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期末最终整理精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伏邪温病:又称伏气温病,是指初起病发于里,以里热证为主的一类温病

F分消走泄:以辛开苦泄之品以宣展气机,泄化痰热,分消三焦气分之邪

F釜底抽薪:乃急下存阴法,是用寒性而有泻下作用的药物组成方剂,迅速通便泄热,清除燥结,以保存津液,防止痉厥变证发生的方法

F伏邪自发:初起但见里热炽盛之证,系在里伏热向外透发所致

K开达募原:通过疏利透达,祛除湿热秽浊之邪,治疗湿热秽浊郁闭募原之征,常用方为雷氏宜透募原法

N内闭外脱:邪热内闭心包,失治误治,导致亡阳气脱的病理,既有昏愦不语,突然面色苍白,汗出淋漓,四肢逆冷等表现

N逆传心包:温病初期,邪气在肺卫不解,不顺传气分,而进入心包,出现神昏谵语,灼热肢厥,舌绛等见症

Q轻法频下:指对湿热积滞粘滞肠道者,非一次重剂猛攻即能使邪排尽,须反复用轻剂连续攻下,因势利导,但苦寒攻下的作用宜轻,宜大便腻为度,方如枳实导滞丸

Q气营两燔:热邪入气不解,又进入营分,致气营皆热的病理,以高热,烦躁,斑疹隐隐等为主要表现

Q气血两燔:邪热在气分不解,又入血分的证候。表现为壮热,烦躁,口渴,各种出血,舌绛,苔黄燥脉数

S暑风:是暑温病,因热盛而出现昏迷抽搐症状的,称为“暑风”或“暑痉”。

T透热转气:以清解营分邪热药物伍以轻清透泄之品,使营分邪热从气分外出而解

W温病:属于外感疾病的范畴,外感疾病中除了风寒性质以外的疾病都属于温病的范畴

W瘟疫:指温热性质的一类疫病,是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引起流行的病变

W温毒:一是病名概念,温毒疾病;一是病因概念,指温病中的某些致病因素,温热毒邪X新感温病:指初起病发于表,以表热证为主而无明显里热表现的一类温病

X新感引发:兼有恶寒、头痛等卫表证,系外感时令之邪,引动内伏热邪而发病

Y以泻代清:指针对热郁胸膈证的病机,以轻清宣泄膈热的同时,配伍通腑泻下之品,以导胸膈邪热从肠腑下行的一种配伍方法

温病的特点

①致病因素具有特异性②多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③病程发展具有阶段性④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起病急,传变快;以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

温病发生的邪气具有的共同特性

①从外感受②性质属热③易伤津液④致病迅速⑤病位有别⑥有一定的季节性和地域性

清气法比较区别

轻清宣气:透泄热邪,宣畅气机。主治邪气初入气分证,症见身热微渴、心中不舒、起卧不安、舌红苔黄、脉数等,代表方:栀子豉汤

辛寒清气:大清气分邪热,透热外达。主治阳明气分胃热炽盛证,症见壮热、大汗出、心烦面赤、口渴喜冷饮、苔黄燥、脉洪数等,方如白虎汤

清热泻火:直清里热,泻火解毒。主治邪热内蕴于里,郁而化火证,症见身热不退、口苦而渴、烦躁不安、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等,方如黄芩汤、黄连解毒汤

解表法的宣表化湿和祛湿法的宣气化湿的区别

宣表化湿:宣散芳化肌表湿热之邪。主治湿温初起,湿热病邪郁阻卫气分之证,症见恶寒少汗、身热不扬、头重如裹、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苔白腻、脉濡缓等,代表方藿朴夏苓汤宣气化湿:疏通表里气机,透化湿热之邪。主治湿温初起,湿中蕴热,湿热郁遏表里气机,湿重于热之证,症见身热不畅、午后热甚,或微恶寒、汗出不解、胸闷脘痞、小便短少、苔白滑、脉濡缓等,代表方三仁汤

息风法的区别

凉肝息风:以甘苦合酸寒之品清热凉肝,息风止痉。主治温病邪热内炽,引动肝风,风火相煽之热盛动风证。症见身热灼手,手足抽搐,甚或角弓反张、口噤神迷、舌红苔黄、脉弦数等。代表方羚角钩藤汤

滋阴息风:以咸寒合酸甘之品滋水涵木,育阴潜阳以平息肝风。主治温病后期真阴亏损,肝木失涵,虚风内动之证。症见低热或五心烦热、手指蠕动,甚或瘈疭、肢厥神倦、舌干绛而萎、脉虚细等。代表方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

滋阴法的区别

滋养肺胃:以甘寒生津濡润之品,滋养肺胃津液。主治温病后期肺胃津液耗伤而邪热已退之证,代表方沙参麦冬汤、益胃汤

增液润肠:以甘寒合咸寒之品滋润大肠津液以润下大便。主治“无水舟停”之证。增液汤填补真阴:以咸寒滋阴、血肉有情之品及甘寒、酸寒之品填补肝肾阴液,又称为“滋补肝肾法”。主治温病后期,温邪久羁而劫灼肝肾真阴,邪少虚多之证。加减复脉汤

风温的病理变化为什么以肺经病变为中心

风热病邪由口鼻而入,初起多有肺卫见症;继则表证解而肺热渐炽,出现邪热壅肺,肺失宣降之证;热郁于肺,炼液为痰,可致痰热阻肺,或痰热互结于上焦,气机失于通降而成痰热结胸之证;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热下移大肠,可致肠腑气机不行,肠热内结而便秘,也可因肺热移肺,传导失司而泄泻不止;邪热在肺,易于耗伤肺之阴液,故风温后期多有肺胃阴伤的病理改变。

白虎汤四禁

①病位不在阳明②热势不甚③津气两伤④腑实热结

如何理解张风逵所说:“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敛”一语?

暑温病在气分阶段的治疗大法。暑温阳明气分证,未成实者法当辛寒清气,清泄暑热,用白虎汤;已成实者,法当攻下腑实,用承气汤。暑伤气阴则宜甘寒清热涤暑,益气养阴,用王氏清暑益气汤;若暑邪已去,气阴欲脱,则宜用甘酸之品益气敛阴,酸苦之品泄热生津,用连梅汤。

东垣和王孟英的清暑益气汤同治暑病气阴两伤之证的比较

王氏的清暑热之力较强,并在益气外,注重养阴生津,适用于暑热亢盛而伤津耗气之证;东垣方清暑生津较逊,在益气培中的同时,侧重于健脾燥湿,适用于暑湿伤气或元气本虚,又感受暑湿者。

怎么理解薛生白云:“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

素体中阳偏旺者,邪入中焦易从热化而病变偏于阳明胃,表现为热重湿轻;素体中阳较弱者,则邪入中焦易从湿化而病变偏于太阴脾,表现为湿重热轻。若中阳之盛衰无明显偏颇,则大多为湿热并重之证。

如何辨湿热轻重?

湿重于热者以伴见身热不扬、苔白腻、脉濡缓为特点;湿热并重者,以伴见发热较甚、苔黄腻、脉滑数为特点;热重于湿者,以伴见壮热、烦渴、苔黄腻偏干、舌质红、脉滑数为特点;三种病理类型,均可有胸痞、身重、苔腻等湿性黏腻秽浊为特征的主症。其中,辨舌苔是辨别湿热轻重的重要依据。

湿温的治则治法

治则:祛湿清热治法:湿重于热—祛湿兼以清热;湿热并重—祛湿清热;热重于湿—清热为主辅以化湿;湿热化燥—治同湿热类温病;化燥伤阴—滋阴生津;湿胜伤阳—温阳化湿如何理解湿温病汗、下、润治疗三法

忌辛温发汗、苦寒攻下、滋养阴液三法是治疗湿温病初起时的三大禁忌。

温温初起,恶寒发热,少汗,头身痛,若误认为伤寒而用辛温发汗,则湿邪随辛温发表之药蒸腾上逆而蒙蔽清窍;胸闷脘痞不饥,若误认为食滞而用苦寒攻下,则损伤脾胃阳气而致脾气下陷,导致洞泄;午后身热较甚,若误认为阴虚而滋阴,则使湿邪滞而不化,病情迁延难愈。但若是湿温病化燥化火,致肠腑热结,阴液亏损或后期,可以使用苦寒攻下,或滋养阴液,不必拘泥。

藿朴夏苓汤和三仁汤均可治湿温病,其有何不同?

藿朴夏苓汤和三仁汤用于湿重于热的湿遏卫气证。其中藿朴夏苓汤用豆豉配藿香疏表透邪,用生苡仁、猪苓、泽泻淡渗利湿,故芳化及渗湿作用较强,适用于湿邪较重,热象不显,表证较显著者;三仁汤用竹叶、滑石、通草泄热利湿,故更适用于湿中蕴热者。

如何理解“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可作为秋燥初、中、末三期治疗大法的概括。上燥治气,乃是燥邪上受,首犯肺卫,肺主气,肺津为燥邪所伤,则肺气宣肃失司,治宜辛以宣透邪,润以制燥保肺。“治气”即为“治肺”。中燥增液,则指燥热病邪由上焦而至中焦,损伤肺胃津液,治当甘凉濡润,以复其津。下燥治血,乃指少数病例,若最终演变为燥热损伤下焦肝肾精血者,治用甘咸柔润,以补肾填精,故“治血”之意实指滋补肾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