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谟归纳问题

合集下载

休谟问题与归纳问题的区别

休谟问题与归纳问题的区别

休谟问题与归纳问题的区别早在公元前一世纪伊壁鸠鲁派和斯多葛派的论战中,归纳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就已被比较明确地提出来,这次论战也是归纳主义与演绎主义之间的论战。

斯多葛派对伊壁鸠鲁派的归纳法提出了驳难:“1、伊壁鸠鲁派的归纳推理的形式是不正确的。

2、伊壁鸠鲁派的方法允许我们由在人类经验范围内某些对象的存在或不存在,推论出经验范围外这些对象的存在或不存在,这是荒谬的。

3、由于例外及反常现象的存在使归纳推理成为不可能,因为它随时能推翻由归纳得来的结论。

4、归纳推理的正确性要依靠下列基本前提:不明显的事物和明显的事物是相类似的。

但果真如此,那便是演绎推理的事了。

5、更有甚者,因为部分枚举是不充分的,而完全枚举是不可能的,所以归纳推理是行不通的。

”伊壁鸠鲁派做出的答辩是:“1、归纳理论的基础是这个经验事实:在现象与不明显事物之间存在这样的类似性,以至一个明显的事物存在或是这个样子,而一个不明显的事物不存在或不是这个样子就不可能。

2、推理不能以偶然的类似性为基础,而是以稳定的类似性为基础。

3、反常事件并不使归纳方法失效,因为他们不受一般规律的支配,而在归纳概括的范围之外。

4、归纳方法并不是以局限于我们实际经验范围以内的事物为根据,而是以可以证明为不产生矛盾的事实为根据的。

5、穷尽的枚举是不必要的,只需考察一定数量的相同和不相同的事实就足够。

归纳的结论有时可以根据一两件事实(典型)引出来。

”[4]从这场争论中可以看出,早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已经详尽的讨论了归纳的合理性问题。

二、休谟的哲学基础休谟哲学的基础是一种观念论。

他认为:“人类心灵中的一切知觉(perceptions)可以分为显然不同的两种,这两种我将称之为印象和观念。

”[5]两者的区别在于,印象比观念更清晰、强烈和生动。

在印象之中也包括了所有初次出现的感觉、情感和情绪。

休谟哲学的第一个原则就是:一切简单观念都是直接或间接来自简单印象,印象先于观念[6]。

复合观念和印象由简单观念和印象形成。

休谟归纳问题

休谟归纳问题

休谟归纳问题第一篇:休谟归纳问题休谟归纳问题:一个新模态逻辑语义解------------------作者:佚名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David Hume,1711~1776)曾对因果关系的必然性的观念提出疑难。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在笛卡尔哲学中,也和经院学者的哲学中一样,原因和结果的关联被认为正如逻辑关联一样是必然的。

对这见解的第一个真正严重的挑战出于休谟,近代的因果关系的哲学便是自休谟开始的。

”(注: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第201页,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这样,人们一般就认为,休谟的疑难,这是对因果关系的必然性的否定。

其实,我们认为这是一种误会。

休谟对因果关系的疑难,涉及到的是经验命题的必然真应如何表达的问题。

对休谟的疑难,不能被看成是对抽象的因果关系的否定,它最多导致对具体理论的因果关系的否定。

在这里,我们必须承认存在有一个新的与它矛盾的理论,它们的因果关系正好相反。

而新的理论应当有自己的具体的因果关系,在这个新理论中,仍可继续应用归纳推理。

本文试用两个矛盾理论又都“反映”所组成的可能世界的模态语义理论,提出一个既符合休谟正确的观点,又不导致怀疑论结果的新的解决方法。

一、休谟对不完全归纳的疑难休谟主张,感觉印象是知识唯一可靠的来源。

他把人类知识分为关于观念的陈述和对事实的陈述。

前者可以是必然真,不依赖于经验;后者是偶然真,依赖于经验。

他说:“说到过去的经验那我们不能不承认,它所给我们的直接的确定的报告,只限于我们所认识的那些物象和认识发生时的那个时期。

但是这个经验为什么可以扩展到将来,扩展到我们所见的仅在貌相上相似的别的物象;则这正是我所欲坚持的一个问题。

”休谟认为:因为自然过程可以变化,而且一件事物纵然和我们曾经经验到的事物似乎相似,但也可以产生出不同的或相反的结果,这些都是并不包含矛盾的事。

(注:转引自朱水林:《现代逻辑引论》第400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

休谟的问题及回答

休谟的问题及回答

休谟的哲学简介我们从休谟对实体存在的怀疑的解答,来解释休谟的世纪之问。

我们再从休谟对因果关系的质疑的解答,来解释休谟为何不认可感觉印象的根本原因。

休谟正确的证明了物质实体、心灵实体和上帝是不可知的。

他说,我们没有关于实体的知觉,至于知觉之外有无实体存在,那是不可知的。

他认为,我们只有关于性质的观念,对性质依附的“寓所”没有任何知觉。

我们想象不出知觉之外的“物质”存在。

因此,物质实体是不可知的。

同样,对于心灵实体,他也认为我们没有知觉。

我们知觉到的,并不是“自我”这个稳定的心灵实体,而是“那些以难以想象的速度互相接续着的并处于永远流动和运动之中的知觉的集合体”,也就是说,自我意识,其实是对人体内知觉集合的感知。

至于上帝,没有任何事实依据能直接证明它存在,也无法推理出它稳定存在(无所不能的上帝和不存在的上帝,是等价的,是没有意义的,除了可以解释第一推动力以外)。

因此,他认为无法确认实体是知觉的根源,实体不可讨论,知觉根源只能讨论到感觉印象为止。

然而,物质实体虽然不可被“认知”,但是可以被“感知”。

也就是说,物质实体虽然不知道是什么,但是我们能够感觉到它的存在。

而对物质实体的“感知”,是我们认知的基础,是我们对认知做正确or错误判断的最终依据。

此话怎讲?古往今来,很多人对人类认知的真实性怀疑,例如庄周梦蝶,例如缸中之脑等……然而,我们人类有多少人真正怀疑过我们自己认知的真实性?想想,这是为什么?为什么我们都确定肯定一定明白清晰地知道我们的认知是真实的,并且按此行事就不会犯错误?因为,世界是一体的,认知是这一体化的一个过程。

认知包含在世界本身中。

你承认世界的同时就包含了对目前认知方式的认同。

而认知方式如何做到和世界的表现一体或者说一致呢?答案是:相互作用,或者叫影响。

感官和认知对象是同质的,或同构的。

认知的过程,是认知对象的对象(事物)和感官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

要做到这一点,当且仅当二者是相同类时,它们才能相互作用。

休谟的“齐一性”问题

休谟的“齐一性”问题

休谟的“齐⼀性”问题
1、归纳推理依赖⼀个假设:我们未检验过的物体将在某些相关的⽅⾯与我们已经检验过的同类物体相似。

这就是休谟所谓⾃然的齐⼀性。

2、休谟认为,归纳的正当性不可能完全从理性上被证明。

3、(1)宇宙并不是齐⼀的,每天都在任意地改变,既然这样⼀个“⾮齐⼀”的宇宙是可能存在的,我们就不可能严格证明⾃然的齐⼀性的正确性。

(2)有⼈说:⾃然的齐⼀性虽不可证明,我们却有可能寄望于找到证明其正确性的经验证据,毕竟,迄今为⽌⾃然的齐⼀性⼀直保持其正确性。

——休谟认为,这观点本⾝就是⼀个归纳推理,所以它本⾝就要依赖⾃然的齐⼀性的假设。

⼀个⼀开始就假定⾃然的齐⼀性的观点,显然不可能被⽤来证明⾃然的齐⼀性的正确。

(3)有⼈认为,问题的关键在概率这个概念上。

——这种回应产⽣了它⾃⾝的问题;这种回应也不被⼴泛的接受。

(4)有⼈,承认归纳不可能在理性上得到辩护,但是主张这⼀点事实上并不成问题。

认为归纳本⾝是否正当是⽆意义的。

(《科学哲学》)。

休谟的归纳问题

休谟的归纳问题
休谟在十七世纪怀疑过由特殊陈述过度到全称陈述。他提出:我们能够从已观察到的事例中证实我们所没有经验的事例么?从逻辑上讲,从已经经验到的东西不可能完全,不可能确切证明未经验到的东西。理由是归纳论证本质上是不保真的、扩充了的论证,所以前提真不能保持结论真。但是全部科学都确实运用了这种论证,从特殊论证到一般,从现在的经验论证到未来的经验,从个别立正到发现规律和确证规律。这种论证已经根深蒂固,形成了所谓归纳原理。波普尔认为:从逻辑的观点看,从的。因为用这种方法得出的结论,总是可以成为错误的。不论我们看到多少白天鹅,也不能证明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

浅析休谟问题

浅析休谟问题

试析休谟问题一、对休谟的简要介绍大卫·休谟(David Hume,1711年4月26日-1776年8月25日下午4点钟)是苏格兰的哲学家、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他被视为是苏格兰启蒙运动以及西方哲学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虽然现代对于休谟的著作研究聚焦于其哲学思想上,他最先是以历史学家的身分成名。

他所著的《英格兰史》一书在当时成为英格兰历史学界的基础著作长达60至70年。

历史学家们一般将休谟的哲学归类为彻底的怀疑主义,但一些人主张自然主义也是休谟的中心思想之一。

研究休谟的学者经常将其分为那些强调怀疑成分的(例如逻辑实证主义)、以及那些强调自然主义成分的人。

休谟的哲学受到经验主义者约翰·洛克和乔治·贝克莱的深刻影响,也受到一些法国作家的影响,他也吸收了各种英格兰知识分子如艾萨克·牛顿、法兰西斯·哈奇森、亚当·斯密等人的理论。

二、休谟的生平休谟汲取了洛克和贝克莱哲学中的纯正的经验主义要素,并又排出了他们思想中形而上学的内容,给了经验主义最清楚、严格的阐释。

休谟1711年生于爱丁堡,其父母都是苏格兰人。

他早年的兴趣是文学,这种兴趣使他不会按照家里的意愿去做一名律师。

休谟对一切增进自己文学才干以外的事都显得不屑一顾。

相较于他的第一本书《人性论》所受到的冷遇而言,他的第二本书《道德政治论》是较为成功的。

休谟还参加政治生活,1763年他作为英国大使的秘书到了法国。

他的书让他在欧洲大陆声名广传,而卢梭正是他在欧洲大陆的朋友之一。

休谟想要运用物理学的方法建立一门人性科学,最后却发现,使用科学方法来描述人的思维机制是不可能的。

他早先对理性的信仰最终导致了怀疑主义,因为他发现认得思维范围是多么的有限。

三、休谟的主要哲学思想1.因果问题大多数人都相信只要一件事物伴随着另一件事物而来,两件事物之间必然存在着一种关联,使得后者伴随前者出现。

休谟在《人性论》以及后来的《人类理解论》中反驳了这个理论,他指出虽然我们能观察到一件事物随着另一件事物而来,我们并不能观察到任何两件事物之间的关联。

建构非线性归纳法_对休谟问题的一种解答

建构非线性归纳法_对休谟问题的一种解答

第 13 卷
第3期
30. 如上所言 , 关于太阳明天升起与否 , 这 是 一个非线性归纳问题。当初休谟未意识到 , 未明 确 做 , 那怪不得他。不但怪不得 , 还正是因为 他 , 人 们才认识到了线性归纳法的局限性。休谟受限于 他 所处的时代及其 认知背 景。现在 人们 已经清 楚了 , 在条件 C i 即日地结构关系相对 恒定的漫 长时期中 , 太阳明天将要出来 是肯定 的 ; 在条件 C j 即遥 远 未来当着太阳毁灭或 日地结构 解体的 情形下 , 阳明天将不出来 亦是肯定的。 太
( S1 S n 是 S 类的部分分子 ) 所以 , 凡 S 是 ( 或不是 ) P
自然辩证法研究 归纳的结论还同时包含前提的反面及其扩张。简言 之 , 非线性归纳除了有正结论还有反结论 , 甚至可 能有多个结论。 23. 作非线性归 纳是困难的。因为从前提上简 直看不到反结论的踪迹。难怪休谟在对归纳发出贵 难之后就归因于 习惯 了。然而 , 只要在理性的 思考中 , 正结 论结 合条件 C i 与反 结论 结合 条件 Cj 并不构成逻辑矛盾 , 这就是一个非线性归纳问题。 24. 作非线性归 纳的困难又是可以克服的。因 为与结论不 同的另一个 结论恰 恰是 正结论 的反 面。 换言之 , 看到正结论就可以找到反结论 , 因为正结 论是反结论的影子。只要认识到 , 我们所进行的归 纳已经不是线性归纳而是非线性归纳 , 那么要得到 它的反结论就并非困难之事了。 25. 线性 归纳 的逻 辑 式中 没 有 表示 条 件的 符 号。这只是 表面的现象。条件当然是有的 , 而且是 单纯的条件 , 就 是 人们 考 虑问 题 时 所处 的 当前 条 件 , 人们不过是依所谓默认原则将其省略了而已。 在非线性归纳中 , 条件的存在是明确标示出来 的。非线性归纳之所以有正结论与反结论 , 就是由 于有条件 Ci 与 Cj 的不同。尽管条件 C i 与 C j 往往是 隐含的 , 是 人们尚未弄清的。简言之 , 在非线性归 纳法中 , 条 件是明确标出来的但它本身又允许是模 糊的。 26. 显然 , 非线性归纳法 对背景知识的依赖性 更强。 27. 可以这样考 虑 , 在使 用非线性归纳法的时 候 , 不需要 特别强调条件的清楚 , 换言之 , 非线性 归纳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 : 模糊的条件 , 清楚的结 论。我们只要 知道 有条件 C i 与 C j, 并且 它们 是不 相同的 , 这就 够 了。结 论是 两个 并 且它 们 是相 反 的 , 这也就 够了。至 于具体的条件是什么 , 则是进 一步的研究或其 他 方法 的 任 务。最 典型 的 例如 对 太阳明天是否将要出来 的归纳。 28. 模 糊条件对非线性归纳法而言是至关紧要 的。正是因为条件是模糊的 , 所以其结论才是不定 的 , 所以非线性归纳法才具有或然性。因之它才符 合归纳法的或然本性。条件一开始就清楚了 , 就不 是非线性归 纳法 了。在 具体 的问 题里 , 条件 C i 与 C j 一旦清楚了 , 那非线性归纳法也就完成了。 29. 线性 归纳 法因 线 性而 使 其 结论 具 有或 然 性。非线性归纳 法 则因 条 件模 糊 而 使其 结 论不 确 62 定 , 从而具有或然性。

归纳逻辑休谟问题具体内容

归纳逻辑休谟问题具体内容

归纳逻辑休谟问题具体内容
一、引言
休谟问题是西方哲学史上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关于归纳逻辑的问题。

休谟在其著作《人性论》中提出了归纳逻辑的问题,即我们如何从一些特定的事实中得出普遍性的结论。

本文将围绕休谟问题展开讨论。

二、休谟问题的提出
1. 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
2. 休谟对归纳推理的质疑
3. 休谟所提出的悖论
三、不同观点对休谟问题的回答
1. 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通过神学证明来解决归纳逻辑问题。

2. 康德:通过先验知识来解决归纳逻辑问题。

3. 米尔:通过经验主义来解决归纳逻辑问题。

4. 波普尔:通过科学方法来解决归纳逻辑问题。

四、现代哲学对休谟问题的回答
1. 概率论与统计学:从概率和统计角度解决归纳逻辑问题。

2. 贝叶斯网络:从图论角度解决归纳逻辑问题。

3. 人工智能:从机器学习角度解决归纳逻辑问题。

五、总结
休谟问题是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其引发了众多哲学家和科学家的思考。

不同的观点和方法提供了不同的解决方案,但并没有一个完美的答案。

现代科技和理论为解决归纳逻辑问题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但也需要我们继续深入研究。

休谟问题例子

休谟问题例子

休谟问题例子【最新版】目录1.休谟问题的定义和背景2.休谟问题的主要内容3.休谟问题的例子4.休谟问题的影响和意义正文1.休谟问题的定义和背景休谟问题是由 18 世纪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谟提出的一个哲学问题,也被称为“休谟之谜”或“经验论的两个问题”。

它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所有经验知识的来源问题;二是因果关系的问题。

休谟问题源于经验主义哲学的观点,经验主义认为,所有知识都来源于经验,人类认知的基础是感觉和印象。

2.休谟问题的主要内容休谟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所有经验知识的来源问题:休谟认为,人类的所有知识都来源于感觉和印象,人类认知的基础是经验。

因此,他质疑一切建立在经验之上的知识,认为它们都是不可靠的。

(2)因果关系的问题:休谟认为,人类对因果关系的认知是基于习惯和联想,而非必然的因果联系。

换句话说,我们无法从经验中直接观察到因果关系,因果关系只是我们大脑对现象之间关系的一种解释。

3.休谟问题的例子为了说明休谟问题,休谟提出了一个著名的例子:当我们看到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我们可能会认为这是一个因果关系,即树的重量使得苹果从树上掉落。

然而,休谟认为,我们无法直接从经验中得出这个结论,我们只是在观察到一个现象(苹果从树上掉落)之后,根据习惯和联想得出这个结论。

4.休谟问题的影响和意义休谟问题对哲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使得许多哲学家对经验主义的观点提出了质疑,也催生了许多对知识来源和因果关系的讨论。

同时,休谟问题也对科学领域产生了影响,使得科学家们在研究自然现象时更加注重观察和实证,而非仅仅依赖于理论和猜想。

康德如何解决休谟问题,因果性是否存在?

康德如何解决休谟问题,因果性是否存在?

康德如何解决休谟问题,因果性是否存在?⼀.因果问题还是归纳问题?在哲学史当中,对休谟问题具有着两种不同的⽅向,第⼀种是把休谟问题理解为因果问题,第⼆种就是把它理解为归纳问题,⽽另有⼀些⼈⼜把休谟问题理解为因果问题加上归纳问题。

在哲学史上,绝⼤多数的哲学家都把休谟问题界定为归纳推理的有效性问题,具体表述就是在归纳推理当中对于已经观察到的事实到未观察到的事实的推论,我们有什么恰当的证据去证明其中的关联。

康德还有其他的⼀些相关的论述:例如我们有什么理由从个别事例观察出普遍性的结论从单称判断到全称判断的推论该如何证明?波普尔曾经将归纳休谟问题概括为“归纳推理是否得到证明或者在什么条件下能够得到证明”的休谟问题,并且波普尔也是第⼀个将休谟问题认为是归纳问题的哲学家。

罗素指出休谟的论证所证明的是“归纳是⼀个独⽴的逻辑原理,从其他的逻辑原理⽆法推出”,也持有的是归纳问题的观点。

在哲学史上,例如穆勒、卡尔纳普、莱⾟巴哈等,都是把休谟问题理解为归纳问题。

⽽在我国,例如冯契先⽣也认为休谟问题是“归纳推理是否正确,或者是在什么条件下正确”的问题。

⽽另⼀些哲学家则将休谟问题直接理解为因果问题,这其中就以康德为代表。

在最初引进休谟问题时,康德就是把它当作因果性的认识地位问题来处理,然后把休谟问题直接深⼊到综合命题,可否是先天有效的这⼀休谟问题上,把整个的因果性的原则看作是最重要的先天有效的原则,并且指出休谟的哲学体系主要就是从因果连接概念出发。

休谟雕像⽽康德的先验认识论也是在回答休谟问题上提出的,康德曾⾔,“我坦率的承认就是休谟的提⽰,在多年以前⾸先打破了我教条主义的迷梦,并且在我对思辨哲学的研究上给我指出了⼀个完全不同的⽅向”。

⽽在国内,将休谟问题理解为因果问题的也有⼀些⼈。

他们认为因果问题是关于因果的必然性的问题,因此是⼀个认识论问题,⽽归纳问题是归纳推理可靠性的问题,主要是逻辑学或者⽅法论上的休谟问题。

第三种,以我国学者张志林教授在80年代所写的《因果观念和休谟问题》⼀书中,对这⼀问题提出了新的解释,即休谟问题具有着两种相互联系的表述形式。

休谟归纳问题

休谟归纳问题

休谟归纳问题
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谟(David Hume)是18世纪西方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对知识、认识论和道德哲学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休谟归纳问题涉及到他对认识论和科学方法的思考,他对归纳的限制提出了质疑和挑战。

休谟的归纳问题包括以下方面:
1. 归纳的合理性:休谟认为人们对于归纳推理的合理性存在疑问。

他指出,我们无法通过观察到的一系列特定事件来确立普遍性的规律,因此无法从个别案例中推断出普遍性的规律。

2. 归纳推理的不确定性:他认为,任何归纳推理都是基于过去的经验,而过去的经验并不能确定未来的事件一定会如何发生。

因此,我们无法确定过去的经验是否适用于未来。

3. 归纳的问题:休谟提出了归纳问题的悖论,即无法通过有限的观察来得出普遍性的结论。

他认为,即便某一事件频繁出现并不代表未来一定会继续发生。

4. 经验主义观点:休谟的归纳问题反映了他对经验主义的看法。

他认为,人们的知识来源于感觉和经验,因此认为归纳推理无法从经验中得出普遍性的结论。

休谟的归纳问题引发了对归纳推理的探讨和思考,对科学方法和认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的哲学家和科学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第三章 休 谟 问 题 - 南开大学

第三章 休 谟 问 题 - 南开大学

总结归纳之谜论证。
► 如果要去证明一个论证,让它们在大 多数时间给出真的结论。如果我们试图建立一个演 绎有效论证,其前提陈述的是我们已经知道的事情, 那么这种结论必然达不到我们想要达到的目的。但 是试图借助判定为归纳强度大的归纳论证来证明归 纳的合理性,只能导致窃取论题。如果企图通过确 立自然齐一性原理去证明科学归纳逻辑的合理性, 我们也会面临同样的困境。实际上,休谟试图去填 补归纳推理的前提和结论之间的间隙,但是他的结 论是否定的:归纳推理的合理性是不可辩护的。
演绎论证不能证明
► 要证明科学归纳的合理性,我们必须证明被
赋予高归纳概率的e 赋予高归纳概率的e-论证在大多数时间能从 真前提得出真结论。而且“大多数时间” 真前提得出真结论。而且“大多数时间”不 是仅指过去和现在的大部分时间,它是指过 去、现在和将来的大部分时间。完全可以设 想有某种论证可以在过去从真前提给出真结 论,但在未来就不再这样做了。既然我们的 结论不能告诉我们这些论证在将来多大程度 上取得成功;那就不能证明科学归纳赋予其 高概率的e 高概率的e-论证在大多数时间会从真前提给 我们以真的结论。因此,我们不能用一种演 绎有效的论证去证明归纳的合理性。
第八章 休 谟 问 题
——老的归纳之谜 ——老的归纳之谜
休谟
► 英国哲学家
1 引言

我们已经看到,所有的归纳推理(非演绎推理) 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在归纳推理中,从 前提到结论的过渡有一种跳跃,或者说它们的前 提与结论之间存在着一种间隙。一旦这种间隙被 填补上,任何归纳论证的合理性就得到了证明。 换言之,一旦这种间隙没有能够填补上,证明任 何归纳论证的合理性的问题就依然存在。那么, 我们能否对归纳逻辑的运用做出合理的辩护呢? 英国哲学家大卫· 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第一个提出了我们称之为旧 的归纳之谜的问题。他指出,无论是什么样的归 纳逻辑系统,试图对它做出合理的辩护是不可能 的。自休谟以来,归纳逻辑的哲学争论的历史很 大程度上是围绕着他提出的论题而展开的.

世纪难题“休谟问题”的破解

世纪难题“休谟问题”的破解

世纪难题“休谟问题”的破解休谟问题,即所谓从“是”能否推出“应该”,也即从“事实”命题能否推导出“价值”命题,它是休谟在《人性论》中提出的一个著名问题。

这个问题在西方近代哲学史上占据重要位置,许多著名哲学家纷纷介入,但终未有效破解。

近年来,中国哲学家对这个问题的探讨也表现出高度的热情,仍然无法切入休谟问题的本质。

休谟问题是一个十分重大的哲学命题,它集中体现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核心关系问题。

大卫。

休谟一、休谟问题的由来以前的一些哲学家认为,道德可以像几何学或代数学那样论证其确定性。

但是,休谟认为,对于道德问题,科学是无能为力的,科学只能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而不能告诉我们“应该怎样”的问题。

他在《人性论》中写道:“在我所遇到的每一个道德学体系中,我一向注意到,作者在一个时期是照平常的推理方式进行的,……可是突然之间,我却大吃一惊地发现,我所遇到的不再是命题中经常的'是’与'不是’等连系词,而是没有一个命题不是由一个'应该’或一个不'应该’联系起来的。

这个变化虽是不知不觉的,却是有极其重大的关系的。

因为这个应该或不应该既然表示一种新的关系或肯定,所以就必需加以论述和说明;同时对于这种似乎完全不可思议的事情,即这个新关系如何能由完全不同的另外一些关系推出来的,也应当举出理由加以说明。

不过作者们通常既然不是这样谨慎从事,所以我倒想向读者们建议要留神提防;而且我相信,这样一点点的注意就会推翻一切通俗的道德学体系……”。

尽管休谟自己没有明确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但他的本意却是否定的,即从“是”中不可能推出“应该”。

休谟说:当你用逻辑的方法去推断价值命题的时候,前提当中必然也包含着价值命题,不可能从纯粹的事实命题逻辑地推演到价值命题。

简单地说,任何先进合理的思想体系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不科学的、先验的价值预判”。

因此一个自然推论就是,价值判断本身不具备可通过逻辑或经验手段验证的“真值”(truth value),因而价值无所谓对错之分。

归纳逻辑休谟问题的内容

归纳逻辑休谟问题的内容

归纳逻辑休谟问题的内容
归纳逻辑休谟问题是一个哲学上的问题,其核心是如何从有限的经验中推导出普遍性的结论。

该问题由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提出,他认为归纳推理从经验中得出的结论并没有严格的逻辑保证,因此归纳推理不能被视为科学方法的有效工具。

归纳逻辑休谟问题的关键在于,从有限的观察中推论出普遍性规律是否合理。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多只白天看到的天空来得出结论,即天空是蓝色的。

但是,我们不能从这个经验中得出一个普遍性的结论,即所有的天空都是蓝色的,因为我们并没有观察到所有的天空。

在科学研究中,归纳推理通常用于推断经验规律和环境模式。

然而,休谟指出这种推理方法只是基于经验的,而不是基于逻辑推理的。

因此,休谟认为,归纳推理缺乏严格的逻辑基础,因此不能得出必然的结论,而仅仅是一种概率性的推理方法。

总之,归纳逻辑休谟问题是一个哲学上的问题,它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涉及到从有限的经验中推导出普遍性的结论是否可靠。

虽然归纳推理不能提供绝对的证据,但是它仍然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推理方法之一。

(二)对休谟问题的理解

(二)对休谟问题的理解

(二)对休谟问题的理解
休谟问题指的是一种科学问题,它涉及到物理学家和数学家休谟(Hermann von Helmholtz)在1858年提出的“动力学的统一”的问题,即如何将物理学家和数学家的结果统一起来。

休谟问题涉及到物理学家和数学家的结果,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科学问题。

休谟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将物理学家和数学家的结果统一起来,以及如何确定各种物理现象的本质。

休谟问题的研究范围涉及到物理学、数学和哲学等多个学科,并且涉及到现代物理学的多个领域,比如量子力学、相对论、量子场论等。

“休谟问题”的析构知识论探究

“休谟问题”的析构知识论探究

“休谟问题”的析构知识论探究休谟问题是关于经验和认识之间的关系的问题,休谟在他的著作《人类理解论》中提出了一个观点,即所有的知识都来自于经验,但是这个观点也引出了一个问题,即我们怎么知道我们的经验就是真实的呢?这个问题被称为休谟问题。

为解决这个问题,一些哲学家提出了析构知识论的探究。

本文将就休谟问题进行析构知识论的探究,并举出五个例子的方式展开论述,以证明析构知识论的合理性。

一、知识的来源是什么?对于休谟问题,最容易用来解决的方法就是把知识的来源进行分解。

如果我们相信人类的知识都来自于经验,那么我们就需要看一看这个经验到底是怎么产生出来的。

一个人的经验来自于他自己的感官和经历,每个人的经验都是独一无二的。

例如,我们看到的颜色可能和别人的不一样,我们的感受也可能有所不同。

这个事实表明,我们的经验是被塑造的。

我们看到的东西仅仅是我们渊源于外界的信息的体现,这个信息被我们的大脑加工,以便我们能够识别、理解和运用它。

显然,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的转换和过渡,其中必然会产生一些误差。

二、知识的可信度如何确保?“知识”这个词本身涵盖了一系列的概念,例如真实、可信、可靠性和有效性。

如果我们认为人类的知识是根据经验获得的,那么我们要问的问题就是知识的可信程度如何得到保障。

我们的知识主要靠我们自己的经验来获得,而这个经验就是我们的感觉和感受,包括视觉、触觉、听觉、味觉和嗅觉等等。

这些感觉在传递过程中容易出现误差,可能会被扭曲或改变。

例如,我们可能会被光的折射所误导,因而看到一个东西的位置不一定与它的实际位置相同。

同样地,我们的感官可能会受到周围环境和其他情况的影响,从而导致我们对某个事物的判断产生误差。

三、知识产生过程中存在的其他问题是什么?除了上述问题,知识的产生过程中还存在着其他一些问题。

例如:1、语言和符号:我们使用语言和符号来传达和分享我们的经验和知识,但是这些语言和符号本身也可以被误解或误导。

2、记忆:我们的经验和知识必须依赖于我们的记忆,但是记忆也可以遗漏或失真。

“休谟问题”的析构知识论探究

“休谟问题”的析构知识论探究

“休谟问题”的析构知识论探究“休谟问题”或被看作因果关系或因果观念问题,或被认作归纳合理性问题,或被看成“是与应当”或“事实与价值”的关系问题。

经过原典梳理和逻辑论证可以发现,建之于经验论基础上的休谟人性哲学所要问的核心问题是“所有从经验所得结论的依据是什么?”其实质是在追问经验扩展式推论的依据。

这个问题向我们揭示了经验推论的有限性和人类认知找不到充分理性依据的困境。

“休谟问题”是西方哲学从探究人类认知的对象与来源转向探究人类认知形式及其实践的导火索,休谟的人性哲学体系则是这种“转向”的开端与转折点,是西方哲学从古典到现代转折的关键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哲学作为理性地系统探究人类求知本性及其一般问题的学科,知识论是其最内在的本质部分。

在述评哲学史上对“休谟问题”的经典知识论解答方案和解答路径的基础上,论文借鉴进化认识论和社会生物学一些认知理论成果,通过批判整体论的两个教条,提出了“析构”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观念,把“析构”作为“是其所是”的世界及其中的事态或事物“成其所成”的基本方式。

“绝对同一”就是世界及其中的事态或事物的“是其所是”。

构建析构知识论逻辑系统后,论文进一步阐明了作为现实自然语言思维的一种有效工具形式的“析构蕴含”,能够表达认知对象析构于事态的结构关系,符合我们人类推论实际形式。

通过把休谟列出的“同一”、“类似”、“数量和数目”、“任何质的程度”和“对立”关系,以及事态间的所谓“因果关系”归为“相对同一”的“类似”关系,表明了重点考察现实中“相对同一”的析构知识论对这些哲学关系的集中解释和处理能力。

在探寻“休谟问题”及其实质的解答过程中,以“析构知识论”为理论框架,吸取“后生规则”等当代进化认识论和社会生物学理论的成果,阐明了经验扩展式推论是“绝对同一”析构于事态时空结构中而“相对同一”地不断析构形成与发展的适应性认知方式。

这种“精适”的认知方式可以在新条件和审视结果作用下调整自己,形成新的具有“后生性”的“精适”规则和方法。

归纳逻辑休谟问题的具体内容

归纳逻辑休谟问题的具体内容

归纳逻辑休谟问题的具体内容休谟问题是哲学中一个经典的问题,涉及到归纳推理的合理性和科学方法的可靠性。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介绍休谟问题的具体内容。

一、什么是休谟问题休谟问题最早由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谟提出,他认为归纳推理并不具有严密的逻辑基础,因此无法证明任何科学定律的真实性。

这一观点对科学方法和知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引发了哲学界长期的争论。

二、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为了更好地理解休谟问题,我们需要先了解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两种逻辑推理方式。

1. 归纳推理:从个别事实出发,通过总结归纳得到普遍规律。

例如:“所有人都会死亡”这一结论就是通过多次观察死亡现象得出的。

2. 演绎推理:从已知前提出发,通过逻辑演绎得到结论。

例如:“所有人都会死亡”和“张三是人”这两个前提可以得出“张三会死亡”的结论。

三、休谟问题的核心观点休谟问题的核心观点是:归纳推理不能作为科学知识的基础。

休谟认为,从有限的个别事实中总结出普遍规律并不能证明这些规律的真实性,因为我们无法保证未来的事实会不会与过去不同。

例如,我们可以观察到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但这并不能证明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

因为我们无法排除可能存在一种非白色的天鹅,而我们还没有发现它们。

四、对休谟问题的回应休谟问题引起了哲学界长期争论和思考,也有许多哲学家提出了自己对于这一问题的看法。

1. 康德对休谟问题做出了回应。

他认为,虽然归纳推理不能得到必然性结论,但可以得到有限性结论。

也就是说,在特定条件下,归纳推理可以得到一定程度上可靠的结论。

2. 波普尔则提出了“反证法”的思想。

他认为,在科学研究中,我们不需要证明某个理论是正确的,而只需要通过反证法来排除错误理论即可。

3. 哈克尔则认为,科学知识并不是通过归纳推理得出的,而是通过实践和经验积累得到的。

他认为,科学家需要不断进行实验和观察,从而逐步发现规律和定律。

五、休谟问题的影响休谟问题对于科学方法和知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休谟问题例子

休谟问题例子

休谟问题例子
摘要:
1.休谟问题的定义和背景
2.休谟问题的主要内容
3.休谟问题的例子
4.休谟问题的影响和解决尝试
正文:
一、休谟问题的定义和背景
休谟问题是由18 世纪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提出的一个哲学难题,主要涉及因果关系和认知问题。

在休谟的时代,人们普遍认为,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是建立在因果关系的基础之上的。

然而,休谟对此提出了质疑,他认为人类认知的基础并不稳固,因为我们无法通过感官直接感知到因果关系。

二、休谟问题的主要内容
休谟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因果关系的怀疑:休谟认为,人类感官所接收到的信息只是各种印象的集合,我们无法通过这些印象直接感知到因果关系。

因此,所有的因果关系都是人类心智的建构,而非真实的存在。

2.认知问题的提出:由于因果关系的怀疑,休谟进一步质疑人类认知的真实性。

他认为,我们所有的知识和信仰都是基于经验,但这些经验都是不可靠的。

因此,我们无法确定任何知识的真实性。

三、休谟问题的例子
一个经典的休谟问题的例子是关于“火”的认知。

当我们看到火焰时,我们会认为火焰是火的表现,因此火焰和火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然而,休谟指出,我们无法直接感知到这种因果关系,我们只能感知到火焰和火的印象。

因此,我们无法确定火焰和火之间是否真的存在因果关系。

四、休谟问题的影响和解决尝试
休谟问题对哲学、科学和认知科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许多哲学家和科学家都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例如康德、黑格尔、皮尔士等。

他们提出了各种理论和方法,试图解决休谟问题,包括建立新的认知模型、引入先验知识等。

休谟问题

休谟问题

休谟问题一、休谟大卫·休谟(David Hume),1711年4月26日-1776年8月25日下午4点钟),苏格兰的哲学家、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

代表作《人性论》《道德原则研究》《人类理智研究》《宗教的自然史》。

休谟问题带来的影响休谟问题,在《人性论》这本书中提出的诘难,后人所赋予的这一哲学专名。

在认识方法论层次上,休谟把经验式推理的特点和局限深刻无情而深刻地揭示了出来,向根深蒂固的主流观念发起冲击。

康德把休谟提出的因果关系问题看作是对理性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致命打击,导致了康德的认识论转向;在逻辑推理上,逻辑实证主义把休谟提出的归纳问题视为对经验主义和科学理性的严重威胁。

因果关系问题直接挑战了唯理论的理性主义;归纳问题却成了经验主义难以治愈的心病;可见,,休谟问题动摇了整个人类知识大厦的基础。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休谟问题的提出是整个近现代哲学的转折点,它的影响深远直至今天。

作为真正读懂休谟问题的康德来说,尤其感受到了休谟问题对西方哲学的强大冲击力:“自从洛克《人类理解论》和莱布尼茨《人类理解新论》出版以来,甚至尽可能追溯到自从有形而上学以来,对于这一科学的命运来说,它所遭受的没有什么能比休谟所给予的打击更为致命。

二、休谟问题1)因果问题因果关系,自然科学,知识普遍必然性的基础休谟从感觉经验论出发,强调一切知识最终都来源于感觉经验。

知识论的核心概念是知觉,知觉被分为两类即印象和观念。

印象是当下感觉或由感觉复合而成,观念是对印象的记忆或由这些记忆组合或推导出来的。

因此,在认识上,印象先于观念,从总体上讲,观念是对印象的复现或反映;并且,“我们的印象是我们的观念的原因,而我们的观念不是我们的印象的原因。

相应地,休漠把因果推理看作:从某些印象推移到某些观念的过程。

休漠对因果推理的质疑就是对这一过程的质疑。

因果推理的存在,是出于理智的先天必然性的保证吗?如果是,人们当能不借助于任何对外部事物的感觉经验而仅凭理智就从原因中必然性的推出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休谟归纳问题:一个新模态逻辑语义解--------------------------------------------------------------------------------作者:佚名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David Hume,1711~1776)曾对因果关系的必然性的观念提出疑难。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在笛卡尔哲学中,也和经院学者的哲学中一样,原因和结果的关联被认为正如逻辑关联一样是必然的。

对这见解的第一个真正严重的挑战出于休谟,近代的因果关系的哲学便是自休谟开始的。

”(注: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第201页,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这样,人们一般就认为,休谟的疑难,这是对因果关系的必然性的否定。

其实,我们认为这是一种误会。

休谟对因果关系的疑难,涉及到的是经验命题的必然真应如何表达的问题。

对休谟的疑难,不能被看成是对抽象的因果关系的否定,它最多导致对具体理论的因果关系的否定。

在这里,我们必须承认存在有一个新的与它矛盾的理论,它们的因果关系正好相反。

而新的理论应当有自己的具体的因果关系,在这个新理论中,仍可继续应用归纳推理。

本文试用两个矛盾理论又都“反映”所组成的可能世界的模态语义理论,提出一个既符合休谟正确的观点,又不导致怀疑论结果的新的解决方法。

一、休谟对不完全归纳的疑难休谟主张,感觉印象是知识唯一可靠的来源。

他把人类知识分为关于观念的陈述和对事实的陈述。

前者可以是必然真,不依赖于经验;后者是偶然真,依赖于经验。

他说:“说到过去的经验那我们不能不承认,它所给我们的直接的确定的报告,只限于我们所认识的那些物象和认识发生时的那个时期。

但是这个经验为什么可以扩展到将来,扩展到我们所见的仅在貌相上相似的别的物象;则这正是我所欲坚持的一个问题。

”休谟认为:因为自然过程可以变化,而且一件事物纵然和我们曾经经验到的事物似乎相似,但也可以产生出不同的或相反的结果,这些都是并不包含矛盾的事。

(注:转引自朱水林:《现代逻辑引论》第400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

于是,休谟在分析因果观念的基础时,提出了对归纳的责难。

在逻辑上,我们有所谓的简单枚举归纳推理,这种推理根据某类中的一些(非全部)对象有某种属性,推出该类全部对象都有这种属性。

S1——PS2——PS3——P……Sn——PS1,S2,S3……Sn包含在S类中(而非S类全部)所以,S——P这里,没有矛盾的情况对于作出一般性的结论来说是必要的。

问题是,有什么根据可以认为,从个别性陈述过渡到普遍性陈述是充分的呢?按休谟的意思如果Sn-1的情况都为真,但是Sn的情况假,并不违反矛盾律。

休谟的疑难提出来后,被认为是对科学中因果律的必然性的否定,这就成了大问题。

美国逻辑学家M·布莱克(Max Black)综合了众多回答归纳问题的文献,把提供的答案,简单概括为四个方面:第一,休谟的责难是无法应付的;所以,归纳是站不住脚的,应该把归纳从人们称道的理性推理中排除出去。

第二,从休谟的批判看来,通常的归纳论证需要改进,方法是或者(a)增加更多前提,或者(b)结论改称概率的陈述。

在这两种情况下,结论的合理性被期待为是演绎地从前提中推出的,此时,归纳逻辑将被构造成应用的演绎逻辑的一个分支。

第三,尽管归纳论证不能满足演绎的正确性的标准,归纳行为(而非规则或原则),在某种新的意义下可以证明其合理性。

归纳如果不能是有效的话也能有存在的理由。

第四,休谟问题产生于概念和语言的混乱,因此阐明这些混乱及其根源,与其说是解决这个问题,不如说是取消了这个问题。

(注:转引自朱水林:《现代逻辑引论》第400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我们认为,休谟问题这四个解答孤立地来看都不成立。

可以从第二以及第四两方面结合起来解决。

由于归纳推理有成立及其不成立两种可能性,因此必须应用模态逻辑,才能处理因果律表达出来的必然性。

二、不完全归纳推理与反事实蕴涵相关如上所述,休谟的意思是,如果Sn-1是P都是真,但是Sn是P的情况假,并不违反矛盾律。

这完全是正确的。

然而我们如果进一步问,Sn是非P,是否就真得到了一个矛盾呢?经验论的回答是肯定的,但是,康德从哲学上反驳了休谟的经验论。

他认为因果律是先验的,如果理论得不到确证,原因可以一再被追溯,简单经验不能证伪因果律。

我们要指出,它暗含了这样一个思想:假命题有可能真。

这就开拓了使用模态逻辑的可能性。

我们先来看看物理学上几个例子。

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宣称,在实验哲学中,“特殊命题从现象中推出,然后通过归纳使之成为普遍命题。

物体的不可入性、可动性和冲力以及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就是这样发现的。

”(注:约翰·洛西:《科学哲学历史导论》第86页,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2年版。

)事实上,牛顿是在归纳了开普勒三大定律后建立牛顿力学的。

牛顿定律的证实与否要涉及实验观察,然而实验观察本身又受理论影响,这里就存在着复杂性。

例如,天王星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有些反常(不符合牛顿理论)。

英国天文学家亚当斯和法国文学家勒韦里尔分别根据牛顿的理论,认为这是由于在天王星轨道以外某个未知的行星对其施加了引力的结果。

他们算出了这颗假设的行星的位置。

1846年,德国天文学家加勒将望远镜对准勒韦里尔所指的一点,果然发现了一颗新的星,称为海王星。

但是,1845年,勒韦里尔发现水星的轨道也不规则,它的近日点有每世纪43弧秒的单向移动。

苗韦里尔如法炮制,认为这种偏移可能是一颗未被发现的行星造成的,称为祝融星。

天文学家花了几十年的时间来寻找这个行星,最后大家承认,祝融星不存在。

又如,为了论证在光速或接近光速的条件下牛顿力学中伽利略变换依旧成立,假设了以太的存在,麦克尔逊-莫雷实验没有发现以太存在的任何证据,洛伦茨根据牛顿理论,用运动物体在相对以太运动方向收缩的假定,解释了麦克尔逊-莫雷实验。

只是到狭义相对论出现后,才发现不需要作这些假定。

以上例子说明,不完全归纳推理在物理学上应用相当广泛。

在一个理论的归纳论证中,我们对任何表现上与这个理论的公理系统相矛盾的现象,打算增设理论所允许的某事物存在的方式去解答它,但是理论的公理数目本身没有增加。

其推理模式是:如果(如果对所有的i≤n-1,P(Sn))则P(Si),并且实验上P(Sn)假),则Sn是P可能为真,当且仅当理论提出一个新假定P(Sn+1),并且(如果对所有的i≤n-1,P(Si)并且P(Sn+1),则(P(Sn)并且C1)。

其中C1表明了误差。

这种推理模式,其实也就是一种反事实蕴涵。

有学者说,根据齐硕姆等人的共存性理论,反事实条件句“A蕴涵B”为真,仅仅当前件A加上由某些规律和真命题组成的集合后推出B。

而A与这些规律和真命题组成的集合相容。

(注:陈波:《逻辑哲学导论》第109页至110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0年版。

)美国逻辑学家M·布莱克在《哲学百科全书》(美1967)词条“归纳”中说:“归纳这个词来自亚里士多德所用epagoge的拉丁译名,这里用来泛指一切非证明(non demonstrative)论证,在这种论证中,前提的真实性并不确认结论的真实性,尽管意着有很好的理由去相信结论真。

这样的论证也称为“扩大的”(ampliative)论证,如C.S.皮尔思所称。

因为它的结论可以预论在前提中并未预设其存在的个体的存在。

”(注:朱水林:《现代逻辑引论》第396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之所以如此,我们认为这是由于人们看到了Sn是P的假和S类在经验上不是一个全集有关。

在一个扩展的S类中,Sn可能是真的。

或者说,Sn[*]是非P,Sn[*]在经验范围上比Sn狭窄,但是Sn有可能是P。

这个证据,就是康德对分析命题(相当于S是一个全集或常集)和先天综合命题(相当于S是一个扩展集或变集)的区分。

三、引入矛盾的理论证伪不完全归纳推理康德提出简单经验不能证伪因果律,其论证的关键在于,如果原因一再被追溯,又一再被证伪,归纳推理仍可反复应用,仅仅有实验并不能确定命题自身的真实性。

比如祝融星不存在,并不直接导致牛顿引力理论的否证,人们还可以作其他假定。

这就意味着,在归纳问题上,相对于理论,经验不是完全独立的,说因果性被推翻了是无理由的。

康德认为,休谟从经验出发,断定Sn是非P,是不正确的,这是导致怀疑论成立的根源。

因为如果仅仅凭经验能推翻已真的理论,因果链就从中断开了。

同时康德也谦虚地表示,断定Sn是P,或者说必然有一个原因存在,却是不对的。

为什么呢?康德解释说:“每一个个别的经验不过是经验领域的全部范围的一部分;而全部可能经验的绝对的整体本身并不是一个经验,不过这个问题却是理性必然要管的一个问题;仅仅为了表现这个问题,就要求一些和纯粹理智概念完全不同的概念。

纯粹理智概念的使用仅仅是内在的,即关于经验的,仅就经验之能够被提供出来说的;而理性概念是关于完整性的,即关于全部可能经验之集合的统一性的,这样一来,它就超出了任何既定的经验而变成了超验的。

”(注:康德:《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第104页,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但是,休谟可以不断定Sn 是非P,他可以说,Sn可能是非P,这样,休谟的问题依然成立。

所以,康德对休谟疑难的解答,就不能说是完全解决了问题。

然而,康德无疑也给人以许多有益的启发,我们有必要作进一步的阐述。

对于归纳问题,迄今为止,许多的解决方法,在于都认为只要一个理论和实验两者,就包含了所有答案。

人们往往借助于经验独立论或独断论。

在近代哲学上,逻辑经验主义就主张实验是可完全独立于理论的。

正如江天骥所说:“和罗素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原子论不同的是,逻辑经验主义者不是从最下层的初级或原子命题出发,向上探索,而是从最上层的科学理论出发,向下探索。

这样就提出了科学理论的基础问题。

他们认为科学理论的证实或证伪过程终结于一种逻辑上特殊的命题,称为基本命题。

在基本命题的性质问题上,逻辑经验主义者中间发生不断的争论。

”卡尔那普即说,“假定有某种知识的根本基础,即不容置疑的关于直接所与的知识。

另的每一种知识都被认为得到这个基础的坚定支持,因而可以同样确实地判定,这就是我在《逻辑构造》这本书里所描绘的图画。

”(注:江天骥:《当代西方科学哲学》第26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现在,如果用两种矛盾的理论,而互相矛盾的理论其中归纳域Sn正好相反,例如,新理论推定Sn是非P,就不必引用因果观念。

如果新理论能重新建立归纳,对旧理论中Sn-1是P也能推定,归纳问题就解决了。

这一点似乎最难理解,因为按照旧理论,它们是矛盾的。

但是,我们仍可以认识到,归纳的范围是在扩大的,新理论与旧理论的矛盾是量的,而不是质的。

现在我们可以来说明,祝融星不存在,并不直接导致牛顿引力理论的否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