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史
中国的科技发展历程
中国的科技发展历程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自古以来一直致力于科技创新。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科技发展历程也经历了不断的变迁和进步。
早在古代,中国就有许多重大的科技发明和创新。
如春秋战国时期,鲁班发明了木工的“八卦梳理法”,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榫卯结构之一,对于后来的木结构建筑有着巨大的影响。
汉代时期,张衡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被誉为“科技史上的奇迹”。
然而,在中国古代,由于科技水平的局限和社会制度的限制,科技发展相对缓慢。
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开始接触西方文明和科技,才开始进行现代化的科技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科技事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1956年,中国制造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标志着中国进入了计算机时代。
60年代,我国自主研制了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科技事业得到了更加迅猛的发展。
80年代,我国自主研制了第一颗卫星,并于1999年成功发射了第一颗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一号”,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载人航天能力的国家。
21世纪以来,中国的科技事业继续保持着快速发展的态势。
2008年,我国自主研制的“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发射,成为中国太空技术的重要里程碑。
2018年,我国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这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科技成果。
除了上述成果之外,中国在其他领域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如高铁、5G通信等,都是中国科技创新的代表。
特别是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国近年来发展迅速,已成为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力量。
总的来说,中国的科技发展历程虽然曲折,但却不断前行。
中国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在不同领域不断努力,推动着中国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
相信未来,中国的科技水平将会更加强大,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现代科技发展史
中国现代科技发展史
中国现代科技发展史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初,随着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中国开始接触和学习这些新技术。
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开始建设自己的科技体系,尤其是在航空航天、核能、计算机等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政府大规模投入科技研发,智能语音、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量子通信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近年来,中国科技领域不断取得新成果,如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深海探测器、5G 通信技术等。
中国科技的发展不仅在国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中国的科技研发和创新能力得到了世界的广泛认可,已经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之一。
未来,中国将继续加大对科技领域的投入,推动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水平,成为世界科技的领导者之一。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技术等领域将成为未来科技的重要方向。
中国在这些领域的研究和应用也将取得更大的进展,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带来更多的福祉。
我国科技进步的历史与现实
我国科技进步的历史与现实我国是一个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国家,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我们伟大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令世人惊叹的科技成果。
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到现代的高科技产业,我国的科技进步历程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挑战的过程。
一、我国古代科技的辉煌历史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辉煌,最为人称道的便是“四大发明”,即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活字印刷术。
这些发明对于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开创了人类史上的新纪元。
造纸术的发明,使得书籍的制作和传播变得更加容易,从而促进了文化的发展;指南针的发明则极大地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而火药和活字印刷术则为我们的军事和文化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除了四大发明,古代还有许多其他的科技成果,如水利工程、农业技术和制作工艺等等。
这些科技成果在当时就体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高度,直至今日仍然有着极深远的影响。
二、现代科技的腾飞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世界各国的科技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我国也顺应着世界的潮流,在现代科技领域中一跃成为了世界领先的国家之一。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是我国科技事业的起步阶段。
这个时期,我国的科学家们在没有任何外援、自己摸索的情况下,成功地研制出了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和第一颗卫星,这些成就彰显了中国科技的强大实力。
80年代以后,我国的科技进步更是日益迅猛。
在计算机、通讯、生命科学、航空航天等领域,我国持续进行创新,不断取得了重大突破,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之一。
三、我国科技进步所面临的挑战在我国科技发展的道路上,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例如,人才短缺、科技转化率低、基础研究不足等等。
首先是人才短缺。
虽然我国有着庞大的科技人才基础,但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和人力资源流失等因素,科技人才市场仍然存在较高的需求缺口。
其次是科技转化率低。
我国的科技成果和自主创新能力较强,但在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和服务方面,还有较大的改进空间。
最后就是基础研究不足。
我国科技发展的重心长期偏重于应用研究,而在基础研究方面却相对不足,这也成为制约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新中国科技发展史
新中国科技发展史新中国科技发展史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科技事业遭遇极大困难。
在战争和内战的岁月中,科技基础设施几近崩溃,科研人员匮乏,教育系统亟待恢复。
然而,新中国的领导层高度重视科技发展,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来推动科技进步。
1956年,中国科学院成立,标志着国家科学研究机构的建立。
这为后来科技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组织和人才支持。
随着计划经济的实施,20世纪5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国科技取得了巨大发展。
在这一时期,重工业和军工是科技发展的重点,中国投入大量资源进行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
工业领域的科技成果迅速积累,中国的航空、航天、核能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1970年代末,中国科技家庭实现了第一颗原子弹和人造卫星的发射,成为少数能够独立开展核技术研究的国家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科技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引进了大量先进技术和知识。
同时,国内科技体制也逐渐改革,鼓励市场对科技的需求和支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1990年代末,中国开始致力于自主创新,重点发展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等领域。
这一时期,中国科技企业崛起,中国的互联网、电子商务等行业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科技发展日益壮大。
政府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发展的核心战略,加大了对科技的投入和支持。
中国的科技企业家和研发机构不断崛起,世界级的科研成果相继问世。
中国成为全球领先的科技大国之一,取得了重要突破和创新成果。
总的来说,新中国科技发展经历了从初始困难到逐渐崛起的过程。
通过政府的支持、科技体制的改革和市场的推动,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
未来,中国将继续努力,在创新驱动、科技强国的道路上迈出更大的步伐。
中华科技发展史演讲稿范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我国辉煌的科技发展史。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科技成就举世瞩目。
从古代的四大发明到现代的高科技产业,我国科技发展历程充满了艰辛与辉煌。
接下来,我将带领大家穿越时空,回顾这一段段波澜壮阔的科技史诗。
一、古代科技的辉煌我国古代科技成就,可谓世界之最。
早在公元前,我们的祖先就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四大发明。
1. 造纸术: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使得纸张质量大幅提高,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保存。
2. 火药:火药的发明,开启了军事史上新的一页。
我国古代的火器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世界军事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3. 印刷术:唐朝时期,我国发明了雕版印刷术,随后又发展出了活字印刷术。
印刷术的发明,极大地提高了书籍的印刷速度和普及程度,为知识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4. 指南针:指南针的发明,为航海事业提供了重要保障。
我国古代的航海家们,正是依靠指南针,探索了广阔的海洋,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除了四大发明,我国古代科技还有许多其他杰出成就,如天文历法、农学、医学、数学等。
这些成就,不仅为我国古代社会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世界科技发展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近现代科技的崛起19世纪末,我国进入了近代。
尽管遭受了列强的侵略和压迫,但我国科技依然在艰难中崛起。
1. 洋务运动:19世纪末,洋务派积极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企业,为我国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
2.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为我国科技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此后,我国科技事业逐渐走向繁荣。
3. 新中国成立:1949年,新中国成立,我国科技事业迎来了新的春天。
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科技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原子弹、氢弹的研制成功,人造卫星的发射,载人航天工程的实施等。
三、当代科技的辉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科技的发展历程
中国科技发展历程[热点材料]2013年11月18日,最新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排行排行榜单公布,中国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制的“天河二号”以比第二名——美国的“泰坦”快近一倍的速度再度登上榜首。
北京时间2013年12月1时30分,嫦娥三呈探测器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
北京时间12月4日日1时11分,嫦娥三号探测器在月球表面预选着陆区域成功着陆,标志着我国已成为继前苏联、美国后世界上第三个实现地外天体软着陆的国家。
[知识链接]一、中国古代科技成就。
1、先秦时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就已经种植水稻了。
我国还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半坡原始居民就已经种植粟了。
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青铜器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商商时,就有烧制原始青瓷的瓷窑。
春秋时期,我国留下了世界公认的关于哈雷慧星的最早记录,比欧洲早六百多年。
历法已经成为自己固定的系统,基本上确立了十九年七闰的原则。
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发现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并制成“司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
扁鹊发明的四诊法成为中医的传统疹病法,他被奉为“脉学之宗”。
2、秦汉时期西汉早期已经出现了用麻做的纸,这是目前世界上已恬的最早的纸。
欧洲在公元12世纪以且才使用纸。
东汉宦官蔡伦于105年改进千纸术,制成植物纤维纸(“蔡侯纸”)。
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
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被世界公认为是有关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
西治的耕犁已尼安装了便于翻土碎土的犁壁,提高了耕作效率,这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东汉时期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了水排,得用水力鼓风治铁,提高了治炼质量。
水排的利用,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数学成就,涉及现代实行数学中的算术、代数和几何的大部分内容,其中的某些内容在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
东汉科学家张衡制造的能测定地震方向的仪器地动仪,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思考:我国科技发展经过怎样的历程?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
世界领先;(古代辉煌) (近代衰弱)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现代科技事业得
自1840年以后,近代中国科技远远落后于西方;
到较全面的发展。(新中国振兴)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1956年,制订了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 确定以发展原子能、火箭和电子计算机等高 科技为重点。
三、计算机技术与生物技术的发展
2、生物技术的发展
A. B.
1965年,中国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中国积极参与人类基因的研究
今年的诺贝尔奖再次与中国人无缘,其实中国
科学家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1965年,中国终于在世界上第一次 用人工方法合成出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 质——结晶牛胰岛素。人工牛胰岛素的 合成,标志着人类在认识生命、探索生 命奥秘的征途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面 对功绩和荣誉,作为学术带头人的王应 睐,想到的是集体和他人,甚至没有在 科研报告中署上自己的名字。 第二年,瑞典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 化学组主席专程来到中国,研究评选有 关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中国科学家获奖 事宜。由于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是我国众 多科学家集体研究的成果,不符合该奖 授奖对象最多为三人的规则,因此,中 国科学家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东方红一号”
从时事热点导入
1、2007年10月24日,全世 界的目光都投向中国的西 昌,为什么? 2、你知道下面这幅是什么 照片吗?
(设计意图)注意从最近的时事
热点入手,利用学生已有知识, 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激发学生 兴趣。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成功发射
(4)载人航天工程:
中华的科技发展史
中华的科技发展史导言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科技传统。
中华的科技发展史源远流长,从古代发明和创新,到现代科技的跃进,中国一直在不断推动科技的发展,为世界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以中华的科技发展史为主线,详细介绍中国在不同时期的科技成就和对世界的影响。
古代科技的辉煌时期中国古代是科技发展的瑰宝。
早在数千年前,中国人就已经创造了许多令世界惊叹的发明和创新。
这些杰出的成就,为后世铺平了科技进步的道路。
造纸术造纸术是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发明之一。
公元105年,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使得纸张的制作变得更加简单和高效。
纸张的发明不仅极大地促进了信息传播和文化交流,也使得学术研究和文字记录变得更加便捷。
指南针指南针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发明之一。
南北朝时期,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用于指示方向。
这项发明使得远洋航海成为可能,为中国的海上贸易和对外交往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
指南针的发明也被世界各国所借鉴和应用。
火药火药是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科技发明之一。
早在公元9世纪,中国人就发现了火药的制作方法。
火药的出现使得军事战争发生了重大转变,为中国在战场上取得了许多胜利。
火药的发明还对世界的军事技术和炼金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发明之一。
公元11世纪,中国人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使书籍的制作更加高效和便捷。
这一技术的发明,推动了书籍的传播和阅读的普及,对于文化的推动起到了重要作用。
近代科技的崛起中国在近代科技的发展中经历了一个从闭关自守到积极开放的过程。
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加快,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突破。
青蒿素青蒿素是中国近代最重要的科技创新之一。
20世纪70年代,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对疟疾具有疗效,为疟疾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这项发现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的生命。
天宫一号天宫一号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里程碑之一。
2011年,中国成功发射了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成为第三个拥有独立空间站能力的国家。
中国科技发展史及现代重大科技工程
科学五千年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3个长周期的科技高潮及3次科技中心的转移。
第一次高潮发生在远古时期到公元前3世纪,科技中心在古希腊、罗马;第二次高潮发生在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3世纪,科技中心在汉唐宋元(前期)的中国;第三次高潮发生在公元14世纪—20世纪,科技的中心在文艺复兴后的西方。
1、前秦科技的优势主要在系统的天文观测、天干地支的发明和青铜冶炼的高度发达。
如春秋时期的37次日食记录,冬至和夏至的测定,哈雷彗星的观测,战国时期甘德、石申的《甘石星经》;医学上的《内经》、扁鹊的四诊法,青铜艺术;水利建设上的都江堰、郑国渠等在当时世界有一席之地,但总体水平不如西方古国。
2、一二千年以前则先后完成了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和火药这闻名于世的四大发明,数学家朱世杰的“四元术”及“招差术”、天文学家郭守敬的简仪和《授时历》、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乐律学家朱载的“十二平均律”理论、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以及17世纪初地理学家徐霞客的《游记》、科学家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和技术专家宋应星的《天工开物》,都在世界科技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秦汉时期的世界,科技的主要领域开始形成独立体系。
中西方在科学上各有长短,东汉宦官蔡伦的造纸术,张衡的浑天仪、地动仪,“医圣”张仲景的《伤害杂病论》、华佗的“麻沸散”等创造发明突出。
尤其是秦王陵兵马俑体现了我国科技发展的精湛水平。
秦汉时期中国的科技和西方的科技各有特点。
数学方面,中国形成了由《九章算术》奠基、以实用为特征的算法化体系;西方则形成了由《几何原本》奠基、以抽象空间形体关系的推导为中心的纯逻辑体系。
天文方面,中国形成了精细观测、天文历法、比附人事的传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约3到6世纪),南朝的祖冲之把圆周率的数值,准确到小数点以后的七位数字,这比德国人奥托和荷兰人安托尼兹算出这个数值要早1100多年。
这时期我国的地学(《水经注》)、农学(《齐民要术》)、医术、冶炼(灌钢)和机械技术都超过了西方。
建国以来科技发展的完整资料
★1、“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2、“两弹元勋”——邓稼先★3、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意义: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4、1966年,装有核导弹头的导弹发射成功,中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5、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6、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2003年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杨利伟);2005年我国又成功发射了“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聂海胜、费俊龙)★7、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是袁隆平。
他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这种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
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二)》;p94~96)1、1986年3月3日,四位老科学家联名给中共中央写信并附上《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的建议》,提出要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我国高科技的思路。
四位科学家的建议受到邓小平的高度重视,1986年3月5日,邓小平亲自批示:此事宜速解决,不可拖延。
因为四位科学家的建议和邓小平的批示都是在1986年3月,因此这项计划被称为“863计划”。
★2、被列入863计划的首批高技术领域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技术七个领域。
1996年又将海洋高技术列为计划的第八个领域。
3、20世纪末,人类进入了高度的信息化时代,以因特网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化正改变着世界,引起经济核社会的深刻变化。
一、科技战略的发展1、建国初①建立科研机构:1949年设立中国科学院,郭沫若任院长。
②制定中国科学发展远景规划,以发展原子能、火箭、电子计算机等高科技为重点。
2、文革期间:中国科技事业遭到严重破坏。
3、文革后①1978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邓小平重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著名论断,科学技术和知识分子重新得到肯定和重视。
中国科技发展历程
中华民族的科技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曾经为人类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并且在 16 世纪中期以前向来处于世界科技舞台的中心。
早在距今 3300 多年以前的甲骨文中就有有关日蚀的记载。
距今 2500 年以前的战国时期问世的《考工记》准确地记载了六种不同成份的铜锡合金及其不同用途。
公元1 世纪初期的西汉时期,中国人发明了造纸术,公元 105 年摆布中国科学家蔡伦又改进和提高了造纸技术,从而使造纸技术在中国迅速推广开来。
公元 3 世纪摆布,中国人发明了磁器,这一技术在11世纪传到波斯,由那里经阿拉伯于 1470 年摆布传到意大利以及整个欧洲。
到唐朝,中国科学家发明了火药,并在公元 9 世纪首次将其用于战争之中。
在 11 世纪中期的宋朝,中国科学家发明的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5 世纪中期,中国医学家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发展的集大成者。
到此时为止,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达到了顶峰时期,四大发明已经先后登上了历史舞台。
著名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认为,中国“在 3 世纪到 13 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现代西方世界所应用的许多发明都来自中国,中国是一个发明的国度。
由于从明代 14 世纪 60 年代末始以来,中国对外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影响了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并使之处于相对停滞状态。
与此同时,欧洲成为现代科学的发源地,生产力突飞猛进,科学技术获得迅速发展。
中国逐渐拉大了与世界先进国家的距离。
在近代历史上,积贫积弱的中国不仅在科技发展上乏善可陈,而且自 1840 年雅片战争以后还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一个有着光辉灿烂历史的文明古国就这样退出了世界科技舞台。
19 世纪中叶,一批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中国先行者,倡导科学救国、教育救国,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
于是中国开始有了出国求学者。
1847 年,来自广东香山南屏镇的容闳来到美国,3 年后,他考入耶鲁大学。
中国近现代科技史主要时间轴
中国近现代科技史主要时间轴
1895年:《大全书》问世,标志着中国进入现代百科全书的编撰之列。
1898年:京师大学堂成立,开始西式科技知识的传播。
1904年:中国科学社成立,开始了中国西式科学研究的探索。
1915年:《中国自然科学史》问世,标志着中国现代科学史的开始。
1928年:中华民国政府成立,科研事业得到发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科技事业进入新时代。
1956年:《自然辩证法概论》出版,标志着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
1958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中国科学进入新的阶段。
1970年:中国成功地研制出人造卫星,成为第五个拥有独立发射人造卫星能力的国家。
1986年:“863计划”启动,标志着中国科技发展开始进入战略阶段。
2003年:中国成功地将第一位中国人载人送上太空,成为第三个发射人类航天员并能独立完成全部工作的国家。
2013年:“中国制造2025”提出,标志着中国迈向制造强国的新征程。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中国近现代科技史主要时间轴,是了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历程的基本内容。
新中国科技发展史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当时的中国国内仅有30多个专门研究机构,全国的科学技术人员不超过5万人。
中国的科学技术需要在一片“废墟”上重建。
1949年11月,在原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科学院,作为新中国的主要政府研究机构,并在随后的几年里陆续成立了中国科协、中国气象局、国家地质部等科学技术协调与研究机构。
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进入了崭新的历史阶段。
新中国的建立,激发了大批海外学子的殷殷报国心。
正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任教的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后异常兴奋,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在国外的终身教授职务和优厚的生活待遇,毅然回国。
1955年,航空动力学家冯·卡门的学生、时任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教授的钱学森,历经险阻,回国效力。
后来的几十年间,他为发展中国的国防科技作出了特殊贡献。
到1957年,归国的海外学人已经有3000多人,约占新中国成立前在海外留学生和学者的一半以上。
他们克服重重困难,纷纷回到祖国,大多数人成为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奠基人或开拓者。
在中国科学院选定的第一批233名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中,近2/3是这批归国的海外学人。
同时,中国政府大力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建立科研机构。
在短短的时期里,中国初步形成了由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国务院各部门研究单位、各地方科研单位、国防科研单位五路科研大军组成的科技体系。
1956年是中国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次年1月,中国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
科学技术事业开始进入了一个有计划的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这一年,中国政府成立了国家科学规划委员会,组织全国600多位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制定出中国第一个发展科学技术的长远规划,即《1956年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拟定了57项重大任务。
此规划提出的主要任务于1962年提前完成,从而奠定了中国的原子能、电子学、半导体、自动化、计算技术、航空和火箭技术等新兴科学技术基础,并促进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的诞生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科技事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科技事业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70年来,我国的科技事业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的艰苦努力下,终于从一片空白走向了百花齐放。
1949年—1966年:提出“向科学进军”1949年以前,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十分落后。
1928年至1949年间,总共才培养出18万名大学毕业生,相关科研院所和科研人员更是寥寥无几。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就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1949年11月1日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并相继成立各省、市及自治区的科研机构。
与此同时,党和政府还对高等院校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使其有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并扩大了招生名额。
至50年代中期,我国的科研机构已从30余个发展到840个以上,科技人员也增至40万人。
毛泽东非常关心和重视科技事业,并于1956年代表党中央向全国人民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
在周恩来的主持下,国务院成立了科学规划委员会,调集有关专家学者共同起草制定了《1956—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
该规划确定了“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方针,提出57项重大科技任务和616个中心课题。
在核科技以及导弹、火箭研究领域,最大的成果当属原子弹的研制工作。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30分,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4年,我国自行研制了第一枚中近程导弹并发射成功。
1966年,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揭开了我国导弹和火箭领域的新纪元。
在石油工业领域,我国在1959年首次发现了大庆油田,实现了我国石油工业发展历史上的重大突破,轰动世界。
大庆油田从1960年3月正式投入开发建设,已累计生产原油15.16亿吨。
在机械制造领域,我国第一台万吨锻造水压机于1962年在上海重型机器厂制成,结束了我国不能制造大型锻件的历史。
由此,我国的重型机械制造业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在数学领域,1953年,数学家吴文俊开始从事“示性类及示嵌类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
71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1、“两弹一星”
(1)背景:新中国成了后的国际国内形势
(2)决策:发展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即 “两弹一星”
“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 我们要不受人家的欺负,就不能没有 这个东西。”
——毛泽东
打破核垄断,加强国防。
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夫竟打算“一劳永逸地 消除中国威胁”,准备
用中程导弹对中国的军事
政治目标实施“外科手 术式核打击”。
③60年代中苏关系急剧恶化
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1、“两弹一星”
(1)背景:新中国成了后的国际国内形势
①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 ②60年代中苏关系也急剧恶化; ③美苏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 ④中国面对恶劣的国际环境,积极发展高新科技,
(2)地位:中国的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技 术已经居于世界前列
(3)意义:加速了国家信息化发展
2.生物技术
(1)成就 ① 1965年,中国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生物技术的发展
1965年,中国终 于在世界上第一次用 人工方法合成出具有 生物活性的蛋白质— —结晶牛胰岛素。人 工牛胰岛素的合成, 标志着人类在认识生 命、探索生命奥秘的 征途上迈出了重要的 一步。
物品种、治疗人类重大疾病的药物研究等方面 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2)意义:为提高国民生活和健康水平作出了贡 献
建国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
材料一 :欧洲在16世纪以后,就诞生出近代科学。 而中国在16—18世纪却没有产生近代科学,整个 近代时期中国的科学技术严重落后于西方。而新中 国成立以后,却先后在原子能、火箭等领域取得了 巨大的突破。
忆我国科技发展的艰苦岁月
忆我国科技发展的艰苦岁月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我国科技发展的历史背景
2.科技发展的艰苦岁月
3.科技发展的成果
4.总结
正文
忆我国科技发展的艰苦岁月,我们不得不回顾那段充满挑战和奋斗的历史。
自 20 世纪中叶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在艰难困苦中起步,经历了一段跌宕起伏的历程,终于在近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我国科技发展的历史背景。
20 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伊始,国内经济基础薄弱,科技事业百废待兴。
在国际环境中,我国面临着西方国家的封锁和压力,科技发展道路充满荆棘。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国科技工作者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为国家的科技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那段艰苦岁月里,科技发展的道路并不平坦。
许多科技工作者在简陋的条件下,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对科学的执着追求,为我国科技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例如,陈景润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下,攻克了哥德巴赫猜想;钱学森、邓稼先等科学家,顶着巨大的压力,为我国的“两弹一星”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这些事例都充分体现了我国科技工作者在艰苦岁月里的拼搏精神和为国家科技事业无私奉献的决心。
时光荏苒,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在航天、高铁、信息技术、新能源等领域,我国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
这些辉煌的成就不仅彰显了我国科技实力的提升,也是对那些曾经为科技事业付出辛勤努力的人们的最好慰藉。
总之,我国科技发展的历程充满了坎坷与奋斗。
回顾那段艰苦岁月,我们深感敬意和自豪。
建国后的科技发展
一是研制核武器是中国政府 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必须做 出的战略部署;
二是中国政府掌握核技术后 的态度:在任何时候,不首先使 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 武器;坚持和平利用核能。
结合材料,分析中国发展“两弹一星”的原因和目的
材料1 1945年8月6日,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了一颗原子弹。
1949年8月29日,苏联爆炸成功第一颗原子弹。1984年和1985 年初,报纸刊登着两条新闻:“一批解密文件表明,1953年 美国曾想利用核武器攻击中国的援朝部队”“1954年,美、 英等国考虑用核武器进攻中国。”
阅读下列材料,思考:袁隆平成功选育出杂交 水稻,有何重大意义?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A、大大提高中国水稻产量,有利于解决中国十三亿 人口的吃饭问题 B、有利于缓和世界粮食危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 性饥饿问题,为世界农业科技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探究三:
材料1:有人曾经风趣地说,中国农民吃饭靠“两平”,
中国农民为什么要这么说?从中我们可得到哪些启示?
政治制度
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为我国科技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经济建设
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尤其是改革 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增强。
国际环境
20世纪中期世界兴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 促进了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政策 决策 党和政府重视科技的发展,作出正确决策 。
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加
弹
1964 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
一 星 1991,1994 秦山、大亚湾核电站
为国民提供电力取得良好 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
1970
“东方红一号” 卫星 的国家,标准中国开始
中国科技发展历史素材
中国科技发展历史素材中国科技发展历史素材可以说是十分丰富的,其历史从古代一直延续至今。
在这些历史素材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个璀璨的明珠,这些绚丽的科技成果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国家,也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
接下来,我将分步骤阐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素材的历史演变。
第一步:古代科技中国古代是世界上最早发展出农业文明的国家之一,在这一进程中,人们开发了许多先进的工具和技艺,例如铁器、农具等。
同时,人们还掌握了大量的药物知识以及传统的中医医学。
此外,在古代,如汉朝时期,人们发明了制瓷技术以及造纸术等显著成果。
这些科技成果的出现让中国开始处于人类文明发展的前沿。
第二步:近代科技近代,随着世界的升级和进步,中国在科技方面逐渐落后。
直到19世纪,西方近代科技的推进让中国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科技发展。
在这一进程中,世界上出现了很多新兴技术,例如电力、轮船、火车等。
中国人也开始学习这些新技术,但是他们学的不仅是技术本身,还有学习西方思想、哲学以及文化。
这一切,最终在20世纪初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民族意识,人们开始认识到中国的科技发展需要跟上时代的要求。
第三步:现代科技20世纪,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科技事业发展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中国人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勤勉,始终保持着对于未来的雄心壮志。
在这些年里,中国人取得了很多的科技成果,例如高速铁路、3GDNA技术、核聚变技术等。
这些技术不仅仅证明了中国功力的厚实,也让世界上的许多人羡慕不已。
综上所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素材,是中国的一项珍贵财富。
它们代表着中国人民数千年来的智慧和勤劳,也展现了中国科技在世界舞台的重要地位。
我们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中国人会更加努力,获得更多的科技成果,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日益增长的需要,也为全球的科技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
摘要
科技、经济和社会要得到协调发展,科学技术想要达到更快、更好地转化为先进的生产力,就必须要实现对科学技术进行科学的管理。
相应的,在1985年以后,我国也根据国情和国际环境的影响启动了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且也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目前并处于深化之中。
科技管理体制从根本上说是由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决定的,但确定后的科技管理体质也反作用于科学技术。
我们要深刻的认识到,科技管理体制是否得当,关系到科技政策能否得到认真正确的贯彻,科研机构和队伍的潜力能否充分发挥,科技规划、计划能否顺利实现,科研成果能否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所以,科技管理体制问题是关系到科技工作全局,关系到现代化建设中科技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
而目前我们也越来越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投入比重也不断的增加,而国家为了推进其改革发展,需要把握现代科技发展的态势,掌握科技管理的内容、原则和方式,学习国外科技管理体制的调整和变革经验,做到去粗取精,吸取其精华,并了解我国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与完善曾经走过的历程也要预测其未来发展走势。
关键词:科技科技发展体制科研投入
一、改革开放前的科技体制的表现和存在的问题
1、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生产脱节,技术转移环节严重受阻。
生产中急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不能很快反映到研究课程当中,科研成果也不能很快应用到生产中去。
科学、技术、经济、社会之间难以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宏观管理结构僵化,国家直接管理过多过死,科研经费依靠国家拨款,科研任务由国家下达,研究成果由国家收纳,科研机构缺乏应有的自主权,同时也不承担经济责任。
同时,一些科研机构自成系统、自我封闭,人员结构和知识结构僵化。
这些都与科技活动的能动性、自立性相违背,因而也不利于科技的发展;人才使用不合理,科技人员由国家统一分配,形成了部门所有制、单位所有制,限制过死,人员不能合理流动,造成了一方面人才不足,另一方面缺又是现有人才的能力远未得到充分发挥的状况。
科技人员的劳动成果与个人经济利益缺乏联系,只是和人才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这一切的一切都抑制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高度集中型的科技管理体制:科技管理权力集中,国家将科技活动管理与资源分配的实施集中在特定的权力部门,其他部门只负责制定和实施相应的科技政策或短期科研项目;科技计划约束行强,国家科技的发展规划与计划是指令性的,各地区、各部门和各科技机构的任何研究项目的设置都必须设置于国家计划的制约之下。
科技发展计划必须与国家经济建设计划目标保持一致;科技管理主要按行政隶属关系进行。
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各自的科技活动分属各自的行政主管部门纵向管理,科研与生产之间缺乏直接的横向关系。
二、现代科技事业的发展和表现
1、科学技术在航天领域的投入
然而最好的事实就是最近神九的发射成功,进一步说明了我国在航天领域的大量投入和重视,利用新兴科技,不断地改进技术设备,为航天领域开创更好的未来。
然而,回顾历史,早在1957年10月4日,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就发射成功了,1970年4月24日,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一号”,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一次发射成功,借此,中国成为世界第五个能发射卫星的国家。
在当时的世界取的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这是中国第一次涉及外层空间,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7秒,我国第一艘试验飞船“神州”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这大大的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有人认为:“如果说航天技术是科技殿堂里的皇冠,那么,载人航天就是这顶皇冠上最大最明亮的宝石。
”就此,我们的航天科技事业并没有以取的了成就而停滞,反而受到了大大的重视,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步前进,更有了后来的“神州六号”“嫦娥一号”等。
有人认为,航天技术的水平和成就,是一个国家经济、科技综合实力的反映。
载人航天又是航天技术的向更高阶段的发展,发展载人航天需要更先进的技术水平,和发达的工业基础和雄厚的经济实力。
我国更以航天事业的发展而带动了其他领域经济的发展,如太空种子,其是由精选的作物种子通过航天飞行器载入太空,在太空特殊环境下,使种子变异,然后再到地面进行优选的育种手段。
具体而言,航天育种的原理,是把植物种子用卫星搭载上天,在宇宙辐射、微重力、弱地磁、高真空以及低温等综合因素的作用下引起基因突变,返回地面后再经过专门的培育和筛选,形成明显优势
的新品种。
航天育种更是引起基因突变的良好过程,我们不仅仅看到了航天领域的发展,这也是科技的飞跃带动的农业的飞跃过程,然而在农业方面的发展更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2、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发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
目前,经实践证明,发展农业离不开科技,富裕农民离不开科技,繁荣农村离不开科技。
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发展的巨大贡献,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势在必得。
目前,我国农业发展的机械化、现代化、技术化程度越来越高,就农业机械化而言,在我国各地区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我国的科学家在不断的就机械设备方的创新,对于农作物的灌溉、收割等都需要新科技的投入,而我国又是一个农业大国,国土面积广,耕地种类多,相对于来,各地区农业的发展需要不同的对待,就如,我国北方以平原为主,机械的使用率更大,这也是新型农业的发展之路。
科学家在这方面做了各方面的投入,也并没有解决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利用低的问题,我国农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科技水平的制约。
所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们就要重视科技管理的发展,完善我国的科技管理体制。
加大对科技系统结构和科技活动向市场化、企业化转制两方面的改善,其具体措施如下:
1、调整科技管理政策和措施,落实“稳住一头”,及稳定支持基础研究、高技术研究一级事关经济、社会和国防事业的长远发展的重大研究开发。
首先,各级政府必须加大这类科技活动的财政投入,采
取有效的措施优化科技投入结构,保证资金投放向重点项目、重点承担单位倾斜;其次,要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科研院所,使之能在科技前沿拼搏,攀登世界科技技术高峰;再次,通过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项目的组织实施,推动原来分属不同部门或机构的科研单位和专业突破条块分割,建立长期稳定的网络协作关系,通过共同承担国家项目、人员交流、数据共享、设备共用,逐步走向人、财、物管理一体化,形成全新的、学科综合的基础研究基地。
2、继续促进科研机构转换机制,落实“开放一片”,从总体上看一些研究开发机构然存在规模庞大、人员过多、机构不合理、发展能力不足等问题,研究开发机构与企业联合、结合方面的成效也不尽如人意。
因此,分流人才、调整结构,促进更多的科技人员直接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加快科技经济一体化进程。
首先,各级政府和科技管理部门应大力执行既定的相关政策,或根据实际情况修改、增订部分现行政策内容,继续鼓励各类研究开发机构实行技工贸或技农贸一体化经营,或与企业合作开发、生产和经营;其次,应促进大部分技术开发类机构转变为科技企业,紧密配合所有制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的改革,引导、支持更多的科研机构充分利用自身的科技优势和经营实力;再次,应加大《科技进步法》和《科技成果转化法》的执行力度;最后,还应调整科研机构转换机制方面的政策,增加适应新形式、新情况的条款。
3、继续升化科研机构管理制度的改革,进一步解放思想,摒弃一切僵化的管理制度和陈旧的思想观念,继续升化科研机构管理制度
的改革。
首先,在改革科研机构产权制度方面,要积极推进科研机构和企业以市场为媒介,以资产(包括无形资产)为纽带的结合,通过股份制等方式;其次,改革人事方面的制度,有计划、有步骤地积极培养造就青年科技人才;再次,注重分配制度的改革,推行功效挂钩或工资总额包干的管理方法,也要完善科技奖励政策,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最后,对计划管理制度方面的改革,大力推行课题制,逐步对重大科技项目实行招标制,同时实行对计划的项目执行情况的跟踪评估制度。
总之,科技的发展在当代是必不可少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科技投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落实科学管理体制的改进,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资料:
1、蔡立湘、夏礼如、彭新德等,新时期农业科技创新与管理.农业科技管理,2004(3):1-15.
2、《科技进步与对策》1990年 01期翼虎
3、《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第二版朱仁显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