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供求总量性和结构性矛盾看大学生就业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供求总量性和结构性矛盾看大学生就业难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大学生就业难有多方面的原因,本文从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出发,仅从劳动力供需不平衡和供需结构不匹配两方面分析大学生就业难。大学生人数本身因逐年扩招增多以及目前培养的大学生不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并根据此提出要适当扩招、优化产业结构升级、合理调控大学生流向、深化教育改革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供需不平衡;供需不匹配

1.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

自扩招政策开始后,1998 年的大学生人数由108 万迅速扩招到159 万人,此后,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攀升,到2009年末,毕业生人数则达到611 万人,毕业生人数的急剧增长,直接造成了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局面,到2010 年7 月,毕业生人数则已经达到了640 万人之多。而2011年的毕业生人数650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如此多的大学生在每年毕业进入社会后,因为就业岗位的配套并不完善,势必会导致每年度累积的就业大学生逐年呈递增之势。同时,伴随着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速也随之放缓,经济增速的放缓伴随的就是就业岗位的需求也开始相对减少。从目前的形势来看,中国的实体经济因为受到各个方面的压力和影响,其首要表现就是大部分的中小型企业面临着经营困难,大量的裁员现象已成常态。可以看出,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在近几年会面临一个相当严峻的局面。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2010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1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会很严峻。

对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许多专家和学者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加以了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本文仅从供需不平衡和供需不匹配两方面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2.供需不平衡和供需不匹配

2.1供求总量差距性

供求总量差距性问题即供给大于需求的大学毕业生数量过剩问题。根据供求关系可知社会的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而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非自愿失业”主要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那么大学毕业生为什么会出现供给量大于需求量呢?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于高校扩招,而经济的发展还没有快到能够吸纳这些毕业生就业的水平和没有创造出适合这些大学生的就业机会。

自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我国的高等学校开始大幅度地扩大招生规

模,招生计划在短短几年间增加一倍以上。在教育产业化的今天, 学费高昂, 教育就是一种投资。从成本和预期收益来看, 进入名牌大学, 攻读研究生, 进入正规部门工作是一种更合理的经济行为。然而, 中国的诸多产业在国际产业链的体系中大多处于中低端,这些产业在招聘人才的需求总量很大,但是技能要求并不高,也就是说高级岗位偏少、中低层岗位偏多。这种产业结构的低级直接造成了大量硕士、博士等“中高级毕业生”就业难,进而这些硕士和博士们就去抢占中低层岗位,但这些中低层岗位本来是属于本科生、专科生和高职学生的,但是由于硕士生、博士生的加入,导致就业标准一再提升。学历较低者及一些二三类学校的毕业生很难进入正规部门工作, 只能到非正规部门工作。基于以上原因, 高中生想考名牌大学( 比如学生考上普通本科放弃就读, 复读成风) , 本科生想考研究生( 比如近些年, 考研大军倍增)。随着优质教育和普通教育的规模扩大, 毕业生的数量在不断增大, 在社会对人力资本需求的增长速度赶不上教育规模的扩大时, 就产生了“供过于求”, 从而导致了一批大学生的就业难。总的归纳起来就是:“大众对优质教育的扩大需求——扩大优质教育的规模——部分接受优质教育的毕业生教育过度, 只能进入非正规部门工作——部分接受普通教育的毕业生教育过度只能进入乡镇部门工作——原来可以在乡镇部门工作而没有接受大学教育的普通劳动者无法就业——他们对于接受大学普通教育的扩大需求——扩大普通大学教育的规模——教育规模扩大速度超过了社会对人力资本的需求——大学生就业难”, 简而言之就是“扩招——教育过度——再扩招”的

恶性循环。

2.2供求结构不匹配

经济产业的每一次变动都要求劳动力的供应能迅速适应这种变动,但劳动力市场的结构特征却与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不相吻合。由此而导致的失业被称为“结构性失业”。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问题在于中国人才分布的结构性不平衡,由此导致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供需不匹配,这种不匹配造成了一种两难的局面,一边是许多企业招不到自己想要的人才,另一边是许多毕业生找不到自己想要的工作,由此造成“企业招聘满足度低,学生择业满意度低”的双输局面。

第一个结构性不平衡是中国的地域经济严重失衡,由于我国存在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得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有快有慢,地区之间的发展水平的差距比较多。许多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前已经形成对未来就业机会较高的个人偏好, 追求迅速改善家庭经济状况的“财富效应”, 有媒体文章把大学生就业观念问题归纳为不去农村、不去不发达地区、不去冷门行业、不去内资企业、不去小企业、不创业,故就业意愿减弱。大学生普遍希望去大城市,当公务员,进外企,但是显然这些岗位是有限的。其实有很多地方需要大学生,比如西部地区的,这些地区的

基层医院,基层法院、政府、大量企业都很需要人才,但是学生不愿去,因为那

里的吸引力远没有北上广等大城市大。由此造成的局面是大城市人才过剩,周边中小城市人才紧缺。

第二个结构性不平衡是企业的人才技能结构需求与毕业生的人才素质结构不匹配。高校专业结构设置、课程设置、培养模式和就业指导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等因素影响大学生就业。一是我国高校适应市场的专业非常稀少:市场需要的专业,学生没学到;市场不需要的、应该淘汰的专业高校却大张旗鼓地隆重开设;二是存在专业结构设置高度雷同,如计算机专业、外语专业等,此外还有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动手能力差,实践能力弱的现象。高校专业变化与人才社会需求的矛盾,大学生重复生产现象严重,但却档次不高。一是高新技术不断被采用,人才需求结构也随之急剧变迁,但由于教育的滞后性,导致了大学生人才结构不能满足产业结构变化的需求,因而使当今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二是与大学生相对应的“技术型人才”、“高端人才”却因产业“档次”不高而不堪使用,造成需求不足,技术开发、创新产业、服务业等高端产业并没有随大学扩招的速度而发展,中国制造业的发展需要高技能和复合型技能人才也不能得到满足,而低学历、低技能的劳动力大量过剩,产业发展和人才供应之间出现了供求错位。

3.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与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 大学生供给大于需求和供求结构不匹配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可以从以下

方面着手:

3.1适当扩招

依据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存在着“扩招——教育过度——再扩招”的恶性循环。对于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生来说, 由于他们的投入多, 求职的预期收益相对就要高些。扩招后, 竞争加剧, 在无法找到满意的工作时, 他们选择“自愿性失业”的可能性就越大, 或者进一步选择深造, 当优质就业岗位无法满足大学生的需求时, 就业的矛盾就更加突出。所以, 根据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本的需求状况, 对于优质高等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从不同层次加以适当扩招, 从而走出“扩招——教育过度——再扩招”的恶性循环, 使就业难的情

况得到缓解, 从而也可以避免教育过度形成教育资源浪费。

3.2优化产业结构的升级

相对于短期的经济刺激政策,多维度、多层次的经济结构优化,更能形成就业创造的长效机制。较之农业和工业,服务业往往具有更大的就业创造优势。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服务业发展却相对滞后。因此从化解就业压力的角度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