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语基础知识总结(上)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基础知识全盘梳理

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基础知识全盘梳理

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基础知识全盘梳理【通假字】1、合从缔交(“从”通“纵”)2、制其弊(“弊”通“敝”,困乏,疲惫)3、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呵问)4、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5、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6、百有余年(“有”通“又”)7、外连衡而斗诸侯(“衡”通“横”)8、始皇既没(“没”通“殁”,死)【词类活用】a。

名词作状语1、天下云集响应(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2、赢粮而景从(像影子一样)3、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像用席子)(像用包布)(像用口袋)4、内立法度(对内)5、外连衡而斗诸侯(对外)6、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向南)(向西)(向东)(向北)b。

名词作动词1、过秦论(指出过失)2、瓮牖绳枢(用破瓮作,用草绳系)3、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用鞭子打,用竹杖打)4、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称帝称王)5、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6、序八州而朝同列(引,招致)c。

动词作名词1、追亡逐北(逃亡的敌兵,败北的敌兵)d。

形容词作动词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变小变弱)e。

形容词作名词1、自以为关中之固(险固的地方)2、因利乘便(有利的形势)f。

使动用法1、却匈奴七百余里使。

退却2、约从离衡使动用法使。

离散3、序八州而朝同列使。

朝拜4、外连横而斗诸侯使。

争斗5、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

灭亡6、会盟而谋弱秦使。

弱7、以弱天下之民使。

弱8、以愚黔首使。

愚蠢【一词多义】①制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指挥②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丢失、失去追亡逐北,伏尸百万逃亡的敌兵吞二周而亡诸侯使。

灭亡③固临不测之渊以为固牢固的屏障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地④利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锐利、锋利因利乘便有利的形势⑤遗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候已困矣丢失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遗漏、忽略⑥度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规章、制度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计算⑦因因遗策(沿袭,动词)因利乘便(趁着,介词)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⑧及非及向时之士(赶得上,追得上,动词)及至秦始皇(到,介词)⑨兵赵奢之伦制其兵(军队,名词)收天下之兵(兵器,名词。

2024年高中文言文基础知识点总结

2024年高中文言文基础知识点总结

2024年高中文言文基础知识点总结一、文言文的基本特点1.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用语,具有古老的历史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2. 文言文的表达方式较为庄重、正式,有着严谨的结构和精练的语言形式。

3. 文言文具有高度的象征性,常采用修辞手法和文学表达方式,包括比喻、夸张、对偶等。

4. 文言文的语法较为复杂,使用的词汇和句式都有其独特的规律和特点。

二、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句式1. 宾语补足语和状语补语:常见的宾语补足语有“之”、“者”、“乎”等,常见的状语补语有“矣”、“焉”、“耳”等。

2. 主谓宾结构:文言文的基本句式为主谓宾结构,其中主语常常省略。

3. 谓语动词的用法:文言文谓语动词通常是单音节或双音节动词,常见的类型有表示存在、发生、变动等的“有”、“生”、“化”等。

4. 关联词的使用:文言文中经常使用“者”、“乎”、“兮”等关联词来连接句子或短语。

三、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和篇章结构1. 文言文常采用平列句式,即通过平行结构来表达相同或相关的意义。

2. 文言文多用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以增加语言的表达力和艺术感。

3. 文言文的篇章结构一般分为引子、承接、叙事、议论和结尾等部分,各部分之间有明确的逻辑关系和过渡。

四、常见文言文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1. 比喻:通过比较两个事物的相似之处来达到更深层次的表达。

2. 倒装:通过倒置句子中的主谓语序,以达到强调或修辞的目的。

3. 对仗:通过两个句子的语义和结构上的对称来增强语言的韵律感和表达力。

4. 修辞疑问:通过提出疑问的方式,表达说话人的态度或加强语气。

5. 夸张:通过夸大事物的表述,以达到强调或戏谑的目的。

6. 借代:通过用一个事物代指另一个事物,以起到隐喻或比喻的作用。

五、文言文阅读技巧1. 理解句子结构:对文言文句子结构的理解很重要,包括主谓宾结构、宾语补足语和状语补语的使用等。

2. 注意辨析词义:由于文言文的词汇使用较为独特,需要注意辨析词义和掌握常用词的用法。

高中文言文基础知识

高中文言文基础知识

高中文言文基础知识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智慧。

对于高中生来说,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至关重要。

这不仅有助于提高语文素养,还能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接下来,咱们就一起深入了解一下高中文言文的基础知识。

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实际意义。

(一)常见实词1、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是指在古代和现代意义不同的词。

比如,“妻子”在古代指妻子和儿女,而现在仅指男子的配偶。

2、一词多义一个词有多种含义。

例如,“兵”可以指兵器、士兵、战争等。

3、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

像“知”通“智”,“说”通“悦”。

(二)实词的推断方法1、语境推断法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来推断实词的含义。

2、字形推断法通过分析汉字的字形结构来推测其意义。

3、语法推断法依据词语在句子中的语法位置和作用来判断其词性和含义。

二、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没有实际意义,但在语法和表达上起着重要作用。

(一)常见虚词1、而可以表示转折、顺承、并列等关系。

2、之作代词、助词、动词等,用法多样。

3、以有“用、凭借、因为”等意思。

(二)虚词的用法辨析要准确理解虚词的用法,需要多读多练,积累常见的虚词搭配和用法。

三、句式(一)判断句通常以“……者,……也”“……,……也”等形式来表示判断。

(二)被动句常见的有“于”字被动句、“为”字被动句等。

(三)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比如“何陋之有”就是宾语前置句。

(四)省略句在文言文中,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常常省略。

四、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

(二)动词活用动词作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三)形容词活用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等。

五、翻译文言文翻译是对文言文知识的综合运用。

(一)原则1、信要忠实原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

2、达译文要通顺流畅。

3、雅译文要富有文采。

(二)方法1、留保留原文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等专有名词。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1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②敢以烦执事——以乱易整——拿,用,介词③越国以鄙远——表目的,来,连词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结果,用来,连词⑤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把,介词2、而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却,连词3、焉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哪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何,哪里④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何,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⑥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4、其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行李”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④吾其还也——证据助词,还是,表商量5、之①公从之——代词,此,代佚之狐的'建议(烛之武)许之——代词,这件事不患人不之知——代词,他②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③行李之往来——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做全句的主语邻之厚,(乃)君之薄也——主谓间取消独立性,一作主语,一作宾语,省略判断词谓语“乃” ④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之”无义莲之爱⑤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标志,无义;太子及宾客知此事者——“者”与“之”都是定语后置标志⑥公子驾车之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君(到,前往⑦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词,我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2《荆轲刺秦王》1、鉴赏荆轲形象,注意所用表现手法。

首先,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对话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

荆轲和樊於期的对话,荆轲先用话挑起樊於期对秦的仇恨,再问樊於期对这样的深仇大恨怎么办,然后针对“顾计不知所出耳”的表示,试探地提出了既能为樊於期报仇,又能保全燕国的计划,一层进一层,结果是樊於期慷慨陈辞,毅然自刎。

见秦王时“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顾笑武阳”而向秦王作了解释,在千钧一发之际,镇静的神态和得体的言辞消弥了危机。

高中文言文常识整理

高中文言文常识整理

高中文言文常识整理高中文言文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部分,掌握一定的文言文常识对于理解和解读文言文文本至关重要。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常见的高中文言文常识。

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阅读中需要重点理解的词汇,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1、古今异义古今异义是指一个词在古代和现代的意义有所不同。

比如,“妻子”在古代指妻子和儿女,而在现代仅指配偶;“卑鄙”古代指身份低微、见识短浅,现在则是品德恶劣的意思。

2、一词多义一个词有多种含义,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其具体意思。

例如,“兵”可以指兵器、士兵、军队等;“故”可以表示原因、旧的、所以等。

3、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一个字代替另一个字的现象。

常见的有“说”通“悦”,“有”通“又”等。

4、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词性和用法。

比如,名词作动词,“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原本是名词“军队”,这里用作动词“驻军”;形容词作名词,“将军身被坚执锐”中“坚”和“锐”分别指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武器;动词的使动用法,“项伯杀人,臣活之”中“活”是“使……活”的意思。

二、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不多,但用法灵活,对理解文意有重要作用。

1、而“而”可以表示并列、转折、承接、递进、修饰等关系。

如“敏而好学”中是并列关系;“人不知而不愠”中是转折关系;“温故而知新”中是承接关系。

2、之“之”的用法有很多,如作助词“的”,“水陆草木之花”;作代词,代指人、事、物,“渔人甚异之”;作动词,“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之”是“到、去”的意思。

3、以“以”可以作介词,表示凭借、因为、用等,也可以作连词,表目的或结果。

如“以勇气闻于诸侯”中是凭借的意思;“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中是因为的意思;“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中是用的意思。

4、于“于”作介词,可表示在、到、向、对于等。

如“战于长勺”是在的意思;“皆朝于齐”是到的意思;“胡不见我于王”是向的意思。

三、特殊句式1、判断句常见的判断句标志有“……者,……也”“……,……也”“……者,……”等。

高中高一语文各篇知识点总结

高中高一语文各篇知识点总结

高中高一语文各篇知识点总结
一、古文阅读
1. 古文基础知识
- 古文语法
- 古文修辞手法
- 古文常见字词
2. 古文阅读技巧
- 构词法分析
- 字词引申义
- 上下文推测
- 句子结构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
1. 现代文基础知识
- 现代文的特点
- 现代文的表达方式
- 现代文的文体与体裁
2. 现代文阅读技巧
- 认识文章结构
- 抓住关键词语
- 理解段落主题
- 掌握归纳总结方法
三、诗歌鉴赏
1. 诗歌基础知识
- 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 诗歌的意象与表达
- 诗歌的修辞手法
2. 诗歌鉴赏技巧
- 阅读诗歌的音乐性
- 把握诗歌的意境
- 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 解读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四、文言文阅读
1. 文言文基础知识
- 文言文的基本语法
- 文言文的常用词句
- 文言文的表达方式
2. 文言文阅读技巧
- 对文言文进行翻译
- 熟悉文言文的典故和典型用法
- 理解古代人物和事件
- 分析文言文的语言特色
以上是高中高一语文各篇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文言文基本概念1. 文言文的定义:文言文是指以古代汉语为基础,经过长期发展演变而成的书面语。

它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记录了古代的历史、哲学、文学、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2. 文言文的起源与发展:文言文起源于周朝,成熟于战国时期,经过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等多个时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3. 文言文的特点:文言文具有简洁、凝练、含蓄、典雅等风格特点。

它采用了大量的成语、典故和修辞手法,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二、文言文基础知识1. 实词:实词是指有具体含义的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实词是文言文构成的基础。

2. 虚词:虚词是指没有具体含义,起连接、助词等作用的词,如“之”、“乎”、“者”、“也”等。

虚词在文言文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句子的结构和语义有重要作用。

3. 词类活用:文言文中,很多实词可以根据句子的需要改变词性,这种现象称为词类活用。

如“走”可以活用为“跑”、“奔跑”等。

4. 句式:文言文的句式有省略句、倒装句、判断句、疑问句等。

这些句式对于理解文言文具有重要意义。

5. 修辞手法:文言文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等。

这些修辞手法增强了文言文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文言文阅读与鉴赏1. 预习:在学习文言文之前,要对文章的作者、背景、内容等进行了解,为阅读做好充分准备。

2. 逐字逐句阅读:阅读文言文要注重字句的理解,可以从词义、词类活用、句式等方面进行分析。

3. 注重实词和虚词:实词和虚词在文言文中至关重要,要重点掌握。

可以通过查阅词典、笔记等方式加深理解。

4. 分析句子结构:文言文的句子结构较为复杂,要分析句子成分,了解句子的主干和枝叶。

5. 理解文章大意:在阅读过程中,要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6. 鉴赏文学作品:对于文学作品,要关注形象、情节、主题等方面的分析,体会作品的文学价值。

四、文言文翻译与写作1. 文言文翻译:翻译文言文要忠实于原文,准确表达作者的意思。

高中文言文语法基础知识

高中文言文语法基础知识

高中文言文语法基础知识文言文是中国传统的古代汉语文学语体,它是我国历史上的主要书面语言。

学习文言文需要对其语法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本文将为你介绍高中文言文语法基础知识,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

1. 语序规律文言文的语序与现代汉语语序有所不同。

文言文的基本语序为“主谓宾”,即主语、谓语和宾语的排列顺序。

但是,在实际运用中,文言文有较大的灵活性,可以通过语序的调整和修辞手法的运用来达到不同的表达效果。

2. 词类特点文言文的词类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连词、助词和虚词等。

其中,名词主要用于表示实物,动词用于表示动作和变化,形容词用于表示事物的性质和状态。

副词主要用于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连词用于连接句子和词语,助词主要用于表示语法关系,虚词则常常没有实义,只起到辅助的作用。

3. 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在文言文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优美并增强表达的效果。

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夸张、反问、排比、对偶和拟人等。

比喻是通过类比的手法来进行形象的描绘,夸张则是对事物进行夸大的修饰,反问则是通过提问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思。

排比和对偶都是通过一定的句法结构来进行呼应和对比,拟人则是将非人的事物赋予人的行为和属性,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4. 语法规则文言文的语法规则较为严谨,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用“而”连接两个或以上的并列句时,前后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要一致。

(2) 用“者”、“乎”、“矣”等助词,可以省略主语或宾语,但要保持句子的完整性。

(3) 用“之”作为宾语,可以表示抽象的东西或把它作为动宾结构中的宾语。

(4) 用“所”作为宾语,可以表示把整个动作或过程作为宾语。

(5) 充分注意动词的时态和语态的使用。

5. 阅读技巧学习文言文的语法基础知识之后,合理的阅读技巧也非常重要。

以下几点可以帮助你更好地阅读和理解文言文:(1) 多读古文名篇,积累阅读经验,熟悉古代的表达方式和用词习惯。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中语文知识整理一、知识部分1、文言文:基础部分:(1)300个文言实词;(见每篇古文的重点实词卷)(2)16个文言虚词:何、之、以、于、其、而、因、则、焉、乎、与、也、矣、哉、诸、然(3)词类活用(主要名作动、名作状、形作动、意动、使动);(4)、古今异义、通假字(未发);(5)、文言四大句式:倒装句:宾语前置:疑问句代词作宾语前置:“沛公安在”以“之”为标志:句读之不知以“是”为标志:唯利是图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古之人不余欺也,未之有也介词宾语前置:何以战?反身代词“自”作宾语前置:秦人不暇自哀定语后置:名+之+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名+动+者:骑能属者名+之+动(或形)+者:石之铿然有声者主谓倒装:形容词+感叹词,名词!快哉,此风!介词结构后置:介词为“于”:学于余耻学于师介词为“以”:告以成功被动句:能翻译出“被”见(受)……于:见笑于大方之家见:信而见疑被:忠而被谤于:不拘于时为:吾属皆且为之虏为……所:为巡船所物色无标志被动:戍卒叫,函谷举判断句:能翻译出“是”……者,……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者,……:亡我者,刘邦。

……,……也:师之所存,道之所存也……为(乃、即、则、非、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此乃天意;梁父即楚将项燕;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臣非文人画士;同是天涯沦落人直接判断:刘备,天下枭雄。

省略句:省主语:(左公)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

省谓语: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省宾语:木直中绳,輮(之)以为轮省介词:臣战(于)河南省介词宾语:竖子不足与(之)谋(6)固定格式1、安……哉:难道……吗?2、不亦……乎:不是……吗?3、得无……乎:恐怕、莫非……吧。

4、但(惟)……耳:只不过……罢了5、顾、独……哉:难道……吗?6、何……之有:有什么……的呢?7、何哉、何也:为什么呢?8、何以:凭什么?9、何如:怎么样?10、何其……也:(表感叹)多么……啊!11、奈(若、如)何:对……怎么办,把……怎么样12、其……乎:恐怕、大概……吧13、岂……乎:怎么……呢?14、孰与:与……比较,哪一个更……?15、所以:……的原因或者用来……的。

(完整版)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推荐文档

(完整版)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推荐文档

第一册: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烛之武退秦师》Ⅰ、文言知识点一、通假字:今老矣, 无能为也已(“已”通“矣”, 了)共其乏困(“共”通“供”, 供给)夫晋, 何厌之有(“厌”通“餍”, 饱、满足)秦伯说(“说”通“悦”, 高兴)失其所与, 不知(“知”通“智”, 明智)二、古今异义:⒈敢以烦执事古义: 对对方的敬称今义: 掌管某项工作(的人)⒉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 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 请客的主人⒊行李之往来古义: 出使的人今义: 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等⒋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那个人, 指秦穆公今义:尊称人的妻子三、词类活用:⒈名词活用作动词:晋军函陵, 秦军南驻军越国以鄙远以……为边邑既东封郑以……为疆界与郑人盟结盟⒉名词作壮语:夜缒而出在夜间朝济而夕设版焉朝: 在早上;夕: 在晚上既东封郑向东⒊动词作名词: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君亦无所害损害⒋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臣之壮也, 犹不如人年轻越国以鄙远远方的国家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以乱易整, 不武乱: 混乱相攻;整: 联合一致四、特殊句式:⒈省略句:⑴省主语辞曰许之夜缒而出……⑵省宾语敢以烦执事……⑶省介词“于”晋军函陵, 秦军南……⒉倒装句:⑴壮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言于郑伯若亡郑而有益于君⑵宾语前置夫晋, 何厌之有?⒊判断句:是寡人之过也因人之力而蔽之, 不仁⒋固定句式:焉……(为什么要……、何必……)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五、一词多义:山有小口, 仿佛若有光: 似乎、好像及郡下, 诣太守, 说如此: 叙述、陈述若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假如说故为之说,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文体余悲之, 且曰: 若毒之乎: 你秦伯说, 与郑人盟: 通“悦”, 高兴辞曰: 臣之壮也, 犹不如人: 推辞言语粗鄙: 粗俗辞停数日, 辞去: 告别鄙越国以鄙远, 君知其难也: 以…为边邑不辞劳苦:推托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浅陋人微言轻: 轻微辍耕之垄上: 到微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暗暗地之子犯请击之: 代词, 他们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但微颔之: 稍微是寡人之过也: 的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臣之壮也............., .犹不如人:主谓之间济朝济而夕设版焉: 扶助敝因人之力而敝之: 损害扶危济困: 渡河敝帚自珍: 破遂率子孙负担者三夫: 成年男子以其无礼于晋: 连词, 因为夫夫晋, 何厌之有: 发语词, 无义以若亡郑以陪邻: 连词, 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那、那个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何如: 介词, 用许之: 答应与秦伯说, 与郑人盟: 介词, 同、跟杂然相许:赞成、赞同失其所与, 不知:结交、亲附许潭中鱼可百许头: 约计的数量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表示处所问渠哪得清如许: 如此这样Ⅱ、文学常识⒈《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1-6)基础知识梳理(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1-6)基础知识梳理(含答案)

高考语文人教版教材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文言文知识梳理(一)[必修1]烛之武退秦师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1.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2. 失其所与,不知()3. 无能为也已()4. 秦伯说()二、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今义:请客的主人或比赛、会议的承办者古义:______________2. 行李之往来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古义:__________3. 共其乏困今义:疲劳古义:______________4.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今义:妻子古义:______________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 鄙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敢竭鄙怀,恭疏短引() 2. 焉焉用亡郑以陪邻()朝济而夕设版焉()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1.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_____________2. 越国以鄙远()_____________________3. 既东封郑()______________________4. 与郑人盟()______________________5. 既东封郑()_____________________6. 越国以鄙远()____________________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 夫晋,何厌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是寡人之过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荆轲刺秦王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答案)

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3·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答案)寡人之于国也一、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1、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

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

4、涂有饿殍:涂,同“途”,道路。

二、古今异义词1、河内凶。

河:古指黄河;今指河流2、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可以:古指“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指表示同意,认可3、弃甲曳兵而走。

走:古指逃跑;今指行走4、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养生:古指供养活着的人;今指保养身体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然而:古指这样,却;今指转折连词三、指出并解释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的词1、填然鼓之:鼓,名词作动词。

敲起鼓。

2、树之以桑:树,名词作动词。

种植。

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作动词,穿上。

4、谨庠序之教: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

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名词作动词,为王。

6、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罪,名词作动词,归咎。

7、养生丧死无憾:生、死,动词作名词。

活着的人。

死了的人。

丧,名词作动词。

丧,为……办丧事。

四、判断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1、非我也,岁也:……也,表判断。

句意是,不是我,是年成啊。

2、是亦走也:亦……也,表示判断。

句意是:这样也是逃跑啊。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状语后置)4、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状语后置)5、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状语后置)6、申之[以孝悌之义] (状语后置)7、树之[以桑] (状语后置)8、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状语后置)9、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否定句,宾语前置,应“未有之也”。

)10、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以”后省略宾语“之”。

句意是,可以凭借它没有饥饿了。

劝学一、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再一次;“暴”通“曝”,晒。

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高一上文言知识点汇总

高一上文言知识点汇总

高一上文言知识点汇总在高中语文的学习中,文言文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学好文言文不仅有助于理解古代文学作品,还有助于提高整体语文能力。

本文将对高一上学期文言文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汇总,帮助同学们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应用。

一、文言基础知识文言文作为汉字的骨骼,拥有其独特的语法和词汇系统。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文言文的时代背景和特点。

文言文大致指的是明清两代之前的古代文学作品,语言较为庄重、正式,使用较复杂的词汇和句式。

同时,要学会辨别文言文中的古文词汇,如古时的称谓、印信等。

二、文言的语法特点1. 主谓结构:句子中的主语和谓语通常不省略,同时要注意主谓的配合性,即主谓一致的问题。

2. 动宾结构:文言文中常见的动宾搭配需掌握,如「应对」、「忧伤」等,同时要注意动宾短语的顺序问题。

3. 定状补结构:定语、状语和补语在句子中的位置和用法要注意区分。

定语一般位于名词前,状语可位于动词前后,补语通常位于动结构中。

4. 修辞手法:文言文中常使用的修辞手法有夸张、设问、对比等,熟练掌握修辞手法有助于理解古文并准确表达。

三、文言的常见句式文言文的句式较为复杂,常见的句式有:1. 并列句:多个并列短句或并列词语共同构成一个句子。

2. 状语从句:用来修饰动作或情感的从句,一般位于主句之前。

3. 倒装句:在文言文中,倒装结构更为常见,一般将谓语动词或动词短语提前,以增加句子的鲜活感。

4. 感叹句:文言文中常用来表达强烈的情感和意愿,使用叹号。

四、文言的阅读技巧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除了理解基本的词语和句子结构外,还需要运用一些阅读技巧来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1. 通读全文:在阅读文言文时,先整体把握文章的主题和大致内容,帮助理解句子的逻辑关系和推理推断。

2. 词句猜测:遇到不认识的词语或短语时,可以通过上下文的提示推测出词义,尽量不要依赖词典。

3. 划分句子:将长句子分解为简单的短句,有助于理解长句的结构和意义。

4. 看标点:仔细阅读句子中的标点符号,帮助理解句子的断句和表达意义。

初高中语文必背基础知识点

初高中语文必背基础知识点

初高中语文必背基础知识点一、文言文基础知识1. 文言文的特点:华丽、精练、表达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思,不用标点符号。

2. 文言文的排比和对仗:相邻的句式和词语的结构应该对称,形成韵律和美感。

3. 古诗词常见韵律:平水韵和叶希尧韵是中国传统诗歌中常见的两种韵律。

平水韵是唐代杨凭创设的韵律体系,一般分为仄平平或仄仄平平(四句并列)。

叶希尧韵则是宋代叶梦得创设的,多用于七言诗,分为平平平仄、仄平平仄或者平仄平仄、仄平仄平(四句并列)。

4. 四书五经:儒家经典的总称。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包括《诗经》、《尚书》、《周礼》、《礼记》、《春秋》。

5. 文言文的常见写作手法:比兴、夹叙夹议、排比、对仗、典故、比拟等。

6. 句式和成语:文言文中有很多句式和成语常被引用,比如“左右逢源”、“胸有成竹”、“不以成败论英雄”等等,要注意熟记和巧妙运用。

二、现代汉语基础知识1. 语法知识:汉语语法包括词汇、词序、句法、篇章等各个方面,需要注意词性、结构和语境。

2. 词语搭配:汉语中拥有很多词语搭配的习惯用法,需要注意掌握其固定搭配形式和意义。

3. 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等,运用得当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4. 常用谚语、俗语、成语:这些语言固定搭配既可以刻画具体事物,又可以表达抽象概念,需要注意熟练掌握其中的用法和意义。

5. 基础词汇:在各个场合中,掌握一些基础的词汇非常有必要,比如数字、颜色、时间、方位、量词等等。

三、阅读技巧1. 阅读速度和理解:在阅读时,需要控制好阅读的速度,尽量不要出现漏读或重读的情况。

不同的材料需要选择不同的阅读速度,特别是理解度和速度之间要达到平衡。

2. 标注笔记:在阅读时需要标出重点和难点,并且记录下来,方便之后复习和整理。

3. 阅读思路:在阅读时需要有一定的思路,第一次阅读时可以浏览全文,梳理出文章的大意和结构;第二次可以重点阅读段落和具体语句,掌握更多细节;第三次可以进行总结和提取。

高二上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高二上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高二上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一、文言文的定义和特点文言文是古代中国的书面语言,通常是指从汉朝到清朝中后期使用的文字和语法体系。

相比于现代汉语,文言文具有以下特点:1. 词汇丰富:文言文积累了大量的经典诗词和典籍的专用词汇,使得其表达精确而富有韵味。

2. 词序固定:文言文的词序往往严格遵循主谓宾的结构,修饰语放在被修饰词之前,使得句子结构稳定统一。

3. 句法繁复:文言文通常使用复杂的句法结构,如并列、动宾、主谓、主谓宾等,以体现作者的思考深度和辞章之美。

4. 典故引用:文言文中经常使用典故和引用古书的方式来表达观点,以展示作者的学养和引发读者的联想。

5. 修辞手法丰富:文言文中使用了众多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等,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二、文言文的基础知识点1. 音律规律:文言文的韵律和韵律变化,如平仄、押韵等。

2. 语法知识:文言文的基本句型和复杂句法结构,如主谓宾、主谓宾补、偏正结构等。

3. 词义理解:文言文中的词义理解,需通过上下文推测,了解其具体含义。

4. 修辞手法: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对偶等,需理解其表达的意义和效果。

三、文言文阅读技巧1. 熟悉常用词汇:积累并熟悉文言文中常见的词汇和固定搭配,可以通过背诵经典文言文句子来提升。

2. 理解句子结构:掌握文言文中的基本句型和句子结构,了解修辞手法和排比的运用,有助于理解文章的含义。

3. 上下文推测: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注重上下文的推测,通过前后句子的内容和逻辑关系,推测词义和句意。

4. 多读经典文言文:多读经典文言文著作,如《红楼梦》、《史记》等,通过阅读经典文言文作品,熟悉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

5. 注重整体理解:阅读文言文时,要注重把握整体意义,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思想,避免在细节上纠结而忽略了文章的主旨。

四、高考文言文的备考指导1. 认真复习基础知识:通过课堂学习和做题,认真复习和掌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包括语法、词义理解和修辞手法等。

高一语文知识点文言文总结

高一语文知识点文言文总结

高一语文知识点文言文总结【导语】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高一语文知识点文言文总结(共12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篇1: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

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名词作状语1.进兵北略地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3.函封之4.发尽上指冠篇2: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1)名词用作动词晋军函陵(驻军)赵王之子孙侯者(封侯)质于齐(做人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吃)树之以桑(种植)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然而不王者(称王)填然鼓之(击鼓,敲起鼓)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东面而视(面对)履而制六合(登上)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称帝,称王)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以瓮作;以绳系) 序八州而朝同列(安排次序)籍吏民(登记)范增数目项王(以目示意)道芷阳间行(取道)刑人如恐不胜(处罚)(2)名词用作状语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朝济而夕设版焉(在早上;在晚上)必庙礼之(在庙堂上)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当面)日食饮得无衰乎(每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日)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秋水时至(按季节,随着时令)顺流而东行(向东)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口袋一样)内立法度(对内)天下云集响应(像浮云一样;像回声一样)赢粮而景从,(像影子一样)吾得兄事之(用对待兄长的礼节)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头发上指(向上).道芷阳间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文言文语基础知识总结(上)导读:(一)文言文通假字(黑体字为通假字例子)通假字,就是古汉语中汉字的通用和假借,即利用同音、近音、形近字来代替本子的汉语用字现象,现代不允许通假,否则,就被看作是错别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

(《论语十则》)“女”:通“汝”,你。

“知”:通“智”,聪明。

(前一“知”是动词,知道。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身。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药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副词,只。

6、日之其所亡。

(《乐羊子妻》)“亡”:通“无”,没有(成就)。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为学》)“屏”:通“摒”,放弃。

8、对镜帖花黄。

……火伴皆惊忙。

(《木兰诗》)“帖”:通“贴”,装扮。

“火”:通“伙”,伙伴。

9、无他,但手熟尔。

(《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怎么,如何。

11、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展现,出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展示,表现(出来)。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出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坐”:通“座”,座位(上的人)。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反”:通“返”,往返。

15、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

(《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阙”:通“缺”,断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迎宾者)更道,从大门入。

(《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如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

(《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

(《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25、……子黑子九距之。

(《公输》)“距”:通“拒”,挡。

26、公输盘诎,而曰……(《公输》)“诎”:通“屈”,折服。

2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核舟记》)“有”:通“又”,表示多余的意思。

28、左手倚一衡木。

(《核舟记》)“衡”:通“横”,横放的。

困于心,衡于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

29、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核舟记》)“甫”:通“父”,男子敬称。

3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简”:通“拣”,挑选。

3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唐雎不辱使命》)“错”:通“措”。

32、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唐雎不辱使命》)“仓”:通“苍”。

33、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山市》)“裁”通“才”,仅仅。

34、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

(《陈涉世家》)“适”:通“谪”,贬谪。

35、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陈涉世家》)“唱”:通“倡”,倡导。

36、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以”:通“已”。

37、将军身被坚执锐。

(《陈涉世家》)“被”:通“披”。

同舍生皆被绮绣。

(《送东阳马生序》)“被”:通“披”。

3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马说》)“食”:通“饲”,喂。

39、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材”:通“才”。

40、其真无马邪?(《马说》)“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1、自余为僇人,……(《始得西山宴游记》)“僇”:通“戮”,遭到贬谪。

42、而游者皆暴日中。

(《峡江寺飞泉亭记》)“暴”:通“曝”,晒。

4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通“叛”,背叛。

44、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曾”:通“增”,增加。

45、入则无法家拂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拂”:通“弼”,辅佐。

46、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岳阳楼记》)“具”:通“俱”,全,皆。

47、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属”:通“嘱”,嘱咐。

48、馔酒食,持其赀去。

(《越巫》)“赀”:通“资”,资财,钱财。

49、客问元方:“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不”:通“否”,否,不在。

50、玉盘珍馐直万钱。

(《行路难》其一)“直”:通“值”,价值。

51、故患有所不辟也。

(《鱼我所欲也》)“辟”:通“避”,躲避。

5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鱼我所欲也》)“辩”:通“辨”,辨别。

5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与”:通“欤”,语气词。

54、乡为身死而不受。

(《鱼我所欲也》)“乡”:通“向”,从前。

55、欲信大义于天下。

(《隆中对》)“信”:通“伸”,伸张。

56、自董卓已来……(《隆中对》)“已”:通“以”,以。

57、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曹刿论战》)“徧”:通“遍”,遍及,普及。

58、四支僵硬不能动。

(《送东阳马生序》)“支”:“肢”,四肢。

二文言实词(以下例句除特殊例句外,均出自传统名篇,不再作说明,由教师复习时点名。

)古汉语词类的划分与特点和现代汉语大致相同,即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叹词、语气词等。

其中,代词、语气词与现代汉语有较大的不同;数词一般直接修饰名词等,翻译时要补充上相应的量词。

古汉语实词主要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它们有实在的意义,能单独回答问题。

(一)古今异义。

在文言文中,有些古今相同时词,由于演变的结果,词的含义表现出以下几种差异:①词义扩大。

如“江”和“河”古时专指长江与黄河,现在泛指江河。

②词义缩小。

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指的是“妻子和儿子”,现在专指“男子的配偶”。

③词义转移。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古义指“低微而鄙俗”(即地位低见识浅),而现在是“品德恶劣、不道德”的意思。

④词义交叉。

如“怜”,古今意义都有怜悯的意思,但“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中的“怜”解释为“爱怜”比较适合文意。

古今异义的单音词集录去汤郭寻(不久)走裙致词(对――说话)但(只是)赞(传记结尾处的议论文字)曾(还、尚且)谢(道歉)借(即使假设借第令勿斩)比(等到比至陈)间控(拉开)恶(怎么)委池入出发举征(征验)夫或(有的人某人)进退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狱鄙再向(过去的以前的)师(军队取法)古今异义的双音词集录绝境交通妻子无论前途(前面的路程)所以(――的方法――的原因)会计(聚会商议)往往经纶(筹划治理)亲戚(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家庭或他的成员古意:父母兄弟至亲骨肉)南极(从南面到达某地)排空(冲向天空)卑鄙(低微而鄙俗)痛恨(痛心和遗憾)开张感激(感慨而激动)牺牲于是(介词于和代词是的连用)以为(把――作为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可以明年几何(多少)(二)词类活用。

文言文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临时改变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当成另一类词使用,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限制。

“一狼洞其中”:打洞。

“妇抚儿乳”:喂奶。

“名之者谁”取名。

“公将鼓之”:击鼓。

“置人所罾鱼腹中”:用网捕。

“狼不敢前”:上前。

“愿为市鞍马”:买。

“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

②名词作状语。

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指用箕畚(装土石),表示运输的工具。

“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一样③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如:“此皆善良”:“善良”,指善良、诚良的人。

④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如:“亲贤臣,远小人”:“亲”、“远”,意为亲近、疏远。

“京中有善口技者”:擅长善于。

“恢弘志士志气”:发扬光大。

⑤动词活用为名词。

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入”,意为出产的东西,收入的东西。

“猛浪若奔”奔跑的马。

“屠惧,投以骨”:屠户。

⑥意动用法。

某些名词、形容词带了宾语,语意含有“以……为……”,“认为……是……”A、名词的意动,主观上认为宾语是什么。

例:“父利其然也”:原为名词,现做意动动词,可译为“认为这样是有利的”B、形容词的意动,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某种特征、特点。

例“不耻下问”:认为――是耻辱。

“一览众山小”:认为――都是渺小的。

“固以怪之矣”:认为这样很怪异⑦使动用法A、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使它的宾语怎么样,即“使……怎么样(怎样)”,“让……怎样”。

如:“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使……恼怒。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使……震动。

B、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并使它的宾语怎么样,即“使……怎么样(怎样)”,“让……怎样”。

如:“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使……苦恼”,“使……劳累”。

“无案牍之劳形”:使……劳累(三)一词多义。

古汉语绝大多数是一字一词,因此一词多义实际上主要是一字多义。

所谓“多义”,即既有本义又有引申义,比喻义等。

理解一词多义要了解学习它们在古汉语中的多种意义,并要在具体语境中辨别确定其含义。

初中常见文言实词集录安:(1)形容词,安定的、安逸的,如“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形容词,安稳的、稳定的,如“风雨不动安如山”;(3)疑问代词怎么,如“安得广厦千万间”;(4)动词,养,如“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把:动词,拿、持,如:“把酒话桑麻”、“把酒临风”。

白:形容词,白色的,如“绿杨阴里白沙堤”;“可怜白发生”。

比:(1)动词,挨着、对着,如“天涯若比邻”;(2)动词,比作,如“每自比于管仲、乐毅”;(3)动词,相比,如“曹操比于袁绍”。

兵:(1)名词,士兵、军队,如“可汗大点兵”;(2)名词,兵器、武器,如“兵革非不尖利也”。

池:(1)名词,(古代)护城河,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2)名词,水池,如:“墨池记”。

出:(1)动词,出现、露出,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2)动词出去、出来,如:“不复出焉”;(3)动词,拿出,如:“皆出酒食”;(4)动词,产生,如:“江山代有才人出”。

处:(chù)(1)名词,地方,如“几处早莺争暖树”;(2)名词,时候,时间,如:“乡书何处达”。

(3)chǔ动词,处在,如“处江湖之远”。

次:(1)名词,层次,如:“不可计其层次矣”;(2)动词,编次、编排,如:“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