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科书编排思路与教学建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轶在统编教材培训会上关于统编教科书编排思路与教学建议讲座
四到六年级的教科书,因为它容量特别大,我们用这样的一个框架,和大家一起来看一下,四到六年级教材它的基本思路,或者是说我们四到六年级的教材有哪些侧重点,有哪些着力点。

其实这几点我觉得放在整个教材体系的介绍里边,好像也没有问题。

只是今天下午的侧重点,放在四到六年级的教材,我们在这方面是怎么思考的,是怎么来做的。

在谈论这几个特点之前,我想还是给介绍这个双线结构一览表。

因为时间关系,我就不会一个一个地去说,就考察大家的快速阅读的能力。

我们五年级上册有一个单元叫“提高阅读的速度”,那大家就迅速地浏览一下。

我想老师们一定从这几屏上面已经发现了一些共同的特点,就是我在做PPT的时候,有一些单元,我是做了标红的处理。

这些标红的单元,其实是不符合我们教材所讲的双线组元的整体思路的。

我想我今天下午的这些内容呢,可能是基于老师们已经了解了三年级教材的基本结构,了解了整套教材基本的编写结构的前提下,所以我想老师们对“三位一体”“大量阅读”的理念,对“双线组元”“语文要素”这些名词一定已经非常熟悉了。

那在这个一览表里面,我们就可以看到,其实每一册都有例外,这个例外呢,有的是阅读策略单元,也有习作单元。

另外还有一种老师们可能没有关注,我没有标红,它是文体单元。

文体单元也是不符合人文主题加语文要素这样的双线结构的,因为我们不考虑这种特殊单元的人文主题,我们更多的是考虑语文要素,我们语文学习要落实的这个点。

后面呢,我会用一定的线索来帮大家看一下它们是怎么串联在一起的。

这里边我做了一个关于识字写字的一个图表,来看一下我们关于识字写字的安排。

因为这是一个小问题,特别是到
了中高年级识字写字也不是重点。

但是我想这个图表,可以帮助我们整体上去把握整套教材的识字和写字,字种的数量的安排。

低年级按照要求来说,识字量和写字量都比较大。

那么到中年级,相对来说比较均衡。

到高年级,特别是到了六年级,已经没有是安排识字,只有写字。

我们的基本思路,就是想每个年级的识字和写字,应该有不同的侧重点。

因为学段学习的要求、学习的基础不一样,所以到中高年级可能识字不是重点,但是对写字以及准确地运用汉字,可能也是我们的重点之一。

因为到了中高年级,可能学生表达的机会多了,他在运用汉字的时候有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同音替代、错别字等等。

那么就需要我们中高年级,把学生写字以及运用汉字的能力持续地培养起来。

下面我进入今天主要的这几块内容,第一个是文化奠基。

文化奠基里边我引用了高中语文课标的一段话,我想高中语文课标,我们的老师都可以关注起来。

因为现在义教的课标已经开始修订,它的总体思路、总的指导思想,我想应该是跟高中课标一脉相承的。

所以有很多关于“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等
这些基本的概念,我们应该是有一些了解和基本的把握,这样可以更好地促进我们的教学。

高中课标里关于文化的说法,有这样几点,一个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个是革命文化,一个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后面提到的多元文化。

因为时间关系,我就只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例,来谈一下我们教材的基本安排和我们的设想。

大家肯定第一反应,传统文化就是古诗文。

我想这可能是很多人下意识的反应,所以古诗文在这套教材里非常丰富。

它的丰富性呢,也体现在各个方面,一个是数量比较多,还有一个就是它安排的这个板块所在的位置也比较多,有的是以课文的形式出现,有的是在“日积月累”里,有的是在“阅读链接”里。

六年级下册,我们还专门安排了一个版块叫“古诗词诵读”,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

当然,它排在不同的版块,那么教学目标和要求就应该有所差异。

我想,老师们应该从我们这些年关于古诗教学的这些讨论中也有所了解。

关于阅读古诗词,我们在教材里边有一些基本的想法。

我们在六年级上册有这样的一些总结,总结小学阶段学习古诗、古文,我们可以采用哪些方法,希望学生能够达到一个什么程度。

比方六年级上册这个“交流平台”里面,有画面感的诗句可以通过想象去体会。

多了解一些文化常识,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古诗词的意思。

学生借助注释去理解,然后他自己发挥想象去体会情感,这些都是我们学习古诗的好办法。

我们希望通过交流平台的形式,给学生一些提示、一些梳理。

那么到六年级下册,我们“词句段运用”里边又可以看到这样的一些要求。

比方说“说说哪些事物在古诗中被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

我们就可以发现到六年级古诗的安排,不再像低中年级那样。

可能有很多诗,比如写景的、抒情的,还有一些哲理诗、托物言志的诗,就是说古诗的安排也是这样由易到难,是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序列。

这里边的两个练习活动,体现了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之间的关系。

我们想这个特别重要。

我们学习文言文,但其实课程标准里面没有提学习文言文。

但是我们认为,小学阶段还是可以初步接触,让学生有所了解的。

我们也可以看到,孩子们在课堂上的表现是非常可喜的。

我们在教材里安排的这两个(语义辨析)活动。

有的词语延续下来就是同一个语义,它到现在依然是同样的意思。

像这种情
况,我们认为让学生去体会一下,不管是对他学习文言文也好,或者是对他学习现代汉语也好,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比方我们这里对比了“问其故”和“缘故”,让学生去看这两个“故”,它们在两个词语中的意思是一样的。

学生如果能够从中发现一些类似的规律,那么我想他获得的可能就不只是学习能力的提升,他从中还能够获得一种文化的感染。

为什么呢?他可以体会到我们今天所说的话、所写的字,是几百上千年延续下来的。

我们的祖先和我们的前辈就是这样用下来的,所以文言文的学习对他来说应该是不陌生的,因为它还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

比方六年级下册我们安排的这个题目——借助文言文里学过
的生字推想词语的意思。

以前我们一般是用现代语词的意思去理解文言文,那么这里我们反过来。

可能我们在文言文里面恰好学过“走”的意思,“走”是“跑”。

所以我们再看这些凝固程度非常高的成语,再来看“走马观花”,那他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可能就更加准确。

所以就是通过这样的一些小活动,我们引导学生去发现语言之间的这种内在联系,让他们能够受到文化的感染和熏陶。

除了古诗文,民风民俗这个部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角度。

我们的
生活方式,我们的节日,以及节日里面特别的仪式感——我们会去包粽子、吃粽子等等,都最直接地体现了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跟我们的儿童建立起来的那种密不可分的联系。

我想就是因为这些,才使我们的学生能够和他们身边的人,和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建立起稳固的情感联系。

因为我们拥有共同的文化记忆,我们能够超越时空去体会我们祖先的情感、伟大的思想。

我们拥有共同的文化,所以紧紧地把我们联结在一起,我想这就是它的价值所在。

我们六年级下册“民风民俗”单元,虽然是老舍写的《北京的春节》、沈从文先生写的《腊八粥》,可能跟我们孩子的生活稍微有一点距离,但是我们反而可以从那个时代和现在的对比中,更能够体会到文化的延续、传承和变迁。

我们在这个单元的后面设计了这样的一些活动,比方说“你知道下面这些习俗的寓意吗?你还知道哪些寓意吉祥的习俗?”我们就是要引导学生了解生活中传统文化。

其实像这样的文化元素,它不光在我们的教材里边,在生活中也比比皆是。

那它为什么是在“语文”里面开展呢?因为我们开展的是一个语文的活动,它是以谐音的方式引导学生去体会。

比方“过年的时候吃年糕”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就是让学生去体会,为什么过年的时候妈妈非要让我吃年糕,它是有吉祥的寓意在里边的。

让学生体会到,这些平常看起来不起眼的传统生活方式,实际上都有一些文化的含义在里边。

这个单元的习作,我们也是来写家乡的习俗。

让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的风俗,或者是写他经历的活动,还可以去对某些他觉得不太妥当的一些习俗做一些批判,或者是发表一些自己的观点。

比方说我们每次过年的时候,都会看到自媒体讨论说有的地方女性不让上桌。

即使是远道而来的儿媳妇儿,可能也不让上主桌吃饭,只能是女眷一起在小桌子上或者是在厨房。

如果孩子对这样的习俗有自己的想法,那么他可以在这个习作里边来发表,让我们一起来做一切判断。

就是在习作交流的基础上,探讨好的习俗如何去传承,一些相对来说比较落后的,怎么去改进使得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文明。

我想我们的孩子,有的孩子是可以做到的。

所以我们这里边用的是如果怎么怎么样,你也可以怎么怎么样。

老师们在读教材的时候,看到习作里面有这样一种表述的话,就可以看到它是一种可选项。

就是说有的孩子,如果他有兴趣,他就可以这样来做,作为一个选择。

非常巧,我们选择的这几篇文言文,都反映了古代的传统艺术,比如古琴、国画,还有围棋。

那传统书法呢,我们在高年级有一个呈序列的安排。

像低年级的书写提示,我们重在引导学生怎么写好字:先是笔画笔顺,然后是间架结构,然后行款整齐,等等。

到高年级,我们有一些审美的、欣赏类的书写提示,就是欧体、颜体、柳体、赵体,正好是五年级四次引导学生欣赏这些最经典的书体,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受到美的熏陶。

在口语交际里边,我们引导学生“聊聊书法”。

我们知道有很多孩子对书法是感兴趣的,自己练书法。

有的孩子不练书法,他可以去搜集一些古代书法家的故事等等来了解。

通过这样的一种途径,既能够发展口语交际能力,又可以通过交流,对于书法这种艺术形式有更深入的认识。

这里边有一个活动,非常有意思。

当时李亮老师在上个月的国家级培训里边,也举了这个例子。

李亮老师说我们的这个“词句段运用”,他非常喜欢,说像珍珠一般散落在教材的各处。

当时听到我们受到这样的夸奖,我们也非常开心。

因为我们确实下了很大的功夫在“词句段运用”,去设计不同的题目。

那么这些题目背后的观念到底是什么?我们到底为什么要设
计这样类型的题目?一会儿呢,我还会举一些例子来跟老师们
交流。

这个里边,就是我们从词语的引申义和现在使用的含义出发,再去回溯它的本意,看它在戏曲里边的本意是什么。

这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活动。

以前,我们往往就是去追溯本意,再来看现在怎么使用。

这里我们给的这一系列,全都是出自戏曲的词语,比方“跑龙套”“唱白脸”。

那小孩儿可能就想,自己平常在家里,爸爸妈妈“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

他用得很娴熟,但是他不知道“唱白脸”的来历。

如果他能回溯,去看一下“唱白脸”原来是这个意思,可能还会引发其他对传统戏曲的兴趣,我想这也是非常好的一个方向。

比方里面还有“花架子”“打圆场”等等,都是非常常用的词语。

如果我们经常这样,一类一类地引导孩子深究词语的本意,去看看它的来龙去脉,我想里边不光是有文化的含义,还有一个非常实际的好处,就是以后学生在遇到词语的时候,可能不只是我们中年级说的,遇到词语就去理解它。

他以后再遇到词语的时候,他可能都会有别样的感情,他就会去想一下,这个词语到底是什么情况呢?这个成语到底是源自哪儿呢?
我要去看一看。

我觉得这些都应该是非常好的思路,引导学生去学习词语。

除了以上内容,我们还有一些单元,我想也是非常明确地去传承我们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

比方说四年级上册的“神话”单
元,我们选择的有三篇都是中国神话。

《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都是最经典的,其中《精卫填海》是文言文。

比方我们流传至今的“民间故事”《牛郎织女》《猎人海力布》。

我想这里边所蕴含的文化元素,也值得我们的学生代代地传承下去。

五年级上册还有一个专门的中国“古典名著”单元,我们选择的是四大名著。

四大名著都让学生初步地接触一下。

四年级上册还有一个“历史名人故事”单元,我想这也是我们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历年来,我们中华民族涌现出来的一些人,这些人的事迹也值得我们记住。

我们也通过口语交际讲历史人物故事,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地理解和记忆。

这是我们十二册教材的封面。

这个封面呢,老师们可以看到它的整体设计理念就是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里边蕴含的元素,也是非常的丰富。

既有关于节日的,比方说过年了,要贴春联,然后端午节的时候要怎么样;也有一些关于民间工艺的,比方说捏泥人、皮影戏等等;然后还有窗花、宫灯。

我们一眼看过去,就是可以受到感染的一幅幅图画。

在这些图画里面,还有我们的一个想法,就是这些图画里边一定要有儿童的活动,一定是儿童亲自经历、践行这些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和形式。

让儿童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他浸染在传统文化中的浓浓乐趣,让传统文化进一步感染我们的学生。

这个就是我们的基本思路,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基本每幅图里边都至少有两个孩子,有很多都是三个小朋友,有的还有成人带领他们做事情,以体现文化的传承。

所以我想,虽然我们在教学的时候不一定去给孩子解读封面,但是我们的孩子每天都会翻开这本书,每天都会看到这个封面。

那么潜移默化的这种感染,我想“潜移默化”,可能在这里边是最好的体现了。

第二点,思维发展。

我这里引用的也是高中课标的一段话,对于语言文字和思维的关系做了一个简单的说明——语文教育
必须同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思维品质的提升。

我想,这个应该是我们所有语文人达成共识的一个观点:语言能力的发展应该是伴随着思维的发展,伴随着思维品质的提升。

它们两个应该是如影随行,密不可分的。

那么,主要是发展哪几个方面呢?具体地,有关于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创造思维这样几个方面。

我想在小学阶段,我们谈论的比较多的可能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的这个部分,我在今天就不多说了。

因为关于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这个部分,它的例子和整体推进在教材里是随处可见的,包括整个单元的,包括课后题目还有练习等等,那么我就不具体说。

这里边,我主要来谈一下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呢,有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对它有一个误解,就是因为好像有这么一句话说“学生的某一个年龄段就是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这句话是广为流传的。

我想,对这句话我是这么理解的,就是它的这个过渡是指的:学生在这个阶段,它的抽象思维可以集中发展,或者是已经达到成熟了,可以比较快速地发展了。

但是这个我想并不意味着形象思维就可以放到一边,我们就全力以赴去发展他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

因为在我们的语文学习里边,特别是文学作品的阅读上,形象思维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它是非常有语文课程特点的一个表现。

那么在这里边呢,我们在教材里边有相应的安排,就是整个单元我们都希望一起来做这件事情。

当然,在课后的练习里边有
很多时候我们有这样的提示,凡是适合的课文、古诗后面,可能可能都会这样的一些建议。

成单元做的有这样几个,一个是四年级上册“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这个单元的课文好像有《观潮》《走月亮》这几篇,是非常适合想象画面的。

那我们在交流平台里边就有这样的提示——根据文章中的描写想象画面。

关于“想象画面”,孩子从二三年级就一直有这样的提示,让学生去做。

那在这里边,他的提升在哪里呢?“我还能想象到文章中描写的声音。

”就是学生好像听到了潮水扑面而来的声音,包括里边的“人声鼎沸”等等这样的语词,都是非常容易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去发挥想象的。

另一个小朋友说:“我还能闻到味道。

”我们的想象,就不止于这种静态的画面,就是好像我们传统意义上理解的去读文章、想像画面,把这些文字再转换成画面。

作者是看到画面,把它转换成文字。

那我们呢?看到文字,再去还原画面。

还原的这个画面非常丰富,这个丰富性,我们是希望提示孩子在读文章的时候真的能身临其境地去读,仿佛置身其中,去感受当时潮来时的那种气势,用这样的一种方式引导学生去展开想象。

我在这里边用了一个篇章页和一个交流平台,其实我也有这样的一个意思,我们在研读这套教材的时候可以有一个比较便捷的去了解整套教材的一个思路,就是我们可以先翻开篇章页,篇章页上就有我们所有的语文要素。

了解了这几个语文要素之后,然后就来看交流平台,交流平台都是针对语文要素做的一些分解动作,叫分解动作可能还算恰当。

为了想象画面,我们可以从哪几个部分入手?可以有哪些方法、哪些途径去达成?看了交流平台之后,我们再回来看每个课文的练习,看看这几篇课文是怎么样逐步推进的。

它是递进,一步一步地推进的,还是并列,就是每一个都在练同一个要素,然后最后一起合力达成目标的。

所以这样呢,我想就能够帮助我们很快地把握整册教材的一个总体的思路和这个单元的主要的落点。

在想象的基础上,我们提示的主要是联想,就是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我们这里边选的有《草原》,还有宗璞的《丁香结》等等。

这里边很突出地体现了一些作者展开联想,以及我们引导孩子怎么展开联想的一些题目。

那么在交流平台里边,我们也提示学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可以结合课文的内容去联想到更多。

可能比方说,他读《丁香结》,看到作者由丁香结引发了人生的思考,那他可能想到他们家门口种的这个梅花,引发他自己的思考,引发它自
己的联想。

所以这个单元,我们主要是从这个点切入,去引导学生发展他的形象思维。

第七单元也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这里边就又有一点拓展,除了借助文字想象画面,那后面我们还有类似这样的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内容要选做:听一听自己喜爱的音乐,展开想象和联想。

实际上,音乐是很富有画面感的,除了语言文字可以激发我们的想象和联想,音乐同样可以做到这一点。

所以我们希望有这样的一些活动,引导学生知道他也可以这样去尝试、去运用。

在表达的这个部分,我们激发学生想象的内容就更多了。

每一册我们都有想象类的作文题目,每一册都有,我们有一个总体的关于想象作文的设想,每一册都安排,成梯度的安排。

当然这个梯度我们很难说低年级就是放开想,高年级就是合理想等等,我们不做这样的界定,我们希望我们每一次都是以这种特别富有想象力的题目给孩子,每一次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引导学生去展开想象,并且用语言把它表达出来。

到六年级下册我们写的想象类的文章可能是比较有难度的,就是类似科幻,这个话题是“插上科学的翅膀飞”。

我们以前可能很少会让学生写这样的一些文章,因为考虑到学生的科学知
识储备可能还不太够。

但是我们想也可以去尝试一下,因为现在的孩子跟我们那个年代的孩子不可同日而语了,他们关于这个世界的认识,还有对于科学知识的把握,应该是有一定基础的,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展开想象。

那么我们基于科幻小说的一些母题,比方说“穿越时空”“科技对人类的影响”等等,设计了这样的几个学生比较好切入的点,让学生打开想象。

这里边我特别想表达的自己的一个想法就是,关于想象类作文,我们对于合理性把握到一个什么程度。

细心的老师以后读这个教材可能会发现,我们在所有的这个想象类的习作里边都没有提过“合理”这个词。

因为我们认为,想象类的作文最主要的就是要让学生打开想象,无拘无束地想,天马行空地想。

这个想象的合理性,不应该由我们老师来评判,因为每个人都想象都是有局限的,就像以前我们看的故事,可能一个农夫想象皇帝的生活,无论如何他也想象不出皇帝的生活是如何奢华。

他可能想像皇帝每天肯定要有八个大白馒头吃,吃到撑,可能用的斧子都是金斧子,他就没有办法超出他自己的生活经验,超出他自己的阅历去展开想象。

但是每个人的生活经验是不同的,所以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想像。

所以在任何时候,我想我们不应该用“这怎么可能呢?”这种话去判断学生想象的合理性。

如果是用这样的话去判断的话,那像四年级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