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一次胜利的败仗_震撼世界的审判_的艺术特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总66期)
一次胜利的败仗
震撼世界的审判 的艺术特色
陈玉清
(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 福建福州 350007)
摘 要:论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 震撼世界的审判 一文的艺术特色,即作者着力刻画了两位迥然不同的律师形象,描写了观众观审时不同的表现,并且指出由于作者运用反语、双关、讽刺等艺术手法,真实而生动地描绘了美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审讯过程,使作品获得了较高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震撼世界的审判 艺术特色 赏析
在全国高校英语专业学生使用的 高级英语 第一册中有一篇题为 震撼世界的审判 的文章,作者忠实而生动地描绘了美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审讯案,即后来被称为 猿猴审判案 的审讯过程。

颇为有趣的是,作者就是此案的被告-约翰 斯科普斯,在审讯时他还只是田纳西州戴顿镇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中学生物教师。

虽然斯科普斯并不是文坛的巨匠,但在这篇文章中他以当事人特殊的视角,运用自己敏锐的观察力,成功地塑造了法庭辩论中被告律师达罗和原告律师布莱恩两位主人公栩栩如生的形象。

与此同时,他还精细入微地描写了法庭内前来旁听此案的观众在审判过程中不同阶段不同的表现。

此外,为了加强艺术感染力,作者巧妙地使用了反语、双关、讽刺等艺术手法,收到了良好的讽刺效果,使整篇有关法庭辩论的文章读来非但不会让人觉得乏味枯燥,反而显得真实可信、妙趣横生,而且意味深长。

作者在开篇不久就以倒叙的手法向读者交代了这场审讯的来龙去脉,确立了文章的主题,那就是这场审判的实质是原教旨主义者和现代主义者围绕着能否合法传授达尔文的进化论而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

为了更好地了解审讯案件发生的背景,必须提到英国博物学家查尔斯 达尔文于1859年出版的 物种起源 一书中论证的生物进化观点。

他认为人是从猿猴发展演变而来的,这有力地动摇了人们的神学信仰,即传统的上帝创世说和物种不变论。

这不仅在生物学领域内,而且由于其反宗教的性质,在社会生活领域里也引起了一场深刻而伟大的变革。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出现了驱逐外国侨民、原教旨主义运动、 三K 党 活动等几股反动逆流。

原教旨主义者坚持严格按照字面意义去理解 旧约全书 ,而现代主义者则接受查尔斯 达尔文的进化论 1。

因此,原教旨主义者视进化论者为眼中钉、肉中刺。

战后十年里在全国展开了反对进化论的运动,落后保守的南方各州尤为盛行。

当时最积极推行这场运动的就是曾连续三次被提名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的威廉 布莱恩,他要求恢复过去的信仰,要求立法机构制定法律来铲除异端邪说。

2 原教旨主义者与现代主义者之间的冲突愈演愈烈,甚至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如果说这就是这场审讯案发生的背景,那么1925年夏天田纳西州戴顿镇的中学生物教员约翰 斯科普斯因传授进化论而被告上法庭则是直接的导火索。

当时田纳西州议会根据法耶特维市一个农民,守旧的浸礼会教徒约翰 巴特勒提出的议案,通过了禁止在州立学校讲授 任何否认 圣经 中所教导的上帝创造人一说的理论 的法令。

斯科普斯以身试法,结果被推上被告席。

威廉 布莱恩自告奋勇参与起诉工作, 公民自由联盟 则聘请克拉伦斯 达罗和杜德利 马隆为被告作辩护。

在几天的开庭审理中,以达罗为首的辩护律师们在法庭辩论上战胜了布莱恩为主的起
[收稿日期]2001-10-18
诉一方,他们精彩的辩护词赢得了原本站在原教旨主义者一边的观众们的支持。

然而法庭自始至终笼罩着宗教气氛,呈现出往原教旨主义者一边倒的态势。

陪审团被蔑称为 他妈狗屁的陪审团 ,其十二名成员中 三人除了 圣经 之外再没有念过什么别的书 ,还有一个则是 目不识丁 ,这样一个陪审团仅用九分钟这么短得令人不可思议的时间就草率地做出了被告有罪的裁决。

在此案发生之前,人们对于是否能够合法地教授进化论这一问题的争论还只是局限于某些地区,报纸和广播很少加以关注,但是审讯发生后全国民众、新闻媒体,乃至全世界都对此产生严重关注。

因此虽然以达罗为代表的现代主义者败诉,这次审判却成功地唤醒了盲目崇拜宗教神学的民众,有力地推动了科学思想的迅速传播,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文章虽然是叙述了经过一系列严肃法律程序的法庭审理过程,却不流于古板和平淡,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作者利用当庭被告这一身份,进行了全方位的观察,描写了法庭上形形色色的人物。

比如作者描写主审法官时只轻描淡写地提到他操着浓重地方口音所致的一句开庭辞: 俺不过是个山沟沟里出来的法官。

寥寥几语就将这位满口俚语、文法不通、见识浅陋却又装腔作势、故作谦虚的乡下法官的形象勾勒出来,让读者在忍俊不禁的同时感到这场关系重大的审判竟然交与这样一位愚蠢的法官来裁判,实在是荒谬之极,显示了审判的不公正性。

对于法庭的两个中心人物达罗和布莱恩迥然不同的形象刻画,作者更是不吝笔墨,双方在辩论过程中的神态、动作及其辩论词无不描写得丝丝入扣、活灵活现,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如火如荼的激辩场面。

作者对达罗的外貌描写虽然着墨不多,却在文章中多次使用 wily 和 shrewd (意即精明老练、诡计多端)等词来突出他的性格特点,在法庭辩论中他的言辞不时闪现出机智的火花。

开庭之前,达罗就 关切地搂住 作者的肩膀进行安慰: 别担心,孩子,我们会给他们点厉害瞧瞧。

这句话为下文的法庭辩论打下伏笔,引起读者的兴趣。

在致辩护词时,他身处在 热得象烘箱似的法庭 ,在双方短兵相接,剑拔弩张的形势下,还能边讲边 来回慢慢踱着方步 ,可见他心中胜券在握,不慌不忙,与周围旁听的观众急切的心情无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他深中肯綮地道出了作者之所以被送上法庭的原因,那就是 愚昧和偏见还很猖獗,而且两者又结合在一起,形成一股强大的势力 ,把斗争的矛头直指原教旨主义者。

作者集中笔墨描绘了达罗在法庭审理达到高潮时的出色表现。

精明老练的达罗拿出了克敌制胜的杀手锏,即请求法庭同意让布莱恩作为辩方证人出庭作证,并且还不无讽刺地尊称布莱恩为 圣经 研究专家 ,其 权威和声望举世公认 。

这项请求让全场不禁愕然。

其实这是达罗巧施妙计,让布莱恩即使满心狐疑也无法推托,只能接受挑战,因为多年来他一直从事 圣经 讲解工作,围绕 圣经 著书立说,另外还是田纳西州反达尔文进化论运动的中流砥柱。

引得 鱼儿 上钩之后,达罗显得泰然自若,以 平静 的口吻开始向布莱恩提问。

首先让布莱恩肯定自己对 圣经 上的每句话都深信不疑,然后就一步步地引他走进精心设置的陷阱。

达罗从 创世纪 中引出一句话: 夜尽晨来乃第一天也。

接着问布莱恩是否相信太阳是第四天创造出来的,布莱恩不假思索作了肯定回答。

达罗抓住他话里的破绽,马上反诘道: 没有太阳之前又怎么会有早晨和晚上? 俗话说: 打蛇打七寸 ,这正好击中了布莱恩的致命之处。

达罗一针见血地指出盲目信仰 圣经 上每字每句的悖谬,是一种违反逻辑的行为。

果不出所料,布莱恩中了圈套,哑口无言,狼狈不堪,只能拼命地 挠着自己的秃顶 。

达罗则是胸有成竹,不慌不忙地 捻弄着眼镜 。

他乘胜追击再次向布莱恩发难,问他是否相信有关夏娃故事中字字句句都是真实可信的,布莱恩只能作出肯定的回答。

达罗步步紧逼,问他是否也相信上帝为惩罚引诱夏娃的那条蛇,便让所有蛇类从此以后永远匍匐爬行的故事,布莱恩不知是计,仍旧回答相信这个故事。

此时达罗突然反戈一击,请他回答在此之前蛇类是如何行走的。

布莱恩顿时语塞, 气得脸色发青 ,手里拿的扇子 一个劲地抖着 。

困兽犹斗,他还妄图进行反扑,指责达罗 这个不信上帝的人正在利用田纳西州的法庭诽谤上帝 。

达罗立即作了有力的驳斥,揭开了布莱恩愚昧无知的真实面目。

世界上只要有点知识,能够理性思考的基督徒都会看得出来盲目信仰 圣经 上每一句话的荒谬和愚蠢。

达罗最终以智取胜,他那精彩绝伦的辩护词、镇定自若的神态,以及机警睿智博得了观众们的喝彩,他们纷纷 从布莱恩身边挤过去 与达罗握
手致意。

在描写达罗和布莱恩这两位一正一邪的律师时,作者有意将达罗的冷静自制、机智灵活与布莱恩狂热的宗教热情、老迈昏聩、愚不可及进行对比,如此强烈的反差有助于读者对两位律师迥然不同的性格留下深刻印象。

布莱恩在法庭辩论中显得更为激越,举止言谈之中无不带有宗教色彩,那夸张的动作和神态,看上去俨然是一位身披神袍,讨伐异教徒,时刻准备捍卫基督教的宗教卫士。

他在控词中肆无忌惮地诋毁了进化论的观点,称 基督徒相信人来自天上,进化论者则认为人一定是来自地下 。

在他看来,进化论者认为人类起源于丛林中野蛮的低等动物,肯定是卑下鄙俗的,而基督教则认为人是由万能的上帝创造的,因此是高尚和神圣的。

这番对进化论讽刺挖苦的话让一些旁听的原教旨主义教徒们发出 咯咯笑声 ,这无疑助长了布莱恩的嚣张气焰,越发起劲地鼓动如簧巧舌,扯开 宏亮的嗓子大喊大叫 ,一只手 挥动着一本生物教科书 ,诬蔑那些千里迢迢赶来戴顿镇为被告作证的科学家们,这一可笑的形象不禁让人联想起中世纪那些挥着利剑长矛,忠心耿耿地保卫基督教的宗教卫士。

作者还描写他在讲完之后, 下巴翘得老高,眼里闪着光芒 ,仿佛是一位充满宗教热忱的牧师在布道。

本来布莱恩打算在与现代主义者对簿公堂时,借此良机再度唤起信徒们狂热的宗教热情,然而他的如意算盘落空了,因为观众可以感到他已经力不从心, 如燎原般的烈火席卷政界时表现的热情已经消失殆尽 ,不可同日而语了。

在法庭辩论达到白热化阶段,达罗突然打出一张王牌,反过来请他这位死对头为辩方作证,他只好故作勇敢 大步流星 地向证人席走去,妄图作最后一搏。

然而可笑的是,他手里再也没有宗教卫士借以御敌的利刃,而是一把芭蕉扇。

作者描写这一令人捧腹大笑的形象再次点出了布莱恩愚不可及却又冥顽不化的性格特征。

在达罗发动的一连串凌厉的辩论攻势面前,他节节败退,不时地语塞,直至惶惶如丧家之犬。

这位曾经叱咤政坛的英雄被冷落一旁, 孤伶伶地站着 ,审判结束后才过两天,他就在羞愧交加,心力交瘁中呜呼哀哉了。

这位顽固坚持机械地理解 圣经 字面意思的原教旨主义运动领袖最终死去,标志着这场宗教与科学的激烈斗争以前者元气大伤,后者取得实质性胜利而告终。

作者深知仅仅直接刻划主要人物的形象还远远不够,必须对法庭内观众随着审讯过程的推进而发生不同的反应进行侧面的描写。

由于观众大部分是原教旨主义教徒,而这场法庭辩论的目的就在于争取民众的支持,因此对观众的表现展开描写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作者在文中前后三次描写了观众发出 阿门 的祈祷声。

第一次是在开庭时,法官请当地一位牧师主持开庭祷告仪式,一开始就让读者感受到法庭弥漫着浓厚的宗教气氛,仿佛置身于冷酷森严的中世纪宗教裁判所,预示着这将是一场不公正的审判。

达罗尖锐地指出正是愚昧和偏见才使作者受到审讯,并且回顾了中世纪那段黑暗的历史就是由于神权统治对传播科学真理的异教徒残酷迫害造成的。

此时从观众席传来高声诅咒: 这个该死的异教徒! 这反映当时大部分原教旨主义教徒对以达罗为代表的现代主义者存在着诸多的误解乃至仇恨,认为他们是在亵渎神灵。

轮到布莱恩发言时,他使出浑身解数,竭力煽动观众们的宗教热情,宣称 圣经 是不会被千里迢迢赶来作证的学者专家们赶出法庭的 。

在他的蛊惑下,听众爆发出喝彩的掌声并且第二次喊出了 阿门 的祈祷声。

虽然布莱恩在这一回合中赢得了忠实信徒们的支持,可是作者提到观众们觉得他们这位英雄没能充分发挥应有的辩才将那些异端分子打个落花流水,这位政坛老将失去了往日的风采。

辩方的年轻律师马隆撕下了布莱恩宣称为上帝和宗教奉献全部生命的虚伪面具,指出他实际是 把自己大部分生命都献给了政治 。

作为一名政客,老谋深算的布莱恩只不过想利用人们对宗教的信仰,对上帝的顶礼膜拜,为自己的政治竞选拉选票,大捞政治资本。

马隆本身就是一名天主教徒,所以并不反对信奉上帝,但是他大声呼吁 学术自由 ,并指责布莱恩别有用心挑起科学与宗教之间这场殊死决斗。

他再次强调了 真理是永存的,不朽的。

马隆这番慷慨激昂的陈词顿时拨开了长期受蒙蔽的观众们心中的迷雾。

与刚才受了布莱恩的煽动而不能自持,大叫 阿门 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此时先是出现 一阵沉默 ,那是因为人们需要一段时间来冷静地思考马隆话中的含义,随即法庭里便爆发出 一阵暴风骤雨般的掌声 ,而且热烈的程度 超过了刚才为布莱恩发出的掌声。

这说明马隆成功地争取了观众们的支持,在与布莱恩的第二轮舌战中
大获全胜,观众的态度也开始发生一些变化。

作者知道如果此时描写观众彻底地支持现代主义者,那将是不真实的。

因为毕竟人们的心灵长期被禁锢在迷信和盲从的桎梏里,根深蒂固的偏狭恶习非一朝一夕可以改变过来,所以作者描写了观众在听到布莱恩承认自己对 圣经 的字字句句坚信不疑时,受宗教热情的驱使,第三次发出热烈的 阿门 的喊声。

观众们态度上出现这种摇摆不定反而显得真实可信。

不过随着达罗逐渐地把布莱恩所坚持的原教旨主义思想中不合逻辑、荒唐可笑的真实面目在观众面前曝光,布莱恩被逼得毫无招架之力的情景,更是有目共睹,此时人群中先是传出阵阵 暗笑 声,作者还特意提到连一些最虔诚的基督徒也在 发笑 ,接着所有观审的人都 哄笑起来 ,最后法庭陷入一阵 喧哗声 。

人们终于彻底清醒过来,认识到盲目相信 圣经 的每一句话有多么荒谬,他们用实际行动来表明对现代主义者的支持,那就是争先恐后地与达罗握手,表达他们的敬意和祝贺,而把以往崇拜的精神偶像布莱恩撇在一旁。

作者不惜笔墨描写了观众通过倾听和目睹这次法庭辩论,从愚昧无知、狂热偏执到信仰的动摇,直至最终完全站到现代主义者一边的全部过程,进一步点出了这场科学与宗教之间没有硝烟的战斗最为深远的影响,那就是唤起了民众的觉醒,让他们意识到原教旨主义者为其政治目的鼓吹机械理解 圣经 字面意义,使人们按部就班依照上帝的圣谕行事,是企图继续蒙蔽信徒的一种手段。

另外,通过辩论双方的唇枪舌战,公众对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开阔了思维和眼界,为以后崇尚科学和传播知识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这篇描写审讯过程的文章,读起来不会像案件宗卷那样平淡寡味,反而让人觉得饶有兴趣,生动形象,其原因除了对主要人物传神到位的刻划之外,还在于作者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反语、双关、幽默、隐喻等艺术手法,达到了一定的讽刺效果。

其中达罗的一句辩护词令人掩卷深思: 今天是教师,明天就要轮到杂志、书籍、报纸。

要不了多久,就会出现一种人与人为仇,教派与教派为敌的局面,直到我们的社会大踏步地退回到16世纪那光辉的年代,那时如果有谁胆敢给人类带来智慧、知识和文化,那就会被那些愚昧的偏执狂们点燃柴堆活活烧死。

众所周知,16世纪是欧洲文明史上最暗无天日的年代。

当时科学和艺术的新思想逐渐萌芽,神学统治者们害怕文艺复兴运动会最终颠覆他们的统治,那些勇敢地向人类传播科学文明的启蒙思想的科学家,比如伽利略、布鲁诺等无不遭到欧洲宗教裁判所的拘禁和审判,被诬蔑为 异教徒 ,甚至被绑在火刑柱上烧死。

如此令人恐怖的黑暗年代却被达罗有意称为 光辉的年代 ,这个反语的讽刺意味是辛辣而深刻的。

另外它使用了 marching backward 这两个词义矛盾的词语,前者意为 大踏步前行 ,紧跟其后的词却是 倒退 之意,一方面具有讽刺含义,另一方面表达了达罗对人类前景忧心忡忡,因为如果广大民众继续执迷不悟,仍处于蒙昧和偏执状态,那么很快就会出现人类自相残杀、宗教各派纷争的严峻局面,人类文明将会重新坠入中世纪的黑暗深渊。

文学语言中的讽刺手法是 表现作品思想内容的重要技巧。

3 讽刺的喜剧性来自字面意义和含蓄意义的对立,是指说的是一回事而意思又是另一回事。

了解构成讽刺的各种语言手段是鉴赏和理解文学作品给所必需的。

像这样的例子在文中还有不少,比如作者在37年之后重返戴顿镇,却意外地发现一所 威廉 詹宁斯 布莱恩 命名的大学。

读者看到这一定会哑然失笑,因为大学是传播科学知识、开启人类心智的摇篮,而布莱恩一生都在顽固地阻挠和反对科学知识与新思想的传播,死后其大名却被冠于大学校名之上,其讽刺含义不言而喻。

另外一种修辞手段 双关语的使用也加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在法庭暂时休庭期间,作者描写了小镇上一家服装店外面挂的招牌,上面写着: DARWI N IS RIGHT-INSI DE.(J.R.Darwin Every thing to Wear Store) 其实这个招牌利用Darwin和Right这两个词的不同意思做文字游戏。

Darwin 可能指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创立者查尔斯 达尔文,也可能指店主的名字J.R.达尔文。

Right 以可以当成 正确 来理解,也可以意指 直接地 或 正好 。

因此如果只念破折号前的句子,其意思就是 达尔文先生是对的 ;若把整个句子连起来读,却变成了 达尔文老板就在里面 的意思。

这个招牌让人乍一看,还以为这家服装店老板是拥护进化论者,反对原教旨主义者的,然而再费一番思量,却又变成了名正言顺的广告。

双关语的使用让招牌显得(下转第60页)
拟这一思想的对象的事物不在同一类中。

如 公鸡的眼像母鸡的眼 之类就不能算是比喻。

虽然明喻暗喻有些共性,但两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陈望道先生在其 修辞学发凡 一书中说一个是 相类 ,一个是 相合 。

李鑫华先生有个 女人似花 的例子。

女人似花 ,女人是女人,花是花,各有所指。

若说 女人是花 ,就不一样了,女人与花不再分指,而是在 美丽 这一内涵上融合为一了。

由于隐喻中的比喻是隐藏的,那么它的主体与喻体的关系就显得十分密切,因此造成隐喻比明喻更富有表现力。

总之,比喻是写作中一种极其重要的风格手段,它可以使作品的描写或者叙述更加生动,更富有感染力,因此正确理解修辞手段也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技能。

当然,大学英语教材中出现的词义修辞格(lexical stylistic devices)还有反语(irony)、仿拟(parody)、矛盾(oxymoron)、拟人(personification)、夸张(hyperbole)及拟声(onomatopoeia)等;同时还有大量的结构修辞格(syntactical stylistic devices)和音韵修辞格(phonetic stylistic devices),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责任编辑:张见生校对:张见生谌坤)
(上接第57页)
机智诙谐,既表明了服装店老板的立场,又叫那些忠实的原教旨主义教徒抓不到把柄。

正如马隆律师在庭审结束后所讲的,审判的结果对作者来说是一次 胜利的败仗 。

因为从表面看来作者被判有罪,官司打输了,但是实际上以达罗为代表的现代主义者通过这次法庭辩论,擦亮了公众的眼睛,成功地取得大多数观众对进化论的理解和支持。

对于原教旨主义者来说,他们的精神领袖布莱恩的一命呜呼说明了原教旨主义运动已经一蹶不振,最终走向灭亡。

作者在文章最后阐述了这次审讯案深远的历史意义,那就是 这场在戴顿镇小小法庭上掀起的辩论风暴犹如一股清风吹遍了美国的学校和立法机关,随之而来的是日渐增长的思想自由和学术自由的新气象。

作者虽不是名家大手笔,却能从小处着眼,艺术地再现了这场前进与倒退、光明与黑暗、科学与愚昧之间错综复杂的斗争,使读者在认识到科学必将战胜愚昧,真理最终战胜谬误的同时,还得到了艺术上的享受,这一点无疑是难能可贵的。

参考文献:
1 张汉熙主编.高级英语,第一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28页,本文所引皆出于此书的参考译文。

2 (美)德怀特 L 杜蒙德.现代美国1896-1946,宋岳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382页。

3 候维瑞.英语语体,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6年版,第199页。

(责任编辑:林东源 校对:林东源 陈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