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长安晚秋

合集下载

长安晚秋(完整)

长安晚秋(完整)
这显然是赵嘏寄居在长安时秋天所写的诗。那时长住在长安的人基本有三 类:一是家就在长安;二是在京城为官;三是在长安应考落榜后沒回家, 寄居在此准备明春再考。赵嘏便属于第三类,他曾屡次落榜,而此诗也是 他落榜后寄居在长安时所作。
一读诗歌,疏通大意
参考注解,用散文语言串通诗歌大意。
故乡 京城
长 秋天拂晓时,天上的云 安 雾都带着些寒意,朝廷
的宫殿耸立着,像要触
晚 到高高的秋空。
残星几点,群雁从塞外
秋 飞来,有人倚楼吹着长
笛,曲调悠扬婉转。 篱边半开的菊花呈现出 紫艳之色,静悄悄的, 水面的莲花凋零,红衣 尽卸。
家乡的鲈鱼正美, 但自己不能回去, 却要像钟仪那样 戴着南冠,学着 楚囚的样儿羁留 他乡。
二读诗歌、整体感知
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
高楼笛韵的烘托,思归典故的运用,
使得全诗意境深远而和谐,风格峻
峭而清新。
谢指 谢导
赣|中|出|品|如|你|所|愿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与赵嘏《长 安晚秋》均描写了秋景,又有所不同。 请作简要说明。
1.杜诗以乐景写哀情;赵诗以哀景写哀情。
2.杜诗写景角度比较单一,仅从视觉、动静角 度入手;赵诗写景极具层次感,仰观与俯视、 听觉与视觉、动与静各个角度。
味清远的缘故。
2、颈联诗人选取意象“紫菊”“红莲”对表现诗人的 情感有什么作用?
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以“静”赋菊, 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 且含有浓厚的主观色彩。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的枯荷,追思往 日那红艳满塘的莲花,使人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 伤感;而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令人想起 “采菊东篱下”,油然而起归隐之心。

长安晚秋原文及赏析(最新)

长安晚秋原文及赏析(最新)

长安晚秋原文及赏析原文: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译文:秋天拂晓时,天上的云雾都带着美女靖的寒意,汉家宫殿的周围呈现出深秋的景象。

残星几点,群雁从塞外飞来,有人倚楼吹着长笛,由调悠扬婉转。

篱边半开的菊花呈现出紫艳之色,静悄悄的,水面的莲花凋零,红衣尽卸。

家乡的鲈鱼正美,但自己不能回去,却要像钟仪那样戴着南冠,学着楚囚的样儿羁留他乡。

韵译:拂晓的云与攀在漫天游动,楼台殿阁高高耸立触天空。

残星点点大雁南飞越关塞,悠扬笛声里我只身倚楼中,艳萦的菊花静静地吐芳幽,红红的莲花落瓣忧心忡仲。

可惜鲈鱼正美回也回不去,头戴楚冠学着囚徒把数充。

注释:云物:指天空中的云雾。

凄清:指秋天到来后的那种乍冷未冷的微寒,也有萧索之意。

清,一作“凉”。

拂曙:拂晓,天要亮还未亮的时候。

流:指移动。

汉家宫阙(què):指唐朝的宫殿。

高秋:深秋。

动高秋:形容宫殿高耸,好像触动高高的秋空。

残星,天将亮时的星星。

雁横塞:因为是深秋,所以长空有飞越关塞的北雁经过。

横,渡、越过。

塞,关塞。

长笛:古管乐器名,长一尺四寸。

紫艳:艳丽的紫色,比喻菊花的色泽。

篱:篱笆。

红衣:指红色莲花的花瓣。

渚:池沼。

水中小块陆地。

鲈鱼:巨口细鳞,惟松江四腮的最好。

鲈(lú)鱼正美:西晋张翰,吴(治今江苏苏州)人。

齐王司马冏执政时,任为大司马东曹掾。

预知司马冏将败,又因秋风起,想念故乡的菜莼妒鱼脍的美味,便弃官回家。

不久,司马冏果然被杀。

南冠:楚冠。

因为楚国在南方,所以称楚冠为南冠。

《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间之日:‘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

使悦之,召而吊之。

’后用以“南冠”指囚徒或战俘。

赏析:这首七律,通过诗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

首联总揽长安全景。

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

最新《长安晚秋》译文及鉴赏

最新《长安晚秋》译文及鉴赏

《长安晚秋》译文及鉴赏长安晚秋(赵嘏)【译文】秋天拂晓时,天上的云雾都带着美女靖的寒意,汉家宫殿的周围呈现出深秋的景象。

残星几点,群雁从塞外飞来,有人倚楼吹着长笛,由调悠扬婉转。

篱边半开的菊花呈现出紫艳之色,静悄悄的,水面的莲花凋零,红衣尽卸。

家乡的鲈鱼正美,但自己不能回去,却要像钟仪那样戴着南冠,学着楚囚的样儿羁留他乡。

【鉴赏】这是一曲高秋的赞歌。

题为“长安秋望”,重点却并不在最后的那个“望”字,而是赞美远望中的长安秋色。

“秋”的风貌才是诗人要表现的直接对象。

首句点出“望”的立足点。

“楼倚霜树外”的“倚”,是倚立的意思,重在强调自己所登的高楼巍然屹立的姿态:“外”,是“上”的意思。

秋天经霜后的树,多半木叶黄落,越发显出它的高耸挺拔,而楼又高出霜树之上,在这样一个立足点上,方能纵览长安高秋景物的全局,充分领略它的高远澄洁之美。

所以这一句实际上是全诗的出发点和基础,没有它,也就没有“望”中所见的一切。

次句写望中所见的天宇。

“镜天无一毫”,是说天空明净澄洁得象一面纤尘不染的镜子,没有一丝阴翳云彩。

这正是秋日天宇的典型特征。

这种澄洁明净到近乎虚空的天色,又进一步表现了秋空的高远寥廓,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当时那种心旷神怡的感受和高远澄净的心境。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第三句转笔写到远望中的终南山。

将它和“秋色”相比,说远望中的南山,它那峻拔入云的气势,象是要和高远无际的秋色一赛高低。

南山是具体有形的个别事物,而“秋色”却是抽象虚泛的,是许多带有秋天景物特点的具体事物的集合与概括,二者似乎不好比拟。

而此诗却别出心裁地用南山衬托秋色。

秋色是很难描写的,它存在于秋天的所有景物里,而且不同的作者对秋色有不同的观赏角度和感受,有的取其凄清萧瑟,有的取其明净澄洁,有的取其高远寥廓。

这首诗的作者显然偏于欣赏秋色之高远无极,这是从前两句的描写中可以明显看出的。

但秋之“高”却很难形容尽致(在这一点上,和写秋之“凄”、之“清”很不相同),特别是它那种高远无极的气势更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

《长安晚秋秋望秋夕》原文、翻译及赏析

《长安晚秋秋望秋夕》原文、翻译及赏析

《长安晚秋/秋望/秋夕》原文、翻译及赏析《长安晚秋/秋望/秋夕》这首七律,通过诗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长安晚秋/秋望/秋夕》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长安晚秋/秋望/秋夕唐代:赵嘏云雾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长安晚秋/秋望/秋夕》译文拂晓的云与攀在漫天游动,楼台殿阁高高耸立触天空。

残星点点大雁南飞越关塞,悠扬笛声里我只身倚楼中,艳萦的菊花静静地吐芳幽,红红的莲花落瓣忧心忡仲。

可惜鲈鱼正美回也回不去,头戴楚冠学着囚徒把数充。

《长安晚秋/秋望/秋夕》注释凄清:指秋天到来后的那种乍冷未冷的微寒,也有萧索之意。

清,一作“凉”。

拂曙:拂晓,天要亮还未亮的时候。

流:指移动。

汉家宫阙(què):指唐朝的宫殿。

动高秋:形容宫殿高耸,好像触动高高的秋空。

残星,天将亮时的星星。

雁横塞:因为是深秋,所以长空有飞越关塞的北雁经过。

横,渡、越过。

塞,关塞。

长笛:古管乐器名,长一尺四寸。

紫艳:艳丽的紫色,比喻菊花的色泽。

篱:篱笆。

红衣:指红色莲花的花瓣。

渚:水中小块陆地。

鲈(lú)鱼正美:西晋张翰,吴(治今江苏苏州)人。

齐王司马冏执政时,任为大司马东曹掾。

预知司马冏将败,又因秋风起,想念故乡的菜莼妒鱼脍的美味,便弃官回家。

不久,司马冏果然被杀。

南冠:楚冠。

因为楚国在南方,所以称楚冠为南冠。

《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间之日:‘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

使悦之,召而吊之。

’后用以“南冠”指囚徒或战俘。

《长安晚秋/秋望/秋夕》赏析这首七律,通过诗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

首联总揽长安全景。

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

长安晚秋 - 秋望 - 秋夕(赵嘏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长安晚秋 - 秋望 - 秋夕(赵嘏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长安晚秋/秋望/秋夕唐代:赵嘏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标签秋天、思归、写花、菊花译文拂晓的云与攀在漫天游动,楼台殿阁高高耸立触天空。

残星点点大雁南飞越关塞,悠扬笛声里我只身倚楼中。

艳萦的菊花静静地吐芳幽,红红的莲花落瓣忧心忡仲。

可惜鲈鱼正美回也回不去,头戴楚冠学着囚徒把数充。

注释凄清:指秋天到来后的那种乍冷未冷的微寒,也有萧索之意。

清,一作“凉”。

拂曙:拂晓,天要亮还未亮的时候。

流:指移动。

汉家宫阙:指唐朝的宫殿。

动高秋:形容宫殿高耸,好像触动高高的秋空。

残星,天将亮时的星星。

雁横塞:因为是深秋,所以长空有飞越关塞的北雁经过。

横,渡、越过。

塞,关塞。

长笛:古管乐器名,长一尺四寸。

紫艳:艳丽的紫色,比喻菊花的色泽。

篱:篱笆。

红衣:指红色莲花的花瓣。

渚:水中小块陆地。

鲈鱼正美:西晋张翰,吴(治今江苏苏州)人。

齐王司马冏执政时,任为大司马东曹掾。

预知司马冏将败,又因秋风起,想念故乡的菜莼妒鱼脍的美味,便弃官回家。

不久,司马冏果然被杀。

南冠:楚冠。

因为楚国在南方,所以称楚冠为南冠。

赏析这首七律,通过诗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

首联总揽长安全景。

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

诗中“凄清”二字,既属客观,亦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

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颔联写仰观。

“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

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颇见匠心。

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又为之作了饶有情韵的烘托。

这两句是说:晨曦初见,西半天上还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飞来一行避寒的秋雁。

诗人的注意力正被这景象所吸引,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寻声望去,在那远处高高的楼头,依稀可见有人背倚栏杆吹奏横笛。

《长安晚秋》阅读答案

《长安晚秋》阅读答案

《长安晚秋》阅读答案《长安晚秋》阅读答案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我们都要用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我们解答阅读题的金钥匙。

相信很多朋友都需要一份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自己的阅读答案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长安晚秋》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长安晚秋》阅读答案1《长安晚秋》,选自《全唐诗》由唐代诗人赵嘏所作。

作者通过描写长安深秋的景色,继而抒发了远离家乡心中凄凉的情感。

长安晚秋赵嘏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注】云物:云雾。

(1)诗歌中哪些景物体现了诗题中晚秋的特点?(2)颔联的景物描写很有特色,杜牧因为此句而称作者为赵倚楼。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尾联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1)归雁、篱菊、渚莲。

(2)①从视觉和听觉多角度写: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

②动静结合:雁横塞是动态,人倚楼是静态。

(3)用典,羁旅愁思(或思乡归隐)。

二:1这首诗写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情感?答案:这首诗,通过诗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之情。

2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答案:愁(不得志,思归之愁)凄凉(秋意的清冷衬托心境的凄凉)3诗人围绕标题长安晚秋描写了那些景物?参考答案:云物,宫阙,残星,雁,长笛,人,楼,菊,莲,鲈鱼。

4作者是怎样描写景物的?参考答案:整体和局部结合。

首联:总揽长安全景。

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远眺,眼前凄清的云雾缓缓飘游,楼阁高耸,好像触动了高高的秋空。

颔联,颈联写局部之景。

俯仰结合。

仰观残星,秋雁。

俯察紫菊,莲花声色,动静结合。

残星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

雁横塞是动态,人倚楼是静态。

选景典型。

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拂晓天空的最优特征的景象。

紫菊半开,红莲凋谢,也是深秋时令的景色。

5 紫菊和红莲对表现诗人的情感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移情入景,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的景色,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的枯荷,追思往日那红艳满堂的莲花,使人产生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

长安晚秋秋望秋夕原文翻译及赏析

长安晚秋秋望秋夕原文翻译及赏析

长安晚秋秋望秋夕原文翻译及赏析长安晚秋/秋望/秋夕原文翻译及赏析长安晚秋/秋望/秋夕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注释:(1)云物:指天空中的云雾。

拂曙:拂晓。

(2)高秋:深秋。

(3)横塞:越过关塞(4)篱菊:篱笆旁的菊花。

晋诗句(5)红衣:指红色的莲花瓣(6)渚莲:水中州渚上长的莲。

(7)鲈鱼正美:西晋齐王司马冏执政时,张翰(字季鹰)为大司马东曹掾。

他预知司马冏将败,又因秋风起,想念故乡苏州莼菜鲈鱼脍的美味,便弃官回家。

不久司马冏果然被杀。

事见《晋书·张翰传》。

后来这个故事就被用来表示思乡之情(8)南冠:楚冠。

译文:秋天拂晓时,天上的云雾都带着曙光将出的寒意,唐朝的宫殿的周围呈现出深秋的景象。

残星几点,群雁从塞外飞来,有人倚楼吹着长笛,曲调悠扬婉转。

篱边半开的菊花呈现出紫艳之色,静悄悄的,水面的莲花凋零,红衣尽卸。

家乡的鲈鱼正美,但自己不能回去,却要像钟仪那样戴着南冠,学着楚囚的样儿羁留他乡。

赏析:这首七律,通过诗人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

首联总揽长安全景。

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远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

诗中“凄凉”二字,既属客观,亦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

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抑郁的基调。

颔联写仰观。

“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

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颇见匠心。

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致;高楼笛声又为之作了饶有情韵的烘托。

晨曦初见,西半天上还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飞来一行避寒的秋雁。

诗人的注意力正被这景象所迷住,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觅声望去,在那远处高高的楼头,依稀可见有人背倚栏杆吹奏横笛。

赵嘏《长安晚秋》原文译文赏析

赵嘏《长安晚秋》原文译文赏析

赵嘏《长安晚秋》原文|译文|赏析《长安晚秋》是唐代诗人赵嘏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通过诗人望中的所见,写秋风中夜间长安景象,并寄离着诗人思乡的深远情怀。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长安晚秋》原文唐代:赵嘏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译文及注释译文拂晓的云与攀在漫天游动,楼台殿阁高高耸立触天空。

残星点点大雁南飞越关塞,悠扬笛声里我只身倚楼中,艳萦的菊花静静地吐芳幽,红红的莲花落瓣忧心忡仲。

可惜鲈鱼正美回也回不去,头戴楚冠学着囚徒把数充。

注释凄清:指秋天到来后的那种乍冷未冷的微寒,也有萧索之意。

清,一作“凉”。

拂曙:拂晓,天要亮还未亮的时候。

流:指移动。

汉家宫阙(què):指唐朝的宫殿。

动高秋:形容宫殿高耸,好像触动高高的秋空。

残星,天将亮时的星星。

雁横塞:因为是深秋,所以长空有飞越关塞的北雁经过。

横,渡、越过。

塞,关塞。

长笛:古管乐器名,长一尺四寸。

紫艳:艳丽的紫色,比喻菊花的色泽。

篱:篱笆。

红衣:指红色莲花的花瓣。

渚:水中小块陆地。

鲈(lú)鱼正美:西晋张翰,吴(治今江苏苏州)人。

齐王司马冏执政时,任为大司马东曹掾。

预知司马冏将败,又因秋风起,想念故乡的菜莼妒鱼脍的美味,便弃官回家。

不久,司马冏果然被杀。

南冠:楚冠。

因为楚国在南方,所以称楚冠为南冠。

《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间之日:‘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

使悦之,召而吊之。

’后用以“南冠”指囚徒或战俘。

赏析这首七律,通过诗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

首联总揽长安全景。

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

诗中“凄清”二字,既属客观,亦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

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赵嘏《长安晚秋》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赵嘏《长安晚秋》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赵嘏《长安晚秋》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长安晚秋》,选自《全唐诗》由唐代诗人赵嘏所作。

作者通过描写长安深秋的景色,继而抒发了远离家乡心中凄凉的情感。

长安晚秋赵嘏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注】云物:云雾。

(1)诗歌中哪些景物体现了诗题中“晚秋”的特点?(2)颔联的景物描写很有特色,杜牧因为此句而称作者为“赵倚楼”。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尾联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1)归雁、篱菊、渚莲。

(2)①从视觉和听觉多角度写: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

②动静结合:雁横塞是动态,人倚楼是静态。

(3)用典,羁旅愁思(或思乡归隐)。

二1.请赏析本诗颈联中“静”与“愁”两个字的表达效果。

(5分)2.本诗与杜甫《登高》同是写秋的诗歌,请简要分析两首诗歌表达情感的异同。

(6分)参考答案1.以“静”赋菊,以“愁”状莲,移情于物(或答拟人)(1分)。

静,写出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突出了紫菊的静穆闲雅;愁,表现了残荷愁容满面的情态(2分)。

这静穆衰败的画面中暗含着诗人的感伤怅惘之情。

(2分)。

2.同:两首诗歌都借秋景寄寓了深切的羁旅之苦,思乡之情;(2分)异:在《登高》中,寄寓了潦倒失意、老病孤愁、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2分)本诗寄寓了作者想弃官归乡而不得的苦闷心情。

(2分)三:1这首诗写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情感?答案:这首诗,通过诗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之情。

2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答案:愁(不得志,思归之愁)凄凉(秋意的清冷衬托心境的凄凉)3诗人围绕标题“长安晚秋”描写了那些景物?参考答案:云物,宫阙,残星,雁,长笛,人,楼,菊,莲,鲈鱼。

4作者是怎样描写景物的?参考答案:整体和局部结合。

首联:总揽长安全景。

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远眺,眼前凄清的云雾缓缓飘游,楼阁高耸,好像触动了高高的秋空。

《长安晚秋》的阅读答案

《长安晚秋》的阅读答案

《长安晚秋》的阅读答案
《长安晚秋》的阅读答案
导语:阅读短文《长安晚秋》,回答后面练习题。

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阅读答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长安晚秋》阅读原文:
长安晚秋
赵嘏
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注:云物:云雾。

《长安晚秋》阅读试题:
1.诗歌中哪些景物体现了诗题中“晚秋”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颔联的景物描写很有特色,杜牧因为此句而称作者为“赵倚楼”。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长安晚秋》阅读答案:
1.归雁、篱菊、渚莲。

(评分建议:一个景物1分,共3分。

答到其它景物不给分也不扣分。

)
2.①从视觉和听觉多角度写: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

②动静结合:雁横塞是动态,人倚楼是静态。

(评分建议:特色各1分,诗句分析各1分,共4分。

)。

唐诗《长安晚秋》原文及赏析

唐诗《长安晚秋》原文及赏析

《长安秋望》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

此诗写作者登上高楼鸟瞰整个长安,眺望终南山,描写长安周边秋高气爽的景色,表现了诗人高蹈绝俗、明净开阔的襟怀。

下面店铺带来的唐诗《长安晚秋》原文及赏析。

《长安晚秋》原文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长安晚秋》注释(1)云物:指天空中的云雾。

拂曙:拂晓。

(2)高秋:深秋。

(3)横塞:越过关塞(4)篱菊:篱笆旁的菊花。

晋陶渊明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诗句(5)红衣:指红色的莲花瓣(6)渚莲:水中州渚上长的莲。

(7)鲈鱼正美:西晋齐王司马冏执政时,张翰(字季鹰)为大司马东曹掾。

他预知司马冏将败,又因秋风起,想念故乡苏州莼菜鲈鱼脍的美味,便弃官回家。

不久司马冏果然被杀。

事见《晋书·张翰传》。

后来这个故事就被用来表示思乡之情(8)南冠:楚冠。

《长安晚秋》译文秋天拂晓时,天上的云雾都带着曙光将出的寒意,唐朝的宫殿的周围呈现出深秋的景象。

残星几点,群雁从塞外飞来,有人倚楼吹着长笛,曲调悠扬婉转。

篱边半开的菊花呈现出紫艳之色,静悄悄的,水面的莲花凋零,红衣尽卸。

家乡的鲈鱼正美,但自己不能回去,却要像钟仪那样戴着南冠,学着楚囚的样儿羁留他乡。

《长安晚秋》赏析一这是一曲高秋的赞歌。

题为“长安秋望”,重点却并不在最后的那个“望”字,而是赞美远望中的长安秋色。

“秋”的风貌才是诗人要表现的直接对象。

首句点出“望”的立足点。

“楼倚霜树外”的“倚”,是倚立的意思,重在强调自己所登的高楼巍然屹立的姿态:“外”,是“上”的意思。

秋天经霜后的树,多半木叶黄落,越发显出它的高耸挺拔,而楼又高出霜树之上,在这样一个立足点上,方能纵览长安高秋景物的全局,充分领略它的高远澄洁之美。

所以这一句实际上是全诗的出发点和基础,没有它,也就没有“望”中所见的'一切。

次句写望中所见的天宇。

“镜天无一毫”,是说天空明净澄洁得象一面纤尘不染的镜子,没有一丝阴翳云彩。

唐诗《长安晚秋》原文及赏析

唐诗《长安晚秋》原文及赏析

唐诗《长安晚秋》原文及赏析《长安秋望》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

此诗写作者登上高楼鸟瞰整个长安,眺望终南山,描写长安周边秋高气爽的景色,表现了诗人高蹈绝俗、明净开阔的襟怀。

《长安晚秋》原文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长安晚秋》注释(1)云物:指天空中的云雾。

拂曙:拂晓。

(2)高秋:深秋。

(3)横塞:越过关塞(4)篱菊:篱笆旁的菊花。

晋陶渊明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诗句(5)红衣:指红色的莲花瓣(6)渚莲:水中州渚上长的莲。

(7)鲈鱼正美:西晋齐王司马冏执政时,张翰(字季鹰)为大司马东曹掾。

他预知司马冏将败,又因秋风起,想念故乡苏州莼菜鲈鱼脍的美味,便弃官回家。

不久司马冏果然被杀。

事见《晋书·张翰传》。

后来这个故事就被用来表示思乡之情(8)南冠:楚冠。

《长安晚秋》译文秋天拂晓时,天上的云雾都带着曙光将出的寒意,唐朝的宫殿的周围呈现出深秋的景象。

残星几点,群雁从塞外飞来,有人倚楼吹着长笛,曲调悠扬婉转。

篱边半开的菊花呈现出紫艳之色,静悄悄的,水面的莲花凋零,红衣尽卸。

家乡的鲈鱼正美,但自己不能回去,却要像钟仪那样戴着南冠,学着楚囚的样儿羁留他乡。

《长安晚秋》赏析一这是一曲高秋的赞歌。

题为“长安秋望”,重点却并不在最后的那个“望”字,而是赞美远望中的长安秋色。

“秋”的风貌才是诗人要表现的直接对象。

首句点出“望”的立足点。

“楼倚霜树外”的“倚”,是倚立的意思,重在强调自己所登的高楼巍然屹立的姿态:“外”,是“上”的意思。

秋天经霜后的树,多半木叶黄落,越发显出它的高耸挺拔,而楼又高出霜树之上,在这样一个立足点上,方能纵览长安高秋景物的全局,充分领略它的高远澄洁之美。

所以这一句实际上是全诗的出发点和基础,没有它,也就没有“望”中所见的一切。

次句写望中所见的天宇。

“镜天无一毫”,是说天空明净澄洁得象一面纤尘不染的镜子,没有一丝阴翳云彩。

唐代 宫阙 诗歌

唐代 宫阙 诗歌

唐代宫阙诗歌1.《长安晚秋》——赵嘏1.原文: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2.译文:拂晓的云与雾气在天空中缓缓飘游,唐朝的宫殿高耸,仿佛触动了高高的秋空。

天将亮时还有几点残星,大雁正向南飞越关塞,悠扬的笛声中有人独自倚靠在高楼。

竹篱旁紫艳的菊花静静地半开着,水塘里的莲花花瓣落尽,呈现出忧愁之态。

家乡的鲈鱼正鲜美,我却不能回去,只能像囚徒一样留在这京城。

2.《长安春望》——卢纶1.原文: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2.译文:东风吹着细雨洒过青山,回望长安城中千家万户,草色悠闲。

故园只在梦中,不知何时才能回去,春天的江面上,有几人能回家呢?极目远望,家乡在浮云之外,长安城中,宫阙参差错落,笼罩在一片夕阳的余晖之中。

又有谁理解我这位读书人,生逢乱世,孤身一人,满头白发,漂泊流荡在这秦地关中。

3.《三日绿潭篇》——万齐融1.原文:春潭滉漾接隋宫,宫阙连延潭水东。

蘋苔嫩色涵波绿,桃李新花照底红。

垂菱布藻如妆镜,丽日晴天相照映。

素影沉沉对蝶飞,金沙砾砾窥鱼泳。

佳人祓禊赏韶年,倾国倾城并可怜。

拾翠总来芳树下,踏青争绕绿潭边。

公子王孙恣游玩,沙阳水曲情无厌。

禽浮似挹羽觞杯,鳞跃疑投水心剑。

金鞍玉勒骋轻肥,落絮红尘拥路飞。

绿水残霞催席散,画楼初月待人归。

2.译文:春天的水潭波光荡漾连接着隋代的宫殿,宫阙连绵不断延伸到潭水的东边。

水藻的嫩绿色映衬着水波的碧绿,桃树李树新开的花朵在潭水底下映出红色。

垂下的菱角和布在水中的水藻如同妆镜一般,丽日晴天相互映照。

白色的影子沉沉地对着蝴蝶飞舞,金色的沙砾中可以窥见鱼儿游动。

美丽的女子在修禊的节日里欣赏美好的时光,倾国倾城的容貌甚是惹人怜爱。

拾取翠羽的人总是来到芳树之下,踏青的人争相围绕着绿潭边游玩。

长安晚秋

长安晚秋

分析·颈联:
• 写俯察。夜色褪尽,晨光大明,眼前
景色已是历历可辨:竹篱旁边紫艳的 菊花,一丛丛似开未开,仪态十分闲 雅静穆;水塘里的莲花,一朵朵红衣 脱落,只留下枯荷败叶,满面愁容。
思考:“紫菊”、“红莲的花事;以
“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 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厚的主观色 彩。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的枯荷,追思往日那红 艳满塘的莲花,使人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好景 无常的伤感;而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俨然一派 君子之风,令人想起“采菊东篱下”,油然而起 归隐之心。
• 愁(不得志,思归之愁)
3.诗人围绕标题“长安晚秋”描写 了那些景物?
• 云物,宫阙,残星,雁,长笛,人,楼,
菊,莲,鲈鱼。
4.作者是怎样描写景物的?
• 点面结合结合。首联:总揽长安全景。在一个深 • • •
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远眺,眼前凄清的云雾缓缓 飘游,楼阁高耸,好像触动了高高的秋空。颔联, 颈联写局部之景。 俯仰结合。仰观残星,秋雁。俯察紫菊,莲花 视听,动静结合。“残星”是目见,“长笛一声” 是耳闻。“雁横塞”是动态,“人倚楼”是静态。 选景典型。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拂晓天 空的最优特征的景象。紫菊半开,红莲凋谢,也 是深秋时令的景色。
从哪几个角度写景的? 凄凉的云物
汉家宫阙
凉秋 、夜 孤将 寂晓 的时 意分 境冷 。清 、 凄
总览长安全景 仰观 视觉 听觉
几点残星、南归的 大雁 长笛声
紫艳半开、篱菊静 静 、 渚莲愁
俯察
1.这首诗写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情 感?
• 这首诗,通过诗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
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之情。
2.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凄凉(秋意的清冷衬托心境的凄凉)

唐代-赵嘏《长安晚秋》原文、译文及注释

唐代-赵嘏《长安晚秋》原文、译文及注释

唐代-赵嘏《长安晚秋》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这首七言律诗是赵嘏客居长安时期所作。

赵嘏曾于唐文宗大和六年(832)举进士不第,寓居长安。

诗人独在异乡,见深秋凄凉景象,顿生怀乡思归之情,创作了这首诗。

原文:长安晚秋唐代-赵嘏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翻译: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拂晓的云与攀在漫天游动,楼台殿阁高高耸立触天空。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残星点点大雁南飞越关塞,悠扬笛声里我只身倚楼中。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艳萦的菊花静静地吐芳幽,红红的莲花落瓣忧心忡仲。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可惜鲈鱼正美回也回不去,头戴楚冠学着囚徒把数充。

注释:〔凄清〕指秋天到来后的那种乍冷未冷的微寒,也有萧索之意。

清,一作“凉”。

〔拂曙〕拂晓,天要亮还未亮的时候。

〔流〕指移动。

〔汉家宫阙(què)〕指唐朝的宫殿。

〔动高秋〕形容宫殿高耸,好像触动高高的秋空。

〔残星,天将亮时的星星。

雁横塞〕因为是深秋,所以长空有飞越关塞的北雁经过。

横,渡越过。

塞,关塞。

〔长笛〕古管乐器名,长一尺四寸。

〔紫艳〕艳丽的紫色,比喻菊花的色泽。

〔篱〕篱笆。

〔红衣〕指红色莲花的花瓣。

〔渚〕水中小块陆地。

〔鲈(lú)鱼正美〕西晋张翰,吴(治今江苏苏州)人。

齐王司马冏执政时,任为大司马东曹掾。

预知司马冏将败,又因秋风起,想念故乡的菜莼鲈鱼脍的美味,便弃官回家。

不久,司马冏果然被杀。

〔南冠〕楚冠。

因为楚国在南方,所以称楚冠为南冠。

《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

使税之,召而吊之。

’后用以“南冠”指囚徒或战俘。

《长安晚秋》杜峰解析

《长安晚秋》杜峰解析
长安晚秋
赵嘏
作者简介:
赵嘏,唐朝诗人, 其诗《长安晚秋》 中“残星几点雁横塞, 长笛一声人倚楼”句, 尤为杜牧所激赏,称其 为“赵倚楼”。善七律, 诗清圆熟练,颇多佳句。
学习目标:
❖1、体会景物描写的层次感。 ❖2、理解诗人的羁旅愁思。
诵读诗歌
❖ 1、读准字音 ❖ 2、感受晚秋 ❖ 的景色 ❖ 3、体味情感
表达思乡之情和退隐之意; “南冠”句用春秋钟仪的典故,是痛
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
主旨:

这首诗作者将深秋季节的残星、
雁阵、菊花、渚莲等形象入诗,与特
定的心情结合起来,写深秋拂晓的长
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 全诗意
境深远 展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诗人正被这景象所吸引,忽闻一声长笛悠 然传来,寻声望去,在那远处高高的楼头,依 稀可见有人背倚栏杆吹奏横笛。
营造了一幅凄清寂寥的画面。
颔联: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颔联是本诗的名句,请你说说这两句诗的写 景妙在何处?
明确:“残星几点”是目睹,“长笛一声”是耳 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 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独具匠心。
长安晚秋
赵嘏
❖ 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整体感知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安晚秋的景色。
❖ 秋天拂晓时,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汉家宫 殿的周围呈现出深秋的景象。
❖ 晨曦初见,西半天上还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北 方空中又飞来一行避寒的秋雁。诗人正被这景象所吸 引,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寻声望去,在那远处高 高的楼头,依稀可见有人背倚栏杆吹奏横笛。

赵嘏《长安晚秋》赏析

赵嘏《长安晚秋》赏析

赵嘏《长安晚秋》赏析《长安晚秋》,选自《全唐诗》由唐代诗人赵嘏所作。

作者通过描写长安深秋的景色,继而抒发了远离家乡心中凄凉的情感。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赵嘏,字承祐,生卒年不详,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安)人,唐代诗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 )。

官渭南尉。

与杜牧友善,杜牧极为赞赏他的"长笛一声人倚楼",因此人称"赵倚楼".有《渭南诗集》,约公元835年前后去世。

(1)云物:指天空中的云雾。

拂曙:拂晓。

(2)高秋:深秋。

(3)横塞:越过关塞(4)篱菊:篱笆旁的菊花。

晋陶渊明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诗句(5)红衣:指红色的莲花瓣(6)渚莲:水中州渚上长的莲。

(7)鲈鱼正美:西晋齐王司马冏执政时,张翰(字季鹰)为大司马东曹掾。

他预知司马冏将败,又因秋风起,想念故乡苏州莼菜鲈鱼脍的美味,便弃官回家。

不久司马冏果然被杀。

事见《晋书·张翰传》。

后来这个故事就被用来表示思乡之情(8)南冠:楚冠。

这首七律,通过诗人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

首联总揽长安全景。

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远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

诗中“凄凉” 二字,既属客观,亦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

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抑郁的基调。

颔联写仰观。

“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 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

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颇见匠心。

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致;高楼笛声又为之作了饶有情韵的烘托。

晨曦初见,西半天上还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飞来一行避寒的秋雁。

诗人的注意力正被这景象所迷住,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觅声望去,在那远处高高的楼头,依稀可见有人背倚栏杆吹奏横笛。

长安晚秋诗歌鉴赏

长安晚秋诗歌鉴赏
赵嘏,生卒年不详,字 承佑,楚州山阳(今江 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 唐代诗人,约公元835年 前后在世。
赵渭南嘏才笔欲横,故五字即窘, 而七字能拓。蘸毫浓,揭响满, 为稳于牧之,厚于用晦(许浑)。 若加以清英,砭其肥痴,取冠晚 调不难矣。为惜“倚楼”只句摘 赏,掩其平生。 ——明 胡震亨《唐音癸签》
旅思归的心情。
首联总揽长安全景。描写深秋拂晓诗人凭高而 望,云雾飘游,楼阁浮动的凄冷清凉迷蒙而壮 阔的景观。描写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 为全诗定下了悲凉的感情基调。
问题二:颔联的景物描写有何特பைடு நூலகம்呢?
颔联写仰观。“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 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 楼”取静态。景物描写调动感官,动静结合, 颇见匠心。选景典型、韵味清远。
问题三:颈联的景物描写又有什么特色呢?
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 于物,用比拟的手法,表达了红颜易老、 好景无常的伤感。而菊,一派君子之风, 更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的陶靖节,表 现了诗人油然而起的归隐三径之心。
问题四:尾联的典故有什么作用呢?
尾联用典。“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 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锺仪 事,“戴南冠学楚囚”而曰“空”,是痛言 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抒写 胸怀,表示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
赵倚楼
拂晓的云与攀在漫天游动,楼台殿阁高 高耸立触天空。
残星点点大雁南飞越关塞,悠扬笛声里 我只身倚楼中,
艳萦的菊花静静地吐芳幽,红红的莲花 落瓣忧心忡仲。
可惜鲈鱼正美回也回不去,头戴楚冠学 着囚徒把数充。
问题一:首联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本篇是作者深秋旅游 长安时所作,诗题又 作《长安晚秋》,描 绘了长安秋晓的景色, 表现了悲秋的情绪。 这首七律,通过诗人 望中的见闻,写深秋 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

长安晚秋原文翻译习题

长安晚秋原文翻译习题

长安晚秋原文|翻译|习题《长安晚秋》这首诗通过诗人望中的所见,写秋风中夜间长安景象,并寄离着诗人思乡的深远情怀。

这首诗前四句写诗人秋晓远望之所见与感受。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长安晚秋原文翻译等相关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长安晚秋》原文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注解及译文译文拂晓的云与攀在漫天游动,楼台殿阁高高耸立触天空。

残星点点大雁南飞越关塞,悠扬笛声里我只身倚楼中,艳萦的菊花静静地吐芳幽,红红的莲花落瓣忧心忡仲。

可惜鲈鱼正美回也回不去,头戴楚冠学着囚徒把数充。

注释⑴凄清:指秋天到来后的那种乍冷未冷的微寒,也有萧索之意。

清,一作“凉”。

拂曙:拂晓,天要亮还未亮的时候。

流:指移动。

⑵汉家宫阙(què):指唐朝的宫殿。

动高秋:形容宫殿高耸,好像触动高高的秋空。

⑶残星,天将亮时的星星。

雁横塞:因为是深秋,所以长空有飞越关塞的北雁经过。

横,渡、越过。

塞,关塞。

⑷长笛:古管乐器名,长一尺四寸。

⑸紫艳:艳丽的紫色,比喻菊花的色泽。

篱:篱笆。

⑹红衣:指红色莲花的花瓣。

渚:水中小块陆地。

⑺鲈(lú)鱼正美:西晋张翰,吴(治今江苏苏州)人。

齐王司马冏执政时,任为大司马东曹掾。

预知司马冏将败,又因秋风起,想念故乡的菜莼妒鱼脍的美味,便弃官回家。

不久,司马冏果然被杀。

练习题1.请赏析本诗颈联中“静”与“愁”两个字的表达效果。

(5分)2.本诗与杜甫《登高》同是写秋的诗歌,请简要分析两首诗歌表达情感的异同。

(6分)参考答案1.以“静”赋菊,以“愁”状莲,移情于物(或答拟人)(1分)。

静,写出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突出了紫菊的静穆闲雅;愁,表现了残荷愁容满面的情态(2分)。

这静穆衰败的画面中暗含着诗人的感伤怅惘之情。

(2分)。

2.同:两首诗歌都借秋景寄寓了深切的羁旅之苦,思乡之情;(2分)异:在《登高》中,寄寓了潦倒失意、老病孤愁、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2分)本诗寄寓了作者想弃官归乡而不得的苦闷心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 ?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从哪几个角度写景的? 凄凉的云物
汉家宫阙
凉秋 、夜 孤将 寂晓 的时 意分 境冷 。清 、 凄
总览长安全景 仰观 视觉 听觉
几点残星、南归的 大雁 长笛声
紫艳半开、篱菊静 静 、 渚莲愁
俯察
• 从抒情手法来看:直抒胸臆。表示诗人毅然归去
的决心: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 用,却囚徒也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 何来! 从修辞手法来看:用典。“鲈鱼正美”,用 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 春秋钟仪事,“戴南冠学楚囚”而“空”是痛言 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
分析尾联:
• 抒写胸怀。表示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家
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 却囚徒也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 为何来!“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 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钟 仪事,“戴南冠学楚囚”而“空”是痛言 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
请从抒情方式和修辞手法的角度赏 析这首诗的尾联。
长安晚秋
赵嘏
走近作者
• 赵嘏,字承佑,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阴市)人,
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年轻时四处游历, 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留寓长安多年,出入 豪门以干功名,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 后回江东,家于润州(今镇江)。会昌四年进士 及第,一年后东归。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 入仕为渭南尉。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853 年)卒于任上。存诗 二百多首,其中七律、七绝 最多且较出色。与杜牧友善,杜牧极为赞赏他的 “长笛一声人倚楼”,因此人称“赵倚楼”。
写作背景
• 这首诗写于诗人在长安生活期间,生活上
的不得意,使得思家之情在遥望深秋的景 色时显得格外强烈。 • 这首诗,通过诗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 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之情。
译文: • 秋天拂晓时,天上的云雾都带着寒意,汉
家宫殿的周围呈现出深秋的景象。残星几 点,群雁从塞外飞来,有人倚楼吹着长笛, 曲调悠扬婉转。篱边半开的菊花呈现出紫 艳之色,静悄悄的,水面的莲花凋零,红 衣尽卸。家乡的鲈鱼正美,但自己不能回 去,却要像钟仪那样戴着南冠,学着楚囚 的样儿羁留他乡。
思考:“紫菊”、“红莲”对表现 诗人的情感有什么作用?

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 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 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厚的主观 色彩。 • 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的枯荷,追思往日那红艳 满塘的莲花,使人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好景无 常的伤感;而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俨然一派君 子之风,令人想起“采菊东篱下”,油然而起归 隐之心。 更进一步反映出了诗人宦游羁旅之苦和 归思之情。
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飞来一行避寒的秋雁。 诗人的注意力正被这景象所吸引,忽闻一 声长笛悠然传来,笛声悠扬、哀婉。是喟 叹人生如晨星的易逝呢,还是因见归雁而 思乡里、怀远人呢?吹笛人只管抒写自己 内心的衷曲,却不曾想到笛声竟这样的使 闻者黯然伤神!
思考:试分析这两句诗的妙处。
• “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
“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景物描 写见闻动静的安排,独具匠心。寥落的残星,南 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 象;高楼笛声又为之做了饶有情韵的烘托。它的 妙处在于它选景典型、韵味清远的缘故。 (以动衬静,既是环境的宁静,也是人物神情专 注,入迷入痴的心情之静。突然一声长笛穿空而 来,多么惊心动魄,揪人柔肠,撕心裂肺。
分析首联:
•总览长安全景。在一个深秋
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眼 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漂游, 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 动,景象迷蒙而壮阔。
思考:“凄凉”二字有什么作用?
• 诗中“凄凉”二字既属客观,
也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 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 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
分析颔联:
• 写仰观。晨曦初见西半天上留有几点残余
分析·颈联:
• 写俯察。夜色褪尽,晨光大明,眼前
景色已是历历可辨:பைடு நூலகம்篱旁边紫艳的 菊花,一丛丛似开未开,仪态十分闲 雅静穆;水塘里的莲花,一朵朵红衣 脱落,只留下枯荷败叶,满面愁容。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清莲 愁”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意境?
• 这两句诗着墨于深秋季节的景物:竹篱旁边紫艳
的菊花,一丛丛似开未开,仪态闲雅静穆;水塘 里面的莲花,一朵朵红衣脱落,只留下枯荷败叶, 满面愁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