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后理论的三种形态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殏
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殏
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殏 主持人语:“后”又走上了前台。20世纪 90年代,中国学术界曾经流行过带“后”字的各种 术语,比如“后现代”“后结构”“后殖民”等。此后一段时间,“后”似乎暂时退到了幕后。但从 大约 2005年开始,“后”家族又开始集体登台亮相,比如“后理论”“后人类 /后人文”“后工作” 等。到底如何理解这形形色色的“后 ”,中 国 学 界 似 乎 众 说 纷 纭,但 大 家 都 不 否 定 “后 ”是 不 能 轻易后(打发)掉的。“后”恰恰是当今学术界最前沿的话题。本刊从今年第一期开始已经就 这个话题发表了徐亮和王冠雷的文章。本期我们继续发表在“后理论”问题上有深入研究的王 宁教授和胡继华教授的文章,同时还配发了当代法国哲学家斯蒂格勒的一篇译文,以期进一步 推进相关问题的讨论。胡继华教授和施蒂格勒的文章都是关于后人类问题的,但也属于后理 论家族的成员,与王宁教授的文章一起发表,正好可以形成互文之妙。
一、“后理论”及“后理论时代”的特征是什么?
虽然文学理论在 20世纪 80、90年代确曾有过 自己的“黄金时代”,但是曾几何时,这个 “黄金时 代”就已 经 被 认 为 一 去 不 复 返 了。 人 们 不 禁 要 问,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其主要原因就在于,理 论的作用早先被夸大到了一个不恰当的地步,因而 导致的一个后果就是,在文学理论界竟然出现了这 样一些怪现象:从事文学理论批评和研究的学者几 乎不读文学文本,一味玩弄纯理论的推演,或用来自 西方的理论 “强 制 性 地 ”阐 释 西 方 以 外 的 文 学 和 文 化现象,③因而,一些人干脆认为今天的文学理论研 究者所研究的是一种“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文学 理论也 就 摇 身 一 变,成 了 “文 化 理 论”或 干 脆 “理 论”。这样 一 来,理 论 的 缺 陷 和 不 完 备 性 就 暴 露 无 遗,它受到学界的诟病也不足为奇了。在这样一种 情景下,“后 理 论 ”便 应 运 而 生,并 迅 速 在 国 际 学 界 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兴趣。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 陶东风教授
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来自百度文库檪檪檪殏
论“后理论”的三种形态
王 宁
摘 要:近年来,国内学者就一度在西方学界出现并后来进入我国的“后理论”现象展开了相 关的讨论和争鸣。笔者认为,“后理论”是一种思想的状况,是对理论的一种反思与重识,同时也是 对理论之未来发展的一种憧憬和展望。确实,在 “后理论时代”,理论曾经有过的旺盛活力和批判 性穿透力已不再,它在当下变得越来越注重实证和经验研究,并对自身进行质疑和反思。因而一些 人认为,理论已经死亡,至 少 说 是 当 下 的 理 论 处 于 一 种 衰 落 的 状 态。 笔 者 并 不 同 意 这 一 悲 观 的 看 法。在笔者看来,提出后理论的概念意在表明,理论并没有死亡,它已散发在对文学和文化现象的 分析研究中。它一方面要保持以往的批判精神,另一方面又要对自身进行反思。因而在“后理论时 代”,处于衰落状态的文学和文化理论再度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在提出“后理论”的概念之后,文章 还逐一讨论了当下最有影响的三种形态的“后理论”:后人文主义、性别理论以及生态批评和动物 研究,并对这三种 “后理论”的渊源、体系及超越性作出论述。 关键词:后理论;后人文主义;性别理论;生态批评和动物研究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94X(2019)02000510
“Introduction”,p.2.
·5·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 2期
人则认为(文化)理论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理论 不可能在当下再度兴盛。① 我本人作为一个对文学 理论的未来前景抱有乐观态度的中国文学理论工作 者,始终对文学理论的现状持一种乐观的态度,即使 在文学理论失去轰动效应后也对之不感到失望,而 对其未来的发展走向则更是抱有信心。但是同时, 针对文学理论在当下所面临的状态,我们又不得不 去面对并回答这样一些问题:文学和文化理论究竟 出了什么问题?我 们 为 什 么 总 是 听 到 “理 论 死 亡 ” 的声音?如果理论还有活力的话,它的未来前景如 何?如此等等。我 本 人 为 “后 理 论 ”这 一 术 语 和 概 念的推进以及在中文语境中的发展发表过许多文 章,②甚至出版过一部专著,[1]并就这个题目在一些 欧美国家和澳大利亚的高校作过演讲。如果“后理 论”这个术语并 非 我 发 明 的 话,那 么 “后 理 论 时 代 ” (post-theoreticalera)这 一 概 念 则 无 论 在 中 文 还 是 英文语境下都是我率先提出并加以阐释的。当然, 提出一个理论概念并非难事,粗粗浏览一下国内的 学术期刊论文,我们便不难发现,光是近几年在论文 的题目中带有“后理论”字样的文章就不下数十篇。 我想我的这一目的应该算是初步达到了。但是如何 对这样一个理论概念进行界定和阐释并如何使其为 更多的人所接受并引起批评性讨论,则并非几十篇 文章所能完成。本文将首先根据近年来国际文学理 论界的最 新 进 展 对 “后 理 论 ”这 个 概 念 作 进 一 步 的 深入阐述,同时,也想提请国内外从事理论批评和研 究的同行关注这样一个事实:文学 /文化理论的盛期 不再。但我依然 认 为,在 当 下 的 “后 理 论 时 代 ”,理 论的功能和作用虽然暴露出了自己的缺陷,但理论 本身并没有死亡。最近十多年在西方风行并开始进 入中国的“后人文主义”“性别研究”以及“生态批评 和动物研究”等理论思潮就表明了理论的一些具有 生命力的形态及其在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当今的国际和国内文学理论界,一个日益引 起人们兴趣和讨论的话题就是“后理论”。确实,面 对当今文学理论的衰落,不同国家和不同学科领域
的学者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有些持乐观 态度的人认为,(文学)理论“并没有死亡”,① 它在当 今时代依然兴盛,只是其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也有
作者简介:王 宁,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特聘讲席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从事西方文论和比较文学研究。 ① 这方面持乐观态度者当推卡勒,参阅 JonathanCuller,TheLiteraryinTheory,Stanford:StanfordUniversityPress,2007,
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殏
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殏 主持人语:“后”又走上了前台。20世纪 90年代,中国学术界曾经流行过带“后”字的各种 术语,比如“后现代”“后结构”“后殖民”等。此后一段时间,“后”似乎暂时退到了幕后。但从 大约 2005年开始,“后”家族又开始集体登台亮相,比如“后理论”“后人类 /后人文”“后工作” 等。到底如何理解这形形色色的“后 ”,中 国 学 界 似 乎 众 说 纷 纭,但 大 家 都 不 否 定 “后 ”是 不 能 轻易后(打发)掉的。“后”恰恰是当今学术界最前沿的话题。本刊从今年第一期开始已经就 这个话题发表了徐亮和王冠雷的文章。本期我们继续发表在“后理论”问题上有深入研究的王 宁教授和胡继华教授的文章,同时还配发了当代法国哲学家斯蒂格勒的一篇译文,以期进一步 推进相关问题的讨论。胡继华教授和施蒂格勒的文章都是关于后人类问题的,但也属于后理 论家族的成员,与王宁教授的文章一起发表,正好可以形成互文之妙。
一、“后理论”及“后理论时代”的特征是什么?
虽然文学理论在 20世纪 80、90年代确曾有过 自己的“黄金时代”,但是曾几何时,这个 “黄金时 代”就已 经 被 认 为 一 去 不 复 返 了。 人 们 不 禁 要 问,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其主要原因就在于,理 论的作用早先被夸大到了一个不恰当的地步,因而 导致的一个后果就是,在文学理论界竟然出现了这 样一些怪现象:从事文学理论批评和研究的学者几 乎不读文学文本,一味玩弄纯理论的推演,或用来自 西方的理论 “强 制 性 地 ”阐 释 西 方 以 外 的 文 学 和 文 化现象,③因而,一些人干脆认为今天的文学理论研 究者所研究的是一种“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文学 理论也 就 摇 身 一 变,成 了 “文 化 理 论”或 干 脆 “理 论”。这样 一 来,理 论 的 缺 陷 和 不 完 备 性 就 暴 露 无 遗,它受到学界的诟病也不足为奇了。在这样一种 情景下,“后 理 论 ”便 应 运 而 生,并 迅 速 在 国 际 学 界 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兴趣。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 陶东风教授
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来自百度文库檪檪檪殏
论“后理论”的三种形态
王 宁
摘 要:近年来,国内学者就一度在西方学界出现并后来进入我国的“后理论”现象展开了相 关的讨论和争鸣。笔者认为,“后理论”是一种思想的状况,是对理论的一种反思与重识,同时也是 对理论之未来发展的一种憧憬和展望。确实,在 “后理论时代”,理论曾经有过的旺盛活力和批判 性穿透力已不再,它在当下变得越来越注重实证和经验研究,并对自身进行质疑和反思。因而一些 人认为,理论已经死亡,至 少 说 是 当 下 的 理 论 处 于 一 种 衰 落 的 状 态。 笔 者 并 不 同 意 这 一 悲 观 的 看 法。在笔者看来,提出后理论的概念意在表明,理论并没有死亡,它已散发在对文学和文化现象的 分析研究中。它一方面要保持以往的批判精神,另一方面又要对自身进行反思。因而在“后理论时 代”,处于衰落状态的文学和文化理论再度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在提出“后理论”的概念之后,文章 还逐一讨论了当下最有影响的三种形态的“后理论”:后人文主义、性别理论以及生态批评和动物 研究,并对这三种 “后理论”的渊源、体系及超越性作出论述。 关键词:后理论;后人文主义;性别理论;生态批评和动物研究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94X(2019)02000510
“Introduction”,p.2.
·5·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 2期
人则认为(文化)理论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理论 不可能在当下再度兴盛。① 我本人作为一个对文学 理论的未来前景抱有乐观态度的中国文学理论工作 者,始终对文学理论的现状持一种乐观的态度,即使 在文学理论失去轰动效应后也对之不感到失望,而 对其未来的发展走向则更是抱有信心。但是同时, 针对文学理论在当下所面临的状态,我们又不得不 去面对并回答这样一些问题:文学和文化理论究竟 出了什么问题?我 们 为 什 么 总 是 听 到 “理 论 死 亡 ” 的声音?如果理论还有活力的话,它的未来前景如 何?如此等等。我 本 人 为 “后 理 论 ”这 一 术 语 和 概 念的推进以及在中文语境中的发展发表过许多文 章,②甚至出版过一部专著,[1]并就这个题目在一些 欧美国家和澳大利亚的高校作过演讲。如果“后理 论”这个术语并 非 我 发 明 的 话,那 么 “后 理 论 时 代 ” (post-theoreticalera)这 一 概 念 则 无 论 在 中 文 还 是 英文语境下都是我率先提出并加以阐释的。当然, 提出一个理论概念并非难事,粗粗浏览一下国内的 学术期刊论文,我们便不难发现,光是近几年在论文 的题目中带有“后理论”字样的文章就不下数十篇。 我想我的这一目的应该算是初步达到了。但是如何 对这样一个理论概念进行界定和阐释并如何使其为 更多的人所接受并引起批评性讨论,则并非几十篇 文章所能完成。本文将首先根据近年来国际文学理 论界的最 新 进 展 对 “后 理 论 ”这 个 概 念 作 进 一 步 的 深入阐述,同时,也想提请国内外从事理论批评和研 究的同行关注这样一个事实:文学 /文化理论的盛期 不再。但我依然 认 为,在 当 下 的 “后 理 论 时 代 ”,理 论的功能和作用虽然暴露出了自己的缺陷,但理论 本身并没有死亡。最近十多年在西方风行并开始进 入中国的“后人文主义”“性别研究”以及“生态批评 和动物研究”等理论思潮就表明了理论的一些具有 生命力的形态及其在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当今的国际和国内文学理论界,一个日益引 起人们兴趣和讨论的话题就是“后理论”。确实,面 对当今文学理论的衰落,不同国家和不同学科领域
的学者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有些持乐观 态度的人认为,(文学)理论“并没有死亡”,① 它在当 今时代依然兴盛,只是其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也有
作者简介:王 宁,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特聘讲席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从事西方文论和比较文学研究。 ① 这方面持乐观态度者当推卡勒,参阅 JonathanCuller,TheLiteraryinTheory,Stanford:StanfordUniversityPress,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