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谈《寡人之于国也》民本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谈《寡人之于国也》民本思想
《寡人之于国也》作为《孟子》一书的重要代表作品,自也承载了《孟子》作为儒家经典重要代表的“仁政”“王道”思想。然而几个轮回的《寡人之于国也》的教学下来,始终觉得缺少点儿什么,没能让学生把其主题的理解入心入脑,究其原因,就是教学中没能让学生进行学科知识的迁移与融会,没能把其主题的解读融入现实元素,缺乏对现实的关注,使历史与现实隔离,调动不起学生的现实素材。这一轮的教学,我做了以下尝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寡人之于国也》所倡导和推崇的“仁政”和民本思想,学生从教材的注解以及已有的历史文学常识,很容易把握到,然而对“仁政”和民本思想的理解,很多学生或许只能停留在表面,不能深入透辟的理解其精神内涵。在学生扑朔迷离之时,若能适时引导学生将“仁政”和民本思想与当今社会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现实思想进行对接交融,让学生用现代的“人本”思想去解读孟子的“只有行仁政,施王道,才能顺民意,得民心,进而得天下”的治国主张,进而深入理解孟子始终围绕仁民、富民、养民、教民、利民、保民的民为国本思想,最终归结到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的著名论调上来。课文阐述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又正是孟子“行仁政”“施王道”的方法。课文对其又分两步加以阐述,即“王道之始”与“王道之成”。
一、“王道之始”和解决我国农村的温饱问题进行类比,加深对“王道之始”的理解
孟子认为,合理地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无憾”是实行仁政的开端,也是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不违农时,谷不可以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三组排比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这些做法和措施,与我们党和国家已行的解决农村居民的生存和温饱问题的措施和做法,虽因历史的原因,存在着一些本质的区别,但就其实质而言,都是为了解决老百姓最起码的生存问题。当然现行解决温饱问题措施中国家不仅仅是让老百姓耕其地那么简单,更是从根本上进行帮扶,这些是孟子生活的那个时代所不能做到的,这一点要让学生明白。
二、“王道之成”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类比,深入理解“王道之成”的内涵
有了“王道之始”的初步措施和做法,老百姓没有生存问题的威胁,孟子认为,这样才
能进一步教养百姓,使民心归顺,于是顺理成章地提出了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即“王道之成”。“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三组排比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这三种措施与“王道之始”的三种措施相比,显然前进一步,具有更强的主观能动性。孟子不仅主张养民,还主张教民,百姓衣食安则心安,人心稳定,政权巩固,然后兴办教育,使人人知廉耻,人人讲礼义,引人向善,倾心归附。“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发展文化,普及教育,使百姓“仓廪实”后懂礼义、明伦理、知廉耻,形成尊老爱幼、和谐相处的良好社会风气,在“庶”与“富”的基础上,改善和提升百姓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这样一幅美好的社会图景,正和我们目前即将构建的和谐社会,全面建设要达到的小康社会如出一辙。十六大报告从经济、政治、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四个方面界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内容。具体就是六个“更加”:“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我们建设小康重点在解决温饱,提高物质文明水平,而邓小平提出的小康社会决不是单纯的物质文明,还应包括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而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建设,靠的就是“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十六大报告中的小康社会的标准,正是孟子“王道之成”理论的现实诠释。
三、“王道之始”的措施中所体现出来的朴素、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细网不进池塘,是为了防止破坏鱼的生长和繁殖;按季节入山林砍伐,也是为了防止破坏林木的生长;以及不误牲畜繁殖,不误粮食播种,都是当今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范畴。十六大报告特别将可持续性发展能力的要求包含在小康社会构建的内核中。在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目标,提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其实,把两者放在一起来审视,我们不难发现,孟子所倡导的这种发展模式,正是我们现代人关心的环境问题、生态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在提倡文本多元解读的背景下,能让学生在解读过程中融入历史的幽思,现实的关注,这是新课改的必然与使然。把孟子的民本思想与当今党的以人为本,把“王道之始”与温饱问题,把“王道之成”与小康社会放在一起来审视解读,正是基于这样的前提所做的尝试,期间的课堂生成如果能采用自主探究的模式,效果定会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