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感染免疫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性胞内菌(obligate intracelllular bacteria)
只能在细胞内生存, 如立克次体和衣原体
抗胞内菌感染的主要目的是--杀灭细胞内细菌
特异性细胞免疫是主要的防御机制。 在致病过程中,胞内菌也有存在于 细胞外的阶段,故特异性抗体也有辅 助抗菌作用。(体液免疫)
1.吞噬细胞:
1.病毒中和抗体:
(virus-neutralizing antibodies)
指针对病毒某些表面抗原的抗体。 此类抗体能与细胞外游离的病毒结合 从而消除病毒的感染能力。
作用机制:
直接封闭与细胞受体结合的病毒 抗原表位,或改变病毒表面构型阻止 病毒吸附、侵入易感细胞。
病毒-中和抗体免疫复合物的清除
(1)细胞免疫:Th1细胞免疫应答在抗深部 真菌(如白色念珠菌、隐球菌) 感染中起重要作用。
(2)体液免疫:深部真菌感染可刺激抗体产 生相应抗体。 抗体的抗真菌作用尚有争论。
第二节 抗 菌 免 疫
一、抗胞外菌感染的免疫 胞外菌(extracellular bacteria) 指寄居在宿主细胞外的细菌。 人类的多数致病菌属胞外菌,如葡 萄球菌、链球菌等。 抗胞外菌感染的主要目的是--杀灭细菌 中和毒素
非特异性免疫有一定防卫能力。 抗体、补体的调理作用,以及抗 体 的中和毒素作用,在抗胞外菌感 染 中起主导作用。 胞外菌的消除,主要依靠体液免 疫系统特异性抗体的作用。抗体与
干扰素抗病毒特点:
1)间接性:通过诱导细胞产生抗病
毒蛋白(AVP)发挥抗 病毒作用。 2)抑制性:IFN的抗病毒作用是抑制, 而不是杀灭。
3)广普性:
AVP是一类酶类,作用无特异性.
一般来说,IFN对多种病毒都有 一定的作用,但不同病毒对IFN 敏感性有差异。不同细胞的敏 感性也不相同。
4)种属特异性:受种属特异性的限制,
第 四 章 抗感染免疫 第一节 抗感染免疫机制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天 然 免 疫
屏障结构
皮 肤 与 粘 膜
血 脑 屏 障 胎 盘 屏 障
吞 噬 细 胞
自 然 杀 伤 细 胞
体液因素
溶 菌 酶 防 御 素
补 体
屏 障 结 构 1.皮肤与粘膜的机械阻挡作用 : ①健康完整的皮肤和粘膜有阻挡和排 除病原微生物的作用。 ②可分泌多种杀菌物质。 ③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 2.血脑屏障: 阻挡病原体及其毒性产物从血流进入 中枢神经系统。 3.胎盘屏障: 防止母体内的病原微生物进入胎儿 体内,保护胎儿免受感染。
获得性免疫
体液免疫
IgG IgM IgA IgD IgE
粘 膜 免 疫
细胞免疫
CD+4Th1 CD + 8CTL
IFN-
穿孔素
IL-2、TNF-
丝氨酸蛋白酶
获得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 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 个体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与致病菌 及其毒性代谢产物等抗原分子接触后产生 的一系列免疫防御功能。 特点: 针对性强,只对引发免疫力的相同抗原有 作用,对他种抗原无效。 不能遗传给后代,需个体自身接触抗原后 形成, 一般需10~14天。 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其免疫强度可增加。
(3) 补体结合抗体(complement fixation antibodies): 由病毒内部抗原或病毒表面非 中和抗原所诱发,无中和作用,但 可通过调理作用增强巨噬细胞的吞 噬作用 。
(二)细胞免疫
感染细胞内病毒的清除,主要依 赖于细胞免疫。 构成病毒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的 主要效应因素是: + + CD8 CTL 和 CD4 Th1细胞
非依氧杀菌系统:
不需要分子氧的参与,主要由酸性环境、 溶菌酶和杀菌性蛋白构成。
未激活的巨噬细胞的杀菌效力较弱; 活化巨噬细胞(需要T细胞介导应答中 释放的淋巴因子,其中以IFN-γ最为重 要)杀菌效力明显增强, 能有效杀 伤、清除细胞内寄生的病原体。
3.吞噬作用的后果
完全吞噬:病原体在吞噬溶酶体中被 杀灭和消
抗体对胞外菌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1)阻止细菌粘附: sIgA 的作用
(2)调理吞噬作用 :吞噬细胞表面具 有
抗体IgG的Fc受体和补体C3b受体。 (3) 激活补体溶菌:IgM、IgG抗体与抗原的
复合物激活补体经典途径。 (4) 中和细菌外毒素:抗毒素起主要保护作 用。抗毒素只能与游离的外毒素结合才有 中和作用。尽可能早期、足量使用抗毒素。
+
抗病毒免疫持续时间
1.有病毒血症的全身性感染 免疫力牢固、持久。 2.只有单一血清型的病毒感染 免疫力牢固、持久。 3.易发生抗原变异的病毒 免疫力短暂。

第四节 抗 真 菌 免 疫
1、非特异性免疫
构成机体非特异性抗真菌免疫 因素主要有: (1)皮肤粘膜屏障: (2)吞噬细胞:
2. 特异性免疫
人IFN(Hu IFN)鼠IFN (Mu IFN)
干 性质 α
扰 β
素 γ
来源细胞 亚型 基因位置 分子量
白细胞上皮细胞 14 第9对染色体 16-23 kD
成纤维细胞 1 第9对染色体 23 kD
淋巴细胞 1 第12对染色体 20-25 kD
糖基化
PH2稳定 诱导 内含子
多数型无
多数型稳定 病毒 无
CD8+ CTL 能特异性杀伤病毒感染的
靶细胞,阻断病毒在细胞内 复制,是终止病毒感染的主 要免疫机制。 还可通过分泌多种细胞因子, 如IFN-γ、TNF等而发挥抗 病毒作用。
CD4 Th1细胞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如IFN-γ、 TNF 等 , 通过激活巨噬细胞和 NK 细胞;诱发炎症反应;促进CTL 的增殖和分化等;在抗病毒感 染中起重要作用。
胞内菌主要被单核-巨噬细胞吞噬。活 化的单核-巨噬细胞产生活性氧中介物 (ROI)、活性氮中介物(RNI)的能力增强, 尤其是大量一氧化氮(NO)的产生,使之能 有效杀伤多种胞内菌。
2.细胞免疫:
因特异性抗体不能进入胞内发挥作用,抗 胞内菌感染的免疫主要是以T细胞为主的细 胞免疫。
CD+4 Th1细胞可分泌IL-2,IFN-γ, TNF-α等;CTL的作用。
2.杀菌作用:主要借助于溶酶体内的依
氧和非依氧两大杀菌系统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依氧杀菌系统:
通过氧化酶的作用,使分子氧活化成为多种活 性 氧 中 介 物 ( reactive oxygen intermediate, ROI),直接作用于微生物。 通过髓过氧化物(myeloperoxidase, MPO)和卤 化物的协同而杀灭微生物
一般在同种细胞中活性高, 对异种细胞无活性。
5)发挥作用迅速: 感染后几小时内就能起作用。 即能中断受染细胞的病毒感染又 能限制病毒扩散。 在感染的起始阶段体液免疫和 细胞免疫发生作用之前,IFN发挥重 要作用。
免疫调节活性及抗肿瘤活性:
免疫调节活性: 增强NK 细胞 、MФ活性 ; 增强MHC-I类分子表达 抗肿瘤活性: 1)直接抑制肿瘤细胞分裂 ; 2)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间接 地抑制肿瘤生长; 3)调动免疫系统杀伤肿瘤细胞;




小 吞 噬 细 胞 --- 主 要 指 血 液 中 的 中 性 粒 细胞。 大吞噬细胞---即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mononuclear phagocyte system, MPS)
包括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和各种 组织器官中的巨噬细胞。
1.吞噬和杀菌过程 ⑴ 趋化:吞噬细胞定向聚集到局部炎症 部位。 ⑵ 接触:即病原体附着到吞噬细胞表面 ⑶ 吞入:形成吞噬体(phagosome) 吞噬(phagocytosis) 吞饮(pinosome) ⑷ 杀灭与消化:形成吞噬溶酶体 (phagolysome)
(1)被巨噬细胞吞噬清除。 (2)通过激活补体导致包膜病毒的
裂解。
IgG、IgM、IgA 三类免疫球蛋白都有 中和抗体的活性,但特性不同 。 (2)血凝抑制抗体
(haemagglutination inhibition antibodies , HIAb)
表面含有血凝素的病毒,可刺 激机体产生血凝抑制抗体。
化,未消化的残渣被排出胞外,此即完全吞噬。
不完全吞噬:某些胞内寄生菌或病毒等 病原
体在免疫力低下的机体中,只被吞噬却不被杀死, 称为不完全吞噬。不完全吞噬造成细菌的扩散。
组织损伤:吞噬细胞在吞噬过程中,溶酶体释
放的多种水解酶也破坏邻近的正常组织细胞,造 成组织损伤。






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 NK): NK细胞无需抗原预先刺激,不受MHC限 制,就可直接杀伤病毒感染的靶细胞和 肿瘤细胞,在早期抗感染免疫和免疫监 视中起重要作用。 体 液 因 素 1.补体(complement) 2.溶菌酶(lysozyme) 3.防御素 (defensin
IFN 抗病毒作用示意图
作用机制:
( 1 ) 2‘-5’A 合 成 酶 途 径 : 降 解 病 毒 mRNA,阻断转录。 ( 2 )蛋白激酶 PRK 途径:抑制病毒多 肽链的合成,抑制病毒蛋白的合成, 使病毒复制终止。 2’-5’A 合成酶途径和蛋白激酶PRK 途径 的激活都需要病毒中间产物双链 RNA(dsRNA)的存在。
止细菌粘附
二 、抗胞内菌感染的免疫
少数致病菌主要寄生于细胞内,称为胞内菌
(intracelllular bacteria)
兼性胞内菌(facultative intracelllular bacteria ) 对人类致病的兼性胞内菌:
结核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伤寒沙门 菌、布鲁菌、肺炎军团菌和李斯特菌等。
第三节 抗 病 毒 免 疫
一、非特异免疫
干扰素和NK细胞起主要作用。
(一)干扰素(interferon, IFN)
概念: IFN是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细胞
所产生的一类分泌性蛋白,具有抗病毒、抗肿瘤 和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活性。
诱生剂:
病毒 细菌 细菌内毒素 人工合成的双链 RNA等
干扰素的种类:

稳定 病毒 无

不稳定 有丝分裂原 有
抗病毒活性
免疫调节
+++
++
+++
++
++
+++
抗病毒活性:
IFN不能直接灭活病毒 ,而是通过诱导 细胞合成抗病毒蛋白(antiviral protein, AVP )发挥抗病毒效应(抑制病毒复 制 )。 干扰素与敏感细胞表面的干扰素受体结 合---触发信号传递等一系列的生 物化学过程---激活细胞内基因合 成多种抗病毒蛋白(AVP)从而实现对 病毒的抑制作用
(二)NK细胞
能非特异杀伤受病毒感染的细胞, 在感染早期发挥重要的作用。 可通过多种途径被活化,其中IFN-γ 对NK细胞的激活作用尤为重要。
二.特异性免疫
(一)体液免疫
中和性抗体可中和游离的病毒体,主要 对再次入侵的病毒体有预防作用。
抗体(包括中和抗体和非中和抗体)也 可通过调理作用增强吞噬细胞吞噬杀灭病 毒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