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冷战的开始
人教版选修3历史教案 4-2 冷战的开始
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2014年高中历史 4-2 冷战的开始同步精品教案新人教版选修3★课程标准:美苏的冷战。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目标:1、识记:美国对苏联的遏制战略;丘吉尔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互助委员会;华沙条约组织;对德国的分区占领;柏林危机的概况;德国的分裂。
2、理解:情报局、经互会、华约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抗衡西方资本主义阵营的措施;柏林危机是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尖锐对抗的产物。
3、运用:通过“冷战”的讲述,使学生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全面分析国际关系问题,进而提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国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综合比较:美国对苏联采取除战争以外的冷战政策,而苏联也采取相应的对抗措施,从事形成两大对立的北约与华约组织,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一战前出现的同盟国与协约国两大集团的异同。
2、问题探究:通过对冷战的讲述,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影响,从中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
3、论从史出:通过相关材料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冷战政策的表现和实质,从而认识到美苏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抗与较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对立使美苏战时同盟不复存在,代之以对抗和争夺。
2、冷战是造成国际局势紧张和威胁世界和平的重要因素。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美国冷战政策的表现及苏联相应的反击措施。
难点:对战后美苏之间冷战的对峙状态的理解。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本课是在讲述第1课雅尔塔体系下形成的美苏两极格局基础上,进一步讲授美苏之间对峙的主要方式及其具体措施问题,即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遏制社会主义苏联的冷战政策及苏联相应的对抗。
此外,本课还就双方对峙的重点和前沿──欧洲的德国及其首都柏林所体现的激烈冷战的状况作为典型例证予以展现。
★教学过程及要点:〔新课导入〕利用多媒体导入:先在多媒体打出下面两段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材料一:谁解放领土,谁就把自己的社会制度推行到他们的军队所到之处。
初中历史《冷战》教案
初中历史《冷战》教案
年级:初中
教材参考:《历史》教科书
课时数:3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冷战的起因和背景
2. 掌握冷战期间的重要事件和转折点
3. 理解冷战对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的影响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冷战的背景和起因
1. 冷战概念的介绍
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格局和各国利益冲突
3. 苏联和美国的意识形态差异及竞争
第二课时:冷战期间的重要事件
1. 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
2. 柏林封锁、韩战和越战
3. 古巴导弹危机和冷战的高峰期
第三课时:冷战的结束和影响
1. 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开放
2. 柏林墙倒塌和苏联解体
3. 冷战对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的影响
教学方法:
1. 讲授相结合,通过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了解冷战的背景和重要事件
2.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具体事件,梳理相关知识点
3. 视频资料,通过展示相关视频资料,增加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直观感受
教学评估:
1. 定期小测验,检验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大作业,要求学生分析某一具体事件的影响及其在冷战中的地位
3. 课堂讨论,评价学生参与讨论的质量和对问题的深层次思考
教学延伸:
1. 布置阅读任务,推荐相关资料,让学生自主拓展知识
2. 参观相关历史博物馆,加深对冷战历史的理解和感悟
3. 与其他学科结合,通过跨学科教学,加深对冷战的全面理解和领悟。
2 冷战的开始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识:知道冷战序幕拉开的标志——富尔敦演说,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杜鲁门主义”的主要内容。
知道“马歇尔计划”的主要内容,知道“北约”和“华约”是如何形成的,知道柏林危机和朝鲜战争的基本情况。
结合“雅尔塔体制”及本课内容,理解“冷战”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基本特征。
理解冷战对二战后世界发展的影响。
2、技能:通过理解历史事件归纳历史概念的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从冷战开始的诸多历史事件中提取关键要素形成“冷战”历史概念,使学生初步掌握根据史实归纳历史概念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冷战格局对于世界整体化发展的阻碍,使学生加深对于批判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情感与价值观认同。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冷战的基本特征,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处理国际争端的理念与实践在进步与发展,使学生认同人类文明在曲折中不断发展、完善的基本观点。
2.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美国冷战政策的表现及苏联相应的反击措施。
难点:对战后美苏之间冷战对峙状态的理解。
3. 教学用具幻灯片。
图片。
4. 标签冷战的开始教学过程情境导入:下图是1946年3月丘吉尔在杜鲁门陪同下前往富尔敦发表《和平砥柱》演说是的情景。
这一演说为美国冷战发出了信号。
二战后,美苏冷战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美苏冷战局面形成的原因和特点是什么?。
由此导入新课学习。
学案导学一、盟友关系的破裂1.原因:(1)盟友基础的丧失:二战后期,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结束,苏联和西方盟国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剧。
(2)战后,美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与其政治野心急剧膨胀,为了限制苏联的“扩张”,美国制定了“遏制战略”。
2.盟友关系的破裂——冷战的实施(1)铁幕演说——冷战的序幕:1946年3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发表演说,号召所有西方国家联合起来,依靠美国的实力反对苏联和东欧日益强大的“红色恐怖”,这一演说揭开了冷战序幕。
(2)冷战的含义:冷战是二战后在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主要是美苏之间所进行的除直接交战以外的全面对抗,涉及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各个领域。
冷战发展阶段历程
冷战发展阶段历程冷战是指二战结束后,苏联和美国之间一系列政治、经济和军事对抗的时期。
虽然冷战没有爆发直接的军事冲突,但它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长期的紧张局势。
冷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早期冷战(1945-1947年):冷战的开始可以追溯到二战结束后的雅尔塔会议。
苏联试图通过在东欧建立共产主义政权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而美国则希望推行自由民主的价值观。
这一时期,双方还存在一定的合作关系,比如共同管理德国。
然而,双方在意识形态和经济利益上的分歧逐渐加大。
2. 杜鲁门主义时期(1947-1953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了“遏制政策”,意在遏制苏联的扩张。
美国通过向欧洲国家提供经济援助,在西欧建立了一个反共产主义的阵营,形成了所谓的“铁幕”。
3. 德国问题和朝鲜战争(1953-1962年):在这个阶段,两个阵营之间进行了一系列激烈的政治和军事博弈。
朝鲜战争成为了冷战初期唯一的热战,并在东亚地区加剧了紧张局势。
双方还在德国问题上展开了斗争,东德成为了苏联的势力范围,而西德则成为了美国的盟友。
4. 古巴导弹危机和洛可可战略(1962-1975年):古巴导弹危机是冷战期间最令人担忧的事件之一。
苏联试图在古巴部署核导弹,这引发了与美国之间的一场紧张对峙。
危机后,双方都试图通过正式的军备控制谈判来缓和紧张局势。
洛可可战略出台,旨在通过互相尊重对方势力范围,避免直接冲突。
5. 接近和解时期(1975-1985年):这个阶段是冷战期间的一个转折点。
1975年,美苏签署了《赫尔辛基协定》,其中包括关于国际安全和合作的各项规定。
然而,在这一时期,冷战的斗争并没有真正消退,双方继续通过支持各种代理人战争和颠覆活动来争夺全球影响力。
6. 改革和解体时期(1985-1991年):苏联新任领导人戈尔巴乔夫试图通过改革来改善苏联经济和政治的困境。
然而,这些改革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1991年,苏联正式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
综上所述,冷战的发展经历了从初期紧张到后期缓和,再到最终的结束。
美苏冷战的开始课件
工美业国生经产济量、占政世治界、2/3 军事外实贸力出强口大额,占成世为界资1/3 本主黄义金世储界备盟量主占。世界3/4
控制操纵联合国 美国前总统胡佛说:“目前,我们,只有我们
掌握着原子弹,我们能够把自己的政策强加给世
界。”
美国欲称霸世界。
历史探源:盟友为何成敌人?
苏军总数达1140万
年产作战飞机40,000架
在马歇尔计划的执行过程中,美国始终把争取 欧洲统一作为其对欧政策的核心,以使美国有一 个“更具内聚力的势力范围”。……逐步削减了 西欧国家之间的关税壁垒,取消了一些贸易限额, 并成立了西欧支付同盟,以促进西欧贸易和支付 自由化。这些都有利于西欧经济的一体化。 ——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
第9课 殖民体系的瓦解
宗旨:不与大国结盟 意义:一定程度上维护第三世界国家的利
益,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形成
• 殖民地宗主国国力衰落,地位下降
原因 • 殖民地国家的人民在二战中力量壮大
殖
战后民族 独立浪潮
• 战后新世界格局提供的有利环境
民 体
时间:二战后约30年
表现 阶段:两个高峰
系
典型事件:非洲年
的
瓦
目的:巩固和推进民族独立运动,谋 求独立自主发展道路
1943年的德黑兰会议上,丘吉尔说过: “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 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 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 驴。”
苏
英
美
什么是冷战(1947-1991底)?
定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和苏 联为首的两大国家集团(又称“两大 阵营”)之间除直接的大规模战争之 外的全面对抗。
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同时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以对抗苏联为首的 社会主义力量。
初中九年级历史教案-“冷战”的开始【省一等奖】
“冷战”的开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知道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内容,理解其实质。
通过对“冷战”原因的分析,培养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马歇尔计划”的受援国》的观察,培养识读历史图片、地图,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通过对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实质的分析,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并认清美国是“冷战”的主要发动者和组织者。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美苏战后发展变化情况的比较分析,进一步学习比较分析的方法。
通过解读历史材料认识杜鲁门主义的实质,进一步掌握通过史料实证解决历史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两极格局影响的学习,认识少数大国控制世界、争夺霸权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进一步树立反对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的意识。
【教学重点】杜鲁门主义【教学难点】“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过程【课型】新课【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课件展示两幅图片:《二战中美、苏士兵的拥抱》《肯尼迪与赫鲁晓夫的较量》。
)教师讲述:二战的硝烟已经散去,在二战中以美苏为首的反法西斯同盟的联合作战起到了中流教师提问:请用一句话概括美国当时在世界上地位。
(学生分析图表后回答,教师总结。
)美国在经济、军事上雄踞世界首位。
(教师展示材料。
)材料“目前,我们,只有我们掌握着原子弹,我们能够把自己的政策强加给世界。
”——美国前总统胡佛教师提问:“把自己的政策强加给世界”,这意味着美国还想在哪个方面称雄(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战后美国想要在政治上称霸。
教师讲述:然而,战后的世界还在发生着变化。
(课件展示地图。
)请看地图,有哪些变化呢(通过观察地图,学生应能答出:社会主义国家的数量在增加,社会主义阵营发展壮大,国际共产主义的力量在不断地发展壮大。
)教师讲述:不仅如此,大家请看图表,(课件展示《美苏二战后初期实力对比》全表)为了捍卫共产主义成果,苏联丝毫没有放松。
特别是在军事上,可以说是跟美国齐头并进。
这就成为美国称霸道路上的“绊脚石”。
冷战PPT课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西部边界大大地向西推移。苏联还 在东欧国家建立起与苏联类似的社会主义制度。苏联认为战争是 资本主义垄断和竞争的产物,美国作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自然也是苏联潜在的防御对象。
相关史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曾是世界上唯一的核武器大国。它 最多时拥有30多艘航空母舰,在世界各地建立了500多个军事基地。 它还拥有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和最丰富的黄金储备,美元成为世界货 币。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宣称美国将 领导和帮助所有选择“自由制度”、抵抗极权统治的力量。杜 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 开始。
马歇尔计划:
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即马 歇尔计划。企图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北大西洋公约》规定:任何一个成员国如果受到武装攻击,缔约国 将作出集体反应;各缔约国决心维护共同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
相关史事
1951年,北约欧洲盟军最高司令部成立,总司令是美国人艾森豪威 尔。美国承担了西欧防务的绝大部分费用,还有数万美军驻扎在欧 洲,这样,北约就成了一个真正的军事实体。1955年,联邦德国成 为北约的正式成员。
20世纪60年代,发生了古巴导弹危机和美国侵略越南的战争; 20世纪70年代,苏联入侵阿富汗;20世纪80年代,美国制订 “星球大战计划”。美苏双方的军备竞赛不断升级。
两极格局形成:
美苏双方互相敌对,进而发展为两大集团的全面冷战对峙,两极 格局形成。
冷战
课堂小结
含义: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 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高一历史冷战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一历史冷战知识点归纳总结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等方面进行的长期对抗和竞争状态,但并没有直接爆发全面战争。
这一时期大约从1947年持续到1991年苏联解体。
一、冷战的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美国和苏联作为战争中的主要战胜国,其国际地位显著提升。
然而,由于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差异,两国之间的关系逐渐紧张。
美国主张资本主义和自由民主,而苏联则坚持共产主义和一党专政。
这种根本的意识形态对立为冷战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二、冷战的开始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杜鲁门主义”,主张美国将支持所有抵抗共产主义扩张的国家,这标志着冷战的正式开始。
同年,美国还实施了“马歇尔计划”,旨在帮助欧洲国家重建经济,以遏制苏联的影响力。
三、冷战的两大阵营冷战期间,世界主要分为两大阵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阵营。
西方阵营主要包括西欧、北美、澳大利亚等资本主义国家,而东方阵营则包括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和亚洲的一些新兴国家。
四、冷战的主要事件1. 柏林封锁与空运(1948-1949年):苏联封锁了西柏林的陆路和水路通道,美国则通过空运向西柏林提供物资。
2. 朝鲜战争(1950-1953年):朝鲜半岛的南北分裂成为冷战的前线之一,最终导致了一场局部战争。
3. 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引发了美苏之间的严重对峙,最终双方达成协议,苏联撤走了导弹。
4. 越南战争(1955-1975年):越南战争是冷战中最为持久的冲突之一,最终以北越的胜利结束。
五、冷战的影响1. 经济方面:冷战推动了科技和军事的发展,同时也导致了全球军备竞赛。
2. 国际关系:冷战加剧了国际紧张局势,但也促使一些国家寻求中立或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3. 文化方面:冷战时期的文化对抗也非常明显,如美国的“自由世界”文化与苏联的“社会主义”文化之间的较量。
冷战发展历程
冷战发展历程冷战发展历程可分为以下阶段。
第一阶段:利盟联美(1945-1947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美国和苏联成为盟友,构成了利盟。
然而,随着战后对欧洲和亚洲的领土争夺,东西方明显分裂。
1947年,美国总统哈里·S·杜鲁门提出了“杜鲁门主义”,奠定了美国对苏联政策的基础。
第二阶段:冷战开始(1947-1953年)冷战开始于1947年,主要以苏联和美国之间的意识形态对立为特征。
苏联试图扩大其共产主义势力范围,美国则推崇资本主义和民主价值观。
古巴导弹危机是该阶段的一个关键事件。
第三阶段:相互威慑(1953-1962年)在这个阶段,苏联和美国互相威胁对方,并建立了核武器库存。
苏联的约瑟夫·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上台,试图通过和平共处来缓解紧张局势。
然而,双方经历了一系列的冲突,如匈牙利革命和柏林墙的建立。
第四阶段:战略平衡(1962-1979年)这个阶段的特点是“相互保证毁灭”的战略平衡。
双方都拥有大规模的核武器,任何一方的发动核攻击都将导致双方毁灭。
然而,双方在其他领域继续竞争,如太空竞赛和军备竞赛。
第五阶段:和解与放松(1979-1985年)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试图通过放松紧张局势来改善苏美关系。
两国进行了一系列的谈判,签署了苏美关系改善协议,并开始削减核武器。
第六阶段:冷战结束(1985-1991年)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试图改善苏联经济和政治状况。
然而,改革过程中出现了混乱和危机,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
冷战在1991年苏联解体时正式结束。
以上是冷战发展的主要阶段,不同阶段间的事件和对抗使得冷战成为20世纪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时期之一。
教材精析精解 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13. 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武汉市弘桥中学 汪学毅 曾 芳【导学指南】二次大战后,出现了美苏两极对峙的雅尔塔体系,形成长期“冷战”的局面。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争取世界和平,避免核战争的灾难,是国际社会最关注的重大问题。
20世纪下半叶,新的世界大战虽然没有爆发,但局部战争连绵不绝,地区冲突此起彼伏,国际危机层出不穷,世界并不太平。
学习这个专题,我们应当:1.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了解美苏冷战局面形成的主要过程,认识冷战局面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2.了解美苏争霸的发展过程。
3.了解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以及中东战争等局部战争。
【材料选读】材料一 杜鲁门主义在目前世界历史中,几乎所有国家都必须在两种生活方式中选择一种。
……必须支持各国自由人民,他们正在抵制武装的少数集团或外来压力所试行的征服活动。
……世界各国的自由人民都在期待美国的支持,以维护他们的自由,伟大的责任已经降临到美国头上。
……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安全有关。
——杜鲁门在国会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演说(1947年3月12日)我们必须强硬对付俄国人,他们不知行止,好似水牛闯进瓷器店。
他们建立政府只有21年,我们已逾百年,英国更是有数百年悠久历史。
我们必须教导他们如何知行知止……我们赢得的胜利把领导世界的重担持续放到了美国人民的肩上,全世界都应该采取美国的制度,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未来的经济格局将取决于我们。
——杜鲁门的演说(1947年3月),转引自基辛格《大外交》材料解读“世界各国的自由人民都在期待美国的支持……伟大的责任已经降临到美国头上。
”也就是向世界宣布美国现在的责任已经不在只是针对美国本土,而是对世界扩张,这种扩张其目的是把苏联的势力“遏制”在其本土和东欧的范围内,不准苏联染指其他地区的事务。
“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是指美国全面开始全球扩张的外交政策。
高中历史_ 华东师大课标版_ 高三下册美苏冷战的开始 (共40张PPT)
它更是一堵无形的墙
因为它……
一堵墙硬是把一个民族分成了两半!
美国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
毛泽东号召打败 美帝国主义的任 何挑衅。
毛泽东的儿子毛 岸英成了“第一 个志愿兵”。
那时,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国分 裂。
——斯大林在雅尔塔会议上的预言
二战期间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的美英与 苏联为什么能够联合起来? 二战之后,昔日的盟 友关系能否维系长久?
美苏冷战的开始
冷战(cold war)的特点
①是除直接交战以外 的全面对抗:政、经、文、军等等 ②双方争夺重点在 欧洲 ③在全球冷战下不排除 局部地区非直接对抗的热战
苏联的对抗措施
2、经济: 经济互助委员会
1)成立:1949年1月 2)目的: 迅速恢复、发展苏联和东欧各国的经济
反击“马歇尔计划”,巩固东欧地区
3)影响:
①对打破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恢复各国经 济起了积极作用
②苏联在与成员国的双边贸易中没有遵照平 等互利的原则,且把它变成推行苏联经济模 式的工具,严重损害了成员国的经济利益
称霸世界、遏制苏联、稳定资本主义
——标志冷战开始
饱受战争浩劫的西欧,满目疮痍,生 产凋敝,黄金外汇储备枯竭,原料、燃 料和生活必需品奇缺。在1946年底又突 然遇上了百年罕见的严寒,人民饥寒交 迫。
严重的经济状况引起社会动乱。法国、 英国、意大利等国工人运动蓬勃发展。 当时西欧左派和共产党的力量比较强大, 比如法国,第四共和国的首届内阁中有4 名共产党部长,包括国防部长。
对美国:
A、经济上:西欧成为美国的海外市场(维护本国制造商出口商的利益) B、政治上:控制了西欧;稳定了西欧资本主义阵营;遏制了苏 联的向西扩张。(均有利于美国实现其霸权政策)
冷战的开始与军备竞赛
冷战的开始与军备竞赛冷战是二战结束后全球政治格局的重要转折点,战后世界分为两个主要阵营:以苏联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这两个超级大国之间不仅存在意识形态上的冲突,还有着军备竞赛的紧张关系。
本文将从冷战的起因、背景,到两大阵营开始军备竞赛的原因和结果进行深入分析。
一、冷战的起因与背景1.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两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但两国地位、势力范围以及意识形态存在巨大差异。
美国是资本主义体系的代表,强调个人自由和私有制经济;而苏联则是社会主义体系的领导者,主张无产阶级专政和计划经济。
这种对立意识形态上的差异成为冷战的主要原因之一。
2. 苏联改变东欧国家的政治格局,建立了社会主义阵营,这引起了美国及其西方盟国的不满和担忧。
西方国家担心苏联的扩张主义倾向,认为苏联的行动会威胁到他们的安全以及资本主义的价值观。
二、军备竞赛的原因1. 安全保障需求:冷战初始阶段,双方都担心对方的军事威胁。
为了确保自身安全,两大超级大国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军备建设。
这是军备竞赛形成的根本原因。
2. 政治影响力:冷战时期,美苏两国都试图通过军备优势来扩大自己在世界上的政治影响力。
军备建设成为了两大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的手段。
3. 意识形态的对抗:军备竞赛也是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之间意识形态的对抗。
双方都试图通过军事实力的展示来彰显自己的体制和制度的优越性。
三、军备竞赛的结果1. 军事紧张:冷战时期,美苏两国的军备竞赛导致了全球军事紧张局势的加剧。
双方在军事装备、核武器研发等方面进行了大规模的投入,使得全球的战略格局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
2. 核武扩散:冷战时期,核武器成为了双方军备竞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维护自身的战略威慑力,美苏两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核武器研发与部署。
这也促使其他国家试图加入核俱乐部,导致了核武扩散的风险增加。
3. 国家经济压力:军备竞赛对于美苏两国的国家经济造成了巨大负担。
庞大的军事开支使得两国在其他领域的发展受到限制,加剧了经济压力。
冷战和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第三单元冷战和冷战后的世界格局知识点1:冷战(1)开始标志: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2)表现①政治: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宣称美国将领导和帮助所有选择“自由制度”、抵抗极权统治的力量,即杜鲁门主义。
②经济:1947年,美国推行援助西欧的“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
③军事:1949年,美、英、法等12国在华盛顿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即北约。
1955年,苏联同东欧7个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即华约,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3)结束:1991年底,苏联解体,美苏两极格局瓦解。
(4)影响①积极:美、苏两国势均力敌,使得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②消极:给美、苏双方以及东西方之间带来了长期的对峙和对抗,造成了德国、朝鲜等国的分裂,引发了局部战争;给世界和平与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知识点2:德国的分裂概况①1948年6月,“柏林危机”爆发②1949年9月,在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又称“联邦德国”或“西德”③1949年10月,在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又称“民主德国”或“东德”影响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易错提醒美苏“冷战”期间,其所形成的两极格局并未囊括世界所有的国家和地区,而是以美苏为中心,在欧洲形成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立,在全球形成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对抗的格局。
[学习笔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构图解史美苏冷战的对抗关联拓展柏林墙1961年,民主德国为防止居民外流和西方势力渗透,在东、西柏林之间修筑了“反法西斯防卫墙”,又称“柏林墙”。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3习题:4.2《冷战的开始》 Word版含答案
第2课冷战的开始新提升·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二战后昔日的反法西斯盟友逐渐走向对立,形成两大阵营对峙的局面,两大阵营的领导者分别为()A.英国和苏联B.法国和中国C.美国和苏联D.美国和英国【解析】两大阵营的领导者分别是美国和苏联。
【答案】 C2. “划分欧洲势力范围的最后一幕,在1961年8月13日凌晨上演。
……在柏林的苏联占领区和另三个西方国家占领区之间,立起铁丝网,隔离起来,另外还围绕整个柏林修筑起围墙。
围墙两边的家庭从此各自一方。
”上述材料所反映的时代背景是() A.十月革命B.二战爆发C.美苏冷战D.苏联解体【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德国分裂的史实,这与美苏冷战有关。
【答案】 C3.下列关于德国分裂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①“柏林危机”爆发②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③美英占领区合并④两方占领区币制改革⑤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④⑤②C.③④①②⑤D.④③①⑤②【解析】本题是一道排序选择题,考查对历史事件的完整掌握。
只要记住事件发生的时间即可。
【答案】 C4.1946年,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指出:苏联“狂热地坚信,它同美国之间不存在有永久性的妥协办法。
它坚信,如果苏联政权要得到巩固,那么搞乱我国社会的内部和谐,破坏我国传统的生活方式,以及损害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权威,这种做法是可取和必要的”。
其本质意图是()A.苏联是个很狂热的国家B.苏联与美国有很大的矛盾C.苏联必然会危害美国的利益D.美国应该对苏联采取遏制的政策【解析】从题干中把握时间信息,了解背景,掌握材料的核心观点。
二战后,因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不同,形成美苏争霸、对峙。
【答案】 D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捷克斯洛伐克贝奈斯总统领导的民主联盟曾被视为东西方之间可能的桥梁,但在预定举行的大选中将面临失败的共产党人在1948年2月夺取了政权。
从当时国际环境看,这一变化反映出的是()A.美苏两国关系日趋紧张B.冷战由捷克斯洛伐克问题而引发C.两极格局形成导致欧洲的分裂D.马歇尔计划激化了欧洲国家的内部矛盾【解析】根据所学史实,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国际关系起主导作用的是两极格局,正是由于苏联的插手才会使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做出夺取政权的行动。
冷战大事年表
冷战大事年表一.冷战的开始1.1946英国首相邱吉尔发表铁幕演说2.1947美国国务卿马歇尔马歇提出尔计划3.1947年9月苏、波、南、保等成立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4.1949年1月苏、保、匈、波等六国在莫斯科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5.1949年4月美、英、法、意等12国外长在华盛顿签署《北大西洋公约》6.1955年苏、保、匈、波等国在华沙签订《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简称《华约》,标志着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二.美苏争霸1.第一阶段:美苏对峙(1)时间:五十年代中期-六十年代初期(2)美国:艾森豪威尔——软化肯尼迪——和平苏联:赫鲁晓夫——争取与美国平起平坐(3)特点:缓和与紧张并存,以紧张为主(4)主要事件:●1957年7月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1959年9月双方发表“戴维营精神”●1959年古巴导弹危机●1960年美国u-2飞机事件●1961年柏林墙事件2.第二阶段:从对峙走向缓和(1)时间:六十年代中期-七十年代末(2)美国:尼克松——均势外交、和平演变苏联:勃列日涅夫——霸权主义(3)特点:从对峙走向缓和,缓和为主(4)主要事件:●70年代末苏联出兵阿富汗●中欧裁军协议●欧洲安全会议●1963和1968分别签订《禁止核试验条约》《防止和扩散条约》3.第三阶段:以实力求和平和新思维(1)时间:八十年代(2)美国:里根——以实力求和平戈尔巴乔夫——新思维(3)特点:美攻苏守战略态势(4)主要事件:●1983年里根政府提出“战略防御计划”和“星球大战计划”●1987年美苏签订“中导条约”三.冷战结束1.1989年戈尔巴乔夫改革,放弃共产党在国家的领导地位2.1989年东欧剧变3.1990年两德统一冷战结束4.1991年苏联解体。
温故知新 1、“冷战”开始的标志是 .“冷战”的第一次高潮是 . ...
2、经济格局的变化产生了什么影响?
这种经济格局的多极化是对美国霸权的挑战, 也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不结盟运动兴起 阅读下列地图,结合当时的世界格局,你认 为不结盟运动的背景有哪些? ①政治基础: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 勃发展,许多国家从殖民统治下相继获得独 立。
联营盟机12构个的成员管19国制5。8之年制下作。会法旗的德目实的现是煤表钢示的共同生产,不仅
要促建进立了一法个统德一关的系欧的洲改,善增强,人还们为对西欧欧盟国家的联合铺平了
和道欧路洲。同一经性济的共印同象体。
欧共体形成
阅读教材P110最后一段小字材料、P111第一段小字、 “联邦德国外交部长谢尔”材料及下列材料,分析欧共体的影 响。 在西方国家中,法国总统戴高乐首先向美国的领导地位 发起挑战。他主张欧洲应是“欧洲人的欧洲”。主张欧洲联 合起来,摆脱美国人的控制。196O年,法国试爆原子弹成功。 增强了法国的实力。1964年,法国又冲破美国设置的反华阵 线,与中国建交。1966年,法国正式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 机构。
不结盟运 动的标志
独立 自主 非集团 不结盟
不结盟运动兴起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不结盟运动兴起的历史意义。
乔冠华开怀大笑
在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 由于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中国得以 冲破美国设置的种种障碍,恢复了联 合国的合法席位。
标志着第三世界 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等 上了国际政治舞台, 开始改变由超级大国 和西方国家决定世界 事务的局面。冲击了 两极格局,成为构成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重 要一极。
(2)为什么说“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历史选修3教师用书:第4单元 第2课 冷战的开始 Word版含解析
第2课冷战的开始学习目标重点难点1.了解美苏冷战局面形成的主要过程。
2.认识冷战局面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1.重点:美国冷战政策的表现及苏联相应的反击措施。
2.难点:对战后美苏之间冷战的对峙状态的理解。
一、盟友关系的破裂1.原因(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
(2)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
(3)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
2.表现(1)美国制定“遏制战略”。
(2)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二、冷战之门的开启1.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主要是美苏之间所进行的除直接交战以外的全面对抗,涉及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各个领域。
2.表现政治推行杜鲁门主义(1947年2月)宣告了美国在全世界范围的扩张,也是美国开始对苏联发动冷战的标志经济提出马歇尔计划(1947年6月)原因西欧出现严重的经济困难;法、英、意等国工人运动高涨目的恢复欧洲经济,稳定资本主义的统治影响马歇尔计划解救了一些西欧国家的燃眉之急,巩固了西欧的资本主义秩序军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目的遏制苏联建立1949年4月,美、英、法、意等12国外长在华盛顿签订《北大西洋公约》影响对苏联和东欧形成了包围圈,使欧洲成为美国防御的最前线;是冷战政策的主要支柱1.政治:成立情报局,在反击美国冷战政策方面起了一定作用,苏联也通过它加强了对东欧的控制和影响。
2.经济:成立经互会,经互会的成立对打破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恢复各国经济起了积极作用。
3.军事:成立华约组织,东西方之间最终形成了两个对立的军事政治集团。
[深度点拨]二战后美苏冷战的特点①政治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力量对立。
②经济上:封锁与反封锁的斗争。
③军事上:两大集团激烈对抗。
④意识形态上: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斗争。
四、第一次柏林危机1.原因(1)德国投降后,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及其首都柏林。
(2)随着美苏冷战的激化,美、英与苏联在德国问题上的矛盾激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冷战的开始
一、冷战形成的原因
1、盟友关系的破裂及原因:
①二战结束,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
②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冲突(主要因素)
2、冷战爆发的原因:
A、美国为什么要“战”?(遏制苏联)
⑴必要性:
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
②国家利益的冲突:美视苏为其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根本)
⑵可能性:
①西欧普遍衰落,期望美国担当起抵制苏联,保护自由国家的重任
②美国空前强大,企图称霸世界,“遏制共产主义”;
B、为什么用“冷”战的方式?(非战争手段)
①世界人民在战后的和平思潮、反战思想。
②双方势均力敌,都拥有核武器,不敢贸然开战(两败俱伤)
二、冷战的含义
冷战(COLD WAR):是指二战后(1947---1991)在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主要是美苏之间所进行的除直接交战以外的全面对抗,涉及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等各个领域。
三、冷战政策的提出:
⑴1946年,美国外交官乔治.凯南8000字电报:遏制理论(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理论基础
内容:①二战结束之初,美国在苏联基本上没有什么利益需要捍卫。
②苏联的存在是美国未来发展的障碍。
③美国政府要遏制苏联。
②1946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揭开了冷战序幕
四、美国冷战政策和苏联的对抗措施
㈠美国的冷战政策
1、政治上:杜鲁门主义(冷战之门的开启)
⑴背景:英国请求美国承担对希腊、土耳其的援助
⑵内容:“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或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安全有关”
⑶实质:是以维护美国安全、反苏反共为幌子,干涉各国内政,全球扩张,称霸世界
2、经济上:马歇尔计划(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第一次大规模运用)
⑴背景:①战后初期,西欧经济困难
②工人运动高涨,威胁西欧资产阶级的统治
⑵目的:①稳定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
②从政治经济上控制西欧 ;
③遏制苏联
⑶概况:1947.6 提出,1948年实施
⑷实质:以“复兴欧洲”为名,借经济手段来稳住资本主义的阵脚,控制西欧,达到共同“遏制”苏联的目的。
⑸影响:
①对西欧:
A、经济上: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巩固了西欧资本主义秩序
B 、政治上:西欧各国受制于美国,随着实力增强必然要求摆脱控制
②对美国:
A、经济上:西欧成为美国的海外市场(维护本国制造商出口商的利益)
B、政治上:控制了西欧;稳定了西欧资本主义阵营;遏制了苏联的向西扩张。
(均有利于美国实现其霸权政策)
③对苏联:
使苏联感到进一步加强对东欧地区控制的必要(美国曾以此计划为诱饵,吸引东欧各国加入以孤立和打击苏联)
3、军事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NATO)
⑴背景:
A 西欧国家对法西斯威胁的阴影和“恐苏症”
B 第一次柏林危机——冷战的第一次高潮
①背景:
a、战后,德国及首都柏林被分区占领
b、随着美苏冷战的激化,在德国问题上矛盾日益发展,柏林成为冷战的前沿
②概况:
1948年,西方国家将在德国占领区合并,实行货币改革。
苏联切断西方占领区同西柏林间的水陆交通,并发行了新货币,这就是“柏林危机”。
③影响:
a、加速了德国的分裂
b、造成了国际局势的紧张和世界的动荡不安
⑵建立:1949年4月,12国签订《北大西洋公约》
⑶目的:军事上遏制苏联
⑷性质:资本主义阵营遏制社会主义阵营的军事集团
㈡苏联的对抗措施
1、政治上: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⑴成立:1947.9 贝尔格莱德
⑵任务:组织经验交流,必要时在相互协议的基础上协调各党的活动
⑶影响:
A 加强了各国的团结,在反击美国冷战政策方面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B 使苏联加强了对东欧的控制和影响。
(按苏联意图部署各国党和行动计划,粗暴干涉兄弟党内部事务,使情报局成为其推行大国沙文主义的工具。
1948年6月苏联更将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南斯拉夫开除出情报局,对战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恶劣影响)
2、经济上:经济互助委员会
⑴成立:1949年1月
⑵目的:A 迅速恢复、发展苏联和东欧各国的经济
B 反击“马歇尔计划”,巩固东欧地区
⑶成员:苏、保、匈、波、罗、捷六国
⑷宗旨:通过经济互助、技术合作和交流经验,促进会员国的经济发展。
⑸影响:
A、对打破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恢复各国经济起了积极作用
B 、苏联在与成员国双边贸易中没有遵照平等互利的原则,且把它变成推行苏联经济模式的工具,严重损害了成员国的经济利益
3、军事上:华约组织
⑴背景:巩固东欧地区、抗衡北约
⑵成立:1955年5月
⑶性质:与北约相抗衡的军事政治集团
⑷影响:
A 成立之初在保障世界和平和社会主义安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方面起了积极作用;后来成为苏联粗暴干涉东欧各国事务的工具(镇压“布拉格之春”)
B 东西方之间最终形成了两个对立的军事集团
C 标志着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第一次柏林危机——冷战的第一次高潮
①背景:
a、战后,德国及首都柏林被分区占领
b、随着美苏冷战的激化,在德国问题上矛盾日益发展,柏林成为冷战的前沿
②概况:
1948年,西方国家将在德国占领区合并,实行货币改革。
苏联切断西方占领区同西柏林间的水陆交通,并发行了新货币,这就是“柏林危机”。
③影响:
a、加速了德国的分裂
b、造成了国际局势的紧张和世界的动荡不安
五、冷战的特点
①是除直接交战以外的全面对抗
②双方争夺重点在欧洲
③在全球冷战下不排除局部地区非直接对抗的热战
④政治上表现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力量对立
⑤经济上表现为封锁与反封锁的斗争
⑥军事上表现为两大集团激烈对抗
⑦意识形态上表现为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斗争
六、冷战的影响
⑴消极影响:
①冷战局面是美国推行强权政治和霸权政策的结果;
②局部冲突不断,国际危机频繁,使人类面临核战争的危险 (古巴导弹危机)
③双方争夺重点地区未见热战,但局部热战不可避免 (朝鲜、越南战争)造成一些国家的分裂和领土纠纷(德国分裂、朝鲜分裂)
④加深了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对立。
⑵积极影响:
①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美苏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
②客观上两强竞争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1.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是
A.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北约组织的建立
D.华约组织的建立
2.1947年美国向希腊、土耳其提供4亿美元经济、军事援助,这是实施
A.《北大西洋公约》
B.马歇尔计划
C.冷战政策
D.租借法案
3.杜鲁门说:“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安全有关.”这意味着美国要
A.征服全世界
B.充当世界警察
C.维护世界和平
D.与苏联争夺霸权
4.两极格局最终形成的标志是
A.北约的建立
B.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C.德国的分裂
D.华约的建立
5.马歇尔计划实施的影响不包括
A.推动了西欧的经济恢复和发展
B.美国加强了对西欧的控制
C.稳定了资本主义阵营
D.给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压力
6.二战后德国和朝鲜的分裂本质是
A.国际政治力量意识形态不同的产物
B.东西方冷战的产物
C.美国和苏联划分势力范围的产物
D.德日战败的产物
7.2006年5月,美国副总统切尼发表讲话批评俄罗斯的现状。
讲话发表后,有关评论家认为切尼启动了第二波“冷战”。
那么,第一波“冷战”全面展开的标志是
A.丘吉尔的富尔敦演说
B.杜鲁门的国情咨文
C.马歇尔复兴欧洲计划
D.戴高乐的就职致词
8.教材《冷战的开始》中《来吧,小鱼》一图表明
A.杜鲁门主义出笼,美国开始在全世界扩张
B.“马歇尔计划”对西欧控制的加强
C.“北约”的组建,欧洲成为美国防御的最前沿
D.“马歇尔计划”稳定了欧洲的秩
9.第一次柏林危机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苏、美、英、法分区占领德国
B.美苏的“冷战”
C.苏联的封锁
D.德国的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