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常见有四证
医学知识之脾气虚
脾气虚脾气虚证是指脾气不足,失其健运所表现的证候。
多因饮食不节,劳累过度,久病耗伤脾气所致。
主要临床表现纳少、脘腹胀满、食后尤甚,大便溏薄,神倦乏力,少气懒言,面色(白光)白或萎黄,或见浮肿或消瘦,舌淡苔白,脉缓弱。
病机分析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水谷内停,故纳少,脘腹胀满;食后负担加重,故腹胀更甚;水湿不运,流注肠中,故大便溏薄;脾主肌肉四肢,脾虚日久肢体失养,故神倦乏力;中气不足故少气懒言;脾虚失运,水湿浸淫肌表,故面色(白光)白,浮肿;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虚,日久可致营血亏虚,或气血两虚之证;肌肤失去血的濡养和温煦,可致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浮弱,是脾气虚弱之象。
相似证候的辨别脾虚证的变化较多,不同病人表现差异很大。
但作为气虚证,不难与心和肾相鉴别,后者各有独特的定位症状。
比较相关的是胃、肠两腑。
由于气虚多归于脾,胃肠气虚故多从脾治。
因此,确定气虚,排除心脏、肾脏气虚,则大多为脾气虚。
另外便是与下面介绍的几个湿证相区别,详述于后。
辨证注意点首先是气虚。
其次脾所主的功能减弱。
如运化水谷功能减退可见纳少、脘腹胀满,食后尤甚,或见腹泻(腹痛不甚,无秽臭),再发展下去可见消瘦,面色不华,或虚浮等气虚。
再次,排除湿、痰之证,如苔腻舌胖,形丰等。
【注意事项】大家在用药的时候,药物说明书里面有三种标识,一般要注意一下:1.第一种就是禁用,就是绝对禁止使用。
2.第二种就是慎用,就是药物可以使用,但是要密切关注患者口服药以后的情况,一旦有不良反应发生,需要马上停止使用。
3.第三种就是忌用,就是说明药物在此类人群中有明确的不良反应,应该是由医生根据病情给出用药建议。
如果一定需要这种药物,就可以联合其他的能减轻不良反应的药物一起服用。
大家以后在服用药物的时候,多留意说明书,留意注意事项,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本文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脾胃失调产生的病理变化
中医认为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胃互为表里关系。
脾主运化,运化水谷精微及水湿,如果脾虚会出现运化不好的表现,如气血不足、精血不充等,从而出现面色萎黄或苍白、气短乏力、不思饮食、腹胀、大便稀溏、肌肉萎缩等症状。
如果胃主受纳、腐熟水谷的功能失调,会出现胃胀或嗳气、早饱、恶心、呕吐等胃气上逆症状。
脾胃失调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吐血、瘀血、舌淡苔白、脉弱等症状。
脾胃失调,一方面是脾不能运化,气血化生不足,会出现四肢百骸失养的表现。
另一方面脾虚水湿停滞,而出现脘腹胀满等。
胃属腑属阳,与脾相对而言,脾属脏属阴,如果脾胃不和,一方面表现为脾不升清,一方面表现为胃不能通降,胃气上逆,会有脾虚的表现。
脾胃失调的治疗,需以健脾益气和胃降逆为主,可以遵医嘱应用中药调理。
偏于脾虚者,可以用四君子汤、香砂六君子丸、参苓白术丸等药物改善。
如果偏于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的患者,可以用疏肝理气和胃降逆的药,如胃苏颗粒、香砂和胃丸、香砂六君子丸等。
患者日常饮食要规律,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避免过度劳累,保证作息规律,适当行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运动,增强体质。
中医的脾胃知识点总结
中医的脾胃知识点总结一、脾胃的定位在中医理论中,脾胃位于人体的中焦部位。
脾主运化水谷,主管中焦,属于脾胃功能的主要器官之一。
胃主受纳水谷,属于脾胃功能的主要器官之一。
脾胃的定位在于其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现,主要包括运化水谷、消化吸收、气机升降、气血生成、化生津液等。
二、脾胃的功能1. 运化水谷:脾胃主要负责水谷的消化、吸收和运化,将营养物质转化为气血津液,供给人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两者密切相连,共同完成对水谷的运化功能。
2. 气机升降:气机升降是指胃气升降和脾气升降,是脾胃功能的重要表现之一。
胃气贮精,上升于上焦,主要运化清水谷气。
脾气主升主降,上升清阳气,下降浊阴气,主要运化浊水谷气。
3. 津液生成:脾胃主要负责津液的生成和分泌,津液是水谷精气转化而成的精微液体,滋养人体各部位的气血津液,维持人体机能的正常运转。
4. 气血生成:脾胃能够根据人体的需要,调节气血的生成和运行,保证气血的平衡和充足,以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三、脾胃的常见疾病1. 脾胃虚弱:脾胃虚弱是指脾胃功能失调,不能正常消化水谷,导致消化不良、食欲不佳、乏力疲倦等症状。
脾胃虚弱常由饮食不节、过食生冷、劳累过度等因素引起。
2. 脾胃湿热:脾胃湿热是指脾胃受到湿热邪气侵袭,导致口苦口干、食欲不振、腹泻便溏等症状。
脾胃湿热常由饮食不洁、情志不畅、外感湿热等因素引起。
3. 脾胃气滞:脾胃气滞是指脾胃气机不畅,导致消化不良、胀满不适、腹痛腹胀等症状。
脾胃气滞常由饮食不节、情志不舒、寒湿困滞等因素引起。
四、脾胃的调养1. 饮食调养:脾胃调养的重要方法之一是合理饮食,应少食生冷、油腻、辛辣、过饱之物,多食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保持饮食清淡,有助于脾胃的健康。
2. 情志调养:情志调养是脾胃保健的重要环节,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志不畅导致脾胃功能失调,保持适当的运动和休息,有助于脾胃的调养。
3. 运动调养:适当的运动有助于促进脾胃功能的正常运转,可以选择散步、太极拳、气功等柔和的运动方式,帮助脾胃调养。
十人九脾虚!脾虚从初级到严重的几种表现!
焕众温和灸调理脾胃 焕众温和灸可健脾和胃,改善肝胆疏泄,化痰祛湿,清除毒素,加强脾胃运化功能。
4、脾气下陷 脾气下陷就是脾气太虚了,虚到都不能固摄了。脾气该升不升反而下陷了,这时就不仅仅是腹 胀了,还会出现腹部坠胀、久泻不止、脱肛、女性子宫脱垂等症。
原本要升清到心,肺,头面的精微物质反而下注到膀胱,这时候的小便会混浊得像淘米水,人 更是会少气懒言,四肢乏力。
5、脾不统血证 如果脾气亏虚到不能统摄血液,就会出现「脾不统血」的症状,除了脾虚的标配以外,最主要 的症状还表现为鼻子、牙齿、尿血、便血、女性月经过多、或淋漓不尽等血不循经的症状。 这时的辩证的要点主要以出血的表现+脾气虚并见,舌淡苔白。本来就脾虚后气血不足了,加上 有出血的症状,这时候人往往会出现血虚的症状,气短心悸,失眠多梦,头昏头晕。
做艾灸,只选焕众温和灸
做艾灸,推荐使用焕众艾灸核心产品【焕众温和灸】。把灸筒粘贴在相应穴位上,点燃灸柱即 可,在施灸过程中可根据体感旋转或升降灸筒盖调节温度。 整个过程明火微烟,不落艾灰,安全绿色; 解放双手,站着、坐着、躺着、趴着、走动过程中都可以做艾灸,方便高效;无论老人、孩 子、妇孺都可使用焕众温和灸! 施灸时间无需刻意计算,一枚焕 众温和灸燃尽的时间即为25-30分钟; 由于不受施灸姿势的限制,还能多穴同灸,实现在同一时间打通引发疾病关联的多个穴位,灸 疗效果更明显!
4 脾虚→ 不能将血液控制在血脉中→便血,尿血,例假出血不止或淋漓不尽。
脾胃辩证
脾胃辩证【要点精讲】(一)脾胃概述1脾①生理功能脾主运化:运化水谷;运化水液脾主升清脾主统血②病理状态运化功能减弱运化水谷↓:消化功能↓食少,腹胀,便溏运化水液↓:浮肿,水湿痰饮清阳不升:头晕,困重;湿困;气陷,内脏下垂脾不统血:出血③主要症候虚证脾气虚脾气虚脾虚气陷脾不统血脾阳虚实证:寒湿,湿热2 胃①生理功能:仓廪之官,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水谷②病理状态及主要症候:虚—胃气虚、胃阴虚、胃阳虚实—寒饮停胃、胃热炽盛、食滞胃脘、气滞胃脘(二)证型分析一脾病辨证1 虚证①脾气虚证●涵义:指脾气不足,运化失职,以食少、腹胀、便溏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病因病机:A寒湿侵袭,饮食不节损伤脾土B劳倦过度,忧思日久,吐泻太过C禀赋、年老、大病脾虚失养●临床表现:A脾虚水谷不运:纳少腹胀,食后尤甚;便溏;面色萎黄B水湿不化:浮肿,肥胖C气虚:形瘦倦怠●辨证要点:纳少,腹胀,便溏以及气虚症候②脾虚气陷证●涵义:指脾气虚弱,中气下陷,以脘腹重坠,内脏下垂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又名脾[中]气下陷证。
●病因病机:A脾气虚进一步发展;B久泄久痢、劳累太过损伤脾气、清阳下陷C妇女孕产过多、产后失调●临床表现: A脾气虚:神疲乏力,气短懒言,纳呆B下陷:头晕;坠胀感;内脏下垂C二便:便意频数、久泻不止;小便浑浊●辨证要点:脾气虚症候以及脾气下陷所致的以脘腹重坠,内脏下垂为主要表现的症候③脾不统血证●涵义:指脾气虚弱,不能统摄血行,以各种慢性出血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又名脾[气]不摄血证。
●病因病机: A脾气虚进一步发展B劳倦过度,损伤脾气统血无权●临床表现:A脾气虚:神疲乏力,气短懒言B慢性出血:口鼻、皮肤、二便、月经日久→气血两虚:面色萎黄、舌淡,脉细无力●辨证要点:脾气虚(或气血两虚)症候以及慢性出血④脾阳虚证●涵义:指脾阳虚衰,失于温运,阴寒内生,以食少、腹胀腹痛、便溏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
又名脾虚寒证。
脾病的辨证论治
脾病的辨证论治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具有转运水液、运化物质、
提供能量和维持血液的重要作用。
但是,脾脏容易受到外邪的侵袭,以及生活习惯和饮食不当等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病变。
本文将介绍中医脾病的辨证论治方法。
一、辨证
脾虚证: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脾气虚弱影响了这些功能,出现口淡、乏力、饮食不香、大便稀薄等症状。
治疗方案应在调补脾气的基础上配合运用其他药物进行辅助治疗,如大枣、山药、黄芪等。
潮热汗出证:脾肾阳气不足,手脚冰凉,出现潮热和出汗等症状。
治疗方案应当调补脾肾阳气,使用温补的药物,如干姜、桂枝、黄精等。
湿热痰饮证:由于长时间不当的饮食、环境、情绪的刺激导致体内湿气、痰饮、火毒的聚积,引起胸闷、胸痛、咳痰等症状。
治疗方案应用清热解毒、化湿祛痰的药物,如白术、茯苓、车前草等。
二、论治
中医治疗脾病主要从调养脾气、益气和滋阴等方面入手。
在此基础上,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配合使用其他药物治疗。
下面是几种常见的脾病的中医药方:
健脾汤:治疗元气不足,脾虚拒食、便泄的病症,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组成。
四君子汤:用于脾气不足,脾虚肢体倦怠、食欲不佳,由人参、白术、大枣、陈皮组成。
三峡消积散:治疗脾胃气滞,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由荷叶、茯苓、车前草、草果组成。
辨脾病证候
脾胃功能 失调
运化失司 胃气上逆
土壅木郁
脘痞或痛,纳少便溏 泛恶欲呕
面目肌肤发黄
寒湿 困扰
阳气被遏,温化失司 肢体浮肿,小便短少
寒湿下注,带脉失约 妇女白带量多
寒湿重浊,阻遏清阳
头身困重
口淡不渴,舌体胖,苔白滑或白腻 脉缓弱或沉细为寒湿内盛之象
辨证要点:脾胃纳运功能障碍及寒湿内盛。
湿热蕴脾证
湿热蕴脾证是指由于湿热内蕴中焦,脾胃纳运失职所
气虚机 体功能 低下
不能充养机体 面部失荣 宗气亦虚
肢体倦怠,形体消瘦 面色萎黄 少气懒言
舌淡苔白,脉虚弱脾气虚弱之征
辨证要点:纳呆,腹胀,便溏与气虚症状并见
脾虚气陷证
脾虚气陷证是指脾气不足,运化失职所表现的证候。
脾虚 升举无力
内脏失于固托 清气下陷
脘腹重坠作胀,食后更甚
肛门重坠,或久泄不止 甚或脱肛,或子宫下垂
寒邪伤阳 津血凝滞
恶寒肢冷,口淡不渴,面白 或青,苔白润脉弦或沉紧
辨证要点:脘腹冷痛,发病急剧与实寒症状并见。
类证鉴别:胃阳虚证与寒滞胃肠证
食滞胃肠证
饮食停滞胃肠,以脘腹胀满疼痛,呕泻酸馊腐臭为主
症的证候。
食滞胃肠 气失和降
脘腹胀满疼痛拒按
食阻气机,通 降、传导失职
食积于内 拒于受纳 食滞肠道 阻塞气机
舌红苔黄,脉滑数为火热内盛之象
辨证要点:胃脘灼痛拒按,消谷善饥与实热见症并见。
类证鉴别:胃阴虚证与胃热炽盛证
寒饮停胃证
寒饮停胃证:是指寒饮停积于胃,胃失和降,以脘腹痞 胀、胃中有振水声、呕吐清水等为主要表现的症候。
寒饮停胃 胃失和降
气机阻滞 胃气上逆
脘腹痞胀
4种常见“脾虚”舌象的调理方法
4种常见“脾虚”舌象的调理方法脾虚之所以难搞,是因为它虚起来会不断升级,一路把你往——全身的亏虚上带。
所以我说,悄无声息一点点掐断你的气血来源。
这才是脾虚——最阴森可怕的地方。
而脾虚,又似乎是我们东方人天生的特质。
舌头伸出来,舌苔厚腻、有齿痕的舌相,大概占了80%,脾虚,已然成为了我们的常态。
为了我们不被脾虚困死,花花特邀黄老师来给我们解读了:4种常见脾虚舌相,及其调理方法。
无论你已经虚到了哪个阶段,都可以对照自己的舌头,找到适合自己的,食疗方法,以及艾灸外治法。
这一期,真的是干货满满,需要大家花一点耐心,仔细阅读。
观察自己的舌相,找到辩证的依据,对症调理。
找回脾的力量!来,伸个舌头看看,你是脾虚的哪个阶段?▼️入门级脾气虚:舌淡苔白,齿印明显;️脾虚+阳虚的脾阳虚:舌淡胖苔白滑;️柔弱的寒湿困脾:舌淡胖苔白腻;️油腻的湿热蕴脾:舌红苔黄腻。
Ps:看舌象,刚吃过东西的时候不行。
4种常见脾虚舌相的调理方法脾胃为中土,分属阴阳,脾为脏为阴,胃为腑,为阳。
脾胃是我们身体饮食化物的的重要脏器,是气血生化之源,是后天之本。
但常因外邪、起居,饮食的不当,最易损伤脾胃,所以看过中医的好像大多人都是“脾虚”。
入门级脾气虚脾气不足,运化失健舌象舌淡苔白,齿印明显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典型症状: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胀,便溏,倦怠懒言,面色萎黄或㿠白或浮肿,眼肿脸肿(小朋友最常见)脾的功能受限,消化迟缓,水液代谢功能减弱,致水湿内生。
所以就出现不想吃了,食后腹胀,甚至有人吃饱了就必须睡了(饭后困)。
脾气虚进一步发展,或因久泄久痢,或劳累过度,甚至会出现中气下陷,就是脾气亏虚,升举无力。
常见有脘腹重坠,便意频频,肛门坠重,脱肛,子宫下垂……脾不统血,就是脾气虚导致的便血,尿血,肌血,齿衄,或妇女的月经过多,崩,漏……也是脾气虚伴有的症状。
脾虚的初级阶段调养思路▼这种一般要用“补”法,补脾“气”。
1、食疗补起来:多吃具有益气健脾的膳食,如陈皮,砂仁,茯苓,白术。
中医儿科脾胃知识点总结
中医儿科脾胃知识点总结一、中医对脾胃的认识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是人体消化吸收的关键器官,也是人体气血生成的重要场所。
在中医理论中,脾胃与生长发育、免疫抵抗、运化气血等方面有密切关系。
脾胃对儿童的发育和健康至关重要,因此中医儿科对脾胃的研究和调理非常重要。
二、脾胃疾病的表现及诊断1. 脾虚脾虚是指脾失运化,导致脾气不固、肠胃运化不良的病理状态。
患有脾虚的儿童常见症状包括食欲不佳、消化不良、乏力、易疲劳、肚子胀、大便稀溏等。
在中医诊断中,可通过脉象辨证和舌诊来诊断脾虚的症状。
2. 胃寒胃寒是指胃部受寒而出现的病症,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
在中医诊断中,可通过脉象辨证和舌诊来诊断胃寒的症状。
3. 食积食积是指脾胃消化功能障碍,导致食物在胃肠道停滞不前而引起的病症,主要表现为食后腹胀、恶心、呕吐、大便干结等症状。
在中医诊断中,可通过脉象辨证和舌诊来诊断食积的症状。
4. 脾胃炎脾胃炎是指脾胃受炎症引起的病症,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腹痛、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在中医诊断中,可通过脉象辨证和舌诊来诊断脾胃炎的症状。
5. 幽门梗阻幽门梗阻是指幽门部位阻塞引起的病症,主要表现为食后腹胀、恶心、呕吐、干呕等症状。
在中医诊断中,可通过脉象辨证和舌诊来诊断幽门梗阻的症状。
6. 脾胃湿热脾胃湿热是指脾胃受湿热病邪侵袭引起的病症,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口干、口苦、腹胀、大便稀溏等症状。
在中医诊断中,可通过脉象辨证和舌诊来诊断脾胃湿热的症状。
三、脾胃疾病的治疗1. 药物治疗脾胃疾病的治疗主要采用中药治疗,常用的中药包括健脾益胃的药物如六味地黄丸、香砂养胃丸等,也可根据患儿的症状选用其他中药进行治疗。
2. 食疗中医认为脾胃疾病的发病与饮食习惯息息相关,因此在治疗脾胃疾病时,食疗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治疗方法。
对于脾虚的患儿,可以适当食用温补脾胃的食物,如小米粥、山药、红枣等;对于胃寒的患儿,可以适当食用温热的食物,如姜、葱、酸枣等。
脏腑辨证论治(四):脾与胃病证治
脏腑辨证论治(四):脾与胃病证治(一)脾胃气虚主证:食欲不振,食昏脘闷腹胀或隐隐作痛、喜按,面色萎黄,肌肉消瘦,倦怠,气短懒言,大便稀薄或便血,妇女月经过多或崩漏,舌淡苔白,脉细弱;若中气下陷,可见脱肛、胃下垂、子宫脱垂和腹有重坠感等症。
可见于某些溃疡病、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肠炎、慢性肝炎、再生障碍性贫血、功能性子宫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内脏下垂等。
分析:脾主运化,胃主受纳。
脾胃气虚,运纳失常,故见食欲不振、食后腹胀、便稀;生化不足,则气虚血少,故四肢消瘦、倦怠无力、面色萎黄、气短懒言;脾虚则不能统摄血液,故可见各种出血症状;脾气主升,脾虚则升举无力,故表现一系列内脏下垂或腹部有坠胀感等症状。
舌淡、苔白、脉细弱,亦为脾胃虚弱的表现。
治法:补脾健胃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党参黄芪白术升麻(升阳益气);当归生姜山药大枣炙甘草(温中健脾胃)。
(二)脾阳虚主证:面色少华,倦怠无力,食少、脘腹胀满,隐痛、喜热喜按,口泛清水,畏寒肢冷,小便清长,肠鸣、大便稀薄或夹不消化食物,甚则可见浮肿;妇女白带清稀而多、小腹下坠、腰酸沉重,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细无力。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可见于某些慢性胃炎、溃疡病、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肠炎、慢性痢疾、胃神经官能症、营养性水肿等。
分析:脾阳不足、运化失司,故见一系列消化不良或浮肿症状;阳虚生寒,寒性凝滞收引,脾阳不足,故见腹中肠鸣隐痛;得温得按,寒气稍散,痛可暂缓,故痛时喜热喜按;阳虚不能温布肌肤,故见面白少华、畏寒肢冷、倦怠无力,妇女白带清稀而多,小腹胀坠、腰酸沉重,是寒湿下注之故;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细无力,是阳虚气少之象。
治法:温中健脾方药:理中汤加减干姜附子陈皮白豆蔻木香(温阳理气);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砂仁(益气健脾)。
(三)寒湿困脾主证:头重如裹,肢体重困,脘腹胀满,食欲减退,口不渴,恶心欲吐,大便溏或泄泻,小便不利,妇女白带多,苔白厚腻、脉濡缓。
可见于某些慢性胃炎、肠炎、慢性肝炎等。
脾胃病辨证ppt课件
17
脾气虚证、脾阳虚证、脾虚气陷证、脾不统血证鉴别
证候 病机
相同症状 不同症状
舌象
脉象
脾气虚 脾气亏虚,运化
证
失职
或浮肿,或消瘦
舌质淡或胖 嫩有齿痕,
苔白润
脉缓弱或沉 细弱或虚大
脾阳虚 证
中气下 陷证
脾阳虚衰,失于
腹痛喜温喜按,肢
温运,阴寒内生
冷尿少等
纳呆腹胀,
辨证要点 胃脘冷痛、喜温喜按,畏冷肢凉
30
一 寒饮停胃证 概 念 寒邪犯胃,胃府失和之证
机制
饮食生冷 脘腹受凉
31
表现·分析 胃脘冷痛拘急,痛势急剧,得热痛减
--- 寒盛胃络拘急 呕恶 --- 胃失和降 吐后痛减 --- 吐后气机得畅 实寒证:面白肢冷,口淡不渴,或泛吐清水 舌苔白滑,脉沉紧或弦 ---寒饮停胃证
时常拒食,不必勉强之,待病情缓解
41
脾胃病护理 3饮食调护
3.1脾胃虚弱者食补气健脾食物,忌食油 腻,生冷,硬固,壅阻气机之品
3.2湿热蕴脾宜且清热除湿之品,如赤豆, 绿豆等,忌食酒,辛辣,油腻之品
3.3寒湿困脾宜用健脾化湿之品,如山药, 扁豆等
42
脾胃病护理 3饮食调护
3.4胃寒者饮食宜温,忌食生冷瓜果,可饮 用生姜红糖茶,做菜时可适当多加生姜、
Client 제작물 컨펌
4
实证
寒湿困脾证
湿热蕴脾证
5
胃的生理功能: 仓廪之官 水谷之海 主受纳, 腐熟水谷;
主降、喜润恶燥
概述
6
胃气虚
胃阴虚
虚证
胃阳虚
7
胃热炽盛
寒饮停胃
中医说的脾
中医说的脾脾脾弱了我们就要明白,脾的功能是干什么的,他为什么弱。
脾弱怎么办,在中医里,脾是主运化的。
什么意思呢?脾就是人体内的运输队长,或者叫白了,就是运输车队。
曲黎敏把脾称之为丫头。
也就是家里的保姆或者小时工。
脾的功能,就是将我们吃的食物消化好,好的东西留下,变成血液中的营养成分,垃圾通过大肠排出体外。
如果脾虚了,换言之,就是家里的保姆不好好工作了,你想想这个家会怎么样。
她不她好她工作,一方面的原因是工作量很大,她承受不了;一方面是,工作量本身也不大,只是保姆的能力本身差。
当然也有两方面共有的原因。
脾虚了,我们吃的东西就不能很好的消化掉,就会出现我们前面提到的大便不成形,或者中医里叫便溏,或西医多称之为慢性结肠炎。
脾虚的问题很能治,因为它经常和中医的另一个词联系在一起,这个词就是“湿”。
风寒暑湿燥火,被中医称之为“六淫”,是造成人体生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湿”,则是最难治的。
那什么是湿呢。
什么是湿呢?中医总是喜欢取相比类,从自然界,来看我们的人体。
脾弱怎么办,不管是中药还是西药,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你的脾虚的问题,你必须改变你现有的生活方式,尤其是从饮食上调理,这才是根本。
要知道,对于生活方式的疾病,靠的是七分养。
脾虚,中医术语。
泛指因脾气虚损引起的一系列脾生理功能失常的病理现象及病证。
包括脾气虚、脾阳虚、中气下陷、脾不统血等证型。
多因饮食失调.劳逸失度,或久病体虚所引起。
脾有运化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输布水液以及统摄血液等作用。
脾虚则运化失常,并可出现营养障碍,水液失于布散而生湿酿痰,或发生失血等症。
临床症状中医脾虚症是指中医所称之脾脏虚弱而引起的病症,其病情虽较繁杂,主要有呕吐、泄泻、水肿、出血、经闭、带下、四肢逆冷、小儿多涎等。
分类1、脾气虚:腹胀纳少,食后胀甚,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言懒语,形体消瘦,或肥胖浮肿,舌苔淡白。
2、脾阳虚:大便溏稀,纳少腹胀,腹痛绵绵,喜温喜暗,行寒气怯,四肢不温,面目无华或浮肿,小便短少或白带多而清晰色白,舌苔白滑。
理清四种脾虚证,找到正确的养脾方法
理清四种脾虚证,找到正确的养脾方法脾虚怎么办?想要把脾养好,首先得把自己的证候理清,找到适合自己的养脾方法。
1.脾虚第一证:脾气虚「脾气」不足,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减退。
脾运化功能减退,则饮食得不到很好地消化,水谷精微不能很好地吸收和输布,就会出现腹胀、便溏或完谷不化、食欲不振,以至倦怠、消瘦等。
脾气虚可能是因为饮食不节、劳累过度,也可能是因为久病耗伤脾气。
主要表现是面色萎黄、肌肉消瘦、倦怠无力、少气懒言、脘腹胀痛,尤其是吃过东西以后,大便溏薄或者腹泻。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常用四君子汤来治疗,这是补气健脾第一名方!2.脾虚第二证:脾阳虚得不到重视的「脾」相当不爽,继续在机体捣蛋,进一步发展为脾阳虚。
脾阳促进脾气的推动、上升、四散和温煦作用。
脾阳虚,运化无力,就会出现泄泻、纳少,甚至会下利清谷、浮肿、四肢冰冷、胃脘冷痛、喜欢温暖和热食,吃了寒冷的食物就难受。
除了肠胃怕冷,还会有腹泻、感觉腹部胀满、浑身乏力、消瘦舌苔白等症状,这都是脾胃「虚」和「寒」的表现。
针对脾阳虚,我们中成药里对证的,就是理中丸。
一般情况下,单纯脾阳虚,我们吃理中丸就可以了,它就是人参、干姜、甘草、白术四味药。
3.脾虚第三证:脾不统血脾气健运,气血生化有源,则气的固摄血液功能能正常发挥,血液不会逸出脉外而发生出血。
如果脾气亏虚严重,水谷精微不能很好吸收,气血生化就会不足,气不摄血,就会使血逸出脉外,出现各种出血。
主要表现为鼻子、牙齿、皮肤出血、尿血、便血、女性月经过多、崩漏等血不循经的症状。
脾不统血以补气摄血为法,服用人参归脾丸有很好的疗效,特别对月经过多的女性。
4.脾虚第四证:脾气下陷除了演变成脾不统血外,脾气虚还可能恶化为另一个大怪:脾气下陷。
脾主升清,是指脾气上升,并将其运化的水谷精微,向上转输至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营养全身。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脾不升清,水谷精微与糟粕浊物就会混杂,会导致完谷不化飧泄的症状。
(可直接使用)中医诊断学期末复习资料全.doc
论述1,脾气虚可以导致哪些病理变化?脾虚四症的病机及临床特征。
脾气虚证病机:脾气不足,运化失职临床特点:胃脘隐痛喜按,腹胀纳呆,食后甚胀,呕恶嗳气,大便溏薄,|少气懒言,倦怠乏力,面色萎黄或淡白,消瘦或肢体浮肿,舌淡苔白,脉缓弱。
脾虚气陷证病机:脾气虚弱,升举无力而清阳下陷。
临床特点:脾气虚+眩晕耳鸣,脘腹坠胀,便意频数,肛门重坠,或久泻久痢,小便混浊如米泔,或脱肛,子宫下垂,胃肾下垂,眼睑下垂。
舌淡苔白,脉弱。
脾阳虚证病机:脾阳虚衰,失于温运,阴寒内生。
临床特点:脘腹冷痛绵绵,喜暖喜按,泛吐清水,口淡不渴,纳呆腹胀,形寒肢冷,大便清稀或完谷不化,小便短少,或肢体浮肿,或带下清稀色白量多,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脾不统血证病机:脾气虚弱,无力统摄血行,而至血溢脉外。
临床特点:便血,吐血,尿血,肌衄,齿衄,或妇女经量过多,崩漏,面白无华或萎黄,食少便溏,食后腹胀,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舌苔淡白,脉细弱。
2,湿热为患常发生于那些脏腑?湿热四证的病机及临床特点。
肝胆,脾,大肠,膀胱肝胆湿热证病机:湿热蕴结肝胆,疏泄功能失职。
临床特点:胁肋部胀痛灼热,厌食腹胀,口苦泛恶,大便不调,小便短赤;或寒热往来,身目黄如橘子色;或男子阴囊湿疹,睾丸肿胀热痛,女子带下黄臭,外阴瘙痒;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湿热蕴脾证病机:湿热内蕴中焦,致脾胃运化功能障碍。
临床特点:脘腹痞闷胀满,呕恶口苦,纳呆厌食,肢体困重,小便短赤,大便溏泻不爽;或身目发黄,色泽鲜明如橘皮,或皮肤瘙痒;或身热不扬或热势起伏,汗出热不解;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大肠湿热证病机:湿热蕴结大肠,致大肠传导功能失常。
临床特点:下痢脓血粘液便,或暴泻而见黄褐臭秽稀便,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或发热烦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膀胱湿热证病机:湿热蕴结膀胱,而至气化不利,排尿失常。
临床特点:尿频尿急,尿道灼痛,小便短赤,或浑浊,或尿血,或尿中见砂石,小腹胀痛,或腰,腹掣痛,或伴发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脾胃功能失调的中医辨证治疗
脾胃功能失调的中医辨证治疗背景介绍脾胃功能失调是中医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表现为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胀、泛酸、便溏等症状。
中医认为脾胃是人体消化和吸收营养的重要器官,其功能失调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饮食不规律、生活作息不良、情绪波动等。
中医辨证分析根据中医理论,脾胃功能失调的辨证可以分为虚实两种情况:1. 脾胃虚弱: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症状。
舌质淡白,苔薄白,脉细弱。
虚弱型脾胃功能失调一般是由于饮食不当、过度劳累、忧思郁怒等因素导致脾胃气虚,消化吸收功能减弱所致。
2. 脾胃湿热:主要表现为口苦、口干、纳差、大便黏滞等症状。
舌苔黄腻,脉滑数。
湿热型脾胃功能失调一般是由于饮食不洁、湿邪侵袭、情绪不稳等因素导致脾胃湿热内蕴。
中医辨证治疗方案根据不同的辨证类型,脾胃功能失调的中医治疗方案如下:脾胃虚弱型1. 调理饮食:饮食宜规律,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如稀粥、粥面、绿叶蔬菜等。
少食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
2. 增强脾胃功能:可选用补益脾胃的中药调理,如党参、白术、炙甘草等,具体用药需根据个体情况而定。
3. 调理生活作息: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保持情绪稳定。
脾胃湿热型1. 饮食调理:宜清淡饮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烟酒等刺激性食物。
多喝水,帮助排除体内湿热。
2. 清热泻湿:可选用清热泻湿的中药,如黄连、苦参、赤芍等,具体用药需根据个体情况而定。
3. 调理情绪:避免情绪波动,保持心情舒畅。
适当进行舒缓放松的活动,如散步、瑜伽等。
注意事项1. 中医辨证治疗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
建议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2. 辨证治疗需要坚持一段时间才能见效,不宜急于求成。
3. 在进行中医辨证治疗的同时,还需注意饮食和生活惯的调理,以增强脾胃功能。
希望上述内容对您有帮助,如还有任何疑问,请及时咨询专业中医师。
从脾论“百病生于气”
从脾论“百病生于气”霍秀红【摘要】气学说是重要的中医理论之一,历代医家均相当重视气在人体的作用,更有《黄帝内经》提出“百病生于气”。
为了有利于指导临床,笔者试以“百病生于气”立论,从中气为诸气之本、脾气为脾脏之本以及脾气虚为脾病之本等角度,对“百病生于气”作以阐释。
%Qi theor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theories of TCM. Ancient Traditional Chinese doctor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role of qi in the human body. What’ s more, theory of all diseases result from qi disorder was proposed in Huangdi Neijing. In order to guide the clinical practice, based on the argument of all diseases resulting from qi disorder, the author explained this theory from several aspects, such as middle qi being the basis of the whole body’ s qi, spleen qi being the basis of the spleen and qi deficiency in the spleen being the basis of the spleen diseases.【期刊名称】《光明中医》【年(卷),期】2015(000)010【总页数】2页(P2060-2061)【关键词】脾;气;百病生于气【作者】霍秀红【作者单位】河南省安阳职业技术学院安阳455000【正文语种】中文《素问·举痛论》云“百病生于气也”,道出了中医发病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观点,其言虽简,其义则深。
什么是脾虚-中医辨证施治方法
什么是脾虚?中医辨证施治方法
关于《什么是脾虚?中医辨证施治方法》,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脾虚,是大家人体不健康的一种情况,在日常生活中,造成脾虚出現的要素是多种多样的。
那麼,什么是脾虚?中医学怎么治脾虚呢?
什么是脾虚?
脾虚,为中医学专用名词。
特指因性子亏虚造成的一系列肝脏生理作用紊乱的病理学状况及病证。
包含脾气虚、脾阳虚、中气下陷、脾不统血等症型。
多因饮食搭配失衡.劳逸失度,或病久气血虚所造成。
脾有消化吸收食材中的营养元素和输布水湿及其统摄血液等功效。
脾虚则消化吸收紊乱,并可出現机能减退,水湿失于布散为之湿酿痰,或产生失血过多等症。
脾虚的中医学辨证施治方式:
1.脾虚呕吐
症状:饮食搭配稍不留神即易呕吐,时作时止,胃纳不佳,食入难化,脘腹痞闷,口淡口不干,面白少华,怠倦困乏,舌色淡,苔白腻,脉濡弱。
脾虚呕吐为肝脏孱弱,胃气上逆引发。
论治:健脾和胃止呕。
主方: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2.脾虚泄泻
症状:排便时溏时泻,转变反复,完谷不化,饮食搭配降低,食后脘闷不舒,稍进高热量食物则便量增加,脸色腊黄,神疲惫怠,舌淡苔白,脉沉细。
脾虚泄泻由脾虚失运,湿注肠胃引发。
论治:健脾胃渗湿治腹泻。
主方:参苓白术散交互。
3.脾虚水肿
症状:身肿,腰下列为甚,按之凹痕不容易修复,脘腹胀闷,食纳降低,脸色食古不化,神疲肢冷,小便缺少,舌色淡,苔白晰,脉沉缓。
脾虚水肿由脾虚水停,泛溢皮肤引发。
论治:温脾利湿消肿。
主方:实脾饮交互。
中医辨证论治脾胃病或可断根
中医辨证论治脾胃病或可断根脾胃病是中医的一种说法,通常指人的脾胃功能异常,表现有腹胀腹泻、食欲不振等。
如果脾胃病得不到有效治疗,会导致患者免疫力的降低,各种疾病都找上门来。
那么中医是如何治疗脾胃病的呢?中医讲究辨证论治,中医把脾胃病证分为实证和虚证。
实证分为:寒湿、湿热、伤食和肝气乘脾;虚证分为:脾胃虚寒和肾阳虚衰。
不同的症状,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
中医采用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收集患者的症状、体征和病史,识别病变的性质和部位,判断是什么样的“证候”,这个过程是“辩证”。
“论治”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采取治疗法则。
因此,“辩证”是治疗的前提和基础,“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首先我们来看看脾胃病实证的分类和具体介绍。
1、寒湿证症状:腹泻稀水样,有时腹胀、发热、四肢酸痛、食欲不振、口渴、头痛、舌苔薄白、脉缓。
治法:解表散寒,芳香化浊。
服用藿香正气散,可以有效治疗病症。
2、湿热证:症状:腹痛,泻急似水注,粪黄褐臭,肛门灼热,心烦口渴,小便短,舌苔黄腻,脉滑,多见于夏秋。
治法:情热利湿。
服用葛根芩连汤,可以有效治疗病症。
3、伤食证:症状:腹痛拒按,腹泻后疼痛减轻,恶心反酸,厌食,舌苔浑,脉滑数,或沉弦。
治法:消食导滞。
服用保和丸,可以有效治疗病症。
4、肝气乘脾证:症状:有时因愤怒情绪波动引起胸闷胀满,食少,腹痛腹泻,舌红,脉弦。
治法:抑肝扶脾。
服用痛泻要方,可以有效治疗病症。
接下来我们在来看看脾胃病虚证的分类和具体介绍。
1、脾胃虚寒证:症状:便溏腹泻、迁延不愈、纳差、腹胀腹痛、精神萎靡、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缓无力。
治法:补脾健胃。
服用参苓白术散,可以有效治疗病症。
2、肾阳虚衰证:症状:腹泻,腹部隐痛,四肢发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服用四神丸合附子理中丸,可以有效治疗病症。
中医认为,局部疾病是整体失调引起的,所以在治疗疾病时,注意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通过调整整体来达到治疗局部疾病的目的。
中医脾系病证证治
中医脾系病证证治一、脾系虚证证治1、脾气虚弱面萎黄,肌肉消瘦或便溏。
少气懒言纳食少,参苓白术保安康。
2、脾胃虚寒舌嫩淡,腹痛吐泻手足寒。
温中散寒配健脾,理中良附吴萸关。
虚寒泻痢久滑脱,温补固涩养脏赞。
3、脾气下陷泻崩垂,补中益气升阳最。
脾虚湿甚带下多,如涕如唾完带豁。
4、脾不统血归脾汤,大剂独参急煎尝。
脾气虚寒不统血,便吐衄崩黄土汤。
脾虚水肿食少胀,温脾行气实脾壮。
二、脾系实证证治1、寒湿困脾脘腹胀,泛恶呕吐食不香。
身重便溏苔白腻,燥湿运脾胃苓汤。
2、湿热蕴脾为阳黄,胁痛尿赤脘腹胀,纳呆厌油苔黄腻,五苓散合茵陈汤。
芩连二陈枳朴蔻,胆囊胰腺湿疹康。
三、脾系兼证证治1、脾肾阳虚肢冷寒,腹水肢肿消化难。
神倦无力五更泻,附子理中四神丸。
(内寒)2、肝脾不和胁胀满,腹痛泻后痛不减。
食少屁多易发怒,痛泻要方逍遥散。
胃病实证1、胃热胃脘烧灼感,口渴口臭牙龈烂。
嘈杂易饥口鼻疮,舌红苔黄清胃散。
2、胃寒脘腹痛胀满,得热则舒苔滑淡。
泛吐清水大便溏,厚朴温中良附丸。
寒邪客胃痛喜暖,呕泻霍香正气丸。
(外寒)3、食滞胃脘痞胀满,嗳腐吞酸泻痛减。
暴食脉滑苔黄腻,保和健脾寒热辨。
胃阴不足食量减,舌红少津益胃选。
4、瘀血停胃刺痛验,痛有定处且拒按。
吐血便血食痛剧,丹参饮合失笑散。
胃病虚证1、胃阴不足痛嘈杂,口干咽燥纳食差。
舌红少津大便结,清养胃阴益胃佳。
2、胃虚有热呃逆吐,橘皮竹茹半夏助。
虚寒呃逆舌淡白,丁香柿蒂二陈裁。
汗吐下后胃气虚,嗳痞旋覆代赭需。
脾系病证证治。
脾胃虚弱很好治,保存好,我只发一次
脾胃虚弱4个常见证
脾气虚证
症状:面色萎黄、形体消瘦、食欲不振、容易疲劳、语声低微、自汗大便溏薄等。
调理方向:健脾益气。
参考:四君子汤。
脾阳虚证
症状:除了脾气虚的症状外,还可有畏寒肢冷、腹痛喜温喜按、腹胀完谷不化、浮肿等。
调理方向:温中健脾。
参考:理中汤。
胃阴虚证
症状:口干唇燥、不思饮食、干呕呃逆、大便干结、舌红少津等。
调理方向:滋养胃阴。
参考:益胃汤、金渭泰养胃粉。
脾胃虚寒
症状: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腹痛隐隐、喜温喜按、得食则缓、手足不温、大便稀溏等。
调理方向:温中散寒、健脾和胃。
参考:黄芪建中汤、舒克幽益生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脾虚常见有四证:
1.脾气虚:主要表现为脾功能减弱,机体失于充养,如食少纳呆,食后脘腹不适甚至胀痛,气短懒言,倦怠无力,大便溏薄,面色萎黄,肌肉瘦削或虚浮等,舌淡苔白,脉缓弱。
一般为脾虚轻症,多见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结肠炎、胃肠功能紊乱、贫血、重症肌无力等疾病过程。
治宜健脾益气,可酌选用人参健脾丸、参苓白术丸等。
2.脾阳虚:主要表现为脾虚日久,机体呈虚寒状态,如食少纳呆,脘腹胀满冷痛,喜温喜按,大便溏薄清稀,每因受寒或饮食不慎而发作或加剧。
口淡不渴,气怯形寒,四肢不温,或周身浮肿,或妇女带下稀白等,舌淡或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或滑,脉弱或沉迟无力。
一般为脾虚日久发展或过食生冷寒凉或肾阳不足而来,多见于慢性结肠炎、慢性痢疾、消化性溃疡、慢性肾炎等。
治宜温中健脾,可酌选附子理中丸、小建中汤、大建中汤等。
3.脾虚气陷:主要表现为气机下陷或脏器下垂,如脘腹坠胀,食后尤甚,便意频频,大便溏泄,或便后脱肛,或子宫脱垂,常伴有食少纳呆,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乏力,气短声怯,头晕目眩等。
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无力。
一般为脾虚日久或久病而来,多见于慢性腹泻、慢性痢疾、胃下垂、长期低热、低血压、脱肛、重症肌无力等疾病过程。
治宜益气升阳,可酌选补中益气丸、升阳益胃汤等。
4.脾不统血:主要表现为脾虚而兼见慢性出血,如面色萎黄或苍白,食少纳呆,气短懒言,倦怠无力,便血、尿血、肌衄、齿衄、鼻衄、月经过多等慢性出血等,舌淡,苔白,脉细弱。
一般为脾虚日久或久病而来,多见于上消化道出血等出血性疾病过程。
治宜补脾益气摄血,可酌选归脾丸、八珍丸、黄土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