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区学复习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保护区学复习资料

1.自然保护区学的概念:是一门新兴边缘学科,是研究自然保护区的性质、职能、规划设计、管理及物种恢复、保护的理论和实践的应用科学。

2、性质:

1是人类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科学研究基地。

2是自然保护事业中的一项重要建设

3是保护、发展和研究野生生物资源及自然历史遗产的主要场所

4是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种源的储存地(基因库)

3.自然保护区学中的几个重要原则:

①自然保护区是人与生物圈(MAB)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②自然保护区的主要单元是生态系统

③自然保护区的主要功能单位是种群

④自然保护区是一个“自然—社会—经济”的复合系统

⑤保护区的多样性、天然性、珍贵性、历史性、地区性、典型性、脆弱性、再生性

国际保护组织成立时间及其简称

– 1948年,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 (IUCN) 成立

– 1960年,建立了国家公园和保护区委员会 (CNPPA)

– 1961年,世界自然基金会 (WWF) 成立

– 1965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UNDP)(UNDP)

– 1969年,国际环境法委员会 (ICEL)

– 197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UNEP)

1992 在里约热内卢“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签订《生物多样性公约》,大多数的政府承诺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维护世界的生态基盘。

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历程

中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的3个阶段:

(1)停滞阶段:(1956-1978)(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每年平均增加2个保护区。期间受文化大革命影响。

(2)稳步增长阶段:(1979-1996)该阶段平均每年增加55个保护区。

(3)迅速增长阶段:(1997年至今)该阶段平均每年增加160个保护区。

1 定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定义为: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3.为什么要建设自然保护区?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为了拯救某些濒于灭绝的生物物种,监测人为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研究保持人类生存环境的条件和生态系统的自然演替规律,找出合理利用资源的科学方法。

4.中国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必要性:

⑴自然保护区建设是衡量一个国家自然保护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⑵中国丰富的自然资源急需得到特殊保护

⑶环境和资源面临巨大威胁和破坏

5.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⑴展示生态系统的原貌

⑵物种基因库

⑶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

⑷进行公众教育的博物馆

⑸旅游活动

⑹维持生态系统平衡

1.生物圈的含义:

⑴指地球上凡是有生物分布的区域

⑵是由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组成的统一体

⑶是高度复杂的有序系统而不是各种因素的松散聚集

⑷是最大的多层次的生态系统,其结构、能量流动及物质循环是历史地演变着的,并不断趋于稳定的平衡。

一般而言:生物圈包括海平面以上约10000米至海平面以下10000米处,包括大气圈的下层,岩石圈的上层,整个土壤圈和水圈。

2.生物圈的形成和演化

生物圈的形成:无机小分子---有机小分子---有机大分子---可复制的分子体系—原始生命

三个阶段:从原始生命到原核细胞的产生→真核细胞的产生→从单细胞到多细胞生物圈形成的三大事件:

①生物物种变质使生物圈突破了异养演替

含量的增加改变了一切生物的生存条件

②O

2

③生物的登陆彻底改变了生物圈的结构

3.生物圈经历的几次大演变:

第一次冰期(6亿年前元古代震旦纪);

第二次冰期(石炭纪末至二迭纪中期,2-3亿年前)

白垩纪的大陆漂移(第二次间冰期,2亿年前始);

第三次冰期(第四纪,200万年前,持续到今)。

5.生物圈的结构

生物圈的要素:

①生物:生产者、噬养者、分解者;非生物:

②无机物质、有机物质、物理因素

生物圈要素间的四种结构关系:

①生物因子与环境因子间相适应的关系:最根本关系

②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③生物圈中生物系统的层次关系:(基因是生物遗传变异的物质载体;细胞是生物的最基本功能单位;机体是相对独立的生物系统;种群是同种个体组合,是种内种间相互作用的单元;群落是一个区域众多种群的集合;全球生态系统构成生物圈)

生物圈的自我调节功能

㈠生物圈的稳态反应:

①物质输入输出的动态平衡

②生物多样性对生物圈稳定的促进效应(蛛网效应)

㈡生物圈控制系统的特点:极复杂、多层次、多回路、多形式、具自组织、自适应功能的控制系统

生物圈的生态平衡:

①表明生物圈演化出的现存结构已维持在一个稳定阶段

②生物圈的能流是畅通的,输出输入大致相等

演替的干扰和类型:

●演替的干扰具有重要意义

●森林倒木的干扰

●河岸侵蚀和沉积干扰

●火山喷发

●滑坡干扰

●风暴干扰

1.生物群落中关键性结构及特点:

①化学镶嵌体

②协同进化食物网

③可动连锁种:影响群落植物生存繁衍的重要种

④核心共生种:能够维持可动连锁种及多数其他动物存活的关键性植物种

1.最小生存种群:是指在遗传特性、环境因素和种群自身的随机变化存在的情况下,能够以99%的概率存活1000年的最小种群。

2.MVP(最小生存种群)的影响因素:①环境的随机性、种群统计的随机性、遗传随机性②自然灾害、最小动态面积(MDA)、种的社会行为机能障碍、疾病。

种群脆性分析:是对物种种群的绝灭进行的一种系统的综合性的分析过程,其目的在于建立MVP,使种群的绝灭危险减小到可接受的水平。

种群统计随机性:可指个体出生和死亡过程中的偶然性变异。

导致种群统计随机性的途径

●生境数量减少

●环境干扰或环境质量恶化

种群的绝灭可能因为种群大小(N)和分布范围(D)的减小而发生:

种群表现型(PP);环境(E);种群结构和适应性(PSF)。

一个或多个干扰的作用。这些干扰将影响种群增长率(r)和有效种群大小(Ne)。根据环境干扰对种群四个变量(N,Ne,r,Var(r)),分为四种绝灭环:

四种绝灭环的特征:

高散布率、高r种:D、R环

大型、高营养水平、低Ne种:F、A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