而缩减必 要劳动时间,而是直接把社会必要劳动缩减到最低限度,那时,与此相 适应,由于给所有的人腾出了时间和创造了手段,个人会在艺术、科学 等等方面得到发展”。

浅谈马克思“三种社会形态理论”

浅谈马克思“三种社会形态理论”

浅谈马克思“三种社会形态理论”作者:焦晓炜来源:《决策与信息·下旬刊》2016年第08期【摘要】对社会形态的认知与是否坚持唯物史观有紧密联系,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提出以来,在学界引起各种争论。

本文试图从每一种社会形态所对应的社会特征来详细阐释马克思三种社会形态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内在逻辑演进。

【关键词】社会形态;依赖关系;经济形态对于马克思三种社会形态理论提出的脉络,目前许多学者认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提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未发生异化的阶段、异化阶段、异化被扬弃的阶段是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雏形;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把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理解为“自然形成的社会——文明创造的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演进过程是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发展阶段;理论的明确提出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式,在这种形式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

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式,在这种形式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

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

”马克思的这段话论述了三大社会形态的基本特征,并揭示了三大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进程。

一、人的依赖关系阶段——最初的社会形态人的依赖关系阶段,作为最初的社会形态,相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这一“现代社会”,包括了“家长制的、古代的以及封建的等等”一切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

第一大社会形态中,面对原始自然的丰富广阔性,人认识、改造自然的思维和行为能力极其微小,从而导致了活动范围的狭小。

生产力状况、实践活动方式的单一,决定了第一大社会形态中的人还处于彼此间互相依赖状态:人的思维状况还处于混沌状态,没有形成独立的个性意识,因而无法形成独立的主体;出于自我生存、自我保护和自我发展的需要,他必须依赖于生活的集体。

计算机方法论-chapter 4 计算学科中的三个学科形态

计算机方法论-chapter 4  计算学科中的三个学科形态
有一组初始的、专门的符号集; 有一组精确定义的,由初始的、专门的符号组成的符号
串转换成另一个符号串的规则。 在形式语言中,不允许出现根据形成规则无法确定的符
号串。
15
形式语言的语法
形式语言的语法:形式语言中的转换规则。
语法不包含语义。
在一个给定的形式语言中,可以根据需要,通 过赋值或模型对其进行严格的语义解释,从而 构成形式语言的语义。
的。
30
3、预备知识——冯·诺依曼计算机 P64
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ENIAC在美 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制成功。
ENIAC的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是依照机电系统设计的,还存在 重大的线路结构等问题。
在图灵等人工作的影响下,1946年6月,美国杰出的数学家 冯·诺依曼(Von Neumann)及其同事完成了关于“电子计 算装置逻辑结构设计”的研究报告, 具体介绍了制造电子计算机和程序设计的新思想 至今为止,大多数计算机采用的仍然是冯·诺依曼型计算机 的组织结构,只是作了一些改进而已。因此,冯·诺依曼被 人们誉为“计算机器之父”。
1、抽象形态
科学抽象是指在思维中对同类事物去除其现象 的、次要的方面,抽取其共同的、主要的方面,从 而做到从个别中把握一般,从现象中把握本质的认 知过程和思维方法。
学科中的抽象形态包含着具体的内容,它们是 学科中所具有的科学概念、科学符号和思想模型。
3
抽象形态——源于现实世界(建立对客观事物 进行抽象描述的方法,建立概念模型)
状态
q
控制器
23
图灵机
写在带子上的符号为一个有穷字母表: {S0,S1,S2,…,Sp}
可以认为这个有穷字母表仅有S0、S1两个字符 其中S0可以看作是“0”,S1可以看作是“1” 由 “0”和“1”组成的字母表可以表示任何一个数

试论伦理学的三种理论形态

试论伦理学的三种理论形态

试论伦理学的三种理论形态伦理学是研究道德问题的哲学分支,它探究的是人类行为准则和价值观的本质、起源和发展。

在伦理学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多种理论形态,每种形态都以其独特的视角对道德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本文将简要介绍伦理学的三种主要理论形态,包括其基本观点、发展历程以及优缺点。

道德相对论是伦理学中的一种重要理论形态,它的基本观点是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是相对的,不存在普适的道德标准。

这种理论源于古希腊的智者派,如普罗塔戈拉所言“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个人感觉和意志的重要性。

道德相对论在20世纪后期的文化多元性、后现代主义等思潮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道德相对论的优点在于它破除了绝对道德观念的束缚,为人们提供了更加宽容和理解的文化氛围。

然而,这种理论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它可能导致道德相对主义的困境,削弱人们对普遍道德准则的信仰。

美德伦理学的是个体美德的培养和修炼,它的基本观点是美德是实现人类幸福的必要条件。

这种理论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认为人的美德在于培养一种中庸之道,使人们在面对各种道德困境时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

美德伦理学的优点在于它强调了美德对于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性,鼓励人们通过自我修炼来提高道德境界。

然而,这种理论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它可能忽略环境因素对道德选择的影响,过于强调个体的内在品质而忽视社会结构和制度的作用。

社会哲学和人类中心主义的是社会公共利益和人类福祉,它的基本观点是人类社会的繁荣和发展需要依靠社会合作和人类中心的价值观。

这种理论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和20世纪的实用主义,它认为只有通过竞争和合作才能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社会哲学和人类中心主义的优点在于它强调了社会合作和公共利益的重要性,鼓励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社会整体的福祉。

然而,这种理论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它可能忽略了个体的自由和权利,过分强调社会控制和集体意志的重要性。

伦理学的这三种理论形态都具有一定的优点和缺点。

论“后理论”的三种形态

论“后理论”的三种形态
“Introduction”,p.2.
·5·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 2期
人则认为(文化)理论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理论 不可能在当下再度兴盛。① 我本人作为一个对文学 理论的未来前景抱有乐观态度的中国文学理论工作 者,始终对文学理论的现状持一种乐观的态度,即使 在文学理论失去轰动效应后也对之不感到失望,而 对其未来的发展走向则更是抱有信心。但是同时, 针对文学理论在当下所面临的状态,我们又不得不 去面对并回答这样一些问题:文学和文化理论究竟 出了什么问题?我 们 为 什 么 总 是 听 到 “理 论 死 亡 ” 的声音?如果理论还有活力的话,它的未来前景如 何?如此等等。我 本 人 为 “后 理 论 ”这 一 术 语 和 概 念的推进以及在中文语境中的发展发表过许多文 章,②甚至出版过一部专著,[1]并就这个题目在一些 欧美国家和澳大利亚的高校作过演讲。如果“后理 论”这个术语并 非 我 发 明 的 话,那 么 “后 理 论 时 代 ” (post-theoreticalera)这 一 概 念 则 无 论 在 中 文 还 是 英文语境下都是我率先提出并加以阐释的。当然, 提出一个理论概念并非难事,粗粗浏览一下国内的 学术期刊论文,我们便不难发现,光是近几年在论文 的题目中带有“后理论”字样的文章就不下数十篇。 我想我的这一目的应该算是初步达到了。但是如何 对这样一个理论概念进行界定和阐释并如何使其为 更多的人所接受并引起批评性讨论,则并非几十篇 文章所能完成。本文将首先根据近年来国际文学理 论界的最 新 进 展 对 “后 理 论 ”这 个 概 念 作 进 一 步 的 深入阐述,同时,也想提请国内外从事理论批评和研 究的同行关注这样一个事实:文学 /文化理论的盛期 不再。但我依然 认 为,在 当 下 的 “后 理 论 时 代 ”,理 论的功能和作用虽然暴露出了自己的缺陷,但理论 本身并没有死亡。最近十多年在西方风行并开始进 入中国的“后人文主义”“性别研究”以及“生态批评 和动物研究”等理论思潮就表明了理论的一些具有 生命力的形态及其在未来的发展方向。

马克思主义的三种“形态”及其整体性

马克思主义的三种“形态”及其整体性

坚 持从雾 艮 苦 卓绝 的科学研 究 。马克思 、恩格斯在 研究过
程中始终保托 谨的学术态度 ,采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如辩 证思维方法、实证方法等。在面对马克思、恩格斯留下的 著作、手稿、笔记时,即使是一些反马克思主义者,t b _ Y  ̄ f 电 仃 ] 严谨的态度和渊博的学识表示钦佩。

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对于推进态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三种形态


1 、注重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的 “ 大众形态”
马克思主义 ‘ : 众形 ’ 是指其始终从实践和时代提 出的重大现实问题出发,是属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论 ; 是 从现实的人出发,关 劳动人民的生存处境和发展命运的 理论;是一种关于 人 生信仰和核心价值的社会思想和科学 体系,是劳动人 民的信仰和价值] 蛋 息。 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能够创立新世界观,都是源于 他们对最广大劳动群众的深厚感情和热切关心 。在中学时 代 ,马克思就决定要选择 ‘ 殴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事 业” ,就有力的讽刺和鞭挞了当时资本家的残酷剥削以及工 人悲惨的生活境遇。在担任 《 莱茵报》主编的期间,马克 思积极发表文章,从现实问题出发去维护在社会上和政治 上都备受压迫的穷苦人民。在那个时代 ,马克思、恩格斯 有充足的资本可以步入 ‘ ‘ 上流社会’ ’ , 但他们宁愿遭受反动 统治者的迫害,宁愿忍受贫穷 , 也毅然决然的站到了广大 劳动群- 众的身边。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坚决维护工人阶级、广大劳 动人民的根本利益 ,为他们的自由和解放而奋斗。马克思 主义以唯物吏观为指导,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 创造者。马克思主义 旗帜鲜明的表示 自己学说的无产阶级 性质 , 最初的无产阶级亦称工人阶级,属于生活在整个社 会最底层并代表着最广大劳动人 民的社会群体。在 < < 1 8 4 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马克思主义集中考察了工人阶级

运用第一二三种形态处理

运用第一二三种形态处理

运用第一二三种形态处理
第一种形态是指处理事物的方式或方法,第二种形态是指处理事物的状态或状况,第三种形态是指处理事物的结果或效果。

在回答问题时,我会从这三种形态来进行全面的回答。

首先,从第一种形态来看,处理问题的方式可以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进行。

从理论方面来说,可以通过梳理相关概念、原理和逻辑关系,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和思路。

从实践方面来说,可以通过举例分析、对比实证等方式来阐述解决问题的具体步骤和操作方法。

其次,从第二种形态来看,处理问题的状态或状况可以是当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也可以是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在回答问题时,我会全面客观地描述问题的现状和存在的困难,分析问题的成因和影响,以及解决问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最后,从第三种形态来看,处理问题的结果或效果可以是解决问题后所带来的变化和影响,也可以是解决问题的收获和启示。

在回答问题时,我会重点阐述解决问题后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改善,以及解决问题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综上所述,我会从第一、第二、第三种形态来处理你的问题,全面分析并回答,以期给你一个满意的答复。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ntroduction”,p.2.
·5·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 2期
人则认为(文化)理论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理论 不可能在当下再度兴盛。① 我本人作为一个对文学 理论的未来前景抱有乐观态度的中国文学理论工作 者,始终对文学理论的现状持一种乐观的态度,即使 在文学理论失去轰动效应后也对之不感到失望,而 对其未来的发展走向则更是抱有信心。但是同时, 针对文学理论在当下所面临的状态,我们又不得不 去面对并回答这样一些问题:文学和文化理论究竟 出了什么问题?我 们 为 什 么 总 是 听 到 “理 论 死 亡 ” 的声音?如果理论还有活力的话,它的未来前景如 何?如此等等。我 本 人 为 “后 理 论 ”这 一 术 语 和 概 念的推进以及在中文语境中的发展发表过许多文 章,②甚至出版过一部专著,[1]并就这个题目在一些 欧美国家和澳大利亚的高校作过演讲。如果“后理 论”这个术语并 非 我 发 明 的 话,那 么 “后 理 论 时 代 ” (post-theoreticalera)这 一 概 念 则 无 论 在 中 文 还 是 英文语境下都是我率先提出并加以阐释的。当然, 提出一个理论概念并非难事,粗粗浏览一下国内的 学术期刊论文,我们便不难发现,光是近几年在论文 的题目中带有“后理论”字样的文章就不下数十篇。 我想我的这一目的应该算是初步达到了。但是如何 对这样一个理论概念进行界定和阐释并如何使其为 更多的人所接受并引起批评性讨论,则并非几十篇 文章所能完成。本文将首先根据近年来国际文学理 论界的最 新 进 展 对 “后 理 论 ”这 个 概 念 作 进 一 步 的 深入阐述,同时,也想提请国内外从事理论批评和研 究的同行关注这样一个事实:文学 /文化理论的盛期 不再。但我依然 认 为,在 当 下 的 “后 理 论 时 代 ”,理 论的功能和作用虽然暴露出了自己的缺陷,但理论 本身并没有死亡。最近十多年在西方风行并开始进 入中国的“后人文主义”“性别研究”以及“生态批评 和动物研究”等理论思潮就表明了理论的一些具有 生命力的形态及其在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后理论”及“后理论时代”的特征是什么?
虽然文学理论在 20世纪 80、90年代确曾有过 自己的“黄金时代”,但是曾几何时,这个 “黄金时 代”就已 经 被 认 为 一 去 不 复 返 了。 人 们 不 禁 要 问,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其主要原因就在于,理 论的作用早先被夸大到了一个不恰当的地步,因而 导致的一个后果就是,在文学理论界竟然出现了这 样一些怪现象:从事文学理论批评和研究的学者几 乎不读文学文本,一味玩弄纯理论的推演,或用来自 西方的理论 “强 制 性 地 ”阐 释 西 方 以 外 的 文 学 和 文 化现象,③因而,一些人干脆认为今天的文学理论研 究者所研究的是一种“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文学 理论也 就 摇 身 一 变,成 了 “文 化 理 论”或 干 脆 “理 论”。这样 一 来,理 论 的 缺 陷 和 不 完 备 性 就 暴 露 无 遗,它受到学界的诟病也不足为奇了。在这样一种 情景下,“后 理 论 ”便 应 运 而 生,并 迅 速 在 国 际 学 界 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兴趣。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 陶东风教授
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殏
论“后理论”的三种形态
王 宁
摘 要:近年来,国内学者就一度在西方学界出现并后来进入我国的“后理论”现象展开了相 关的讨论和争鸣。笔者认为,“后理论”是一种思想的状况,是对理论的一种反思与重识,同时也是 对理论之未来发展的一种憧憬和展望。确实,在 “后理论时代”,理论曾经有过的旺盛活力和批判 性穿透力已不再,它在当下变得越来越注重实证和经验研究,并对自身进行质疑和反思。因而一些 人认为,理论已经死亡,落 的 状 态。 笔 者 并 不 同 意 这 一 悲 观 的 看 法。在笔者看来,提出后理论的概念意在表明,理论并没有死亡,它已散发在对文学和文化现象的 分析研究中。它一方面要保持以往的批判精神,另一方面又要对自身进行反思。因而在“后理论时 代”,处于衰落状态的文学和文化理论再度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在提出“后理论”的概念之后,文章 还逐一讨论了当下最有影响的三种形态的“后理论”:后人文主义、性别理论以及生态批评和动物 研究,并对这三种 “后理论”的渊源、体系及超越性作出论述。 关键词:后理论;后人文主义;性别理论;生态批评和动物研究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94X(2019)02000510
在当今的国际和国内文学理论界,一个日益引 起人们兴趣和讨论的话题就是“后理论”。确实,面 对当今文学理论的衰落,不同国家和不同学科领域
的学者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有些持乐观 态度的人认为,(文学)理论“并没有死亡”,① 它在当 今时代依然兴盛,只是其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也有
作者简介:王 宁,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特聘讲席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从事西方文论和比较文学研究。 ① 这方面持乐观态度者当推卡勒,参阅 JonathanCuller,TheLiteraryinTheory,Stanford:StanfordUniversityPress,2007,
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殏
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殏
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殏 主持人语:“后”又走上了前台。20世纪 90年代,中国学术界曾经流行过带“后”字的各种 术语,比如“后现代”“后结构”“后殖民”等。此后一段时间,“后”似乎暂时退到了幕后。但从 大约 2005年开始,“后”家族又开始集体登台亮相,比如“后理论”“后人类 /后人文”“后工作” 等。到底如何理解这形形色色的“后 ”,中 国 学 界 似 乎 众 说 纷 纭,但 大 家 都 不 否 定 “后 ”是 不 能 轻易后(打发)掉的。“后”恰恰是当今学术界最前沿的话题。本刊从今年第一期开始已经就 这个话题发表了徐亮和王冠雷的文章。本期我们继续发表在“后理论”问题上有深入研究的王 宁教授和胡继华教授的文章,同时还配发了当代法国哲学家斯蒂格勒的一篇译文,以期进一步 推进相关问题的讨论。胡继华教授和施蒂格勒的文章都是关于后人类问题的,但也属于后理 论家族的成员,与王宁教授的文章一起发表,正好可以形成互文之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