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墓的竹简与中国竹简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侯乙墓的竹简与中国竹简文化在汉代蔡伦发明造纸术(实际上,蔡伦是在总结前人即西汉及以前的造纸经验的基础上,改进造纸工艺,利用树皮、碎布(麻布)、麻头、鱼网等原料精制出优质的纸张)、大规模使用纸张记载文字以前,我国古代的文字,最早是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称为甲骨文,从目前的考古研究结果看来是最早的),后来又有铸之于钟鼎、凿刻于石碑上的(称为金文或金石文);而用于阅读的,则主要是书写于简牍(‚简‛为竹简和‚牍【dú,读作:独】‛为木简)或丝帛上的。简牍或丝帛起源于何时,至今尚无定论。因甲骨文、金文中的册字写作、,像把若干竹木简用绳编连的样子,似殷商已用简册。按当时竹木器已普遍被应用,且甲骨、陶器上已见笔墨的痕迹,因而使用简牍的物质和技术条件当以成熟,只是至今尚无实物出土,故未能定论。今出土实物所见年代最早的简牍是曾侯乙墓出土的竹简,年代较晚的汉文简牍多为魏晋时期的,而以少数民族文字如吐蕃纹、西夏文书写的木简时间应该在唐代以降。数量最多的是秦、汉至三国间的简牍,约占已出土简牍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简的体积大,分量重,保存使用不便,但质地坚牢,价格较帛低廉,为纸张发明和普及前最重要的书写材料和传播文化的工具。东汉以后,乃渐为纸张所代替。纸张(纸——形声,从糸【mì,读作:蜜】、氏声;纸的原料本是破旧的丝绵,故从糸)出现以后,有相当长的时间是简、纸共用阶段。考古发掘证实西汉已有纸,但当时纸的产量不多,价格也非常昂贵,所以简牍仍以其取材便利而继续被广泛使用,东汉魏晋间即简、纸并用时期。由此看来,简牍的使用至少历时千年以上。其后,纸的使用越来越广泛,简牍或丝帛才渐渐为纸所代替。
由于本文主要谈及的是竹简,故牍、丝帛、纸等从略。
从以上可以得知:汉朝以前竹简已成为广泛用于书写的主要材料之一。其中很大的原因是制作竹简的材料来源广泛,我国广大地区都产竹,且制作简便,并不难做到。历年来、特别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我国出土了大量的先秦及秦汉时期的竹简。这些竹简一般每片长最短为不到20厘米、长则超过70厘米,宽不到1厘米,厚为0.1-0.2厘米。每片简用毛笔书写八至四十字不等。曾侯乙墓出土的竹简为:长为70-75厘米,宽1厘米左右。别看小小的竹简,其实蕴含着极其丰富的中国文化。
一、从‚象形‛文字上看,竹简蕴含着哪些中国文化?
在开始前,我们先要说说中国文字的构造。中国文字旧有六书之说,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1、象形:就是根据自然物象的形体特征进行摹画而创造文字,如:日、月、山、水等。
2、指事:是象形法的一种补充,从字的表现形态上审视出它的抽象含义,如:‚卜‛在其上写作‚上‛,‚卜‛在其下写作‚下‛;还有:刃、本、末等。
3、会意:是象形法的一种拓展,会意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形字(或形体)组合而成的,以表示一个新的意思。组合的方式多种多样,交叉错综,这就是会意的方法所以‚高产‛、会意字所以多于象形字和指事字的原因。所以可以说,会意是为了补救象形和指事的局限而创造出来的造字方法。和象形、指事相比,会意法具有明显的优越性:第一,它可以表示很多抽象的意义;第二,它的造字功能强。《说文解字》收会意字1167个,比象形字、指事字多得多。如:‚武‛就是止戈为武的意思。直到现在人们还用会意的方法创造简体汉字或方言
字,例如‚灶、尘、国、孬‛等。拿‚人‛和‚木‛说:‚人‛和‚人‛可以组合为‚从、众‛等,‚人‛还可以和其他形体组合为‚保、伐、戍、付、伍‛等;‚木‛和‚木‛可以组合为‚林、森‛,‚木‛还可以和其他形体组合为‚析、相、采、困‛等。因为会意字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的会合,所以可以表示许多抽象的、用象形或指事的方法难以表示的意义。如‚休、尘、取、采‛等。
4、形声:是对象形法的进一步拓展,将本质相同的一类事物并列在一起,赋予它们一个共同的意符(即表示意义的符号,也称义符)作为‚形旁‛,然后再根据各个事物称呼的不同,标以不同的‚声旁‛,从而组成许许多多的字,如:简——形声;从竹、间【jiàn,读作:剑;间为双音字——jiān,读作:肩】声;本义:竹简;古代书写有文字的狭长竹片。由此引申出中文单词:竹简、简牍、简单、简直。因为一片竹简只能写较少的字,所以古时常用文言文,进而又衍生出中文单词和成语典故:简练、简介、简练、言简意赅、简明扼要、牍——为形声:从片、卖声;‚片‛本指木头竖剖成的一半,古时用木片作书写材料,故从‚片‛。本义:古代写有文字的木片,也称木简。
5、转注:用于两个字互为注释,彼此同义而不同形,如:考、老两字同义不同形,如:考——除了有试验、检查、研究等几个意思外,还有老、年纪大的意思:寿考;也原指父亲,后多指已死的父亲:先考,如丧考妣。
6、假借:即借用一字去表达别的事物。一般来说,如有一个无法描述的新事物,就借用一个发音接近或是属性近似的字根,来表达这个新事物。如:‚又‛,本来是指右手(最早可见于甲骨文),但后来被假借当作‚也是‛的意思。闻,本意是用耳朵听东西的意思,但后来被假借成嗅觉的动词。
另外还有‚汉字七体‛的提法,即汉字书写的演变过程:甲骨文(商)→金
文(周)→小篆(秦)→隶书(汉)→楷书(魏晋)→行书(魏晋)→草书(唐)。注:古时称青铜为吉金,所以在青铜器上铸造的文字为金文;篆体主要发现在竹简上,所以‚篆‛字为形声;从竹,彖【tuàn,读作:团的第四声】声;从竹即与竹简有关;本义:即篆书;汉字的一种书体,通常包括大篆、小篆,一般指小篆。
根据历年考古的成果可知,至迟在距今2500年前的春秋末期,中国人已经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毛笔;更重要的是,比之还要早的甲骨文(距今近3000年)中多次出现了即‚聿‛【yù,读作:玉;古代称笔】,其字形为手握笔杆。这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的说法是一致的,该书卷四聿部:‚聿,所以书也。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弗。‛又,‚笔,秦谓之笔,从聿,从竹‛,即繁体字‚筆‛。李学勤在《中国古史寻证》第七章:简帛研究与学术思想——关于简帛学中指出:‚所有简牍,都是用墨笔书写的,没有刻字的。‛这就等于说:出土的竹简均为墨书竹简。曾侯乙墓出土的竹简就是墨书竹简,同时也是我国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竹简。
如果在记载的内容太多,一片竹简记不完怎么办?那就记载在多片竹简上。为了保证顺序不乱,人们又将写好字的一片片竹简用丝绳或牛皮带编连起来,或将一片片竹简先编连起来再写上字;据考证,曾侯乙墓出土竹简就是先编连好再写字的;因此古人就称之为‚册‛。‚册‛的甲骨文为,实际上就是‚将一片片竹简编缀起来‛的象形文字,金文、小篆为。在古代,这种编连好的竹简就类似现在装订或装潢好的本子或书籍,所以又衍生出:史册、画册、手册、纪念册、花名册和相册等中文词组。册也可作量词,如:一册书。《左传·序》疏里说得很形象,‚单执一札谓之为简,连编诸简乃名为策‛,古时策与册同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