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

合集下载

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经典之作

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经典之作

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章田寺乡中心学校尊敬的各位老师:上午好!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分享黄银老师的这节课。

听了黄银老师执教的《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我们受益匪浅,下面浅谈一下我们的见解,与老师们共同交流。

本节课黄银老师的设计思路清晰、目标明确,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注重了学习过程的探索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重视了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既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又融入了“三导式教学”和“参与式教学”的新理念。

黄银老师这节课也有很多亮点值得我们去学习。

亮点一:黄银老师在课堂上做到了"三活","学生活中的数学"、"在活动中学数学"、"灵活地学数学"。

虽然教材的概念比较多,比较散,但黄银老师能抓住教材的逻辑关系,理顺教学内容各部分的联系,从大处上做文章,在小处中润颜色。

亮点二:教学环节层次分明,条理性强。

从理解"面积"概念,到用不同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从引出"面积单位"要统一,到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环环紧扣。

尤其在理解"面积概念"时,从初步感知--引出面积概念--再次认知,进一步巩固了面积概念。

亮点三:回归生活的数学,让学生学得更有数学"味"了。

把数学经验生活化,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为了让学生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学生寻找了身边大约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等生活中的数学材料,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生的反馈热情高涨。

总之,黄银老师的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到教学知识自身的特点,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给学生提供了大量体验与创造的空间,让学生在真实有趣的操作实践中理解知识,建构知识。

整节课,师生的体验愉快、生动,学生在感到很好玩的学习活动中主动获取知识。

面积与面积单位评课

面积与面积单位评课

数学课《面积与面积单位》点评《面积与面积单位》这节课的教学内容的安排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那个教学的。

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

学好本节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下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于老师讲授的这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教师能够比较娴熟的运用问题情境教学策略将学习过程与生活情境融为一体,为学生创设了联系生活实际的学习情境,使课堂变得精彩起来。

二、灵活运用合作探究策略使知识在操作实践中,在合作探究中掌握。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充分考虑到教学知识自身的特点,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给学生提供了大量体验与创造的空间。

让学生在真实有趣的操作实践中理解知识、构建知识。

如:在教给学生最基本的面积单位时老师不是生硬地交给学生这就是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就是基本的面积。

而是拿出两个大小相近的长方形和正方形让学生用眼观察大小。

当问题解决产生矛盾冲突时,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动手操作自动摆放。

交流比较结果、共同探讨出测量面积的大小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就是面积单位。

再让学生认识1平方厘米的米纳基单位,并在自身中找适合用平方厘米作面积单位的地方,遵循了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原则。

同时加强了对平方厘米的认识,紧接着老师又提出一个高的要求。

量正方形和教室的面积,巧妙地将知识引向深入。

合作探究中延伸到平方分米和平方米的认识和应用之中。

三、教师还注重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实现了学习方式的三个围度即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合作性、灵活性。

突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对知识的理解。

如:小组对抗赛,30秒找1平方厘米的物体。

总之,本节课老师精心设计了大量让学生从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表达、用心思考、小组合作等多种开放有效的学习活动,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而又用于生活的无穷了趣,尤其最后精心安排练习。

部编版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评课稿

部编版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评课稿

部编版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评课稿一、引言《面积》是部编版三年级数学下册中的一篇重要课文。

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面积的概念、测算和应用。

本文将对该课文进行全面评析,从教材本身内容的编写、学习目标的设定和教学方法的运用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老师们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教学参考。

二、教材分析1. 内容编写《面积》这篇课文的编写亮点突出,内容丰富全面。

通过引入生活中常见的面积概念,如瓷砖、农田等,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面积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同时,该课文还涵盖了测算面积的方法和应用,在实际生活中引入了实际问题,并通过计算和比较等方式进行求解,增强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 学习目标该课文设定的学习目标明确具体,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应用能力。

主要学习目标包括:•了解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测算面积的基本技巧;•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对面积的准确度和精确度的要求。

通过这些学习目标的设定,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掌握面积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并能够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1. 启发式教学法《面积》这篇课文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提问和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实例,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他们逐步形成对面积概念的理解,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

2. 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在《面积》这篇课文的教学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运用。

该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模拟和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面积的实际应用。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农田测量实验,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农田面积的测算过程,加深对该概念的理解。

四、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在开始课文学习之前,可以通过辅助材料等方式进行导入。

可以使用图片或实物等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面积概念,并向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引发兴趣和思考。

2. 阅读与讨论学生在课文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

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

《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
临江城东小学王俊祥
听了王老师上了第六单元《面积和面积单位》第一课时后感触颇多,主要体会如下:
1、吴老师能较好把握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

将“面”在生活中的应用有趣化,贴近了学生的生活。

本节课教师通过让学生摆、说、比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感知面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环节设计松紧有度。

比如朱老师借助教室里又的物品,如黑板,桌子,窗户,等等物品,让学生体会平方厘米,平方分米与平方米的大小。

还让学生自己在生活中找找。

另外,教室大概有多少平方米等都从生活实际出发,有效的将数学运用于生活,并从生活中学习数学。

2、本节课王老师用了演绎的方法让学生体验从“观察法”到“重叠法”再到“贴格子法”最后引出面积单位。

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到了如果不统一单位就很难比较出面积的大小。

3、王老师比较重视数学概念在学生脑中的记忆,多次提到平面图形,面积,长度,物体等概念,加深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与掌握。

4、营造了轻松欢快的氛围学习数学。

将本有点枯燥的数学课变得既生活化,又十分好玩。

其中有个游戏是让学生让在地上的大概有一平方米的方框内,看有多少人能站得下。

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涨,还出主意,要站一只脚,让更多同学站进来。

这种游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中不去。

5、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王老师设计的让学生摆小正方形,因为每个学生都课前准备了图片,在小组合作时,每个同学都不会闲,把手里的图片在桌上摆,同时也照顾了学困生。

总之,本节课体现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教学效果显著,是一堂非常成功的课。

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

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

《面积和面积单位》面积的概念是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板块中一个相当重要的部分,对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这节课是学生从线过渡到面,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的过渡,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

基于以上认识,本节课上,孙老师始终站在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度上,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真正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可以说,这节课真正把数学教学设置成了一种活动,把原来静态的学习内容以“动态生成”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搭建了自主探究与交流合作的平台。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注重学生对面积概念的真正理解。

1、注重对面积认识的直观性和层次性。

对面积的直观感知包括两步:首先是认识“面”,然后是“面”的大小,即面积。

课始,孙老师通过创设两个小朋友涂墙面比赛的故事情境引入,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感知获胜的因素取决于涂色的墙面的大小,从而引出物体是有面的,而且面是有大小的。

再通过找一找身边物体的面,摸一摸桌面、书本等物体的面、比一比它们面的大小、说一说你的感受等一系列的活动,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多依赖与直观这一矛盾,加深了学生对面积概念的感悟和理解。

2、注重对面积概念认识的全面性。

由于学生常常误认为只有平平的,光滑的面才有面积,所以孙老师,就精心设计了以下环节:茶叶罐有面吗?人的脸有面吗?从而进一步完善了面积的概念从平面、曲面再到凹凸的面,突出了面积概念的本质,特别是曲面,平时我们在教学时并没有关注到,其实,曲面是以后学习圆柱体、球体、圆锥面积的基础,为以后的教学埋下了种子,从而使面积的概念更加地多维,更加地立体。

最后从物体的表面延伸到封闭图形面的大小上,让学生能更全面地理解面积概念。

二、让学生经历确定面积单位的全过程。

学生对于新知的建构不是教师传授的结果,而是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与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

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

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

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面积和面积单位是学生掌握的平面图形的特征??和矩形,矩形周长的计算基于教学,是学习矩形,面积计算的基础,还要进一步研究面积的图形和三维图形表面的基础,所以这部分内容在几何和图形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由于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他们的形象思维仍然占据主要地位,他们更加注重有趣,有趣,新奇的事物,对于这个抽象的知识领域来接受它是相对困难的。

然而,他们对有用的数学感兴趣。

因此,学习材料的选择和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应该注意数学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使他们自己感觉数学,并且学习数学是有用的。

这里我王老师这一课,谈谈自己的经验听后:首先,创造场景,激发兴趣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只有当数学问题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数学才是具体,生动,充满活力的,才能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和创新。

上在课程开始的时候,王建立了这样一个教学链接:黑板和国旗有一张脸,如果你匹配整个游戏的一面,你会选择哪个?这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二,全面感知,引导施工。

从内容的角度来看,这一课的概念是更多的教师没有机械地交给学生什么是面积,什么是面积单位。

但在充分运作,合作和交流中建立和了解区域和面积。

通过让学生参考一个手指,触摸,比对象的表面的比率被引导到他们的区域。

让学生观看黑板和电视屏幕,那大。

学生可以一目了然。

然后让学生触摸数学和练习封面,什么感觉?然后与它们的尺寸进行比较。

谈谈你是怎么回事。

根据学生的经验,一般可以用来比较重叠方法的大小。

这样,形成区域的概念是深入的,在各种感官知识的基础上建立区域的概念,逻辑,在需要这种链接的统一区域单元的经验中,教师仅仅呈现学生猜测两个区域接近不同矩形的形状。

思考:如何比较这两个矩形区域的大小。

学生通过概念检查,重叠不能直接比较刺激认知冲突。

然后提供工具(小矩形,圆形,方形,三角形),手动摆,共同探索,学生操作和报告:选择不同的图形,摆动结果不一样;通过多个熟人和矛盾,让学生知道两个物体区域的大小,必须有统一的标准,并且只使用方形测量更方便。

面积与面积单位评课稿

面积与面积单位评课稿

面积与面积单位评课稿
创设矛盾情境,发现数学问题。

数学问题的发现和提出除了源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外,还有解决数学内容矛盾的需要。

在教学面积单位时,陈老师在引入中就创设了一个“用数方格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的问题情境。

第一组的两个图形方格数不一样多,但每个方格的大小相同;第二组的两个图形方格数一样多,但每个方格的大小不相同。

这个矛盾的情境,目的性很强,即能激发学生一定的认知冲突,又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为什么第一组的两个图形,谁的方格多就说谁的面积大,而第二组的两个方格数相同,但不能说它们的面积同样大呢?于是,在这个矛盾情境中、在这个认识冲突下,通过学生的分析和思考,有发现了一个新的数学问题。

计量面积的大小要有统一的标准,也就是面积单位。

创设矛盾情境,使问题具有一定的障碍性,激发学生的认识冲突,从中发现和提出新的数学问题,这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一种策略。

陈老师这节《面积与面积单位》的教学,引入新知识“面积”与“表面”比较直观、简明,起到了开门见山的作用。

怎样比较两个面的大小,陈老师创设情景,设计得比较合理,让学生亲自动手演示、观察、重叠、
测量,特别是数格子法这一环设计得比较别具一格,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面积单位的教学重视生活中的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例子,让学生通过举例更加深了这些面积单位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校本《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

校本《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

校本《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有幸聆听侯文华老师执教的《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感触颇深。

面积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平面图形,了解平面图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侯老师在教学时充分展现了概念的生成过程,不仅要让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些现成结果,还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善于评价学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找到了自身的价值,尝试到了成功的喜悦。

侯老师的教学中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很多。

1、语言优美,思路清晰,课件精美。

侯老师准备了许多图形,可见课前做了充分准备。

在教学中,侯老师抓住了孩子们对形状的知觉是通过视觉、触觉、运动觉协同完成的特点,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重新整合了教学内容,使数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侯老师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先让学生找一找、摸一摸周围物体的表面,让学生充分感知物体的表面是有大有小。

接着程老师又让学生利用观察方法比较黑板的面和课桌的桌面,谁大?谁小?通过学生回答顺势揭示出:黑板的面大,也就是黑板面的面积大,课桌桌面小也就是课桌桌面的面积小。

2、在充分的动手操作活动中,理解概念。

在学习面积单位时,教师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两张纸面积的大小,学生在操作中,用重叠法比较出面积的大小,充分理解测量物体面积要用统一的标准,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交流中构建知识,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探索规律,有利于学生面积单位这一知识的形成。

3、设计思路清晰、目标明确。

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注重了学习过程的探索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重视了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

4、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学习是学生的经验体系在一定环境中自内而外的生长,它必须以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实现知识的建构。

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向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以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

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

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

《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老师:今天上午听了三位老师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同课异构,感触很多。

下面我想就张世发老师的这节课具体谈一谈:张老师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师不是生搬硬套的交给学生什么是面积,什么是面积单位。

而是在充分操作、合作交流中建立和理解面积和面积单位的。

课刚开始,教师出示两张大小不一的纸张,让学生进行涂色比赛,“你愿意选择哪一张纸呢?”让学生直观体会和发现了物体的表面,初步感知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再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课桌的面、黑板的面、“你有什么感受?”,通过这样一系列活动,再一次深刻地感受物体的表面有大小。

揭示了面积的第一层含义。

在教学封闭图形的面积时,由实物的表面过渡到封闭图形的面积时,教师过渡很自然,是这样做的,先将数学书的封面画下来,就是一个长方形,再让学生来摸一摸它的面,然后课件将长方形内填满色,让学生感受到长方形的面积,再让学生感受其它封闭图形的大小,知道什么才是封闭图形的面积。

这就揭示了面积的第二层含义。

应该说,,面积概念的形成是层层深入的,在获得多种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面积的概念,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更深刻的了解了面积的概念。

(面积单位的形成过程)教师出示三次比较面积大小。

(1、两个明显的大小不一的长方形,学生通过观察一眼可以识别出来。

2、两个差不多大的长方形,通过重叠可以比较出来。

3、两个长有区别、宽也有区别的长方形。

重叠的办法比较不出来,怎么办?——学生小组操作、讨论、展示,体验到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让学生经历和提议了运用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后,再出示一平方厘米,让学生量一量、比一比,引导得出一平方厘米和指甲盖大小差不多,然后在生活中找一找什么物体的面近似一平方厘米,这样,学生在活动中建构了属于自己的知识。

(而后学习一平方分米、一平方米。

)在教学这几个面积单位时,过渡很自然,比如:用1平方厘米去量桌面你有什么感受?(很麻烦)自然引出大一点的面积单位,在教学面积单位时又有一定的层次性,由扶到放。

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__谢小萍

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__谢小萍

《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谢小萍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听了蒋老师执教的《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我受益匪浅,下面我浅谈一下我自己的见解,与老师们共同交流。

本节课蒋老师的设计思路清晰、目标明确,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注重了学习过程的探索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重视了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

在“做中学”,“在活动中学”。

这个理念在这节课里表现得淋漓尽致,具体表现在很多方面: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蒋老师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一上课就拿出一个透明的玩具球,让学生动手摸一摸,学生摸到的只是球的表面,而球里的动物是摸不到的,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感知到什么是物体的表面。

2、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面积单位的形成过程)学习了数格子法后,教师课件出示两个长方形,问:怎样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大小呢?——学生小组讨论,通过讨论活动,体验到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让学生经历和提议了运用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后,再出示一平方厘米,让学生量一量、比一比,引导得出一平方厘米和指甲盖大小差不多,然后在生活中找一找什么物体的面近似一平方厘米,这样,学生在活动中建构了属于自己的知识。

(用同样的方法学习一平方分米、一平方米。

)蒋老师让每个参与者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3、整节课注重学习方式的转变。

这节课学习气氛活跃。

本节课教师精心设计了大量让学生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表达、用心思考、小组活动等多种开放有效的学习活动,学生愿学、爱学。

因此,学习气氛比较活跃。

4、善于将练习穿插在活动中。

例如:(1)在学习重叠法后,让学生动手操作比一比数学课本与练习本的大小;(2)找一找生活中的一平方厘米、一平方分米、一平方米;(3)估一估;(4)猜一猜等这些练习穿插在活动中,练习不集中,学生学得不乏味,不疲倦。

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

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

《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面积和面积单位》面积和面积单位是在学生学习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它是学生学习求平面图形面积的基础知识和必要知识,是学生学习面积这块内容的起始知识,在几何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因此学生能否正确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对他们以后的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5月8日在远程教育室听了一节《面积和面积单位》课堂实录。

本节课突出地表现出以下几点:一、知识让学生在经历“做数学”的过程中感悟、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让学生自己“悟”出来的知识总是“美”的,总具有生命力的。

体现出让学生在经历“做数学”的过程中感悟知识这一闪光的一面。

本节课对“面积”这一抽象的概念,教师是通过让学生摸一摸、说一说、比一比的活动让学生感知面积。

二、在课堂上,教师们着力突破以往的学习表达方式,凸显学生与素材、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开放、互动性的交流与对话,拓宽了学生与表达与交流的渠道,为他们创造了更多与同伴、与问题情境、与现实生活等的对话与互动的机会。

三、回归生活的数学让学生学得更有“味”了。

把数学经验生活化,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

多元化的教学目标让课堂教学变得更“丰满”了。

老师在教学目标的落实中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知识性目标上而是将发展性目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体现了教学目标多元化。

以上谈到是教学中的一些较“亮”的一面,但它的背后也让我引发出一些思考:《面积和面积单位》是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

本堂课,教师非常重视对知识技能目标的落实,但是错过了许多可以落实可持续目标的机会,不知是处于尊重学生呢?还是处于尊重教材?总是显得很小心,不想让学生放手去经历做数学的过程。

例如:教学面积单位产生的过程中,教师的设计意图是层层深入,创设多个活动,让学生体验从“观察法”到“重叠法”再到“数格子法”最后引出面积单位。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面积及面积单位》教学设计评课稿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面积及面积单位》教学设计评课稿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面积及面积单位》教学设计评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农垦建三江管局小学数学团队第二组的评课教师谷雨。

本次的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之所以取名为“实效杯”就是为了追求课堂有效性。

因此,我们认为,“有效的教学”既需要以“精巧的预案设计”为基础,又需要用“灵动的流程实施”作保障,同时,还需要“到位的细节跟进”来完善。

我们团队刘洋老师执教的《面积及面积单位》就是本着这一原则设计的。

下面我将从创情境、重操作、教方法三个方面进行自评。

一、创情境,精选生活素材巧引新知。

数学源于生活。

有这样一句话:“教师要尽量还原教材的生活本色,能从生活中引入的,尽量从生活中引入。

”而孩子们的兴趣有一个共同的趋向,那就是倾向于与自己关系密切或熟悉的事物。

刘老师与孩子们是第一次接触,彼此之间并不了解。

因此刘老师利用课前的互动。

通过播放美丽怡人,富有特色的家乡照片,引起师生的情感共鸣,创造出师生共同喜爱的事物――照片,引入生活中的问题:给喜爱的照片做相框是求什么?唤醒学生原有对周长的认知。

如果给照片装玻璃哪块合适呢?从而引入新课――面的世界。

这样教学有助于学生进入数学情境,更有助于学生把生活的问题转为数学问题来研究,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

二、重操作,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生成面积概念。

夸美纽斯从适应自然秩序的原理和感觉论出发,提出了:系统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使抽象的概念教学具体化,生动化。

这节课是学生从线过渡到面,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过渡,是认识上一个飞跃。

怎样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刘老师选取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

如,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盖的面,课桌面,黑板的面等……让学生充分地看,体会物体有表面。

让学生细致的摸,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慢慢地摸遍这个面,边摸边体会,把摸的感觉转化成对面的大小的初步感知。

通过同学之间的比一比,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摸到的面有的大,有的小。

利用了眼和手的感知,建立面积有大有小的表象,形成每个物体的表面都有固定大小的认识。

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

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

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尊敬的领导、各位评委、亲爱的同行们: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分享我的课堂教学经验,与各位共同探讨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内容。

首先,请允许我先简单介绍一下我的课程设计。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面积的概念,并能够正确运用面积单位进行计算。

通过“理论讲解-示例演示-小组探究-个人实践”的教学模式,将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

在课程设计中,我以学生为主体,倡导探究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

首先,我通过有趣的启发式问题引入课题,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然后,我用清晰简洁的语言解释了面积的定义,并逐渐引入面积单位的概念。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面积单位,我设计了一些具体的实物例子,并和学生一起进行了操作实践。

通过比较不同面积单位的大小,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单位的区别和应用场景,从而巩固了概念的理解。

此外,我还引入了网上工具和游戏,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

针对本节课中的一些关键问题,我在课堂上采取了多种形式的互动交流。

学生们分成小组进行探究任务,在合作学习中,他们互相讨论,各抒己见。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们得到了积极参与和交流的机会,激发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同时,我也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因材施教,给予个别指导和辅导。

在课堂互动中,学生们除了学会如何正确运用面积单位外,还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和广泛的交流能力。

通过对学生学习成果的综合评价,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了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科素养。

学生们不仅熟练掌握了面积的定义和计算,还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他们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学习自主性得到了提高。

而对于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我为他们提供了个别辅导和巩固练习,帮助他们逐步克服了困难。

评价结果表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得到了全方位的提升。

总结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注重了学生的参与度和主体地位,通过启发问题、示例演示、小组探究和个人实践等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

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

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

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__《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上午好!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分享梁老师的这节课。

听了梁老师执教的《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我受益匪浅,下面我浅谈一下我自己的见解.3本节课梁老师的设计思路清晰、目标明确,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了学习过程的探索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重视了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主张解放儿童的思维,以儿童为中心组织教学,发挥儿童的主观能动性,提倡在做中学,在活动中学。

这个理念在这节课里表现的淋漓尽致,具体表现在很多方面。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梁老师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一上课就让学生伸出小手跟着老师摸一摸我们的手掌面、脸面,然后去找身边的面,找到后自己摸,同桌摸,集体摸,这一系列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感知物体的表面。

2、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从内容上看,本节课的概念比较多,教师不是生搬硬套的交给学生什么是面积,什么是面积单位。

而是在充分操作、合作交流中建立和理解面积和面积的。

课刚开始,教师让学生找一找——摸一摸等一系列活动中,直观体会和发现了物体的表面,然后涂一涂叶子的表面,感受物体的表面有大小。

揭示了面积的第一层含义。

在教学封闭图形的面积时,先让学生画下来,然后让学生观察,最后出示两组图形让学生比较,知道什么才是封闭图形的面积。

这就揭示了面积的第二层含义。

这样,面积概念的形成是层层深入的,在获得多种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面积的概念,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更深刻的了解了面积的概念。

5、善于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从学习材料上看,教师善于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例如:教师所选择的手掌面、脸面、黑板面、电视机的面、桌面、课本面等都是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材料,有利于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既减轻了学习的难度,又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又运用于生活的这一理念。

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

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

《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面积和面积单位》是学生在掌握了平面图形的特征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即将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又是进一步学习平面图形的面积和立体图形的表面积的基础,所以这部分内容在几何与图形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由于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他们的形象思维仍占主要地位,他们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对于这种抽象的面积知识接受起来相对困难。

然而,他们又对“有用”的数学开始感兴趣。

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要注重数学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而且学数学是有用的。

下面就王老师这一课,谈谈自己的体会:一、充分感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内容上看,本节课是概念教学,面积概念的建立要遵循直观性原则,对物体面积的描述要做到动作表征与语言表征相结合,以此增强对面积概念的直观认识。

新课开始,教师就让学生在动手摸一摸的比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先摸一摸数学书的面,再摸一摸文具盒的面,哪个大?摸课桌的面、数学书的面,教师摸一摸黑板的面,桌子的面,哪个大?这样很好的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进行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从中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为理解面积定义做了铺垫。

通过让学生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引出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

先让学生来观察黑板上两个图形的大小。

学生一眼就能看出。

接着让学生摸一摸数学书封面和桌面,有什么感觉?再比一比他们的大小。

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比的。

感知面积的内涵之后,在“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这一环节,老师出示刚才学生猜测的两个面积接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

思考:怎样比较这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

学生经过观察、重叠无法直接比较,激发认知冲突。

让学生通过“观察、重叠、数格子法”来比较面积的大小。

又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猜一猜笑脸后面两个图形的大小,体验到没有统一的面积单位不便于交流,从而自然地导出统一的面积单位。

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 黎艺谨

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  黎艺谨

《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黎艺谨尊敬的各位老师:上午好!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分享梁老师的这节课。

听了梁老师执教的《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我受益匪浅,下面我浅谈一下我自己的见解,与老师们共同交流。

本节课梁老师的设计思路清晰、目标明确,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注重了学习过程的探索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重视了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既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又融入了“三导式教学”和“参与式教学”的新理念。

“三导”指的是目标导向,问题导思,活动导学。

“三导式、参与式教学”主张教师设置的教学目标要课操作性和可检测。

我们先来看看梁老师设置的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估计和直观推理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

2.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我认为梁老师设置的教学目标是明确的,可检测的。

为了达成这个教学目标,老师就要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这节课的问题既精又少,这就是问题导思。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老师就要布置一些任务,组织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这就是活动导学。

下面我着重从活动导学来看这节课。

参与式教学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反对在教学中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做法,反对在课堂中采用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主张解放儿童的思维,以儿童为中心组织教学,发挥儿童的主观能动性,提倡在“做中学”,“在活动中学”。

这个理念在这节课里表现的淋漓尽致,具体表现在很多方面。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梁老师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一上课就让学生伸出小手跟着老师摸一摸我们的手掌面、脸面,然后去找身边的面,找到后自己摸,同桌摸,集体摸,这一系列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感知物体的表面。

在活动中引出新知识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

根据哲学理论我们知道:事物都是在矛盾中发展的。

三年级数学《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推荐阅读)

三年级数学《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推荐阅读)

三年级数学《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推荐阅读)第一篇:三年级数学《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三年级数学《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4月23日的校本教研活动中,听了程老师执教的《面积和面积单位》这节课,程老师幽默风趣的课堂组织能力,学生快乐轻松地学习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受益匪浅。

1、在活动中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开始,教师就让学生在动手摸一摸的比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先摸一摸数学书的面,再摸一摸文具盒的面,哪个大?第二次摸一摸课桌的面书的面,第三次摸一摸黑板的面,桌子的面,哪个大?这样很好的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进行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从中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为理解面积定义做了铺垫。

感知面积的内涵之后,让学生通过“观察、重叠”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又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摆学具说面积大小,体验到没有统一的面积单位不便于交流,从而自然地导出面积单位。

2、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程老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理解“面积单位”这一概念。

在学习面积单位时,教师为学生准备了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图形,通过学生自己想办法比较两张纸面积的大小,让学生在操作中,充分理解测量物体面积要用统一的标准,这统一标准就是要学习的面积单位。

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交流中构建知识,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探索规律,有利于学生面积单位这一知识的.形成。

3、找出生活中的单位面积物体,为学生建立表象。

在认识了1平方厘米时,教师让学生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差不多是1平方厘米,如指甲盖,键盘上的键等,同样1平方分米的物品的寻找,特别是1平方米的报纸的出现,让学生感受到1平方米的面积好大,并通过能站几个人来实际感受1平方米的大小,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并为学生建立了单位面积的大小,教学效果好。

本节课程老师设计思路清晰、目标明确,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注重了学习过程的探索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重视了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
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
有效评价是建立在执教者对教学目标的准确把握,对教学活动的合理的、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设计上,也就是当我们的教学目标把握准确到位时,我们的教学评价就会发挥出它巨大的作用,这时有效的教学评价就会促进教学目标在数学课堂上完美达成,当我们教学活动设计的合理、顺畅、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时,我们的有效教学评价就会促进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猜想、实践、交流、推理、验证、抽象、概括等过程,学生在老师为他们提供的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中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活动经验,发展各种能力。

下面我就梁老师早上执教的《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与大家作简单的交流:
一、准确的评价促进了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1.知识性目标: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理解面积的含义有两个知识点,一是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这个物体的面积,二是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这个图形的面积。

2.过程性目标: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化,丰富自己的经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课堂中有这样几个片段:
两张纸谁大?学生用重叠的方法比较,梁老师说:“你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比较图形大小的方法”
摆图形时,展示汇报中梁老师问:“为什么没有选三角形摆?”学生说:“有空隙”。

梁老师说:“说的多好呀!”使学生感受到选的图形在摆的过程中密铺。

教学面积单位的规定学生回答以后,老师说:“说的真棒,语言规范。


课堂小结时,梁老师说:“希望同学们能够学以致用”
梁老师用准确的评价使的这些目标都得到有效落实。

二、厘清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活动。

这节课各个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
理解面积的含义,引入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当一眼能看出大小时,直接比较,当一眼看不出在大小时,需要重叠的方法比较,当重叠的方法也无法确定谁大时,需要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然后学生经历用不同的形状做单位的测量活动,知道正方形做统一面积单位的科学性,空间观念的培养除了在以上每个知识中进行之外,还有专门的习题进行培养。

梁老师对本节课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有着深刻的理解,因此,她设计出了顺畅的、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教学活动。

三、评价促进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加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梁老师在课中就很好的落实了这一目标。

比如:
课前交流时,师:你们对老师有什么了解吗?生:你姓梁。

师:你真是个善于观察的孩子。

师:涵涵、彬彬,你们想得到它们吗?学生用好奇而热切的目光望着老师手中的吉祥物,异口同声:想要。

师:这可不能轻易给你们,如果你们课堂上勤学、善思、好学、会问,就会得到老师的奖品。

全课小节时,师:你觉得哪位同学表现的好?(学生思考片刻,推荐了一名他认为表现好的同学)师:为什么?他在哪个方面表现的好?学生回答后,老师接着说:我也觉得这个同学表现的好。

不仅表扬了表现好的同学,还表扬了发言的同学。

总之,梁老师在本节课中,用有效的教学评价,促进了教学目标的落实,促进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为学生未来工作、生活和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