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中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发表时间:2006-12-30 10:25:29访问次数:2283

你能认识自己吗?这个问题似乎应该不成问题。谁又能连自己都不认识呢?事实上很多人并不真正了解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完全了解自己并不容易,当然个体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形态及健康程度等,倒是有工具可以测量或自己能够直接感受到的,有些还可以用数字来表示,因而我们有机会知道自己这方面的情况。而对自己内心的认识却不那么容易了。一般情况下,人对自己都有一种看法或评价。这种看法或评价与自己的实际情况往往是不同的。有消息报道:在日本这样高度文明富裕的国家里,许多人在忙碌的生活中迷失了自我,也对自我失去了正确的估价。于是他们为了能够真正地把握自己,让爱人和朋友了解自己,就不惜花上一笔钱雇人去调查自己,然后让侦探或别人告诉自己调查的结果,再把调查结果送给爱人或朋友,告诉他们一个真实的“我”。可见,一个人要真正了解自己是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通过个体与其他人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也可以说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小学生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学会认识自己的,不断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一个人能够全面地认识自己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自我意识的概述

(一)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心理、社会特征等方面的认识1。“自我”是相对于“非我”来说的。英语中的I和Me能很好地区分这一含义,用作主语的是行为的主体,如我想干什么,我做什么,我要什么等;用作宾语的我是行为的客体,如别人对我怎么样,给我什么,要我做什么等。作为客体,别人可以对我做出各种对或错、好或坏、善意或恶意的评价。但作为主体的我能够主动地、积极地分析、评价别人对我的评价,或在行动中自觉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动,并对环境施加相应影响。所以我既是行为的主体,又是行为的客体,两者是融为一体的。

(二)自我意识的概念

自我意识是指自己对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意识。包括意识到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人们常常这样说:“我认为我是一个诚实的人”。这里有两个对立部分的自我。句子开头主语部分的“我”是主观的我、自然的我,即对自己活动的意识者;

句子里宾语部分的“我”是客观的我,社会的我,即被主观的我意识到的自己身心活动。因此,也可以认为自我意识就是作为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的意识。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是区别人和动物心理的重要标志。动物没有意识,更没有自我意识。只有人才能在意识中明确地把“我”与“非我”区分开。

自我意识是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等心理成分构成的。这三种成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统一于个体的自我意识之中。

自我认识是个体对自己身心状况的认识,主要涉及“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为什么是这样一个人”等问题。它是自我意识的基础。包括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其中自我评价是自我认识的核心成分。自我体验是指自己对自己怀有一种情绪体验,即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所持有的一种情绪体验。它主要包括自尊感(自尊心)、自信感(自信心)、成功感与失败感。自我监控是指个体在意志和活动方面进行的自我检查、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

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如果一个人的自我意识不能获得发展,那么个性的发展就难以实现。同时,自我意识也是个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都起着制约的作用。在相同的环境中,人可能产生不同的行为;对相同的教育措施,学生可能产生不同的反应,这都与自我意识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和交往的过程中,由于意识到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位置和集体中的地位、作用,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或义务,意识到自己的优缺点,从而能自觉地调节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更好地促进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最终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可见,健康的、成熟的自我意识会给个人带来快乐和积极的社会效应,因此,在教育工作中,了解和分析学生的自我意识具有特殊的意义。

二、中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一)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自我意识的形成是个体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多种途径形成的,也是在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儿童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由认识外部世界、对他人认识、逐步认识自己;从分析周围的环境,分析他人的心理,转向分析自己的内心体验和心理品质。总之,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是由低到高逐渐发展起来的。

1.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趋势

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儿童进入学校后,不仅要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而且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完成各项任务,遵守各种行为规范。在此过程中,小学生的认识能力、评价能力以及自我调控的能力都有了新的发展。小学生都有一定的好胜、好强的心理,他们积极向上,自我表现的愿望强烈,都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为了引起同学、老师和家长的注意,他们开始考虑自己的学习和行为,开始关注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这就使小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总之,在整个小学阶段是自我意识发展较为迅速的时期。韩进之等人通过对7千多人的问卷调查

结果表明1: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趋势是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发展的,但在不同的阶段发展速度是不相同的,其中一年级到三年级的发展速度较快;三年级到五年级处于相对平稳阶段;到了五、六年级又出现了第二个上升期。在小学四年级开始,儿童抽象思维逐渐占主导地位,这就促进儿童的自我意识更加深刻。他们的自我评价、自我监控,独立性都有了新的发展。

从自我意识的各个成分来看,他们之间的发展并不同步。由于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

主要部分,它的发展是自我意识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自我体验与自我意识密切相关,因此,小学儿童自我体验的发展与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一致的。在自我监控方面表现为低年级比高年级自我监控分数高的奇特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低年级学生处在他律阶段,易受权威人物(老师、家长)控制。这实际上是“外部控制”的结果。而高年级学生的独立性增强了,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立场和观点,表现为自我监控的分数降低,这实质上就是自我意识发展的表现。小学教师常这样议论:“小学生越小越讨喜、好管;越大越讨厌、难管”。这一变化的实质,正表明了儿童自我控制自觉性的增强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即:由权威的外部控制到自我内部控制的结果。

2.小学生自我评价的特点

自我评价是自我认识的核心,它在自我意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学前儿童在经常听到成人对他人或对自己的评价过程中逐渐获得了相互的情绪体验,同时他们也从模仿成人评价中逐渐形成了自我评价能力。进入小学后,评价的内容、对象和范围进一步扩大,这就使小学生自我评价能力进一步发展起来,小学生自我评价的特点主要表现以下几点:⑴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日益增强。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自我评价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附于教师和父母的评价,此时,教师的态度和评价对儿童自我评价的形成起主导作用,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知识和智慧的化身。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评价时要做到客观、公正,让每个学生都能知道自己既有优点,也有缺点,明确他们努力的方向。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和调控儿童的自我评价。那些对学生随意的、轻率的和不恰当的评价将会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中年级开始,儿童自我评价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有了明显的发展,他们开始学会将自己的行为和别人的行为加以对照,而不是简单的依据老师的评价。如果教师对他们作出不公正的评价,常常会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抗议”。⑵自我评价的全面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自我评价常常是片面的和表面的,并且有很大的具体性。如“我认为上课认真听,不骂人、不打人就是好孩子”。他们往往善于评价别人,不善于评价自己。在评价自己时容易看到优点,而不易看到自己的缺点。从中、高年级起学生自我评价的全面性进一步的发展,这时不但可以指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还可以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挥自己的优点、克服自己的缺点。但是在整个小学阶段,儿童的自我评价还处在由具体性、外显性逐步过渡到对自己个性进行综合评价的阶段。⑶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逐渐提高。低年级儿童由于尚未学会根据一定的道德

观点和行为准则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评价,所以他们的自我评价有很大的易变性,前后评价的一致性很差。从中、高年级开始,随着认识水平的提高和交往范围的扩大,儿童越来越能较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从而使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统一起来,提高了自我评价的稳定性。

(二)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身体发生急剧变化,心理逐渐成熟的时期。这个时期是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初步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时期。进入青春期后,身体的迅速发育使中学生很快出现了成人的体貌特征,但这种生理变化过于突然,使身心上的发展暂时处于一个相对不平衡的状态。这一时期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既不同于小学儿童,又不同于成人,他们有着自己的特点,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1.关注自己的体态、容貌和内心世界

(1)首先表现在对自己体态、容貌的关注。小学儿童关心和感兴趣的多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到了中学,由于第二性征的出现,中学生除了感到惊讶、兴奋外,还产生了“长大了”的感觉,这时开始关注自己的主观世界,使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第二次飞跃(第一次是在1-3岁)。他们很在意自己的仪表,如高矮、胖瘦等。我们常常见到一些中学生因担心过胖而不敢吃饭;一些学生因有了青春痘而产生烦恼、痛苦和焦虑的心理;甚至那些流行的发型、时尚的服装也往往成为他们追求的目标。

(2)他们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更加关注。科恩在1986年曾指出:“青少年初期最有价值的心理成果是发现自己的内部世界”。例如在写日记时,小学生写的内容多是记述当天发生的具体事件以及对这些事情的表面认识,一般写得具体、坦率,即使被老师、父母看到也不介意。但是中学生写的多是以细心的自我观察和深刻的自我体验为内容的,所写的内容多是由感而发,以记述自己的快乐、痛苦和愿望,以及对身边人所持有的态度。因此,他们不愿让他人知道自己的秘密,常可以看到他们把自己的抽屉锁上。可见,中学生的认识兴趣已从外部世界转向内心世界,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心目中的“自我”更加清晰、更加丰富、更加稳定。

2.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增强

中学生的自我评价是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初中阶段,由于学生心智发展不平衡,自我评价有很大的主观性,他们已意识到自己是成人了,他们渴望独立,摆脱依赖的要求非常强烈,他们听不进别人的批评和意见,认为别人总是用挑剔的态度对待自己,自己要求独立的做法常常与父母、老师心目中期待的依赖产生矛盾,从而形成强烈的逆反心理,此时,学生常常表现为易怒、固执、情感淡漠,甚至负气出走。国外学者称这个时期是“急风暴雨”期,是很有道理的。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自我评价既摆脱了对成人的依赖,又逐渐克服了同龄伙伴的影响,表现出真正的个体特有的自我评价。一般来说高中阶段是学生自我评价独立性发展相对稳定的时期。

3.自尊心得到高度发展

中学生十分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对外界的评价特别敏感。当他们受到肯定和赞赏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满足感;当他们受到否定和批评时,容易产生强烈的挫折感。中学生自尊心的快速发展往往使他们的思想固执。一方面自尊心强的人常把自己看作是有价值的、令人喜欢的、能干的,同时他们总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别人都比不上自己,听不进别人的意见,这样就会产生盲目乐观的情绪,孤芳自赏,自以为是,很难处理好人际关系;另一方面,又感到别人用挑剔的态度对待自己,在背后议论自己,这样下去就会主动疏远集体,缺少积极向上的朝气,从而产生否定自己的自卑感。

4.中学生自我意识具有一定的闭锁性

小学生的思想、情绪很容易表现出来,他们的面部表情常常是他们情绪的“晴雨表”,喜怒哀乐明显地表现在面部。因此,我们很容易就能从他们的表情中看出他们的心理状态。但是中学生的心理要复杂得多,他们的自我意识的发展是充满矛盾的,情绪的体验深刻,思想、情绪表达越来越具有文饰、内隐、曲折的特点。他们非常注意自我形象,关注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关心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希望他人能够理解自己,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们常有一些关系密切的同龄伙伴。但是人们又发现,这些中学生有了心里话不愿对老师、家长说,甚至有意隐藏起来,他们希望占有完全属于自己的单独房间,锁上自己的抽屉,以免秘密泄露。中学生闭锁的心理特点,使家长和老师对他们的了解越来越难,也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增加了难度。

浅析中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

所谓自我意识,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总的认识与态度,它包括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实现等形式,体现为自尊、自信、义务感、友谊感、责任感等内容。中学生的自我意识正处于形成和趋向定型的阶段,是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转折期,经历着人生道路的又一次“断乳期”,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的自我意识呈现出复杂性、多面性的特点,引导不当会形成心理障碍,进而产生各种不良行为,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因而正确认识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并加以正确引导,对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促进学生学业成就有着重要意义。

作为张家港市九五课题《优化中学生自我意识的研究》的研究项目,我承担了其中的子课题之一:研究分析中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并根据这一特点提出教育的对策。自98年以来,我对初一学生和高一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和分析研究,初步归纳出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几个特点:

一、“成人感”的产生,“独立意识”渐浓

中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又迅速发展的时期,伴随着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学生的情感、意志等个性心理特征也会发生变化,在已经具有一定的知

识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的基础上,他们感到自己已长大成人,潜意识中有一种强烈的独立倾向,心理发展上对成人的态度由过去的“顺从期”进入“反抗期”。他们倾向于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不喜欢家长或老师对他们管头管脚,对大人或教师以对待小孩的方式来对待他们会感到厌烦。在问卷调查(以下简称调查)中,有一项关于“你是否觉得父母和教师不应为一些小事大惊小怪、小题大做”的调查,41.9%的学生选择了“是”,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答“是”的比例越高,这充分表明中学生相对于小学生而言,有强烈的自主意识,他们急于走出父母或教师的“影子”,有追求个性自由空间的强烈愿望。在“你习惯上总是按照大多数人说的去做吗?”的调查中,66.7%的学生回答“否”。“对别人不想干的事你特别想去尝试一下吗?”的调查中,40%的同学回答“是”,而且这一比例也与年龄成正比,这说明中学生比较喜欢追求新生事物,富于创造精神,富有冒险意识。然而有些时候学生的独立意识并不完全都是理性的,往往带有一种幼稚的“逆反”性质,在一项“教师和父母越是要你用功学习,你越是不想学吗”的调查中,8.6%的同学选择“是”,在与父母或教师的种种矛盾冲突中,他们往往并不是通过正当途径来解决彼此之间的分歧,而是采取消极的“对抗”或“冷处理”的方式。有的教师和家长不了解学生的这个特点,或者一味地把他们当作孩子,过多干涉他们的行动和自由,不尊重他们的意见,无视他们的需要、兴趣和愿望,无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求异思想,或者在生活上过分照顾他们,都会使他们的“成人感”遭到挫折,使他们感到自卑和焦虑、缺乏自信,有的甚至发生冲突造成对立,影响他们个性的健康成长,影响师生关系;或者听之任之,放任自由,对学生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不加以正确的控制和引导,导致一些学生不遵守学校纪律和道德规范,产生错误的“逆反情绪”,这些做法都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

二、关注“自我形象”,“表现欲望”强烈

随着“成人意识”的增强,中学生的人际交往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他们开始关注自己尤其在异性心目中的形象。比如注重自己的外表,如长相、体形、仪表、穿着打扮等,在一些学生中出现一定程度的“攀比”现象。在“你是否总想比其它同学穿戴得好”的调查中,有23.4%的同学并不持“否定”态度,在男女生的比较中,女生答“是”的比例要高于男生。有一位女生,原是眉清目秀、惹人喜欢的文娱骨干,擅长舞蹈,一次体重测量为100斤,她认为太胖了,长期消极进食,结果营养不良、消瘦变形,无法坚持学习,有很多女同学从小就有挑食、偏食的习惯,进入青春期后,为片面追求苗条体态,有意识地控制饮食,导致消化功能减退,精神不振,严重影响学习。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除了关注自身的外表形象外,开始更加注重自身的“内在形象”,为人处事变得小心谨慎,注重自身能力、品质、学习成绩,越来越关心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在集体场合喜欢表现自己的能干和智能,尤其在异性面前表现得更为充分,对老师的批评和表扬显得非常敏感,潜意识里存在着无法摆脱的“面子情结”,他们一方面有强烈表现自己的欲望,另一方面又极力隐藏自己的不足,在一项“有同学问你问题时,如果你不懂,你是否也会装懂”的调查中,只有68.8%的同学明确地选择了“否”。如果这种表现欲受到挫折而又不能恰当引导的话,很容易使一些同学产生“忌妒”心理,在“你总是对老师表扬的同学感到反感,不想理那个同学吗?”的调查中,有9.5%的学生选择了“是”,

在“别人的批评常常引起你的反感和恼恨吗?”的调查中,23.8%的学生选择了“是”,而且高年级选择“是”的比例要高于低年级。学生一方面要努力表现自己,并得到他人的认同,但另一方面却无法对自己作出客观的评价,不能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尽量抬高自己,一方面尽量贬低他人。这种“忌妒心理”如果不能加以正确引导就会导致心理疾病,影响人际交往,影响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影响同学关系,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努力保护学生的“表现欲”,对所有同学一视同仁,平等对待,让他们都有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也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注重外表现象转移到注重内在形象上来,培养内在的美,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竞争意识。

三、“自我评价”能力有较大发展,但“仍不成熟”

所谓自我评价,是指健康人格对自己有着较为明确的了解,能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或他人,既承认自己的能力和才干,又承认自己的不利条件或限制因素;既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和长处,又能主动地进行自我批判和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能力是衡量学生自我意识水平的重要标志。中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评价的内容;二是评价的依据。儿童在对别人或自我评价时依据的往往是父母或教师的评价,个人意见很少,缺乏独立评价意识,从众行为比较突出。随着知识和社会阅历的日益丰富,中学生已开始能独立地依据行为表现和社会意义来评价别人或自己,并逐步着眼于对人的品质的评价,评价的内容相应地发生变化,从最初限于对学习活动有关的品质,如勤奋学习、按时完成作业等外在行为发展到对能力、品德、责任性等内在品质的评价,在“要你选班长,你是否首先考虑他和你的关系,其次才是他的工作能力、责任心、品德和学习成绩”的调查中,只有29%的学生持“肯定”意见。这时期的学生绝大多数能一分为二地对待自己的行为,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和缺点,在“如果因为你的错,给其它同学带来了麻烦,你会向他道歉吗”的调查中,只有13.8%的同学作了“否定”回答。在他们的自我评价体系中,自我评价的一个重要依据是把自己与别人进行比较,这是他们个性社会化、自我意识提高的重要表现之一。在“看到其它同学比你成绩好,会激励你更加努力学习吗”的调查中,83.6%的学生回答“会”,在“你是否拿自己和其它同学相比来衡量你的学习是不是成功”的调查中,只有21.4%的同学明确选择“否”。当然中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还是很不成熟的,他们的评价往往带有绝对性、片面性和不稳定性,有时会根据自己个人的好恶进行主观评价,不善于把个别行动和整体品质联系起来,对别人一时的表现会不恰当地作出好或坏的结论,而对自己的评价也往往受自己的心愿、心境等因素的制约,作出“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如对自己过高估计而目中无人或过低估计而自暴自弃。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关心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发现自己,提高他们自我分析、自我控制、自我评价的能力,

自尊心是中学阶段形成的重要人格特点,它是概括化了的自我评价,是个人对自己的一种肯定的态度,学生自尊心的发展水平首先与活动的成败相适应,在“如果某次考试你的成绩很差,你会感到是一种羞辱吗”的调查中,55%的学生作出了“会”的答复,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意识越来越强烈。经

常性的成功或失败能够相应的提高或降低自尊心水平,并影响学生的自信心。在“对伤了你的自尊心的人,你是否要给他添一些麻烦,让他感到你是不好惹的?”的调查中,30%的学生答“是”,这种选择未必是正确的,但至少说明学生对自尊心的敏感程度非常高。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和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切忌采用责罚、谩骂、讽刺、挖苦等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

中学阶段是人生的黄金时期,是一个人成长道路上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年龄差异也有个体差异,教育者要正确认识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在教育过程中做到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为进一步帮助学生取得学业上的成就而努力。观察当前的学校教育现状,针对中学生“半幼稚、半成熟”的自我意识特点,我认为以下三个问题亟待得到解决。

一、切实转变学校教育中“重文化素质、轻心理素质”的现状。学校的职责不仅限于对学生传授各种知识,培养各种技能和智慧发展能力,更负有促进与指导学生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的重要职责。由于社会、家庭、学校各方面的原因,中学生中存在着一些普遍性的心理障碍,有的学生还存在一些心理疾病,形成了不健全的人格特征,如多动、易怒、焦虑、缺乏自信、无责任感等等,人格不健全的学生的敌对性、过分的寻衅反应会引起与教师的对立、不合作,而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这种反应采取直接的甚至是粗暴的方式加以处理,这种不合作、对立往往就导致学生产生消极的学习态度。因此学校教育必须重视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开设心理教育课程,举办心理咨询活动,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做“教”师,还要做“心理”专家。在教育的各个环节都要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如在课程设置上,要从学生实际能力水平出发制定适宜的课程,在教学目标上,要从不同学生学习能力出发提出不同的要求。学生在学习作业中的成功,往往能提高同伴对他的赞许程度,能提高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教学程序上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待牢固掌握了新知识后再进入下一个阶段,以使学生不断产生成就感和自我提高感。

二、切实转变“师生观”,努力保护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著名教育家斯霞老师说:“如果老师眼中有了学生,把学生真正看作是学习的主体,爱护学生、尊重学生、表扬学生,他们的精神面貌就会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我们要了解和掌握学生心理特点,疏而导之。不要扼杀学生的灵感,伤害学生的求异思维,而要保护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励学生敢于除旧布新,敢于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所学的东西。我们要放下架子,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只有尊重学生,才能教育学生,没有尊重,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就是说教师要尽量走近学生的情感世界,去体验他们的感觉,中学生的自我意识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教师要做他们的领路人,引导他们从绿灯下顺利通过。

三、转变教育评价机制,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学生好比种子,需要教师提供土壤、水分、肥料、空气和阳光,中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正经历模糊到清晰、浅显到深刻的过程,教师的评价是学生赖以感受成长的喜悦、烦恼或挫折的

主要参照物。教师的积极评价,会使学生充满自信和成就感。长期以来的教育评价一直是被视为一种选拔的工具,单纯依据考试分数把学生机械地分成三六九等,而人的心理和智能结构的发展水平是无法单纯地用数据测量出来的,教育评价应该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出发,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和要求,评价内容要多元化。不要用一把相同的尺子衡量不同的学生,“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教育应该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都能体会到成功。教育的积极评价往往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评价能力,使学生在自我反思性评价中看到优点和不足,更有益于发扬成绩,矫正问题。

“因材施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加强对中学生自我意识的研究必将推动我们的教育改革与实践不断走向深入。

参考书目:

《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邵瑞珍主编

《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教育部《学习提要》编写组

《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张厚粲主编

作者小传

姓名:杨晓东

所在单位:张家港市暨阳高级中学

——读《现代社会心理学》有感

《现代社会心理学》一书中“自我意识”的论述,让我受益颇多。

所谓自我意识,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总的认识与态度,它包括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实现等形式,体现为自尊、自信、义务感、友谊感、责任感等内容。中学生的自我意识正处于形成和趋向定型的阶段,是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转折期,经历着人生道路的又一次“断乳期”,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的自我意识呈现出复杂性、多面性的特点,引导不当会形成心理障碍,进而产生各种不良行为,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因而正确认识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并加以正确引导,对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促进学生学业成就有着重要意义。

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迅速,并逐步走向成熟。但由于心理不够稳定,其自我意识也呈现出两重性,主要表现为:

一、“成人感”渐生,“独立意识”渐浓。

中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又迅速发展的时期,伴随着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学生的情感、意志等个性心理特征也会发生变化,他们感到自己已长大成人,潜意识中有一种强烈的独立倾向,心理发展上对成人的态度由过去的“顺从期”

进入“反抗期”,他们倾向于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然而有些时候学生的独立意识并不完全都是理性的,往往带有一种幼稚的“逆反”性质,在与父母或教师的种种矛盾冲突中,他们往往并不是通过正当途径来解决彼此之间的分歧,而是采取消极的“对抗”或“冷处理”的方式。

二、“自我形象”的关注,“表现欲望”强烈。

随着“成人意识”的增强,中学生的人际交往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他们开始关注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比如注重自己的外表,如长相、体形、仪表、穿着打扮等,有很多女同学从小就有挑食、偏食的习惯,进入青春期后,为片面追求苗条体态,有意识地控制饮食,导致精神不振,影响学习等。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除了关注自身的外表形象外,开始更加注重自身的“内在形象”,为人处事变得小心谨慎,注重自身能力、品质、学习成绩,越来越关心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在集体场合喜欢表现自己,对老师的批评和表扬显得非常敏感,潜意识里存在着无法摆脱的“面子情结”。同时他们一方面要努力表现自己,并得到他人的认同,但另一方面却无法对自己作出客观的评价,不能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尽量抬高自己,一方面尽量贬低他人。这种“忌妒心理”如果不能加以正确引导就会导致心理疾病,影响人际交往,影响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影响同学关系,具有极大的危害性。

观察当前一些学校教育比较普遍的现状,针对中学生“半幼稚、半成熟”的自我意识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此作出努力:

一、切实转变学校教育中“重文化素质、轻心理素质”的现状。

学校的职责不仅限于对学生传授各种知识,培养各种技能和智慧发展能力,更负有促进与指导学生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的重要职责,因此学校教育必须重视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做“教”师,还要做“心理”专家。在教

育的各个环节都要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如在课程设置上,从学生实际能力水平出发制定适宜的课程,在教学目标上,从不同学生学习能力出发提出不同的要求。学生在学习作业中的成功,往往能提高同伴对他的赞许程度,能提高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不断产生成就感和自我提高感。

二、切实转变“师生观”,努力保护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

著名教育家斯霞老师说:“如果老师眼中有了学生,把学生真正看作是学习的主体,爱护学生、尊重学生、表扬学生,他们的精神面貌就会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我们要了解和掌握学生心理特点,疏而导之。不要扼杀学生的灵感,伤害学生的求异思维,而要保护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励学生敢于除旧布新,敢于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所学的东西。我们要放下架子,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只有尊重学生,才能教育学生,没有尊重,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就是说教师要尽量走近学生的情感世界,去体验他们的感觉,中学生的自我意识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教师要做他们的领路人,引导他们从绿灯下顺利通过。三、转变教育评价机制,多一把衡量的尺子。

学生好比种子,需要教师提供土壤、水分、肥料、空气和阳光,中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正经历模糊到清晰、浅显到深刻的过程,教师的评价是学生赖以感受成长的喜悦、烦恼或挫折的主要参照物。教师的积极评价,会使学生充满自信和成就感。而长期以来的教育评价一直是被视为一种选拔的工具,单纯依据考试分数把学生机械地分成三六九等,但人的心理和智能结构的发展水平是无法单纯地用数据测量出来的,教育评价应该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出发,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和要求,评价内容要多元化。不要用一把相同的尺子衡量不同的学生,“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教育应该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都能体会到成功。教育的积极评价往往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评价能力,使学生在自我反思性评价中看到优点和不足,更有益于发扬成绩,矫正问题。

中学阶段是人生的黄金时期,是一个人成长道路上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年龄差异也有个体差异,我们教育者要正确

认识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在教育过程中做到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为进一步帮助学生取得学业上的成就而努力。

1.自我意识的含义

指对直自己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认识与体验。

构成:从内容:生理我、社会为、心理我

从观念:现实为、理想我、投射我

从活动形式: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

2.自我意识的发展

青少年期是自我意识发生突变的时期。主要表现有:

成人感的产生

独立意向的发展

有了解自己的强烈愿望

自我评价日趋成熟

1)青少年阶段是自我意识迅速发展期

初中生自我意识高涨

❖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期

❖特点:关注自我形象和自我体验,同时在个性上表现出主观偏执和片面

高中生自我意识的高度发展

基本特点

❖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展

❖自我意识成分的分化,能在心理上把自我分成了“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

两个部分。

❖强烈地关心着自己的个性成长。

❖道德意识的高度发展。

影响自我概念的因素:

❖生理因素,主要是身体外观形态上的特点

❖认知水平,

❖父母的自我概念倾向对高中生自我概念的影响,其影响是同方向的

❖成功及失败经验的积累,这也是影响自我概念性质的一个因素。

初步具备了自我评价能力,不很稳定。

初中生多是从别人的评价过程中建立对自己评价的准则。

高中生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批判性有所增强,并趋于稳定。自我评价渐趋成熟。

❖但高中生在自我评价的发展上表现出个体差异,大部分高中生能够进行适当的自我评价,但相对而言,高中生易出现自我评价偏高的倾向,因而导致他们行为表现上的自负,常常听不进别人的意见。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情况会得以克服,自我评价与其实际表现会日趋一致。

自我评价的高低影响自尊心(自己尊重自己的体验)的发展。

据调查,自我形象在高中阶段已趋于稳定。

敏感、强烈,具有隐闭性、两级性。

初中生的自我体验多与外貌、行为特点相关,如高矮、胖瘦

自尊的发展

研究表明,我国初中生的自尊存在极其显著的年龄差异,

初二的学生自尊开始极其显著的降低;

在性别差异上不显著,但与城乡因素结合发现,城市女生自尊的得分高于男生,而农村女生自尊极显著低于男生(张文新,1997)

自尊感(要求他人尊重自己的体验),初中生不十分稳固,

高中生则对性格、能力、品德作出一定评价

自尊感在高中阶段稳固的确立,有较强的自尊心。

中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中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发表时间:2006-12-30 10:25:29访问次数:2283 你能认识自己吗?这个问题似乎应该不成问题。谁又能连自己都不认识呢?事实上很多人并不真正了解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完全了解自己并不容易,当然个体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形态及健康程度等,倒是有工具可以测量或自己能够直接感受到的,有些还可以用数字来表示,因而我们有机会知道自己这方面的情况。而对自己内心的认识却不那么容易了。一般情况下,人对自己都有一种看法或评价。这种看法或评价与自己的实际情况往往是不同的。有消息报道:在日本这样高度文明富裕的国家里,许多人在忙碌的生活中迷失了自我,也对自我失去了正确的估价。于是他们为了能够真正地把握自己,让爱人和朋友了解自己,就不惜花上一笔钱雇人去调查自己,然后让侦探或别人告诉自己调查的结果,再把调查结果送给爱人或朋友,告诉他们一个真实的“我”。可见,一个人要真正了解自己是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通过个体与其他人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也可以说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小学生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学会认识自己的,不断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一个人能够全面地认识自己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自我意识的概述 (一)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心理、社会特征等方面的认识1。“自我”是相对于“非我”来说的。英语中的I和Me能很好地区分这一含义,用作主语的是行为的主体,如我想干什么,我做什么,我要什么等;用作宾语的我是行为的客体,如别人对我怎么样,给我什么,要我做什么等。作为客体,别人可以对我做出各种对或错、好或坏、善意或恶意的评价。但作为主体的我能够主动地、积极地分析、评价别人对我的评价,或在行动中自觉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动,并对环境施加相应影响。所以我既是行为的主体,又是行为的客体,两者是融为一体的。 (二)自我意识的概念 自我意识是指自己对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意识。包括意识到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人们常常这样说:“我认为我是一个诚实的人”。这里有两个对立部分的自我。句子开头主语部分的“我”是主观的我、自然的我,即对自己活动的意识者; 句子里宾语部分的“我”是客观的我,社会的我,即被主观的我意识到的自己身心活动。因此,也可以认为自我意识就是作为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的意识。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是区别人和动物心理的重要标志。动物没有意识,更没有自我意识。只有人才能在意识中明确地把“我”与“非我”区分开。

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是一个关键的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对于教育者和家长来 说至关重要。了解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行为和需求,从而提供适当的教育和支持。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1. 自我意识的发展 中小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形成,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开 始关注自己的形象和形态。他们开始对自己的外貌、能力和性格产生兴趣,并开始与他人进行比较。这个阶段的学生对于自己的评价和他人的评价非常敏感。 2. 社交能力的提升 中小学生的社交能力逐渐发展。他们开始与同龄人建立友谊,并学会与他人合 作和沟通。他们开始关注他人的感受,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观点。此时,家长和教育者可以通过组织集体活动和鼓励合作来帮助他们发展社交能力。 3. 情感的波动 中小学生的情感经历了剧烈的波动。他们可能会经历喜怒无常、情绪低落或过 度兴奋等情绪变化。这是由于他们对自己和他人的期望不断增加,以及面临学业和社交压力。教育者和家长应该给予他们理解和支持,帮助他们适应情感波动。 4. 学业能力的提高 中小学生的学业能力逐渐提高。他们开始对学习感兴趣,并能够更好地集中注 意力。他们逐渐发展出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开始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教育者和家长应该鼓励他们的学习兴趣,并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和支持。 5. 自主性的增强

中小学生的自主性逐渐增强。他们开始逐渐独立思考和做决策,并开始承担一 些家务和学习任务。他们渴望获得更多的自主权,希望被认可和赞赏。家长和教育者应该给予他们适当的自主权,并提供指导和支持。 6. 动机和兴趣的变化 中小学生的动机和兴趣经历了变化。他们开始对不同的学科和活动产生兴趣, 并逐渐形成自己的兴趣爱好。他们可能会经历兴趣的转变,从而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尝试新的事物。教育者和家长应该鼓励他们的兴趣,并提供机会让他们发展自己的特长。 7. 自我肯定的建立 中小学生开始建立自我肯定的意识。他们希望被认可和赞赏,并渴望在学校和 社交圈中取得成功。教育者和家长应该给予他们积极的反馈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 总结: 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包括自我意识的发展、社交能力的提升、情感的波动、学业能力的提高、自主性的增强、动机和兴趣的变化以及自我肯定的建立。了解这些特点有助于教育者和家长更好地理解中小学生的需求,并提供适当的教育和支持。通过积极的引导和关注,我们可以帮助中小学生充分发展他们的潜力,促进他们的全面成长。

《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如自我知觉、自我评价、自我监督等。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个性特征形成的过程。自我意识的成熟往往标志着个性的基本形成。小学生的自我意识正处于所谓客观化时期,是获得社会自我的时期。在这一阶段,个体显著地受社会文化的影响,是学习角色的最重要时期。角色意识的建立,标志着小学生的社会自我观念趋于形成。 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是随年龄增长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在整个小学时期,小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发展,但不是直线的、等速的,既有上升的时期,也有平稳发展的时期。 (一)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 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是由一系列态度、信念和价值标准所组成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把一个人的各种特殊习惯、:能力、观念、思想和情感组织联结在一起,贯穿于经验和行为的一切方面。 小学生的自我概念是从比较具体的外部特征的描述向比较抽象的心理术语的描述发展的。比如,在回答“我是谁”这样的问题时,小学低年级学生往往提到姓名、年龄、性别、家庭住址、身体特征、活动特征等方面。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开始试图根据品质、人际关系、动机等特点来描述自己。即使到了小学高年级,小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和绝对性。 自我概念是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初它是对个人的和才能的简单抽象认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复杂化,并逐渐形成生理的自我、心理的自我、社会的自我等不同的层次。 (二)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 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分和主要标志,是在分析和评论自己的行为和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小学生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顺从别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独立见解的评价,自我评价的独立性随年级而增高。 第二,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方面或多方面行为的优缺点进行评价。

小学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小学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答案: 在小学时期,儿童的自我意识正处于所谓的客观化时期,是获得社会自我的时期。在这一阶段,个体显着地受社会文化影响,是角色意识建立的最重要时期。角色意识的建立,标志着儿童的社会自我观念趋于形成。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是随年龄增长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在整个小学时期,儿童的自我意识不断发展,但不是直线的、等速的,既有上升的时期,又有平稳发展的时期。㈠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是由一系列态度、偏偏和价值标准所组成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㈡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自我评价能力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分和主要标志,是在分析和评论自己的行为和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进入小学以后,儿童能进行这个人的对象、内容和范围都进一步扩大,其自我评价能力进一步发展起来。①从顺从别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独立见解的评价,自我评价的独立性随年级升高而提高。儿童逐步减轻对他人评价的依赖性,独立地进行自我评价的能力在不断发展。②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方面或多方面行为的优缺点进行评价。③小学儿童开始出现对内心品质进行这个人的初步倾向。④在整人小学阶段,儿童的自我评价处于由具体到抽象、由外显行为到内部世界的发展过程中,小学生的抽象招手性评价和对内心世界的评价能力都在迅速发展。⑤小学儿童的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逐渐加强。㈢自我体验的发展特点。自我体验主要是自我意识中的情感问题,包括对自己产生的各种

情绪情感的体验。自我体验的一个表现形式即儿童的自尊心,自尊心强的儿童往往对自己的评价比较积极,而缺乏自尊心的儿童往往自暴自弃。 小学儿童逐渐注意到他人与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和反应是不同的,开始认识到他人不仅有与己不同的思维和情感,而且在相同情况下可能有不同的反应,儿童开始理解他人行动的目的性。儿童的社会性认知发展具有如下几个趋势:⑴从表现到内部,即从对外部特征的注意到更深刻的品质特征的注意;⑵从简单到复杂,从问题的某个方面到多方面、多维度地看待问题;⑶从呆板到灵活的思维; ⑷从对个人及即时事件的关心到关心他人利益和长远利益;⑸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⑹从弥散性的、间断性的想法到系统的、有组织的综合性的思想。表现为㈠角色采择功能:角色采择,也称观点采择,是指儿童采取他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与情感的一种认知技能。角色采择能力是随年龄增长而发展的,是与儿童社会经验有关的认知发展的技能。㈡在小学时期,儿童开始根据他人的行动来了解其观点,并进行评判。随着儿童自我意识的加强,儿童更加关心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包括友谊概念、权威关心的认识等。

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特点

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特点 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特点是指在青少年时期,个体开始认识并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个人特点和个体与外部环境的关系的过程。这个阶段是个体从儿童向成人发展的过渡期,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个体意识和自我认知。 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之一是对自己的身份认知的形成。在青少年时期,个体开始思考自己是谁,展开对自己身份的探索和认知。他们开始思考自己的性格、兴趣爱好、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并在不断的尝试和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身份认知。 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还表现为对自己的情绪和情感的认知。青少年时期,个体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都经历着巨大的变化,情绪和情感更加丰富多变。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并学会表达和处理这些情绪。他们开始思考自己的情感需求和情感表达方式,逐渐形成对自己情感世界的认知。 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还体现为对自己能力和能力发展的认知。在青少年时期,个体开始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并努力开发和发展自己的能力。他们开始思考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并尝试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他们通过学习、实践和反思,逐渐形成对自己能力的认知和评价。 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还包括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认知。在青

少年时期,个体开始关注和思考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并逐渐意识到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角色和地位。他们开始思考自己与家人、朋友、同学等人的关系,并学会在这些关系中表达和维护自己的需求。他们逐渐形成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认知和理解。 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还表现为对自己未来发展的认知。在青少年时期,个体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对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职业规划进行思考和规划。他们开始思考自己的兴趣和梦想,并寻找适合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他们逐渐形成对自己未来发展的认知和规划。 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主要包括对自己身份认知的形成、对自己情绪和情感的认知、对自己能力和能力发展的认知、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认知以及对自己未来发展的认知。这些特点反映了个体在青少年时期逐渐认识和了解自己的过程,对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对于个体的自我认知、自尊心的形成、情绪管理、人际关系的建立以及未来规划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关注和引导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帮助他们形成积极健康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意识。

简述青少年自我意识的特点

简述青少年自我意识的特点 青少年自我意识是在不断发展的婴儿自我意识的基础上发展起 来的一分青少年的独特的意识。换句话说,青少年的自我意识是以婴儿自我、幼儿自我以及中学生艰难成长阶段的自我意识为基础,延伸、发展而来的一种成人自我的预兆。青少年的自我意识特点是主要以自我表现、自我识别和自我价值观三者为组成。 一、自我表现 青少年自我意识是在婴儿期、幼儿期以及青少年期三者之间拉长的发展曲线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识形态,包括自我表现,包括对自我的表现、对家人、对学校的表现。青少年的表现是发展期的特点,他们总体上很大胆、思想活跃,渴望表现自我,常常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不容易把握表现的度,从而改变自己的表现方式很困难。 二、自我识别 青少年的自我识别指的是在自我认知中,青少年认识自己的身份、把握自我的行为特征。青少年对社会文化现象特别是世俗价值观有自己的独特看法,他们乐于分享自己的意见,有着自己的定力,可以面对困难和接受不同的挑战,但是随着年纪的增大,及时正确的识别自我及其他人的行为特征,才能更好的控制自己的行为。 三、自我价值观 青少年的自我价值观指的是青少年的一种价值观。他们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自我满足感,坚韧不拔,在指定方向上持之以恒推进。他们会有面对困难和改变自我行为的把握,在坚持自己的价值观的同时,

也会因不同的环境和社会需要而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使自己更加活跃、更有能力面对新事物。 以上就是青少年自我意识的特点,也是青少年脱胎换骨的特点,他们未来的发展源于自身的自我意识,可以说,自我意识的发展直接关系到青少年后续学习及发展的成效。因此,家长、教育者一定要正确引导和鼓励孩子,激发他们的自我意识,把握自我表现、自我识别及自我价值观的规律,及时帮助他们调整自我意识,使孩子能够良好的发展。

少年儿童自我意识具有的特点

少年儿童自我意识具有的特点 1. 渐进性发展 少年儿童的自我意识具有渐进性发展的特点。在出生后的早期 阶段,他们对自我与他人的界限并不明确,不具备明确的自我意识。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逐渐开始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具有自己的想法、感受和意愿。 2. 对外在形象的重视 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少年儿童开始对外在形象产生越来越强 烈的关注。他们会特别在意自己的外貌、穿着和形象,希望得到他 人的认可和赞赏。他们会主动通过打扮自己来表达自己的个性和独 特之处。 3. 自我评价的缺乏客观性 尽管少年儿童具备一定的自我意识,但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往往 缺乏客观性。他们容易陷入自我贬低或自我陶醉的极端情绪中,难

以正确地的优点和不足。在这个阶段,家长和教师的正确引导尤为重要,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和正确的自我评价。 4. 需要他人的认同 少年儿童具有强烈的社交需求,在形成自我意识的过程中,他们需要他人的认同和关注。他们希望被他人尊重、理解和接纳,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来构建自我认同感。缺乏他人的认同可能会对少年儿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产生负面影响。 5. 对自己能力的探索 自我意识的发展伴随着对自己能力的探索。少年儿童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会尝试新事物、面对挑战,并通过这些经历来探索自己的潜能和兴趣所在。这种探索有助于他们建立自己的身份认同和增强自我意识。 6. 分辨自我与他人的界限

在发展自我意识的过程中,少年儿童逐渐能够分辨自我与他人 的界限。他们开始认识到自己与他人的差异性,意识到自己的态度、信念和目标可能与他人不同。这种意识有助于他们形成独特的个性 和思维方式。 7. 对自我身份的思考 随着自我意识的逐渐成熟,少年儿童会开始对自己的身份进行 思考和探索。他们会思考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和自我概念,并试 图构建与这些内容相符的自我身份。这种思考有助于他们更好地了 解自己,并为将来的发展和成长打下基础。 综上所述,少年儿童的自我意识具有渐进性发展、对外在形象 的重视、自我评价的缺乏客观性、对他人的认同需求、对自己能力 的探索、分辨自我与他人的界限以及对自我身份的思考等特点。了 解这些特点有助于家长、教师和社会各界更好地引导和支持少年儿 童的自我认知和发展。

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与教育建议

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与教育建议 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与教育建议 【摘要】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高涨期,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表现主要是:进入了自我分化阶段;成人感和独立意向显著;自尊心发展突出;自我评价水平逐渐提高,趋于成熟。根据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的教育对策是:家长应尊重他们的人格,对子女坚持正面教育为主;教师应与学生建立民主型的师生关系,了解中学生,引导他们正确成长;家长和教师帮助青少年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帮助他们完善自我,提高他们自我教育能力。 【关键词】自我自我意识自我分化自我评价 发展心理学将中学生所处的十二三岁至十七八岁年龄阶段称为青春期。青春期是儿童从童年到成年的过渡时期,是社会化的一个关键期。这个时期最突出的特点是儿童的生理和心理都由不成熟向成熟发展,生理成熟的标志显而易见,而心理成熟主要是由于儿童的个性倾向和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使心理发生了质的变化,产生了不同于童年期的心理特点,其中自我意识的发展是核心内容。一、相关概念1.自我 自我是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心理、社会特征等的认识。自我是行为的主体,又是行为的客体,两者是融为一体的。作为客体,别人对我做出各种评价;作为主体能够分析别人的评价,自觉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动,并对环境施加影响。 2.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主要是指人对自已以及自已与周围事物关系的一种认 识和态度,主要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自我控制等。自我意识是个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都起着制约的作用。 二、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首先,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具有逐步分化和成熟的特点。在小学阶段,孩子们逐渐认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不同于他人。他们开始意识到 自己的身体特征、性别,以及具备的能力和特长等。此外,他们开始更加 关注自己的形象和形态,包括外貌和衣着等方面,从而塑造个人的自我形象。 其次,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呈现出渐进的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 他们逐渐开始关注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他们开始思考自己的内心世界,开 始思考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此外,他们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决策, 意识到自己的选择会对他人和环境产生影响。他们开始更加关注他人的评 价和意见,以此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再次,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呈现出逐渐成熟和自我调节的特点。他 们逐渐学会根据自身的需要和目标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他们开始明白自己 的优点和不足,并尝试改进自己的表现。同时,他们逐渐学会通过自我评 价和自我反思来掌握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从而更好地适应不同的环境和变化。 此外,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还呈现出逐渐社会化和他我区分的特点。他们开始关注他人的评价和意见,并试图与他人建立更好的关系。他们开 始明白自己是一个社会个体,不仅仅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开始尝试在 团体中扮演特定的角色,并接受团体规则和价值观的约束。 最后,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还呈现出需要支持和引导的特点。虽然 小学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和特点,但他们在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方面 仍然需要成人的支持和引导。成人可以通过给予正面的认同和鼓励,帮助

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价值感和自我认同。同时,成人还可以通过提供适当 的挑战和学习机会,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才能和潜力。 综上所述,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具有分化与成熟、渐进与自我调节、社会化与他我区分、以及需求支持和引导等特点。了解和关注这些特点, 有助于成人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

少年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少年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1、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风度 青春期自我的兴趣首先表现在关注自己身体形象上。他们强烈地渴望了解自己的体貌,如身高、胖瘦、体态、外貌、品位,并喜欢在镜中研究自己的相貌、体态,注意仪表风度。青春期儿童特别注意别人对自己打扮的反应:对他人的良好反应,体现着自我欣赏的满足感;对某些不甚令人满意的外貌特点而产生极度焦虑。 2、深切重视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成绩 中学学生的能力和学业成绩更加影响着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和在群体中社会地位以及自尊感的认识,并逐渐影响着自我的评价。因此,能力和学习成绩是少年儿童关注自我发展、体现自我价值的重中之重。 3、强烈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 他们认认真真地看待自己个性特点方面的优缺点;在自我评价中,也将个性是否完善放在首要地位;对他人针对自己个性特征的评价非常敏感。 4、有很强的自尊心 他们在受到肯定和赞赏时,内心深处会产生强烈的满足感;在受到批评和惩罚时,会感受重大打击,容易产生强烈的挫折感。这是学校和家庭教育不可或缺的心理依据。 扩展资料: 青春发育期以少年期为主。少年期的年龄是指11/12岁至15/16岁,这个时期的儿童正处于初中阶段。少年期是个体生理迅速发育直至达到成熟的一段时期。 该阶段的儿童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发展方面都出现显着的变化,其主要特点是身心发展迅速而又不平衡,是经历复杂发展,又充满矛盾的时期,因此也被称为困难期或危机期。 发展心理学家认为,青春发育期进入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婴儿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飞跃期)。进入青春期,由于生理发育的加速和性发育走向成熟,使他们感到不适应,出现不平衡的感受及种种矛盾和困惑。面对这些矛盾和困惑,少年儿童体验着危机感,这促使他们要关注自我的发展和变化。 儿童的发展历程,使他们从面向母亲到面向家庭、幼儿园和学校,不断地向外界环境展开。青春期的“急风暴雨”式的变化,让儿童产生惶惑的感受,与此同时,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思想从外向的客观世界抽回一部分来指向主观世界,使思想意识进入再次自我,从而导致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次飞跃。

三年级自我意识的特点

三年级自我意识的特点 三年级是小学阶段的关键时期,孩子们在这个阶段开始形成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了解和评价。在三年级阶段,孩子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发展,表现出以下特点: 1. 自我认同意识增强:三年级的孩子开始对自己的身份和角色有更清晰的认知。他们会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学生、一个儿子或一个姐姐/哥哥,并开始与自己的身份进行深入的探索。他们会注意自己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角色,并努力适应和扮演这些角色。 2. 自我评价和比较意识:三年级的孩子开始对自己的能力和表现进行评价,并与他人进行比较。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在某些方面可能与他人不同,比如学习成绩、体育能力或艺术天赋。他们会对自己在这些方面的表现产生自豪感或自卑感,并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 3. 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发展:三年级的孩子开始对自己的价值和能力产生更强烈的自信。他们会对自己的成就感到满意,并有勇气面对挑战。同时,他们也更加敏感和脆弱,对他人的评价和批评会对他们的自尊心产生影响。 4. 自我独立性增强:三年级的孩子逐渐表现出更强的自我独立性。他们开始独立完成一些日常生活的任务,如穿衣、洗漱和整理书包。他们也会在学习和社交方面表现出更多的独立性,不再完全依赖于家人和老师的帮助。

5. 自我控制和情绪管理能力提升:三年级的孩子开始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他们能够更好地处理挫折和困难,逐渐学会推迟满足和自制力。他们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并学会与他人进行合作和解决问题。 6. 自我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的形成:三年级的孩子开始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他们能够区分是非、善恶,并开始建立自己的行为准则。他们会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产生影响,并开始学会关心和尊重他人。 7. 自我意识与社会交往的关系:三年级的孩子开始更好地理解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他们会注意到自己和他人之间的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并学会与他人建立友谊和合作关系。他们会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他人,并学会尊重他人的权利和感受。 三年级的孩子在自我意识方面逐渐成熟。他们开始了解自己的身份和角色,对自己的价值和能力有更清晰的认知。他们逐渐学会独立思考和行动,能够更好地管理情绪和与他人交往。这一阶段的自我意识发展为孩子今后的成长奠定了重要基础。

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特点

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特点: 1.独立性和自主性明显增强。 中学生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自主性和独立性增强,开始强烈地关心自己的身体容貌特征,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到了青春期,开始割断与父母之间的心理联结,形成所谓的“心理断乳期”。由于心理上急于趋于独立,同时心理还不成熟,还不能够凭借自己的认识水平完全自主,中学生陷入一种矛盾状态。这种矛盾体现在,在经济上和心理上他们都对父母有很大的依赖性,不能解决问题或遇到困难时,依然期待父母的帮助和支持,另外,由于与父母的价值倾向、生活环境不同,他们总觉得父母不能真正理解他们,因此又想摆脱父母的控制,在同龄人中寻找朋友作为精神上的寄托。 根据中学生的这些特点,父母和教师既不应过分保护,也不能对孩子提出过多的要求。如果父母没有看到孩子具有自主决定的能力,对他们的行动过多地限制,就会增强孩子的反抗情绪,使孩子产生压抑感,甚至出现逆反心理;如果我们看到他们独立、自主的要求,忽视它们依赖性的一面,过早地希望孩子独立,给予他们过多的复杂的任务,就会使他们产生不安情绪和孤独感。 2.自我意识的逻辑性和现实性增强。 中学生的自我意识中对自己的思想和理想的认识也逐步向逻辑性和可实现性发展。虽然中学生对于社会的人是还很肤浅,但是已开始初步形成自己独特的世界观,对很多社会现象有了自己的认识,对自己的未来和职业也已开始初步定位。但在某种程度上,这种自我认

识的主观性还相当强,可能是相当抽象的、纯理论的。他们能够长时间独思,对未来进行考虑和设想,经常会问“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为什么是这样的人”;并且经常阅读书刊,不仅仅是追求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从中寻找自我,将作品中的人物的外貌、行为、感情与自己进行对照。 3.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开始趋向于自己的内心世界。 小学生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的对象在很大程度上是具体的、外部的行为以及和具体行为相联系的某些现象品质、自己的体验,并试图对自己作出初步的评价。他们先学会评价别人的个性品质,以后才以别人作为“镜子”来对照自己。到中学高年级的时候,他们可能在概括性的个性品质上来分析自己,并逐渐能从中找出最主要、最本质的稳定的品质和次要的或偶然的品质。 4.自我开始分化。 在中学阶段,学生的自我开始分化成“主我”、“客观”或“理想我”和“现实我”。初中阶段,学生对自己的内心品质产生兴趣,开始要求自己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关心自己的形象,想按自己的意愿塑造自己,在“主我”与“客我”、“理想我”与“现实我”产生矛盾时,他们就会自责,对自己不满意。到了高中阶段,他们开始不断地用“理想我”去控制“现实我”,果断地追求自己的目标,思考问题更具理论性。

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 特点 Revised by Chen Zhen in 2021

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如自我知觉、自我评价、自我监督等。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个性特征形成的过程。自我意识的成熟往往标志着个性的基本形成。小学生的自我意识正处于所谓客观化时期,是获得社会自我的时期。在这一阶段,个体显着地受社会文化的影响,是学习角色的最重要时期。角色意识的建立,标志着小学生的社会自我观念趋于形成。 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是随年龄增长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在整个小学时期,小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发展,但不是直线的、等速的,既有上升的时期,也有平稳发展的时期。(一)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 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是由一系列态度、信念和价值标准所组成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把一个人的各种特殊习惯、:能力、观念、思想和情感组织联结在一起,贯穿于经验和行为的一切方面。 小学生的自我概念是从比较具体的外部特征的描述向比较抽象的心理术语的描述发展的。比如,在回答“我是谁”这样的问题时,小学低年级学生往往提到姓名、年龄、性别、家庭住址、身体特征、活动特征等方面。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开始试图根据品质、人际关系、动机等特点来描述自己。即使到了小学高年级,小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和绝对性。 自我概念是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初它是对个人的和才能的简单抽象认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复杂化,并逐渐形成生理的自我、心理的自我、社会的自我等不同的层次。

(二)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 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分和主要标志,是在分析和评论自己的行为和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小学生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顺从别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独立见解的评价,自我评价的独立性随年级而增高。第二,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方面或多方面行为的优缺点进行评价。 第三,小学生开始出现对内心品质进行评价的初步倾向。但是,直到小学高年级,能进行抽象性评价(如我认为一个好学生应该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等)和内心世界的评价(如表里如一、谦虚、热情、诚实等)的学生仍然不多。 第四, 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的自我评价处于由具体性向抽象性、由外显行为向内部世界的发展过程之中,小学生的抽象概括性评价和对内心世界的评价能力都在迅速发展。 第五,小学生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逐渐加强。 (三)自我体验的发展特点 自我体验主要是自我意识中的情感问题,发生于学前期约四岁左右,在小学阶段有了较大的发展。自我体验的发展与自我意识的发展总趋势比较一致。小学生自我体验与自我评价的发展具有很高的一致性,自我体验的发展与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发展密切相关。随着小学生理性认识的增加和提高,他们的自我体验也逐步深刻。 自我体验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是自尊。自尊高的小学生往往对自己的评价比较积极,相反,自尊低的小学生往往自暴自弃。

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第一篇: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1)敏感性; (2)独立性; (3)稳定性; (4)深刻性。 第二篇: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如自我知觉、自我评价、自我监督等。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个性特征形成的过程。自我意识的成熟往往标志着个性的基本形成。小学生的自我意识正处于所谓客观化时期,是获得社会自我的时期。在这一阶段,个体显著地受社会文化的影响,是学习角色的最重要时期。角色意识的建立,标志着小学生的社会自我观念趋于形成。 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是随年龄增长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在整个小学时期,小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发展,但不是直线的、等速的,既有上升的时期,也有平稳发展的时期。(一)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 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是由一系列态度、信念和价值标准所组成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把一个人的各种特殊习惯、:能力、观念、思想和情感组织联结在一起,贯穿于经验和行为的一切方面。 小学生的自我概念是从比较具体的外部特征的描述向比较抽象的心理术语的描述发展的。比如,在回答“我是谁”这样的问题时,小学低年级学生往往提到姓名、年龄、性别、家庭住址、身体特征、活动特征等方面。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开始试图根据品质、人际关系、动机等特点来描述自己。即使到了小学高年级,小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和绝对性。

自我概念是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初它是对个人的和才能的简单抽象认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复杂化,并逐渐形成生理的自我、心理的自我、社会的自我等不同的层次。 (二)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 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分和主要标志,是在分析和评论自己的行为和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小学生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顺从别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独立见解的评价,自我评价的独立性随年级而增高。第二,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方面或多方面行为的优缺点进行评价。 第三,小学生开始出现对内心品质进行评价的初步倾向。但是,直到小学高年级,能进行抽象性评价(如我认为一个好学生应该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等)和内心世界的评价(如表里如 一、谦虚、热情、诚实等)的学生仍然不多。 第四, 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的自我评价处于由具体性向抽象性、由外显行为向内部世界的发展过程之中,小学生的抽象概括性评价和对内心世界的评价能力都在迅速发展。第五,小学生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逐渐加强。 (三)自我体验的发展特点 自我体验主要是自我意识中的情感问题,发生于学前期约四岁左右,在小学阶段有了较大的发展。自我体验的发展与自我意识的发展总趋势比较一致。小学生自我体验与自我评价的发展具有很高的一致性,自我体验的发展与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发展密切相关。随着小学生理性认识的增加和提高,他们的自我体验也逐步深刻。 自我体验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是自尊。自尊高的小学生往往对自己的评价比较积极,相反,自尊低的小学生往往自暴自弃。 第三篇: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特点 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特点 ——不足与完善 引言

小初、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小学生心理特点 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儿童刚入学不久,对小学生活既有新鲜感,但又不习惯,因而一时难以适应;对学习有好奇感,却很难做到专心听讲,独立完成作业;很乐意和同学进行接触、交谈却不懂礼貌,有些还比较自私;特别信任老师,相信老师的话,尊重老师的行为和评价;很多人生活不能自理,没有相应的劳动习惯,对其父母的依赖性很强;注意力不集中,情绪变化无常,容易疲倦;行为动摇不定,不善于控制,容易冲动和特别敏感;对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痛苦都很强烈;有当好学生的愿望,只是不熟悉学校的生活,不了解学校常规,常会无意中做错事。他们渴望参加光荣的少先队组织。他们好奇、好动、喜欢模仿,并且有直观、具体、形象等思维特点。 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二年级学生已基本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他们知道学校的规章制度,懂得一些行为常规,而且愿意努力遵守。在上课听讲、完成作业、遵守公共秩序,尊敬师长、简单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从总体上说,对常规的认识不深刻,动作不到位,行为不规范。他们习惯过集体生活,喜欢和小伙伴一起活动;开始有了自我控制的能力,好表现自己,竞争意识和上进心有所发展,能树立近期的奋斗目标,都想争取成为好学生,并希望参加少先队的一切活动。好奇、好动、好模仿,思维的直观性、具体性、形象性仍然是其共同的特点。 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能进行一定的抽象思维,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模仿性强,是非观念淡薄;想象能力也由模仿性和再现性向创造性的想象过渡;集体主义感情有所发展,良好的道德品质正在形成,但极不稳固。感情容易激起和爆发,不善于控制,不考虑行为后果,虽已能从事需要一定意志支配的工作,但意志还很薄弱,自觉性、主动性、持久性都较差,遇到困难和挫折,往产生动摇。三年级学生自我意识逐渐发展,逐渐学会道德原则的评价标准,评价能力开始发展起来,往往是提出自己的见解,但不善于全面地评价一个人的行为表现。道德感、正义感开始萌芽,但道德认识水平仍较低,辨别是非的能力也不强,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四年级学生正处在由儿童期向少年期转变的过程中。他们的独立意识开使增强,已经不满足于单纯地听老师的话,也不满足于接受课堂教学。他们爱着课外书,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发生兴趣。同学之间在学习上出现了较明显的差距,兴趣爱好也有所分化。他们对集体生活已经比较熟悉和习惯,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也逐步树立起集体荣誉感,并有了广泛交友的愿望。他们的活动范围比以前扩大,接触社会比以前多。但他们看问题仍然比较幼稚,对复杂的是非常分辨不清,对日常生活的基本准则虽然知道,但往往不能自觉执行,自控能力较差。 五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五年级学生开始进入少年期,身心的发展正处在由幼稚趋向自觉,由依赖趋向独立的半幼稚半成熟交错的矛盾时期。品德心理上具有以下特点:能认识和掌握一定的道理观念,对社会现象开始关注,开始有独立见解,但他们的见解极易受外界影响左右而时常变化。道德感情开始多变而且不轻易外露。开始以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评价人、事或社会现象,但仍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