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房颤抗凝药物选择及出血并发症处理指南推荐
房颤患者抗凝治疗药物的策略

房颤患者抗凝治疗药物的策略第一部分:房颤患者管理的指南更新CHA2DS2-VASc评分系统从2012年开始,国内外关于房颤的指南不断更新。
对于房颤的卒中风险的评估存在着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最初使用的CHADS2评分系统将心衰,高血压,高龄,糖尿病,既往卒中或者TIA病史都纳入了这个评分系统。
分数越高,发生卒中的风险越大。
当时,很多指南都推荐使用CHADS2评分系统来评估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包括2016年ACC房颤管理指南、2010年ESC房颤管理指南、2012年房颤抗凝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加拿大房颤管理指南、美国胸科医师协会(ACCP)房颤管理指南等。
此后,有更多的研究发现,血管疾病、女性、高龄(65-74岁)也都是房颤患者发生卒中的高危因素。
于是,就诞生了CHA2DS2-VASc评分系统。
在CHA2DS2-VASc 评分系统中,心衰,高血压,糖尿病各计1分。
高龄(≧75岁)、有既往卒中、血栓栓塞史或者TIA史计2分。
此外,新增的指标包括血管疾病、女性、高龄(65-74岁)各计1分。
因此,CHA2DS2-VASc 评分系统的最高得分为9分。
CHA2DS2-VASc评分系统的优点在于将原来CHADS2评分系统中低风险的患者进行了更精确的识别。
CHA2DS2-VASc评分系统提高了对于血栓栓塞风险的预测能力,显著改善了中低危卒中的分类,重新划分了患者尤其是老年女性患者的卒中风险。
CHA2DS2-VASc评分系统已经为临床广泛采用。
因此,近年的房颤管理指南,例如2012年ESC的房颤管理指南,欧洲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服用新型口服抗凝剂指南,2014年NICE房颤管理指南,2014年ACC/AHA房颤管理指南等,一致推荐使用CHA2DS2-VASc评分系统。
当然,临床评分系统是基于最新的临床研究而开发出来的,本身也是在不断的发展中的。
房颤尤其是无症状的房颤,有时候很难发现。
这就需要进行长时间的监测,例如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Holter),2-4周长程Holter,植入式芯片等手段。
2024年心房颤动指南解读抗凝治疗

心房颤动(AF)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患者发生卒中的风险较高。
因此,抗凝治疗在AF患者中十分重要。
2024年美国心脏协会(AHA)和美国心脏学会(ACC)发布了心房颤动的最新指南,特别是针对抗凝治疗的指导。
本文将对2024年心房颤动指南中关于抗凝治疗的要点进行解读。
首先,指南中对抗凝治疗的适应症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对于AF患者,根据卒中风险评估的结果,患者被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三个不同的风险层次。
对于高危患者,即CHADS2分数≥2或者CHADS2-VASc分数≥3的患者,强烈推荐使用口服抗凝药物进行长期抗凝治疗。
而对于低危患者,即CHADS2分数为0或CHADS2-VASc分数为0-1的患者,则不建议进行抗凝治疗。
对于中危患者,指南建议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来综合判断是否采用抗凝治疗。
其次,指南中对口服抗凝药物的选择和应用进行了详细说明。
目前常用的口服抗凝药物包括维生素K拮抗剂(VKAs)和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s)。
对于AF患者,在口服抗凝治疗的选择上,VKAs如华法林仍然是首选药物。
对于无法耐受华法林或不能控制国际标准化比率(INR)值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NOACs,如达比加群(Dabigatran)、利伐罗班(Rivaroxaban)、阿哌沙班(Apixaban)等。
此外,指南还提出了NOACs的使用细节,包括口服剂量、用药时间等方面的建议。
另外,指南中也强调了抗凝治疗的监测和管理问题。
对于使用VKAs的患者,需要定期监测INR值,以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同时,患者需要接受良好的教育,遵循医生的建议,控制饮食和药物的相互作用。
而对于使用NOACs的患者,虽然无需定期监测,但也需要关注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
在使用NOACs期间,患者需要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及时向医生报告任何异常情况。
最后,指南中还强调了特殊情况下的抗凝治疗。
比如对于年龄≥75岁的患者、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合并冠心病或患有其他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等特殊人群,需要根据其具体情况做出个性化的抗凝治疗选择。
房颤的最好治疗方法用药

房颤的最好治疗方法用药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患者在心脏的上部心房出现不规律的心跳,导致心脏泵血功能减弱,容易引发血栓形成,增加中风的风险。
因此,对于房颤患者来说,及时有效的治疗尤为重要。
在治疗房颤的过程中,药物治疗是一种常见的方法,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房颤的最好治疗方法用药。
1. 抗凝治疗。
由于房颤患者心房内血液淤滞的风险增加,因此抗凝治疗是十分重要的。
目前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华法林、利伐沙班等。
这些药物可以有效地减少血栓的形成,降低中风的风险。
在使用抗凝药物的过程中,患者需要进行定期的凝血功能监测,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2. 心率控制药物。
对于房颤患者来说,心率控制也是十分重要的。
常用的心率控制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
这些药物可以有效地控制心率,减轻患者的症状,改善心脏功能。
在使用这些药物的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率和血压,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疗效。
3. 节律控制药物。
除了心率控制药物外,节律控制药物也是治疗房颤的重要手段。
常用的节律控制药物包括奎尼丁、普罗帕酮等。
这些药物可以帮助恢复心脏的正常节律,减少房颤的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
在使用这些药物的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电图和心脏功能,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4. 抗心律失常药物。
此外,抗心律失常药物也是治疗房颤的重要选择。
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包括胺碘酮、普罗帕酮等。
这些药物可以有效地控制心律失常的发作,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心脏的功能。
在使用这些药物的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电图和心脏功能,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总之,药物治疗是治疗房颤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选择药物治疗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在使用药物的过程中,患者需要密切配合医生的治疗,定期复诊,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希望通过合理的药物治疗,房颤患者可以尽快恢复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心房颤动指南--抗凝治疗

房颤与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多发生在心功能障碍和室率持续增快的患者 具有可逆性
血栓栓塞抗凝治疗
房颤抗凝治疗:CHADS2评分 房颤转复抗凝:升级(<48h肝素化)
危险分层-CHADS2评分新拓展
危险因素
2006
ACC/AHA/ESC CHADS2积分 VASc积分
慢性心衰/左心功能障碍(C) 1 高血压(H) 年龄>75岁(A) 糖尿病(D) 1 1 1 1
特殊人群的抗凝治疗7
急性缺血性卒中 在卒中急性期进行抗凝治疗将会增 加颅内出血或梗死后出血的风险,因 此不推荐为发病2周以内的缺血性卒 中患者进行抗栓治疗。 发病2周以后若无禁忌证应开始抗栓 治疗,其治疗原则与一般房颤患者相 同。
特殊人群的抗凝治疗8
心房扑动
心房扑动患者发生血栓栓塞并发症 的风险与房颤患者相同,因此遵循 房颤患者的抗栓治疗原则进行处理。
心内科 尚永志
主要内容
前言 房颤分类 房颤伴随病及并发症 房颤的抗凝治疗 总结
前
男性多于女性
房颤的发生与年龄相关
言
普通人群的发生率0.77%(30-85岁)
40-50岁:0.5%
>80岁:7.5% 致死致残主要原因: 血栓栓塞性并发症-脑卒中
2012年房颤分4类
初发 AF
首次发现,不论其有无症状和能否自行复律。
左心耳封堵术
指南推荐 对于长期口服抗凝剂有禁忌症的高卒 中发现的患者,可以考虑经皮介入性 左心耳封堵术(IIb B); 对于开放性心脏手术的患者,可以考 虑手术切除左心耳(IIb C)。
总结:
1.抗凝治疗是心房颤动治疗的重要部分。 2.心房纤颤治疗倾于"全或无",即对于存在血 栓栓塞风险的患者,推荐抗凝;无卒中危 险因素的心房纤颤,不予抗凝。 3.心房纤颤目前仍然以口服抗凝药为主,随 着新型抗凝药物的研究,抗凝已经由华法 林“单元化”走向“多元化”时代
房颤抗凝治疗的出血风险评估及对策

其他预防措施
定期监测:定期 进行血液检查及 时发现出血倾向
调整药物:根据 个体情况调整抗 凝药物剂量或更 换药物
生活方式改善: 戒烟、限酒、保 持健康饮食和适 量运动
预防跌倒和碰撞 :加强家居安全 措施避免意外伤 害
出血风险处理对策
出血风险评估工具
添加标题
HS-BLED评分:评估房颤患者出血风险的常用工具包 括高血压、肝肾功能不全、脑卒中、出血史、老年、 药物滥用、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不稳定等指标。
添加标题
CH2DS2-VSc评分:评估房颤患者卒中风险的工具也 可用于评估出血风险包括心功能不全、高血压、年 龄(≥75岁)、糖尿病、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 血管疾病和年龄(65-74岁)等指标。
章节副标题
及时发现与诊断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时发 现潜在的出血风险
关注患者症状如出现异常 出血及时就医
诊断时应详细询问病史进 行全面检查
及时诊断和治疗避免病情 恶化
紧急处理流程
立即停止抗凝药物 评估出血程度根据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氧气吸入 监测生命体征记录病情变化
长期管理方案
定期监测:定 期进行血液检 查评估患者的
高
疾病史:高血 压、糖尿病等 慢性疾病史患 者出血风险较
高
遗传因素:部 分患者存在遗 传性出血倾向 增加出血风险
药物因素
药物因素:抗 凝药物的剂量、 种类和个体差
异等
疾病因素:高 血压、糖尿病、 肾功能不全等
生活方式:吸 烟、饮酒、饮
食等
其他因素:年 龄、性别、遗
传等
诊疗因素
诊疗操作:手术、穿刺等操作可能导致出血 药物使用:抗凝药物、溶栓药物等可能增加出血风险 患者自身因素:年龄、性别、遗传等因素可能影响出血风险 其他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可能增加出血风险
房颤患者常用抗凝药物选择

房颤患者常用抗凝药物选择对于房颤患者,我们常会给病人交代存在血栓栓塞的风险,建议病人行抗凝治疗。
那么,所有的房颤患者都需要抗凝么?什么情况下用华法林,什么情况下需用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不同合并症的患者的抗凝选择又是如何呢?下面这张表大家一定很熟悉,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CHA2DS2-VASc 评分对房颤患者血栓形成风险进行评估,其中≥2分为高危,1分为中危,0分为低危。
无论心房颤动类型如何,都应根据血栓栓塞的评估风险决定是否抗栓或选择适当的抗栓策略。
阵发性房颤和持续性房颤或永久性房颤具有同样的危险性。
高危患者应选择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s)抗凝治疗。
对有明确抗凝禁忌的患者,可考虑左心耳封堵;对中危患者,建议使用抗凝药物治疗;对低危患者,不予抗栓治疗。
一、预防血栓栓塞一般使用原则及注意事项:1、对所有心房颤动患者应用CHA2DS2-VASc评分进行血栓栓塞危险因素评估;CHA2DS2-VASc评分≥2的男性或≥3的女性心房颤动患者应长期接受抗凝治疗。
抗栓治疗的选择应依据血栓栓塞的风险,不论心房颤动的类型。
2、对心房颤动转复者,应在转复前有效抗凝至少3周(如食管超声除外心房血栓,可静脉注射肝素后复律),转复后还应抗凝至少4周。
4周之后是否需要长期抗凝治疗需要根据CHA2DS2-VASc评分风险评分决定。
3、在抗凝药物选择中,如无NOACs的禁忌,可首选NOACs,也可选用华法林抗凝。
应用华法林抗凝时,应密切监测INR,维持INR在2.0-3.0之间。
4、使用NOACs之前应进行肾功能评价,每当临床需要和每年均应进行一次肾功能的再评价。
中重度CKD可以考虑减低剂量的NOACs 治疗,如患终末期慢性肾病(CKD)(肌酐清除率<15mL/min)或正在进行透析,用华法林(INR2.0~3.0)进行治疗是合理的。
根据肾功能分期推荐的口服抗凝药物剂量调整5、在启动NOACs治疗之前检测基线肝功能也很重要。
房颤治疗指南

血栓栓塞的机制: LA/LAA血流缓慢或郁滞 内皮功能不全 全身或局部高凝状态
第20页/共59页
房颤的治疗—策略
▼ 纠正病因和诱因 ▼ 复律并维持窦律
(药物及非药物治疗) ▼ 不能转律者
• 控制心室率 • 抗栓治疗
第21页/共59页
第10页/共59页
• (3)持续性房颤(persistent AF):
房颤持续超过7天,或者需要转复治疗(药物转 复或者直接电转复)。
长程持续性房颤(long-standing persistent AF): 房颤持续时间超过1年,拟采用节律控制策略, 即接受导管消融治疗。长程持续性房颤是在导管 消融时代新出现的名词,导管消融使房颤治愈成 为可能,因此,房颤已不再是“永久性”。
房颤-复律
转为窦律是最理想的治疗结果 但复律前需考虑:
• 有无指征 • 成功率 • 是否能维持窦性心律 • 药物的不良反应
第22页/共59页
房颤-复律
• 目前国内常用药物: • 普罗帕酮 • 胺碘酮
• 其次 • 索他洛尔 • 依布利特
第23页/共59页
1、普罗帕酮: 房颤复律-药物
• 静脉:1.5-2.0mg/kg,10-15min,必要时重复1-2次 • 顿服:对于症状不明显者:
• 初发或阵发房颤心室率很快 • 保持窦律失败的持续性房颤 • 无症状的老年患者 • 无转复适应症者
• 心室率控制的范围:
• 安静时:60-80bpm • 活动时:90-115bpm
第30页/共59页
控制心室率的药物应用
➢ β-受体阻滞剂:是房颤时控制心室率的一线药物
◆冠心病、心衰病人 ◆交感神经源性房颤
2020ESC房颤诊断和管理指南解读选择节律控制、室率控制(全文)

2020ESC房颤诊断和管理指南解读:选择节律控制、室率控制(全文)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能明显增加死亡、中风、心力衰竭、认知功能障碍、抑郁、生活质量下降和住院的风险。
阵发性房颤可以进展为持续性房颤,由于房颤相关的不适症状、加重心脏功能恶化、引发缺血性卒中和/或抗凝所致的严重出血事件,均可导致患者反复住院或门诊治疗,不仅增加医疗费用,同时也可增加患者致残和致死风险,故房颤是一个重大的健康和社会经济负担。
房颤的处理包括抗凝治疗预防卒中、节律和室律控制症状、治疗合并疾病和危险因素等。
本文主要讨论房颤的节律和室律控制相关内容。
一.房颤的节律与室律控制的药物治疗比较:房颤的节律控制指在充分室率控制、抗凝治疗和综合心血管疾病和/或危险因素预防治疗基础上进行抗心律失常药物(AAD)治疗、心脏电复律、导管消融治疗恢复和维持窦性心律。
房颤的节律与室律控制的优劣之争在AAD治疗时代长期没有定论,关于房颤AAD节律控制和单纯室率控制相比较的几项临床试验(如AFFIRM、RACE、STAF、AF-HeFT等研究)结果显示,AAD维持窦律的比例不高,与室率控制相比无明显获益。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AAD进行节律控制的临床研究均有一定的局限性:(1)AAD成功维持窦律比例较低,且维持窦律改善临床结局被AAD的毒副作用所稀释。
而在AFFIRM等临床试验中,患者若能维持窦律,则能改善临床结局。
(2)随机临床试验存在患者选择偏倚,如仅纳入具有治疗意愿的患者,其中包括较多维持窦律失败的患者,此类患者长期维持窦律的可能性较小。
(3)随机临床试验的随访时间均偏短,有研究显示节律控制组直到第五年才体现出临床获益。
(4)部分临床试验中,由于节律控制组停用口服抗凝药的比例较高,导致缺血性卒中事件增多。
总之,维持窦律策略之所以未显示出优势,很可能在于缺乏真正安全、有效的节律控制策略。
二.房颤导管消融与AAD室律控制比较:近年来,房颤导管消融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一些小规模临床试验如CACAF、RAAFT、APAF以及4A等研究结果表明,导管消融比传统AAD 明显减少房颤复发。
房颤药物治疗之抗凝

使用简单,无需常规监测凝血指标, 与其他药物和食物的相互作用少; 没有瓣膜病性房颤的适应症,价格昂贵 非瓣膜病性房颤优先推荐;
肝素/低分子肝素
为静脉和皮下给药,一般用于华法林开始前或停用华法林期间的短期替代治 疗。
4
华法林的使用及 注意事项
华法林——作用机制
华法林的作用机制及代谢酶
华法林——药代动力学
50% <4% P-gp 40-59% 抗Xa活性
DOAC——非瓣膜病性房颤的给药剂量
肌酐清除率 (ml/min)
达比加群酯
利伐沙班
≥50
150mg bid
20mg qd
30-50 15-30
150mg或110mg bid
不推荐
15mg qd 15mg qd 慎用
<15
不推荐
不推荐
透析
/
10mg qd
险较高的患者; 建议服用华法林前后2h保持空腹,可选择睡前服用。
华法林——初始给药
影响给药剂量的因素——遗传因素
CYP2C9是华法林最主要的代谢酶,华法林经其代谢后成为无活性的代谢产物,当 CYP*2或*3突变造成酶活性降低时,药物在体内蓄积,此时需降低剂量;
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亚基1(VKORC1)是华法林作用靶点,启动子区-1639G>A 突变,导致该靶点对药物的敏感性增加,此时,需降低剂量以防出血不良反应。
34-230
31-230
常规凝血试验对DOAC的预期影响
PT
↑
↑↑(↑)
(↑)
↑(↑)
APTT
↑↑(↑)
↑
(↑)
↑
ACT
↑(↑)
↑
↑
↑
心房颤动抗凝治疗及出血风险评估

心房颤动抗凝治疗及出血风险评估
心房颤动(AF)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抗凝治疗是预防AF 患者发生卒中的主要手段。
然而,抗凝治疗也会增加出血的风险。
因此,评估出血风险对于制定合理的抗凝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1. 心房颤动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是通过服用抗凝药物来减少血液凝结,从而降低卒中的风险。
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华法林、阿哌沙班和达比加群酯。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会选择合适的抗凝药物进行治疗。
2. 出血风险评估
为了制定个体化的抗凝治疗方案,医生需要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
常用的评估工具包括HAS-BLED评分和Hemorr2hages评分。
2.1 HAS-BLED评分
HAS-BLED评分系统包括九个风险因素,如高血压、肝功能异常、肾功能异常等。
根据评分结果,医生可以判断患者出血的风险水平。
2.2 Hemorr2hages评分
Hemorr2hages评分系统考虑了患者是否接受抗凝治疗、年龄、肾功能、血红蛋白水平等因素。
根据评分结果,医生可以决定是否需要调整抗凝治疗方案。
3. 抗凝治疗的选择
根据患者的出血风险评估结果,医生可以制定个体化的抗凝治疗方案。
对于低出血风险的患者,通常会选择华法林或直接口服抗凝药物。
对于高出血风险的患者,可能会考虑其他替代治疗方法,如射频消融手术。
结论
心房颤动抗凝治疗及出血风险评估是保护患者免受卒中的重要手段。
通过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并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卒中的风险同时降低出血的风险。
> 注意: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的治疗方案需在医生的指导下确定。
如何处理抗凝治疗相关出血

抗凝治疗遇上出血,房颤遇上 ACS/PCI,这些你都做对了吗?抗凝是房颤患者治疗的基础,抗凝的同时也会带来出血并发症。
出血的评估和管理,尤其是长期服用非维生素 K 拮抗剂口服抗凝药物(NOAC)的房颤患者,发生出血后如何紧急处理,重启抗凝治疗是临床的重点和难点。
此外,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或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房颤患者,既需要抗凝治疗又需要抗血小板治疗,如何制定最佳抗栓策略也是临床上的一个挑战。
抗凝治疗相关出血,全面评估是制定治疗策略的关键抗凝是房颤患者治疗的基石,抗凝药物所带来的出血风险亦不容忽视。
如何选用准确的出血风险评估成为制定抗凝治疗策略的关键。
2016 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房颤管理指南在HAS-BLED 评分(目前临床认为HAS-BLED 评分≥ 3 分为出血高风险)基础上进行了拓展,沿用HAS-BLED 评分,并结合其他因素综合判断患者的出血风险。
同时,指南强调高出血风险不意味着不需要抗凝治疗,不应将HAS-BLED 评分高视为抗凝治疗的禁忌证,而应谨慎评估获益风险,纠正增加出血风险的可控因素,如纠正高血压、酗酒等。
根据2016 ESC 房颤管理指南,在处理抗凝治疗相关出血时,应综合出血位置、发作时间、严重程度、用药情况、NOAC 末次给药时间等因素综合考虑评估,制定相应的治疗策略。
严重程度评估中,应及时评估关键部位是否有出血;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是否稳定;临床上是否有明显出血,如血红蛋白降低≥ 2 g/dl 或需要输注至少 2 个单位的红细胞等因素判断出血是否严重。
2018 欧洲心律协会(EHRA)房颤管理指南推荐以NOAC 进行抗凝发生出血时的诊断思路:使用NOAC 时出血,应询问NOAC 末次服药时间,检测血清肌酐(清除率) 和血红蛋白,并快速评估凝血状态,甚至药物血浆浓度,评估出血严重程度,进行相应处理。
如患者出现致命性出血,逆转抗凝治疗非常关键。
研究证实,人凝血酶原复合物(PCC)可有效逆转大出血,有效止血率达70%-80%,患者30 天内栓塞发生率低。
抗凝药物的选择?指南来指导

抗凝药物的选择?指南来指导01什么病⼈需要抗凝?对于瓣膜病房颤患者,均建议抗凝治疗。
对于⾮瓣膜病房颤患者,指南推荐采⽤CHA2DS2-VASC 评分系统来评估。
对于男性评分≥ 2分、⼥性评分≥ 3分推荐抗凝治疗。
评分为1分(除外⼥性性别得分)者,根据获益与风险衡量,可考虑采⽤⼝服抗凝药。
若评分为0分,不⽤抗凝及抗⾎⼩板药物。
⼥性性别在⽆其他脑卒中危险因素存在时不增加脑卒中风险,所以评分1分的⼥性也可以不⽤抗凝治疗。
02抗凝药有哪些?抗凝药⽬前主要有两⼤类,华法林和⾮维⽣素K拮抗剂⼝服抗凝药(NOAC)。
华法林是预防房颤卒中的有效药物。
研究显⽰华法林可以显著降低⾮瓣膜病房颤患者的脑卒中风险以及全因死亡率。
即使对于出⾎⾼风险的病⼈,考虑到缺⾎性脑卒中和颅内出⾎,应⽤华法林依然可以获益。
但华法林的药效受遗传及环境因素(饮⾷药物等)影响,在临床应⽤中抗凝达标率较低。
NOACs使⽤简单,不需常规凝⾎指标的监测,较少⾷物和药物相互作⽤,其中的达⽐加群酯和利伐沙班已经进⼊医保。
研究证实,NOACs在减少脑卒中及体循环栓塞疗效上不劣于华法林(达⽐加群酯110mg,每⽇2次和利伐沙班),甚⾄优于华法林(达⽐加群酯150mg,每⽇2次和阿哌沙班);⼤出⾎不多于华法林(达⽐加群酯150mg,每⽇2次和利伐沙班),或少于华法林(达⽐加群酯110mg,每⽇2次和阿哌沙班)。
所有NOACs颅内出⾎发⽣率均低于华法林。
03该⽤哪种抗凝药?对于瓣膜病房颤,应选⽤华法林。
对于⾮瓣膜病房颤,两者均可选择(I,A)。
但如应⽤华法林,需要注意控制国际标准化⽐值(INR)达标(2.0~3.0)。
如果使⽤华法林时INR难以控制达标或⽆法⾄少每⽉1次规律监测,指南建议选⽤NOACs(I,A)。
另外,对于颅内出⾎⾼危的病⼈,可选⽤NOACs;对于终末期肾病或透析的患者,可⽤华法林抗凝(IIa,B)。
如果患者服⽤华法林后INR控制好,⽆明显副作⽤,并不需要更换为NOACs。
心房颤动抗凝治疗策略选择及风险权衡

心房颤动抗凝治疗策略选择及风险权衡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患者在此病情下容易产生血栓形成的风险。
因此,抗凝治疗成为了心房颤动患者中非常关键的一环。
本文将探讨心房颤动抗凝治疗的策略选择以及治疗过程中的风险权衡。
一、抗凝治疗策略选择1. 抗凝药物选择:目前,常用的抗凝药物主要包括华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s),如达比加群酯、阿哌沙班、利培酮等。
针对不同患者,选择合适的抗凝药物非常重要。
2. 适应症评估:在决定是否进行抗凝治疗之前,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应症评估。
主要考虑因素包括患者的年龄、心房颤动类型、伴发疾病、出血倾向等。
3. 疗程和剂量:抗凝治疗的疗程和剂量也是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
一般来说,对于短期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疗程可以较短;而对于长期心房颤动的患者,则需要维持较长的抗凝疗程。
二、风险权衡1. 出血风险:抗凝治疗是有一定出血风险的,这也是让患者和医生在治疗选择时需要权衡的因素之一。
特别是对于年龄较大、伴有其他出血风险因素的患者,需要更加谨慎地权衡抗凝治疗的利弊。
2. 血栓栓塞风险:心房颤动患者不进行抗凝治疗,血栓栓塞风险将大大增加。
因此,在选择不进行抗凝治疗的患者时,需要充分评估其血栓栓塞风险,以避免患者因此产生不必要的并发症。
3. 个体化治疗: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都是不同的,因此,在权衡风险时,需要进行个体化治疗的考虑。
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年龄、生活习惯、伴发疾病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并采取适当的措施降低治疗风险。
三、抗凝治疗的监测与评估1. 定期复查:患者在进行抗凝治疗时,需要定期复查相关指标,如凝血酶原时间(PT)或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以监测抗凝药物的疗效和剂量调整。
2. 出血风险评估:定期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包括询问患者是否有出血倾向、观察患者是否存在鼻衄、牙龈出血等情况。
若出血风险增加,需要及时调整抗凝药物的剂量。
3. 医患沟通:医生需要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心房颤动指南解读抗凝治疗

心房颤动指南解读抗凝治疗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可以导致血栓形成和栓塞风险增加。
抗凝治疗是预防心房颤动相关栓塞的重要措施。
本文将解读抗凝治疗在心房颤动中的使用指南。
心房颤动和栓塞风险心房颤动是由于心脏的心房节点不能及时同步心室收缩,导致心房快速而不规则地强烈收缩。
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在老年人中尤其常见。
栓塞是一种在心房颤动中非常严重的并发症。
心房颤动的患者有更高的栓塞风险,尤其是对于年龄大于65岁及具有其他危险因素(如糖尿病和高血压)的患者。
抗凝治疗抗凝治疗是预防心房颤动相关栓塞的重要方法,它可以减少血栓形成和栓塞的风险。
抗凝剂可以通过抑制凝血系统的活性来防止血液凝固。
最常用的抗凝剂是华法林(Warfarin)和直接口服抗凝药(DOACs)。
DOACs包括达比加群(Dabigatran)、阿哌沙班(Apixaban)、利伐沙班(Rivaroxaban)和依诺肝素(Edoxaban)。
华法林的剂量需要进行监测,而DOACs不需要监测。
抗凝治疗指南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和美国心脏病学会(AHA)都发布了相关心房颤动抗凝治疗指南。
ESC和AHA对于心房颤动患者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但是对于患者的适应症和禁忌症都有相同的观点。
适应症所有通常使用抗凝剂的适应症(例如非心瓣膜性心房颤动、不可逆的与危险因素有关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过程中有短暂缺血性脑卒中等)都适用于 DOACs 和华法林。
禁忌症对于华法林而言,绝对禁忌症包括静脉内溶血性事件、严重的出血、脑出血。
而对于 DOACs,则相对而言没有禁忌症。
药物选择华法林需要定期检测,并且在使用期间需要限制和监控饮食、药物等。
DOACs 更加便捷,无需定期监测,日常生活也不需要特别限制。
由于DOACs不同于华法林,其作用机理为选择性抑制凝血酶,因此出血并发症的风险相对更低。
剂量调整根据患者的肝功能,DOACs的剂量在一些情况下需要适当调整。
有些患者可能需要调整华法林的药物剂量。
房颤药物治疗方案

房颤药物治疗方案引言房颤是一种心律失常的常见类型,特征为心房的不规则快速收缩。
它会导致血液在心脏中积聚,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
药物治疗是房颤管理的关键方面之一,本文将介绍常用的房颤药物治疗方案。
抗凝药物抗凝药物是预防房颤患者形成血栓的关键治疗措施之一。
以下是常用的抗凝药物:1.华法林(Warfarin):华法林是一种维生素K拮抗剂,通过抑制凝血因子的合成来防止血栓形成。
然而,华法林的用药需要密切监测和调整剂量,因为它具有很多与食物和其他药物相互作用的问题。
2.新型口服抗凝剂(NOACs):NOACs是近年来引入的新一代口服抗凝药物,包括达比加群酯(Dabigatran)、利伐沙班(Rivaroxaban)、阿哌沙班(Apixaban)和依诺沙班(Edoxaban)。
NOACs与华法林相比减少了与食物和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同时也不需要经常的监测。
对于房颤患者的抗凝药物选择,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肾功能、基础疾病等因素。
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做出最佳的治疗选择。
心率控制药物心率控制药物用于控制房颤患者心室率过快的症状。
以下是常用的心率控制药物:1.β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是最常用的心率控制药物,如美托洛尔(Metoprolol)和阿替洛尔(Atenolol)。
它们通过抑制肾上腺素对心脏β受体的刺激来减慢心率,从而帮助恢复正常的心律。
2.钙离子通道阻滞剂: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如维拉帕米(Verapamil)和地尔硫䓬(Diltiazem)也可以用于心率控制。
它们通过阻断心肌细胞内的钙通道,降低心室率。
注意,对于房颤伴有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应避免使用抑制心肌收缩力的钙离子通道阻滞剂。
恢复心律药物恢复心律药物是用于将房颤患者的心律恢复到窦性心律的药物。
以下是常用的恢复心律药物:1.胺碘酮(Amiodarone):胺碘酮是一种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通过抑制多种离子通道的活性来恢复窦性心律。
然而,胺碘酮的长期使用可能会导致副作用,如甲状腺功能异常和肺部纤维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房颤抗凝药物选择及出血并发症处理指南推荐
预防房颤引起的血栓栓塞事件,是房颤治疗策略中重要环节。
在血栓栓塞危险较高的房颤患者中,应用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抗凝可明显减少血栓栓塞事件,并改善患者的预后。
华法林使用要点
华法林抑制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Ⅱa、Ⅶa、Ⅸa、Ⅹa的合成。
华法林可降低30%~50%相关凝血因子的合成率,抑制凝血因子活性,通过多个作用位点拮抗凝血过程。
完成临床评估后,应尽快启动华法林治疗。
不推荐给起始负荷量,建议初始剂量为1~3 mg/d、1次/d。
华法林的抗凝效果肯定,但治疗窗狭窄,不同个体的有效剂量差异较大,并易受多种食物和药物的影响,需常规监测抗凝,力求INR达到2.0~3.0。
INR在治疗目标范围内的时间越长,华法林疗效越明显。
稳定前应数天至每周监测1次,个体化调整剂量,可在2~4周达到抗凝目标范围。
此后,根据INR结果的稳定性可延长监测INR时间,每4周监测1次。
1次轻度升高或降低可不急于改变剂量,但应近期复查。
INR 如确实不在目标范围,可升高或降低原剂量的10%~15%,建议根据每周剂量进行调整。
调整剂量后应重复前面所述的监测频率,直到剂量再次稳定。
老年患者的华法林清除减少,合并其他疾病或合并用药较多,
出血风险高,可适当增加监测频率。
表1 华法林剂量调整方案
非维生素K拮抗口服抗凝药使用要点
非维生素K拮抗口服抗凝药(NOAC)包括直接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酯,直接Xa因子抑制剂利伐沙班、阿哌沙班和艾多沙班。
达比加群酯:2次/d,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1次150或110 mg。
如漏服达比加群酯,时间<6>6 h,则跳过该次服药,在下次服药的时间服用下次的剂量。
我国目前没有适用于老年肾功能不全患者的75 mg剂量的达比加群(美国FDA批准使用)。
利伐沙班:20 mg/次、1次/d,与餐食同用。
若肌酐清除率在15~49 ml/min间,或高龄、低体重,可用15 mg/次、1次/d[8]。
如漏服利伐沙班,时间<12>12 h,则跳过该次服药,在下次服药的时间服用下次的剂量。
艾多沙班:剂量为60 mg、1次/d,若肌酐清除率在30~50 ml/min之间,或体重≤60 kg,或同时使用强P-gp抑制剂(如维拉帕米,奎尼丁),
减为30 mg、1次/d。
使用NOAC前,应再次评估患者抗凝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检查血常规和肌酐(计算肌酐清除率),并据此选择药物的种类和剂量。
NOAC 禁用于合并机械人工瓣膜或中、重度二尖瓣狭窄(通常是风湿性的)的房颤患者,这些患者的抗凝只能使用华法林。
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不宜应用NOAC。
用药过程中,需根据患者的肾功能情况定期复查肌酐清除率,正常者可每年测定1次,肌酐清除率<60 ml/min时,需加密监测,可使用公式(肌酐清除率÷10)个月测定1次。
有肾功能急剧变化者随时检测。
有肾功能变化者应根据情况调整NOAC的种类和剂量。
从华法林转换为NOAC时,应在停用华法林且INR<2.0时启动NOAC。
表2 不同肾功能损伤患者使用非维生素K拮抗口服抗凝药的剂量推荐
NOAC受食物及药物影响较少,应用过程中无需常规监测凝血功能。
尽管NOAC与华法林相比药物相互作用少,但仍需监测重要的药物相互作用,避免同时使用决奈达隆、利福平、HIV蛋白酶抑制剂、伊曲康唑、酮康唑、伏立康唑、连翘和地塞米松等。
抗凝出血并发症的治疗
抗凝治疗引起的出血,按严重程度分为轻微出血、中度出血和严重出血。
轻微出血指的是抗凝治疗相关的鼻衄、皮肤小瘀斑、轻微外伤后出血,可给予适度处理,无需停药,也可延迟用药;中度出血指的是肉眼血尿、自发大片瘀斑、其他未危及生命的大出血;严重出血具有生命危险,如颅内出血、严重消化道出血、腹膜后出血等导致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的出血。
中度以上出血应停用抗凝药,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建立静脉通道并做初步处理(补液、保证血液动力学稳定等措施)后需转诊到上级医院处理。
严重出血可使用抗凝药的拮抗剂,因华法林所致可用维生素K(发挥作用大约需24 h),因达比加群所致可用依达赛珠。
Xa因子拮抗剂我国目前尚未上市。
抗凝治疗期间应避免接受针灸、艾灸、拔火罐、深度按摩及侵入性的治疗。
特殊情况的抗凝治疗
(1)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卒中与出血风险均增高,应积极控制可纠正的出血危险因素(如高血压、肝肾功能异常、合并使用阿司匹林或非甾体抗炎药等)。
在抗凝策略方面,NOAC优先于华法林。
如果使用NOAC,应根据年龄按说明书的要求调整剂量。
老年人易有肾功能下降,在使用NOAC时要按前述方法定期检测肌酐清除率,以确定使用的药物和剂量是否恰当。
如果使用华法林,应加强INR的监测(至少每个月1次,有变化随时检测),但仍应将INR控制在2.0~3.0,以确保疗效。
(2)房颤合并冠心病
房颤患者中有30%~40%的患者合并冠心病,其中包括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和需要进行介入治疗的患者。
在这些患者中应权衡房颤的卒中风险和冠心病缺血事件的风险,确定抗栓治疗的策略。
ACS及植入支架的患者,可能需要抗凝加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但其时间不宜过长,具体时间需根据患者的病情由上级医院确定。
部分出血风险高的患者可直接使用1种NOAC加氯吡格雷。
在需要抗凝治疗的患者,不宜同时使用替格瑞洛。
稳定的冠心病房颤患者,只需用抗凝药物治疗,不需加用抗血小板药物。
(3)发生卒中的房颤患者
除短暂脑缺血发作(TIA)外,发生卒中的患者均需暂停抗凝药。
缺血性卒中的房颤患者,若正在规律使用抗凝药物,不应进行溶栓治疗。
缺血性卒中,要根据患者梗死的范围大小及是否有梗死周围出血的情况,确定何时开始重启抗凝治疗,此时可能需要多学科团队的评价。
出血性卒中后是否还能进行抗凝治疗,要到上级医院进行详细评估后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