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期一般指个体从17

青年期一般指个体从17~18岁到35岁。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我形象的认知,是一个人对自身的连续性和同一性的认知。对自我的认识包括三种成分:其一是认识成分,即对自己的个性品质特征和独特性的认知;其二是情感成分,即对自身品质的评价及通过自我评价而产生的自尊体验;其三是品行成分,即由认识成分和情感成分而派生出来的对自己行为的实际态度。

(一)自我概念的特点

一个人是否具有适当的自我概念,对个性发展至关重要。

1.自我概念的抽象性日益增强

青年不再运用具体的词语描述其人格特征,而是逐渐运用更加抽象的概念来概括自己的价值标准、意识形态及信念等。

2.自我概念更具组织性和整合性

青年在描述自我时,不再一一引出个别特点,而是将对自我觉知的各个方面(哪怕是相互矛盾)整合成具有连续性和逻辑性的统一整体。

3.自我概念的结构更加分化

青年能够根据自己的不同社会角色分化出不同的自我概念,他们懂得自我在不同的场合可以以不同的面目出现。

(二)自我概念认识水平提高的主要途径

1.自我探索是自我认识发展的内动力

主动自我关注和自我探索是构成自我认识发展的内在动力。青年期有意识地通过日记等方式倾述自己的内心活动,描绘自我的情绪、情感体验,评价自己的个性特征和行为表现,以提高自我认识水平,并通过各种学习方式寻求对自我特征和表现的解释等。

2.透过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

他们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并能够综合评价以提高自我认识。可以说,认识自己的过程,也是通过来自他人的评价而发展起自我概念的过程。他们更注重教师、同学和家长对自己的评价。来自周围的这些重要人员的积极或消极评价,会激起他们强烈情感反应,也会巩固、增强或者动摇他们对自己的认识。这些评价的影响作用不可低估。

3.通过对同龄人的认同感来认识自己

通过他人认识自己的途径,主要是通过把自己与同龄伙伴作比较,并与这些人产生心理上的认同感,进而加深对其自身特点的认识和了解。

确认自我认同感是青年期的重要发展任务

艾里克森提出,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和防止社会角色的混乱是青年期的发展任务。自我同一性是关于个体是谁、个体的价值和个体的理想是什么的一种稳定的意识。每个人在青年时期都在探索并尝试去建立稳定的自我同一感,即自我认同感。

自我同一感的确立

艾里克森认为青年期自我同一感的确立是自我分化和整合统一的过程。

1.自我分化是把整体的我分化为“主体我”与“客体我”

青年期发现和认识本质的我,是从明显的自我分化开始的。儿童期的自我是具有稳定性的、整体的自我。青年期的自我是将整体的自我分为“主体我”和“客体我”,主体我是观察者、分析评价者、认同者,“客体我”是被观察者、被分析评价者、被认同者,即由主体我来分析、认识客体我。

其实,自我意识主要表现为自我概念、自我评价和自我理想的辩证统一。在自我分化认识自我的过程中,自我概念好比“我是什么样的人”,自我评价好比“我这个人怎么样”,自我理想好比“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自我概念、自我评价和自我理想的辩证统一就是以自我概念为基础,进行自我评价,进而超越现实的自我,实现自我理想的过程。

在自我分化和自我认识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观察者对被观察者反应的一致与否、分析者对被分析者评价的准确与否、知者对被知者的认识贴切与否的问题。于足,自然会出现主体我与客体我的矛盾斗争,造成对自我的肯定或否定的认知。

2.通过自我接纳和自我排斥达到自我认识的整合统一

自我分化为“主体我”和“客体我”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主体我与客体我的统一。“自我”经过一段时期的矛盾冲突,主体我和客体我便在新的水平上协调一致,即自我的整合和统一。新的整合和统一主要是通过自我接纳和自我排斥的过程实现的。

自我接纳是对自我积极肯定的心理倾向。自我接纳是以积极的态度正确对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接受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以平常心面对自我现实;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条件,确定自己的理想目标。

自我排斥是对自我消极否定的心理倾向,即否定自己,拒绝接纳自己的心理倾向。自我排斥与自我接纳一样,是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心理过程,是个体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所必要的心理过程。

青年期自我的发展经过自我分化,再通过自我接纳和自我排斥等过程之后,自我的发展便得到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在新的水平上达到整合统一,形成自我同一感。大多数青年人都能形成并确立自我同一感。

3.不能确立自我同一感

如果客体我和主体我之间的矛盾难以协调,青年便难以确立自我形象,也无法形成自我概念。如是,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会表现出明显的内心冲突,甚至引起自我情感的激烈变化,引发现实的“我”与理想的“我”之间的矛盾冲突,从而导致自我同一性扩散或社会角色混乱,并造成自我同一感危机。

4.解决自我同一感危机的方式

有学者(马西亚)归纳出解决青年同一感危机的四种方式。

(1)同一性确立。体验过各种发展危机,经过积极努力,选择了符合自己的社会生活目标和前进的方向,以达到成熟的自我认同。

(2)同一性延续。正处于体验各种同一性危机之中,尚未明确做出对未来的选择,但是正在积极地探索过程中,处于同一性探索阶段。

(3)同一性封闭。在还没有体验同一性困惑的情况下,由权威代替其对未来生活做出选择。这实际上是对权威决定的接纳,属于盲目的认同。

(4)同一性混乱(扩散)。无论是否经历过同一性危机,或是否进行过自我探索,他们并没有对自己的未来生活抱有向往或做什么选择,他们不追求自己的价值或目标。这也称为角色混乱。

诚然,在一段时期内,为寻找自我、发现自我而出现暂时的同一性扩散或角色混乱,多属正常现象。通过角色试验、亲身体验的自我痛苦探求,可能实现新的、更富创造性的、积极的自我同一。

但是,如果长期遭到同一性挫折,就会出现持久的、病态的同一性危机。他们无法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不能形成清晰的自我同一感,致使自尊心受挫,道德标准受阻,长久地找不到发展方向,无法接自己设计的方式正常生活。有的会走向与社会要求相反的、消极的同一,有的甚至会出现同一性扩散征候群的特征。

同一性征候群

有的学者(小此木启吾)把同一性征候群特点归纳为如下六个方面:

1.同一性意识过剩

陷入时刻偏执于思考“我是什么人”、“我该怎么做”的忧虑中,而不能自拔;处于高度焦虑中,难以从“是我”、“不是我”、“我怎么会是这样”等的烦恼中解脱出来,从而失去自我。

2.选择的回避和麻痹状态

有自我全能感或幻想无限自我的症状,无法确定或限定自我定义,失去了自我概念、自我选择或自我决断。只能处于回避选择和决断的麻痹状态。

3.与他人距离失调

无法保持适宜的人际距离,或拒绝与他人来往,或被他人孤立。

4.时间前景的扩散

时间前景的扩散是一种时间意识障碍,表现为不相信机遇、不期待对将来的展望,陷入一种无能为力的状态。

5.勤奋感的扩散

勤奋感崩溃,或无法集中精力于工作和学习,或极专注地只埋头于单一的工作。

6.否定的同一性选择

参加非社会所承认的集团,接受被社会所否定、排斥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等。

青年期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自我求索来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以及对自己未来职业和理想进行认真而具体的思考,并由此而建立起较为稳固的自我同一性,从而确定下一步进入成年的人生目标。

艾里克森也进一步地说明,确立自我同一性是个体一生的发展课题,青年期自我同一性的解决与前几个阶段任务完成的程度固然有密切关系,但是,青年期未能很好地解决这个矛盾并不意味着今后就无法解决了。已经建立的自我同一,也不一定一劳永逸,它还会在今后遇到种种威胁和挑衅。因此,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和确立是动态的、毕生的发展任务。

延缓偿付期

青年期的发展是自我发现、自我意识形成和人格再构成的时期,是从不承担社会责任到以社会角色出现并承担社会责任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要经历复杂而艰难的同一性确立和对社会生活的选择。这种确立和选择需要一个过程,因此他们有一种避免同一性过程提前完结的内在需要,而社会也给予青年暂缓履行成人的责任和义务的机会,如大学学习期间。

这个时期可以称为青年对社会的“延缓偿付期”。这是一种社会的延缓,

也是一种心理上的延缓,所以也称为“心理的延缓偿付期”。

有了这种社会和心理的延缓偿付期,青年便可以利用这一机会通过实践、检验、树立、再检验的往复循环过程,决定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及未来的职业,并最终确立自我同一性。

青年期

青年期一般指18~35岁年龄段,这是思维向更复杂和更高层次发展的阶段。如果说中小学时期是思维的基础软件编制时期,那么,青年时期就是思维的实用软件——思维范式的编制时期。在这个时期个人受教育、职业、自我意识、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思维向社会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人与人之间思维能力的分化差异也主要发生在这段时期。 青年时期是思维能力大整合、大飞跃的时期。这是因为在此期间人们由学校走向社会,由知识积累阶段发展到了知识运用和知识创新阶段,由一个封闭静态的小环境走进了社会这个开放的、充满激烈竞争的大环境当中。面对新的环境,面对生存的压力,人

们必须重新整合自己的思维观念、思维方式以适应新的环境,必须发展更实用的思维能力以应付现实中错综复杂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所以,青年时期的思维能力开发工作难度更大,也更复杂。 进入青年时期思维能力开始分化发展,有逻辑思维能力、非逻辑思维能力,学习思维能力、运用思维能力、创造思维能力,收敛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系统思维能力、反向思维能力,普适性思维能力、专业性思维能力等等区分。思维能力的分化发展造成人与人之间智力水平差异的多元化,在学校我们可以通过考试来统一测评所有学生的智力差异,而在社会上你就很难用智商的高低来评估一个作家和一个企

业家谁的智力更胜一筹,因为这时候外智力的高低(即知识的拥有量)已经失去了衡量智力优劣的资格。在现实生活中智力的高低强弱更主要的是由思维能力决定的,即取决于人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的优劣。 阿普顿是美国一所大学数学系的毕业生,还到德国专门进修过。有一天爱迪生把一只玻璃灯泡交给他,要他算出电灯泡的容量。电灯泡像一个梨,很不规则。阿普顿拿着灯泡量了又量,算了又算,由于没有任何现成的计算公式可以套,他感到计算起来颇为困难,用了一个上午他也没算出来。爱迪生从外面回来,看他还在伏案计算,就问他算好没有,阿普顿擦了擦头上的汗回答说:“还

青年期一般指个体从17

青年期一般指个体从17~18岁到35岁。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我形象的认知,是一个人对自身的连续性和同一性的认知。对自我的认识包括三种成分:其一是认识成分,即对自己的个性品质特征和独特性的认知;其二是情感成分,即对自身品质的评价及通过自我评价而产生的自尊体验;其三是品行成分,即由认识成分和情感成分而派生出来的对自己行为的实际态度。 (一)自我概念的特点 一个人是否具有适当的自我概念,对个性发展至关重要。 1.自我概念的抽象性日益增强 青年不再运用具体的词语描述其人格特征,而是逐渐运用更加抽象的概念来概括自己的价值标准、意识形态及信念等。 2.自我概念更具组织性和整合性 青年在描述自我时,不再一一引出个别特点,而是将对自我觉知的各个方面(哪怕是相互矛盾)整合成具有连续性和逻辑性的统一整体。 3.自我概念的结构更加分化 青年能够根据自己的不同社会角色分化出不同的自我概念,他们懂得自我在不同的场合可以以不同的面目出现。 (二)自我概念认识水平提高的主要途径 1.自我探索是自我认识发展的内动力 主动自我关注和自我探索是构成自我认识发展的内在动力。青年期有意识地通过日记等方式倾述自己的内心活动,描绘自我的情绪、情感体验,评价自己的个性特征和行为表现,以提高自我认识水平,并通过各种学习方式寻求对自我特征和表现的解释等。 2.透过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 他们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并能够综合评价以提高自我认识。可以说,认识自己的过程,也是通过来自他人的评价而发展起自我概念的过程。他们更注重教师、同学和家长对自己的评价。来自周围的这些重要人员的积极或消极评价,会激起他们强烈情感反应,也会巩固、增强或者动摇他们对自己的认识。这些评价的影响作用不可低估。 3.通过对同龄人的认同感来认识自己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中学生心理发展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中学生心理发展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中学生心理发展 心理是人类在情感世界里流动的过程和结果。具体指生物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心理的表现形式叫做心理现象,心理比较脆弱的人,会更容易体会到别人的情感体验、情绪变化,从而也会更善良,更会去帮助那些需要我们帮助的人。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中学生心理发展,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年直至死亡整个生命历程中心理发生的有次序的变化过程,即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二、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连续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但在持续一生的心理发展中,具体的心理功能会表现出处于具有质的差异的不同阶段特征。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在某些代表性特征的量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取代旧特征而处于优势的主导地位,表现为阶段性的间断现象。连续性是指后一阶段既包含前一阶段的因素,又萌发着下一阶段的新质。但作为本阶段特征的那些占优势地位的主要因素,它体现着本阶段的本质特征。 2.定向性与顺序性 心理发展在正常条件下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这种发展顺序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和不同的个体身上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尽管发展的速度可以有个别差异,会加速或延缓,但发展是不可逆的,也是不可逾越的。如情绪的发展是从原始的愉快、不愉快分化出多种一般情绪,进而发展了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高级的社会性情感。 3.不平衡性 在个体心理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进程是不同步的,也不总是按相等的速度直线式发展的。它可因进行的

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 3篇

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 3篇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以下是为大家带来的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 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1 教学目标: 1、明确什么是青春期 2、了解青春期特点 3、为顺利度过青春期打好基础 教学过程: 1、学生交流,自己现在和小时侯的身体特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而了解什么是青春期。 指以生殖器官发育成熟、第二性征发育为标志的初次有繁殖能力的时期,在人类及高等灵长类以雌性第一次月经出现为标志;泛指青春期的年龄。 青春期是指由儿童逐渐发育成为成年人的过渡时期。

一般来说,女孩子的青春期比男孩子早,大约从10-12岁开始,而男孩子则从12-14岁才开始。不过,由于个体差异很大,所以,通常把10岁至20岁这段时间统称为青春期。 青春期是人体迅速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继婴儿期后,人生第二个生长发育的的高峰。这一期间,不论男孩或是女孩,在身体内外都发生许多巨大而奇妙的变化。因此,掌握和了解这一时期身体内的变化,对孩子顺利渡过青春期来说,无疑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大事。 青春期是指个体的性机能从还没有成熟到成熟的阶段,在生物学上是指人体由不成熟发育到成熟的转化时期,也就是一个男子由儿童到成年的过渡时期。在这个时期,个性性发育成熟,已经可以生育。由此可以看出,青春期主要是以生理上的性成熟为标准而划分出来的一个阶段,它与从心理或社会方面划分出的人生阶段有重叠。在人体生长发育阶段,青春期占一半或更多一些时间。青春期目前在各国并没有一致的年龄范围,一般指13、14岁-17、18岁这个阶段,在心理学上,它又称为青年初期,相当于教育学上的中学阶段,以身体的急速成长为特征。而青年期除了包括青春期外,还将延续至25-30岁(转载于:https://www.360docs.net/doc/0519481502.html, : 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3篇)。由于男性的性成熟比女性晚一年左右,所以可以把男性的青春期年龄范围确定为14-18岁。偏早或偏晚1~2年,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二讲-作业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二讲作业 一、概念解释 1.青春期:个体在一生中要经历两个生长发育的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是从受精卵开始发育至1岁左右;第二个高峰期是在10岁至15岁之间,即青春期。从生物学角度来看,青春期始于第二性征的出现和生长突增,止于性成熟和体格发育完全。 2.神经系统:神经系统(nervous system)是机体内起主导作用的系统。内、外环境的各种信息,由感受器接受后,通过周围神经传递到脑和脊髓的各级中枢进行整合,再经周围神经控制和调节机体各系统器官的活动,以维持机体与内、外界环境的相对平衡。神经系统是由神经细胞(神经元)和神经胶质所组成。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大部分。 3.内分泌系统:内分泌系统(endocrine system)是机体的重要调节系统,它与神经系统在功能上紧密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实现对机体各器官的调节,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并影响行为和控制生殖等。机体重要的内分泌腺有脑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胰岛、肾上腺和性腺等 4.激素:激素是一种由内分泌腺分泌并渗入血液或淋巴,从而影响身体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的重要化学物质。内分泌系统分泌激素并调节和控制着激素的水平。激素(Hormone)音译为荷尔蒙。希腊文原意为“奋起活动”,它对肌体的代谢、生长、发育和繁殖等起重要的调节作用。就是高度分化的内分泌细胞合成并直接分泌入血的化学信息物质,它通过调节各种组织细胞的代谢活动来影响人体的生理活动。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高效生物活性物质,在体内作为信使传递信息,对机体生理过程起调节作用的物质称为激素。它是我们生命中的重要物质。 5.睡眠模式: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晚上睡觉太早,早上又睡得太多,这种称为时间段延迟偏好的睡眠模式的出现,是与青春期的生物性变化直接相关的。 6.早熟与晚熟:青少年在青春期的开始时间和发育速度上存在个体差异,早熟与晚熟对青少年男女有着不同的影响。儿童生理和心理上提早成熟。生理上指比同龄正常儿童提早发育到完备阶段,如女孩提前一二年开始来月经。“早熟”,是遗传算法中的一种现象。指在遗传算法早期,在种群中出现了超级个体,该个体的适应值大大超过当前种群的平均个体适应值。从而使得该个体很快在种群中占有绝对的比例,种群的多样性迅速降低,群体进化能力基本丧失,从而使得算法较早收敛于局部最优解的现象。晚熟则相反。 7.第二性征:与生殖没有关系的但是区别性别的主要特征。那些能区分男女性别的,但对

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一、儿童的概念:指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一段时间(如幼儿、小学生),一般指从出生到青年期,即从出生到17、18岁左右 1、新生儿期(出生—1个月) 2、乳儿期(1个月—1岁) 3、婴儿期(1—3岁) 4、学前期或童年早期(3—6、7岁) 5、小学期或童年中期( 6、7岁—11、12岁) 6、少年期或童年晚期(11、12岁—14、15岁) 7、青年早期(14、15岁—17、18岁)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儿童学要探讨的问题是一个在生理上和心理 新生儿是如何怎样一步步生长、变化和发展起来的)。 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主要回答引起儿童心里变化发展的原因) 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虽然每个儿童的发展模式是相同的,但每个人的心理发展速度、 发展到达的水平、行为特点是不一样的) 4.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家庭、学校、社区等环境对儿童行为的影响) 5.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模式,揭示儿童心理发展 的机制和原因,帮助儿童顺利的度过每个发展阶段 三、关于遗传与环境的争论 1、绝对决定论:遗传绝对论:创始人代表—高尔顿 环境绝对论:创始人代表—华生 2、共同决定论:代表人物:斯腾

格赛尔—双生子爬梯实验:在不同的时间开始训练爬楼梯,最后达到的成绩是一样 的,说明成熟前的训练不起多大作用。 观点:等待儿童能接受未来学习的水平的观点。他认为影响发 展的机制是生理上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变化过程。还认为 儿童发展有一定的内在生物进度表,他与一定年龄相对 应。 3、相互作用论:代表人物:皮亚杰 四、儿童发展的心理特点 1、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2、儿童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3、发展在时间上的稳定性或不 稳定性4、不同情境的一致性 五、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敏感期)”问题:关于心理发展是否有关键期,即是否有某个 特定的时候机体最易学习某种行为反应,最早起源于动物心理学家劳伦兹。 六、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于1882年撰写并出版了《儿童心理》一书。它标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普莱尔则成为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 七、西方儿童心理学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 1、20世纪早期:20世纪早期的儿童心理学研究始于霍尔。霍尔是美国心理研究运动 的创始人,享有“美国儿童心理学之父”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 3、20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到现在 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后,经历了形成、演变和发展三个时期。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问答题(多项选择题的命题库)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问答题 1、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考试大纲》P1) 答:教育心理学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那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具体而言,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如学习的实质、动机、过程与条件等,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如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活动的安排、师生互动过程的设计与学习过程的管理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2、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P1) 答: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展开的。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3、简述学与教的三种过程模式。(P5) 答:(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2)教学过程。教师通过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3)评价/反思过程。评价和反思过程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反思。在学与教的过程模式中,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而且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作用。(P7) 答: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在: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和理论指导,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5、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P9) 答:教育心理学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6、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P13) 答:(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 7、简述少年期的心理发展特征。(P14) 答:少年期是11、12岁到1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少年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但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同时,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但仍带有不少片面性和主观性。 8、简述青年初期的心理发展特征。(P15) 答:青年初期是指14、15岁至17、18岁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他们的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占主要地位的情感是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道德感、理智感与美感都有了深刻的发展。 9、简述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P15) 答:(1)关于学习准备。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学习准备不仅影响新学习的成功,而且也影响学习的效率。同时,学习也会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新的发展又为进一步的新学习做好准备。(2)关于关键期。个体早期生

中学生发展

中学生发展知识点整理 绪论走近中学生 ⒈身心发展 ⑴含义:个体的身心发展包括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两大方面,是指个体的生理及心理随着 年龄的增长发生的一系列持续变化过程。 ①生理发展:指生物体各部及各种器官、组织和机能的生长发育过程。 ②心理发展:即个体或种系的心理从发生、发展到死亡的持续的规律性变化过程。 ③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构成个体发展的全部内容,二者又是有机统一的,所以常用“身 心发展”一词指称“人的发展”。 ⑵特征 ①人的身心发展受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影响 ②人的身心发展是“连续中有阶段” ③人的身心发展充满个体差异性和不平衡性 ④人的身心发展是稳定与变化的统一 ⒉青少年期:我国发展心理学界一般把青少年期界定为11、12岁到17、18岁。 ⒊发展主题 ⑴概念:又称“发展任务”,指个体达到一定年龄时,在生理和心理各方面要解决的问题 或应达到的要求。 ⑵发展主题包括: ①生理发展②学业发展③情意发展④个性发展⑤社会性发展⑥生涯发展与规划 第一章中学生心理发展 ⒈青春期:又称“发身期”,指个体以第二性征出现为起点并以性成熟为主要特征的时期。 ⒉青少年期的生理变化 ⑴身体形态的剧变 ①身高的发展变化 ②体重的发展变化 ⑵生理机能的增强 ①心脏和循环系统的发展变化 ②肺和呼吸系统的发展变化 ③肌肉力量的变化 ⒊性成熟:即性生殖器官的形态发育、功能发育的成熟和第二性征发育的成熟,是青春期的重要标志。 ⒋身体意象:又称“身体自我概念”、“体像”等,指一个人对自己身体的全部或其中一部分所做的心理描画,也即个人对自己身材、体型、容貌、仪表、体力等方面整体性的判断和自我知觉。

第二章中学生的学业发展(一):影响学业发展的心理因素 ⒈认知过程:通常指人接受、贮存和运用信息(或知识)的历程,包括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 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⒊知觉 ⑴概念: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认识。 ⑵特征:结合事例学会判断什么是什么特征 ①知觉的选择性②知觉的整体性③知觉的恒常性④知觉的组织性 ⒋注意 ⑴概念:指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⑵影响因素:①熟悉度②新奇度③重要性(目的性) ⑶注意的种类:①无意注意②有意注意③有意后注意 ⒌记忆 ⑴概念:记忆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心理活动,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也是人对客观事 物和现象的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的认识活动过程。 ⑵记忆的过程:从“记”到“忆”的过程,包括:①识记②保持③再认或回忆 ⑶记忆的阶段:学会判断什么是哪个阶段 ①瞬时记忆②短时记忆:短时记忆的信息容量通常为7±2个“组块”③长时记忆⑷记忆的规律 ①遗忘的过程先快后慢: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②识记材料重要而有意义时,一般不容易遗忘 ③识记材料的序列位置效应影响记忆的效果 ⒍思维 ⑴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实的间接、概括的反映。 ⑵基本特征:①间接性②概括性 ⑶类型 ①根据思维过程中所凭借的中介物不同: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②根据思维探索目标的方向不同:聚合思维、发散思维 ③根据思维的创新程度:常规思维、创造性思维 ⒎问题解决的特点 ⑴目的指向性 ⑵操作序列性 ⑶认识操作性:①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的“试误说”②德国心理学家苛勒的“顿悟说”

教育心理学概念

教育心理学概念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旨在理解学生学习心理,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从而促进学生 的学习。 2、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 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3、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4、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 理变化。 5、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1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春期过渡的时期,大 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 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 6、青年初期:是指14、15岁至1 7、18岁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 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仍面临分裂的危机,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 7、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 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8、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 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9、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 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1、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12、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 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3、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 行为方式。性格是人格的核心.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14、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5、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要求的活动方式.

青少年的生理发育特点

青少年的生理发育特点人体的生长与发育是人体在成长过程中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生长是指有机体细胞繁殖、增大和细胞间质不断增多的量变过程。它是同化作用比异化作用占优势的结果,表现为组织、器官以致整个身体的大小、长度、重量、容积的增加。发育则是有机体各组织、器官、系统功能的分化和逐渐完善,是质的变化过程。简言之,生长是形态的变大,是量变;发育是功能的完善,是质变。人的生长发育有自己的过程和规律,了解这些规律,掌握青少年的生理特点、生长发育规律以及特征,对于增长健康知识和促进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生长发育的年龄分期 根据人体在成长过程中的生长发育水平和特点,人为地划分数个年龄阶段,称为年龄分期。 (1)胚胎发育期:从受精卵迅速分化,到初具人形。 (2)胎儿期:从受精后第九周开始,到胎儿娩出,它以机体组织和器官的迅速生长和功能的渐趋成熟为特点。 (3)新生儿期:从胎儿娩出断脐到28天为止。 (4)婴儿期:出生的第一年,又称乳儿期。此期的特点是婴儿主要从乳类获得营养,体格生长迅速;一年中身高比出生时增加50%,体重增加两倍,脑发育很快;一周岁时,动作发育已达到能接触周围人物的水平,如能坐、开始学走路等。 (5)幼儿期:出生后2~3年。此期生长速度稍减慢,前庭闭合,乳

牙出齐;神经系统发育开始减慢,脑的大小已达到成人的80%。(6)学前期:从幼儿期结束到进入小学为止,即3~6岁,又称幼童期。此期生长速度较慢,每年体重增加约2千克,身高增加5厘米;运动能力方面,平衡能力已开始发育。 (7)学龄期:从小学到青春发育前,即6~12岁。此期生长速度到7~8岁后稍有增加的趋势,皮下脂肪开始堆积,脑的形态发育基本完成,淋巴系统发育处于高潮(常见正常的扁桃体肥大)。一般儿童到12岁时,乳牙已全部脱落,长出除第三磨牙外的全部恒牙,学前期掌握的运动功能进一步发展。 (8)青春期:从第二性征开始出现,到生殖系统功能基本成熟,身高基本停止增长,或称青春发育期。一般女性从10~12岁起,到17~19岁止,男性一般晚两年左右。按发育特点又分为青春早期、青春中期、青春后期三个阶段。青春早期,指女孩月经初潮或男孩首次遗精出现前的以身高生长突增为主要表现的阶段,一般持续约2~3年。青春中期,也称性征发育期,指第二性征发育开始后的3~4年,此期以性征发育为特点。青春后期,指第二性征已发育如成人,到体格发育停止阶段,一般持续约两年。青年期一般指18~29岁。此期人体身高的增加已不明显,体格发育已完成,各身体器官机能已达完善,是人的一生中精力和体力最好的时期。 (9)壮年期:一般指30~59岁。此期生理变化已无明显的界限,个体差异性很大。 (10)老年期:一般指60岁以后。此期人体各器官系统功能开始衰

第八章发展心理学知识点【青少年】

第八章: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年龄范围:11或12岁到17或18岁结束,历时6年11或12岁到14或15岁这段时间可称为青春期、少年期 14或15岁到17或18岁,可称为青年早期 第一节青少年身心发展 一:青少年身体发展的一般特点 1:三大巨变:身体外形的变化;体内技能的增强;性的发育和成熟 2:身体外形的变化:A:身高的增长,女孩先于男孩,但男孩的生长速度更快一些 B:体重的增长,男孩在12到14岁这段时间体重增长最快,13岁时是增长高峰;女孩在11到13时体重增长最快,11到12岁是增长高峰。 C:第二性特征的出现 D:头面部的变化 3:体内技能的增强:A:心脏压缩机能的增强;B:肺部的发育;C:肌肉力量的增强;D:大脑的发育。 4:性的发育和成熟:A:性激素的增多;B:性器官的发育;C:性机能的发育。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1:生理变化对心理活动的冲击 A:青少年身体外形的变化,他们产生了成人感,他们渴望快速进入成人的世界。 B:由于性的成熟,青少年对异性产生了好奇,体会到了一种强烈的冲击和压抑。 2:心理上成人感与幼稚性的矛盾 A:青春期个体的心理活动往往处于矛盾状态,其心理水平呈现半成熟半幼稚的状态。 B:成熟性体现在他们产生了对成熟的强烈追求和感受,这来自身体的快速成熟及性的发育。其幼稚性主要表现在认知能力、思想方法、人格特点及社会经验上。C:矛盾心理的主要表现: a:反抗性和依赖性:想独立、不愿听取父母的建议,但又想得到父母的支持。 b:闭锁性和开放性:封闭内心但又不断的寻找朋友诉说自己的内心感受。 c:勇敢与怯懦:初生牛犊不怕虎,做事情冒冒失失,很少感受到条条框框的限制,但少男少女们在公共场合由羞羞答答。 d:高傲与自卑:几次成功就可以让他们沾沾自喜,但几次失败由会让他们极度自卑。 e:否定童年与眷恋童年。

青少年年龄段是多少

青少年年龄段是多少 青少年年龄段是多少?许多人都想知道答案,因为它对社会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中国,青少年时期一般指的是7至17岁之间的孩子,17岁以后即成人。现如今,随着家庭环境的不断改变,自由的新形而立的社会要求,青少年时期也有所改变。 首先,青少年时期的确定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由于家庭经济状况不同,家庭要求子女学习程度也不一样,自然也影响到青少年晚出时间的确定。如贫困家庭,家庭经济拮据,要求子女提前走出校园,投入到社会生活,由此提早成人。而有较好经济状况的家庭,则能给孩子多一些时间,让他们更好地完成学业,参与各种活动,可以让他们延长青少年时期。 其次,由于社会发展,自由和新形式的社会文化要求,影响到青少年时期的确定。现今社会已是一个多元文化、自由和开放式社会,给了青少年们更多发展的机会,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同时也影响了青少年正常的出生成长过程。根据专家的研究,如今的青少年时期的范围可以从7岁到25岁不等。一般来说,大学阶段属于青少年时期,这些长大的孩子也有可能遭遇困难,面临着各种挑战,所以这个年龄段的延长被认为是有必要的。 最后,青少年时期的确定受到家庭、社会等外部环境的影响。现代社会不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步,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同时也带给孩子们许多以前所不曾拥有的权利,加上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重视,往往使得这一时期的延长。

总而言之,青少年时期的确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家庭环境、社会文化等,但大部分的研究表明,目前中国大陆的青少年年龄段一般为7岁到25岁不等,而17岁以上则已成年。尽管青少年时期受到家庭环境、社会文化的左右,但不可否认的是,青少年时期对于一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在这个时期,个人甚至家庭及社会都应尽量给予良好的支持,让他们在最好的情况下完成发展,成为未来社会的力量。

儿童发展

1. 人的发展: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构成个体发展的全部内容,二者又是有机统一的,也叫“身心发展” 2. 我国发展心理界一般把青少年期界定为11、12岁到17、18岁。 3. 发展主题:又称“发展任务”,指个体达到一定年龄时,在生理和心理各方面要解决的问题或者应达到的要求。 4. 中学生六大发展主题:生理发展、学业发展、情意发展、个性发展、社会性发展(性别角色发展、人际关系发展、道德发展)和生涯发展。 5. 青春期:又称“发身期”,指个体以第二性征出现为起点并以性成熟为主要特征的时期。 6. 身体意象:又称“身体自我概念”、“体像”等,指一个人对自己身体的全部或其中一部分所做的心理描画,也即个人对自己身材、体型、容貌、仪表、体力等方面整体性的判断和自我知觉。 7. 感觉:是大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8. 知觉:是个体经由各感官觉知环境中物体的存在、特征及其彼此关系的过程,也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9. 知觉的特征:选择性、整体性、恒常性和组织性。 10. 记忆: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心理活动,是过去经验在人脑的反映,也是人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的认识活动过程。 11. 记忆的三个阶段: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12. 短时记忆的信息容量有限,通常为7±2个“组块”。 13. 记忆的规律:遗忘的进程先快后慢、识记材料重要而有意义时,一般不容易忘记、识记材料的序列位置效应影响记忆的效果。 14. 思维:是人脑借助言语、表象和动作实现的、对客观现实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是一种高级形式的认知活动。 15. 思维的基本特征:间接性、概括性。 16. 情绪:侠义指有机受到生活环境中的刺激时,生物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暂时性的较剧烈的态度及其体验。 17. 情感:是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关的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态度体验。 18. 情绪情感的构成包括:认知层面的主观体验、生理层面的生理唤醒和表达层面的外部行为。 19. 情绪与情感的区别和联系:区别:从需要的角度看待、从发生早晚的角度看待、从反映特点看待。联系: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上网基础上形成起来的,同时又通过情绪反应得以表达,因此离开情绪的情感是不存在的。而情绪的变化也往往反映了情感的深度,而且在情绪变化的过程中,常常饱含着情感。 20. 心境:是一种使人的所有情感体验都感染上某种色彩的较持久而微弱的情绪状态。 21.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暴风雨般的、激动而短促的情绪状态。 22. 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23. 个性:又称人格,是一个人独特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是由每个人所具有的才智、态度、价值观、愿望、情感和习惯以独特方式结合的,在过去、现在和将来具有一贯性的产物。 24. 个性的特征:整体性、个别性和共同性、个性的稳定性好可变性、个性的生物性和社会性、个性的内隐性。

青年期的心理发展特点

青年期的心理发展特点 青年期是指十五、十六岁--十七、十八岁这个年龄阶段。因为青年期一直要延续到二十五岁,所以又把这个时期叫作青年早期。 青年期在人的一生中是最宝贵的黄金时期。青年人精力充沛,富于创造力,充满热情,朝气蓬勃。青年期是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达到成熟,开始走向生活的时期。国外有的心理学家把这个时期看作是心理性的断乳期。所谓心理性断乳,就是指青年将要摆脱过去那种对父母的依赖关系,要求独立自主的活动。这种社会化的过程叫作心理性断乳。心理性断乳是受家庭环境和教育条件的影响和制约的,对那些娇生惯养的青年来说,独立生活是比较困难的。 青年不仅生理上达到成熟,而且智力和个性的发展也逐渐达到成熟。青年期心理发展的显著特点是:(一)青年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青年在学校学习的科目和内容有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学了很多反映自然、社会和精神方面的系统的基本规律,这就要求青年具有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少年抽象逻辑思维还依赖于具体形象的支持,属于经验型的。青年由于学习很多抽象的理论,科学的定理和公式以及事物发展的规律等,这就促使他们理论型思维发展起来。但对很多青年来说,他们思维中的抽象概括、推理论证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具体的经验材料。青年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能力增强了,特别喜欢争论问题,愿意提出创见,不以现成答案为满足。他们对教师和别人的观点不轻信、不盲从、要求有说服力的逻辑论证。因此,这个阶段的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质量有更高的要求。 (二)青年的交往与情感生活。在少年期,由于成熟感的产生,从而引起少年与成人交往中的冲突现象,在青年期仍在继续着。有些青年往往把内心世界,自己的情绪体验对长一辈的父母等人长期地隐蔽起来。他们认为最了解自己的是年龄相仿的同辈朋友、同学和伙伴,而不是父母。 青年对待同志关系、友谊、爱情的态度有了改变。少年渴望与同龄人的交往和共同活动,这已成为他们的需要。少年只要参加到集体生活中去和朋友在一起,就感到满足。而青年更关心的是在集体中有一定威信和权威,如果一个青年在集体中没有威信,没有一定的地位,他就会感到忧虑和不安。青年对个人亲密友谊的需要急剧地增长起来。他们产生了愿意交换自己的体验和倾心相谈的需要。因此,青年的友谊比少年更稳固、更深刻了,有的青年和知心朋友的友谊能保持终生。如果青年和同班同学关系不好或友谊破裂,都能引起痛苦的体验。孤独的体验对青少年来说,都是沉重的,不可忍受的。这就不可避免地推动他们到校外去寻找朋友和伙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那些帮伙集团往往是很复杂的,在那些乌合的帮伙中有“威信”的人常常是那些表现不好的青年。所以,教师和家长都要十分重视良好班级集体的建立,注意青少年的校外活动,组织他们参加少年宫、俱乐部、图书室以及拥军优属、义务劳动等有益的活动。在青年期除了相同性别的伙伴之间的友谊外,友谊的相互关系也扩大了,不同性别的男女青年之间的相互关系活跃起来,有的还能发展成爱情。所以,两性相互关系问题,在青年期已成为重要的教育问题。 (三)青年的世界观和理想。青年期是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奠定世界观的基础在童年就已开始。当儿童养成一定的道德习惯、道德情感和以后形成一定的道德意识的时候,就在为世界观的形成打下了基础。青年世界观的形成是和他们所学的科学内容有关的。通过各科的学习使青年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把这些积累起来的知识进行概括和系统化就形成了世界观。但是,世界观的形成不单是理论认识问题,更重要的是和人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密切联系着的。世界观总是要落实到对未来生活的理想和将来生活道路的选择上。少年的理想多是一些具体的形象,并带有幻想的成分。而青年更多地是一些概括的较实际的理想。青年的理想比较现实,他们向往未来,从而使眼前的学习与未来生活道路的选择联系起来。他们评价教学过程,着眼于对他们前途有什么用处。但是,也有些青年,对未来缺乏正确的远大理想和抱负,对眼前的学习也就缺乏动力和兴趣。父母、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对于培养青年的科学的世界观,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都负有重大责任。 (1)能对“自我”作出适当评价。心理学将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区分“自我”和“非我”称之为自我意识。心理健康的人,能在相互对比和别人的评价中,不断校正对自己的认识,充分地了解自己,并能对自我能力、品质作出适度的评价,既不过高地估计自己,又不过低地估计自己。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题目和答案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题目和答案 一、选择题 1、关键期的存在说明学生心理发展具有( C )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差异性 2、儿童一般伦理原则开始形成,但自控差,常出现前后自我矛盾,这时期是( B )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初期 D、青年期 3、根据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中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 D ) A、信任感 B、自主性 C、勤奋感 D、自我同一性 4、少年期儿童的思维类型是( C ) A、动作思维 B、形象思维 C、经验型的抽象思维 D、理论型的抽象思维 5、根据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少年期学生年龄在( C ) A、6、7岁一11、12岁 B、8、9岁一12、13岁 C、11、12—14、15岁 D、14、15—18岁 1-5:CBDCC 6、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称为( D ) A、定势 B、最近发展区 C、学习迁移 D、学习准备 7、在个体早期生命中,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的较短暂的时期,称为( B ) A、成熟期 B、关键期 C、学习期 D、高原期 8、最近发展区是指( B ) A、最新获得的能力 B、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C、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D、需要在下一阶段发展掌握的水平 9、“发展危机”的提出者是( C ) A、皮亚杰 B、维果茨基 C、埃里克森 D、布鲁纳 10、思维可以逆转,并获得了长度、面积等守恒的儿童,其认知发展阶段是( C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6-10:DBBCC 11、下面不属于认知方式差异的是(C ) A、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 B、沉思型与冲动型 C、倾型与外倾型 D、辐合型与发散型 12、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称为( D ) A、定势 B、最近发展区 C、学习迁移 D、学习准备 13、根据皮亚杰的观点,感知运动阶段的儿童,其认知发展主要是( B ) A、感觉和知觉分化 B、感觉与动作分化 C、动作与语言分化 D、形象与表象分化 14、最近发展区是指( B ) A、最新获得的能力 B、正处于掌握边缘的能力 C、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D、需要在下一阶段发展掌握的水平 15、根据反应时间与精确性,儿童的认知方式可以分为( B ) A、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 B、沉思型与冲动型 C、倾型与外倾型 D、辐合型与发散型 11-15:CDBBB 16、世界上最早的智力测验量表是( A )

心理学知识汇总

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 2、心理发哪儿几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方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个体差异性。 3、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1)、少年期(初中 11、12-14、15岁)这是个体从童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错综交织的矛盾。 ①其抽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但仍要以形象作支柱,出现反省思维。②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也有所发展,但仍有片面性和主观性。③他们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也可集中精力学习。④身体剧变,成人感产生,独立意识强烈。⑤开始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⑥道德行为更自觉;但自控能力不强。 2)、青年初期(高中14、15-17、18岁)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基本成熟的时期。①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②人生观情感占主要地位,道德感、美感、理智感都有深刻的发展。③能比较客观的看待自我,表现自我,敏感的防卫自我,珍重自我;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仍面临分裂的危机,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④对未来充满理想,好的意志品质也有发展,但又会出现与生活脱节的幻想。 4、学习准备,指的是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其身心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 5、关键期是指最易学会和掌握知识技能、行动动作的特定年龄时期。 6、皮亚杰是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他的认知发展理论:发展就是个体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一种建构过程,个体内部认知结构不断变化。 图式:认知结构的基本单元,表现出某种可以重复的动作模式或思维模式。 同化:主体把新刺激组合到原有图式中,使原有图式丰富和扩大的过程。顺应:当主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刺激的情境时,对自身图式进行相应的改变和创新,以适应新情境。 认知发展可分为四个主要阶段:感觉动作阶段(从出生到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四个阶段的特征: 1)感觉动作阶段的突出成就出现了客体永恒性; 2)前运算阶段中,儿童出现了象征思维和直觉思维。直觉思维表现出集中化、不可逆性和自我中心化。 3)具体运算中,儿童思维有明显的逻辑性,突出成就是获得守恒概念,此外,儿童还获得分类和序列能力。 4)形式运算阶段个体的特点:①个体的认知具有抽象思维能力。②能归纳概括个别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出和检验假设。④具有命题思维能力。⑤具有演绎推理能力。 自我中心化倾向:儿童在面对问题情境时,只会从自己的观点着眼,不会考虑别人的不同看法。泛灵论倾向:将任何事物都看作是生命或类生命的活动。 守恒指儿童认识到一个事物的知觉特征无论如何变化,它的量始终保持不变。 7、维果斯基强调社会文化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是社会建构主义和情境学习理论的先驱。 他的认知发展观:提出了最近发展区,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他的观点是学习先于发展并促进发展。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 中学生观察发展的特点:观察事物的自觉性逐步增强。观察的持久性增强。观察的精确度提高。感受性增强。概括性明显发展(初二是转折点) 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上升到理论型。初二是中学阶段思维发展的关键期。 8、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皮亚杰的观点)。 2) 教学促进认知发展。(维果斯基) 教学支架:指儿童在试图解决超过他们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教师或者更有能力的同伴所给予的支持和指导。 9、人格是指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是具有一定倾向性和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高中学生特点三篇

精品文档-可编辑 高中学生特点三篇 高中学生特点(一) 初中生普遍有一些消极心境,这是成长中的烦恼,初中生也具有一些积极的心境,例如,憧憬就是存在于该阶段中很典型的积极性心境。 高中阶段是个体自我形象逐渐达到稳定的时期,一个人在高中阶段对自身的看法,有许多都持续终生。 要做孩子的人生设计咨询师,就得对孩子所处的年龄阶段,以及孩子的个性心理发展特点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林崇德先生将中学阶段分为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约从11、12岁开始到17、18岁结束,历时6年左右的时间。初中阶段又称为青春期、少年期。从11、12岁到14、15岁,这三年时间是个体身体发展的一个加速期。高中阶段又称青年初期。从14、15岁到17、18岁,高中生经过前几个阶段的连续发展,在生理发育上已达成熟,在智力发展上也已接近成人水平,在个性及其他心理品质上表现出更加丰富和稳定的特征。 中学生的个性心理发展特点 初中生个性心理特点 初中生在生理上迅速走向成熟,尤其现在很多孩子无论在身高、体格等方面都出现了所谓“早熟”现象。这使得他们在心理上也产生成人感,希望能获得成人的某些权利,找到新的行为标准并渴望变换社会角色。然而,由于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导致身心发展很不平衡,使他们经常产生挫折感。并出现一些心理及行为问题:首先表现在心理上成人感与幼稚性的矛盾,初中生的心理活动

往往处于矛盾状态,其心理水平呈现半成熟、半幼稚性;其次表现在自我意识高涨与反抗心理,就是我们平时所谓的“自恋”和“逆反”;还表现在初中生的消极心境方面。 林崇德教授指出,初中生的消极心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烦恼突然增多。例如不知道应该以何种姿态出现于公众面前,与父母的关系出现裂痕,不知如何保持或确立自己在同伴人之中应有的地位等等; 二是孤独。从青春期开始的“心理上的断乳”,给初中生带来了很大的不安,尽管他们在主观上有独立的要求和愿望,但实际上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独立生活。初中生的内心冲突及在现实中所遇到的挫折都较多,对许多问题还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水平去解决,又不愿求助父母或其他人,担心有损独立人格,因此,就产生一种孤独的心境; 三是压抑。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中生产生了多方面的需求,既包括生理方面的,也包括心理方面的,但有许多需求不能满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时是因为愿望本身不切实际,有时是由于社会上的阻力或父母的限制,也有时是由于自身经验不足而导致失败,因而,初中生的自尊心易受到打击,但又有争强好胜的冲动,在这种矛盾的情形下,常常处于压抑的心境。 当然,除上述所列出的几种心境外,初中生也具有一些积极的心境,例如,憧憬就是存在于该阶段中很典型的积极性心境。 高中生个性心理特点 随着初中阶段的过去,高中生在个性心理方面开始趋于稳定和成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