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讲教案-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发展的动力与矛盾运动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发展的动力与矛盾运动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发展的动力与矛盾运动的规律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日益复杂和多元化的过程,而社会发展的动力和矛盾运动的规律则成为了驱动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研究社会发展的基本理论,它深入剖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和矛盾运动的规律。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论述。

一、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指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源于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是指人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劳动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生产能力。

社会发展的动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技术进步与创新:技术进步和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通过科技的进步和新技术的应用,生产力得以提高,进而推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2.社会经济关系的变革:社会经济关系的变革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关系不断变化,从而推动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3.人的创造和实践:人的创造和实践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人类通过自身的智慧和努力,创造了社会历史的辉煌成就,推动了社会的不断进步。

二、矛盾运动的规律社会矛盾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普遍存在,而矛盾运动的规律是指社会矛盾在发展中呈现的一种规律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矛盾运动的规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矛盾的普遍性:社会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无论在任何社会形态下,矛盾都是不可避免的。

社会矛盾的普遍性推动了社会的持续发展。

2.矛盾的特殊性:社会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

不同社会形态下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规律,因此需要根据特定的社会情境来认识和解决矛盾。

3.矛盾的斗争性:矛盾是社会变革的源泉,具有斗争性。

不同阶级、阶层、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斗争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

4.矛盾的发展性:社会矛盾具有发展性。

矛盾在发展过程中,由量变逐渐转变为质变,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三、社会发展的主要阶段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经历了许多不同的阶段。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PPT课件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PPT课件

(2)作用:生产关系是社 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决 定着其他一切关系,优化生 产力构成。
(3)生产关系内容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产品分配关系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决定
生产力
生产关系
反作用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第一、 生产力状况 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
基本适合 — 基本不适合 — 新的基本适合-------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
三.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内涵
1、经济基础
四. 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 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 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的革新举措。它是在一定程 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
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史 前提





物史众史史观观
唯意志论 宿命论
一.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释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案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案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三
2.讨论与思考: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着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1.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第一卷第一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讨论课□实验课□练习课□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传统讲授√双语□讨论√示教□指导√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模型□实物□挂图□音像□其他√
填表说明: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案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模型□实物□挂图□音像□其他√
填表说明: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
2.熟悉:社会形态发展的一般规律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1.基本内容:
通过教学设计、教学项目和任务的实施,使学生学习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
2.重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社会形态发展的一般规律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1.基本内容:
通过教学设计、教学项目和任务的实施,使学生学习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社会基本矛盾、科学技术、人民群众等在社会与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 具有复杂性: ① 在同一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关系中,上层建筑的不完善部分、没 有反映经济基础要求的部分都会同经 济基础发生矛盾。
• ②
在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 建筑关系中有:经济基础与现有上 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占统治地位的 经济基础与旧上层建筑的残余、未 来上层建筑的萌芽之间的矛盾;新 旧上层建筑之间、新旧经济基础之 间的矛盾等。
四、社会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劳动资料 生产力 劳动对象
人——劳动者 环境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观念上层建筑 (文化) 政治上层建筑 (政治)
劳动资料 生产力 劳动对象
人——劳动者
(经济)
生产关系
环境
政治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观念上层建筑
(政治)
(文化)
社会
经济
政治
文化
政治法律组织 政治法律设施
1、 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
性,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 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 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社会 形态更替归根结底是由社会基本 矛盾决定的。
2、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排斥人们历史活 动的能动性、选择性,相反,正是 人们的选择性活动决定了社会发展 的确定不移性。
3、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包含三层意思: (1)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 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 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 空间。 (2)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和目 的性与合规律性相同统一的过程。 (3)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 群众的选择性。
(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 运动规律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3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方式的两个方面
4
它们之间的矛盾运动,是按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进行的,即改变不适应甚至阻碍 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稳定基本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并改革其具体形式
研究社会基本矛盾的目的在于推动社会发展进步,而不是让社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因此,必须正确
5 认识和处理社会基本矛盾。一方面,要积极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另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的核心:这两对 矛盾是社会中最为根本的矛盾,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决定了社会的性质和 发展方向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的相互作用是复杂的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生产 力的不断发展会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进而引起经济基础的变化,最终导致上层建筑 的变革。而上层建筑的变革又会影响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的发展,进而影响生产力的 发展
社会基本矛盾 及其运动规律
XXXXX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目录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1
社会基本矛盾是指在社会这个有机体的无数矛盾中,起着本源的总制动作用的那个矛盾,也就是生产 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社会中都存在的制约社会其他矛盾及其运动的矛盾,即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 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是不断变化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生产力不断提高,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也在不断 变化。这些变化会带来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需要我们不断适应和解决
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方式是多样的
在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历史条件、文化背景和社会现实, 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方法。例如,可以通过改革、革命、改良等方式来解决社会基本矛 盾,也可以通过制定科学的社会发展政策、加强社会管理等方式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 定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详细讲解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详细讲解

国家性质和政权组织形式:国体、政体及其关系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物质基 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 的变更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首先体现在服务的方向上。 上层建筑一方面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另一方面又与那些对自己的经济基础有害的 其他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作斗争,即“保护自 己”与“排除异己”。 其次体现在服务的方式上。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
信息社会
不同时期产业结构的变化
火药、指南针、印刷 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 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 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 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 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 教的工具。
其次,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多媒体技术
信息网络
远程教育
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土地、人民、政事。”(孟子)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 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荀子)
唯意志论 世界史“实际上是一部在地球上建立功业的伟大人
物的历史”。 (卡莱尔)
人民群众是无数个“零”,只有前面添上英雄人物 的“实数”时,他们才能变成有效的数字。(米海洛夫 斯基) 历史的意义在于“超人”的诞生,“超人”具有 “决定一切的力量”,“可以使千万年的历史生色” ; 人民群众 “是一堆任人使用的无定形的材料,是一块 需要雕刻家加工的石头”。 (尼采)
二、直接动力:阶级斗争
1、阶级起源
阶级是生产力有了一定发展同时又发 展不足的产物。它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 个历史范畴。 2、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是经济利益根本对立的社会 集团之间的斗争,争取和维护本阶级的经 济利益是阶级斗争的实质内容。

社会矛盾运动及其规律教案

社会矛盾运动及其规律教案

第十一课1框2、3目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两大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

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社会的规律性,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重点难点】1、重点: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2、难点: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引起事物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

用上述观点看人类社会,可以看到,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这种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引起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内部的矛盾,那么,推动社会发展的矛盾是什么?社会发展的规律又是什么?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些问题。

讲授新课: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问题情境1:马.恩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

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问题探究1:这说明了什么道理?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1、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思考:什么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体现人与自然关系,包括生产资料(劳动对象、生产工具)和劳动者要素;生产关系体现人与人的关系,包括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产品如何分配,在生产过程中形成人与人之间关系及地位如何)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情境2:材料一、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且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决定了我国除了实行公有制为主体,还应该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及除了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还应该允许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材料二、建国初期我国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不利于劳动者积极性的发挥,严重地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讲教案-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讲教案-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课程性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体系及其基本内容的重要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对大学生系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大学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的主渠道。

二、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完整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础知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从而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社会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培养和提高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对共产党的信任,增强其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自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打下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结合当前的现实,课程教学力求关注现实给马克思主义提出的一系列问题。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讨论、自学等教学方法和形式。

四、面向专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是全校四年制本科各专业的公共政治理论课,是高等学校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教学的必修课。

五、考核方式课程考试实行平时与期末相结合的方法。

期末进行书面开卷考试,占课程总成绩的70%,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0%,平时成绩主要由中期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20%)、平时作业成绩、读书笔记或论文成绩、课堂考勤成绩(占总成绩的10%)等组成。

六、教材选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0年修订版,本书编写组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6<一>主要内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4、社会形态发展的一般规律<二>教学时数:2学时<三>教学内容:问题导入:“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这一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最基本的哲学理论。

马原第三章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马原第三章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 发展规律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 四、社会形态的划分和社会形态的更替与 发展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 面.
地理环境: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 生产力系统:生产力的要素或成分,按照 一定的比例和形式结合起来,形成生产力 的整体功能,就构成生产力系统
独立的实体性因素 运筹性的综合因素 生产力系统的四要素 渗透性因素
准备性因素
体力劳动者
• 独 立 的 实 体 性 因 素
劳动者 脑力劳动者 生产工具
劳动资料 (劳动手段) 生产的运输设备、灌溉设备、仓储设备等 天然存在的劳动对象 经过劳动加工过的劳动对象(原料)
生态资源 生物资源
矿物资源
•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 第一,地理环境通过对生产的影响,加速或延缓社 会的发展。
• 第二,地理环境还可以通过对军事、政治的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不同国家社会的发展。
• 人口因素,是一个包括人口数量、质量、密度、构 成、人口的发展、人口分布和迁移、人口的自然变 动和社会变动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范畴。
所谓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 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同一定的 生产力相适合并且不依人的意志 为转移的经济关系。是标志人和 人的关系的。
(1)生产关系的构成: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指的是生产资料 归谁占有、由谁支配的问题。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这就是 人们在生产中互相交换其活动的关系。 产品的分配关系以及由它所直接决定的消 费关系。
《观祈雨》 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 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 犹恐春阴咽管弦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串讲之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串讲之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串讲之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1、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诸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构成,适合生物生存的范围叫生物圈。

人类生存依赖着地理环境。

这种依赖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场所。

第二,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建设的资源。

(生态资源,生物资源,矿物资源)地理环境就必然影响社会的发展。

这种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地理环境通过对生产的影响,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第二,地理环境还可以通过对军事、政治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不同国家社会的发展。

地理环境虽然对社会发展起制约和影响作用,但对社会发展不起主要的决定作用。

人口因素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所谓人口因素,是一个包括人口数量、质量、密度、构成、人口的发展、人口分布和迁移、人口的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范畴。

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作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

第二,人口状况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人口状况对社会发展有不同的影响。

只有与物质生产相适应的人口状况,才最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

人口因素不是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因为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而且它受到物质生产的制约。

人口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突出表现为人口数量多,老龄化趋势和出生婴儿男女比例失调。

生产方式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社会基本矛盾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矛盾组成的。

这些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推动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进步。

本文将探讨社会的基本矛盾,并分析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基本矛盾的概念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社会存在的主要矛盾,也是驱动社会运动的矛盾。

它是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内在矛盾,表现为社会各个方面和各个层面的冲突和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运动的动力,推动着社会的演变和发展。

二、社会基本矛盾的种类社会基本矛盾可以分为许多不同的种类,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阶级与阶级矛盾、国际关系中的矛盾等。

这些矛盾不仅存在于社会的整体层面,也存在于个体的生活中。

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包括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组合。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相互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体现为生产力不断发展变化与生产关系的相对稳定之间的矛盾。

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超过了现有的生产关系制约,就会出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2.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上层建筑包括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意识形态等社会意识形态和组织形式。

经济基础是社会的物质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就是社会意识和社会组织形式与生产力发展的矛盾。

当上层建筑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时,就会导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

3. 阶级与阶级矛盾阶级是指社会中由于经济地位和生活条件的差异而形成的不同群体。

阶级矛盾是各个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

社会的阶级矛盾是社会变革和社会运动的主要推动力。

4. 国际关系中的矛盾国际关系中的矛盾是指各个国家之间由于利益、意识形态、历史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的冲突和矛盾。

国际关系的矛盾是全球社会发展和国际格局变化的重要因素。

三、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社会基本矛盾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精彩教案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精彩教案第三章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授课对象:一年级本科生教学时间:8学时教学目的:要求学生全面理解掌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把握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其特殊形式。

要求学生了解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弄清阶级斗争、革命和改革、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向学生讲清历史的创造者是人民群众而非少数“英雄人物”,让学生掌握历史人物的作用和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

重点难点:本章的教学重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难点在于讲课过程中贯彻唯物史观的整体性原则和历史与逻辑一致的原则以及分析说明历史和现实中的重大事件,史论结合,把基本原理讲活。

课外阅读文献:1.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课外讨论: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就“自私是不是人的本质?”进行讨论,并做好课堂交流的发言准备。

分课时教学安排:第1-2课时:讲解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第3-4课时:讲解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第5-6课时:讲解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第7-8课时:课堂讨论交流教学内容设计(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实施方案):本章的教学内容可围绕以下三个核心问题展开: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有没有规律?其依据和特点是什么?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什么?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是什么?最后课堂讨论交流“自私是不是人的本质?”将上述问题作一个理论上的整体总结。

在讲授“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有没有规律?其依据和特点是什么?”时,可以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引导性问题,师生之间围绕这些问题在课堂上相互问答,教师再根据学生在问答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讲授,通过这种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使学生主动人类历史的规律进行思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 的两个方面。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 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 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 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 反作用于生产力。
首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 一定的生产关系性质、变革; 其次,生产关系具有能动作用。当生产关系反作 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 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反之将起着阻碍作用。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
意识有其相对独立性,它在反映社会存在
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 及其各自有着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人类征服和 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 活资料的物质力量。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


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 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 能是消极的衰退的,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 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 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 极力量。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二者 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的规律就
意识 形态
社 会 结 构 生产力
上层 建筑
政治
物质 生产 生产关系 经济 基础
社 会 结 构
生产方式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 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 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 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 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 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 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 或快地发生变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1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1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2. 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包括各种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心理,如 艺术、道德、宗教、政治法律思想、哲 学、科学等。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源自社会存在决定 反映
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有重大反作用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1、社会意识的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2、社会意识内部各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LOGO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1、历史观:人们对社会历史的基本观点
•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 唯心史观主要观点: 颠倒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否认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抹煞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 社会形态发展渐进性、跨越性的统一
特定条件下可以超越一种甚至几种社 会形态而跳跃式地向前发展
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 基本相适合——基本不适合——基本相适合……
生产关系状态: 相对稳定——新旧更替——相对稳定……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一)基本概念
1. 经济基础: 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 产关系的总和。
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2.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 过程和一般规律,表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
共产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封建社会
奴隶社会
原始社会
3.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 社会形态更替前进性、曲折性的统一

2017新版马克思主义原理第六讲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教案

2017新版马克思主义原理第六讲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教案
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可以根据不同的角度分类:
按主体分
按不同层次分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根源于社会存在,是对以实践为基础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世界的反映。
教案内容
一、课堂导入与提问
观看苏联解体相关视频,引出福山的《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问题:如何评价福山的“历史终结论”?
二、讲授新课与小组研讨
【小组研讨一:我们的社会从哪里来?】
案例一:美国媒体揭露地球十大经典“创造神话”。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是解决其他社会历史观问题的基础和前提。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
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地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创立了唯物史观。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 第一,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根本不同。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唯心史观则否认这种客观规律的存在,而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精神决定的。第二,对社会发展的动力的认识根本不同。唯物史观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唯心史观则认为社会历史发展是由理性、意志、观念等所推动的。第三,对历史的创造者的认识根本对立。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唯心史观则认为历史是由少数英雄人物所创造的。第四,最根本的对立是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

马基课 社会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马基课 社会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社会 生产
形式
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 Contradictory and Motive Laws between Productive Forces and Production Relations )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意义
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 Productive Forces and Production Relations) )
2.生产关系及其构成
(Production Relation and Its Structure)
⑴生产关系是物质关系 ⑵生产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⑶生产关系的基本类型
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2.社会意识及其结构 社 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会 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 意 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政治法律思想 社会 识 意识 哲学 科学 结 形式 构 道德 艺术 宗教
思 想 上 层 建 筑
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Social Existence and Social Awareness and Their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㈡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Inevitability and People’s Historical Choice towards Replacement of Social Pattern )
㈠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Two Contrasting Views of History)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Basic Questions of Social View of History)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课程性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体系及其基本内容的重要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对大学生系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大学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的主渠道。

二、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完整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础知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从而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社会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培养和提高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对共产党的信任,增强其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自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打下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结合当前的现实,课程教学力求关注现实给马克思主义提出的一系列问题。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讨论、自学等教学方法和形式。

四、面向专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是全校四年制本科各专业的公共政治理论课,是高等学校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教学的必修课。

五、考核方式课程考试实行平时与期末相结合的方法。

期末进行书面开卷考试,占课程总成绩的70%,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0%,平时成绩主要由中期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20%)、平时作业成绩、读书笔记或论文成绩、课堂考勤成绩(占总成绩的10%)等组成。

六、教材选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0年修订版,本书编写组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6<一>主要内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4、社会形态发展的一般规律<二>教学时数:2学时<三>教学内容:问题导入:“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这一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最基本的哲学理论。

哲学是对整个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的总体性思考。

事实上,自古以来,人们就在生活中反复追问社会,试图理解社会的本质,解释社会(历史)上发生的种种现象。

例如,西汉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几乎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英国著名史学家T·卡莱尔认为﹕全世界的历史“实际上都是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伟大人物的思想外在的﹑物质的结果”﹐“这些伟人的历史真正构成了全部世界历史的灵魂”;德国哲学家尼采认为历史的意义在于“超人”的诞生,他的“统治和奴役的意志是决定一切的力量。

”;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教育家梁启超认为“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

”社会现象纷繁复杂,社会历史绵延不绝,对社会及其历史发展的思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始终,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也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总会对包括人的行为在内的各种社会现象进行总体思考。

如世事变幻,其间有无规律?人生如梦,当中有无命运?各种社会现象的出现根源何在?历史的演变有无规律?人生,是命运的安排,抑或上帝的指令?人是自由的吗?等等。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对这些问题做出了自己的解答,这些解答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和社会运动规律理论。

下面,我们就从社会现象的二元划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讲起,看看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如何回答这些问题的。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是解决其他社会历史观问题的基础和前提。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它的基本问题,其根据在于:第一,它是一切历史观无法回避的问题。

第二,它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

第三,它是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这两种对立的历史观的根本标准。

凡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用社会存在来解释社会意识的观点,就属于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历史观则相反,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用社会意识去解释社会存在。

第四,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所决定的是对社会历史现象的不同解释和认识上的分歧的根源。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

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第一性,社会存在第二性,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历史中,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

它的主要缺陷是: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2、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的、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总和,构成现实的经济基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的现存生产关系发生矛盾。

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

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1、概念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首先,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其次,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最后,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根据不同角度可以将意识划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以及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①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②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社会意识同语言一样,是在生产中由于交往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

③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④总之,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

美的趣谈(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人们的审美观念是由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非洲有些部落以为拔掉上门牙或挫短上门牙是美的,因为前者使他们和反刍动物相象,后者使他们和食肉的野兽相象。

还有些部落的妇女为了追求美丽,在自己的上嘴唇上钻一个孔,穿上一个金属的或竹制的大环子。

人们的审美观念也随着社会生活条件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唐朝初年,由于崇尚武功,封建统治者把长得健壮丰满当作美女的标志;而到了五代十国的后唐,由于封建阶级日趋没落,整天沉缅于酒色歌舞,因而逐渐把缠裹小足、轻盈瘦削、弱不禁风当作美人。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社会意识往往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但社会意识有时可以超越现实社会存在的发展状况。

进步的社会意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见、推断未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落后于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则阻碍社会的发展。

另外,历史上也有这样的情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未必都是最高的;某些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其社会意识的某些方面却可以领先于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

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

社会生活的内在联系及其统一性,决定了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也必然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同时,社会意识诸形式均有自成系统、前后相继的历史链条,因而具有历史继承性,有其发展的特殊规律。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社会意识产生后,能够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物质力量并作用于社会存在、影响历史的发展。

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3)社会意识能动作用实现的条件①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

思想本身并不能实现什么,要实现思想就要诉诸实践。

而社会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

因此,一种社会意识发挥作用的程度及范围大小、时间久暂,同它实际掌握群众的深度和广度密切联系在一起。

②正确而充分地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有赖于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建设。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先进文化是有效地解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中各种矛盾的精神武器。

(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1、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回答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宣告了唯心史观的彻底破产。

3、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这一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1、生产力(1)含义: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2)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

基本要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科学技术渗透性因素:科技、信息、教育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

它是指人们用以改造和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生产工具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

“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

”劳动对象是劳动过程中被加工、改造的一切对象。

一切自然物质都是可能的劳动对象,其中引入生产过程的部分则是现实的劳动对象。

劳动对象包括:一是被纳入生产过程中的没有经过加工的自然物;二是已加工过的物体,即生产深度加工的对象。

劳动对象是现实生产的必要前提,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和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人改造自然的能力要通过劳动对象体现出来,劳动对象的范围大小、深度都反映着人改造自然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