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第12章知识点总结
生物化学第12章、蛋白质的降解及氨基酸代谢
三、蛋白质降解的反应机制:
真核细胞对蛋白质的降解有二体系: 一是溶酶体系,即溶酶体降解蛋白质,是非选 种择性; 二是以细胞溶胶为基础的,依赖ATP机制,即 泛肽标记选择性蛋白质降解方式
四、机体对外源蛋白质的消化
(一)体内的蛋白酶系
1、 按存在部位分: (1)胃:胃蛋白酶 (2)小肠: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弹性蛋白 酶、 羧肽酶(A、B)、氨肽酶。
五、生酮氨基酸和生糖氨基酸
一、生酮氨基酸
1、生酮氨基酸:有些氨基酸在分解过程中转变为 乙酰乙酰CoA,而乙酰乙酰CoA在动物的肝脏中 可变为酮体(乙酰乙酸和β-羟丁酸)。 2、种类:Leu、Lys、Trp、Phe、Tyr。
二、生糖氨基酸
1、生糖氨基酸:凡能生成丙酮酸、α-酮戊二酸、 琥珀酸和草酰乙酸的氨基酸,它们都能导致生成 葡萄糖和糖原。 2、种类:15种
(2)外切酶:从氨基端或羧基端逐一的向内水 解肽链成氨基酸
氨肽酶:从N末端水解肽键; 羧肽酶A:水解除Pro、Arg、Lys外的C末端残基; 羧肽酶B:水解Arg、Lys为C末端的残基;
蛋白质经过上述消化管内各种酶的协同作用, 最后全部转变为游离的氨基酸。
第二节、氨基酸的分解代谢
一、氨基酸降解
二、氨的代谢去路
氨对生物机体是有毒物质,特别是高等动物的 脑对氨极为敏感。血液中1%的氨就可引起中枢 神经系统中毒。
1、 氨的转运
在血液中主要以谷氨酰胺(需谷氨酰胺合成酶) 形式转运到肝脏,形成尿素;
COOH CH2 CH2 CHNH2 COOH Glu
N H3
ATP
A D P+ P i
基础生物化学 第十二章(1-3节)-核酸的合成与分解
+ H2 O
尿囊素
尿囊酸酶
+ H2 O
尿囊酸 4NH3
2CO2
尿酶
+2H2O
尿素
乙醛酸
二、嘧啶核苷酸的代谢1
1,尿嘧啶与胸腺嘧啶在哺乳动物体内分解时,先
还原成对应的二氢衍生物。
2,破开环状结构分别产生β-丙氨酸及β-氨基异
丁酸。
3,最后成为CO2和NH3
胞嘧啶具有氨基,所以要先在胞嘧啶脱氨酶的作
通过用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实验来 确定,即用标有同位素的各种营养物喂 鸽子,然后将其排出的尿酸进行分析。
(一)嘌呤环的元素来源2(图示)
天冬氨酸
N1
6C
CO2
甲酰FH4
C2
5C
N7
甘氨酸
C8 甲酰FH4 N3
谷氨酰胺
4C
N9
谷氨酰胺
(二)合成过程(总)
从头合成嘌呤的途径已于50年代被
Greenberg等基本搞清,此途径是在核糖- 5-磷酸的第一碳原子上逐步增加原子生 成次黄苷酸(肌苷酸) ,然后再由次黄 苷酸转变为腺苷酸和鸟苷酸。 反应分为两个阶段: 1,次黄苷酸的合成(11步反应) 2,腺苷、鸟苷的生成 (南大P480,图12-2)
途径称为补救途径。通过补救途径可以重新 利用核酸分解产生的嘌呤和嘧啶或它们的衍 生物。
从胸腺嘧啶或胸苷转变成胸苷酸的补救途径,
除真菌外,对所有细胞都是一样的,故常利 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胸腺嘧啶或胸苷参入DNA 的实验作为检查DNA合成的手段。
三、核苷酸合成的补救途径2
核苷 核糖-1-磷酸
激酶
核糖-5-磷酸
1.鸟嘌呤的分解
动物组织中广泛含有鸟嘌呤酶,可以催化 鸟嘌呤水解脱氨产生黄嘌呤,然后黄嘌呤在黄 嘌呤氧化酶的作用下氧化成尿酸。
第12章羧酸和取代羧酸
• 给主链编号 • 书写母体化合物名称,羧基总在第1位,不必标出。 • 标明构型及取代基情况
CH3CH2CHCOOH CH3
CH2CH3 HOOCCHCOOH
2-甲基丁酸
2-乙基丙二酸
HOOCCH=CHCOOH
丁烯二酸
顺丁烯二酸:马来酸 反丁烯二酸:富马酸
CO2H CO2H
环己烷羧酸 2-环戊烯羧酸
H+
O R C OR'
H2O
a. 影响酯化反应速度的因素 1OROH,2OROH酯化时按加成--消除机制进行, 且反应速率为:
醇:CH3OH>伯醇 > 仲醇 酸:HCO2H > CH3CO2H > RCH2CO2H
> R2CHCO2H > R3CCO2H
Cl2CHCOOH > ClCH2COOH > CH3COOH
第三节
结构和酸性
一、结构和酸性的关系
O R C O sp2
H
O
0.123nm
H
C
0.136nm
OH
羧酸、醛酮及醇的典型键长比较:
键长 化合物 羧酸 醛酮 醇 C=O 0.123nm 0.12nm 0.143nm C O 0.136nm
R
C
=
O O H 羧 酸 R C
O R OH O H 醇
RCOOH + CH3OH CH3COOH CH3CH2COOH (CH3)2CHCOOH (CH3)3CCOOH
H
+
相对速率 1 0.84 0.33 0.037 0.00016
(CH3CH2)3CCOOH
b.
反应机理的证明
①羧酸与光活性醇的反应实验 ②同位素跟踪实验
生物化学第十二章 酶活性的调节
提纲
一、酶的“量变”
1. 酶的“量变”和“质变”的主要差别 2. 同工酶 3. 酶的合成和降解
二、酶的“质变”
1. 别构调节 2. 共价修饰调节 3. 水解激活 4. 调节蛋白的激活或抑制 5. 聚合与解离
精选2021版课件
2
酶需要在正确的时间 和正确的地点有活性
不合适的表达 或激活导致细 胞的癌变或死
12
酶活性的精选别202构1版调课件节
13
具有正协同效应的别构酶
精选2021版课件
14
具有正协同效应别构酶
精选2021版课件
15
无协同效应的别构酶
精选2021版课件
16
别构酶实例——氨甲酰转移酶
天冬氨酸转氨甲酰酶(ATC)是大肠杆菌嘧啶核 苷酸从头合成途径中的限速酶,它催化氨甲酰磷 酸和Asp形成N-氨甲酰天冬氨酸和无机磷酸,其活 性受到严格的调控。
精选2021版课件
7
别构调节
别构调节的原理在于一些酶除了活性中心以外,还含有别构中心,该中 心能够结合一些特殊的配体分子(有时为底物)。当别构中心结合配体 以后,酶构象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到活性中心与底物的亲和力,并最终 导致酶活性发生变化。
能够进行别构调节的酶称为别构酶,与别构中心结合调节酶活性的配体 分子称为别构效应物。起抑制作用的别构效应物称为别构抑制剂,起激 活作用的别构效应物称为别构激活剂。由底物作为别构效应物产生的别 构效应称为同促效应,否则,就称为异促效应。许多别构酶具有多个别 构中心,能够与不同的别构效应物结合。
酶活性的反馈抑制
精选2021版课件
9
解释别构酶别构效应和与底物 结合的协同效应的两个模型
齐变模型(MWC模型) 序变模型(KNF模型)
第十二章 生物化学DNA合成
复制叉
复制泡的两个复制叉向相反方向移动,双链不断解开, 复制不断向两侧推进。新合成的子代链与亲本链互补,并 形成双螺旋结构的子代DNA。
复制叉会合 处复制终点
连续合成
复制起点
复制起点
亲代 亲代 DNA DNA
不连续合成
复 制
三、DNA是半不连续复制的
3′
5′
新链合成是从5′→3′端进行 的其中一条链从起始点开始连 续合成,并与复制叉前进方向 一致——前导链
DNA复制起始必须精确受到调控,因为每个生命周期复制只 发生一次。现已知,复制起始的时序受到DNA甲基化和细菌 细胞质膜相互作用的影响。
E.Coli 的 oriC DNA是由Dam甲基化酶甲基化的,而甲基化
发 生在回文顺序(5′)GATC的腺嘌呤N6 (m6A),大肠杆菌的
oriC区密布GATC顺序(在245bp的DNA链中含有11个GATC)
P ~ P ~ P
5′
A
5′→3′聚合酶活性
3′ 5′
P P P P P P P P P P P
PPi
P P P P P P
A G C A T C G T A G C A T C G T T C G T A 3′-OH
P P P P
5′
聚合酶催化形成3′磷酸酯键使
单核苷酸随即被添加到3′端
Ⅰ型DNA聚合酶用胰蛋白酶温和处理,可以把5′→3′核
亚基数
1 6(同亚基) 1
功能
识别原点,在特异位点打开DNA双链 DNA解螺旋酶 辅助DnaB与原点结合
HU
引物酶(DnaG) SSB RNA聚合酶 TopoⅡ Dam甲基化酶
19
60 75.6 454 400 32
生物化学各章节简答题归纳总结
生物化学第一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1、用凯氏定氮法测得0.1g大豆中氮含量为4.4mg,试计算100g大豆中含多少克蛋白质?答:0.1g大豆中氮含量为 4.4mg,即0.044g/1g,则100g大豆含蛋白质含量为0.044x100x6.25=27.5g。
2、氨基酸侧链上可解离的功能基团有哪些?试举例说明之?答:不同的氨基酸侧链上具有不同的功能基团,如丝氨酸和苏氨酸残基上有羟基,半胱氨酸残基上有巯基,谷氨酸和天冬氨酸残基上有羧基,赖氨酸残基上有氨基,精氨酸残基上有胍基,酪氨酸残基上有酚羟基等。
3、使蛋白质沉淀的方法有哪些?简述之。
答:使蛋白质沉淀的方法主要有四种:①中性盐沉淀蛋白质,即盐析法。
②有机溶剂沉淀蛋白质。
③重金属盐沉淀蛋白质。
④有机酸沉淀蛋白质。
4、何谓蛋白质的变性作用?有何实际意义。
答:蛋白质的变性作用是指蛋白质在某些理化因素的作用下,其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不改变其一级结构),因而失去天然蛋白质的特性,这种现象称为蛋白质的变性作用。
意义:利用变性原理,如用乙醇、加热和紫外线消毒灭菌,用热凝固法检查尿蛋白等;防止蛋白质变性,如制备或保存酶、疫苗、免疫血清等蛋白质制剂时,应选择适当条件,防止其变性失活。
5、什么是蛋白质的两性电离和等电点?答:蛋白质分子中既有能解离成阴离子的基团,所以蛋白质是两性电解质。
在某一pH溶液中,蛋白质分子可成为带正电荷和负电荷相等的兼性离子,即蛋白质分子的净电荷为零,此时溶液的pH称为该蛋白质的等电点。
6、为什么说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决定其空间结构?答:蛋白质一级结构指蛋白质多肽链中氨基酸残基的排列顺序。
因为蛋白质分子肽链的排列顺序包含了自动形成复杂的三维结构(即正确的空间构象)所需要的全部信息,所以一级结构决定其高级结构。
7、蛋白质的α-螺旋结构有何特点?答:α-螺旋结构特点有:①多肽链主链绕中心轴旋转,形成螺旋结构,每个螺旋含有3.6个氨基酸残基,螺距有0.54nm,氨基酸之间的轴心距为0.15nm。
生物化学重点
生物化学重点第一章绪论1.生物化学的定义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体化学组成及化学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2.生物体的化学组成生物体的化学组成有水分、盐类、碳氢化合物等。
其中的碳氢化合物包括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及维生素,激素等。
3.生物化学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生物化学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1)叙述生物化学阶段,2)动态生物化学阶段,3)机能生物化学阶段。
4.我国现代生化学家最突出的贡献我国近代生物化学主要研究成果:人工合成蛋白质方面1965年,人工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
1972年,用X光衍射法测定了猪胰岛素分子的空间结构。
1979年12月27日,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转运核糖核酸半分子。
1981年,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转运核糖核酸全分子。
第二章蛋白质构建分子—氨基酸*1.二十种蛋白质标准氨基酸【R 基决定了蛋白质的性质】七种氨基酸(Arg,Lys,His,Asp,Glu,CysandTyr)易形成离子化的侧链*2.蛋白质中的氨基酸都是L-型。
(Gly甘氨酸除外)氨基酸侧链含有.3.20种氨基酸按照酸碱性的分类。
中性氨基酸:包括8种非极性氨基酸和7种非解离的极性氨基酸,共15种。
酸性氨基酸:即天冬氨酸和谷氨酸。
解离后,分子带负电荷。
碱性氨基酸:即赖氨酸、精氨酸和组氨酸。
解离后,分子携带正电荷。
4. 氨基酸的等电点及其实际意义(用途)*等电点:当调节氨基酸溶液的pH值,使氨基酸的氨基与羧基的解离度完全相等时,则氨基酸所带净电荷为0,在电场中既不向阴极移动也不向阳极移动,此时氨基酸所处溶液的pH值称该氨基酸的等电点,即pI值。
意义:由于在等电点时,氨基酸的溶解度最小,易沉淀。
利用这一性质,可以分离制备某些氨基酸。
利用各种氨基酸的等电点不同,可通过电泳法、离子交换法等方法进行混合氨基酸的分离和制备。
实验证明在等电点时,氨基酸主要以两性离子形式存在,但也有少量的而且数量相等的正、负离子形式,还有极少量的中性分子。
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人卫第八版)-第12章-物质代谢的联系与调节1
脂酸合成
氨基酸代谢 嘌呤合成 嘧啶合成 核酸合成
乙酰辅酶A羧化酶
谷氨酸脱氢酶 谷氨酰胺PRPP酰胺 转移酶 天冬氨酸转甲酰酶 脱氧胸苷激酶
柠檬酸,异柠檬酸
ADP,亮氨酸,蛋氨酸
长链脂酰CoA
GTP,ATP,NADH AMP,GMP CTP,UTP
dCTP,dATP
dTTP
目录
2.代谢途径的起始物或产物通过变构调节影响 代谢途径 催化亚基 变构酶 调节亚基
调节某些细胞的代谢及功能,并通过各种激素的互相协
调而对机体代谢进行综合调节。
目录
一、细胞水平的代谢调节主要调节 关键酶活性
• 细胞水平的代谢调节主要是酶水平的调节。 • 细胞内酶呈隔离分布。 • 代谢途径的速度、方向由其中的关键酶(key enzyme)的活性决定。
• 代谢调节主要是通过对关键酶活性的调节而
各种物质代谢之间互有联系,相互依存。
目录
二、机体物质代谢不断受到精细调节
内外环境 不断变化 影响机体代谢
适应环境 的变化
机体有精细的调节 机制,调节代谢的 强度、方向和速度
目录
三、各组织、器官物质代谢各具特色
结构不同 不同的组 织、器官 酶系的种类、 含量不同 代谢途径不同、 功能各异
目录
四、各种代谢物均具有各自共同的 代谢池
进行调节,这种调节称为原始
调节或细胞水平代谢调节。
目录
高等生物 —— 三级水平代谢调节
• 细胞水平代谢调节
• 激素水平代谢调节
高等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出现了专司调节功能的内
分泌细胞及内分泌器官,其分泌的激素可对其他细胞发
挥代谢调节作用。
• 整体水平代谢调节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下,或通过神经纤维及神经 递质对靶细胞直接发生影响,或通过某些激素的分泌来
《生物化学》第十二章
- 24 -
第二节
氨基酸的一般代谢 三、α- 酮酸的代谢
合成非必需氨基酸 ➢ α- 酮酸经转氨基作用或联合脱氨基作用的逆反应,可以合成相应的非必需氨基酸。 八种必需氨基酸中,除赖氨酸和苏氨酸外其余六种亦可由相应的 α- 酮酸加氨生成。 但和必需氨基酸相对应的α-酮酸不能在体内合成,所以必需氨基酸依赖于食物供应。
-8-
过渡页
Transition Page
第二节 氨基酸的一般代谢
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 氨的代谢 α- 酮酸的代谢
第二节
氨基酸的一般代谢 一、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
(一)氧化脱氨基作用
L-谷氨酸+NAD+ L-谷 氨 酸 脱氢酶 NADH++ H++亚谷氨酸
亚谷氨酸
H2O
H2O
-酮戊二酸+
NH3
过渡页
Transition Page
第一节 氨基酸的代谢概况
第一节 氨基酸的代谢概况
蛋白质不仅是身体的重要组成成分,还能够调节生理功能,在极端情况下还能够为 人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食物中的蛋白质进入体内后,在胃、小肠和肠黏膜细胞中经一系列酶的催化,分解 成氨基酸和小分子肽,这个过程称为蛋白质的消化。
(一)体内氨的来源
组织中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
1 体内各组织中的氨基酸经过脱氨基作用脱下的氨是组织中氨的主要来源。组织中 氨基酸经脱羧基反应生成胺,再经单胺氧化酶或二胺氧化酶作用生成游离氨和相 应的醛,这是组织中氨的次要来源。膳食中蛋白质过多时,这一部分氨的生成量 也增多。
肠道吸收
2 肠道中氨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食物蛋白质经肠道腐败作用产生的氨;二是血 液中尿素渗入肠道后水解产生的氨。肠道中的氨可被吸收进入血液,这是血氨的 主要来源。
第12章 氮族、碳族和硼族元素
氮化学时间表(续)
1908年
1909年 和 , 分
1925年
1928年
W.Ostwald 把NH3经过催化氧化以制取HN03(1901)的 方法扩大为工业规模(由于他在催化方面的成就,获得 1909年诺贝尔化学奖)。
在1913年以前,F.Haber 和 C.Bosch 合作,把氨的 催化合成扩大为大规模的工业过程 (Haber因在“由氮 氢合成氨”方面的贡献,而获得1918年诺贝尔化学奖 Bosch由于他对“化学高压法的发明和发展的贡献”而 享1931年诺贝尔奖,Haber法合成氨,是第一个高压工 业过程)。
明星分子NO
1992年NO被Science评为年度明星分子
广泛存在于各类细胞中独特的信息因子和效应因子,参 与机体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多方面生理 和病理的活动
掀起NO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和药理学研究的热潮
1998年三位科学家因发现NO在心血管系统中的重要 作用获得诺贝尔奖
(2) 二氧化氮(NO2)
N原子外围电子是2S22P3,当2个N原子结合成N2 时,形成一个б键和二个π键。 键能:
2. 固氮
把空气中的N2转化为可利用的氮化合物,叫固氮 (Nitrogen fixation)。如:
CaC2十N2=CaCN2十C Na2CO3十4C十N2=2NaCN十3CO N2十3H2=2NH3
从六十年代开始,人们仿生物固氮的方法,用过渡金 属的有机化合物和N2作用,在常温、常压下生成NH3。 固氮研究的主要原理是:或夺走N2分子中成键轨道中的 电子,或向N2分子反键轨道上加电子,使氮容易发生化 学反应。
(NH4 )3 PO4 3NH3 (g) H3PO4
(NH4 )2 SO4 NH3 (g) NH4HSO4
生物化学重点知识归纳
生物化学重点知识归纳第一章绪论1.生物化学的发展过程大致分为三阶段:叙述生物化学、动态生物化学和机能生物化学。
2.生物化学研究的内容大体分为三部分:①生物体的物质组成及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②代谢及其调节③基因表达及其调控第二章糖类化学1.糖类通常根据能否水解以及水解产物情况分为单糖、寡糖和多糖。
2.单糖的分类:①按所含C原子的数目分为:丙糖、丁糖......②按所含羰基的特点分为:醛糖和酮糖。
3.葡萄糖既是生物体内最丰富的单糖,又是许多寡糖和多糖的组成成分。
4.甘油醛是最简单的单糖。
5.两种环式结构的葡萄糖:6.核糖和脱氧核糖的环式结构:(见下图)7.单糖的重要反应有成苷反应、成酯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和异构反应。
8.蔗糖是自然界分布最广的二糖。
9.多糖根据成分为:同多糖和杂多糖。
同多糖又称均多糖,重要的同多糖有淀粉、糖原、纤维素等;杂多糖以糖胺聚糖最为重要。
10.淀粉包括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
糖原分为肝糖原和肌糖原。
11.糖胺聚糖包括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和肝素。
第三章脂类化学1. 亚油酸、α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是维持人和动物正常生命活动所必必需的脂肪酸,是必需脂肪酸。
2. 类花生酸是花生四烯酸的衍生物,包括前列腺素、血栓素和白三烯。
3. 脂肪又称甘油三酯。
下图是甘油三酯、甘油和脂肪酸的结构式:1. 皂化值:水解1克脂肪所消耗KOH的毫克数。
皂化值越大,表示脂肪中脂肪酸的平均分子量越小。
6.磷脂根据所含醇的不同分为甘油磷脂和鞘磷脂。
7.糖脂包括甘油糖脂和鞘糖脂。
8.类固醇是胆固醇及其衍生物,包括胆固醇、胆固醇脂、维生素D、胆汁酸和类固醇激素等。
9.胆汁酸有游离胆汁酸和结合胆汁酸两种形式。
10.类固醇激素包括肾上腺皮质激素(如醛固酮、皮质酮和皮质醇)和性激素(雄激素、雌激素和孕激素)。
11.肾上腺皮质激素具有升高血糖浓度和促进肾脏保钠排钾的作用。
其中皮质醇对血糖的调节作用较强,而对肾脏保钠排钾的作用很弱,所以称为糖皮质激素;醛固酮对水盐平衡的调节作用较强,所以称为盐皮质激素。
生物化学第12章-分子生物学常用技术
第十二章分子生物学常用技术及应用【授课时间】3学时【目的要求】1.掌握基因工程与重组DNA技术相关概念,核酸分子杂交、探针、PCR、DNA 芯片技术、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的概念。
2.熟悉重组DNA技术、PCR的基本原理及基本反应步骤。
3.了解基因工程在医学中的应用,PCR 的主要用途。
4.了解DNA芯片技术的原理与方法,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的应用。
【教学内容】1.一般介绍:基因工程2.一般介绍:核酸分子杂交技术3.一般介绍:聚合酶链反应4.一般介绍:DNA芯片技术5.一般介绍: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授课学时】3学时第十二章分子生物学常用技术及应用第一节基因工程第二节核酸分子杂交技术第三节聚合酶链反应第四节 DNA芯片技术第五节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第一节基因工程噬菌体(bacteriophage,phage)是感染细菌的一类病毒,因其寄生在细菌中并能溶解细菌细胞,所以称为噬菌体。
用于感染大肠杆菌的λ噬菌体改造成的载体应用最为广泛。
(一)目的基因的制备目的基因是指所要研究或应用的基因,也就是需要克隆或.基因组DNA文库cDNA文库.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化学合成(二)目的基因与载体的连接将目的基因或序列插入载体,主要通过DNA(二)Northern 印迹杂交Northern 印迹杂交是指将待测RNA 样品经电泳分离后转移到固相支持物上,然后与标记的核酸探针进行杂交,检测的方法。
其基本原理和基本过程与印迹杂交主要用于检测各种基因转录产物的大小、转录的量及其变化。
(三)斑点及狭缝印迹杂交分子杂交实验①②③目录三、探针的标记(一)探针的特征探针的特点:①要加以标记、带有示踪物,便于杂交后检测,②应是单链,若为双链用前需先行变性为单链;③具有高度特异性,只与靶核酸序列杂交;④标记的探针应具有高灵敏度、稳定、标记方法简便、安全。
(二)探针的种类及制备探针第四节 DNA芯片技术第五节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
第12章 肝胆生物化学
第12章肝胆生物化学一、肝脏的生物转化作用1.定义“:机体将一些内源性或外源性非营养性物质进行化学转变、增加其极性(水溶性),使其易随胆汁或尿液排泄,这种体内转化过程称为生物转化。
2.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氧化、还原、水解(第一相反应)和结合(第二相反应)。
二、胆汁酸的代谢1.胆汁酸的分类:按生成部位分:初级胆汁酸和次级胆汁酸。
初级胆汁酸包括胆酸、鹅脱氧胆酸及相应结合型胆汁酸。
次级胆汁酸包括脱氧胆酸、石胆酸及相应结合型胆汁酸。
按结构分游离胆汁酸和结合胆汁酸(是否与甘氨酸或牛磺酸结合)2.初级胆汁酸的生成:在肝细胞中以胆固醇为原料转化生成;关键酶:胆固醇7α-羟化酶。
3. 次级胆汁酸的生成与肠肝循环:结合型初级胆汁酸随胆汁排入肠道,在小肠下端和大肠腔内经肠道细菌作用,使结合型胆汁酸水解脱去甘氨酸和牛磺酸而成为游离胆汁酸,后者继续在肠菌作用下,7位脱羟基而转变成次级胆汁酸。
胆汁酸的肠肝循环:胆汁酸随胆汁排入肠腔后,通过重吸收经门静脉又回到肝,在肝内转变为结合型胆汁酸,经胆道再次排入肠腔的过程。
4.胆汁酸的主要生理功能:(1)促进脂类的消化与吸收;(2)防止胆结石的生成三、胆色素的代谢与黄疸胆色素是铁卟啉化合物在体内分解代谢时所产生的各种物质的总称,包括胆红素、胆绿素、胆素原和胆素。
1.胆红素的生成:约80%来自衰老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分解。
在单核-巨噬细胞中血红素在血红素加氧酶的催化下首先生成游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亲脂疏水)。
2.血液中的运输形式:胆红素-清蛋白复合体3.胆红素在肝中的转变及排泄:胆红素进入肝细胞后由转运蛋白(Y\Z)运到内质网;在内质网中主要与葡萄糖醛酸结合转变生成结合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水溶性,不易透过细胞膜)。
胆红素的排泄:结合胆红素从肝细胞毛细胆管排泄入胆汁中,再随胆汁排入肠道。
两种胆红素的区别*4.胆红素在肠中的转变:结合胆红素随胆汁排入肠道后,在肠菌的作用下,水解脱去葡萄糖醛酸成为未结合胆红素,之后通过还原反应生成无色的胆素原族。
生物化学第12章
苷酸脱羧酶,UMP和CMP为其竞争抑制剂.
• 乳清酸尿症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主要是由于缺乏催化嘧啶核苷酸从头
合成反应的乳清酸磷酸核糖转移酶和乳清酸核苷酸脱羧酶,导致尿中
排出大量乳清酸、生长迟缓和重度贫血.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12.2
核苷酸的合成
等简单物质为原料合成嘧啶核苷酸的过程,称为从头合成途径
(denovosynthesis),是体内的主要合成途径;② 利用体内游离嘧啶或
嘧啶核苷,经简单反应过程生成嘧啶核苷酸的过程,称为重新利用或补
救合成途径(alua-epathway).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12.2
核苷酸的合成
• 1.嘧啶核苷酸的从头合成途径
dNTP 都是致命的,而一种dNTP 过多也可致突变,因此,保持dNTP的
适当比例也是细胞正常生长所必需.四种dNTP的合成水平受到反馈调
节,各种dNTP 通过别构效应调节不同脱氧核糖核苷酸生成.因为,某一
种特定NDP 经还原酶作用生成dNDP时,需要特定NTP的促进,同时受
到另一些NTP的抑制.通过这种调节方式使四种dNTP 保持适当的比
酸还原酶的作用下生成dUDP,再在核苷二磷酸激酶的作用下生成
dUTP;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12.2
核苷酸的合成
• 另一方面,CDP在核苷酸还原酶作用下生成dCDP,再在核苷二磷酸激
酶作用下生成dCTP,dCTP在脱氢酶作用下也可生成dUTP.dUTP 脱
磷酸生成dUMP,dUMP在胸腺嘧啶核苷酸合酶(thymidylatesynthase)
• 12.2.3 脱氧核糖核苷酸的生成
生物化学第十二章RNA的生物合成
(三)转录的终止
RNA聚合酶Ⅱ参与整个转录过程,直到出现多 聚腺苷酸化信号为止。这个信号顺序是保守序 列AAUAAA和其下游富含GU的序列。这些序列 称为转录终止的剪切信号序列(cleavage signal sequence)。具体的剪切点位于AAUAAA下游 10~30核苷酸处,距GU序列20~40核苷酸。剪 切信号序列可被核酸内切酶、多聚腺苷酸聚合 酶等所识别和结合,并切断此初级转录物。 RNA聚合酶Ⅱ被释放,剪切点下游被RNA聚合 酶Ⅱ合成的多余RNA片段被水解。
图 12-2 RNA 的不对称转录
RNA 转录与DNA 复制不同点:
2. 与DNA 聚合酶不同,RNA聚合酶不需要引 物,可利用NTP 作底物直接合成RNA。 3. RNA聚合酶没有核酸酶的活性,即没有3’到5’ 外切酶的活性,也没有5’到3’外切酶的活性, 因此,在RNA合成过程不起较对作用。 4. 对于一个基因组来讲,转录只发生在一部分基 因,而且每一个基因的转录都受到相对独立的 控制。 5. RNA 合成后需要加工才能成为有功能的 RNA。
RNA 转录与DNA 复制不同点: 1.RNA转录是不对称的,即仅用DNA双链中 某一单链作为模板进行转录,被作为模板 的那条DNA单链称模板链(template strand)。与模板链互补的DNA单链为编 码链(coding strand),即合成的RNA 碱基 序列与编码链相同,仅是U 替代了T。在 特定的染色体中,有时基因的编码序列可 能位于另一条链中,这种现象称不对称转 录。转录后DNA模板成分无改变。
3.需要二价金属离子,如Mg2+和Mn2+。 n(NTP) DNA
RNA聚合酶
pppN(pN)n-1 + (n-1)PPi
【生物化学简明教程】第四版12章 核苷酸代谢
12 核苷酸代谢1.你如何解释以下现象:细菌调节嘧啶核苷酸合成的酶是天冬氨酸-氨基甲酰转移酶,而人类调节嘧啶核苷酸合成的酶主要是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
解答: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参与两种物质的合成,嘧啶核苷酸的合成和精氨酸的合成。
在细菌体内,这两种物质的合成发生在相同的部位(细菌无细胞器的分化),如果调节嘧啶核苷酸合成的酶是此酶的话,对嘧啶核苷酸合成的控制将会影响到精氨酸的正常合成。
而人体细胞内有两种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即定位于线粒体内的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Ⅰ和定位于细胞质内的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Ⅱ,它们分别参与尿素循环(精氨酸合成),嘧啶核苷酸的合成。
2.假如细胞中存在合成核苷酸的全部前体物质,①从核糖-5-磷酸合成1mol腺苷酸需要消耗多少摩尔ATP?②如果用补救途径合成1mol腺苷酸,细胞可节省多少摩尔ATP?解答:①从核糖-5-磷酸合成磷酸核糖焦磷酸(PRPP)时,需要将1mol焦磷酸基团从ATP转移到核糖-5-磷酸分子上去,在合成IMP途径的后续步骤中,该焦磷酸被释放并迅速水解生成2mol Pi,相当于消耗2mol ATP。
随后在生成甘氨酰胺核苷酸、甲酰甘氨咪唑核苷酸、5-氨基咪唑核苷酸和甲酰胺核苷酸四步反应中,各有1mol ATP的消耗,生成了IMP。
在IMP转化成腺苷酸时,由腺苷琥珀酸合成酶催化的反应又另外消耗1mol GTP。
所以,从核糖-5-磷酸合成1mol腺苷酸需要消耗7mol ATP。
②补救途径合成腺苷酸反应为:腺嘌呤+ 核糖-5-磷酸→腺苷+Pi ,腺苷 + ATP → AMP + ADP ,可见从腺嘌呤补救途径合成1mol 腺苷酸只消耗1mol ATP,比从头合成核糖-5-磷酸节省6mol ATP 。
3.使用放射性标记的尿苷酸可标记DNA分子中所有的嘧啶碱基,而使用次黄苷酸可标记DNA分子中所有的嘌呤碱基,试解释以上的结果。
解答:使用放射性标记尿苷酸后,尿苷酸(UMP)→UDP→CTP→CDP→dCDP→dCTP;UDP →dUDP→dUMP→dTMP→dTDP→dTTP。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能量的生成:当有机物被氧化成CO2和H2O时,释放的能量转化成ATP。
2.生物氧化的特点(异同点):
①酶的催化②氧化进行过程中,必然伴随生物还原反应的发生。
③水是许多生物氧化反应的氧供体。
通过加水脱氢作用直接参予了氧化反应。
④氧化过程中脱下来的氢质子和电子,通常由各种载体,如NADH等传递到氧并生成水。
⑤生物氧化是一个分步进行的过程,能量通过逐步氧化释放,不会引起体温的突然升高,而且可使放出的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⑥生物氧化释放的能量一般都贮存于一些特殊的化合物中,主要是ATP.
【生物氧化和有机物在体外氧化(燃烧)的实质相同,都是脱氢、失电子或与氧结合,消耗氧气,都生成CO2和H2O,所释放的能量也相同。
但二者进行的方式和历程却不同:生物氧化体外燃烧
细胞内温和条件(常温、常压、中性pH、水溶液)高温或高压、干燥条件
一系列酶促反应,逐步氧化放能,能量利用率高无机催化剂能量爆发释放
释放的能量转化成ATP被利用转换为光和热,散失
3.高能化合物的概念:在标准条件下发生水解时,可释放出大量自由能的化合物,称为高能化合物。
4.高能化合物的类型:磷氧键型(乙酰磷酸);氮氧键型(磷酸肌酸);甲硫键型(S-腺苷甲硫氨酸);硫酯键型(酰基辅酶A)
5.ATP的特殊作用:
①ATP在一切生物生命活动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在细胞的细胞核、细胞质和线粒体中都有ATP存在。
②ATP在磷酸化合物中所处的位置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在细胞的酶促磷酸基团转移中是一个“共同中间体”
③ATP是生物体通用的能量货币。
④ATP是能量的携带者和转运者,但并不能量的贮存者。
起贮存能量作用的物质称为磷酸原,在脊推动物中是磷酸肌酸。
6.电子传递链的概念:在生物氧化过程中,代谢物上脱下的氢经过一系列的按一定顺序排列的氢传递体和电子传递体的传递,最后传递给分子氧并生成水,这种氢和电子的传递体系称为电子传递链。
又称呼吸链。
7.电子传递链的组成:FMN、辅酶Q、细胞色素b、c1、c、a、a3以及一些铁硫蛋白
8.细胞色素c:唯一能溶于水的细胞色素;
Q循环:通过辅Q的电子传递方式称为Q循环
9.电子传递链的电子传递顺序(必考):
NADH:NADH→复合体Ⅰ→Q→复合体Ⅲ→细胞色素→复合体Ⅳ→O2
FADH2:FADH2→复合体Ⅱ→Q→复合体Ⅲ→细胞色素→复合体Ⅳ→O2
10.电子传递抑制剂的概念:能够阻断呼吸链中某部位电子传递的物质称为电子传递抑制剂。
10.常见的几种电子传递剂及其作用部位:
鱼藤酮、安密妥、杀粉蝶菌素(阻断了由NADH→辅酶Q的传递);抗霉素A(抑制电子从还原型QH2向细胞色素c1的传递);氰化物(CN-)、叠氮化物(N3-)、一氧化碳(CO)等(阻断了电子由细胞色素a3向分子氧的传递)
11.氧化磷酸化概念:伴随电子从底物到氧的传递,ADP被磷酸化形成ATP的酶促过程。
12.底物水平磷酸化:ATP的形成直接由一个代谢中间产物上的磷酸基团转移到ADP分子上的作用。
13.电子传递体系磷酸化:当电子从NADH或FADH2经过电子传递体系(呼吸链)传递给氧形成水时,同时伴有ADP磷酸化为ATP的全过程(通常所说的氧化磷酸化是指电子传递体系磷酸化)
偶联磷酸化:在呼吸链电子传递过程中偶联ADP磷酸化生成ATP,又称为偶联磷酸化
14.P/O比值:每消耗一摩尔氧所消耗无机磷酸的摩尔数
15.ATP产生的部位:FMN→辅酶Q,细胞色素b→c,细胞色素a3→O2
16.能量偶联假说
①化学偶联学说:电子传递过程产生一种活泼的高能共价中间物。
它随后的裂解驱动氧化磷酸化作用。
②结构偶联学说:电子沿电子传递链传递使线粒体内膜蛋白质组分发生了构象变化,形成一种高能形式。
这种高能形式通过ATP的合成而恢复其原来的构象。
③化学渗透学说:电子传递释放出的自由能和ATP合成是与一种跨线粒体的质子梯度相偶联的。
(质子的流向:电子的流向:)
17.质子梯度的形成:电子传递使复合体Ⅰ、Ⅲ和Ⅳ推动H+跨过线粒体内膜到线粒体的间隙,线粒体间隙与细胞溶胶相接触。
H+跨膜流动的结果造成线粒体内膜内部基质的H+离子浓度低于间隙。
线粒体基质形成负电势,而间隙形成正电势,这样产生的电化学梯度即电动势称为质子动势或质子动力势。
其中蕴藏着自由能即是ATP合成的动力。
18.质子转移的机制的两种假设:氧化—还原回路机制、质子泵机制
19.F0单元:起质子通道作用的单元; F1单元:催化ATP合成的单元
20.ATP合成酶的工作机制:由于3个β亚基与γ亚基插入部分的不同部位相互作用,使每个β形成不同构象。
当H+顺浓度递度经Fo中a亚基和c亚基之间回流时,γ亚基发生旋转,3个β亚基的构象发生改变。
紧密结合型(T)β亚基变成开放型(O),释放ATP;ADP和Pi与疏松型(L)β亚基相结合;与紧密型β亚基结合的ADP和Pi 生成ATP.因此,ATP在紧密结合型β亚基中生成,在开放型中被释放。
21.解偶联剂:使电子传递与ADP磷酸化两个过程分开,失掉它们的紧密联系。
它只抑制ATP的形成,不抑制电子传递过程,使电子传递产生的自由能都变成热能。
22.氧化磷酸化抑制剂:抑制氧的利用和ATP形成,不直接稀缺电子传递。
氧化磷酸化抑制剂的作用是直接干扰ATP的生成过程,结果也使电子传递不能进行。
23.腺苷酸库:在细胞内存在着三种腺苷酸: ATP、 ADP和AMP,称为腺苷酸库。
24.能荷=
[][]
[][][]
AMP
ADP
ATP
ADP
ATP
+
+
+5.0高能荷抑制ATP的生成,促进ATP的应用,即促进机体
内的合成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