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区学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自然保护区学复习资料

自然保护区学复习资料

自然保护区学复习资料1. 自然保护区学的概念:是一门新兴边缘学科,是研究自然保护区的性质、职能、规划设计、管理及物种恢复、保护的理论和实践的应用科学。

2、性质:1是人类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科学研究基地。

2是自然保护事业中的一项重要建设3是保护、发展和研究野生生物资源及自然历史遗产的主要场所4 是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种源的储存地(基因库)3. 自然保护区学中的几个重要原则:①自然保护区是人与生物圈(MAB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②自然保护区的主要单元是生态系统③自然保护区的主要功能单位是种群④自然保护区是一个“自然—社会—经济”的复合系统⑤保护区的多样性、天然性、珍贵性、历史性、地区性、典型性、脆弱性、再生性国际保护组织成立时间及其简称-1948年,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成立-1960年,建立了国家公园和保护区委员会(CNPPA)-1961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成立-1965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UNDP)-1969年,国际环境法委员会(ICEL)-197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1992 在里约热内卢“ 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 ,签订《生物多样性公约》,大多数的政府承诺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维护世界的生态基盘。

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历程中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的3个阶段:(1)停滞阶段:(1956-1978)(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每年平均增加2 个保护区。

期间受文化大革命影响。

(2)稳步增长阶段:(1979-1996)该阶段平均每年增加55个保护区。

(3)迅速增长阶段:(1997年至今)该阶段平均每年增加160个保护区。

1 定义:《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定义为: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3. 为什么要建设自然保护区?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为了拯救某些濒于灭绝的生物物种,监测人为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研究保持人类生存环境的条件和生态系统的自然演替规律,找出合理利用资源的科学方法。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1讲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含解析)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1讲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含解析)

第31讲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梳 理 知 识 体 系] [再 现 基 础 知 识]一、湿地含义与功能 1.湿地的含义⎩⎪⎨⎪⎧(1)湿地的定义: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2)湿地的分类⎩⎪⎨⎪⎧天然湿地: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 超过6米的浅海区、河流、湖泊等人工湿地:水库、稻田等(3)湿地的特点⎩⎪⎨⎪⎧地表常年或经常有水,属于陆地与水 体之间的过渡带分布广泛,类型多样2.湿地的功能3.洞庭湖湿地的重要价值:维持生物多样性、调蓄洪水、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航运、旅游观光等。

【疑难辨析1】湿地只存在于湿润、半湿润平原地区吗?提示半干旱、干旱地区以及高原、山地地区也有湿地的分布。

根据湿地的定义,半干旱、干旱地区以及高原、山地地区的河流(包括内流河)、湖泊等都是湿地,如沙漠中的塔里木河、艾尔湖(澳大利亚)及长白山天池、青藏高原上的青海湖、内蒙古高原上的呼伦湖等。

二、湿地资源问题与湿地保护1.湿地资源问题(1)产生与表现(2)案例——洞庭湖萎缩①原因:泥沙淤积严重,大规模围湖造田。

②影响:洪涝灾害日趋严重,航道断航及生态环境问题增多。

2.保护湿地(1)必要性:湿地资源的破坏,严重威胁到居民的生存环境和区域的持续发展。

(2)重要性: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将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综合效益,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

(3)措施【疑难辨析2】保护湿地仅是保证湿地面积不减少吗?提示不全是。

保护湿地不仅要保证在面积上不减少,而且要保证湿地的质量,即水源的多少、水质的好坏、物种的多少等,还要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

考点一湿地的开发与保护【例1】[2015·安徽文综,35(2)、(3),24分]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上图为巴音布鲁克地区示意图。

巴音布鲁克湿地发育于天山山脉中部大、小尤尔都斯盆地中。

盆地内河流蜿蜒,流向区外。

冬季严寒,年平均气温-4.7℃。

巴音布鲁克湿地内有国家级天鹅自然保护区,栖息着大量的野生天鹅。

自考环境与资源保护法重点复习资料汇总

自考环境与资源保护法重点复习资料汇总

自考环境与资源保护法重点复习资料汇总1、环境法所要保护的对象是(人类环境)。

2、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客体一般包括(物和行为)。

3、对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定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目的的理解正确的有:(采用了目的二元论;协调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法律规定的目的可以分解为三项任务,这三项任务:①合理利用环境与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②建设一个清洁适宜的环境,保护人民健康。

③协调环境与经济的关系,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4、“可持续发展”与我国的“协调发展”的关系是(文字表述不同,实质含义完全一样)。

5、最早提出清洁生产概念的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6、我国《环境保护法》中规定的最基本的环境政策是(使环境保护工作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协调)。

7、被称为污染控制法的“支柱”的制度是(许可证制度)。

8、《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驯养繁殖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应当持有许可证,这种许可证的性质是(资源利用许可证)。

9、评价环境是否受到污染的依据的环境标准是(环境质量标准)。

10、进行环境管理、处理环境纠纷的直接依据是(环境与资源保护单行法规)。

11、构成环境科学中常用的环境分类依据的是(环境的形成;环境的功能;环境范围的大小;环境的不同要素)。

12、首先提出立法的变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的文献是(《21世纪议程》)。

13、属于协调性环境与资源保护机构的有:)德国的联邦内阁环境委员会,意大利的环境问题部际委员会,澳大利亚的环境委员会)。

14、全面规划、合理布局主要体现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

15、“三同时”制度首创于(中国)。

16、自然资源保护管理中最基本的法律制度是(自然资源权属制度)。

17、确认某排污行为是否合法的根据是(污染物排放标准)。

18、环境(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中介)。

19、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内容包括(国家环境行政管理权、公民的环境权益,公民的保护环境的义务)。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部分第二十一单元环境保护第讲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课件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部分第二十一单元环境保护第讲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课件

滥垦、滥伐,超出了森林抚育更新的(能1力)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及解决措施。
因地制宜,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恢复生态林,营造经济林,加强对植树种草的科学管理
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
耕地不足,依靠占世界8.6%的耕地 石油:污染海洋,破坏海洋生态,危害渔业生产,使整个海洋环境退化
因地制宜,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恢复生态林,营造经济林,加强对植树种草的科学管理
2.草地退化的原因、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1)草地退化的原因与危害。
自然 原 原因 因 人为
原因
危害
自然环境比较脆弱,易受外力破坏 ;气候变暖、降水减少、干旱频繁 发生;虫害与鼠害严重等
人口增加;过度放牧;盲目开垦; 乱采滥挖;捕杀野生动物等
牧场退化,载畜量下降;草原生态 恶化;土地沙化和盐渍化;草原动 植物资源遭到破坏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易发洪水、泥石流、滑坡等, 若将山坡上的尾矿矿渣冲入江中,(其中的硫酸、铅等)会 对江水造成污染,危及沿岸用水安全。措施:加固尾矿 矿渣库;兴建必要的泄洪通道,防止洪水等将矿渣冲入 江中。
考点 3 生态环境保护
1.森林资源 森林具有强大的生态效益,能为人类提供各种生态 服务。森林尤其是原始森林被大面积砍伐,无疑会影响 和破坏森林的生态功能,带来生态灾难。
表面覆盖)。之后,将土壤再覆盖在石料开挖场或弃 料堆放场的表面,并采取防止土壤流失的措施。理由:喀 斯特地区土层薄,易被移走;南方地区雨水多,土壤易流 失,需保护。
答案:措施:之前,将土壤移走,集中堆放并作保护
措施(四周围挡,表面覆盖)。之后,将土壤再覆盖在石料 开挖场或弃料堆放场的表面,并采取防止土壤流失的措 施。
改良土壤,提高地力,防治土地污染 ,防治土地退化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复习重点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复习重点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复习重点课程介绍⼀、课程性质和特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是全国⾼等教育⾃学考试法律专业的必修课程。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考⽣掌握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内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理论体系,具有运⽤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具体知识,分析和处理有关环境与资源保护的实际问题的能⼒。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主要系统论述环境与资源保护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制度,涵盖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领域内的主要分类或分⽀学科。

它不尽涉及法理学、国际法、⾏政法、民法、经济法和刑法等传统法学学科,⽽且还涉及环境科学(⽣态学)、环境社会学、环境经济学和环境伦理学等其他⾃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学科。

因此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作为法学新兴的边缘学科,其内容⼴泛、实践性、综合性较强。

⾸先,该学科涉及多层次的法律规范体系,⽽且相应法律规范的内容多为民⾏交叉,其次,从知识结构上看,学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必须要对环境科学、环境社会学、环境经济学等学科的专业背景知识和专业术语有所了解和认知。

⼆、指定教材本课程串讲课时为20课时,所⽤教材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汪劲主编,北京⼤学出版社2013年4⽉第1版。

三、课程体系第⼀部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总论(第1章--第3章)该部分内容主要论述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理论,包括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产⽣与发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基本理论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基本原则与基本制度,该部分是学习以后各个章节的前提和基础。

该部分对应的是旧版教材第⼀编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总论(第1章-第11章)。

新版教材在该部分对旧版教材做了⼀定的删减和修改。

保留了环境与环境问题、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产⽣和发展、环境资源保护法作为独⽴法学学科的相关论证;保留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法律体系、法律关系等基本理论;保留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各项基本原则和各项基本制度。

总体上来讲思路更为明确和具体,便于考⽣从总体上进⾏把握。

第⼆部分:环境污染防治法(第4章)环境污染防治法是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章在界定环境污染与环境污染防治法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污染防治法》、《⽔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清洁⽣产促进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主要环境污染防治法律法规的⽴法沿⾰及其主要内容。

自然保护区规划与设计复习(按提纲)

自然保护区规划与设计复习(按提纲)

自然保护区规划与设计复习(按提纲)一:名词解释物种分布区:生物总是生长在与其生态相应的环境中,而非一切地方都能生存。

核心区:自然保护区内保存完好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动植物和自然遗迹的集中分布区。

该区域需要严格保护与管理。

缓冲区:在核心区外围划定的用于减缓外界对核心区干扰的区域。

实验区:为探索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有效结合的途径,在自然保护区中区划出来的一个区域,适度集中建设和安排科学实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经营项目与必要的办公、生产生活基础设施。

实验区可根据实际情况再划分为生产经营小区、生态旅游小区、科学实验小区、生活办公小区、教学实习小区等。

生物廊道:也叫生境廊道,是连接破碎化生境并适宜生物生活、移动或扩散的通道。

其主要功能为栖息地功能和通道功能。

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分:根据保护对象及其周围环境特点以及管理需要,将自然保护区划分为具有不同功能的区域。

一般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等。

自然保护区体系:某一区域内,为了使保护对象得到更有效的保护而规划和建设的自然保护区系统。

一般由自然保护区和生物廊道组成。

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在对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与环境特点、社会经济条件、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现状以及潜在可能性等综合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明确自然保护区的范围、性质、类型、发展方向和一定时期内的发展规模与目标,制定自然保护区保护、科研、监测、宣教、资源利用、社区发展、行政管理与资金估算等方面的行动计划与措施的过程。

(内涵与外延:以了解自然保护区的自然资源现状及社会经济状况为基础。

确定自然保护区的范围、性质、类型、发展方向和一定时期内的发展规模与目标。

规划范围:自然保护区保护、科研监测、宣教、资源利用、社区发展、行政管理与资金估算等方面)。

自然旅游资源:地貌、水体、气候、动植物等自然地理要素构成的、能够吸引人们前往进行旅游活动的自然景观。

人文旅游资源:具有游览观赏价值的,古今人类活动的艺术结晶和文化成就。

自然保护区学基础知识

自然保护区学基础知识

自然保护区学复习资料(注:本资料属于个人整理,仅供参考)1、自然资源:在一定时间和技术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要素的总称。

2、自然保护:就是通过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途径,促进生物资源不断地发展,使自然环境恢复到应有的功能。

3、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给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中国各级自然保护区的类型结构:(1)自然生态系统类(2)野生生物类(3)自然遗迹类4、自然环境:指非人类创造的物质所构成的地理空间。

阳光、空气、水、土壤、野生动植物都属于自然物质‘这些自然物与一定的地理条件结合,即形成具有一定特性的自然环境。

5、化学镶嵌体:不同植物种含有不同的次生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又随着物种的参差分布而彼此镶嵌在一起。

6、某些植物,如化合成分相似的同科或同属植物,就与那些能以其为食的昆虫和脊椎动物一起构成了独立的食物网。

这种独立的食物网当然是很多的,彼此的营养结构虽然相似,但食物网成员却可能完全不同。

那么这种独立食物网如何产生的呢?是动物的取食刺激了植物从而导致一些植物产生次生物质呢?还是植物本身就具有次生物质而动物进行选择才形成了这种食物网呢?这两种都是有的。

是物种长期进化、相互适应的结果。

因而这种系统被称为“协同进化食物网”7、可动连锁种:能够将花粉或种子从某群落、某丛或某株植物向其他群落或植物传播的动物8、最小生存种群:是指在遗传特性、环境因素和种群自身的随机变化存在的情况下,能够99%的概率存活1000年的最小种群。

最小生存种群大小与下述因素有关:(1)种群统计(年龄结构和性比等方面)的随机性;(2)环境的随机性;(3)遗传随机性;(4)自然灾害;(5)最小动态面积;(6)种的社会行为机能障碍;(7)疾病。

并将这些因素综合到一个称为“种群脆弱分析”的概念模型中。

自然保护区复习资料

自然保护区复习资料

自然保护区复习资料名词解释:6对*5 计算:10*1 问答8*5个论述20*1第一章:1.自然资源:在一定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的总称,具有相当的稀缺性和社会有效性2.自然环境:广:人类社会以外的自然界狭:凡非人类创造的物质所构成的地理空间(有别于城市、工矿区等社会环境)3.自然保护: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进行全面的保护,使之免于遭到破坏4.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环境之间,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5. 自然保护区:指一个划定地理界限,为达到特定保护目标而指定或实行管制和管理的地区第二章:MAB:是对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性研究、监测及培训科研和管理人员的国际计划。

PVA:种群生存力分析PSF:种群的结构和适应性MVP:最小生存种群,是指在遗传特性、环境因素和种群自身的随机变化存在的情况下,能够以99%的概率存活1000年的最小种群种群大小:种群的数目或生物量。

密度:单位面积或容积内的个体数目或生物量粗密度:是指单位总空间的个体数。

生态密:是指种群实际占据的空间个体数,如调查样地仅有一半面积出生率:泛指任何生物产生新个体的能力,不论这些新个体是通过分裂、出芽、结籽、生产等哪一种方式。

最大出生率和实际出生率。

死亡率:最低死亡率和实际死亡率。

前者是种群在最适环境下,其个体由于年老而死亡,即都活到了其生理寿命;而后者则是在特定环境下的实际死亡率,即多数或部分个体死于捕食者、疾病、不良气候等因素迁入:是由别的种群进入领地。

迁出:是指种群内个体由于种种原因而离开种群的领地。

独立食物网:食草性昆虫和食草性脊椎动物由于具备某种解毒机制,而对某些次生物质产生了特化,表现为专食一种或数种植物的现象协同进化食物网:动植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植物具有次生物质,动物由于具有了解毒机制,表现为专食一种或数种植物,形成彼此共同进化的现象群落: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生物种群的集合。

自然保护区学复习资料

自然保护区学复习资料

自然保护区学复习资料导语:自然保护区是一种为了保护珍稀植物和动物及其栖息地而设立的特定区域。

它们在全球范围内发挥着至关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作用。

了解自然保护区的概念、类型、管理和保护策略等内容对于环境保护工作者和相关学习者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为您提供自然保护区学的复习资料,帮助您全面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一、概念自然保护区是指为了保护特定生物群落、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而设立的特殊区域。

它们旨在通过限制人类活动来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保护地球上的稀有和濒危物种,并在一定程度上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

二、类型自然保护区可以分为多种类型,根据保护目的和管理手段的不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自然保护区类型:1. 国家公园:由政府指定并管理的自然保护区,旨在保护特定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

2. 野生动物保护区:专门保护野生动物物种及其栖息地的区域,限制人类干扰和捕猎活动。

3. 植物保护区:用于保护特定物种的植物和植物群落的区域,以防止物种灭绝和生态系统破坏。

4. 海洋保护区:用于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区域,包括海洋公园、海洋自然保护区等。

5. 世界遗产保护区: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享有特殊保护的地区。

三、管理和保护策略为了确保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理和保护,需要制定一系列策略和行动计划。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管理和保护策略:1. 制定保护区规划:明确自然保护区的边界、保护目标和管理计划,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2. 加强监测和研究:通过定期监测和科学研究,了解自然保护区内的生态系统、物种和环境变化等情况,为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 加强执法和监管: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并加强执法力度,打击非法猎捕、滥伐滥采等破坏行为。

4. 加强社区参与:鼓励和促进当地社区的参与和支持,确保他们的生计方式与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目标相一致。

5. 促进可持续发展:在自然保护区周边推动可持续发展,通过生态旅游、绿色产业等方式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

自然资源学原理复习题

自然资源学原理复习题

自然资源学原理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为人类所利用的物质和能量,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2、可更新资源:是指在合理利用的条件下可循环再生、永续利用的资源,如水资源、生物资源。

3、不可更新资源:是指在人类开发利用后,长久的时间范围内不可能再生的资源,如矿产资源。

4、资源承载力:是指某一时期、某一地区,可被开发和利用的资源所能支撑的最大人口数量和生活水平。

5、可持续利用:是指自然资源在利用过程中,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合理利用。

二、简答题1、简述自然资源的分类及各类自然资源的特点。

2、简述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原则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

3、简述我国自然资源的国情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4、简述资源承载力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5、简述可更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措施。

6、简述不可更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措施。

7、简述自然保护区的作用及意义。

8、简述循环经济的概念及其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9、简述生态补偿机制的概念及其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10、简述资源税的概念及其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安全学原理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安全学原理的基本原则是什么?A.预防为主,以人为本B.以人为本,预防为主C.安全第一,预防为主D.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答案:B.以人为本,预防为主2、安全学原理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什么?A.事故的预防与控制B.安全法规的制定与执行C.安全工程的规划与设计D.安全管理的组织与协调答案:A.事故的预防与控制3、安全学原理的基本方法是什么?A.系统工程方法B.事故分析方法C.安全评价方法D.危险源辨识方法答案:A.系统工程方法二、简答题1、简述安全学原理的概念及其主要内容。

答案:安全学原理是研究如何通过科学管理、技术措施和人的行为干预,实现生产过程和生产环境的安全,防止和减少事故风险,保障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一门科学。

其主要内容包括:安全管理、安全工程技术、安全环境管理、安全系统工程、危险源辨识与评价、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事故应急救援等。

自然保护区学基础知识

自然保护区学基础知识

自然保护区学复习资料(注:本资料属于个人整理,仅供参考)1、自然资源:在一定时间和技术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要素的总称。

2、自然保护:就是通过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途径,促进生物资源不断地发展,使自然环境恢复到应有的功能。

3、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给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中国各级自然保护区的类型结构:(1)自然生态系统类(2)野生生物类(3)自然遗迹类4、自然环境:指非人类创造的物质所构成的地理空间。

阳光、空气、水、土壤、野生动植物都属于自然物质‘这些自然物与一定的地理条件结合,即形成具有一定特性的自然环境。

5、化学镶嵌体:不同植物种含有不同的次生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又随着物种的参差分布而彼此镶嵌在一起。

6、某些植物,如化合成分相似的同科或同属植物,就与那些能以其为食的昆虫和脊椎动物一起构成了独立的食物网。

这种独立的食物网当然是很多的,彼此的营养结构虽然相似,但食物网成员却可能完全不同。

那么这种独立食物网如何产生的呢?是动物的取食刺激了植物从而导致一些植物产生次生物质呢?还是植物本身就具有次生物质而动物进行选择才形成了这种食物网呢?这两种都是有的。

是物种长期进化、相互适应的结果。

因而这种系统被称为“协同进化食物网”7、可动连锁种:能够将花粉或种子从某群落、某丛或某株植物向其他群落或植物传播的动物8、最小生存种群:是指在遗传特性、环境因素和种群自身的随机变化存在的情况下,能够99%的概率存活1000 年的最小种群。

最小生存种群大小与下述因素有关:(1)种群统计(年龄结构和性比等方面)的随机性;(2)环境的随机性;(3)遗传随机性;(4)自然灾害;(5)最小动态面积;(6)种的社会行为机能障碍;(7)疾病。

并将这些因素综合到一个称为种群脆弱分析”的概念模型中。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多项选择题1. 国家对环境与资源管理除了遵循国家管理的一般性原则外,还应遵守的特殊原则有( A. 综合性原则 B. 区域性原则 C. 规划和协调性原则 D. 预测性原则E. 技术性原则2. 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必须( )A. 由政府政策决定 B. 属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所特有 C. 体现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之中 D. 适用于所有的法律部门 E. 对环境与资源保护行为具有普遍的指导性3.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实行分类管理,其具体规定包括( )A. 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B. 可能造成轻度环境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C. 可能造成轻度环境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D. 对环境影响很小、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应当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E. 对环境影响很小、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应当向建设项目的主管部门进行申报登记 4. 适用我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固体废物包括( )A. 工业固体废物B. 城市生活垃圾C. 置于容器中的气态废物D. 危险废物E. 放射性固体废物5. 依照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的规定,污染海洋环境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可以由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代表国家对责任者提出损害赔偿要求的生态破坏情形是()A.破坏海洋生态 B.破坏海洋工程 C.破坏海洋保护区 D.破坏海洋水产资源 E.破坏海岸工程6. 自然资源的特征包括( )A. 可使用性 B. 相对性 C. 整体性D. 地域性 E. 有限性7. 依照我国《水法》规定,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的水资源是( )A.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范围内的地下水 B. 流经农村集体组织的河流中的水 C. 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修建管理的水库中的水 D.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在地的湖泊水E.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水塘中的水8. 国际环境法实施手段中的“命令-控制措施”包括( )A.环境标准 B.环境影响评价 C. 风险评估 D. 许可证 E. 限制或禁止性措施二、单项选择题1.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保护的环境要素范围是( )A. 与人类生存发展有直接或者间接关系的一切环境要素B. 科学研究证明对人类生存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环境要素C. 以整个生物界为中心、为主体的外部空间和物质构成的环境要素D. 对人类生存发展有影响且人类行为可以影响、调节或支配的环境要素2. 率先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文献是( )A. 《里约宣言》B. 《我们共同的未来》C. 《21世纪议程》D. 《增长的极限》3. 我国《宪法》第一次规定重要的自然资源为全民所有(即国家所有)是在( )A. 1954年 B. 1972年 C. 1978 D. 1982年4. 我国第一个综合性的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是( )A. 《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B.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C.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D. 《固体废物综合排放标准》5. 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规定,下列选项中属于专项规划的是( )A. 海域建设规划B. 土地利用规划 C. 城市建设规划 D. 区域开发规划6. 单位或个人通过自然资源使用权的买卖、出租、承包等取得自然资源使用权的方式属于( )A. 确认取得 B. 授予取得 C. 转让取得 D. 开发利用取得7. 确认环境是否已被污染的根据是( )A. 环境质量标准B. 污染物排放标准 C. 环境方法标准 D. 环境基础标准8. 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定,环境污染危害的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纠纷,当事人可以选择行政处理和司法解决等程序。

自然资源学复习提纲(全)

自然资源学复习提纲(全)

自然资源学复习提纲(全)自然资源的内涵:1)自然资源是自然过程所产生的天然生成物;2)自然物成为自然资源,必须有两个基本前提:人类的需要和人类的开发利用能力;3)自然物是否被看作自然资源常常取决于信仰、宗教、风俗习惯等文化因素;4)自然资源的范畴随着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变化;5)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具体对象和范围又往往是同一客体;6)自然资源不仅是一个自然科学概念,也是一个经济学概念,还涉及到文化、伦理和价值观。

要指有经济价值自然资源的分类:1)、按资源的利用限度划分:可更新资源与不更新资源恒定性资源:按人类的时间尺度来看是无穷无尽,也不会因人类利用而耗竭的资源。

如地表水、潮汐、风能、波浪、地热、太阳能等;可更新资源:在正常情况下可通过自然过程再生的资源,如生物资源。

不可更新资源:地壳中有固定储量的可得资源,由于它们不能在人类历史尺度上由自然过程再生,或由于它们再生的速度远远慢于被开采利用的速度,它们是可能耗竭的,如矿产资源。

①可更新资源:恒定性的环境资源(太阳能、地表水、风能)、可循环再生的环境资源(生物资源);②不可更新资源:矿产资源2)、按资源的固有属性划分:耗竭性资源与非耗竭性资源①耗竭性资源:可更新资源(生物资源)与不可更新资源(化石燃料);②非耗竭性资源:可更新资源(恒定性资源)与不可更新资源(金属资源)3)、按利用目的:农业资源、药物资源、能源资源、旅游资源;4)、按圈层特征: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能源资源、旅游资源、海洋资源5)、按其属性与用途划分:多级综合分类气候资源的特征1、整体性2、时间分布上的周期性和波动性3、地域分布上的普遍性和差异性4、开发利用上的风险性——难以预测,风险大解决办法:常规监测——>提前预警,做好预案——>灾害来临,启动预案,抢险救灾——>恢复生产,做好灾害评估光合有效辐射:S D PAR S+D εε= S 为散射辐射;D 为直接辐射;比例系数S ε,主要与太阳高度角有关;比例系数D ε,主要与云量有关;苏联的X.摩尔达马给出比例系数0.43S =ε,0.57D =ε。

北林自然保护区复习资料

北林自然保护区复习资料

北林⾃然保护区复习资料1、据⾃然保护区条例,⾃然保护区指什么?指对有代表性的⾃然⽣态系统、珍稀濒危野⽣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定⾯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2、根据保护对象,我国⾃然保护区如何分类?3、我国⾃然保护区功能主要有哪些?*科学研究;⾃然过程的保护;物种及其遗传多样性的保存;环境效益的保持;⾃然和⽂化景⾊的保护;旅游和娱乐;教育;⾃然⽣态系统资源的持续利⽤;⽂化和传统特征的保持。

4、我国⾃然保护区建设管理⾯临哪些问题?(⼀)条例的僵化与不现实:⼏乎所有的保护区的实验区都有⼈居住和农耕,违反了⽴法(⼆)资⾦不⾜(三)社区发展压⼒巨⼤5、什么是再引⼊?如何实施再引⼊⼯作?再引⼊:在⼀个物种的历史分布区内的⼀部分区域(该区域内此物种已经消灭或灭绝)重新建⽴该物种种群的⼀种尝试。

1.⽴项前的准备1)可⾏性分析和背景研究确定物种的分类学地位种群的⽣态学和⽣物学特征种群⽣存⼒分析2) 以往的再引⼊项⽬的回顾与总结3)释放地点的选择与评估历史分布区,确保物种重引⼊地区长期受到保护,分析该地区物种以前衰退的原因4)释放种群的选择最好来⾃野⽣种群圈养或者⼈⼯种群,种群统计学和遗传学5)社会经济和法律保障2. 计划、准备和释放阶段政府机构和⼟地拥有者的统⼀,与国内、国际保护机构进协调,专家指导确定短期和长期的⽬标设计释放前和释放后监测项⽬免疫接种运输计划释放测量当地公众教育3. 释放后⼯作直接或者间接进⾏所有个体或者释放个体的监测,种群数量统计、⽣态学和⾏为学、个体和种群的长期适应进化进程研究、收集死亡个体、死亡原因调查、维持⼤众教育6、就地保护和异地保护是什么?就地保护(in situ preservation, on-site preservation)在野⽣动植物的原产地对物种实施有效的保护。

易地保护(迁地保护)(ex situ preservation, off-site preservation)。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生态破坏:生态破坏(ecology destroying)是指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造成森林、草原等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从而使人类、动物、植物的生存条件发生恶化的现象。

2、环境污染(environment pollution)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

3、环境问题:是指人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产的各种负反馈效应。

4、生态学: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

5、系统生态学(systems ecology):即把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概念中的生物,看成是完整的统一体,并对其动态系统应用系统分析(systems analysis)的方法论,采用数量的生态学的一种观点。

6、群落生态学(community ecology):研究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及其规律的学科。

7、经典生态学是以动植物种(个体)、种群、群落为主要研究对象,学科上主要发展了生理生态学、动物行动学、种群生态学与群落生态学。

8、现代经济学向宏观和微观两极化发展,宏观是主流。

现代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已在宏观方向上扩展到生态系统、景观与全球研究。

宏观表现在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系统的发展,微观领域主要体现在生理生态、分子生态学等。

9、应用生态学(applied ecology):将理论生态学研究的所得到的基本规律和关系应用到生态保护、生态管理和生态建设的实践中,使人类社会实践符合自然生态规律,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10、环境生态学(environment ecology):是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作用,寻求受损害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11、生态监测:利用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对环境污染或变化所产生的反应阐明环境污染状况,从生物学角度为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提供依据。

自然保护区巡护制度复习课程

自然保护区巡护制度复习课程

黑龙江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资源巡护管理制度(试行)为了加强和规范黑龙江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资源管理的巡护检查工作, 更好地履行保护管理职责,提高野外巡护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有效保护辖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安全,根据国家对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与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及规定,结合本区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第一条:保护区管护人员(局属职工和协管员)从事自然资源野外巡护检查工作及相关活动适用于本制度。

第二条:保护区自然资源巡护检查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一)遵守巡护制度,明确监管范围,认真履行职责,严格按照指定的巡护路线做好巡查。

通过对固定巡护线路和临时巡护线路的检查,按照人为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干扰和破坏程度,收集各种相关数据;(二)建立健全管辖区自然资源数据库,动植物资源监测,记录珍稀植物的发现、生长变化情况,分析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和分布,预测资源变化趋势;(三)加强巡查管护,严格责任区内自然资源管理,加强安全防范,及时发现、制止、报告破坏自然资源的行为,协助上级部门查处破坏自然资源的案件;(四)做好社区资源保护宣传工作,增强社区群众参与资源保护的意识;(五)检查护林防火工作,处理火灾隐患,进行计划烧除,在森林防火期,依法进行护林防火的宣传、预防和检查工作,确保自然资源的安全;(六)认真执行定期报告和巡护记录制度;(七)认真查看保护区界桩、标志、宣传牌和各种科研设施;(八)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任务。

第三条:建立并坚持各级领导参与、检查巡护工作制度。

局领导随时检查、监督各管理站巡护实施情况。

管理局相关科室依据各自岗位责任分工,负责对保护区巡护工作进行监督、检查、指导。

保护科、多种经营科、森林公安局、防火科采取多种方式对各管理站巡护计划执行、巡护报告填制、巡护工作、自然资源保护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提出整改意见。

根据收集巡护数据和报告内容,建立数据库,负责巡护工作中重大技术问题的指导、处理,并对巡护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

环境保护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环境保护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期末考试题型✓一、名词解释(25分,每题5分,共10题,任选5题回答,多做不得分)✓二、填空题(30分,共30空,每空1.5分)✓三、简答题(32分,每题8分,共8题,任选4题回答,多做不得分)✓四、论述题(13分)《环境保护概论》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环境质量:一般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环境质量是对环境状况的描述。

2、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通过生物链和其它自然因素来维系的一种平衡状态。

也就是说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较长期地保持稳定的平衡状态。

3、33211工程:重点治理三河(淮河、海河、辽河)、三湖(太湖、巢湖、滇池)的水污染、两区(二氧化硫和酸雨污染控制区)的大气污染、着力强化一市(北京)、一海(渤海)的环境保护工程。

4、水体污染: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了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和水体的环境容量,从而导致水体的物理特征、化学特征和生物特征发生不良变化,破坏了水中固有的生态系统,破坏了水体的功能及其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作用.5、城市热岛效应:由于人的活动和工业生产,使得城市温度比周围郊区温度高的现象,称为城市热岛效应。

6、水环境容量:一定水体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被称为水环境容量,即某水域所能承担外加的某种污染物的最大允许负荷量。

7、可吸入颗粒物: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mm的颗粒,记为PM10.8、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所有生物种类种内遗传变异和它们的生存环境的总称,包括所有不同种类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它们与生存环境所组成的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包含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9、海洋环境自净能力:海洋环境通过自身的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而使污染物的浓度、毒性降低乃至消失的能力,称为海洋环境自净能力10、荒漠化:是一种人为、自然双重因素作用下导致的土地质量全面退化和有效使用数量减少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保护区学复习资料1.自然保护区学的概念:是一门新兴边缘学科,是研究自然保护区的性质、职能、规划设计、管理及物种恢复、保护的理论和实践的应用科学。

2、性质:1是人类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科学研究基地。

2是自然保护事业中的一项重要建设3是保护、发展和研究野生生物资源及自然历史遗产的主要场所4是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种源的储存地(基因库)3.自然保护区学中的几个重要原则:①自然保护区是人与生物圈(MAB)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②自然保护区的主要单元是生态系统③自然保护区的主要功能单位是种群④自然保护区是一个“自然—社会—经济”的复合系统⑤保护区的多样性、天然性、珍贵性、历史性、地区性、典型性、脆弱性、再生性国际保护组织成立时间及其简称– 1948年,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 (IUCN) 成立– 1960年,建立了国家公园和保护区委员会 (CNPPA)– 1961年,世界自然基金会 (WWF) 成立– 1965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UNDP)(UNDP)– 1969年,国际环境法委员会 (ICEL)– 197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UNEP)1992 在里约热内卢“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签订《生物多样性公约》,大多数的政府承诺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维护世界的生态基盘。

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历程中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的3个阶段:(1)停滞阶段:(1956-1978)(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每年平均增加2个保护区。

期间受文化大革命影响。

(2)稳步增长阶段:(1979-1996)该阶段平均每年增加55个保护区。

(3)迅速增长阶段:(1997年至今)该阶段平均每年增加160个保护区。

1 定义:《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定义为: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3.为什么要建设自然保护区?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为了拯救某些濒于灭绝的生物物种,监测人为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研究保持人类生存环境的条件和生态系统的自然演替规律,找出合理利用资源的科学方法。

4.中国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必要性:⑴自然保护区建设是衡量一个国家自然保护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⑵中国丰富的自然资源急需得到特殊保护⑶环境和资源面临巨大威胁和破坏5.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⑴展示生态系统的原貌⑵物种基因库⑶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⑷进行公众教育的博物馆⑸旅游活动⑹维持生态系统平衡1.生物圈的含义:⑴指地球上凡是有生物分布的区域⑵是由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组成的统一体⑶是高度复杂的有序系统而不是各种因素的松散聚集⑷是最大的多层次的生态系统,其结构、能量流动及物质循环是历史地演变着的,并不断趋于稳定的平衡。

一般而言:生物圈包括海平面以上约10000米至海平面以下10000米处,包括大气圈的下层,岩石圈的上层,整个土壤圈和水圈。

2.生物圈的形成和演化生物圈的形成:无机小分子---有机小分子---有机大分子---可复制的分子体系—原始生命三个阶段:从原始生命到原核细胞的产生→真核细胞的产生→从单细胞到多细胞生物圈形成的三大事件:①生物物种变质使生物圈突破了异养演替含量的增加改变了一切生物的生存条件②O2③生物的登陆彻底改变了生物圈的结构3.生物圈经历的几次大演变:第一次冰期(6亿年前元古代震旦纪);第二次冰期(石炭纪末至二迭纪中期,2-3亿年前)白垩纪的大陆漂移(第二次间冰期,2亿年前始);第三次冰期(第四纪,200万年前,持续到今)。

5.生物圈的结构生物圈的要素:①生物:生产者、噬养者、分解者;非生物:②无机物质、有机物质、物理因素生物圈要素间的四种结构关系:①生物因子与环境因子间相适应的关系:最根本关系②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③生物圈中生物系统的层次关系:(基因是生物遗传变异的物质载体;细胞是生物的最基本功能单位;机体是相对独立的生物系统;种群是同种个体组合,是种内种间相互作用的单元;群落是一个区域众多种群的集合;全球生态系统构成生物圈)生物圈的自我调节功能㈠生物圈的稳态反应:①物质输入输出的动态平衡②生物多样性对生物圈稳定的促进效应(蛛网效应)㈡生物圈控制系统的特点:极复杂、多层次、多回路、多形式、具自组织、自适应功能的控制系统生物圈的生态平衡:①表明生物圈演化出的现存结构已维持在一个稳定阶段②生物圈的能流是畅通的,输出输入大致相等演替的干扰和类型:●演替的干扰具有重要意义●森林倒木的干扰●河岸侵蚀和沉积干扰●火山喷发●滑坡干扰●风暴干扰1.生物群落中关键性结构及特点:①化学镶嵌体②协同进化食物网③可动连锁种:影响群落植物生存繁衍的重要种④核心共生种:能够维持可动连锁种及多数其他动物存活的关键性植物种1.最小生存种群:是指在遗传特性、环境因素和种群自身的随机变化存在的情况下,能够以99%的概率存活1000年的最小种群。

2.MVP(最小生存种群)的影响因素:①环境的随机性、种群统计的随机性、遗传随机性②自然灾害、最小动态面积(MDA)、种的社会行为机能障碍、疾病。

种群脆性分析:是对物种种群的绝灭进行的一种系统的综合性的分析过程,其目的在于建立MVP,使种群的绝灭危险减小到可接受的水平。

种群统计随机性:可指个体出生和死亡过程中的偶然性变异。

导致种群统计随机性的途径●生境数量减少●环境干扰或环境质量恶化种群的绝灭可能因为种群大小(N)和分布范围(D)的减小而发生:种群表现型(PP);环境(E);种群结构和适应性(PSF)。

一个或多个干扰的作用。

这些干扰将影响种群增长率(r)和有效种群大小(Ne)。

根据环境干扰对种群四个变量(N,Ne,r,Var(r)),分为四种绝灭环:四种绝灭环的特征:高散布率、高r种:D、R环大型、高营养水平、低Ne种:F、A环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种、面积关系:S=cAzS为种丰富度,A为面积,z是无维参数,其理论值为0.263,通常在0.18—0.35间,c为比例常数,取决于被测面积和被研究类群,反映地理位置变化对种丰富度的影响。

面积减小10倍,物种平衡数目将减少一半。

3种学说解释:生境多样性学说被动样本学说动态平衡学说(MacArthur-Wilson模型)动态平衡学说(MacArthur-Wilson)模型原理要点:岛屿生物种的丰富度完全取决于两个过程:迁入和绝灭。

迁入率和绝灭率将随岛屿种丰富度的增加而分别呈下降和上升趋势距离效应:种迁入率随其与大陆种库(源)的距离增大而下降(岛屿隔离程度) 面积效应:由于面积越大,种群越大,种绝灭率将随岛屿面积的减小而增加 动态平衡:迁入率与绝灭率相等时的种丰富度(物种平衡数目)周转率:在这种平衡状态下,种类更新的速率在数值上等于当时的迁入率或绝灭率,称之为周转率。

自然保护区的设计原则一、面积越大越好二、一个大保护区比具有相同总面积的几个小保护区更好理由:在小面积的生境块上,种-面积关系的斜率通常很大,并且其所含种库的比例也很小;小保护区之间在种类组成上的相似性通常很高,能使物种定居的种库的有效大小远远小于地区性种库不足:几个较小的保护区可能具有相互补的优点,更有利于不同物种生存;分散的保护区在流行病学上较大保护区更有利;边缘物种更喜好几个较小的保护区;未注意到种群的动态特征,如时空变化。

对某些特殊生境和生物类群,最好设计几个保护区,具相互距离越近越好。

三、自然保护区间最好有通道相连,以增加种迁入率:增加迁入率,减小局部绝灭率四、为了避免“半岛效应”,保护区以圆形为佳。

圆形使面积对周长比最大,而使散布距离保护最小;避免“半岛效应”:即群岛通常比同等大小的陆地具有更少的物种,且物种的丰富度常从半岛基部到顶部呈下降趋势自然选择在物种数量特征上的三种趋势:稳定选择;定向选择;分裂选择(一)自然保护区划定条件:(1)典型自然生态系统区域(2)自然生态系统或物种已遭破坏,而又有重要价值,亟恢复的区域(3)自然生态系统比较完整、自然演替明显,野生生物资源丰富的地区(4)国家规定保护的珍稀动物、候鸟或具有重要科研、经济价值的野生动物栖息地(5)典型而有特殊意义的植被,珍贵林木及有特殊价值的植物原生地或集中成片的地区(6)有特殊保护意义的地质剖面、冰川遗迹、熔岩、温泉、瀑布、化石产地等自然历史遗迹地(二)保护区选设原则1.以自然综合体和自然资源整体为保护对象的:(1)足以代表特定自然地带和地区不同类型的典型的自然综合体及其生态系统或自然资源、自然环境较完整、或演替明显,或生物种源较丰富的地区,应能反应出自然地带或地区自然环境与生态系统的特点。

(2)受人为影响较少,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比较稳定(3)具有濒临绝灭种的种源,同时当地生态条件又适合这些种源的扩大和发展(4)有足够的面积,足以保护群体生存,繁衍和发展等生态生物学特性所必需的最适空间(5)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不会对当地经济建设和群众生活的总发展构成不利影响(6)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会得到周围群众、单位和当地政府的理解,接受和支持(7)能预见自然保护区周围地区短期和长期经济发展,不会对保护区的永久存在构成威胁,不会使保护区所保护对象消失和绝灭(8)自然保护区建立能为科学研究和教学实习提供场所和机会2. 以特定的资源动植物及其区系,或几种资源动植物为保护对象的保护区:(1)选择几处具备典型栖息条件和目前保护对象数量还比较多的地方(2)原来是广布的种类,可以结合各地建立的保护区一并考虑(3)充分考虑保护对象的各生长阶段和各季节生活中必须的各种环境条件(4)注意历史和现状及将来的地区发展趋势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5)实地调查、灵活分析自然保护区边界的划定方式方法:人工区划法:以相互垂直交叉的分区线划分,即形成方形规则形状自然区划法:以自然线(山脉、道路、河流)作为分界线综合区划法:两者结合保护区功能区划分: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评价自然保护区的一般标准指标–典型性:具备典型的生物群落类型,原生地带性群落优先,天然有代表性次生群落次之–稀有性:稀有种、特有种、特有群落、独特生境–脆弱性:生境、群落和物种对环境的敏感程度–多样性:生物群落与物种多样性–面积的大小:–自然性:未受人类影响的程度自然保护区资源调查概念:自然保护区资源指在保护区范围内分布的各种植物、动物和地形及其蕴藏量的总和。

资源调查的内容:综合调查自然条件调查:包括自然地理、动植物区系分布的调查、植物群落和动物种群演替变化调查、植被类型、动物种群、生态系统。

自然资源调查:包括再生资源和非再生资源。

再生资源如林木储蓄;动物、植物、昆虫、真菌的种类,数量、分布等。

非再生资源如土地,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的数量,分布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